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 > 导航 >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2024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

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2024。

一本好书就像沙漠中的一捧清泉,滋润我们的心灵,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书籍就是他/她最可靠的朋友,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或许"文化苦旅读后感500字2024"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被先生的文化底蕴、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独特的思辨,所倾倒、折服、敬佩、膜拜。

拿着这本书久久不能放下,不愿放下,我在反思我从这本书中我学到了什么,收获了什么?领悟到了什么?

学到了他用词的精准,用词的富于变化,用词的犀利是何等高超与博才呀,不信你看:

如《黄州突围》写苏东坡被贬黄州时作者这样写到: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荷兰,进湖北,抵黄州,利用他,榨取他,引诱他,排距他,糟践他,毁灭他,打得你淡妆浓抹,打得你乘风归去,打得你密州出猎。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赤壁赋》产生了。

收获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先生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先生想唤醒我们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铭记历史的教训。

领悟到了什么是苦旅,不是旅行之苦,而是创造之苦,由创造之苦连结成了人生旅途,这便是文化的宿命。虽然旅程中也苦,实则是最甜最美的享受。

一字一字,是旅行的脚印,深浅不一;一句一句,是几百年踉跄的路程,弯曲绵长;一页一页,如一舀甘甜的泉水,似一碗浓厚的热茶,而我便是极干渴的旅人。慢慢品尝,总有那么几句话得去反复回味,让我心中的情感为之翻腾,有一种直至肺腑的莫名的喜爱。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2024


从小,受家中长辈们的耳濡目染,我把阅读当作了最大的爱好。一次次的阅读可以让任何一颗心灵用色彩点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这,就是书的妙处。读书,最激动的时刻就是分享读书心得了。

《文化苦旅》一书,开拓了我的视野。这是纪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一本书,是一本描写祖国古代文明的书。初读这本书,对它的印象并不深刻。我觉得这只不过是用极平淡的文字,描写了些山水建筑的散文集罢了。全书没有什么华丽的词藻,读下来并没有任何感觉。我不甘心妈妈口中的好书,绝不是这样的!我又一次捧起了这本书。通过一个多月的细心斟酌,我渐渐发现作者简洁的文字下,藏着一种有张力的感情。整本书就围绕着一个苦字,作者用独特的角度,深思中国这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写出代代人为探索文化奥秘的艰苦历程,让我感受到了世世代代文人们的艰辛。我不由得对中国这个文化古国感到深深的敬佩。

好一本山水文字书!余秋雨先生以一个浪子的身份,借山水景物探求文化灵魂和秘密。于是我终于知道为什么这本书被称为最深刻的中国文化历史散文书了。(星辰ww)

每读一遍书,收获一个不一样的心境,书的魅力妙不可言。从刚拿到书本时的好奇,到心灵随着书本的情节跌宕起伏而产生的感触,再到看完书后的意犹未尽的思索,都是我读书的乐趣。在书的潜移默化中,我成为一个心中多彩的人,我在书上认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嗯~书纸的香味,又随微风,飘到我们身边了

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2024


五千多年薪火相传的中华文化,这大概是所有中华儿女最大的骄傲所在。然而骄傲归骄傲,在许多人心中,这?a href='/zhuanti/jiazuo/zhuanti/zhongguo.html' target='_blank'>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文化不能当饭吃。但总有那么一些人,会做一些旁人看起来无意义的事,比如余秋雨和他的《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一书有虚构的故事,有真实的景色,但更多的是作者二十余年间行走在这片厚重的土地上的感受。在作者笔下,我能看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塞外边疆,能看到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的江南水乡;能看到乌台诗案后历经磨难的苏轼,也能看到以低价将古经文卖与斯坦因的王圆箓。

这是一本浓缩了中国历史与文化的书,它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历史事实表现了中华文化的破灭与传承。在这本书的背后,我看到的是一片文化厚重的土地,与一个在其上苦苦追寻的行者,追寻着日渐被人遗忘的中国的传统文化。

有的人要问了,花二十年的时间来追寻无用的文化,这是否值得?没有什么值不值得的,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言,只是觉得非写一点文章不可,和名利无关,只是兴趣,只是理想。

其实,我一直很喜欢中国传统文化。我喜欢《诗经》的温柔敦厚,喜欢汉乐府诗的朗朗上口,喜欢《楚辞》中的哀哀楚音;诸子百家,合纵连横;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些穿越千年时光的故事与篇章,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融入了中华名族的血脉基因之中,只是现代社会过于浓重和斑斓的色彩将其遮盖住了罢了。

《文化苦旅》一书,其最大的意义莫过于唤醒了这一切,余秋雨先生以其一人的追寻,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了中华文化,这很好。

忘却,是不能发生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上的。有的人说,那都已经过去了,是过去的历史,我们应走出去,亲手写下我们的历史。这话不错。但关键是一个忘却了自身历史的国家与民族,又怎能创造出新的历史呢?

怎么能够忘却呢?我忘不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忘不了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忘不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所;我忘不了春秋战国,忘不了在思想文化领域碰撞、思辨、交融的儒家、道家、法家、兵家、墨家、名家、杂家、阴阳家、纵横家;忘不了李白的《静夜思》,忘不了苏轼的《江城子》,忘不了马致远的《天净沙》,忘不了曹雪芹的《石头记》它们是先辈留给我们的微笑与箴言,在时光的磨灭下,流传至今。这,怎么能忘呢?

于是,无数的人上路了。他们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行走,追寻着先辈的足迹、久远的文明。屈原、陶潜、杜甫、辛弃疾是历史的先行者,鲁迅、胡适、杨绛、钱钟书是时代的先驱者。一代代人苦苦追寻,用一生去面见文化的真容。如今余秋雨也上路了,在这条没有尽头的道路上,他追寻着

余秋雨先生在自序中说,中华文化的真实步履,储存在这山重水复、莽莽苍苍的大地上。每到一个地方,总有一种沉重的历史气息罩住我的全身,(星辰ww)使我无端地感动,无端地喟叹。

这真是一点不假,毕竟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的先辈已经生活了数千年。每当我走入山中,踏在静默着的青石阶梯上时,足迹与先辈们的重合,恍惚之间,我看见在泰山封禅的帝王,在华山吟游的诗人,在黄山朝拜的僧侣.我还看见正在伐木的樵夫,追逐雉鸡的猎人,忙着做饭的农妇千年的时光,没有人能够幸存,一代代人生老病死,随风消逝,但他们都已成了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写入那一本本厚重的史书中。

神州大地上凝结着的时间,宽广而厚重,令我走着走着,总是不由自主地放轻了脚步,以免惊扰了这片土地,这片时光。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也许有一天,我也会悄然上路,去追寻这我喜欢的、我热爱的传统文化,用我逐渐消失的背影,将它传承下去。

《文化苦旅》读后感900字2024


《文化苦旅》是一本散文合集,虽然我一直未窥得散文的精髓,因而不怎么喜欢散文,但里面的一些内容仍然让我印象深刻。

中华的美。有风景的美,文化的美,以及人的美。三者往往是互相融合的。都江堰、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西域喀什、浙江杭州或壮观,或奇丽,也并非没有文化的美与人的美的存在;天一阁,及各个类似的地方,都蕴含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却也有着风景的美与人的美;巴金,谢晋,黄佐临都有自己所热爱的,并用行动体现这份热爱,这会创造风景的美与文化的美;所以它们都很美。中华文明相较于其他文明来言其实幸运得多:早年没有同其他较强的文明打过大仗,只是内部打仗;所处的地理位置也不错;并且一直绵延传承,从未断过。我为中华的美而感到自豪。

但是,中华也有一些毛病。

诽谤。媒体的诽谤暂且不论,群众却令我为之汗颜。群众常常在不明真相和眼睛雪亮之间徘徊,此时,人们在哗众取宠的媒体的极力鼓吹之下,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古训。倒向了不明真相的一方。于是余秋雨先生被剥夺了他的名誉权,以及他妻子的工作权,他父亲的生存权。被一些学者评为中国受诽谤最多的作家。其实我平时读书看报也常常是看到什么信什么。我以后不能盲目地相信人的诚实了。也不能够全盘接受他们的误导,应加以自己的判断才好。

被棍子欺压。一群拿着框框与棍子到处找毛病的,虽人数不多但声势浩大的人。迫害着中国人的言论自由。包括后来的棍子运动文化大革命。这是简直可以被写进荒谬派小说的一项运动。但在哪项运动里。多少人的肉体受伤了?多少人的心灵死亡了?许多人都被一股疯狂的革命热情所控制。这是为了什么呢?巴金想要建一个文革博物馆却被上级拒绝。你们就不要怪南京大屠杀后日本军队对日本国内的含糊其辞了。文中提到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战战兢兢在棍子下弱小生灵似乎是强大的,而高举棍子的强者生灵,本该是弱小的。这又是因为什么呢?还有一个可笑的故事,我不知从王小波还是什么书上看来(我有可能又盲目了一下),讲红卫兵去抄家哼起了《斗牛士之歌》,原来抄家抄去的磁带在他们司令部里一直放着。也许。我有些许偏激,但是,难道绵延了如此长时间的中华文明,真是这样的吗?

我希望以后的中国能保留美,并改正这些毛病。

《文化苦旅》读后感1300字2024


本书作者余秋雨,中国著名当代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作家、散文家。作者大名早已闻之,但从未认真拜读过其大作,当时从刘老师处买来这本书原意是想熏陶孩子读,不想我自己也才看了两页就看不下去了,书中景点好多都没听过,所以要读起来确实有些吃力,也或许还是自己无法静下心来细细欣赏,终于与此书的缘分在十月份才展开。

本书看似是在写一个个旅游景点,但大量拟人手法的使用让你感觉那山那水那风那雨不只是山水和风雨,他们也和人一样,有故事,有情感,有悲欢离合。每一处风景都是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承载,每一个地方都有中国文人的历史足迹。慢慢读来,每一篇都惹人怀思,而作者更是直言不讳,发出很多关于文化、关于历史、关于人物的质疑和诘问,让我不得不感叹大师的手笔就是不一样,佩服作者渊博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学功底,更赞叹作者对中国历史古迹的追思和求索!

爱上一座城,爱她的历史和沧桑。

先生写《西湖梦》,我想到我的西湖梦,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耳熟能详,西湖十景的图片也浏览多次,杭州西湖早已驰名中外,我怎能不向往之。但真的置身其中,也就不过如此,真是看景不如听景!但若稍微了解一下西湖成名的历史资料就知道,很多人并不单单是冲着西湖的自然风光去的,更是踏着苏东坡和白居易的足迹去看一看那份历史的厚重,循着许仙和白娘子的爱情之桥去找一找人生若只如初见般的美好!而今的苏堤白堤早已失去了初建的功用,不必再用来浚湖疏淤,但行于之上,心中的骄傲仍会油然而生,这就是我国大文豪、大诗人苏东坡所建的苏堤啊。余秋雨先生最畅意的也是独个儿漫步苏堤,没有压抑和感慨,有的是自然功能上的长堤,树木平适,鸟鸣自如,感受到了在美的领域真正卓越到了从容的苏东坡。

西湖,不得不想到的就是白娘子和许仙的爱情,她们爱情始于西湖,也终于西湖。白娘子被镇压在雷峰塔下,必须西湖水干,雷锋塔dao方可出塔,读她们的故事,就是愤恨,白娘子不修仙,不当妖,就想成为普通人,守护自己的相公和孩儿怎么就那么难?看《新白娘子传奇》,有谁不是鼻涕一把泪一把,期待着她们一家团聚!1924年9月,雷峰塔终于倒掉了,西湖水未干,不知白娘子是否已经顺利出塔,如愿成人了呢?鲁迅先生一再论雷锋塔的倒掉,沉浸在一个传说故事里,所谓何由?余秋雨先生一语中的,雷峰塔的倒掉,这或许能证明,白娘娘和雷峰塔的较量,关系着中国精神文化的决裂和更新?

写完西湖梦,着实不知道从何落笔了,是写写有名的都江堰,还是寂寞的天柱山,是聊聊江南小镇的静好,还是说说天一阁的风雨,这些地方,我都没去过,有的也是第一次听说,我想我写不出来作者的那份初心,让大家感受那轰鸣的江水便是李冰至圣至善的遗言,感受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的天柱山,感受大隐隐于市的江南小镇,感受范氏天一阁在四百年风雨飘摇中的传承!

作者一番漂泊旅程,带给我们沉重的历史气息和久远的文化内涵,也让我们由衷的喟叹,默默无语的大地上自然人文历史的混沌交融吞吐千年,仍然会让人感怀至今!我无法不老,但我还有可能年轻。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

文化苦旅读后感700字2024


这本书放在床头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前段时间信手翻了两篇文章看,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每天读几篇,尽管有时候思绪万千,但每次读完心情都很放松。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撰写的一本散文集。但作者无论是写山水之景,还是叙事写人,他都可以用类似穿越的方式把读者带入进去,一起穿越时空与古人话凄凉往事,一起饱览江河山川美色,一起抚今追昔扼腕叹息有时令人会心一笑,乐在其中。有时又令人捶xiong顿足,不知所措。总之,痛并快乐着。

这本书我也算是花了一些时日读完,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每天赶着读,心想着这么厚的书啥时候能读完啊。但前两天就要读完的时候,我突然想停下来,又担心读完了没有了怎么办。我常说读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位知音一样,快读完的时候就像和老友道别,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情啊!

其实,散文并不好写,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散文不仅讲究句子的精美,还要求作者有大量的亲身阅历和大量的词汇去表述发生的事。行万里路方能出一卷书,(星辰ww)读万卷书方能成一篇稿。而且,作者还要像观察员一样,站在一定的历史维度高屋建瓴,不仅要把故事完整的写出来,还要能够注入一定的精神诉求启发读者。这大概说的就是散文中的形散神不散吧!

此外,散文还有熨帖心灵的作用。它能够把一些看似平凡的东西点燃,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又能把一些高深莫测的东西,用几句朴实的语言展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散文有时候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它总是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又非常克制,不会拉的太近,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美。

写到这,我想到当年读《平凡的世界》的感受。就是不管你当下的境况如何,读完这本书,你都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力量,一种生活下去的希望,哪怕眼前的路途是那么的艰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读书的力量,散文也会被赋予这种力量。有人讲读书是一件高雅的事,此言不假。

《文化苦旅》读后感800字2024


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退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如是写到。他以他雄厚的文化底蕴和对国内外文化的考察和思考带给我迥乎于其它小说的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感,给我巨大的心灵震撼。

在这本书中,余秋雨引领着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不同的风土人情,深思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在道士塔中我对那些宝物的损失深感痛心,在上网了解了故事相关背景下,我改变了对王道士恶劣的观感。王道士发现藏经洞是因为在清除洞窟淤沙时发现的,而他当时把经卷卖给斯但因有三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长达7年的时间里,他多次求助官方予以重视,而且是逐级上报,但无人过问,致使他灰了心。二是为了完成他的宏愿,清扫洞窟,修建三层楼,架设木桥。三是斯坦因这个探险家追求事业的精神感动了他。因此他虽则思想极为矛盾,极不愿意外国人将这些文物带走,但在无奈的情况下,也只好让了步。这让我们深省酿成那场不堪回首的民族文化悲剧的社会根源。

《文化苦旅》的每一个故事都带给我对不同历史文化的深思,让我不禁去探寻故事背后的背景。我读这本书断断续续花了很长时间,一直没读完。在读《抱愧山西》时,刚好是刚学完历史中古代商业商帮的知识不久,让我不禁感慨:这本书覆盖面之广和文化的深刻内涵,它还让我加深了对课本知识的印象。而在《风雨天一阁》中,我对1561年建成的天一阁感到了浓厚的兴趣,对范式家族坚守藏书楼的执着感到敬佩。余秋雨在文中说范式家族拥有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我对他们的意志力感到深深的感慨,很难想像在今日大多数读书人人生活在那个年代,会有如此的意志力和毅力吗?范钦一生守护的天一阁在风风雨雨后仍屹立着,让人联想到中国文化保存和流传的艰辛历程。

《文化苦旅》体现了一个个曾在历史中辉煌过的地区和景物背后的故事,有着历史的沧桑感和现实的冷漠。在余秋雨的旅途中,有喜悦,沉痛、哀伤百感交集,而在读完这本书后,却只有萦绕在心中不去的深思。

《文化苦旅》读后感1200字2024


历史更迭、文化演进,新旧交替的事,总是以严肃又谨慎的面目出现在我们面前。似乎,这注定就是一个考验谈话者知识储备和思考能力的话题。直到读了这篇文章,我才意识到,要把一个完整的观点讲完,且是用易懂的方式,一个美丽的故事,足矣。

《寺庙》,表达了余秋雨对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关系的观点,不过别担心,这里并非充斥着晦涩的术语,将心怀好奇的敲门人恐吓在外,相反,不经心瞄一眼,满纸尽是晨钟暮鼓和尚老妇的清新字句。

再认真地读读,会发现文中开头已经对于传统现代的区分给出多次暗示。坐落西边的山庙,似日落西山的传统;而建在东边的学习,则代表着现代,如旭日初升。一开始,这种传统和现代的矛盾是刺目而略尖刻的,制造出矛盾的一方是现代:女教师们对寺庙和信佛老妇的排斥、对和尚惜生护生却伤害植物的不屑,dou隐隐透露着一点对古板传统的嫌弃,对落后传统的责怪。

当然,如果只是站在那个时代,一味粗暴地指责传统,文章也大大减色了。

看似已经走向尽头的传统,在这片广阔的土地上依然保有难以撼动的影响力。不是因为人们不思进取,向腐朽堕落,而是正如文中所说,山庙里传来的诵经声,那音调,能把四周的田野稳稳罩住。山庙,是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无声的守护者,连山匪见了庙里的和尚,也不敢造次。山庙所代表的传统,总是暗暗牵动着人们的神经,是人们的精神寄托。

传统和现代各具特色,看似彼此分离,但是各取其长才是归途。因此,接下来的两件事:和尚的诵经声驱使土匪转性、老师们认为精通现代教育的李叔同出家,这渐渐地转变了老师们对寺庙的看法,也是传统与现代的一次握手言和。而到文章的结尾,老师在经历了对传统的看法转变后,说了一句:好了,佛在说,动身吧。则成为这种文化间交流的高潮底蕴深厚的传统推动了现代的前进。

在泛黄的书页上,这是一个美丽的哲理故事,但作为一个立足于中华民族崭新时代的人,我不能不为这篇文章的远见折服。放眼现实,在曾经落人一等的时代,我们有过对现代文化的狂热追求和对外来文化的崇拜。但当昔日的青瓦红墙被钢筋水泥替代、当千篇一律的电脑字体取代龙飞凤舞的手写书法我们从盲目改变的浪潮中冷静下来、从扎根千年的泥土中拔根而出,无所适从的迷茫又令我们疑惑不已。最后我们提出:文化自信。

我们将现代电子音像技术和传统民间故事结合,于是有了《大圣归来》《哪吒:魔童转世》的国漫崛起;我们将现代媒体和传统国宝结合,于是有了《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国宝热;我们将现代先进的制衣技术和传统汉民族服饰结合,于是我们有了汉服复兴,而那些跳动于街头巷尾的绚丽的颜色和舒适的面料,是在过去极少有甚至没有的

在这个因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交融的节点,我们才终于切身感受到了1+1>2的惊喜与美好。这时我们若想回头,看看一路我们如何走来,像那些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一样好奇文化的演进,别忘了翻一翻这个美丽的故事它其实早就将这一切演绎过。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