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祥子变了读后感200字 > 导航 > “礼”变了

祥子变了读后感200字

“礼”变了。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可以经常去读一些经典的书籍作品来丰富自己,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这个时候就可以将我们感悟和体会用读后感的方式记录下来,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礼”变了",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自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以来,人经历了从猿人到进化成完整的个体,人的思想与阅历在不断的走向成熟,由此,从人的头脑中诞生了礼。这或许是实践与发展的问题,从哲学的观点来说,人的大脑只不过是存在物质的加工厂,这样说来,礼只能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实践与交流。自春秋战国起,孔子为礼做了深刻的诠释,人最高的就是把握礼,其间要有内在的仁,仁不发于心,则礼变成了毫无意义的虚文;失去了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于乱。因此,仁与礼相辅相成。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阅历在不断地升高,但是人头脑中的礼却淡化了,只是拥有外在表现的礼,只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虚伪表现,内心的仁不复存在了,导致了礼越来越变质了。拿一个比喻来说吧,就好像一个完整的人被分割成了两半,这样怎么还存在上身与下身的协调。自清朝被推翻至今,思想上的礼逐渐被演变成人与人之间的贺礼,就是所谓的金钱。他们的礼就等于不复存在,只是把礼当作金钱来相互交换,这样何谈意义。我举个例子吧,你就拿农村的人来说吧,他们把礼当成黄金与支票间的相互交换,他们就把它总结成了四个字礼尚往来,不错礼尚往来固然重要,但它失去了仁,等于失去了重心。行礼就是他们之间的代名词,似乎是把礼铺上了金砖银瓦,交往联系全都是拿钱来衡量,你想这种礼就是用来表现的么?它还是人与人,自然与人之间的规范么,等同于拿金砖来买关系,这种礼还有价值么。从古至今,古代帝王与将相把礼节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即使在奴隶社会或是封建社会,而现在是建立在平等的社会之上,不能将礼用于金钱间的交换,礼是传承古代文明,是作为人的外在规范,要把握在思想上的礼,这不是封建意识,这是人类在发展与建立友好基础上的。如若没有用来与金钱间交换的礼,那么礼固然显得纯真,那么何来谈上层对下层人的压迫,因为金钱的礼取消了,只剩下友好与互助。

自战国至清末,任何一位帝王都传承了礼仪中的孝,所谓父为子纲,孝可以作为一个国家及人民的内在素养,它也可以拢统的作为国家繁荣的必然结果,然而,孝也变得淡化了,它也变成了人与金钱间的交换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由此添上了污点,贞节牌坊不复存在了,不知道是什么物质驱使的,或许是钱,但没有孝,它只是一张空头的支票。因此,礼节中的孝是人的自身乃至整个国家的内在表现。

作为人类发展的同时,希望把礼与仁结合起来,要发自内心的,不要把它们建立在金砖和白银的基础之上,如若这样把金钱等同于行礼,那么它只是一张空头的支票,再无意义。

礼是人实践与认识的传承,希望不要将它淡化,将它当成金钱的罐子。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白方礼550字


感动,它像一把火,给我们送来了温暖;感动,它像一根蜡烛,给我们带来光明;感动,它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感动,它像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让我们感动。

一位平凡的老人,在自己最后的18年里,自己省吃俭用,把蹬三轮车攒下的35万元钱都给了贫困学生,而他自己却生活的像一个乞丐。这位老人倾尽自己所有的能量给了贫困学生。2005年9月23日早晨,93岁的他静静走了。他的事迹让更多的人记住了他一位蹬三轮车的老人。他曾在夏天路面温度高达50摄氏度的炙烤下,从三轮车上昏倒过去;他曾在冬天大雪满地的路途中,摔到沟里;他曾由于过度疲劳,蹬在车上睡着了;他曾多次在感冒发高烧到39摄氏度的情况下,一边吞着退烧药片,一边蹬车,虚脱的汗水湿透了棉袄。自己苦点累点没有关系,让每一个孩子都有钱到学校有书可以读,这是20年前老人的动机,也是20年里老人辛苦蹬车的追求和梦想。

实际上生活中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多,只有百分之几,甚至更少。更多的人只为了自己的利益,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惜损害了他人的利益。他们给这个社会造成了多么大的损害!我真希望这样的人越少越好,而像白芳礼那样的人越多越好。只有这样,社会才会多一份温暖,多一份幸福。

所以我也要学习白芳礼老人,做一个舍己为人,无私奉献的人,为这个社会出一份力,和大家一起共同建设一个和谐、快乐的社会。

礼记礼运读后感


礼记礼运读后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玖【礼记大同】篇,看注释,大概知其意,无深厚古文功底,观现实之状态,遂作以下解读,姑妄看之。

一是大同世界存在的可能一性一。如果按照正常的逻辑,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社会的文明程度也是逐渐提高的。夏、商、周真的有过如此高的文明,值得怀疑。当然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物质溃乏,人们必须相互帮助,才能生存下来。试想,当人的生存成为问题的时候,出现这种和谐和友善,就算是一种本能的反应,但这只是一个方面,人具有两面一性一,对于生存的本能,可能也会有更多的暴力和野蛮存在,只是这种事情谁也无法考证。就像农村的老太婆喜欢念叨,我们年青的时候社会风气如何如何好,人如何能干等等,但真让她选择,她还是会选择现在。

退一步说,就算当时人们因为生存的原因,相互协助,从严格意义上讲也不能称为文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出现一些问题,向后看回到那个大同时代也是一种倒退。社会向前发展,时异则事异,时过境迁,大同社会只适合当时的社会环境,过期作废,历史在向前发展,历史也无法复制。当然如果作为理想,在下面讨论讨论也未尝不可,至少有利于提高人们的文明素质。

峻是对大同制度的探讨。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意思很明白,选拔有能力的人当领导。中国自古至今都是这么宣扬的,但真正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谁来选,按什么标准来选,这个标准考验过后就是真正的有能力的人吗,标准本身是否存在问题。当然中国社会的人制状态至今存在,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和喜好来选择,谁也无法超脱。我们可以理解为当时社会条件艰苦,在和自然的斗争中,身强体壮兼智慧者通过自然的优胜劣汰而成为领导,因为只有他才能胜任这个工作。而现在的社会有能力的人太多了,能干工作的人遍地都是,所以就给选拔增加了难度,优中选优不太好办,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诺贝尔奖,标准定的高,达到此高度的人才廖廖,所以就相对公平。但用到其他行业却未必合适,所以其选拔制度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不太值得大加宣扬。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不是孝敬别人的父母和扶养别人的孩子,而是尊敬除自己父母外的老人,一爱一护其他的孩子。这样就没有太多问题了,现在也能讲得通,而且大部分人做得到。如果照前面的理解就有点乱了。后面提到了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我觉得前句的意思准确地讲,应该是孝敬没人子女的老人,扶养失去父母的孩子。这就是个基本的社会保障问题,当时可能还没有那个意识,因为劳动相互协作,算是一个组织,劳动过程中生病或不幸遇难也是算因公牺牲吧,当时这种行为可能算作对死者的补偿吧,因为工作条件差,死人是常有的事,说不定哪天就轮到了自己,所以得到了大家的默认。现在的社会也相互协作,因公牺牲的补偿却比当时少很多,也这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谁也不想企业成本过高,要不怎么发展。结果就把这个问题推向了社会,政一府买单,好在近几年,对于社会保障,政一府还比较重视。

三是对社会秩序的思考。财物不必放到保险柜里,晚上睡觉不用锁门,没有偷盗和抢掠。这当然很不错,这只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状态就是温保问题,而且都是相互协作,分配平均,而且几乎没有剩余,有饭吃就不错了,也就几乎没有财富积累。说白了,就是大锅饭,中国实行大锅饭的时候社会秩序也很不错的。随着物质文明的进步,人们逐渐有了财富的积累,分配制度也开始不公平,贫富不均。有些人的生存问题受到威胁,如果大家都饿着还没其他想法,有些人则很富,心里就想不通,偷盗和抢掠就出现了。朱门酒肉臭,路走冻死骨。不从制度本身出发去考虑问题,在当时的社会去宣扬这种理想化的东西,怎么说也是很有局限一性一的。

当然,现在的社会法制观念日益加强,依法制国被提得很多。搞法律的总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少,要加强立法,也有人觉得中国的法律太多,执法不严。我觉得最根本的问题是分配制度问题,分配公平合理,社会保障机制完善,社会问题就会少些,单单从法律角度出发,这个该立法那个该立法,觉得有些荒唐,舍本逐末,只看到了外部表现而没有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那些主张靠严酷的法律来规范社会的人本身就是一群社会的垃圾。

读《礼失寻诸野》有感


读《礼失寻诸野》有感


上个月,收到省城著名作家张石山老兄寄来的他和《山西文学》主编鲁顺民合著的《礼失寻诸野》一书,心里当时就冒出这么一个想法:礼失为何要求诸野?等到拜读完这部少有的探讨传统文化在民间的著作之后,不由地便想写下几句感想。


如果说,当初汪曾祺先生在他的小说《徒》中,提笔写下的这第一行字,是为高北溟和他的女儿高雪以及名儒谈甓渔先生积一生心血的手稿的不幸命运而发出哀叹的话,那么,今天我写下这同样一行字,则是为我们祖国文化宝库中一批很有生命力的东西正在消失而感到悲哀。


当然,我并不是一个抱残守缺的老古董,我深信自己还是很开明的。我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悲叹,其主要原因并不是我对这些过去的东西有着过多的偏爱,也不是我对今天才产生的一些新东西难以容忍。我喜欢过去的好东西,也喜欢今天才诞生的优秀的东西。问题的关键是:我们祖国文化宝库中本不该丢失的这些好东西,现在却被我们有意无意地扔掉了许多,有的甚至已经被我们丢失无遗了。现在,如果没有人肯为这些正在消亡、或者已经消亡的好东西做些有意义的整理挽救工作,那么,我相信恐怕不用太久,我们祖国文化宝库中这些最有生命力的优秀遗产将会消失得无影无踪。我还说:我们传统文化宝库中很有生命力的东西,现在除了在穷乡僻壤还能见到外,大都已经绝迹了。


而张石山老兄两人的这部专著,正好弥补了国内这一块儿的空白,真可谓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因此,张石头山兄被邀请到我国最著名的高校北京大学为此做报告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部《礼失求诸野》是一部采用对谈方式写成的一本探讨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什么现在只能在民间才能找到的著作。两位著作人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用大量的事实,围绕乡野民间依然活跃的风俗、传统、礼仪、规矩,从敬神祭祖到婚丧嫁娶,从生产方式到日常起居,做了广泛而又细致地梳理,为我们保存传统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史料价值。


为什么说礼失求诸野呢?因为多少年来,庙堂之上,一直不把我们的传统文化当做珍贵的东西加以保护,而是人为地大肆毁坏。尤其是近60年来,一场场政治运动,把我们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破坏得礼崩乐坏。如果说文化大革命毁神拆庙达到极致,那只是把庙拆了、把神毁了,还没有把非物质性的传统文化完全毁掉。但改革开放以来,一切向钱看的主流价值观,却把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破坏得几乎快到了灭绝的地步。是乡野,是民间,是千百万老百姓在顽强地把这些传统文化保存了下来。比如我曾在我的博客上发过一篇《小议被殖民文化》的言论。好在文章不长,我给大家摘录如下:


就在不久前,有关媒体披露,有几所上海南京等地的名牌大学,在去年高考录取新生时,居然只考数理化和英语,而把我们的母语汉语语文考试弃之如履。这不免让人担心,像这样下去,不用多久,我们的母语会不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消失殆尽?我们中国人都只会放洋屁,而不会说汉语?


在更早些时候,也是媒体披露,说上海从现在起,从小学就开始学习英语,而老师在课堂上讲课,也一律只说英语,而不说汉语。当然,我不反对中国人学习英语,也不反对学习日语、法语、以及西班牙语。但是,我们首先要弄明白,我们学习这些外语,目的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方便国际交往?还是为了其他?


就算是为了方便国际交往,也不能像这样把我们自己的母语弃之不顾吧?如果这样下去,一百年来,外国列强用枪炮征服不了的中华民族,岂不是要由我们自己主动地双手把我们自己奉送给别人?从而成为列强不费一枪一弹就唾手即得的殖民地吗?因此我说:这种主动的被殖民文化将是我们列祖列宗决不想看到的!我们也不知道倡导这种被殖民文化的精英们,你们的用心到底何在?


我们大概都不会忘记都德的《最后一课》吧?这么浅显的道理,难道我们连都德那个时代的人们都不如了?


这就是我们的庙堂之上所做的。这简直是无异于欺师灭祖!而二位的这部《礼失求诸野》的文化专著所述说的事实,恰好说明了我们传统文化中最有价值的仁义礼智信不在庙堂,而在乡野,而在民间。


礼——观《孔子》有感作文1300字


浩浩中华,上下五千年,在历史的积淀中,礼已经无孔不入地渗入了生活的每一寸肌肤。礼尚往来、彬彬有礼、礼多人不怪关于礼的成语名言成语如此之多,然而礼究竟是什么呢?我想很难有人给出明确的定义。当我看了《孔子》这部电影之后,突然感觉心有戚戚焉。
孔子的一生简单而复杂。简单,是因为他始终只有一个目标,他终其一生都只为这一个梦想而奋斗。他不慕功名、不求利禄,淡泊明志复杂,是因为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经受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付出了毕生心血,他冒死为逃奴请命,用百辆牛车吓退五百战车,五十五岁周游列国,时间长达十四载
这些都是孔夫子应用和智慧的体现。夫子曾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的高大坚毅是我难以望其项背的。然而,有三件事情如同时间为树刻上年轮那样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让我每日三省自身。
公山大人死的时候立下遗嘱,命令他生平心爱的人都要陪葬,陪葬的奴隶纷纷被乱刀砍死,只有一名小奴隶漆思弓在慌乱之中侥幸逃出,但后面的追兵仍旧紧追不舍。离弦之箭丝毫不差地插入漆思弓的身体,他惊恐之下,向一名配剑的勇士求救。勇士以其勇猛与智慧吓退了追兵,救下了漆思弓,这名勇士正是孔子的弟子子路。
子路担心因为自己的一时鲁莽连累大家,想将漆思弓送到他内兄家去,孔子知道此事后,不仅表扬了弟子,并告诫他见义不为无勇也。毅然决然地留下了漆思弓。当公孙狃来搜查时,孔子面无惧色,进行了有理、有据、有节的反驳,充分显示了他作为一代圣人的睿智。
冬祭大会上,孔子又为漆思弓请命,但公山大人的儿子站起来反对,说让漆思弓陪葬是对父亲大人的孝顺和尊敬!孔子反驳:公山大人的遗嘱是让他生平心爱的人陪葬,您是他的儿子,公山大人怎能少得了您的陪伴呢?公山大人的儿子哑口无言,只好同意了漆思弓不陪葬。最终,孔子不仅仅挽救了漆思弓,而且还适时提出废除奴隶殉葬的旧俗。
的确,以礼杀人非礼也。孔子仁的思想,再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孔子与其弟子周游列国时,在一个寒冷的冬日,一车竹简不幸掉入了冰洞里,弟子颜回纵身一跃跳入冰洞里竹简回来了,子路却永远地走了
看到孔子抱着颜回的尸体久久不愿放开时,我的眼眶湿润了,在当今社会,人人都说好书是一生的财富,书籍是人类的朋友然而,有谁会认真地对待一本书?有谁愿意为一本书付出生命?礼,不仅仅是从与人交往而言,对待任何事物,不论有无生命,都要有一颗赤诚之心。
孔子弟子子路为保护年幼的国军,浴血奋战,倒在了血泊之中。然而,临死之前,他仍旧记得夫子的教导,将官帽端端正正地戴好。在他整理好官帽的一刹那,敌军又围了上来,他没能系好帽带,含恨倒下
看到这里,我被深深震撼了,衣冠正人正,子路在这里端正的并不只是自己的衣冠,更是他的道德、是他的人格
后两件事情,让我看到了孔子对于弟子的言传身教,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只有学高身正的老师,有才能、有气节的弟子啊!
礼,穿越千年,到了我的眼中,礼变得很简单
在图书馆看书时,不大声喧哗!
在跑步比赛时,不横跨跑道!
在烦恼时,不对父母亲发脾气!

当脚要踏入草坪的时候,收回脚是对小草的礼貌!
当手伸向花儿的时候,收回手是对花儿的礼貌!
当枪对准动物的时候,收回枪是对动物的礼貌!

礼,是生活的一切,无论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只要想到这个字,就会有一种道德、一种力量在你的心中油然而生。

时间改变了我—关于《草莓》读后感作文


不知道你读过伊白什凯维奇的《草莓》没有?那是一篇很美的抒情散文,是一篇会让人读后发出许多感慨的文章,至少我是这样的。

作者由一颗晚熟的草莓引发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生命的珍惜之情,抒写了对流年似火、青春不再的感怀。但是,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更认同作者先前的看发:时值九月,但更意正浓。逝者如斯夫,可我没觉得自己没有变,自己周围的一切也没有变。难到不是吗?一年又一年的过去,看着镜中的我,脸上依然不是长着眼睛、鼻子、嘴巴,既没有像二郎神那样多长出一个眼睛,也没有给可爱的脸上添一个新的稀有的成员。或许有人会说,外表的东西总是不真实,只有内在的东西才会一五一十的反映出来。那么,就去看看我的内心深处吧!在学习上那激烈的竞争,使我不能有半点松懈,要时时刻刻全力以赴的去学习,才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成绩。哎!可我仍旧是一个孩子,始终不能与玩字分道扬镳,心里老想着放下手中的笔,去看电视吧,出去玩玩吧!你能说我改变了吗?

能!伊瓦十凯维奇一定会说我改变了。他认为,每日朝霞的变幻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心性和容颜,似水流年,彻底再造了我们的思想和情感。有所剥夺,也有所增添。真的是这样吗?我对自己先前的看法开始怀疑了,坚定地信念也有所动摇了。正如作者认为:六月的气息已经一去不返了。再照照镜子吧:咦?我怎么整个面部表情多了一些从容,少了一些浮躁呢?而我的眉宇之间呢?似乎多了一点坚定,对自己的目标、自己的信念的坚定。难道我真的改变了吗?我真的长大了吗?可是,可是,我越来越发现自己理屈词穷,无法辩驳。因为,尽管每次我都想扔下学习去玩,可到最后我每次都放弃了,虽然我心不甘,情不愿的。这说明,我改变了,我长大了,对要做的事情多了一些考虑,少了一分任性。

时间真是一个厉害又霸道的家伙,它主宰着我们,改变着我们,使我们不得不向它低下那倔强的头!

《德礼之间》读后感800字


本书围绕着德,透过德礼之间的角度与视野,追溯并阐明了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 首先,本书以斩截的方式,明确了前轴心/前诸子时期思想史的主题就是德。其次,鉴于德礼之间的关系是某种依存关系,而礼的范畴又广泛涉及政治社会文化信仰诸方面,因此本书着重从制度与思想相互建构的角度,阐明前诸子时期的思想史。再次,本书的主要特点是论述了德所涉及的广泛论题,通过关键细节,从德礼之间虚实相生,揭示了前诸子时期德的涵义和意义。
长期以来,学术界普遍以夫命神学界定前诸子时期思想的特质,本书力排众议,代之以德礼之间。这种诠释新人耳目,而且于史有据,令人信服。本书完整地展现了由周初至春秋末年的时代风貌,由此而勾勒出诸子时代哲学突破的清晰的轮廓,在于德礼体系的推陈出新以及道法精神的不断滋育。最后落实于古典意义上的中国意识的形成。
本书抓住了中国思想史上最初的核心概念德礼思想的产生和演变,从语文学、政治制度学、社会史学、宗教学、文化学、道德系谱学等多方面的视角,对上古时代(主要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作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从而深刻揭示了上古时代中国思想的特质,及其对我国轴心时期即先秦诸子时代思想的决定性影响。
卜筮然后决大事,非以为得求也,以文之也。故{君子以为文,而百姓以为神},以为文则是吉利的,以为神就凶了,因为那将成为迷信。祭祀,仪礼,因遇大事而做,仅是为了表示重视,并非为了求以得之。这是一个文化的传统,文明的范式。近人多诽古之祭仪,以为迷信,然这种文祭并不阻碍科学的发展,譬如人有理性的思维亦有感情的维度。今天在韩国,台湾和日本,祭祀已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积淀,示出它对祖先的尊重和延续。吾国之汗颜,礼仪之邦今恐难副其实。

被社会改变了的人——读老舍小说《骆驼祥子》有感


老舍在1941年写下了《骆驼祥子》,经过了七十多年的风风雨雨,至今仍被奉为经典。

这本书讲述了旧社会一个农民车夫——祥子的悲惨经历。祥子大约二十来岁,但“已经很高很大”,他年轻力壮,穿着体面。但因为沉默寡言,祥子没有朋友。他也曾怀揣过一个梦想——有一辆自己的车。然而,“希望多半落空,祥子的也不例外”,他被抓上山当苦力,辛辛苦苦买的车也被收走了,好不容易逃了回来,去给杨家拉包月,又被当仆人使唤,离开了杨家,和脾气暴躁的虎妞成了亲,虎妞又因病死去,而他也卧一一床一一不起。康复后,他找到了一温一和的曹先生家拉包月,又被侦探抢去了所有的存款……经了无数磨难的祥子,逐渐变得行一尸一走肉,“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烟酒成了他的朋友”,“怎能占点便宜,他就怎办”,最后,他从“体面的、要强的、好梦想的”祥子,变成了“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不难看出,祥子是一个典型的劳动人民,虽然穷苦,但他依然努力奋斗,简单的梦想对他来说却依然遥不可及,而他的经历完全可以代表当时八千多万的劳动人民。他们在旧社会的最底层,只能靠体力活要口饭吃,吸烟、酗酒、家暴,“老人们无衣无食”,而“那些妇人们,既得顾着老的,又得顾着小的”,这些人整天郁郁寡欢,就仿佛丢一了灵魂,没有一丝生机。

在小说的后半段中,祥子一直在走下坡路,最终,他掉入了烟与酒的万丈深渊。如果要说有什么东西在后面推了他一把,那一定就是当时腐败的社会与高高在上的政一府。而那贫富差距之大,用“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来描述真是再合适不过。在如此兵荒马乱的年代,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会被抢去,就算买了车,车也有可能会被人夺去,所以祥子才变得“今朝有酒今朝醉”,从而恶一性一循环,最后自甘堕一落。而他那坚强的意志和遥不可及的梦想,仿佛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流逝了。

《骆驼祥子》这本书,之所以读起来十分亲切,是因为作者采用了较为口语化的写作方法,每次您都可以像和别人谈话那样进行阅读。而整篇小说又比较曲折,主人公经历了“三起三落”,无疑是一大亮点。


20xx.0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