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李白读后感400字 > 导航 > 关于李白的《赠汪伦》读后感

李白读后感400字

关于李白的《赠汪伦》读后感。

读书能让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们将阅读后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关于李白的《赠汪伦》读后感,希望能帮助到你,请收藏。

各位同学好友,我对一首古诗特别欣赏,就是那首说一个孤独漂泊的人就要离开朋友们远行他乡的时候,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了送别的歌声的诗-------猜出来了吧,就是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首诗写的太好了。起因是:一贯爱独自游山玩水的李白要到安徽南部时,当地一位叫汪伦的人是李白的粉丝,就给李白写了一封信:说来我家乡玩吧,我家乡是十里桃花,万家酒店,处处飘香,引人入醉。李白一看,这个地方太好了,太合我意了。别的地方不去了,就去汪伦家乡吧。李白到了汪伦家乡一看,并没有汪伦信上说的美景。等他见了汪伦表示质疑时,汪伦才说出了实情:十里桃花----是指十里外有一处深潭叫‘桃花潭’。万家酒店-----是指这的酒店主人姓‘万’。只所以这样写信给李白,是因为我太崇拜李白的诗了。太想见见李白这位诗仙了。请你原谅。李白听了哈哈大笑。他非常理解汪伦的善意,和汪伦交起了朋友。汪伦极尽地主之谊,盛情款待了李白好几天。陪他吟诗游玩喝酒,他俩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虽然有了好友,但是李白还是不愿在一个地方久留。他还是要到各地游山玩水,以便即兴作诗。汪伦看强留不住李白,就给李白准备了很多路上用的物品。同意李白到别处去。在李白独自一人乘船刚要起程时,汪伦带领乡亲们到岸边跳着舞唱着歌为李白送行。李白非常感动,就吟颂了这一首诗回赠汪伦。成就了这一千古绝唱。流传至今。它的诗情画意跃然纸上。历历在目。我非常感动。它成了我最喜欢的古诗之一。

[关于李白的《赠汪伦》读后感]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李白》读后感


李白小时候就展现出了他的才能,他青年的时候开始跟他爸爸李客学剑。李客教他的剑法他很快就学会了,后来他爸爸还把祖传的削铁如泥的宝剑。过了不久,他去拜赵蕤为师。有一次,赵蕤拿着他的最好的琴让李白来弾。李白很会弹琴,但是他喝醉了,弹不出曲子来。于是他拿起笔,写了一首诗: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师父虽然没有听到李白弹琴的样子,但得到了李白做的一首诗,心里很高兴。

李白跟师父赵蕤告别后,去游山玩水。在游山玩水的时候李白结交了许多的朋友,也写了许多的诗。有一次他到酒馆里喝酒,有五个人欺负一个少女,李白看见了去大声地骂了几句,那五个人都轻蔑地笑他,实际上那个少女已经被他们买了,但是他们还想打李白。好在李白学了一身好剑术,最后他把五个人都打死了,但是他自己也中了一剑,而且还是毒箭,李白因此差一点丢掉了性命。李白这种打抱不平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李白他很喜欢喝酒,因为他不喝酒的话,他就写不出诗。有一次,因为身上没有钱喝不到酒,夜里就在床上发愁,一首诗都想不出来。第二天,有一个酒店老板请他喝酒,他很快就喝醉了,写了《望天门山》这首诗。从此这个酒店名声大作,很多人千里迢迢赶过来看这首诗,并饮酒。

李白是一个文武双全的诗人,他不仅可以写出很美的诗句,还有一身好剑术,他是我们的榜样。

《李白诗集》读后感


《李白诗集》读后感

李白,字太白,盛唐时期的诗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人称诗仙。

我来谈谈我看到的李白: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我看到的,是一个不媚权贵,不涉足于官场之人,一个高洁,一个孤傲的李白。命令高力士拖鞋,让杨运忠为其磨墨,除了他,谁还可以这样?不肯屈服于人,心直口快,面对不平敢于出手相助,这注定了他的一生与官场无缘。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我看到的,是一个洒脱,放荡不羁的人,一个仗剑走天涯,一个浊酒行千里的人。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的李白,自命不凡,孤芳自赏。难道他没有理想,没有抱负吗?不!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是他的理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他的政治抱负。他之所以不去追求,是因为他洁身自好,不想同流合污,想过那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生活。

唐朝兴起的科举制成就了李白的名气,但自古的封建官僚扼杀了李白的未来。这样一个放荡不羁,一个豪情壮志的人,就是古代思想的牺牲品。不过,李白终究是成功了,他名字会超过所有的帝王,永载史册。

这就是我读到的李白。

《游叙弗伦》读后感


《游叙弗伦》读后感

行动者的逻辑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没有逻辑。行动本身在逻辑看来,就是一个悖论,因为行动并不象逻辑那样整洁、干净,行动通常都是混乱的、盲目的,甚至前后相互矛盾。如果行动者一直追问为什么,如果他想通过追问为什么来获得一种确切的真理,那么他便将无法行动。

因为我们一般只能通过追问为什么获得什么不是什么,而不是最终的什么是什么,施特劳斯这样说,通过研究《游叙弗伦篇》,我们所能学到的不外乎部分的真理(partofthetruth),或用柏拉图的话说,是部分真理(apartialtruth)。当我们在进行什么是什么这种形而上的追问时,就需要理念的存在。所以施特劳斯说,苏格拉底确实给城邦引入了新的东西,而这个新的东西就是理念。可如果没有理念的存在,如果即使理念是存在的,而人又无法获知理念,那么,除了我只知道自己无知这一真理之外,其余的它也必然是部分虚妄(apartialtruth)。所以,虔敬是什么?如果有答案,那它也只能是一种形而上的,你可以像苏格拉底那样指出三种虔敬观的定义是矛盾的,把这三种对虔敬的理解归于某种意见。然而什么是意见?它其实不也是某种形而上的信仰吗?这种信仰在希腊人那里被归于神。

不过,无论虔敬是什么或是虔敬不是什么,都只体现了不同的虔敬观,虔敬不是什么与像游叙弗伦对虔敬有着其自己的不同理解一样并没有根本上的差别。而苏格拉底之所以与游叙弗伦有着不同的命运,他存在着与游叙弗伦对虔敬观上根本的冲突,那就是苏格拉底不仅要指出游叙弗伦虔敬观的矛盾之处,他似乎还在通过阐明虔敬不是什么,指出常人的虔敬观最多不过是按照祖先的习俗崇拜祖先的神祗。可什么是神?神是任意的、偶然的,所以祖先的习俗的形成本身也不过是任意的结果。所以,虔敬是什么?根本就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它似乎一直在向人暗示或者说容易使人产生这样一种印象:根本就没有虔敬。所以如果有谁要追问这个问题,如果他没有一个确切的真理,那么他也不过是在用一种意见代替另一种意见。对于哲人来说,他有的就是怀疑,这也许就是所谓的最后的真理。

然而问题是,真理只是在对虔敬是什么?的追问中显现出来吗?施特劳斯说了这样一段令人警醒的话,《游叙弗伦篇》并没有给我们答案。更准确地说,也许应该是:呈现在《游叙弗伦篇》中的讨论并没有给我们答案。但任何一部柏拉图对话中的讨论,都只是对话的一部分。讨论、言语、logos(逻各斯),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则ergon(行)、行为、行动、对话中所发生的、角色在对话中所做的和所遭受的。Logos可以结束于沉默,而行动则可以揭示言语所遮蔽者。所以,对于虔敬无法从言说中被认识,那就必须通过人的行动来揭示。于是原本由苏格拉底是否虔敬所引导出的什么是虔敬,变成由什么是虔敬转向为苏格拉底是否虔敬。因此,如果虔敬真的是一种德性,那么,正如施特劳斯所指出苏格拉底作为哲学家所具有的优秀的道德品质就是一个保证。因此可以游叙弗伦担保苏格拉底的虔敬。但是游叙弗伦不知道什么是虔敬。苏格拉底是否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问题的关键根本不在于虔敬是什么,而在于讨论这个问题的人的本身的德性。

那么我们可否就以此可以放弃为什么的追问?不必也不可能。每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都是哲学家,他们都会追问为什么,不然也就不可能出现观念的真正革命,观念的革命最终始于每一个人的反思平衡机制。然而哲学家与民众虽然作为人的共性,但两者固有冲动就是前者试图用沉思来代替行动,主张沉思的优先性;而后者则往往因行动而放弃思考。

真正的哲学家不会因为他的怀疑来毁灭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他必将用他的沉思来开启自己与他人的行动,他的沉思是开创性的,他所引发的行动就必然也是开创性的。哲学家用为什么来进行他的沉思,如果有人问:为什么要问为什么?似乎在顺序上只有解决了这个前提性的问题才能进行为什么的思考。然而,对于哲学家而言,他们必然会问:为什么不能问为什么?这就是哲学家的气质,这也就是哲学家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方式冲突也可以相容。

当哲学家在用沉思来毁灭意见时,真正的哲学家会因此而败坏青年吗?因为对虔敬的追问及后来的没有答案,使人对虔敬及善形成历史主义的观念,以致导致虚无主义。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无论是柏拉图、苏格拉底、施特劳斯以及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着的那些真正的哲学家,他们一直首先是在用他们的高贵的德性来进行怀疑。他们的真诚与爱人之心使我们人类的制度应当考虑废除虔敬之罪,或者说,如果即使保留虔敬之罪,那么也应当以哲学家为例外。不过问题只在于技术上的谁来判断哲学家?或者真的还有哲学家吗?对此,没有任何他人能做出权威的判断,除了哲学家自己。不过即使如此,我始终相信:一个制度因为它的缺陷而会指控一个哲学家,但任何一个制度都无法最终彻底的消灭哲学家!这倒并非是在于哲学家可以用它的智慧来进行无辜的谎言。

无论是沉思还是行动,都不能因为逻辑而被葬送,它们都不是没有悖论,所以它们也不会没有痛苦。据说,生命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生活更是充满着矛盾。理想国只是理念中的理想,理想与现实之间,无论是不断的靠近还是远离,它可以是一个悲剧,更可以是一个喜剧。哲人的生活是如此,难道非哲人的生活却能例外?然而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它不应该使人软弱,而应该使人坚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历史并非属于能够进行深入思辨的逻辑高手,当然也不属于那些愚者;历史不属于所谓的成功者或是失败者;历史永远属于那么始终在进行生生不息的奋斗者与勇敢者!他们最好是沉思者,并同时是行动者,但他们首先是一个行动者。如果他们首先是一个行动者,无论他们是否必须依靠意见而活,在某种意义上也并不关乎他们具有何种意见。然而,作为一个被称为人的生物,我怀疑我们是否能放弃对意见本身的思考,无论是否这种意见已被内化为习惯还是已成为大众的民情。

对于哲人,他首先也应该有这样的认识,要试图毁灭某种意见则必须要有一个过程,通过论证所揭示的悖论与哲人的德行并不能保证大众观念的改变,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这不是对主的畏惧,而是以退隐为基础的沉静。

《克尔伦之狐》读后感


今天,人类已经从远古时期的配角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从当初的奴隶、仆人、低下的种群,成为今日足以支配任何物种的帝王,尽情展示自身的权威。

今天,人类对自然界和其他物种的影响和控制几近苛刻。即使能看见动物和人在一起,动物也只会活在主人的光环下。主人高兴时,会有定制的精品套餐,任主人肆意玩耍;主人不顺心,便会被冷落在一边或者一顿暴打,人们甚至根据他们的生活状况,创造了成语猪狗不如来说明低微卑贱毫无自主的生活状况。这是什么,这是对自然物种的蔑视,是对动物的迫害,是身为高级物种的人类唯我独尊、漠视自然规律,是自然界的灾难,更是人类的灾难。《克尔伦之狐》给我们展现了一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画面,值得我们深思┄┄

美丽的克尔伦,那里的人与动物亲密无间,人们把自己可口的食物与生活在这里的动物一起分享;面对来犯之敌,人们举起猎枪,甚至牺牲生命来保护他们。他们受伤了,有人精心治疗;他们受侵害了,有人来保护,大家一起哭、一起笑,一起跑、一起闹,一起度过春夏秋冬、一起克服艰难险阻,一起度过漫长岁月,没有今天令我们望而生畏的生态灾难,就像歌词在爱的国度里,你就是我的唯一。

克尔伦的和谐画卷,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应该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文明的差别、物种的不同不是我们人类剥削役使其他生灵的依据和理由,因为这种差别是自然界多姿多彩的魅力所在,如果整个自然界只有人类,那就是我们悲哀。善待自然、善待生灵,生活会更美好,世界会更和谐。

不要以为小草不知道疼痛,不要以为小动物不知道感情。你我是这美丽家园的主人,自然界的生物和生灵也是。我们共享着大自然赐予的幸福生活,共同拥有大自然的馈赠。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只有一个家园,我们都是这个家园的主人。

今天,美丽河北的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不仅要生态美,还要人更美。让从自己做起,从细微做起,做最好的自己,为共创美丽河北做出新贡献。

《李白诗集》读后感1500字


  至今仍然喜欢读《李白诗集》,我喜欢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值得庆幸的是在大学中自己选修了《唐宋词鉴赏》,但依然更倾心于读李白的诗词。
  记得我们从咿呀学语时就接触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静醉人的秋夜意境么?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似乎寄托了作者一片情意的滔滔江水么?记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那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势不可挡的瀑布么?记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么?记得……
  李白,大唐诗史上最亮的一颗星,他传奇的一生,被无数人传颂;他豪放飘逸的诗句,被无数人吟咏。在那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的时代里,缔造出这位超然的诗仙——李白。无论是在仕途做官还是过飘荡四方的生活,他总是用满腔的热情、自信、乐观、豪迈讴歌自己的理想,追求着他充满浪漫主义的生活。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自信、豪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去还复来”,是李白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仕的有感而发。李白出生在盛唐时期,他到处游历,希望结交朋友,拜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实现政治理想抱负,然而却一直未得人赏识,但他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发出来“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感慨,继续广泛漫游,最后终于得到吴道士吴筠的推荐,李白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后来,李白的才华受到唐玄宗的赞赏,李白42岁时,得到唐玄宗招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这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把诗人得意的神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同样,我们的生活也需要他那样的自信豪迈,只有自信的人才能体验出人生的内涵。他的自信让我想起了乔·吉拉德的故事。乔·吉拉德——世界吉尼斯纪录大全世界销售第一的宝座,而他的成功也正是源于他的自信。三十五岁以前,乔·吉拉德是个全盘的失败者,他患有相当严重的口吃,换过四十个工作仍就一事无成,甚至曾经当过小偷,开过赌场……母亲的不断鼓励使他认识到自己并不是那么差,他重新燃起了他想要成功的欲望,变成了一个自信的人。从此,这样一个谁都不看好,而且是背了一身债务几乎走投无路的人,竟然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爬上世界第一。人生需要自信,自信者,可望获得成功;不自信者,与成功无缘。
  蔑视权贵,追求自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凭着自己的才能受到唐玄宗的赞赏,入京做官,但对于那些靠着门第荫封而享受高官厚禄的权豪势要,他投以强烈的鄙视,表现出傲岸不屈的性格,他蔑视封建等级制度,不愿阿谀奉迎,他渴望个性的自由与解放,于是采取狂放不羁的生活态度来挣脱桎梏,争取自由。他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诗篇。
  再看看当今社会,那些为了权贵,为了钱财的腐败官场事件真的是让人为之心痛。2011年7月19日,苏杭的两位前副市长----许迈永与姜人杰,在同一天被执行死刑,他们两个人犯罪金额巨大,单受贿一项,金额就都超过亿元。4月,山东省日照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李华森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总额就达1。6亿元,获罪无期……
  这些人在权贵、钱财面前都失去了自我,他们,本是应该为人民服务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却都因贪念造成社会腐败泛滥,如果他们都有李白的精神,我们的社会还至于这样吗?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诗坛上的珠穆朗玛峰,那么李白则是峰顶上的一块坚石,伟岸而不可动摇,他的狂放举起了照亮辉煌唐代文明的火炬!他的诗歌灌溉了这茫茫的土地。
  读他的诗歌,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那难于上青天的蜀道,那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李白,那月下独酌的诗仙,那蔑视权贵的青莲居士!
  读他的诗,品他的人生,让人受益匪浅。在这个物质飞跃的今天,我想我们更需要读他的诗。我愿一生徜徉在他浪漫的诗集中,追随他的生活态度,活出自己的精彩!

  至今仍然喜欢读《李白诗集》,我喜欢沉浸在诗词的海洋中,值得庆幸的是在大学中自己选修了《唐宋词鉴赏》,但依然更倾心于读李白的诗词。
  记得我们从咿呀学语时就接触到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明静醉人的秋夜意境么?记得“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似乎寄托了作者一片情意的滔滔江水么?记得“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那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势不可挡的瀑布么?记得“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心么?记得……
  李白,大唐诗史上最亮的一颗星,他传奇的一生,被无数人传颂;他豪放飘逸的诗句,被无数人吟咏。在那个空气中也弥漫着诗香的时代里,缔造出这位超然的诗仙——李白。无论是在仕途做官还是过飘荡四方的生活,他总是用满腔的热情、自信、乐观、豪迈讴歌自己的理想,追求着他充满浪漫主义的生活。李白的诗,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他的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蔑视权贵,追求自由;揭露现实,抨击时政,情绪起伏,充满矛盾。
  自信、豪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