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白说读后感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800字

白说读后感。

当我们通过努力终于做到了博览群书,心中的知识便会融汇贯通形成自己的认识,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网络上,很多都在谈论作者写的作品,读了以后让人眼前一亮。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才能避免将作品读后感写的如同流水账一样呢?下面由小编帮大家编辑的《白说读后感》,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的话,是我说的《白说》的封面上写着这样一句话,这本书是白岩松收录其几年在不同场合的演讲稿,文字直白,说理通透,深刻的东西不多。

我姓白,所以说这本书叫《白说》其实,不管我姓什么,这本书都应该叫《白说。》就是这一段话,这一段一行多一点的话,提起了我的阅读兴趣。刚刚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时,我就在想:《白说》?问什么要叫做《白说》?是因为这里面全都是些废话,还是因为这是白岩松写的?找到认真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这本书里写的都是些有着深刻道理的废话。

这本书给我的感悟是非常深的,在岁月这一大章的幸福可以无限靠近,无法彻底到达里,我的感悟最深。你听说过百分之百的黄金吗?没有,人生和幸福就像百分之百的黄金,可以无限靠近,但不能彻底到达。(星辰ww)

这本书里有一个我很喜欢的故事,我有一个东西联大,每届学生都带两年,最后一堂课是在我家里上。这一天的课主要是讲趣味,但先从静开始。我为他们泡功夫茶喝,可有一个条件:三十分钟,谁也不许说话。安静中,茶的滋味慢慢浮现出来。安静中,远处的鸟叫与屋里钟表的滴答声慢慢清晰起来。我相信,这些声响与滋味,在年轻的岁月中,常常是被忽略的。三十分钟到了,最初反而没谁想立即说话。这一段写出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静。我可以保证,你在大街上随便找一个人,问他上一次听见鸟叫声与家里的钟表声相应和是在什么时候,十有八九答不上来。

人生如茶需慢品,岁月似歌要静听这句话我将一直刻在书桌前。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范文


《白说》是白岩松2015年的作品。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白岩松白说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篇1

读到这个标题,有没有觉得白岩松这部作品中其实都是“大道理”的感觉。字还是那些字,大道理还是那些大道理,但是,到了白岩松手里就是另一种感觉。

当下我们被太多的成功学包围,我们这个时期的人,都太过去热衷成功学,从而导致了一种畸形的判断标准。只有成功,别人才会高看你,只有成功你才会有地位,只有成功你的人生才是成功。在我们都想去成功的时候,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中国老话,“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这句话我们也能够看出,大部分人都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会沮丧、就会消沉、意志就会削弱、自信心就会丧失。这样的标准要不得。

人从出生开始,就是一条单行线,直奔死亡而去。就算你赢得了全世界,你也赢不了死亡的这个结果。面对死亡这么大的一个失败,你该怎么办?

成功固然好,失败也没关系。重要的是在过程中,我们能够得到什么。一个没有经历过失败没有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一个纯净的玻璃球,有一点磨损,在别人眼里就会失去光彩夺目的本来。高处不胜寒,越成功,站的越高,摔下来就会摔的越狠。如果我们经历过挫折经历过失败,再次摔下来的时候,疼痛感就会大大减弱。

一个人有一个不成功的一生是失败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经历过挫折和失败就很可能夭折在通往成功的路上。

白岩松白说读后感篇2

第一次听说白岩松是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推荐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关注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人的言论,自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白岩松了。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 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2003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担任2004和2008年两届奥运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并于2009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

2015年6月19日下午3时许,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官方微博“新闻一加一”发布消息称, “根据频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2015年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6月19日-6月26日央视《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

《白说》是白岩松2015年的作品。

这几年,央视主持人相继离职,白岩松还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节目发声。对于说话这件事,白岩松新书《白说》封面上有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 他表示,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他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在新书《白说》后记中,白岩松对此书的总结说:“这是一本自传吗?不会有人这样问。 可我还是想抢着回答:好像是。因为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也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白岩松在书中说:“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美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哆啦A梦’选作‘国民大使’,中国也有这样的大使吗?”

关注白岩松,我将继续下去。

[白岩松白说的读后感范文]

白说读后感精选8篇


阅读向人们展现伟人思想中的精华。当我们从作者写的作品中获得反思,获得新的看法时,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读后感了。你是否正为写作品读后感而犯难呢?经过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白说读后感,供您参考,并请收藏本页!

白说读后感 篇1

开始读这本书我想写关于读书方面的书评,但是最近接触了传统文化,我还是说些这方面的感悟。不然总觉得对不起这段旅程。我很崇尚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老祖宗足够聪明,多少年前就已经总结出人生的真相、宇宙运行的规律。一些道理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不撞南墙,让我们不断的在他们的理论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我们读过一定的书,知道一定的道理,但是想在生活中认真实践确实够难。白岩松说年轻人刚刚二十多岁就把人生参透了,那接下来的岁月怎么办?我们都知道有句古话叫“哀莫大于心死”,聂绀弩老先生却写过另外一句话,“哀莫大于心不死”。这里有更深邃的含义,不到一定的岁数是不明白的。(PS.我是不明白)佛教讲苦集灭道,什么意思?“苦”就是每天你要面对的事情,“集”是你要把苦归纳收集下来之后面对,“灭”就是想出办法来,把它给解决了,“道”就是变成共通的规矩,可以应付你将来的事情。我很庆幸传统文化带给我一些道理,一些领悟,一些懂得感恩的真心,虽然我知道这些道理之后该迷茫的时候还会继续迷茫,该痛苦的还是继续痛苦,我也知道人面临的问题,永远得不到终极的解决,像一场永不停歇的博弈。随风河的阿姨告诉我人生都有不如意,关键是我们面对事情的心态,怎样去以乐观的态度面对消极过程的心态。而我也会一直在古圣先贤的道理中去摸索着继续前行,或许道理真的不能为我们解决很多的事情,甚至不能给我们一个科学的答案和完美的解释,但是我们需要信仰,支撑着我们走向光明大道。

白说读后感 篇2

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将近一个月才读完,读完了之后也也犹豫了很久想着想要说些什么也无从下笔,不是无话可说而是有太多东西不知道从哪说起,而且有些东西也太散不太好写。

说实话这本书从刚开始读就非常吸引我,白岩松看待事物的一些角度很独特,也颠覆了我曾经的看法。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它很吸引我,会忍不住的想要去读,但是越到后面对我来讲就越困难,有种读不下去的感觉,并不是说不好,而是对于我来说他后来所讲述的话题对于我来说有些陌生或者换句话说以我的水平达不到那个高度。

虽然说这本书是收录白岩松在各处演讲的演讲稿,但全书的结构却十分明了,从个人(关于青春,关于读书,关于失败,关于音乐,关于幸福…)到社会(关于公益,关于教育,关于医疗,关于公平与效率…)到民族(关于文化,关于信仰…),层次越来越深入,每一个话题都会给我带来新的体验,当然我也越发现我会越读不下去,这时候我就会想起之前白岩松在文中提到的那句话,有些书到底是读过了还是错过了…

很喜欢白岩松的那句话,大意大概是这样的,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的责任不是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而是让它不那么坏。我想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或许很难,但让这个世界不那么坏却不是很难。

关于有用与无用: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现代社会的人都太过功利,每做一件事情之前都要考虑清楚他对自己有什么显著的好处,每个人都不例外。但是这样的方式最终只会让我们的生活多些节奏少了几分内涵。“忙”即心亡,一味追求“有用”的人,终究会在追逐的道路上迷失自我,在这一点上陈道明老师就十分值得我们学习。

关于细节:名著之所以成为名著不全在于它的中心思想,而在于他那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细节。就拿最近比较火的《人民的名义》来讲吧,大家都被他又红又正的题材所吸引,同时也不乏有很多人吐槽其剧情过于拖沓,生活戏过多。但是从这个方面考虑,或许这才是真正吸引观众的地方所在。电视剧就是要刻画并还原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如果只是一味的为了推进剧情的发展而抛弃了这些对于生活细节的还原那么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从演员的角度来说,这些细节才是对他们演技的真实考验。所以说无论是对于观众还是演员,细节永远不可或缺。

关于失败:以最后的失败来宣告你的成功。失败向来是中国人最害怕的词之一,我们想尽办法去规避,不愿意面对。当然成功是每个人都向往的,现在很多成功学也都大行其道。但说一句老生常谈的话,只有直面失败,我们才会迎来成功。对于一个运动员来说,没有永远的成功,因为他们要用最后一次的失败来宣告自己的成功。想起伦敦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乒坛老手李晓霞与后起之秀丁宁的对决,也是李晓霞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场比赛,她输了,但是他也赢了,他用这一场精彩的对决为他的职业生涯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此时已与输赢无关,留在我们心中的只有她拼搏的身影。

关于音乐:当文字停止的时候,音乐开始了

白说读后感 篇3

你会与自己相处吗?其实,孤独是自己和自己对话的大门,现在的人最怕一个人,怕不被万众瞩目,怕没人在意关心,怕融不入群体。《白说》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手机阻止了无聊,也阻止了无聊带来的好处。多少人每天多少次无意识的拿起手机,仔细回想一下,你的朋友圈是真的朋友圈吗?交心还是交流?深谈还是浅交?人们之间越来越疏离,却越来越在意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深怕朋友圈所有人都在晒自己精彩生动的生活时,自己却闲时光里做着无用的事。其实,我们真的应该好好反思,做个闲人,在闲时做些闲事,不为证明给谁看我过得好,不为故意演绎多彩,只好好享受属于一个人的时光,是不是比别人嘴里的自己更舒服呢?不管是个人还是社会、世界,都有很多面,卸下社会上的面具,在孤独的时候,给自己泡壶茶、煮一杯咖啡、停下来,看书也好、听音乐也好、什么都不做只思考也好,也不比为难自己去做那些众人口中的有意义的事情要没意义,带上自己的心,静静翱翔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和自己好好聊聊,也许我们会收获到许多这世界一直费尽心思想让我们懂得的道理。引用杨绛老师的一句话: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国家为什么要放假?百度了、搜狗了,其实,放假的最初意愿就是让我们在放松中拜访自己的内心,跟最真实的自己说一声:你出来吧,别胆怯,别害怕,岁月还漫长,你总会变得更好。

白说读后感 篇4

白岩松自己说《白说》不是演讲稿,更像是他的自传。全书的确是由许多篇演讲稿组成[偷笑],大到国家政治、新闻媒体、中国梦,下到个人的发展、老子的《道德经》、古典音乐……16年底,他来我们学校演讲,学校里水泄不通,可惜我那天下午有课,也没有像看完书之后这样了解他,所以没有到现场听,现在有点遗憾~在那次演讲中他也提到道德经、说年轻人应该多跟老人交谈等等……他的话还是让人受益匪浅,正如以下书摘:

白说读后感 篇5

花了快两个周看完这本书,很奇妙的是,我喜欢上白老师是因为高中语文老师给我们看过当时在耶鲁大学的演讲,而恰巧整本书的最后一章也就是耶鲁大学的部分。在高中看完视频之后,全班同学都在讨论白岩松老师说的那些关于中国梦的话,明明中国梦很遥远,但是为什么他说完之后感觉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个人都代表着中国以及背后的中国梦。

看他的这些话,总给我一种原来国家颁布的那些规程啊,计划啊,都是国家在关注着我们每个公民需要的东西。我们需要理性,民主,民生,公平,那国家也在慢慢的改变来变得更好。我非常喜欢里面的一句话,前进一步,后退半步,前进一步再后退半步,但总归是前进着的。妈妈总说中国现在越来越没有以前好了。但我总觉得,中国她在变得越来越好,她先是让我们吃饱喝足,再让我们去思考,中国到底有没有变好,这就是她变好的证明。而且一代一代的人,在思想和行动上都有着不一样的但都是好的改变。

先是读完蔡崇达的《皮囊》,而后再读这本书,都给我一种以一个普通人的成长,见证着中国崛起的路。同样的新闻工作者,可能在这一点同样选择了这样的方式,更能让我们对中国有着自豪感和信心。

总归还是那句话,给未来说点儿好的。

要对未来有信心,无论是中国,还是自己。

白说读后感 篇6

书看完了,给了四颗星,给老白的。晚上看的时候,眼看着就要看完了,故意放慢了点速度,也试图回头想想,我学到了什么?看的过程中留下那么多只言片语的感想和触动,如果汇总起来呢?

可以说,我是喜欢这本书的。那么喜欢总是有理由的吧?在以前有段自以为是的阶段时,不太喜欢这种有点演讲,看着像要说教的书。现在却完全改变了看法。或许如老白在后记里所说的,虽然很多文章都是他在一些场合的演讲稿,可是它们更像是他真诚地与大家聊聊,说说。老白说,合上这本书,想想它在说些什么,其实是在描绘一个希望,对未来的希望。

知道老白是个政协委员的时候,其实我多少是抱着怀疑的态度来看这本书的,可看下去才知道,老白是有他自己的态度和信仰的。就像很多人离开央视,而他选择坚守一样,不是他看不到体制里存在的很多问题,也绝对不是他没吃过亏,更不是他一心想在体制里混个风光的位置。而是因为,他清楚的经历并感受着各种变化,且坚信一切会朝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只要大家都如他一样做个历史车轮的推动者。

真如老白所希望的,从这本书里我确实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另一种坚守的智慧。不管是国家也好,还是个人也好,都必须要解放思想,要开放,开明,兼收并蓄,要自信,并付出真心,用真诚赢得真诚,赢得尊重。

白说读后感 篇7

第一次听说白岩松是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推荐我们去读一些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和关注一些有思想深度的人的言论,自那时起,我就开始关注白岩松了。

白岩松,央视主持人,1968年8月20日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1989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主持《新闻周刊》、《感动中国》、《新闻1+1》等节目,以其“轻松、快乐、富有趣味”的主持风格,深受观众喜欢。

1993年,白岩松参与创办《东方时空》,并推出了《东方之子》等栏目。1997年主持了香港回归、三峡大坝截流等节目直播。1999年参加了澳门回归直播、国庆五十周年庆典转播。xx年新闻频道创建,他开始主持《中国周刊》(后更名为《新闻周刊》)。

2000年被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担任xx和xx年两届奥运火炬手。在其主持生涯中,先后多次荣获“优秀播音员主持”奖,并于xx年荣获“话语主持群星会年度终身成就奖”。

xx年6月19日下午3时许,中央电视台《新闻1+1》栏目官方微博“新闻一加一”发布消息称,“根据频道播出安排,6月19日-6月26日《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xx年6月20日晚,央视《新闻周刊》官方微博“央视新闻周刊”发布消息称,6月19日-6月26日央视《新闻1+1》节目暂停播出。

《白说》是白岩松xx年的作品。

这几年,央视主持人相继离职,白岩松还依然坚持在自己的岗位上用节目发声。对于说话这件事,白岩松新书《白说》封面上有段话:“我没开微博,也没用微信。只能确定这本书里所有的话,都是我说的。”他表示,尽管“说话不是件好玩的事儿”,“话多是件危险的事。然而,沉默更加危险!”他依然向往“说出一个更好点儿的未来”,就算“说了白说”,可是“不说,白不说”。

在新书《白说》后记中,白岩松对此书的总结说:“这是一本自传吗?不会有人这样问。可我还是想抢着回答:好像是。因为在整理这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一路上与人聊天的话语,其实比写在纸上的履历更真实地记录了自己在内心里走过的路。”

对于中国时政和改革,白岩松也直言不讳,他说“中国结束了挨打的时代、挨饿的时代,正在进入一个挨骂的时代。”“眼下这个时代的不够公平,是通往更高层次的公平的必经之途。”

对于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和中国软实力,白岩松在书中说:“中国人似乎在用望远镜看美国,美国所有的美好,都被这个望远镜给放大了,美国人似乎也在用望远镜看中国,但我猜他们拿反了。”“日本外交部曾想把‘哆啦A梦’选作‘国民大使’,中国也有这样的大使吗?”

关注白岩松,我将继续下去。

白说读后感 篇8

《白说》这本书里,每一篇文章之后,都有作者自己对于自己文字的读后感,我觉得这样挺好,最起码对于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整合和总结,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呢!在看完《漂亮的失败是另一种成功》这篇文章后,觉得特别感同身受。这么多年,经历了浮浮沉沉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去羡慕别人成功的结果,不如享受自己奔向成功的过程。虽然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个loser,但是我十分清楚的回应自己的内心,我其实是个心理十分强大的人。曾经我对自己说过,我也在博客里提到过,我是一个触底反弹特别厉害的人,只要我还有口气在,我依旧会遵循自己的想法生活。在这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梦想着成为像马云一样的人物,但是却没有马云那样的辛苦和机遇,人们追求的大多数是表面的成功,从来都是只在乎结果,却忽视了过程的享受,甚至为了某种期待,人们开始不择手段,这在我们身边的例子还少吗?

之前参加选调生同学的婚礼,一桌子好久不见的同学,或熟悉或陌生,但是看着他们年纪轻轻的都已经在省里工作的那种感觉是很欣慰的,由衷的为他们感到高兴,他们在聊着彼此的工作晋升,聊着省里面的人情世故,这个现在干到哪个职位了?那个爬到什么官职了?我在一边静静的听着,不时露出暖人的微笑,他们聊的起劲儿,我又不喜打扰,当然,也是打扰不着,毕竟距离我自己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聊着聊着,忘了是谁先注意到的我,然后说你现在怎么样啊?我说挺好的,不愁吃,不愁穿,有工作忙,问我现在在哪呢?我详细的说出自己的工作情况,众人张大嘴巴一脸诧异,唯独我自己泰然自若。我从来没有跟谁去比较的想法,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起点不一样,背景不一样,所以没有必要放在一起比较。我跟他们说,你们聊你们的,我听着就好,反正也听不懂什么,大家都挺好不是嘛!这是发自内心的,因为我确实听不懂,哈哈,很多人曾经对我说,你有点白瞎了知道吗?开始的时候,包括一次次被半道顶下来的时候,我有怨过,有气愤过,但这早已成为过去。慢慢的开始选择接受。有时,我还会自嘲说自己拽了我这届选调生的后腿,这纯属玩笑话。我不觉得自己失败,反而觉得自己享受工作的过程,忙碌的工作之余,给自己放个假,出去玩玩挺好的。就连加班都被我享受得一塌糊涂也是醉了,毕竟人的想法不同,思考的方式也不同,爬得再高也有恐惧的一天,一步一个脚印稳稳当当的行走不是更好嘛!再说失败,谁没有失败过,谁没有挫折过,难道遭遇了这些就不会行走了吗?就自暴自弃了吗?遇到困难就在想完了,我不行之类的想法。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面对失败,每一次失败都预示着下一个成功的开始不是嘛,那就奔着目标前进呗,有啥呀!

《白说》读后感650字2024


《白说》这本书是朋友介绍给我看的,也是在我最难过的日子里给我带来希望的一本书。其实,书里的内容浅显易懂,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心里鸡汤。对于我来说,正是这碗心鸡汤让我在迷茫的时候,坚定自己的步伐,一路向前。

《白说》中每一篇文章之后,都会有作者自己对于文字的感悟,我觉得挺好的,算是一种对自己说过的话进行梳理和总结,这未尝不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从高考到考研再到找工作,几个人生的重要选择我都经历过了,经历了这些事情之后,觉得自己在面对失败与挫折后的心境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我想对我而言,与其羡慕别人的成功,不如享受自己努力成功的过程。在我找工作的那段时间,内心是很烦躁不安的,尤其是看着身边的同学一个一个找到自己心仪的工作,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很大的怀疑;甚至对于找工作这件事情有了一点的抵触。现在想一想,其实那时候很是肤浅,仅仅用是否找到工作来定义一个人是否成功,其实也表现了自己内心的不自信。当代社会是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每个人都期待可以成为一个风云人物,可以取得别人羡慕的成绩;可是正因为这些浮躁的心里,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表面的成功,只在乎结果,忽略过程中的享受,甚至为了某些成绩,有些人开始不择手段。

有时候,自己觉得自己太在意外在的评价,往往因为这些评价而忽略了自己本来的想法,甚至偏离了自己原来的方向。虽然,取得了一时间的赞赏,但是其实自己失败了。并且,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当失败的时候,不是找原因,而是不断的推脱责任。人生路上从来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勇敢面对失败、迎接挑战,发现认识自己,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