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 导航 > 读《文化苦旅》有感400字2024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读《文化苦旅》有感400字2024。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我们可以通过文字把心中感受写出来,写一篇读后感。一篇优秀的作品读后感是怎么样写的呢?因此,栏目特意整理了读《文化苦旅》有感400字2024,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哭了,读《文化苦旅》哭了。

但是我并没有因为流泪而感到羞耻,我悲的是历史,我哭的是文化。

敦煌,一个美丽而又神秘的地方。在我的印象里它是在一片黄沙中的迤逦;是佛家参禅的宝地。

我曾有幸去过龙门石窟,只有震撼和遗憾,惊艳千年文化以及对于我种完美主义者来说所不能容忍的残损。

我只知道敦煌的莫高窟会比龙门灿烂百倍,那里有的是中华千年文化的传承,从魏晋风度到唐宋的昌盛。中间经历过衰微和战乱,但依旧美得惊为天人。

但是我错了,就像我无法去圆明园一样,我的内心叫嚣着不要我去莫高窟。

莫高窟的藏经洞,莫高窟的壁画我说不下去读着《文化苦旅》就仿佛我和秋雨先生一起,痛心着被列强掠夺走的文物,被明清官吏玷污的文化。

我骂着王道士,骂着蒋孝琬,他们是历史和文明的罪人;恨着斯坦因,恨着华尔纳,他们是强盗与恶棍。

这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只是我身为华夏的一员,所感受到的悲哀。

莫高窟,我不想亲眼见你,但是我希望我可以在梦中梦见那个完好如初的你。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读《文化苦旅》有感800字2024


趁着双休,收心养xing,用了两天半时间读完了新版的《文化苦旅》,首先感觉学者型散文果然名不虚传!余秋雨大师功底深厚,古今中外,旁征博引,洋洋洒洒的,娓娓道来,笔下的文字有着行云流水般的艺术美感。

溢美的话就不说了,下面说说自己心中另一个声音:

不知为什么,我越看越隐隐约约感觉大师有卖弄的嫌疑,可能大师有相当程度的自恋情结吧,文中个人表演成分居多,常常是若有若无的自夸。比如大师一方面标榜自己是特立独行的文化守护者,一方面总是不忘记拿自己和古代的名人对比,和现代的名人拉关系,还有,以前的正厅级大学校长干部身份总是一而再提及。总之,这一点很让人不舒服,觉得余大师还没有做到他标榜的那样清高,骨子里还没有摆脱他所鄙视的文人入仕情结,是个矛盾的个体,双重人格。

托尔斯泰在《生活之路》中说:不仅不要自我夸奖,也不要让别人夸奖你。夸奖会葬送灵魂,因为它使人放弃对灵魂的关心,转而关心世俗的荣誉。

个人觉得,有的地方作者煽情实在太过了,落入了赞美就不留余地的赞美,贬低就不留余地的贬低的巢臼。也许大师有颗过分柔软善感的心吧,抑或现实社会容不下自己的矫情,更容不下别人的矫情了!

记得九十年代《文化苦旅》刚火的时候,自己正在上大学。当时在书摊上翻了一会,觉得太晦涩难懂,看不下去。如今二十年多年后再看,能从头读到尾,也算是一个进步。但相比之下,我还是较喜欢林清玄,余光中,尤其是周国平的散文。喜欢他们的文风淡雅,充满了哲理xing。最关键的,没有自吹自擂,能让读者心里没自卑感,和他们站在一个平台上。

以上只是自己的一孔之见,再说瑕不掩瑜,其实《文化苦旅》还是博大精深的,非常值得一读。书中深刻隽永的句子很多,比如以下这句: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是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读《文化苦旅》有感1100字2024


那是一场辛苦而充实的旅行,当地的人文风景总能与他的思想擦出不一样的火花。对历史文化的追忆更让人回味无穷。

这是一次文化的旅行,不论是敦煌的莫高窟,还是风姿旖旎的杭州,或者是凄凉萧瑟的宁古塔,总能让他的脑海中浮现出历史的踪迹,先人在这里留下的痕迹总能点燃他思想的火焰。对历史那透彻的理解,对人物的分析总让我有着如梦初醒般的感觉。

跟随着他的脚步,无限的风光映入眼帘。不论是凄楚的,还是优美的,他的思想,他的文字,层层渗透到这景色之中,让着景更多了一份理xing与思想的色彩。他厌倦的是久坐书桌旁的烦闷,走出家门,走进外面的世界,他摒弃了那些陈词滥调,用他独特的语言向我展示了一幅笔力雄劲浑厚的水墨山水花。

他的旅行虽累,但累的是身子,内心却是无比的舒畅与欢乐。他的文化底蕴使他的目光也穿越了时光,汹涌的历史长河记载了多少悲欢离合,他以旁观者的目光看待这一切。河西走廊上的莫高窟,在那里守了一千年,它的壁画记载一个又一个的时代的变迁,它恍如一位安详的老者,默默地观望着历史时代的变迁,默默地记录下它们,供后人观赏。

天一阁所蕴藏的文化更是深沉,上千本藏书,能够翻阅它们的只有那些道德品行都能得到人们的肯定且出类拔萃的人。然而这些藏书却是命运多舛,最后竟在战火中消失殆尽,不禁让人痛惜。可是,书虽然毁掉了,天一阁虽然毁掉了,但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有一个天一阁。文化不是物质,而是存在于你我的脑海中,每个人的精神文化虽有高低多少之分,但文化的精髓是靠人领悟的,而并非几页藏书便可记录的。

而宁古塔的历史总是凄惨中带着几分艳丽,就仿佛寒风凛冽的冬日中几点腊梅的红一般。想来,古代历朝为官的人听到宁古塔都会毛骨悚然吧,古代刑法的不公正不言而喻,通常一人犯罪便会株连九族,流放的队伍也经常会如蛟龙一般蜿蜒。在自然环境恶劣,人迹罕见的宁古塔,所有的人都要经受着无限的折磨,这些人中就包括了一些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到来让宁古塔也有了文化的绚丽,《宁古塔志》《宁古塔纪略》《宁古塔山水记》等作品的相继问世让这个荒芜的地方也有着文化的色彩。

余秋雨先生的足迹踏遍乐海内外,正是这些宝贵的旅行经历让他能够亲身走进那些充满着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只有这样,他才能真正走进那些历史人物的生活与内心中去。

对文化的不懈追求支撑着他走完这苦旅的每一步,正是这样的经历让他的身心真正融入到了祖国的河山与浓厚的文化中去,才能写下如此巨著。他用属于自己的音乐谱出一曲属于文化的乐章。踏在这土地上的每一步都让他一点一点读懂着这历史,才能让他与历史人物共忧喜,同悲欢。

对文化的领悟是需要亲身经历的,曾经所谓的旅行是多么的无知,只有一个人的苦旅,让孤寂与文化作伴才能真正的读懂这世间的文化。

该用心去走一段一个人的苦旅了。

读《文化苦旅》有感


曾有人问余秋雨先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任何?余秋雨先生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是啊苦旅就是文化呀。

第一次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跟随作者走入书中,眼前仿佛浮现了宏伟瑰丽的莫高窟、历史悠久的天一阁

莫高窟,举世莫能高。瑞像九寻惊巨塑,飞天万态现秋毫,瞻礼涌心潮。宏伟瑰丽的莫高窟坐落在甘肃省敦煌东南方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它是中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余秋雨先生说: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的确,莫高窟中所保存的壁画、彩塑惟妙惟肖,栩栩如生,让你感觉仿佛走进了艺术的殿堂。然而,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一些白俄士兵在莫高窟里生火做饭,黑烟和油污覆盖了大批壁画和雕塑。他们还用黑漆在上面乱涂乱画。他们走后,一群美国学者以拯救的名义用化学溶剂把壁画剥下墙壁,带到了美国。

回到美国后,他居然后悔当初没有带够化学溶剂,因此又来了第二次。幸好,在陈万里先生和村民的帮助下,他的阴谋没有得逞。读到这里,我长舒了一口气,不禁为陈万里先生和村民的壮举感到敬佩,为那些美国学者和白俄士兵的行为感到痛恨。

历史悠久的天一阁坐落在浙江省宁波市月湖之西,余秋雨先生说:作为一个藏书楼,天一阁的分量已经远远超过它的实际功能。它是一个象征,象征意义之大,不是几句话所能说得清楚的。我又接着往下看。

天一阁的创始人范钦诞生于十六世纪初,他仕途不顺,一直被频繁调动,大半个中国都被他摸了个遍。在奔波中,他不忘搜集书籍,这些书从他开始,(星辰ww)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这不仅是天一阁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正是由于这样的传承,在现存的古代藏书楼中,论时间之长,它是中国第一,也是亚洲第一。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句话:范钦给了我们一种启发:一生都在忙碌的所谓公务和事业,很可能不是你对这个世界最主要的贡献;请密切留意你自己也觉得是不务正业却又很感兴趣的那些小事。

不必出门,就已经把中国的名山大川游历了个遍,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啊。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