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强国之问演讲稿800字 > 导航 > 存在之问

强国之问演讲稿800字

存在之问。

人一生要过得有意义,就需要不断地阅读优秀的作品。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为了加深印象,就可以写一篇读后感,把心中感受写出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存在之问,欢迎大家与身边的朋友分享吧!

现在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我们生命的每一秒都无限重复,一切都将以我们经历过的方式再现,且这种反复,还将无限重复下去,那么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呢?也许,我这样描述,过于抽象,那么把这种永恒轮回放在一个具体的情境中呢?如果14世纪两个非洲部落之间的战争一直被重复?如果法国大革命一直被重复?如果法西斯战争被一直重复?那么现在我们所学的历史给予我们的感受会不会不同呢?又或者说我们可能不会有历史,我们一直都是重复的现在。永恒轮回中的历史,一举一动都承受着不能承受的责任重负,这就是尼采说永恒轮回的想法是最沉重的负担。而我们现在所了解的那些历史,少了那些血腥的沉重,历史变成了文字、研讨。在轮回不存在的世界中,一切都被卑鄙的许可与谅解了!

人生恰恰是不存在轮回的!每个人都走在偶然的道路上,没有彩排,没有比对。昆德拉将人生比作一张成不了画的草图。如同书中提到的那句德国谚语:一次不算数。一次就是从来没有。只能活一次,就和根本没有活过一样。人们肆意的生活,变得比空气还轻,随意的漂浮在空中,脱离了土地与人群。那么问题来了,重就真的残酷,轻就真的美丽吗?

托马斯显然就是这个问题的询问者。托马斯是一个外科医生,他有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内心既渴望女人又畏惧女人,所以他为自己制定了一套外遇法则,与不同的情妇做爱却不同床共枕,他是一个灵与肉的分离者。昆德拉亲切的称呼他对女性的迷恋为放荡型的迷恋,事实确实如此,托马斯只是一个猎奇者,在不同的女人之间游离,他幻想通过性能够揭示每个女性身上真正到的自我,或者可以说他想用自己的手术刀剖开身体的外衣,追求女性身上难以想象的部分。他认为每个女性身上都有一个有别于其他女人的百万之一的我。只有在性上,才能征服女性身上那百万分之一的不同。可以说促使托马斯追逐女性的不是感官享乐,而是征服世界的这一欲念。

但凡事总有例外,歌德曾说:世界就是一个隐喻,那么爱恰由隐喻开始。一个叫特蕾莎的年轻女侍者以一个隐喻出现在他的世界里,随即占据了他的诗化记忆。他选择了让这个顺流而下飘至他床榻之岸的涂了树脂的孩子占据他床榻的另一侧。但他追求生命之轻的灵肉分离观,让特蕾莎经常活在嫉妒之中。

特蕾莎从小生活在一个类似集中营一样的家庭里,在这个家里仿佛没有隐私,母亲美丽却粗俗,她总是向特蕾莎灌输一个观念,特蕾莎你与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而特蕾莎认为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灵魂决定这种个性。但是托马斯与情妇的放荡一直在否定着她与情妇之间肉体的差异,也间接否定着灵魂的差异。可以说特蕾莎追求的是托马斯对她的一种责任,她背负着沉重的负担,这沉重牢牢地吸引着托马斯。特蕾莎的梦靥与颤抖的双手常常让托马斯产生同情,他深爱这个女人,爱这个源于六次偶然来到他身边的女人,特蕾莎就是他的非如此不可。

托马斯与特蕾莎一直追求着的就是轻与重灵与肉的和谐,换而言之他们追究的是存在,究竟该以何种姿态存在于这世间。托马斯的身上住着两个人,外表是唐璜,其实细看却是特里斯丹。托马斯看似追求的是存在之轻,其实他内心渴望的却是生存之重,他渴望责任,比空气还轻的轻让他如同无根的浮萍,在只能活一次的人生中,非如此不可是存在的天性。而特蕾莎,不想被母亲决定自己,她渴望变得不同,甩掉身上的重担,得到存在之轻,她讨厌嫉妒的自己,把托马斯拖成了弱者。由于对母亲的爱,所以她不能忍受母亲的粗鄙;由于对托马斯的爱,所以她不能忍受托马斯的灵肉分离;由于对祖国的热爱,所以她不能忍受人们无知的媚俗。因为有要求,才有不满。她唯一没有要求的便是卡列宁,因为她从来没有想过要改变它,她接受卡列宁最初的形态,他们彼此之间是一种无私的爱。

相比较于托马斯与特蕾莎之间对存在的迷茫,书中的另一个人物萨比娜却是一个坚定的背叛者。背叛,就是脱离自己的位置。背叛就是摆脱原位,投向未知。萨比娜觉得再没有投身未知更美妙的了。所以她一生不断选择背叛,选择让自己的人生没有责任而轻盈的生活。这是由于这种背叛的精神让她讨厌一切忠诚与媚俗,所以她反对把一切展示在别人面前,她认为私密才是真正的真实。她从不参加任何游行组织,她认为伟大的进军是一种以博爱之名的媚俗,在这点上她与托马斯不谋而合,他们认为媚俗,是多数人盲从,寻求共同的观点。每个人都想抵抗媚俗,但是媚俗并不容易那么抵抗,人们很容易把抵抗媚俗变成另一种媚俗。

萨比娜追求背叛,那么是不是意味着她追求的存在就只有轻呢?并非如此,萨比娜渴望征服,正如昆德拉在开篇所讲的一样,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切大地,它就越发真切实在。恰如其所言,她渴望一种存在的重量,她与托马斯在关于重的渴望在此是共通的。

有背叛就有忠诚,萨比娜的情人弗兰茨就是一个对妻子如同母亲般的忠诚,他认为爱就是放弃力量,即使他拥有强健的体魄,却在内心住着一个男孩子。他的一生循规蹈矩,20岁就确立了哲学教授生涯,但他却不满足于此,他渴望呐喊,所以他经常参加各种集会,他是一个典型的集权下的媚俗者活在别人的目光下,喜欢寻求群情激奋的共同点。他称赞萨比娜为真正的女人,萨比娜对他而言有种不可抵制的吸引,,他觉得不应该欺骗妻子,甚至想要离婚,永远与萨比娜在一起。但正是他这种天真的忠诚,与萨比娜有一条不可调节的鸿沟,萨比娜最终选择抛弃他,前进在背叛的路上。而弗兰茨在萨比娜离家以后意识到他对萨比娜子是一种近乎偏执的崇拜,他又爱上了他的女学生,他把萨比娜当他的超世之爱,把女学生当做俗世之爱。

为了向着他的超世之爱的方向前进,他毫不犹豫地参加了声援柬埔寨的伟大进军。弗兰茨活在他人的目光里,她急于向情人,向公众,向内心中的另一个自我显示生存的意义,期待获得外界的赞许。但最终却死于掩盖死亡屏障的媚俗之中。

弗兰茨存在于人们的眼光中,换言之,他存在于重之中,俗世中人们的眼光是如此到的重,压得你喘不过气,弗兰茨渴望得到一种漂浮空中的自在感,却误入媚俗的泥沼之中。正如他的墓志铭所言:迷途漫漫,终有一归。总有一天人们能够摆脱存在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媚俗,牧歌终将在人们之间传颂,尘世间的上帝之国一定能在人间建立。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朱镕基答记者问》之读后感1500字


本书的出版让已经退休多年的朱镕基总理再次回归了公众的视野。书中收录了许多朱镕基总理的谈话采访,充分显示了朱总理爱国爱民,一心为公的博大情怀。一些精彩的语句,更是体现了他的坦诚、睿智和人格魅力。朱镕基总理极强的处事应变能力和极富感染力的语言,以及他那崇高的牺牲精神,爱憎分明的道德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朱镕基在任总理时经常接受中外记者的采访。他回答记者提问时,有的话雷霆万钧,有的话亲切朴实,还有的幽默风趣。他尊重记者,对记者的采访提问从不打官腔,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也是对人民知情权的尊重。面对媒体采访,官员即席回答且令记者满意绝不是件容易事。在这方面,在位时的朱镕基总理不但掷地有声,而且几乎场场赢得赞赏。1999年4月2日,朱镕基在接受《华尔街日报》记者访问前说,我的秘书班子起草了回答你们这些问题的答案,我看了一下,这都是标准答案,恐怕对你们没有多少新闻价值,所以我也不把这个答案交给你们。我认为还由你们直接提问题,我即席回答,可能更能符合你们的要求。这不仅体现了朱镕基总理拥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渊博的学识、伶俐的口齿,更体现了总理勤政务实的工作作风。可以想象,面对世界各国记者,如不十分熟悉所管辖下的各方面的情况,不经过认真调研,是不可能从容作答的。

当今社会,很多社会职能部门遇事推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办事风格十分严重。针对这种现象,武汉市掀起了治庸风暴,让广大老百姓监督举报职能部门的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这种不良风气。在日常的工作中,我们要引以为戒,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服务学生是宗旨。严谨治学,让学生学有所长。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差异,因材施教,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朱镕基总理这种勤政务实,经常调研的工作作风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朱镕基总理与腐败分子势不两立的决心也着实令人钦佩。改革开放,经济腾飞,然而腐败现象也迅速蔓延。朱镕基总理曾誓言:我这里准备了一百口棺材,九十九口给贪官,一口留给自己。这种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绝誓言,不能不让民众动容,让腐败分子胆寒。朱镕基看似轻松的两句话,实际上是对如何为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他曾在记者招待会上说:我从来不吓唬老百姓,只吓唬那些贪官污吏。这不仅反映了他对腐败现象的深恶痛绝,也表现了他对人民群众所赋予权利的敬畏。

朱镕基总理在位时反腐倡廉的决心和行动至今仍被广大民众所推崇。近年来,随着国家反腐力度的不断加大,一些省部级高官频繁落马,其他级别的更是数不胜数。这不得不令人警醒,发人深思。前不久,我院熊书记给广大师生党员上的一堂生动的廉政党课,我收获颇多。联系工作实际,我认为教师讲廉政,一方面得廉洁自律,廉洁从教,自觉抵制腐败风气。另一方面得辛勤工作,节约教学资源,杜绝浪费,从工作中的一点一滴做出表率。

诚然,再次拜读《朱镕基答记者问》,并不是对往日的留恋和怀念,其中更多的是对改革的期盼。当初,面对丹麦记者探问离任后希望中国人民最记得的是哪个方面,朱镕基总理无限感慨:我只希望在我卸任以后,全国人民能说一句,他是一个清官,不是贪官,我就很满意了。如果他们再慷慨一点,说朱镕基还是办了一点实事,我就谢天谢地了!现在,我们不妨对照他的语录代他对先前的定位进行作答,首先,在为官的清廉与否方面,朱镕基总理应该是很满意的;其次,在办实事方面,他应该可以谢天谢地了。

朱镕基用未来的视角看待自己,以实际的行动在将来为自己作答,对我们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因此,在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的特定历史条件下,我们青年党员更应该时不我待,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岗位,努力加强自己的党性修养,勤奋工作,自觉抵制不良风气,在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努力发挥自己应有的价值,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精神财富能够薪火传承,发扬光大。

《伤仲永》读后感--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


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拜访本县的人,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叫人不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很少在午夜两三点以前休息,常常通宵达旦工作,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爱因斯坦不是神童,中学成绩并不好,大学也是考了两次才被录取,学习也并不出众,后到瑞士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在这7年里,爱因斯坦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爱迪生不是神童,甚至连初小还未念完但他努力自学,总是以无比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刻苦钻研自己不懂的问题。由于他工作时间比一般人长得多,相当于延长了生命,所以当他79岁的时候,宣称自己已是135岁的人了。

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我的存在不是偶然


每一个雨天,我都喜欢靠在窗前,啜一口咖啡,读着徐志摩的诗!西方人说一

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那我要说,即使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读徐志摩

的诗,感受也大有出入——这就是一种深味,值得被反复解读的精髓!

《偶然》是我比较喜欢的一首诗,其中暗藏的意味很值得人思考!偌大的世界

人与人之间本身就是一种随机的偶然,那个角落的他(她)也许终我一生也不会

认识,但是这种看似没有交集的人生却也存在着不可思议的联系,活在这个世界

要学会的已不仅仅是独立,更是一种与人相处的默契!我不敢说自己的存在世界

国家,甚至其他人有多大的影响,但我知道我不是一种偶然的产物,我有我存

在的意义和价值!

也许若干年后的我再回眸审视自己的人生路时,我还会读起这首诗: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惊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范文一

自己存在于这里,不是依于某种认识和意志,更不是依于直观为我们所知的。而是在缺乏明确的认识状态下,我们不得不与被抛到的这个:此的自己面对面。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是无意识状态的傀儡,在无意识状态中构造成我。

此刻存在的我为什么会觉醒,反思自己,那是因为。作为思想支援的畏。心在老在担心着什么,畏惧之心时刻有之。造成埋头于日常的此在发生动摇的是畏,在世界之中(的存在)本身就是畏的对象。担心能否在这个世界内存在。我们在不断复苏自己的思维状态中,不断地,不愿意按部就班,对于存在的意义,自身的价值的拷问为什么会动摇,因为我们总在担心一些东西,操心既是此在的存在,我们因为畏惧而操心。海德格尔认为正在被展开和发现的此在的存在方式才是真理和真实性的本源现象。此在操心自己的存在,是先于自身存在的存在者,其实就是使自己与现在还没有的东西相关联。甚至自己最后的死的关联。为了作为一个整体而完结,此在非死不可。但如果死掉,此在原本就不可能亲身经历这种事。此在对于自身来说终究是未完。自己自身的死对于此在来说,决不可能作为现实的东西亲历。人生在世考虑两个极点,生和死。听天由命转变为人定胜天,对于生我们亲历过,但是对于死作为存在状态的终结,是无法体验到的,那要到另外一个境界了,这是我们所说的来生,循环,还是只是人的肉体形式化为物质的存在,精神消散,但是人的精神反而是人的本真的东西,畏死,我们考虑生的意义价值。为了连续生与死我们有了时间,时间就成了一种纽带。

对于我们日常所熟悉的良心,良心是伪善以外的任何东西。自己在这里存在并不是依自己的愿望选择的,自己在这里存在是既成事实的,并且自己对自己的存在完全是非力的,我们生在此,就在此,此在已经存在不以我们的自我意志而转移,也无法按照自我的意志来转移。所谓良心不是完成了的状态,而是良心的倾向、准备接纳自己的内疚的一种姿态。我们对于自己的存在,先于自己的思考而存在,自己在这里或好或坏与一定的标准来看是不是对得起自己,这样就是哲学意义上的良心,我们追求的存在良心是对自己的一种怜惜。

畏、先行到死、良心都是使此在从向日常的沉沦中回返自己自身的环节,海德格尔把此在忍耐畏、从自己固有的亏欠理解自己称为觉悟性、决心性。由于这些思考我们会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起码在一种程度上说是这样的。这种觉悟性即是与自己最后的可能性之死面对面,并始终把其为可能性维持。通过先行到死此在才将来到自己的位置。临死时,下了先行到死决心的此在,把自己存在的场或境域中重新把握以前一直照面的东西,使其无隐蔽地照面。这叫做现代化这样就获得了将来、曾在性、现在花三个机能。而三种机能不是并列存在的。所谓此在,说到底不外乎是这种时间性。在把握将来,曾在,现在之间我们的存在问题,我们需要一条纽带,生命的循环不是由于死亡而终结,通过向死先行,此在向他从前自己在过来的存在样态返回,并接受这种返回。这即是反复己。在非本真的存在中,人把这种自己被抛的存在样态冷却了。在不断地一遍又一遍的体验生命中轮回,不死,可能换一种形态方式存在。

本真的历史性可以这样归纳;支配自己、规定自己生活的力来自过去,同时它还无疑是在自己自身中继续发挥作用的难以抗拒的力;要承认自己还是依赖这种力,要把它作为自己的财产。在支配自己的时候我自然地联想到了《黑客帝国》人被机器控制,思维禁锢在一个庞大的母体中,而人有些脱离了这种禁锢成为先知,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控制自己的觉醒,需要外力的帮助才能实现渡化,一切又在考虑平衡,平衡之后又是什么,人觉醒之后依然没有彻底的觉悟。因为人无法化为虚无的存在,与虚幻化为一体,本身就是虚幻的状态下,本身已经不存在的情况下去揣测存在也是行不通的。

最终我对于一些基本概念还是不是很清楚,由于读的比较粗糙或许遗漏了许多东西,但是我坚信如海德格尔所认为,所谓真理、真实的基本样态并不是言说与判断与事实一致,而是事实和事物没有覆盖的呈现,在特定的关系中照面。世界因为我们的感知而存在,单纯的从自我思考的角度,从自我来说是这样的,因为不可知所以成立,这是一个以本身的怀疑来怀疑本身一样,不过又为认识打开了另外一条思路。

《存在与时间》读后感范文二

《存在与时间》是德国马丁?海德格尔的着作,曾被教育局称为不合格的一本书,却被不少学者认定是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着作之一。在书里蕴含了太丰富的内容,讨论的问题也庞杂且深刻,有些地方让人根本看不懂,但是某些话却让人印象深刻,若有所思。人想要本真的存在,就必须本真的理解和面对死亡,海德格尔说:死是存在的最本己的可能性,像这种可能性存在,就为此在开展除它的最本己的能在,而在这种能在中,一切都为的是此在的存在。

为生存而生存就是本真的乍看就觉得是废话,人肯定都是求生的,不会是求死的呀,所以自然是为生存而生存,这样的问题还有讨论的意义吗?但是结合很多人各种生存论,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个哲学家要讲出这样的话来。有人觉得生存是为了赚钱,有人说是为了工作或者其他形形色色我们觉得对于生存很重要的事情,或者满带文艺范儿的为了让生命有意义。但是生存就是生存本身,与其他一切都无关,我们是为了让自己活着而生存的,为了维持生命而呼吸、饮食,而只有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才有了工作、金钱所有的一切。下次再给自己找理由的时候,请记得告诉自己,生存就是我们的目标,于是很多我们觉得乏味的东西可能也会有意思起来,很多困难也就不那么可怕了。

生死一向是哲学领域很容易提到的话题,于是,探讨了生存本质后,海德格尔又说死亡不是人实际能经验的。谁知道到底这样的话是不是正确的呢,至少现在的你我都不知道。没有经历过的人自然没有发言权,经历过的人又有什么方法能告诉我们他们的经验?死亡也不是能被他人代替的。要是能,那不知道有多少冤魂会因为别人的推责而无辜走在黄泉路上。也许真的是死亡使人个体化,使自己的生存整体地呈现出来。有时候想想还真的是死亡让人去注意某人,文学上更是如此,我们经常都爱说,只有死人才能出名,因为实在有太多的好的作品都在作者死后才受到大众的认可。甚至觉得大家好像忽略了生存的意义,明明人死如灯灭什么都留不下,不管是盛名还是厚利,很怀疑这样的规律是依靠怎样的理据形成的,但是它就在那里。人所畏的情绪向自己展示了自身的生存作为一种有限的存在是终有一死的。谁也代替不了谁,也无可逃避。不管这辈子怕不怕死,在世上也不过几十年,谁也逃不了,当下的日子好好过便好了。

生死由天,我们总是在纠结自己的存在,总是计算着在世间的时间,但是既然不受我们思维活动或者情绪的左右,我们为什么要花这样的时间和精力呢?或者我们真的想要用脑子重新整理出更适合我们的生存法则或者避免死亡的窍门?

读《要善问》有感


我在学习方面的体会是:不但要肯问,而且要善问。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我勤学好问,就会有学问。 人们把有知识说成有学问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有一次预习数学书33、34页的时候,阿姨检查到一个错,我的答案写的是1/8,阿姨说是7/8,我对自己说:这道题不是1/8吗?阿姨和我说:你呆着干嘛!我对阿姨说:这个本来就是1/8啊!虽然1/10+8/3+2/5=7/8,但是1-7/8=1/8啊?难道这题不是1/8吗?然后阿姨就说:哦,这道题是1/8,是我太粗心了。把1和减号给漏了。

学问学问,学要肯问。如果不会问,就没有学问。学常有疑,问则可解疑。解其一疑,便长一智。学虽不可缺,问也不可少。不因疑难细小而忽视,不因问题浅易而不屑于问,更不怕失身份而耻于问。在学中发问,在问中求学,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要得学问,不仅要肯问,还要善问。学习犯难不要先急于问人,要先问己,后问人。问己,应反复思考,问人,会受到启发。问,要问的准,因为学习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学问学问,多学多问,不学不问 ,没有学问,边学边问才有学问。学问,要勤学好问,如果不学也不问,就没知识,没学问,一边学一边问,才会有知识,有学问。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