范文 > 读后感 > > 导航 >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1200字

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1200字。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老舍《不成问题的问题》读后感1200字,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这几天一直读老舍的作品,感受着老舍的京味儿和带点讽刺的幽默。《不成问题的问题》取材新颖 ,立意深远 ,寄托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表现了老舍对民族文化的冷峻审视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 ,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学宗师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敏锐的现代文明意识。它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某农场发生的前后管理者不同管理效果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你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这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丁务源,丁主任,农场的实际负责人,就很好得诠释了这一点。我不得不佩服丁主任强有力的外交手段,他为什么能在农场里讨职工们的喜欢?为什么场长和股东们明知道近半年来农场赔钱德原因源自丁务源,但谁也不出声呢?丁务源有一种天生的交际笼络力,他的话仿佛是有一种魔力,他很快便能和职工交熟,使得农场里原本想辞职的职工都缴了械。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职工们对丁主任的信任心也与日俱增。于是乎,在丁主任的纵容政策下,职工们与丁主任开始“狼狈为奸”:原有的工人再也不像原先那样实地实对地每日工作八小时工,他们自动把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改为七小时,慢慢地又改为六小时,五小时……其实职工们的“堕落”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丁务源的熏染和放纵,这其实是本性使然,他们的骨子里本就有这一想法,只不过是从未有人激发过他们,而丁务源只是他们的“辅助工具”而已,并不是主角。
  《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让人最为同情的是尤主任,这个“寿命”不长的主任。


  尤主任是学园艺的,他聪明、强健、肯吃苦,他的大手像绣花的姑娘那么轻巧、准确、敏捷,作起用力的工作来,又像一头牛那样强壮,耐劳……因此,尤主任来当农场的负责人无疑是再好不过的选择了。有了他的加入,农场的效益问题应该很快就能解决了。可唯一的也是致命的缺点是他没有深入群众,了解态势,尽管他经常以身作则,穿着工人装与工人们一起劳动。可尤主任哪里晓得,工人们在丁务源的带领下早已产生了惰性,工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转变。面对尤主任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们吃不消了,他们怨言了,他们发牢骚了……面对妙斋等人不断地挑拨,他们动摇了,他们反抗了……怪只怪尤主任出现的时机太不对了,他若是在丁务源出现的时间出现,一切悲剧都不会上演了。其实,光凭丁务源的暗地里活动,妙斋的煽风点火,着实还不能把尤主任逼得夹着尾巴灰溜溜地走,其中的关键人物不用我说,大家也明白,她就是尤主任的妻,那么愚蠢至极的妻,她的存在仿若是个极大的讽刺。若不是第一天她截了尤主任让丁务源“卷铺盖走人”的话,若不是她在尤主任面前把丁务源答应三天之内把一切办理清楚的期限改为六天,若不是她替妙斋说了许多的“不要太忙,他总会顺顺当当地搬出去”,若不是她自作聪明地去“偷鸡蛋”……这么多的“若不是”,就算有一个“若不是”成立,尤主任也不至于“落荒而逃”,反倒是让丁务源这个“奸人”占了大便宜,不仅成功地牢坐主任的位子,还顺带赶走了帮了他一个大忙的妙斋,后来甚至把妙斋空出来的房以一万五千元租给别人,此可谓“一箭三雕”。不过这回他可是更有经验了些:房租先付,一次付清。
  看到这篇文章的结尾,着实让我酸心了一把:尤大兴走了,可他培植的果树却还依然在,只不过转到了丁务源的头上政绩。可是果子结得越多,农场也不知怎么越赔钱。文章最后一句看似很无辜与莫名其妙,可实质上却是个点睛之笔,它与文题《不成问题的问题》牢牢照应。淡淡地一句话中无意间却透点悲凉、气愤、讽刺等说不清的味道。
  真的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吗?我怀疑。

  这几天一直读老舍的作品,感受着老舍的京味儿和带点讽刺的幽默。《不成问题的问题》取材新颖 ,立意深远 ,寄托着作家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 ,表现了老舍对民族文化的冷峻审视和对民族振兴的殷切期盼 ,充分体现了一代文学宗师崇高的爱国热忱和敏锐的现代文明意识。它讲述的是抗战时期在大后方某农场发生的前后管理者不同管理效果的故事,告诉人们,在中国的任何地方都是靠人情关系,而不是靠本事、靠业务、靠科学。一个人只有处事圆滑以及强大的人际背景关系,你才可以在社会上寻求一席之地,否则,一切都无能无力,这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表现得尤为强烈。
  丁务源,丁主任,农场的实际负责人,就很好得诠释了这一点。我不得不佩服丁主任强有力的外交手段,他为什么能在农场里讨职工们的喜欢?为什么场长和股东们明知道近半年来农场赔钱德原因源自丁务源,但谁也不出声呢?丁务源有一种天生的交际笼络力,他的话仿佛是有一种魔力,他很快便能和职工交熟,使得农场里原本想辞职的职工都缴了械。随着相处时间的增长,职工们对丁主任的信任心也与日俱增。于是乎,在丁主任的纵容政策下,职工们与丁主任开始“狼狈为奸”:原有的工人再也不像原先那样实地实对地每日工作八小时工,他们自动把八小时的上班时间改为七小时,慢慢地又改为六小时,五小时……其实职工们的“堕落”并不能完全归结为丁务源的熏染和放纵,这其实是本性使然,他们的骨子里本就有这一想法,只不过是从未有人激发过他们,而丁务源只是他们的“辅助工具”而已,并不是主角。
  《不成问题的问题》中让人最为同情的是尤主任,这个“寿命”不长的主任。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600字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600字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600字

有一天我正在忙工作,突然有个同事拿了本书和我说你看过《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吗?QBQ?我当时没有弄明白,这是一本什么书?我问。同事说:这本书很好,有时间看看。我听到这话越发对这本书产生了兴趣。到了周末我终于抽出时间看了这本神奇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看后我豁然开朗,这不正是我们集团田总前一段时间提出的企业核心理念诚信为本,责任至上吗?

我边看这本书边联想起原来工作中的种种细节及过去经历过的事情,企业内部办事效率低,员工怕承担责任等等表现。作者通过39个问题结合实际的案例展开了讲解,文章的主题通过问题背后的问题强调了任何人做事都要将责任放在首位,不是规避责任,尤其是对我们服务的企业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任何人都要敢于承担责任,不要遇到事情相互推卸责任,致使一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导致办事效率低,最后相互指责埋怨。这样的事情在我们工作中并不少见,而且比比皆是,宁可不干工作也不能承担责任的想法存在于很多人的心里。这种心理影响了工作,促使许多人推诿扯皮,还美其名曰这是为企业在负责任,其实明眼的人都可以看出这是为一己之力担心担责任,而弃企业的发展于不顾。

我们的企业要发展,要进步就需要一大批对企业有责任感的人,如书中提到的韩国现代的员工,快餐店的服务员等等,虽然他们只是企业不出名的普通员工,但他们用普普通通的小事情展现出了其对企业的责任感。我阅读这本书后深深的感触是我们每个人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问题背后的问题,这句话也许说起来很简单,但真正能做到却不太容易,我们大家要积极主动地敢于提出问题,承担责任,这样我们的工作效率才会提高,企业才会大踏步地发展,企业发展了最终受益的就是企业的员工,我们要把田总提的企业的理念诚信为本,责任制上作为精髓,为我们的企业将来的发展献计献策,愿九三集团走的更远。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600字

为什么会这样?与我能做什么?,这是我们遇到问题之后常会出现的两种心态。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反应都是自然而发,符合常情,然而往深里去想,你却会发现,这两种想法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而《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如暮鼓晨钟,用一种清越敦实的声音敲醒了我,让我明白的知道了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有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说法,可见集体的力量之大。可是如果试想一下,那些负责拾柴的总是想着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断的抱怨看火的无聊,这把火还能烧的那么旺吗?是的,集体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那集体力量的叠加效果又怎么能体现的出来?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有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呢?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如果个个和尚都是有责任心,懂得主动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很多人都重复着平凡的工作,而我们的工作,需要一份默默地坚持,还有一份对工作和生活积极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有句话给我的启发最大,就是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移转开,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面,这才是最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做法。

是的,相较于被动地期望环境向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还不如主动地改变自己,实际上,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当我们学会谦逊地生活和工作,为了工作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现状,包括思想、能力、习惯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付出换来的是个人的进步和境界的提升,这将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仔细地看完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想法在脑袋里转圈,也有一些东西沉淀在了脑海里,忽然间记起了前国足主教练老米的那句明言态度决定一切!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00字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00字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00字

看完该书之后想了很多,也确实沉思了良久,不知道该如何下笔。这本不算厚甚至只用了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能看完的书真的让我受益匪浅,最起码刚看个开头时就让我明白了自身现在所存在的问题。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一幅图片,图片中的人的两只手都指向了别处,作者称它为企业的招牌动作想想也是,一个成功的企业肯定会有很多部门组成,因为大家的分工合作企业才能更好的运转,但是在大家合作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大家不想它发生的现象,一旦问题出现所有人都不想承担这个问题,所以最后大家就会很自然的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你推他、她推他、然后他又推你,最后就出现了图片的真实写照,这个图片让我明白一个道理:工作中最难免的就是出现问题,不管是企业中的各个部门,也不管是一个小组中的几个成员。只要一出现问题大家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推卸、责怪。从来没有一个人愿意主动承担责任。

作者书中还提到了两个人一个是石邸餐厅的服务员,另外一个是家得宝百货的收银员他们是组织中职位最低的两个人,但是由于他们的所作所为:一个被提拔成了高管,而另外一个却为自己的组织赢得了高利润,虽然只用了自己两块钱但是却为客人解决了相对自己来说比较棘手的问题,其实有时候大家都会有这种想法:人家都不去做的事干嘛自己要去做呢?大家都不做自己做应该也不会有什么用处吧?这种心理我自己也有过,老是想随波逐流跟着大众走,因为总是感觉自己的力量太微不足道了,看了这两个故事让我体会到了个人力量的伟大。而作者恰恰也是为了表达给我们这种意念。同时也让自己明白了一个早该明白的道理:不管你身兼何职,服务员也好工人也罢,千万不能因为自己的职业而影响自己的责任心。说不定你的一次不经意间帮人家的事就能给组织带来不可预料的利益抑或是给自己的前途又开拓了一条大道。总的来说责任心是企业部门和组织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书中作者还说出了现在人的通病:总是想试图改变别人,把别人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特别是领导与下属之间,许多领导总是想把自己的员工改变成自己心中的样子,很多父母总是想把孩子改变成自己心中的样子,很多老师又想让自己的学生全都听话,他们总是想依照自己心里的想法改变别人却从没产生过要改变自想法,所以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努力总是白费,因为作者说了一句话:一个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除非当事人自己痛下决心才能彻底改变自己。所以领导的、父母的、包括老师的努力才会白费,因为他们从来不从自身找问题,曾经自己也有过这样的经历最后也是以失败告终,那个时候自己还不明白为什么今天看了作者说的这番话之后才如梦初醒。所以大家因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吧:不管怎样你都不能把一个人改变,有时候可能个别人会因为自己的一句话改变一阵子,但是绝对不会改变一辈子,只有思考自身的问题所在从自己改起才能更好的从自己的道路上走下去。

简单的说下作者说到的小媳妇心态想必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用最贴切的一句话来形容吧:就是做什么事都拖拖拉拉,做什么事都推三阻四的,不干脆,总是想东想西的,自己没有一点主见。作者说到一个从军十年的军官在部队时领导分下来的任务总是只有一句简单有力的回答保证完成任务,但是他弃军从商之后却发现自己开始变的有点小媳妇心态了,他对自己非常不满意,其实大家不难想象一个在军旅中磨练十载的军官,到最后还难逃小媳妇的想法,可想而知现实中的人有多少都是小媳妇心态啊,所以作者才会说大家都要提防小媳妇的入侵。因为有这种想法的话可能什么事都办不好,更可能因为自己爱抱怨爱从别人身上找问题的性格导致自己掉到一个压力的漩涡时就很难爬出来了。

关于书中写到的飞行员父亲在飞机出现故障时对女儿说的俏皮话来说,给大家诠释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不要在别人遇到问题时自己就在中间散播一些根本没有的谎言,或是把小问题说大又或者把问题的严重性提高。搞得大家紧张兮兮,最后什么工作都做不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落井下石。像飞行员爸爸对女儿说:亲爱的,引擎不动了,看来我得用不同的方式来开这架飞机了。那么危险的情景父亲还用那么逗趣的话来说,为的就是消除女儿的恐惧心理。所以大家千万不要在一个人出错时在说些本来不会发生的事了,多给别人一些鼓励才能获得更多更好的友谊。

关于压力作者也有提到,作者说压力是一种选择,何尝不是,自己亲身经历过,在自己对工作有压力的那段时间,甚至想过要离职,但是事实证明我我最后还是选择克服压力,那时自己也老是想为什么不好的事总是找到我呢?越是想就越觉得委屈到最后自己竟然到了想走的地步。最后在鹏哟的帮助下我克服了仙子阿看来根本不算压力的压力,所以由此大家可以看出不同的解决压力的方法就会得到不同的结果。

书中还说到关于与人处事的方法,等等、、、太多太多我很乐意推荐这本书给迷茫的朋友们看,看完之后有太多的感想但是今天就写几个自己认为现在比较有用的道理吧,更重要的是它让我明白了很多问题。例如:我也总是喜欢从别人身上找问题,我也喜欢推卸责任,我也喜欢说些人家不爱听的话。在没看这本书前可能我还没那么深的意识,但是现在我敢肯定自己已经知道了自己该怎么做了。所以朋友们闲暇之时不免也看下此书相信你会像我一样受益匪浅的。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1000字

读了《QBQ!问题背后的问题》的问题以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而是责任!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看起来QBQ不过是怎样去提出好问题,避免错问题,但是要做到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还需要每一位团队成员去用心慢慢体会。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也是国家、组织、个人都能各尽其责、各司其职,我们的社会才能快发展,我们的国家才能更加富强。责任使人充实,快乐,高尚!

从短期来看,承担责任者损失严重,而推卸责任者毫无损失;但是从长远来看,一个国家,一个单位、甚至到个体的我们,勇于承担责任是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是单位良好氛围的极大发展,这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中国人遇到问题或者出现问题,第一反应是首先要找到自己跟这事无管的种种理由,这就跟找不在场证据一样。而一旦某事成功之后,却能扯出一堆人,比如领导等等!这种思想也深深的影响着中国的企业,影响着中国的员工,而这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告诉了我们这些现象,给了我们很多的警醒!

社会上,遇事推诿、没有个人责任意识的人并不少见,抱怨别人一无是处的人也不稀奇,不知上进不肯学习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要找一个肯吃苦耐劳、肯学习又认真负责,还具有创意,并凡事以服务为中心的人却少之又少!要做一个混同一般的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其实也并不难,就是观念转个弯,态度调整一下。

我个人认为凡事在于态度。当一个人的态度出现差池,哪怕他再杰出,都有不为人认可的部分。虽然说QBQ是一套关于处世的工具法则,但是书中更强调QBQ的优势实践原则就是态度。态度摆正了,可说是成功者为成功找方法,而态度不正确,就叫做失败者为失败找理由。

要是自己能管的问题,不就不是问题了吗?我们总是把全部的力气用在对付别人身上,也许从未试过想办法对付自己这个方式。当你把所有的力气花在别人身上时,你会发现,问题总是永无止境。如果你换个角度,把力气用在对付自己的缺点上、用在自我提升上,顿时所有的问题都不再是问题,因为你将会变成一个消融问题的人,而不是穷于应付问题的人。

在个人责任的问题上,任何人没有理由给予自己推脱的理由,在统计工作中、在与企业的交流中,要找到自身切实的问题:为何报表迟迟未报?是不是自己在时间问题上催促的不够及时?为何企业答应填报却无动静?是不是自己在填报数据的问题上没有表达清晰等等这些为什么,在问到自己这些问题的时候,就要找到切实可行的办法,把责任与义务连接在一起。

这本书的开头,有句话是我十分喜欢的,愿上帝赐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智慧,了解我自己这个人。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都要抱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在勇气的基石上,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人和事,在智慧的陪伴下,把自己看清楚看透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身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无限扩张到生活中与工作上,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挺立在具有个人责任感的人生中。

《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


问题背后的问有感

为什么会这样?与我能做什么?,这是我们遇到问题之后常会出现的两种心态。从表面上看,这两种反应都是自然而发,符合常情,然而往深里去想,你却会发现,这两种想法代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工作和生活态度。而《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如暮鼓晨钟,用一种清越敦实的声音敲醒了我,让我明白的知道了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也有众人同心,其利断金的说法,可见集体的力量之大。可是如果试想一下,那些负责拾柴的总是想着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断的抱怨看火的无聊,这把火还能烧的那么旺吗?是的,集体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那集体力量的叠加效果又怎么能体现的出来?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有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呢?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如果个个和尚都是有责任心,懂得主动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很多人都重复着平凡的工作,尤其是我们图书馆人。我们每排好一本书,每服务一个读者,每做完一个方案,无不都包含着对馆里、对岗位、对自己的一份责任。我们的工作,需要一份默默地坚持,还有一份对工作和生活积极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有句话给我的启发最大,就是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移转开,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面,这才是最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做法。

是的,相较于被动地期望环境向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还不如主动地改变自己,实际上,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当我们学会谦逊地生活和工作,为了工作随时准备改变自己的现状,包括思想、能力、习惯等等,我们就会发现,我们的付出换来的是个人的进步和境界的提升,这将是我们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在仔细地看完了这本书后,有很多想法在脑袋里转圈,也有一些东西沉淀在了脑海里,忽然间记起了前国足主教练老米的那句明言态度决定一切!

注:内容请关注栏目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2000字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读后感2000字

看完了由美国著名作家约翰米勒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著作,读完后让人感到美不胜收、茅塞顿开。我觉得,无论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个团队里有远大抱负的执行者,都有读一读的必要,它轻薄短小、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这里,浅谈一下个人心得。

实践个人责任

翻开书本的第一页,便是方正集团的魏新董事长的代序,他提到了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看到了这句话吸引了我的眼球,当今这个竞争力强的工商业社会里,想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基石就应该是与竞争对手的不一样,难道是产品吗?不,你有人家也有;你好,人家也会好;你强,人家照样会强;你专业,经过一段时间人家也会变得专业那究竟是什么才是我们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独特卖点呢?正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采取许多改进措施,都以此来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许多努力,大多时候效率并未提高。而本书重点提出了诸多企业所忽视的一个核心问题:提高成员的责任意识。确实也是,如果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养成了这样一个责任意识和思维习惯,那么这些将对团队组织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执行力的提升带来巨大的正向作用。

像一些团队内部,不少人在工作中遇事推诿,躲避责任,事不关己与一些执行力高,战斗力强的团队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因此,我个人觉得加强团队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的养成是任何一个团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必要的而且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书中提到:QBQ最终目标就是行动,实践的方法就是:先修炼个人的想法,接着就是能问较好的问题,在好的问题中寻求好的答案,最后付诸行动,带来一个好的结果。整个过程的重点不是改变他人,而是先改变自己,个人的责任就是个人力量的实践。

书中有一句话我较喜欢:有责任的人责怪谁?谁都不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内。

这些说明,征服自己比征服世界上的一切都要难。

责任是成熟的标志

读了《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而是责任!── 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责任是成熟的标志;责任使人充实、快乐、高尚!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社会上,遇事推诿,没有个人责任意识的人并不少见,抱怨别人一无是处的人也不稀奇,不知上进不肯学习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要找一个肯吃苦耐劳、肯学习又认真负责,还具有创意,并凡事以服务为中心的人却少之又少!要做一个混同一般的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其实也并不难,就是观念转个弯,态度调整一下。我个人认为凡事在于态度。当一个人的态度出现差池,哪怕他再杰出,都有不为人认可的部分。虽然说QBQ是一套关于处世的工具法则,但是书中更强调QBQ的优势实践原则就是态度。态度摆正了,可说是成功者为成功找方法,而态度不正确,就叫做失败者为失败找理由。

这本书的开头,有句话是我十分喜欢的,愿上帝赐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智慧,了解我自己这个人。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都要抱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在勇气的基石上,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人和事,在智慧的陪伴下,把自己看清楚看透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身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扩张到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挺立在具有个人责任感的人生中。

态度决定一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如暮鼓晨钟,用一种清越敦实的声音敲醒了我,让我明白了提高个人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见集体的力量之大。可是如果试想一下,那些负责拾柴的总是想着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断的抱怨看火的无聊,这把火还能烧的那么旺吗?是的,集体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那集体力量的叠加效果又怎么能体现出来?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有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呢?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如果个个和尚都是有责任心,懂得主动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需要一份默默地坚持,还有一份对工作和生活积极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还有句话给我启发最大,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移转开,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面,这才是最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做法。

是的,想较于被动地期望环境向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还不如主动地改变自己,实际上,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仔细的看完这本书后,有很多想法在脑袋里转圈,也有一些东西沉淀在了脑海里,忽然间记起了前国足教练老米的那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本身就不是一本纯粹探讨管理的书籍,全书自始至终找不到引经据典的痕迹。如同《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写作风格,作者约翰米勒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深层次的组织理论问题。重点突出了一个核心: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

我想只要我们都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去,就会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之读后感2000字


看完了由美国著名作家约翰米勒的《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著作,读完后让人感到美不胜收、茅塞顿开。我觉得,无论是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还是一个团队里有远大抱负的执行者,都有读一读的必要,它轻薄短小、言简意赅、发人深省。在这里,浅谈一下个人心得。

实践个人责任

翻开书本的第一页,便是方正集团的魏新董事长的代序,他提到了企业竞争的最高境界是文化的竞争。看到了这句话吸引了我的眼球,当今这个竞争力强的工商业社会里,想立于不败之地的最大基石就应该是与竞争对手的不一样,难道是产品吗?不,你有人家也有;你好,人家也会好;你强,人家照样会强;你专业,经过一段时间人家也会变得专业那究竟是什么才是我们与竞争对手不一样的独特卖点呢?正是我们的企业文化!

我们在工作实践中采取许多改进措施,都以此来提高团队的运行效率,令人遗憾的是,经过许多努力,大多时候效率并未提高。而本书重点提出了诸多企业所忽视的一个核心问题:提高成员的责任意识。确实也是,如果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都养成了这样一个责任意识和思维习惯,那么这些将对团队组织运行效率的提高和执行力的提升带来巨大的正向作用。

像一些团队内部,不少人在工作中遇事推诿,躲避责任,事不关己与一些执行力高,战斗力强的团队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因此,我个人觉得加强团队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的养成是任何一个团队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一个必要的而且是一个首要解决的问题,书中提到:QBQ最终目标就是行动,实践的方法就是:先修炼个人的想法,接着就是能问较好的问题,在好的问题中寻求好的答案,最后付诸行动,带来一个好的结果。整个过程的重点不是改变他人,而是先改变自己,个人的责任就是个人力量的实践。

书中有一句话我较喜欢:有责任的人责怪谁?谁都不怪,甚至包括自己在内。

这些说明,征服自己比征服世界上的一切都要难。

责任是成熟的标志

读了《QBQ!问题背后的问题》后,我深深的体会到,决定一个人成功的因素,不是智商,领导力,沟通技巧,组织能力,而是责任!── 一种努力行动,使事情的结果变得更积极的心理。责任是使命的召唤、是能力的体现、是制度的执行;责任是成熟的标志;责任使人充实、快乐、高尚!提高个人责任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社会上,遇事推诿,没有个人责任意识的人并不少见,抱怨别人一无是处的人也不稀奇,不知上进不肯学习的人更是比比皆是。但是,要找一个肯吃苦耐劳、肯学习又认真负责,还具有创意,并凡事以服务为中心的人却少之又少!要做一个混同一般的人是很容易的,但要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其实也并不难,就是观念转个弯,态度调整一下。我个人认为凡事在于态度。当一个人的态度出现差池,哪怕他再杰出,都有不为人认可的部分。虽然说QBQ是一套关于处世的工具法则,但是书中更强调QBQ的优势实践原则就是态度。态度摆正了,可说是成功者为成功找方法,而态度不正确,就叫做失败者为失败找理由。

这本书的开头,有句话是我十分喜欢的,愿上帝赐我平静,接受我无法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勇气,改变我能改变的人;愿上帝赐我智慧,了解我自己这个人。

这句话给了我很大启发,在人生旅途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事,我们都要抱以平静的心态去接受不能改变的人和事,在勇气的基石上,去改变自己能够改变的人和事,在智慧的陪伴下,把自己看清楚看透彻。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把自身的责任感和责任意识扩张到工作、学习与生活中,用理想和信念来支撑自己的精神,挺立在具有个人责任感的人生中。

态度决定一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一书如暮鼓晨钟,用一种清越敦实的声音敲醒了我,让我明白了提高个人意识,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核心。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可见集体的力量之大。可是如果试想一下,那些负责拾柴的总是想着拾柴的辛苦,而看火的又不断的抱怨看火的无聊,这把火还能烧的那么旺吗?是的,集体是由我们这样一个个的人组成的,如果人失去了主观能动性,那集体力量的叠加效果又怎么能体现出来?为什么一个和尚、两个和尚都有水喝,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呢?这归根结底还是一个责任心的问题,如果个个和尚都是有责任心,懂得主动做事的和尚,泉水自然是用之不竭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平时的工作就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需要一份默默地坚持,还有一份对工作和生活积极的态度。

在这本书中,还有句话给我启发最大,把焦点从他人与周遭环境中移转开,聚焦在自我本身如何能做得更好上面,这才是最有益于问题解决的做法。

是的,想较于被动地期望环境向对自己有益的方向发展,还不如主动地改变自己,实际上,人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在仔细的看完这本书后,有很多想法在脑袋里转圈,也有一些东西沉淀在了脑海里,忽然间记起了前国足教练老米的那句名言──态度决定一切!

《QBQ!问题背后的问题》这本书,本身就不是一本纯粹探讨管理的书籍,全书自始至终找不到引经据典的痕迹。如同《谁动了我的奶酪》的写作风格,作者约翰米勒以一种通俗易懂的叙事风格讲述了一个深层次的组织理论问题。重点突出了一个核心:如何提高组织内部成员的个人责任意识。

我想只要我们都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工作、学习与生活中去,就会感觉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

老舍《柳家大院》读后感1200字


  老舍的短篇小说《柳家大院》讲述的是在旧时代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大杂院里,公公、小姑子、丈夫虐待小媳妇导致她上吊而死的悲剧故事。但作品并不仅仅唱出了黑暗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歌,更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在平凡的事件中看出意义”。从贫民窟司空见惯的血泪的生命史中挖掘出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根源,揭示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痼疾。
  谁是逼小媳妇走上自杀绝路的凶手?单从文章表面看,我们可以断然地回答她是被自己家中的亲人——公公,小姑子,丈夫折磨死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妇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就如鲁迅悲痛地指出:“ 有时简直并牛羊而不如”。贫穷往往能将人性的残忍与对生命的漠视展露无疑。小媳妇是被她的父母以一百元的代价“卖”给王家的,这样就使王家“再有一年也还不消这笔亏空”。“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 因为穷,小媳妇被人认为是王家生活贫困的根源,被当作“ 出气筒”。但是如果究其根本,我们可以看到是所谓的“文明”在从中作梗。这“文明”,指的就是中国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加上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想,是它毒害着劳苦人民的心灵,酿造着生活的苦酒,使像小媳妇这样的“苦人” 走上绝路。
  在“我”这个算命先生的眼里,老王是大杂院中“第一个不是东西的”,他在洋人家中当花匠,正是这挣钱不多但在旁人看来相当“体面”的差事,使老王自诩为“文明人”,专学文明人的派头,好像“文明人的吹胡子瞪眼睛是应当应分”。自个儿身份卑微,围住的又都是肝火旺,爱吵架的家伙,向谁去耍聪明人的派头呢?这苦难,当然就落到了他家那“像窝窝头”的儿媳妇身上。他是公公,却“想把婆婆给儿媳妇的折磨也由他承办”。一天到晚对媳妇挑鼻子弄眼睛,他为媳妇立下许多“ 规矩”。


要她这样那样的,“变着方儿挑她的毛病”。“为了三个钱的油, 两个大的醋, 他能闹得翻江倒海。”他想尽方法来虐待媳妇,罚饿、罚跪。自己不能动手打,就挑唆儿子动手。因为他知道儿子是石匠,“打一回胜似别人打五回”。当媳妇不堪毒打而发神经时,他明知她已清醒,还故意掐人中、用草熏,为的是“惩治她”。真是恶毒至极。当媳妇上吊后,他痛心的不是她的死亡,认为这“不算什么”,而是担心“脏了房”。 房东不饶他,要是再为儿子娶一个“上次的债又还没归清”。
  老王在家中是高高在上的不可触犯的存在,手中掌管着小媳妇的生命,但在洋人面前,他又变成了另一幅模样,挂着谄媚的笑,弯着腰,恨不能把头贴到地上去,“洋人要是跟他过一句半句的话,他能尾巴摇动三天三夜。”这就是病态文明孕育下的精神贫民,封建思想和洋奴意识已在不自知中融入骨血。
  小媳妇最终是死了,她的死是苦难的终结和逃离,更是对丑恶世界的控诉与批判,但这种力量太微弱了,萤火照不亮黑暗的天际。二妞的命运就说明了一切。这个自居为“女学生”的丫头,变着法儿折磨她的小嫂子,恨不得“把她一下子捶碎才痛快”,可她无论怎样自认高贵,都逃不脱“穷人家姑娘的悲剧命运”,她还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正盘算着把她卖出去,更没有意识到她嫂子就是未来的自己。这样的结局使得悲剧之悲达到了无以加复的地步。
  老舍曾说过:“读历史设若能使我们落泪,那么眼前摆着一片要断气的文明,是何等伤心的事”。柳家大院就是以北京为代表的古老城市的缩影,文章让读者通过大杂院中惊心动魄的悲剧,看到封建宗法社会中的人情世态,人与人的关系和人伦关系, 看到长期统治着中国社会的封建文化道德是怎样地毒化着广大劳动人民的心灵,麻痹着他们的灵魂。使他们变得愚昧、保守、自私和残忍。
  社会的下层贫民,他们不光在物质上贫困,更可悲的是病态的文明扭曲了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自身的奴隶性使他们向老爷太太谄媚讨好的同时,又去欺辱和奴役比自己更加弱小的人,在悲剧的循环中,在病态“文明”的绝对统治下,精神的贫民永远无法看到希望的曙光,享受到真正的文明。

  老舍的短篇小说《柳家大院》讲述的是在旧时代北京的一个不起眼的大杂院里,公公、小姑子、丈夫虐待小媳妇导致她上吊而死的悲剧故事。但作品并不仅仅唱出了黑暗社会底层妇女的悲歌,更像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在平凡的事件中看出意义”。从贫民窟司空见惯的血泪的生命史中挖掘出底层劳动人民的悲剧根源,揭示整个民族精神文化的痼疾。
  谁是逼小媳妇走上自杀绝路的凶手?单从文章表面看,我们可以断然地回答她是被自己家中的亲人——公公,小姑子,丈夫折磨死的。在中国封建社会中, 妇女的地位是最低下的,就如鲁迅悲痛地指出:“ 有时简直并牛羊而不如”。贫穷往往能将人性的残忍与对生命的漠视展露无疑。小媳妇是被她的父母以一百元的代价“卖”给王家的,这样就使王家“再有一年也还不消这笔亏空”。“爱与不爱,穷人得在金钱上决定。” 因为穷,小媳妇被人认为是王家生活贫困的根源,被当作“ 出气筒”。但是如果究其根本,我们可以看到是所谓的“文明”在从中作梗。这“文明”,指的就是中国固有的封建伦理道德加上外来的资本主义文化思想,是它毒害着劳苦人民的心灵,酿造着生活的苦酒,使像小媳妇这样的“苦人” 走上绝路。
  在“我”这个算命先生的眼里,老王是大杂院中“第一个不是东西的”,他在洋人家中当花匠,正是这挣钱不多但在旁人看来相当“体面”的差事,使老王自诩为“文明人”,专学文明人的派头,好像“文明人的吹胡子瞪眼睛是应当应分”。自个儿身份卑微,围住的又都是肝火旺,爱吵架的家伙,向谁去耍聪明人的派头呢?这苦难,当然就落到了他家那“像窝窝头”的儿媳妇身上。他是公公,却“想把婆婆给儿媳妇的折磨也由他承办”。一天到晚对媳妇挑鼻子弄眼睛,他为媳妇立下许多“ 规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