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 导航 > 一英寸等于多少厘米

一英寸等于多少厘米。

每个人的经历与看法都不相同,面对同一作品,想法当然千差万别,阅读或观看过程中的感悟把它记下来就成了心得体会。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大家都对心得体会很是熟悉吧,写心得体会时需要将所思所得条清缕晰地记录下来,想要写心得体会需要从哪方面入手呢?你也许需要"一英寸等于多少厘米"这样的内容,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一英寸等于多少厘米

问题:

一英寸等于多少厘米?

答案:

一英寸等于2.54厘米。[由整理]

解析:

平时生活中我们都习惯的使用厘米、毫米等等,所以对于1英寸有多长我们并没有很直接的概念,所以大多需要明白具体是等于多少厘米,这样我们才能搞清楚。下面是关于英寸与厘米、毫米等的换算:

1英寸=2.54厘米

1英寸=25.4毫米

1英寸=0.0254米

1英寸=0.762寸

【相关问题】

相关问题:

1、四分之一英寸等于多少厘米?

1英寸=2.54厘米,四分之一英寸=0.63厘米。

2、一英尺等于多少英寸?

英寸,inch(in),1英寸相当于2.54厘米;英尺,foot(ft),1英尺等于12英寸,约相当于30.48厘米。

:1/643/645/647/649/64-----

英寸的小数:0.015625.00312500.046875-----

我国习惯称呼:一厘二毫半二厘半三厘七毫半-----

英寸或吋是使用于联合王国、其前殖民地和长度单位。美国等国家也使用它。

在台湾与香港,英寸通常写作吋。英吋的常用简写为in或"

吋是近代新造的字,借用中国传统的长度单位寸,并加口旁以示区别。

英寸的应用:

在建筑材料中,对管材的称法用英寸这个单位,为2.54cm,而不是用市寸。

在液晶显示器中,规格一般有17寸、19寸、22寸等。在手机中,屏幕尺寸此刻一般有4.0寸、4.2寸、4.5寸、4.7寸、4.8寸、5.0寸、5.2寸、5.5寸、5.7寸、6.44寸等。在平板电脑中,屏幕尺寸一般有7.9寸、9.7寸、12.9寸。显示屏的大小通常以对角线的长度来衡量,以英寸单位。英寸在那里一般简称寸。

英寸的分数:1/643/645/647/649/64-----

英寸的小数:0.015625.00312500.046875-----

我国习惯称呼:一厘二毫半二厘半三厘七毫半-----

英寸的转换:

1mil=1/1000inch=0.00254cm=0.0254mm.

1inch=1000mil=2.54cm=25.4mm.

在英制里,12英寸(吋)为1英尺(呎),36英寸为1码.

1英寸=16mm(数码感应器).

像素每英寸

它是描述在水平的和垂直的方向上,每英寸距离的图像包含的像素(pixel)数目。

ppI数值越高,即代表显示屏能够以越高的密度显示图像。当然,显示的密度越高,拟真度就越高。照片的标准大约是300ppI。

F132.cOm更多精选心得体会阅读

一厘米教学反思


一厘米(一)

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

这些“火”与“光”来自何处?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疑问来自何处?从细微处来:“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写文章的要求,教学也应从小处着眼,善于发掘教学中的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找出“微言大意”。从比较处来: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可比之处。只要有疑问的眼光,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矛盾处来:有些文字看似矛盾,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或蕴涵深意,教学中不可放过。

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也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要善于激励学生去质疑;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的“求疑”思维。不可忽视学生细微的心理;无视学生质疑的需求;轻视学生稚拙的问题。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乃善教者也。”

教师要“无限相信学生的潜能”(朱永新语)。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而应把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人格、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能够自主发展的学习主体。教师的教学只能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实效。新课程改革倡导的教师角色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由传统的教学支配者、控制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促进者、指导者;由传统的静态知识占有者转变为知识的动态研究者。教师应当营造一定的让学生得到充分施展才华、放飞自由心灵的空间。美国家罗杰斯强调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叶澜老师倡导的“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也是这种境界。

每篇课文都是一个完整的复杂的系统,阅读教学要引领学生轻松的、顺利的进入这个系统的脉络,解读这个系统的信息,体验这个系统的情理趣味,需要找到一个途径,一个切入点;需要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一个通往“豁然开朗”的境界的“幽径”。这是教学艺术,这需要教学艺术。在这些课堂教学艺术中,巧妙的、有挑战性的问题就是激活学生思维的“按钮”,点燃学生心灯的火石。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尤其是设问的语言,应当简明扼要,富有启发性、激疑性、挑战性。本课中的“鸿门宴上,项羽到底想不想杀刘邦?当时的局势,项羽该不该杀刘邦?”两个问题,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研究教材,挖掘教材,对教学参考资料应当有自己的观点,对所谓的“定论”也不要人云亦云。司马迁之后,对《鸿门宴》的看法有很多,大多认为项羽有勇无谋、刚愎自用,以致痛失良机,坐送霸业。但是,如果我们停留在前人的见解上裹足不前,不敢怀疑,不想超越,学习还有什么意义?本节课上我和同学们的讨论虽不能说是为项羽“翻案“,但应该说言之成理,对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不无益处。

一厘米教学反思(二)

《一厘米》是苏教版九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课,是一篇自读的,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小说,选自百集电视剧《咱老百姓》,是毕淑敏的作品。这是一篇很典型的以小见大的作品。作者所写的实在是一件小事:一个妈妈带孩子去公园,因为公园门口的尺度不准确而被误会是逃票,而那高度就是相差了一厘米。这在许多关注那些天下大事的人的眼里,这的确是一件小事。可这在一位母亲的眼中却是一件不能含糊的大事。作者通过这样一件小事,一个小写出了一个大主题:如何让一个孩子有一个健康的心灵,或者说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尊严的问题。这样的主题,在我们今天这个物质逐渐丰富、精神逐渐贫乏的社会有着振聋发聩的意义。难怪日本、英国等国家很看重这样一篇不“大”的作品。 作品还成功地运用了烘托、对比的手法,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

在公园门口的矛盾冲突中,作者写了“围观的人议论纷纷”“四周一时变得非常安静,有人轻微地咳嗽”“众人‘呀’了一声”“众人哄笑”“众人嬉笑”等围观群众的反映和语言,渲染了使陶影陷入尴尬的气氛,强化了双方的矛盾冲突和陶影的情绪。作品还把公园卖票的红衣青年和陶影以及公交车上卖票的司机进行对比,突出了红衣青年的胡搅蛮缠、不讲道理。陶影和丈夫对这件“小事”的不同态度也是一组对比,很有力地表现了陶影对人格追求,对人的尊严的追求的执着。另外,读者对事实真相十分清楚,但作品里的主人公却难以澄清,这也是一种悬念手法的运用。这些手法的运用,不仅有助于人物性格的表现和情节的展开,同时也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从人物关系看,儿子小也的行为和思想也对陶影普通而有强烈正义感、责任感、善良、大度、自尊这一母亲形象起到了很好的侧面表现作用。 在学习中应抓住矛盾冲突,在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品味语言,引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维持自己的尊严,理解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而作出的良苦用心。陶行知说“教师要培养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本节课在不经意中出现了“不期而至的精彩”,正是课堂教学追求的一种“教学相长”的境界。

教师在教学中就是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抓住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学生的智慧之光,从而也提高了自己,可以说,学生造就教师,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实现者。这些“火”与“光”来自何处?从疑问处来。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中的疑问,不放过一切可疑之处,敢于质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 宁鸿彬老师要求学生“三不迷信”(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老师。)和对学生“三欢迎”(欢迎上课随时质疑,欢迎发表与教材不同的意见,欢迎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观点),正是培养学生的求疑精神。通过对疑问的讨论研究,最终获得提高,“有疑者却要无疑,则此方是长进”。疑问来自何处?从细微处来:“于细微处见精神”是写文章的要求,教学也应从小处着眼,善于发掘教学中的看似不起眼的细枝末节,找出“微言大意”。从比较处来:要及时抓住教学中的可比之处。只要有疑问的眼光,处处留心皆学问。从矛盾处来:有些文字看似矛盾,其实是作者故意为之,或蕴涵深意,教学中不可放过。

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篇一:厘米的认识

我刚刚上过《厘米的认识》这节课,因为学生初次接触长度单位,因此 使学生建立起“1 厘米”的 长度的观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教学的的:

一、创设情境激兴趣。

小学生都喜欢看动画片,因此 在讲授新课之前,播放“阿福的新衣”动画,让孩子带着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去思考,在小组交流一下,孩子们积极性很高,讨论热烈,为学习新知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直观领会得新知。

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易于获得感性经验,从而实现其认识的内化、促成理解力和判断力的发展。 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给学生创设更多的看一看、读一读、比一比的机会,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新知。

(一)直观感知,认识1厘米。

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厘米”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1 、 看一看。通过观察直尺,直观感知“ 1 厘米”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 1 厘米”,并且知道从 0 刻度到 1 刻度之间就是 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也是 1 厘米?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 1 厘米的长度。

2、读一读 。在孩子们互相指过1厘米以后,读一读:在尺子上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

3 、比一比。让学生伸出大拇指指一指大拇指的宽度指的是哪部分?在尺子上比一比你的大拇指的宽度是不是大约1厘米?

4、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 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运用迁移,认识“几厘米”。

学习了“ 1 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认识“几厘米”。用眼睛观察、用手比划、用笔画出几厘米。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迁移过程中很自然地学会了知识。这样设计,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 三 ) 学会测量,实际应用。

认识了尺子上的“ 1 厘米”、“几厘米”之后,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教学生用尺子测量长度的:1、指一指从哪儿到哪儿是一拃?说一说怎样测量一拃的长度?量一量自己一拃的长度,让同桌验证。通过指一指、说一说、量一量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长度单位的实际应用方法,同时也理解了掌握长度单位、掌握测量长度的方法的意义。

中贯穿自主高效的教学原则。贯彻让学生主动去探索,主动去发现,让学生逐步建立起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一种思想。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探索精神和学习的能力。

篇二: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直观比较物体长短和高矮的方法,这是学习本单元内容的重要基础。虽然学生在生活中对厘米和米这两个常用的长度单位有过接触,但即使经历了认识、巩固、单元练习后,部分学生的学习效果仍不甚理想。究其原因,认识厘米和米是建立抽象的数学概念的过程,需要经历从直观到抽象,再由抽象回到具体的过程,学生要通过不断的感知、体验、实践和交流反思,形成理性认识。这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为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抽象的能力,在教学" 厘米" 这一概念时,我安排了以下几个环节:

(一)、创设情境,引起学生兴趣。

1 、猜一猜。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 厘米有多长?再请猜得准的学生说一说:你是怎么猜准的?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让学生知道:许多知识是自己从生活实践中获得的。

2 、看一看。观察直尺,直观感知"1 厘米" 的长度。让学生从直尺上找出"1 厘米" ,并且知道从0 刻度到1 刻度之间就是1 厘米。然后让学生找一找,还有哪两个数之间也是1 厘米?从0 到2 之间是多少?2 厘米里有几个1 厘米?0 到5 之间是几厘米?0 到10 之间呢?从而使学生充分认识直尺,认识1 厘米和几厘米的长度。

3 、画一画。让学生在纸上画出1 厘米、几厘米,直观感知1 厘米和几厘米。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领悟到:长度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线。

4 、剪一剪。让学生用吸管剪出1 厘米,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然后问学生:你怎么能肯定你剪的就是1 厘米?大部分学生都是用尺子量出1 厘米。那么,怎样测量呢?请一名学生演示测量过程,明确测量的方法。

5 、量一量。给学生提供学具,让学生利用学到的测量方法进行实际测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6 、找一找。从生活中找出长度大约是1 厘米的物体,把数学和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

7 、比一比。让学生用两个手指间的距离表示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建立起长度表象。知道 2 厘米里有2 个1 厘米,进而明确几厘米里有几个长度单位。

总之,在" 厘米" 概念的教学中,利用猜、看、画、剪、量、找、比等环节,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清楚地建立起1 厘米的实际长度和空间观念,并学会了测量物体的长度……

(二)抓住联系,认识" 米" 。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利用" 厘米" 学习" 米" 。

1 、找关系。学习了厘米以后,我让学生用手比划出1 厘米、2 厘米、5 厘米、10 厘米。然后让学生把10 张10 厘米的学具条排成一排,使学生认识:这是100 厘米。再让学生从老师提供的学具中找出和100 厘米同样长的尺子。学生会很自然地找到米尺或者 1 米的皮尺,从而引出单位" 米" 。接着问学生:比较两者,你发现了什么?得出:1 米=100 厘米的结论。

2 、认识1 米。让学生利用手中的米尺或者皮尺比划一下:1 米有多长,1 米有多高,建立"1 米" 的实际观念。

3 、估量。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的表象,估计一下黑板的长度,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同时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反馈。

( 三) 利用比较,深化认识。

让学生对照板书或者手中的学具想一想:为什么数据都是1 ,它们的长度却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单位不同引起长度的不同。使学生知道:" 米" 和" 厘米" 大小不同," 米" 是高级单位," 厘米" 是低级单位。测量较长的距离时用" 米" 做单位,测量较短的距离时用" 厘米" 做单位。从而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用法。

1. 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表象

在作业中,学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本数学书厚1 米。”“篮球场长30 厘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主要原因是没有对长度单位的实际大小形成鲜明的表象。所以在教学时,要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了解1 米和1 厘米有多长,从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入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从而建立起米和厘米的长度概念。

2. 通过联想和比较来巩固对厘米和米的认识

厘米和米比较抽象,必须借助一定的物体来认识理解。比如说在描述树有多高时,可以让学生先想一想我们教室的门有多高,再通过比较,树要比门高多了,所以描述树的高度应用米来作单位。

3. 建立初步的估计意识和估计能力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用估测的方法,来估计物体的长度高度。而估计在本单元中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难点。1 厘米、1 米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容易遗忘。为了使学生更好地建立概念,可通过让学生用自己身上的“尺”来估一估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记住这些身上的“尺”,对建立1 厘米、1 米的长度概念和进行估测都很有帮助。

通过对前后测情况的分析,我们认为,学生对于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原因是米、厘米这个长度单位是所有长度单位中最不常用的,离学生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因为不常用,所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表象是不深刻的。而这两堂课教师都已经致力于米、厘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表象的建立,使我感受颇深的就是:教与学都要以 “做”为中心。“做”就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通过实践活动,可以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同时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因此,我们在教学米的时候,可以挖掘学生身边的一些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要有充分的时间给学生操作、感悟的过程。

篇三:厘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一人同课多轮教学《厘米的认识》一课之后,我从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两方面反思如下:

一、 教学设计时要善于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改进教学设计,尽量做到细致,使学生能够达成学习目标。例如在让学生感知1 厘米时,我们发现一部分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尖之间的距离,有的学生用的是拇指与食指指肚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尺子上比量完后,当学生把尺子撤掉之后,手指位置很容易变动,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孩子对1 厘米的感知。当听课教师提出这个问题时,我意识到必须想办法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最终我选择了利用学具中的小正方体,让学生把小正方体捏在手中,感觉1 厘米。结果教学效果很好,孩子们很容易借助这个棱长为1 厘米的小正方体来很好地感知1 厘米。

二、 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引导学生对发现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小结,这是突出教学重点、难点的一个基本方法。我在第一轮授课时,就出现这样一个问题:没有引导学生去发现从0 刻度量起,怎么读出物体的长度;从任意刻度量起,又怎样读出物体的长度,这样使得教学重点不够突出。但在第二轮授课时,尽管教师对这一知识重点进行小结了,但不是在孩子们的认识水到渠成之时,所以孩子们的认同度不高。所以在第三轮授课时,就让孩子们从教师的板书中充分地去观察,但因为教师总结的不够通俗易懂,这又让一小部分学生对这个重点理解得不够透彻。比如:从任意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两个刻度之差,应该换种说法:不是从0 刻度量起,物体的长度就等于大刻度减掉小刻度。

总之,教学设计得合不合理,我认为需要教师更好地去关注学生,做到以生为本,而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基本功比如讨论分析之后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结,需要在平日的教学中不断地去磨练。

一寸相思万千绪――读《爱眉小札》有感


周末,创卫迎检,上街值勤,便信手携了本《徐志摩散文》。
对于徐志摩,很多人大约是通过那首著名的《再别康桥》(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认识的。我亦如此。
几年前,我在长沙定王台书市淘得一本《徐志摩散文》,丢在床头今日一篇,明日一章地读下来,至今都没完整地读完。不想这次的创卫值勤,让我将这本书读完了,非但如此,还将书中的《爱眉小札》又重读了一遍。
《爱眉小札》节选的是徐志摩1925年8月9日至31日于北京以及同年9月5日至17日于上海的日记。它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顶住来自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真心相爱、相许,所写下的一组日记和书信,是徐志摩陆小曼这一场旷世恋情的有力鉴证。
坐在闹市街头,头顶毒日,面迎热风,实在不是阅读的好场所。但那一日,我却如置身世外,读着徐志摩写给陆小曼的那些爱意流转、令人面红心热的文字,真真的直叹:发乎情、出于心的文字读起来就是不一样!尽管徐志摩的诗歌写得美轮美奂,散文也写得有情有至,但读起来全然不像《爱眉小札》那样倾心、揪心、动心,那些看似朴素简单但却是从心底流出来的文字,一个个地带着情、飘着意,来来回回都是爱,上上下下都是恋。
且来看看……
他在1925年8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眉,我每晚睡在床上寻思时,我仿佛觉着发根里的血液一滴滴的消耗,在忧郁的思念中黑发变成苍白。一天二十四时,心头哪有一刻的平安——除了与你单独相对的俄顷,那是太难得了。眉,我们死去吧,眉,你知道我怎样的爱你,啊眉!比如昨天早上你不来电话,从九时半到十一时我简直像是活抱着炮烙似的受罪,心那么的跳,那么的痛,也不知为什么,说你也不信,我躺在榻上直咬着牙,直翻身喘着哪!......眉呀,你快来伴我死去吧!”
他在8月14日的日记中又写道:“眉,我写日记的时候我的意绪益发蚕丝似的绕着你;我笔下多写一个眉字,我口里低呼一声我的爱,我的心为你多跳了一下。”“14日(半夜)我想去买一只玲珑坚实的小箱,存你我这几月来交换的信件,算是我们定情的一个纪念,你意思怎样?”
8月28日的日记又这样记载:“这生活真闷死得人,下午等你消息不来时我反扑在床上,凄凉极了,心跳得飞快,在迷惘中呻吟着‘let me die,let me die,o love!’眉,你的舌头上生疱,说话不利便;我的舌头上不生疱,说话一样的不能出口,我只能连声的叫她,眉,眉,你听着了没有?”
我一边读,一边想,1925年的徐志摩,28岁,现在看来不算太大,但就当时来说也不小了,而且还与张幼仪有过一段7年的婚姻生活,之后也曾与才女林徽因深恋过,感情生活并非一张白纸,但对陆小曼,他心中那份炙热的爱可算能烧得死人,几次三番呼唤着“眉”来伴其死去,相思之病已入膏肓,甚至半夜翻身起来都要为她写日记。这一点,仅从文字上来看(我相信这也是徐志摩的一片真情),莲 山 课 件那不是一场至纯至真的倾城之恋么?正如徐志摩自己在日记中写的那样“我没有别的方法,我就有爱;没有别的天才,就是爱;没有别的能耐,只是爱;没有别的动力,只是爱。我是极空洞的一个穷人,我也是一个极充实的富人——我有的只是爱。”是的,读《爱眉小札》,最大的感受便是徐志摩的爱,那纯真、勇敢、炙热、执着、诗意、投入的爱恋,那义无返顾、坚忍不懈、勇往直前的决心,那字里行间中透出的一片丹心、万千思绪……让人心生感佩之余,还会艳羡,恨不能也有一个徐志摩或陆小曼让自己如此惦记着、眷恋着、沉缅着。
《爱眉小札》,让世人在记住徐志摩的才之外,还记住了他的情。比较起同样是文人才子的郁达夫的瞻前顾后、胡适的主动放手、郭沫若的自私凉薄,徐志摩是唯一一个勇往直前的人。从这个角度说,《爱眉小札》是他的丰碑,他在书写他的爱的同时,也书写下他自己的尊严。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