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红岩前一半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读后感1500字

红岩前一半读后感500字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读后感1500字。

能够在读一本书时全身心地投放是一件非常令人快乐的事。可想而知读书多么重要,相信很多人都读过一两本经典作品。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在读了作品后,您自己有什么感想呢?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男人的一半是女人》之读后感1500字,欢迎你收藏本站,并关注网站更新!

怎么能用观念中的道德来判断和评价生命的感觉?文革,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仅仅是一段历史教科书上的文字,可对我们的上一两辈人来说,文革是一辈人的记忆,一层文人的记忆。外什么会有文化大革命这样的事情发生呢?在文革时,那些被牛鬼蛇神的人,他们的真实处境是什么样子的呢?那些革人命的人们又是怎么样的呢?

在现代有很多关于文革时期的书籍和文章,而张贤亮的这本书在写文革的同时,对于当时的人们的心理状态,男人和女人的心理状态描写的较多,对于一些社会问题的思考和一些哲理问题的思考也相当耐人寻味。

不管在什么地方,你只要在别人稍微自由一点,你就能得到较多的利益,而利益的多少恰恰和当时当地不自由的程度成反比,在最不自由的地方你得到一点自由,所获得的利益,却最大。或许,当时被革命的那些人,那些有才有学之人,在当时那些社会环境下一些的关于文化的、美学的、智慧的追求,全都还不及那一点点的自由。

他们咧开嘴理解的笑了,什么也不为,就进了劳改队似乎已经成了司空见惯的事了,但没有一个人去探究底蕴为什么什么也不为就把人送进劳改队?他们那种毫无抱怨的任凭自己的生命和命运像流水上的浮叶,漂到哪儿是哪儿的态度,表现了我们这个民族灵魂深处的温顺、达观和乐天知命。我在他们中间,竟有时会怀疑起自己:为什么要思考?在宿命面前,思考有什么用?

今天的我们很难思考,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所有的人,无论有没有才,男女老少,全市一副我真的错了的样子,有人说,有一日当这个社会成为暴君时,那时候还哪里谈人们的自由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部变成灰黑色的,真是不可想象。

这本书中,当人们在劳改队时,女人变成了一种奇特的生物,作者对于女性的理解很有一番见解,女人就像是一团跳动的、充满灵气的火焰,她走到哪儿,哪儿就会有生机一点。对于劳改队的男人们,女人或许就是一种救赎,生命无意义中,的唯一的意义,便是最原始的肉体的欲望。

当人们处于一个全部大规模的畸形的社会环境里,人们的思想、思考方式也会有很大的变化。在生存法则面前,一切的文明礼仪变得是微不足道,我开始蔑视我过去所受到的全部教育 文明,不过是约束人的绳索,使一切归于人、发自于人本性的要求都变得那么复杂,那么可望而不可及。

在一个野蛮的环境下,人内心所存的文明往往是备受考验的。文明的功能重要不在于指导自己的行为而在于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是在一个文明很难解释的环境中,有思考能力的人靠思考生活,没有思考能力的人靠本能生活,但本能使人坚强,思考却使人软弱。人类的发展,就是一个文明与野蛮的碰撞、抗衡、同化的过程,在一定的环境中,我们难以分清,文明和野蛮孰好孰坏。

生活方式的改变会改变爱情的方式,爱情的意向,爱情的审美观念。也会改变人们对于异性的态度,或许,在一个文明退化到野蛮的时代,人们都是处在不断的矛盾中的,一面是理性的思索,忠于一个信仰,另一面是本能,渴求一个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肉体结合。去他妈的吧,爱情被需求代替了!

而在那种环境下的婚姻有的你会感觉到人间还是有温情的,而另一方面,你只会觉得这样的结合是多么的辛酸和讽刺。反革命分子章永璘和劳改释放犯黄香久,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并且尽可能的将消极因素转变为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这个伟大的事业服务所以,决定结婚,这种婚姻自由,这种人权,真讽刺。然而,即使是苦难中,男人和女人的结合,丈夫和妻子的结合,家与婚姻也总是或多或少会给人一些温情。女人,不单单是指一种和男人不同性别的人,并且有她的声音、她的灵气、她的磁场、她的呼吸女人,往往让苦难中也有了家的味道,也有了一块的安宁之地,这种苦难中的结合,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是很难理解的,或许只有在苦难的生活中,对于某些东西才会有真正的理解。

苦难让我们成长,也让我们思考。那些苦难的过去让我们懂得更好的珍惜现在的生活,更好的珍惜安宁的生活。《男人的一半是女人》是一部思考时代的书,也是一部思考苦难的书。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花田半亩》之读后感1500字


亲爱的筱稚:

近来可好?

记得已经对你说过,我刚读完了《花田半亩》,你还问我,路过花田的感受如何?

筱稚,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你才能令我自己满意,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感情!这些天里,它慢慢地在我的心里酝酿着,并逐渐地散发出来,让我倍感温暖和一种莫名的忧伤。

这个春天,尤其是早春的时候,其实是很冷的,西邮校园里的柳条还没有抽芽,足球场上的小草也还没有探出头来,花朵估计还要等十几天才会开放呢吧也许真的是冥冥之中注定,那个慵慵懒懒的午后,阳光很温柔,我和往常一样漫无目的地走进了图书馆,就是在那个不太被人注意的角落里,我看到了它,令我欣喜若狂,便忍不住坐下来置身其中了

这是一片多么生机盎然的花田啊,在这里,四季如春,没有凋谢和萧条,满满的全是鲜活的生命和永远的感动,在这里,你只需享受难得的宁静和安详。

那个叫做田田的女孩对我说,生命很脆弱,生活太美好,愿我们都幸福,只愿幸福。我倾听她的欢喜悲苦,听她讲小的时候活泼顽皮地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听她讲和朋友们一起疯狂地嬉戏,愉快地流浪,随着她的记忆,我的列车也缓缓驶向了那个七八九岁的年纪,那个时候,我们卷着裤管在下雨后的泥水中肆意玩耍,在祖母暖暖的怀里听妖魔鬼怪的故事,我们也曾那样毫无顾忌地大哭大笑大吵大闹,可是岁月流转,我们童年如同丢在沙滩上没有人捡的贝壳,人海水一次又一次地淹没,那段早已远去了的生命历程,现在想来,是多么地幸福啊!筱稚你也应该还记得我们一起牵手在校园里跑来跑去抓蝴蝶的样子吧,那个时候,傻丫头,我明明小你一岁,你却还肯叫我姐姐呢。

我在想,是不是每个知道自己生命期限的人才会比正常的人更容易地感受到幸福的存在呢?就像田维,即使命运很残酷,身体充满着疼痛,也随时有可能与死神相见,可是她的笑容,依旧是那么美丽,生活得那么认真,是她,那么深情地告诉我们要节约自己,要感恩。在疼痛的时候,她也不会哭,即使受不了了,她也不回去抱怨任何人,她就是那样默默地同一切不幸斗争。而对于常人的我们,却总是不屑于出现在身边的幸福,我们总是在忙碌,在追求、等待、或者奢望更大的幸福,岂不知它已经从我们身边走过了,也许是我们都还觉得日子很长,留着以后有时间了再去珍惜,但是谁能告诉我们当我们决定珍惜的时候,是不是已经来不及了呢?

筱稚,我们无奈暂且不用去讨论命运对于每个人是否公平,重要的是我们都有幸拥有了来这世上活一次的机会,重要的是虽然我们的田田她已经走了,还为我们留下了花田。在各种不幸面前,我们的生命是多么得脆弱。我记得高二那年,当我们无意间从杂志上读到田田的故事的时候,你和我都在夏天的微风里泪流满面,你说,我们一定也要坚强。

读着从她手中写出的每一个句子,我似乎领会到了些许对生命的至高感悟,这多么难得,有些人甚至到了八十岁,也都不会像田田一样对生和死有如此透明的认识。我的面前,出现的总是这样一个面色苍白、却又不肯随便向病魔屈服的小女孩,她和我们一般大小,却承受着无比的苦难。在她走的前一天,她都在耕耘花田,她最后对我们说的一句话是:世界一片混沌筱稚,对不起,我又要流泪了

此刻,筱稚,我是这么地想念着你,我的姐妹,我的朋友,你总是像田维那样坚强面对这些不幸,你忘记自己的残疾,忘记苦难,用手中的笔为自己建立了一个坚实的堡垒,你还常常安慰我,筱稚,我却未曾了解过你的酸和痛,这令我多么愧疚呀!读者田田,我才明白了可爱善良的你们,一直都在默默承受着,用微笑独自疗伤筱稚,我终于懂了

筱稚,有那么多顽强的生命在我们的身边,我们没有理由拒绝长大,拒绝发现幸福,我们拥有自由的空气,尽情享受免费的阳光,时刻与亲人们在一起。田维说,不管有多苦多难,都不能轻易放弃活着的每一天,即使我们无法掌握自己的生命的这艘船能行驶多久,但是我们却可以努力去采撷行程中溅起的美丽浪花,努力地不错过每一条灿烂的彩虹。

筱稚,就此搁笔了。

让我们节约自己吧!

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之读后感1500字


爱,人世间最伟大最温暖的字眼。亲情,友情,爱情,无论是哪一种爱,都意味着给予和奉献:其中,亲情与生俱来,不求回报,最为无私;友情弥足珍贵,需要双方付出才可持久;而爱情是绝对排他的,更需要二人不断互相呵护,且因为感觉的不稳定性而容易消逝。尽管如此,世上还有这样一种爱情,它希望渺茫,低声下气,曲意逢迎,委身屈从,热情奔放,只求施与不求受取,甚至为此奉献自己的青春,舍弃自己的幸福,结束自己的生命!这一切行为的源头和力量,都来自心底涌动的爱与激情,而这爱的对象,竟是一个和自己素昧平生的男人!这便是奥地利小说家茨威格的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描述的,惊心动魄、凄婉缠绵的爱情。

我要向你倾吐我整个的一生,我的一生是从我认识你的那一天才真正开始的。多么震撼人心的语言!茨威格笔下的那位神秘女子,这样娓娓道来的开始她的回忆,她的倾诉,没有甜言蜜语,没有山盟海誓,却足以荡气回肠。或许对于每一个痴情的女子来说,有爱情的生命才有意义,而这个女子竟将初识对方视为生命的开始。

于是,这个13岁的少女,在她生命中灵光闪现的一瞬间,不可救药地爱上了风流倜傥的小说家R。仿佛宿命一般,他们在经过了销魂荡魄的三个夜晚之后,有了共同的孩子。然而,为了不给心爱的男人增加负累,她独自承担着一切,甚至沦落风尘。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才决定向对此一无所知的男人作出最后的感情告白。

对于这样单恋的悲剧,在改编成的同名电影中,导演徐静蕾提出了这样一种全新的阐释,也是一种独特的爱情观:爱你是我一个人的事,与你无关。这样冷静、坚强、洒脱,几乎堪称女性主义的楷模。然而,在我看来,徐静蕾的改编毕竟是一种再创造,并不符合作家原意。在原著中我们可以看到的,只是一个美丽虚幻、痴情多感、专注执着的幽怨女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用饱蘸着一生的激情与孤独、热望与失落,欢乐与痛苦的笔,记载自己的心路历程。

在这位女子刚刚成年,有了爱与被爱的权利时,她回到维也纳找到作家,毫不犹豫的把自己的少女之身奉献给他。此时的她,何尝不希望他对自己能够如同自己对他一样的深爱?然而,只有三日,在短暂的三日欢娱之后,在她的体内留下了他的血脉之后,他轻松自然的离开了她,同样轻松自然的忘记了她。对于这种结局,女主人公是痛苦的,可又能怎样?她追求的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洁净的爱,没被任何利益、企图、功利污染的最为原始的本质的爱。既然他不曾爱她,忘却了她,那她还能怎样?去找他,那样或许他最终会同情的怜爱她,但是那已经不是女主人公所渴求所坚持的真爱了。于是,她唯一能做的,只有默默的离开,孤注一掷的,倔强而又坚强的生下心爱的男人的骨肉,把孩子当作爱人一样来呵护。即使如此,她也还没有洒脱到可以不再需要他。为了能够见到他,她生活在他的圈子里,出没在他的世界中,只为有一天能够和他在一起,能够圆自己一生的美梦。又相逢,她已是风情万种的交际花,他还是一样的花天酒地,一样地认不出她来――可怕的陌生。作者写到这里,几乎用了一种令人窒息的、绝望的笔调,来叙说女主人公无尽的悲哀。因此,女主人公并不是认为爱你与你无关,而是为了维护爱情的尊严而选择孤独;她对男主人公的奉献,绝不是卑躬屈膝,丧失自我,相反的,她正是清楚的了解自我,真正的懂得爱情――纯粹的伟大的爱情,从而义无反顾的投身进去。

须作一生拼,尽君今日欢。这是古代女子的热情与贞烈。而在物欲横流、爱情堕落为商品的年代,很多人已把爱情视同儿戏,他们玩弄爱情,就像摆弄一个玩具,他们夸耀自己恋爱的经历,就像男孩抽了第一支香烟而洋洋得意。这种情况已注定了女人爱情之途的坎坷多舛。然而,我们的女主人公仍然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将爱情视为生命,充满着至高无上的激情,即使对方并不值得她这样付出,她还是心甘情愿去用一生的痴情守护着。这位女子这种近乎信仰般的爱与执著,令许多人扼腕叹息,但我却真正能理解这种偏执与疯狂。这份充溢着心灵的激情,是那么高贵而华美,这种不顾一切的飞蛾扑火般的奉献,不正是一种爱的极致吗?为君沉醉又何妨,但愿长醉不愿醒一千多年前的东方女子就这样说过。这份无私与忘我,古今皆同。那么,正如高尔基所说,茨威格不愧为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之读后感1500字


智者说:生命是一条船。在烟波浩渺的长河中高高扬起风帆乘风破浪,驶向从未有人到达的海域。。。。。。而我认为生命更像是一串串风铃只有当微风吹过,她才会发出叮当作响的和谐悦耳的声音。

多少次,我倚着窗,抬头嘹望夕阳,不禁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最近有幸捧读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经典之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让我感受到了坚强的保尔面对悲惨人生,仍对生命的执卓,对生活的渴求,对学习的钻研,对朋友的真诚以及对敌人的疾恶如仇,对革命胜利的必胜信念。保尔柯察金,190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由于调皮戏弄了神父,而最终成为洗刷间的教工。此时的他正处于十月革命的背景之下。他和他的伙伴们受到了革命进步思想而参加了红军。成为光荣英勇的战士,投入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在革命,他历经了数以万计的挫折,失去亲朋好友的悲痛,在臂不听使唤的惨状,接着又是双目失明的痛楚。是何种力量唤醒他13天的昏迷?是何种力量驱使他在右眼瞎了后仍忘我的工作,一心想奔赴前线,冲锋陷阵?是何种力量又让他在双目失明后不可思议地走上写作道路?无数的问题在脑海中徘徊。我沉思了许久,对,就是保尔那比钢铁还硬的坚强斗志,对革命理想的无限忠诚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保尔的肢体虽然残缺不全,但他的生命是完美的,美丽的,永恒的。风铃正是因为风风雨雨的路程,才会奏出一曲生命之歌。只有经历无数磨练才会有精彩完美的人生。美国体坛巨星迈克尔乔丹为追求奋斗,经历了无数挫败和艰苦的训练才将梦想成为现实。法国著名的科幻作家凡尔纳曾向出版社投过900次稿,当处于绝望时,他的妻子说:为何不试试第901次稿?果然第901次成功了。我想,每个人的生命就如涓涓细流,只有触击暗礁才会击起美丽的浪花。正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也许,你会说,总有一天风铃会被撞得粉身碎骨,落下一片片紫色玻璃花瓣,但是,只要她能唱出那最动人的生命之歌,这又算得了什么呢?奥斯特洛夫斯基说过一段生命豪言:生命可以燃烧也可以腐朽,我要将我的生命燃烧直至灰烬。我想到了无数仁人志士。贝多芬这个遭受双目失明的打击的作曲家,硬是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举世闻名的不朽乐章,激励了多少同他一样遭受挫败的人,使他们充实了信念与希望。与我们同样年轻的刘胡兰在侉子手面前仍坚贞不屈,心向革命,心向祖国,为国家奉献出宝贵的生命。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生活的强者,没有因身残瘫痪而对生命失去希望,自暴自弃,而是更加奋发,自学成才,还翻译了16万字的外文著作,研究学习《人体解剖学》等十几中医学书,她中央授予优秀共青团员光荣称号。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如此畅销,正因为奥斯特洛夫斯基塑造的保尔对人生不言放弃的坚定信念。虽然我无法企及他们的精神境界,我也要做最好的我。我时常告戒自己:一切都尽力完成,只要努力去做,即使失败也无怨无悔。人生的道路漫长而曲折,我们无法预见前面是坦途还是险峰,即使登上的是一面绝壁,我也会毫不犹豫的攀上顶峰,经历磨练的人会更加坚强。平凡孕育着伟大,路漫漫其休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倚着窗,望着天边那极天一线的曼妙身姿,她尽最大努力,放射出全部的余辉。我暗想:我要做一串风铃,随风曳出我精彩的人生!

《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读后感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书籍是约翰格雷的《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全球累计销量1.4亿册,受欢迎程度直逼世界第一的《圣经》;被美国青少年男女公认为走向和谐恋爱、保持美满婚姻关系的唯一圣经权威指南。

推荐大家阅读这本书,并不代表要全盘接受书中的思想,东西方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理解每一本外国书籍所表达的思想,首先要解决的是水土不服的问题。即使作者是世界著名的情感大师,书中的某些观点放在中国当下,肯定会有出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把它当作一本大众心理自助书籍,阅读它的目的是提供一个审视两性关系的角度。承认两性差异,理解和包容对方的不同,掌握有效的沟通方法,最终找到一个和而不同、互相理解、相互尊重、和谐相处的法则。看到这里,读者一定以为我接下来会写两性要如何相处,但并不是。看这本书我只是承认两性之间的差异,但并不认为两性之间的相处需要这么复杂的原理。真正相爱的两个人,灵魂上应该是高度切合的,还有一个原因是,即使道理我们都懂,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所以,接下来我要表达的是既然差异已经存在,而我们又无法改变对方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面对两性关系。

作者约翰格雷在书中提出男人和女人来自不同的星球,生理和心理上都是大不相同的,男人来自火星,重视能力、效率及成就。女人来自金星,重视爱、沟通与关系,更感性。从这本书的理论知识切入生活,从女性的视角聊聊大学里我所知道的两性关系。

大学里的性教育相比较义务教育阶段,确实开放了很多,最起码这个群体不会谈性色变。我问过身边的女性朋友,谈到性,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激情、浪漫、荷尔蒙、快乐;也有人回答是恐惧、强迫、怀孕、性病。我从小到大受到的性教育中,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性本身是美好的,大学也一样,大多是反性骚扰的教育;也没有人告诉我,性骚扰不仅仅只是触摸了敏感的部位,任何让人不舒服的触摸其实都是性骚扰;更没有人告诉我,性骚扰侵犯的是我的身体权,而不是所谓的贞操。我所受到的性教育,都只是告诉女性一定要在性上说不,都是被动的接受,却从来没有人教育女性可以说要,这样的性教育无疑是失败的。

大学里有一个很明显的现象是月抛,关于这件事,如果是男性,大家一般习以为常,不会有什么不好的想法。如果是女性,就会恶意揣测,评头论足,打上骚不正经的烙印。明明是同样的需求,做了同样的事情,就因为性别差异,人们往往差别对待。女性现在所面临的不仅仅是安全上的问题,更是观念上的问题。

一个女孩晚上独自回家被强奸了,人们想到的第一个问题都是她穿了什么,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即使她什么都没有穿,也不能成为她被强奸的理由。第二个问题大都会问,为什么被强奸的是你,而不是别人呢?我想说的是:拜托,被强奸的不应该是任何人好吗!第三个问题一般会质问这个女生,说过多少遍了,女孩子不要在夜晚单独回家?怎么就是不听话呢!这个问题是最可笑的,我遵纪守法,没有做错任何事情,错的是那个趁着夜色伤害我的人,我也不想一个人在夜色中独自回家,我也很害怕,可是生活总是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和身不由己。问这些问题的全是男性吗?不,也有女性,有些女性长期以来形成这种思想,她们单纯的以为,只要我穿着不暴露,就会很安全,所以发生不安全的事,那一定是我不谨慎。这种受害者有罪论真的不可理喻,想想三色幼儿园事件,当罪犯把魔爪伸向孩子的时候,又该怎样解释呢!发生这种事,错在那个人渣,女性是无辜的受害者,明明这么简单的道理,就是有人看不明白。女性受到伤害时总是先受到责备,基本上都是加害者洋洋得意,受害者却觉得耻辱万分。而责怪我们的人大多与我们同性别,思想能同化人,这种观念就像泥潭,最开始你看着恶心害怕,但它就是缠着你不放,等你深陷泥潭你就会慢慢觉得习惯,觉得理所当然,甚至用同样的观点去教导下一代。生了女孩的家庭会用十几年的时间教育自己的女儿要保护好自己。而生了儿子的家庭呢,身边有三四岁的小男孩,在学校掀小女孩的裙子,遇到漂亮姐姐就要摸摸亲亲,拉着裙子不让走,身边的家人和一旁的路人看到了,不仅哈哈大笑,还不停夸奖:好样的小伙子,有前途。是我太敏感了还是教育出了问题。

大学里很多女生都觉得谈恋爱就一定要花男生的钱,如果一个男生不愿意为女生花钱,就说明这个男生小气,不爱自己。更有的女生为了有人买单和自己不喜欢的人交往,先不说这样遇见的男人是不是真爱。退一步讲,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杆称,你花了人家那么多的钱,如果这个男生提出要和你发生关系,你好意思拒绝吗?女孩用所谓的爱情索要男孩手里的面包,这根本不是爱情,而是赤裸裸的交易。爱情是无价的、是势均力敌谁也不依附谁的,更是出于你真心爱慕他,欣赏他,所以才和他走到一起。对自己的选择和行为买单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一段不对等的关系里,你永远也看不到爱情,毕竟,谁都没有义务在爱情里精准扶贫。

我和某些年长的女性朋友说过,我这辈子可能不会结婚生孩子,她们很诧异我的思想,她们说:你不结婚是要做尼姑吗?你老了怎么办?结婚多好啊!可以找个人养你,自己在家就有钱拿,不是很舒服吗?费那么大劲出去工作干什么啊。你年纪不小了,该找男朋友了,不然就只能捡别人挑剩下的啦。女人生来就是要生孩子的,不然是会被戳脊梁骨的,这和不会下蛋的母鸡有什么区别。去年回家过年,和一个五十多岁的女性亲戚聊天,她让我感受到了女性对女性深深的恶意,她先是问我的年纪,然后她一脸不可置信的说:你比我生了二胎的儿媳妇年纪还大啊!我很无语,没有说什么。接下来她又得意地和我说:听说你们村的那个新媳妇不会生孩子,肯定是年轻的时候不正经,所以才生不出孩子来,不像我,就是和孩子有缘,生了两个以后,还打了三个。女生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结婚生孩子以后就用不上了,费钱。上一辈的女性总是喜欢用贞操规训下一代的女性。同为女人,为什么要贬低自己的地位呢?

大部分男生永远无法理解女生在安全方面的苦楚,我们真正想要的不是被保护,而是不需要保护也能得到安全。很多的性教育,只是一味的强调女孩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不去提醒男孩子哪些不能做,哪些应该做呢?只知道不停地告诉女孩子流产对身体不好,预防不必要的堕胎,保护身子。为什么不教育男同学要懂得爱护女朋友呢?

伤害发生时,千万不要对别人的痛苦视而不见,不幸的事情发生在你身边只是概率问题,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所有对于女性的歧视和恶意都是帮凶。

《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的再版嘛。《人生》中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 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雷纳尔夫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俩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玛蒂尔德,妄图攀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 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又有所不 同。首先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社会末资产阶级革命初 期,各种思潮涌起。两者类似的是,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里。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又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 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说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但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 些。你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也嫁人了,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

这里,我还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 一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他们真!他们坚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格的芬芳。那是一份淳朴而伟大的 感情,他们的爱没有局限 性,不会因为 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的人。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形象。 我的父亲常对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她丰富,可真要是比起为人的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 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使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她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地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一定成正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再回到书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给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说过,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就要在这个坑边骂它一辈子吗?也如同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得到时要珍惜,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 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就感激你。这两天,读多了黄永玉的书,还要引用他的话: 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 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 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啊。

还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农村老家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没有他们哪来的我呀。

最后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时代烙印。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同是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承受,爱情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获取共同的救赎。可惜,小说诞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文学大师恐怕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义上,罪与罚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之道同在。

《长征》之读后感1500字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矗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的局势转危为安。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我党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做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几十年了,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继续前行。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艰苦才能磨练人,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长征精神自省,谨记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

我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当面对先辈时,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许多红军将领都出身书香门第,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枪。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就刻在了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更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看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4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是一座精神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倍受鼓舞。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

长征,你使中国更辉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