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 导航 > 读《破译教育的密码》有感

读女儿的感恩信有感

读《破译教育的密码》有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每个人对于作品,都会有自己独特的心得体会,很多思维的火花在阅读中不断地在脑海里闪现,不断地跳跃出来,这就是读后感的素材。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小编经过搜集和处理,为你提供读《破译教育的密码》有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读《破译教育的密码》有感

干国祥曾经为自己写了一篇童话--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话,只是大部分人没有写出来而已。那时候,我常常无端地陷入忧伤和冥想中,同学们总是远远地避开我,如害怕某种传染似的。当时,班上流行养蚕,因为不合群,我成了唯一没有获得蚕种的人,于是从路旁的树叶上摘下类似于蚕种的东西独自养着,后来发现长出来的不是蚕,而是毛毛虫。在同学的嘲笑中,我并没有丢弃毛毛虫,当其他同学的蚕一只只死去的时候:

然后,才是我的虫儿们,悄悄地从茧中钻出,穿着一身不可思议的美妙的衣裳。在凝神留恋了好一阵后,才慢慢张开那对巨大的美丽的翅膀,一下子跃离纸盒,向着窗外湛蓝的天窗翩翩飞去。

这则童话是意味深长的,它包含了干国祥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关键词:孤独、思考、边缘,也隐含了他在不被承认不被理解时对自身力量的自信。

的确,干国祥是个典型的边缘人,这种边缘性,不但表现在他的宿命般的经历上--比如极低的学历,更表现在他的人生姿态上。因此在学院派看来,他是一个优秀的实践者,在一线同行看来,他又是一个热衷于学理的人。而他自己,其实不过是在二者的边缘游走。

这种边缘,并不是那种对于理论和实践都一知半解的边缘,而是不愿意被任何东西框定的边缘。他可以在课堂上挥洒自如,甚至可以自信地去小学、初中、高中上课并颇受好评,(这又是一种边缘,因为对许多一线老师而言,小学中学是老死不相往来,自成天地的)也可以深刻地理解各家之说甚至精辟地指出其优长乃至缺陷。换句话说,可能比大部分一线老师更了解一线,也可能比许多所谓的教育专家更清楚理论。他说:

我不会任自己这样沉醉于任何一个大师的声音中太久的,因为我不想成为谁的信徒,我只想把他们作为我的朋友。同时我也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我不是哲学家,我只是一个热爱教育的人。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读《教育的奇迹》有感


读《教育的奇迹》有感

《教育的奇迹》主要讲了教育的惊人作用,一些当代的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这是为什么?显然,是教育在起作用。

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个聪明的孩子,老师也希望自已的学生个个是天才。但是,什么样的孩子才是聪明的孩子的?让孩子上各种名目繁多的才艺培训班,就能塑造出天才吗?为了培养自己的孩子,父母不惜重金,可教育是否仅仅是钱的问题?这就是中国式的传统教育和外国教育的不同,国外更注重对孩子的天真可爱的保留,更尊重孩子的选择,让他们有充分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天地。

教育家周弘说: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实际上,我觉得只有健康成长才可能成才,无法健康成长的孩子是不可能成才的。本书要告诉我们的道理是,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和老师。虽然不是绝对,但也父母和老师的教育会对孩子起着绝对的作用。老师、家长们应该学习各种教育理论,帮助孩子成长,而不是一味地给孩子过高的压力,强迫孩子去成长。希望就在眼前,秘密就在身边,打开此书,悉心阅读,你会发现天才就在身边!

美国教育家老卡尔﹒威特说: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父母。纵观有史以来的伟人和天才,他们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倘若能给他们以再高明一些的教育,那他们一定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和善、更宽大、更出色、更聪明、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和更坚强。一言以蔽之,只要满怀虔诚的心态,施以更加优良的教育方法,这些人就会成为更加尽善尽美的伟人和天才。是呀,每个孩子都有着各自不同的优点,就看你能不能发现他们的优点并且好好地挖掘他和培养他了。《教育的奇迹》是一部平易近人的着作,他通过一些伟人小时候的故事,告诉我们其实这些伟人小时候和我们平常的孩子小时候是那样的相似,只不过是他们遇到他们人生中的伯乐,让他们最终成才。读完这部书之后,感触也挺大。

如果我们细细分析一下这些笨小孩问题孩子,我们就会发现,他们并不是一切都笨,一切都差,一切都有问题,他们身上也有闪光点。如果每一位父母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孩子,总会惊喜地发现,孩子身上具有许多优点,也许他可能缺乏纪律观,但是,他却非常爱好劳动,喜欢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许他可能学习成绩并不好,但是,他非常喜欢画画,画的作品非常有新意。在孩子上身上其实有着异乎寻常的潜能,关键是父母和老师们如何去挖掘。如果我们每一位老师和父母能够带着常识的眼光去看待去孩子,总会发现,其实我们的孩子就是一个天才孩子。

着名认知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智能综合形式和理解世界的方式,如语言的、逻辑的、数学的、空间的、音乐的、身体的和内省的。每个人都有其不同的学习风格,有些人对视觉反应极敏锐有些人对语言比较敏感,有些人则敏于触觉。由此可见,每个孩子都有着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他们都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特有的天赋,因此,多加观察孩子,从中发现孩子的智能结构特点,进行适当、有针对性的指导和训练,使每个孩子的天赋潜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和成人相比,孩子的思想是不定向的,他们不受束缚,无章可循,无法可依,心理上很少受概念的约束,因此,他们不可能去认真思索一个问题,注意力也不可能长久地集中在某一件事物上。这反而使孩子能够无拘无束地想他们所想。比如,孩子在绘画时,就常常任意地把天地间的东西进行无情地破坏或者重新组合。儿童任意的杜撰和能够驰骋活泼的意象,是孩子幻想的发源地,他们超出成人的想象,创造出了令人惊异的场景。

书中一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这部书中所要传达的一个理念,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讲: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首先一定要先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这样也能让他们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正是如此,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孩子在上面绘出灿烂的彩虹和美丽的图画是我们每个教育者都要考虑的问题,有时间看看这部书吧。


《爱的教育》读有感


这个星期我读了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本书《爱的教育》。这本书通过对生活朴素的描写,使我感受到人类多么需要相互关心,相互理解,相互帮助!我认为这种关心、理解和帮助,都离不开一个最根本的东西爱!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封父亲的信《要学会爱人》,主要内容是讲,安利柯的父亲看见安利柯走路时不小心撞了一个妇人,连对不起也没说就走了,感到非常生气,并告诉他今后应该怎样尊敬别人,培养好的品德。

说实话,其实我有时也和安利柯差不多,每当有家长陪同时我都很有礼貌,但当家长不在时我就变懒了,见到谁就当没看见,头一低就过去了,连句话都懒得说。

记得有一次,在上学的路上,碰见我家对门的阿姨,我连理也没理,低着头就往前走,装做没有看见,也不知人家是怎么想的,是不是从此把我看成一个坏孩子呢?总之,我这样是非常不礼貌的。

还有一次,也是在上学的路上,当我走到马路口时刚刚变红灯了,我便停了下来,这时一位年过六旬的老奶奶因没看见红灯,继续往前走,眼看对面的车就要过来了,本来这时应该赶紧把老奶奶拉回来,可我还在犹豫,到底去还是不去呢?正当我犹豫不决时,我身旁的一位阿姨连忙把老奶奶拉回来,并对她说:红灯了,先不能过。之后,又把那位老奶奶送过了马路。看到这些,我非常的后悔,后悔我当时犹豫什么。我发现我的爱心突然间全都飞走了。我对自己说,以后可千万不能再这样了。

一个人要培养好的品德,必须从小事做起。小事不注意,将来就成不了大事。

今后,我要学会关爱他人。如果看见有小同学摔倒了,就连忙扶起来;看见有人遇到困难,要及时帮助;包括给老人让路、给盲人引路、见穷人施舍、见伤员施救这都是文明的表现,这都是爱的表现。

我真希望全世界的人都充满爱心!

《爱的教育》读》有感


今年暑假,有幸拜读了《爱的教育》这本书,书中的感人情节至今历历在目。作者以日记的形式描述了人间的爱:同学间的爱;姐弟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间的爱。替我们描绘一幅生动感人的爱心画卷,带给我们爱与美的享受。

读完这本书,我被安利柯深深感动了,他为了母亲可以付出那么多艰辛,而我们了?父母生养了我们,我们什么时候用实际行动报答过父母?爸妈上了一天的班不知道有多累,可是回到家,还要忙着做饭、洗衣服、帮我们辅导功课等:曾几何时爸妈因为我们病了,而熬红了双眼;曾几何时,为了接送我们上学,爸妈奔波在家、学校和单位之间;曾几何时,爸妈陪伴我们学习到深夜。这种温暖的画面不计其数。想到这些,我真是惭愧不已,不过我想以后的我绝不会像以前那样自私了。我会像书中的主人公安利柯一样,在父母下班的时候,主动地端上一杯热茶;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有空再给他们唱上一首歌,来缓解爸妈的疲劳;并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爱是人类共同的美好感情,无论男生女生,无论年幼年长,所有的人都需要它,我相信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读爱的教育有感


现在越来越喜欢和儿子一起读书,一起探讨书中的情节,一起分享中的主人翁的喜怒哀乐,一起感悟人生的哲理。

虽然这些书是推荐给孩子看的,但是也启发了我们这些成年人,读完以后颇有感触。今年春节无意翻看了儿子的《爱的教育》,这本书采用了日记体的形式,讲述一个名叫安利柯的小男孩的成长的故事,详细地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

《爱的教育》全书100篇,其中《父亲的老师》最让我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它描述了小主人翁安利柯的父亲带着他一起去看望自己20年前的老师,和老师一起回忆上学时的情景,怀念自己调皮捣蛋的事情。书中父亲对第一次母亲送她去学校,老师所作出的让父亲的母亲放心的手势和目光都铭刻在父亲的心中。当已经84岁高龄的老师,从一沓纸里抽出了一张发黄的父亲儿时的作业纸时,父亲惊呆了,我也惊呆了!

回想自己已近不惑,离开校门已有13年了,每当同学聚会,谈论最多的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依稀记得一年级的封老师,虽然一个年近半百,但是精神矍铄,记忆中他个头不高,戴着副黑边全框眼睛,成天一副笑嘻嘻慈祥的模样,从来都不对我们发火,对每一个孩子也都像对待自己的孩子。

初二的数学王老师,她能不借助任何工具,徒手在黑板上画出方方正正的四边形,她画出的圆绝对比用圆规画出的还要圆。她讲课从来不看教案,更不用看书本,因为所有的知识都在她的脑海里。

还有我们高三的历史老师,高老师,我们最喜欢上他的历史课了,从古至今,无所不知,带领我们畅游历史的长河。成为当时懵懂的我们每个人心中的偶像。

回忆是个说书的人,用充满乡音的口吻,讲述着曾经的故事,无论何时总能激起心中的涟漪。

或许是因为自己的高考失利,或许是因为自己觉得还没什么成就,或许是因为内心的一点自卑。(星辰w)我从来没有主动去看望过他们,那些在我记忆深处留下深深浅浅刻痕的老师。儿时的伙伴现在已和我们的老师成了同事,偶尔也能传来一点关于他们的消息,可是我始终没有那份勇气过去看看。

当我看到安利柯的父亲带着安利柯去拜访自己20年前的老师时,我非常佩服,打心底里佩服。同时也为自己的感到一丝羞愧!

年前老公所带的毕业生纷纷回来看望,说实话,看到老公满脸的笑容,我也为他高兴。古人云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这不是一句空话。三尺讲台,三寸舌,三寸笔,三千桃李;十年树木,十载风,十载雨,十万栋梁。

老师是神圣的,因为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孩子,是他启发你的心灵,培养你的智慧,是他在你的一生中扮演和你的父母一样重要的角色。老师是亿万儿童心灵的智慧之父,他们不计微薄的薪劳,却在培养未来一代的优秀国民而辛勤劳动着。永远不要忘了自己的老师,永远要以尊敬的口吻来称呼老师这两个字,因为世界上除了父母亲之外,老师就是人与人之间最崇高、最亲切的称呼了。

此刻内心突然有种冲动想喊上老公,带上儿子,约上同学,一起去看看我们的老师!

这次老师让家长和孩子一起读书,让我们这些整日忙碌在工作中的人,有了一次机会与孩子互动,也提醒自己是该放慢脚步,回归书中。给自己干涸的灵魂浇浇水施施肥。更多的人应该放下手中的手机,回归书的怀抱中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