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接纳自我的读后感 > 导航 > 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自我的读后感

接纳孩子的情绪。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对于自己阅读过的书籍或文章的内容,然后写出自己的意见或感想,我们称之为心得。每一个人在学校的时候都有写心得体会的经历,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那么你知道正确的心得体会书写格式吗?小编花时间专门编辑了接纳孩子的情绪,请马上收藏本页,以方便再次阅读!

接纳孩子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难么?

接纳孩子的情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的很难。这是我在兰海亲授的系统课第三次的课程青春期成长规律的课程中顿悟过来的。因为在前两次的授课中,我明白了这个概念,但是,在实际的运用中却总是做不到。

寻找契机练习情绪潜力

在这次面授课的第二天也就是星期日的早上去上濒上课前,我有了一次运用的机会。[由整理]

7点多的时候,哥哥起床了,弟弟还赖在床上不愿意起床,在玩手机。我过去了,看到他在玩手机,很生气,我内心的想法是,期望他赶快起床去学习。

但是,又一想,我如果直接说:你赶快起床去学习。他可能会听话起床,但心里肯定是不高兴的,就会带着情绪做后面的事情。那后面不管是做什么事情,质量也不会高。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不会起床,和我对着干,当听不到我说的话继续玩。我肯定又会三番五次地去催他,他就会在不耐烦中和我对抗着。会持续一段时间,也许是10分钟,也许是20分钟。此事不欢而散,依然没有解决。

尝试改变一种方式

想到课堂上兰海说过:和青春期的孩子讲话,要直接。

我说:我期望你此刻起床开始学习,因为我是在乎你的成绩的。你此刻玩手机,我如果说让你立刻起来,你肯定不高兴,对不对?

他说:对。

我说:那你告诉我,

,你还要玩多长时间,就能够起床了?

他说:还要玩5分钟。

我说:好,给你5分钟时间。

过了5分钟,我说:能够起床了吧,你自己说的话要算数,以后我们说话都要算数,妈妈也一样,好不好。

他同意,很痛快地起床了。

小结

这样解决问题的方式,我们都能理解,关键是我们都没有因为这件事情而产生不好的情绪从而发生矛盾,以至于影响后面做其他事情的情绪。

其实,这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透过这个小小的改变,我清醒地认识到了接纳孩子的情绪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

青春期成长规律面授课的触动

在昨日的课堂上,同学们都在回忆自己的青春期,并且很真诚地讲述了青春期我们自己的感受,以及如果时光倒流,期望我们的父母在青春期能为我们做的事情。其实每个人在青春期都是有缺憾的,而这些缺憾中的95%和分数、排行无关。

这一天的课程对我的触动很大,并且引起了我的反思。初中,高中自己没有好好学习,因为是和父母对着干,他们让我学习,我就偏偏不学习。由于我自己学习成绩不好,所以我此刻会这么纠结孩子的成绩。那么,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呢,我的内心,我的初心是什么?我想要的是孩子能过得健康开心,期望他能了解自己,认识世界,心怀人生的梦想和追求,实现自我价值,这才是孩子人生

幸福的真相和教育的本质。

虽然在以后的生活中,会遇到困难,但是,我会坚定信念,尽全力和孩子一齐想办法,做到能真正的理解和帮忙他。

作者简介:系统课72班学员,伯仲,两个调皮的10岁男孩子的妈妈。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让孩子的情绪自由地流淌


让孩子的情绪自由地流淌

从一开始接触心理学我就明白:在孩子的世界里,原本是没有好坏对错的,对于他们来讲也没有困难和容易的区别。但是对我而言,这只但是是头脑里面的知识而已,直到去年儿子三岁半,第一次去学游泳的种种表现,才让我对此有了真切的体验。

从来没有学过游泳的他,听说要和好朋友一齐去学游泳,十分的兴奋。一开始在岸边做准备活动的时候,也是异常的认真和投入。一开始下水,抓住浮板学蹬水的时候,他开始有些紧张。之后跟着教练学闭气,整个人进入水中的时候,他开始害怕了。所以在排队跳入水中的时候,他很紧张,轮到他的时候,他迟迟不肯往下跳,教练问他:你为什么不跳啊?他想都没想就说:我很害怕,我不想跳。在一旁观看的我,听到他这么说不禁笑了,当时我心想:换了是大人,估计很难这么坦率地去承认自己是害怕的吧。过了一会,他又在岸边排队,准备往下跳了,可能因为越来越害怕,他跑到我身边说:妈妈,我好害怕,我要回家。当时,我蹲了下来,抱着他说:妈妈明白你很害怕,但是我们此刻还不能走,你看看那个钟,当长针走到12的时候,就下课了,那时候我们就能够走了。听我这么说,他又乖乖地排队跳水去了。

那天下课后,回家的路上我们都没有谈游泳的

的事情。回到家门口的时候,我在拿钥匙开门,他就兴奋地往里面喊:外婆,我回来了,我这天游泳去了,我害怕游泳。我当时愣了一下,心想:说自己害怕,怎样还这么兴奋啊?那画面跟平时买了玩具之后很开心地回家,迫不及待要告诉外婆的情景是一模一样的。[由整理]

晚上吃完饭,我坐在沙发上看他游泳时给他拍的相片和视频,他也凑了过来,当看到自己因为害怕,紧紧地抓住浮板,游得东倒西歪的样貌的时候,他哈哈大笑说:妈妈,你看我游得东倒西歪的。第二天遇到自己的小同学时,他也很兴奋地告诉他:我昨日去游泳了,我害怕所以我游得东倒西歪的。我让妈妈把视频给你看一下。

纵观儿子的种种表现,我突然明白,在他小小的内心世界里,并不会觉得自己害怕是不好的,也不会因为自己游得不好而觉得不好意思。他只是把那当成自己新鲜的体验,所以很兴奋地跟别人分享。在那一刻,我真的懂得了,在孩子的世界里,真的是没有好坏对错的。

只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因为周围大人的态度和引导,他们才慢慢地跟大人一样有了分别心。作父母的都期盼自己的孩子是勇敢的,所以当孩子害怕时,我们就会说:不要怕,你要勇敢!我们都不喜欢孩子哭泣,所以当孩子哭的时候,我们就说:不要哭,再哭妈妈就

不喜欢你了。应对男孩子,我们甚至会说:你怎样老是哭哭啼啼,像个女孩子似的。当孩子生气的时候,我们就会说:你小小年纪就学会了生气,长大了还得了。或者我们会说:爸爸、妈妈养你这么辛苦,你怎样能够对我们生气呢?有时候孩子哭泣、生气可能还会招来一顿打。慢慢地,孩子会觉得自己害怕、难过、生气、哭泣是不好的,他们开始学会压抑自己的情绪;在表达这些情绪而受到责骂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觉得自己是不好的,不值得被爱的。

我们自己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下长大的,我们把自己的害怕、难过、生气

当做洪水猛兽,不愿去应对他们。我们不敢告诉别人自己害怕,只能硬撑着,自己也没有潜力去应对自己的害怕,只能困在自己的害怕里,举步维艰。有多少父母因为害怕自己带不好孩子,而把他们丢给了老人;有多少人因为害怕失败、害怕别人笑话自己,而继续留在现有的工作岗位上混日子;有多少时候,我们因为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而不敢拒绝别人,硬着头皮做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应对父母,我们不敢表达自己的生气,但我们却会在心里长久地生他们的气,埋怨他们,疏远他们。

事实上,如果我们的种种情绪能够被接纳,它们就能够自由地流淌,而不会长久地困住我们。对孩子而言,尤其如此。

去年,儿子第一次去学游泳就开始害怕,所以之后他就不肯去了,有几次把他哄到了门口,他都大哭,打死不要进去。应对他这样的状况,我是有些担心的,生怕他以后都不肯学游泳了,心里也会想,如果一个男孩子害怕游泳,那多没面子啊。(对于成人来讲,这些从小内化的想法是如此的根深蒂固,即便经过很多的学习,依然很难改变。)但是,担心归担心,我还是提醒自己:这只是你自己的担心而已。从那之后,我就没再坚持要他去学游泳了。当然我也很庆幸自己从始至终,都没有说过让他要勇敢,不能害怕这样的话。(毕竟是学过的,哈哈哈!!!)到了今年,爸爸再带他去游泳的时候,头两次,他也是打死都不肯进去。我们对这样的状况也表示接纳,并没有说他不勇敢之类的。到了第三次,他竟然就肯进去了,只是进去之后,还是害怕,不肯下水。爸爸耐心地引导他,让他先围着游泳池走几圈,他就没那么害怕了,肯下水了。之后,我想不需要我啰嗦,大家都明白剧情会如何发展了。当孩子的情绪被接纳,孩子能够充分地去经验这些情绪时,转变就是如此简单。

同学的女儿去学跳舞,学了几次之后,也回来说不想去了,因为压腿真的很疼,她害怕。应对女儿的害怕,他同样没有逼迫,没有指责女儿没毅力,不

勇敢。可过了一段时间,女儿自己又提出要去学跳舞了,问她为什么,她答到:因为我跟我自己的害怕呆了一会之后,我此刻已经不害怕了。这是多么童真,又多么有智慧的语言啊!作为父母,请允许你的孩子跟他的害怕、难过、生气待一会!!!

不接纳,便会放大


不接纳,便会放大

现在很多年轻父母生了孩子后,要么找老人带,要么请月嫂,好的月嫂现在很多城市都很难求。养一个婴儿如此艰难吗?或许是,我们内心里都藏着一个严重没被满足的婴儿,我们觉得自己的这个婴儿很难养,才弄这么大阵仗对待一个婴儿。我们将内在孩童投射到真实的孩子身上,看似为真正的孩子纠结与痛苦,其实关键是自己内在的孩童。

今天走在街上,看到卖气球的,五颜六色、造型缤纷的气球在眼前一闪,心中瞬间有动容,然后下一秒开始想要不要给衡衡买一个呢?其实第一次心中的一闪,是自己很想要(童年没有被满足啊),但一秒钟后顺势转移为给孩子买。这正是将自己真实的内在投射到衡衡身上,同时找了一个合理的借口,否则大人怎么能给自己买气球呢?但是这个想法有时无法察觉,总以为是想给孩子买。

我自己很想放松下来,想更粗线条一些。所以每次看到衡衡难过的时候,我就特别关注,特别想开解他。其实我想开解的不是衡衡,是我自己。正因为我觉得开朗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所以才会为衡衡的纠结而纠结。[由整理]

我又问衡衡爸,你眼中衡衡的问题是什么?他说是效率不高。很显然,这是衡衡爸自己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个性格软弱的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软弱的时候;描写花

花的句子

一个情绪冲动的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情绪冲动的表现;

一个数学成绩不好的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数学不灵光的线索;

一个不爱阅读的父母,更容易看到孩子不爱阅读的证据。描写菊花的句子

总之,不接纳自己的问题,便尤其关注孩子身上的这个问题,容易放大。而父母又无力改变自己,无法在这方面给孩子做出良好的示范。也许我们将自己治愈好了,孩子也会跟着好起来。

帮助孩子接纳自己得不完美心得体会范文


孩子进入青春期,孩子们总渴望避开成人独自应对自己的“小世界”,但却并不总是得心应手。即便是那些看起来令人羡慕的孩子,也难免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和沮丧。每个人都不缺乏不喜欢自己的时候,不缺乏认为自己缺乏能力、魅力不足或者没有价值的时候,但是,如果不能恰当地理解、期望自己,就会陷入自我冲突,严重者就会出现抑郁症。如何认识自己并与自己友善相处是我们的孩子一生的功课,青春期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摸底考试”。

当然,如何接纳自己是一个人人都要面对的问题,不管性别,无论年龄。不仅人人有,而且时常会有,不同的是各自的理由和程度不同。身为师长的我们,若要帮助孩子,自己也要先过这一关。

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常见的烦恼如下:

(1)身体方面的不理想。比如残疾或长期患有某方面的疾病,比如男孩瘦弱、矮小;女孩子容貌不够秀丽、肤色偏黑、身材不理想以及不善运动等。

(2)成绩不佳。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成绩是学校内外评价孩子的最主流的标准,孩子成绩落后便丧失诸多获得荣誉和认可机会,背负很大的压力等。

(3)家庭因素。其一家境贫寒,不能和别人一样享受消费,当别人津津乐道于购物、旅游、家居或者其他活动时,自己感到压抑等;其二,家庭不和睦、不温暖,孩子缺乏归属感和充足的爱。

(3)人际关系紧张。缺少朋友,不能和同龄人打成一片,与父母和老师关系不够融洽,不懂得如何和别人交往,不能赢得异性的赞赏和青睐等。

(4)个性有所不足。比如过分拘谨、孤僻,意志力弱,心胸狭小,不善表达,死板不能随机应变,缺乏才华和幽默感,反应迟钝等。

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除了上述之外,孩子在遭遇具体事件的失意或者失败的时候,更容易激起他对自己的不满甚至是嫌弃。一旦如此,孩子将陷入巨大的痛苦和沮丧,长此以往,孩子的身心发展将偏离健康的轨道。

其实,孩子之所以沮丧、自卑,不接纳自己,根本原因并非自己本身或者某件事太糟糕,而是因为孩子对此的理解和持有的心态有问题。很多孩子烦恼的根源是微不足道的,并不是某个事实本身无法忍受,而是孩子对这个事实的看法不恰当。孩子不愿意接纳自己的原因千差万别,但是大体上可以归为两类:其一,为什么我是这样,其二,为什么我总不能够。

第一类:“为什么我是这样。”这一类问题针对的通常都是不容易改观的现实,比如身高、肤色、父母、家境、性格类型和认知风格等。

对此我有一个切身的体会,记得自己高中时曾经因为个子矮而自卑,就和一个身高一米八几的好朋友诉说这个苦恼,他说:“如果个子矮让人自卑,那么个子高也让人自卑。”这句话让我很意外,但实际上给我很大的触动,身材的高矮不过是一个特点,你认为它是缺点,那就是可怜的无奈,你不在意它,它就一点不算什么。后来读大学,有一段时间迷恋摇滚乐,非常羡慕身边的朋友会弹吉他,就和一位朋友说了,朋友说,其实,这没什么让人羡慕的。不知道会不会有人认为这句话太普通,然而,我是真的听进去了。以后我逐渐意识到,一个人有一个特长,或者乐器或者善舞或者健谈,当然是好事,可是没有这项特长也不用自卑。于是,内心就变得平衡。归根结底,不接纳自己,不是因为自己真的糟糕得不成样子,而是自己的认知观念存在偏差,并不公平地嫌弃自己。

另一方面,有些事虽然不易改观,但可以适当地改良。比如身高、容貌和肤色,我们可以通过着装打扮来遮丑;父母不能选择和更换,但是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动性,来使家庭气氛有所改良;家境贫寒,暂时不能改变,但是我们可以不去攀比,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努力(比如学业进步)来赢得别人的尊重;性格内向,我们可以慢慢学习别人,即便不能热情奔放,至少可以克服拘谨,淡定自如;逻辑思维或者发散思维差,或者入门慢记忆能力差,我们即使不能在这方面出类拔萃,但至少可以通过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超越自己。

第二类:“为什么我总不能够。”不能实现自己对自己的期望,往往出自两个原因:其一这个目标是现实的吗?一个人的目标超过他的能力,这个人便会感到无奈和无能,我们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制定自己目标,而不要根据目标来贬低自己的能力。其二,目标制定之后,我们真的在努力吗?有没有太急于求成,而忽略事情本身的节奏?再有,我们是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还是在渴望成功的同时浑浑噩噩并没有付出有效的努力?如果我们能够制定恰当的目标而不是一厢情愿地追求“理想目标”,并且能够脚踏实地地一点点做,就很少失败了。

接纳自己最重要的是改变对现状的看法,做到无条件、无成见地正面面对自己的现实。一个人的魅力并不主要取决于其身高、容貌,一个人的成功也不主要取决于聪明,即便不能像别人那样成功,至少我们可以取得我们应有的进步。

对于那些不易改观的,我们完全可以坦然地说一句:“对,这就是我。诸多方面可能不够理想,但也没什么不好。我完全可以生活得有滋有味。”对于那些可以改变的,我们则可以说:“如果这样的自己,我不愿意做,那就做一个更好一点的自己吧。”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