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策划方案 > 课题实施方案 > 导航 > 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人生是需要规划的,请优先规划出自己的人生路线,让自己有一个清晰的奋斗目标,才能有广阔,灿烂的发展空间。为了让事情顺利进行下去,是时候花功夫准备一份方案了。方案是针对客户某些已经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的文书好的方案该怎么做你知道吗?在这里,你不妨读读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请收藏好,以便下次再读!

方案一: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素质的提高,几乎每个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孩子当然都是家庭的中心,在长辈的呵护下成长,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觉得别人对他们的好都是应该的。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小加强德育教育,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始终,使学生从小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记住那些有恩于他们的人,学会感恩,施恩与他人,用自己的爱心回报他人,回报社会,为以后能做一个服务于社会,关爱他人,成为一个高尚的人的思想打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

1、感恩图报,是我国人民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众所周知的古语: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等等都体现着一种知遇之恩、养育之恩、培养之恩、提携之恩、救命之恩。这些良好的道德文化,传承了千年,也熏陶和感染人类千年。所以,感恩其实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哲学,是一种工作与生活的态度,更是人类一种大智慧。

2、在青少年的德育中,感恩教育是一个基点.尽管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施恩不忘报的美德,但是还有知恩不报非君子、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古训.不仅应该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而且对于曾经帮助过自己的人,也应该发自内心地感激,而不应该忘恩负义.感恩是社会上每个人都应该有的基本道德准则,是做人的起码修养,也是人之常情.不会感恩或者不愿意感恩,既是缺乏修养的表现,又是缺乏人文关怀、情感冷漠、缺少人情味的表现.

3、人是教育与环境的产物,他是受着多种环境因素影响的,其深层原因,应该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感恩教育的整体缺失。在全民极力倡导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不再对和谐社会的有关理论做众所周知的阐释,在这我们提出,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感恩教育,和谐学校也需要感恩教育。

4、现代社会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已经成为独生子女时代,四位老人、两位父母和一个孩子的421家庭模式成社会的主导。在家里,父母、亲人对他们的呵护与关爱到了无微不至的地步。在学校,教师也总是以学生为本,注重鼓励与表扬,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与张扬。按理说,在这种关爱和呵护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应当懂得父母和老师为他们所付出的辛勤和劳动。但是恰恰相反,对独生子女的娇惯和溺爱,滋长了孩子们的自我意识,一切活动都以自己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太阳。在学校则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该怎么样,不知该我怎样;只知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不知尊师敬长,关爱他人,很多学生都缺乏感恩意识。

让学生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人,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作为我们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为我们付出的人。

二、课题的界定

感恩,就是意识到今天自己获得的一切,不是凭空而来,是大自然、是社会、是国家和他人的恩泽与奉献的结果,因而应当珍惜与感激。这意味着人们在享受恩泽的同时更要承担一份责任,并准备为回报而付出努力。因此,感恩其实是一种品德,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智慧,是一种责任,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感恩教育就是通过情感教育,切入学生个体心理世界,激发个体心灵共鸣,促使学生对某些事件更深刻的情感体验,强化他们的感恩心理,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培养他们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发展和升华他们道德情感的教育方法。所以感恩教育对于个体,不仅是道德教育,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也是理想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和任务

1、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提高学生的感恩意识,学会一定的感恩方式,养成感恩的习惯。

2、通过组织各种感恩活动,培养学生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感激祖国之恩,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道德情操;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培养学生孝敬父母的道德品质;感激老师的培育之恩,培养学生尊敬师长的良好品质;感激他人的帮助之恩,在生活、学习中互相帮助,乐于助人;感激自然的赐予之恩,使爱护环境,保护自然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感激后有奉献之恩,唤醒学生对他人的爱心,学会重视、尊重和感激别人对自己的付出。

本课题分各年级段具体任务如下:

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每周老师开德育教育故事会。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体谅关心父母。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2周写一篇心得体会,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体谅关心父母。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月上一节感恩主题班会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适当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根据每学期节日特点、民俗风情、重大活动开展感恩的演讲、征文活动两次,开主题辩论会班队会,交流对感恩教育的的理解。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知恩教育研究。

现在的孩子独生子居多,父母亲太过于溺爱宝贝,认为孩子小,凡事替孩子包办,都是无条件的给予,没有培养小孩的回报意识,从而养成了对现有的条件不珍惜,只顾一味地索取,这样的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把一切都看作是理所当然,浑不知这是父母对他们的恩情。

(2)施恩对象研究。

很多家长与老师及社会有爱心的人已习惯了付出,不希望得到回报与感恩,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这样做可能会误导孩子,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道德教育中的不完善之处。因为知道别人的恩爱并知道感恩的人,才能收获更多的人生幸福,才会摈弃没有意义的怨天尤人。因此父母之恩、教师之恩、社会之恩、自然之恩、祖国之恩便成为施恩对象研究。

(3)感恩意识培养研究。

感恩是一种做人的道德,是一种处世哲学。人人都应常怀感恩之心,感激生育你的人,感激抚养你的人,感激教育你的人,感激关怀你的人,感激帮助你的人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我们进行感恩教育,让感恩的意识深深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4)感恩教育形式研究。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知恩图报的教育。图报的前提是知恩。感恩教育要让小学生认识到别人为他付出的一切并非天经地义、理所当然。无论是父母抚养他们,还是老师教给他们知识,还是朋友给予他们友情的帮助,这一切都是恩情。在知恩之后,即认识到从亲人、从他人、从社会那里得到多少恩惠,当以更大的诚意和实际行动给予回报,而这种回报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还包括情感方面的回报,如有时是一声简单的道谢。对小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时,要善于帮助他们感受到渗透在日常生活中的种种恩惠,并能从中挖掘出价值。要让小学生知道,并非报大恩大德的大举动才叫报恩,对父母的点滴孝行,对他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关心,对老师的尊敬,对环卫工人的一封信件也是一种报恩。

五、课题研究的时间及方法

1、参与对象:在学校教科室的指导下,全校教师参与研究,并确定实验教师。

2、研究时间:20xx年20xx年

第一阶段:20xx.9申报课题20xx、12组建课题组成员,收集文献资料。

第二阶段:20xx.120xx.7完成课题实施方案,分工进行研究实施阶段,每学期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推进课题的纵深发展,收集和整理研究成果,筹备结题。

第三阶段;20xx.920xx.12结题阶段

3、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获取国内外大量的有关感恩教育研究和实践的优秀成果及相关的背景材料;了解本课题研究的现状,指导本课题的研究。

(2)活动展示法。通过系列活动教学生一些感恩的方法。培养学生感恩的情操。

(3)调查法。通过设计问卷调查,走访学生家长、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等方式调查学生的感恩现状,了解学生感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每一学期问卷调查一次,召开家长座谈会,学生座谈会各一次。每一次调查都力争在自然状态中进行。调查的资料及时分类归纳,课题小组成员根据调查的数据,共同找寻原因或总结规律。

(4)观察法。经常观察小学生对父亲、母亲、同学的态度及态度发生改变的情境、背景。观察时既要用隐蔽观察法,又采用综合观察法,以了解学生真实心理状态。

(5)个案研究法。重视收集教育过程中遇到的典型忽视感恩的学生的情况,以及书、报、电视等媒体中典型的个案。对遇到的典型学生按设计的方案因材施教,认真观察典型学生感恩观的细微变化和发展,由若干个个案总结出一些规律或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

(6)教育经验总结法:在对学生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中,要依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事实,按照科学研究的程序,分析概括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六、课题研究原则

1、先进性原则

感恩目标体系与传统教育目标相比,要与时俱进、体现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2、时代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体系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特别是与市场经济、法制社会、信息时代发展的结合。

3、道德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属于道德范畴,适用于人民普遍遵守的道德规范。

4、广泛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涉及学生、教育者、家长和社会层面,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5、继承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应继承原有道德、教育目标的有益内容,取其精华。

6、实践性原则

感恩教育目标要有较强的操作性。

七、研究途径

1建立健全研究机构、分工明确、各负其责。

2营造德育教育感恩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充分利用网络电教媒体资源,加强感恩的事实教育。

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5资料的收集归档:收集并整理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找到有效的教育方法。6评估。

八、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素质教育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的智力方面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可能去爱别人吗?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1)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2)学校组织各班每周星期二班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并记录在案,上交课题研究组。

(3)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由主管德育的校长任顾问,科研主任任组长,班主任任组员,由少先大队共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从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酿造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感恩活动典型事例作为学校长效制度坚持下去。把感恩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坚持做下去。

(4)每周星期二下午班会学生互评一次,教师把典型事例点评、推广。让学生汲取典型,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5)每月让家长对孩子感恩行为评价一次,并把评价反馈学校。

4、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1)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和社会事实案例(地震、水灾、旱灾等)体会祖国母亲的伟大。

(2)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媒体报道。

(3)结合三八母亲节感恩节劳动节建军节等节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活动。

(4)为父母做一件事

(5)为父母过一个生日

(6)写感恩文章

(7)定期交流

5、知道感恩的原因,践行感恩的行为,坚持感恩的传统。

6、实施的办法

(1)完善管理制度,有科研主任负责、班主任为骨干、教师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健全研究领导小组。

(2)把感恩教育融入到《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

(3)以《弟子规》为校本课程的必修课程,培养学生感恩父母、感恩家乡的感恩意识。

(4)充分发挥少先队的重要作用,通过量化考评、孝敬父母的好孩子的评比来推动感恩教育研究的实施。

(5)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管理,推出德育目标周,强化课题研究的落实。

(6)积极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采用展板,手抄报,演讲,讲座校园文化节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营造感恩教育研究氛围。

(7)加强感恩教育评价研究,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并重。

九、成果的表达形式及预算的来源:

本课题于20xx年12研究结束时,撰写研究总结报告,收集整理研究论文,总结和推广课题研究成果,深入课题研究,努力提高我校小学生感恩


方案二:第三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名称、范围、组织与管理

1、课题的研究名称: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2、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王家文

副 组 长:任恩华、朱映萍

学术秘书:沈奉勇

成 员:保正会、李凡娅、张匡菊、田维泽、吴杰

3、成员职责分工:

王家文 :负责课题的总体工作。根据上级的安排和学校工作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主持课题研究的会议和活动,定期进行指导、检查课题研究工作,协调上下级之间的联系等。

任恩华、朱映萍:负责为课题研究提供后勤保障。

沈奉勇:具体分管课题的研究工作,抓好课题研究的组织、安排、总结。对课题研究进行宣传、报道、课题开展的记录,收集资料、与县课题研究组联系,传递信息、资料等。

李凡娅:负责课题在三年级(3)班中开展、研究。

张匡菊:负责课题在三年级(2)班中开展、研究。

田维泽:负责课题在四年级(1)班中开展、研究。

吴 杰:负责课题在四年级(4)班中开展、研究。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界对学校德育各校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呈持续加强态势,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中共中央办公厅与20xx年初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在肯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方法、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兴仁县第三小学子课题实施方案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职业道德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是现在、今后德育工作仍然面对的严峻问题和真实情况,因此,寻找和研究适合新时期的德育方法工作迫在眉睫。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我们与世界各国的交往和了解进一步增多,随之而突显出来的中国人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让人担忧,有些甚至在国际上造成不良影响。这促使我们深刻反思学校的德育教育:政治口号喊的多,行为规范培养少,力度小。提高国民素质,就要从基本道德行为的教育和训练开始。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仅能促进个人的成长进步,还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对自然界起着积极作用,标志着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三、指导思想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执行国家教育方针,坚持以德育为首,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通过对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良好的养成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四、研究目标

1、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包括良好的举止文明的习惯、诚实守信的习惯、尊重他人的习惯、守时惜时的习惯、懂得感恩的习惯、勤俭节约的习惯、遵守秩序的习惯、勤于动手的习惯、锻炼身体的习惯讲究卫生的习惯。

2、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主要包括学会倾听的习惯、善于思考的习惯、敢于提问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自主读书的习惯、认真书写的习惯、自评互评的习惯、搜集资料的习惯、动手操作的习惯、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

3、初步研究发现不良行为习惯的害处,探讨良好行为习惯对学生人格发展的影响;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形式和方法。

5、改变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把学生培养成合格小公民。

五、研究内容

小学生养成教育的内容很广,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两方面。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德育大纲》、《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遵循学生身心成长规律,将学生的习惯培养分为纵横两个方面:

(一)纵向上,按照年龄结构分为低年级、中年级、和高年级三个层面。 低年级(一、二年级):从入学开始,重点研究习惯的早期指导和养成方法、策略、途径。(从他律到自觉)

中年级(三、四年级):在初步养成习惯的基础上,重点研究良好习惯自动化的方法和途径,解决个案的难点问题。(从自觉到自动)

高年级(五、六年级):在小学生良好习惯达到自动化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在更广领域内的良好习惯养成,为小学、初中衔接做好习惯上的准备。同时关注心理品质与习惯的相互作用。(从自动到自由)

(二)横向上,按照小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所涉及的方面分为三大层面。

1、生活习惯(卫生意识、体育锻炼、劳动、安全、环保、消费习惯等)。

2、学习习惯(学习卫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等)。

3、交往习惯(行为意识、社会公德、文明礼仪、待人处世等)。

六、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对实验班师生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现状,提出对策。

2、经验总结法:运用科学方法提炼总结成功经验,并在不断的验证与完善中,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

3、个案研究法:对课题研究中的典型案例(教师个人)进行个案研究,总结典型经验。

4、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涵,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等目的。

七、课题管理措施:

(1)组织保障:

成立和谐德育课题实验领导小组。课题实验办公室设在教导处,教导主任具体负责组织实施。通过健全课题研究的实施网络,全面调控课题研究的动作程序。

(2)制度保障:

例会保障制度:围绕课题研究的展开,抓好科研队伍,注意点面结合,加强重点难点的攻关力度,使研究活动经常化。建立科研奖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与科研。建立教师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制度。

(3)时间保障:

确保时间落实,各实验班级每学期上二节实验课,每月进行一次课题研讨活动,每两个月举行一次课题汇报活动,不断提高研究者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抓好课题的过程管理工作,每学年撰写一篇经验总结或论文。

(4)经费保障:

除了每年为实验班级统一征订实验教材外,从学校的生均公用经费中争取一定数额的课题实验补助经费,各实验主体要保证教材使用和课题实验的活动的正常开展,使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研究与实验工作正常开展。

八、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前为准备阶段,主要任务是:

做好立项申请,健全机构和管理制度,课题组编制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组织,配备实验教师等有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9月,为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

1、全面启动课题研究,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课题研究。

2、 制定阶段达成目标,注重课题研究的动态管理,及时反馈课题研究实施信息,在实践中不断修正研究思路。

3、定期组织座谈,总结交流,进行阶段成果展示,形成课题研究经验和成果。

4、上报实验课题申报书,并做好本阶段的资料档案建立、总结工作,撰写专题实验论文及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为深入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

1、在全校实施课题研究。

2、各班互相学习,交流经验,从多角度、全方位开展课题研究工作,且落到实处。

3、邀请专家来校进行课题指导并进行课题中期评估,进一步修正和完善课题研究方案。

4、学校在课题研究工作的同时,与其他学校互相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为实验总结阶段。主要任务是:

1、全面、系统地总结课题研究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和论文。

2、收集整理各类课题研究资料、个案分析、论文、主题班队会活动方案、影像资料等。

3、形成体系上报县课题组, 邀请有关领导、专家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使之推广。

九、研究成果形式:

1、课题研究报告;

2、课题研究教师,学生成功案例集;

3、课题研究有关活动录像、照片、资料集;

4、课题研究汇总资料;

5、课题研究论文。


方案三:雨樟小学和谐德育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领导小组

组 长:黄子阳(雨樟小学校长)

副组长:熊正刚(雨樟小学副校长)

苏兴东(雨樟小学教导主任)

成 员:左 莹 陆莲萍 赵怀阳 蔡 敏

杨 艳 余启艳

吴显友 陈 林 郝明艳 吴 江 冉光云 桂腾刚

匡 秀

二、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行政办) 主 任:苏兴东(兼学术秘书)

成 员:全校班主任及科任教师

分 工:苏兴东负责一、二、三年级实验班工作的开

展、指导、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熊正刚负责四、

五、六年级实验班工作的开展、指导、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1、校子课题组在县实验区课题领导小组指导下开展工作。

2、实施范围:校全部班级。

3、校子课题组负责全校的领导、协调和管理工作。

三、校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实施步骤

1、内容:我校实验区子课题是:《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各实验班可结合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及本班实际选择适合本班的课题申报。

2、方法:本课题以行动研究法为主,综合运用调查法、观察法、案例研究法、实验研究法和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

3、实施步骤:根据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和操作过程,结合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实施研究步骤安排如下:实验分四个阶段进行,分步实施。

第一阶段:20xx年10月前为准备阶段,主要是做好立项申请,健全机构和管理制度,课题组编制实施方案,建立实验组织,配备实验教师等有关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9月,为初步实施阶段,主要任务是全面展开实验研究,对小学德育的基本规律、结构内容、管理评价和德育整体构建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做好上报实验课题申报书,并做好本阶段的资料档案建立、总结工作,撰写专题实验论文及实验报告。

第三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月为深入发展阶段。学校在做好研究工作的同时,互相交流学习、总结经验,多角度、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把德育工作落到实处。

第四阶段:20xx年1月----20xx年7月为实验总结阶段。

(1)、全面、系统总结,校对实验班进行结题检测和评审鉴定。

(2)、形成体系上报子课题组,请有关领导、专家评审鉴定,使之推广。

四、子课题组的主要任务

1、负责本实验区的示范、推广、组织领导工作,以及所属单位、子课题申报、管理工作。

2、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实验研究活动,做好有关情况交流和通报工作,总结活动情况上报县德育指导中心。

3、定期对实验班和实验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评估。

4、组织对实验班级阶段性成果的鉴定、验收工作,向县德育指导中心报告,推荐优秀成果,开展教师培训、成果评价推广等。

五、实验班级的主要任务

1、按照选定课题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制定方案、计划,并组织实施。

2、向课题组申报子课题,负责本班课题研究的管理工作。

3、用班、队活动时间开展学习,组织以主题班会、主题队会活动为行动研究法的主体形式开展研究工作。

4、定期进行课题研究和探讨,各子课题组之间进行交流、学习,向校课题组汇报阶段性成果。

5、建立健全专题研究资料、档案以及开展活动的音像

资料,组织撰写课题研究论文,推广、推荐优秀研究成果。

6、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接受课题组各级组织的评价、鉴定及验收。

六、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的是:以《和谐德育》的应用为研究载体,构建学习德育目标内容体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途径方法体系;规范班队活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和谐德育管理评价体系。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规范、操作性强的和谐德育课题体系,使十二五科研成果更好地为学校素质教育服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升。

七、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育界对学校德育的认识和采取的措施呈持续加强态势,同时,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严峻。中共中央办公厅与20xx年初下发的《关于适应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在肯定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全面客观地分析了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在国内外新形势下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德育工作不适应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要求,方法、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的倾向比较严重。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风气尚未形成,一些地区的社会环境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一些教师的道德素质与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教师的职业道德亟待加强;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体制、队伍建设和经费投入等政策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是现在、今后德育工作仍然面对的严峻问题和真实情况,因此,寻找和研究适合新时期的德育方法工作迫在眉睫。希望各实验班教师通力合作,为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子课题结题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而奋斗。


方案四:《贴近生活的小学德育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问题的提出

纵观古今中外,关于生活教育的论述与思想可谓源远流长。在西方,以法国启蒙运动的巨匠卢梭的自然教育实际上是较早的生活教育理论。美国现代教育家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活,他认为,学校教育具有简化社会生活、净化社会生活和平衡社会生活的功能,这种经过简化、净化、平衡了的的社会生活就是改造了的社会生活。在我国,陶行知先生是生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集大成者。陶行知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连接,要求教育活动既关心儿童未来的生活,也要关心儿童的现实生活;强调儿童的主体地位,指出教育要尊重儿童的个性,要依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进行;还强调儿童自我人格的完善,指出教育既要适应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也要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这与我们解决当前教育中德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

人的道德是通过展现人的生活和在人的交往中形成的。近年来,在德育研究领域,许多研究者已深刻认识到德育目标过高、过空,德育内容过于理性、过于抽象,德育途径方式过于单一甚至违背学生道德心理发展规律所带来的严重后果,于是德育需贴近生活,需加强情感性、加强道德主体实践渐渐成为一种研究趋势。借鉴杜威、陶行知等生活教育的思想及道德心理学关于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本课题提出小学德育生活化的策略研究,以制订出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并对其终生有益的切切实实的德育目标,创造性地运用并形成重情感、重情境、重实践、重体验的具有鲜明现代生活教育特征的德育生活化方式,为提高基层学校德育实效,同时丰富德育理念与德育模式服务。

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的相关理论:生活教育强调教育与生活的联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教育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提出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2、现代德育价值观:现代德育认为德育的本质是在于使个人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德育要促进个人道德社会化,要引导人去建构个人的完满的道德生活,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与崇高。

3、主体道德教育观:道德是贯穿着人的主体精神的自由、自觉的活动,个体作为道德实践活动的主体,必须通过独立自主的、积极主动的理性思考后作出道德选择。儿童是道德的主体,而不是道德的容器。

4、道德学习论:道德转化为个体品德的关键在于主体建构,从依从性、认同性最终向信奉性水平发展。在道德学习中,须重视情境感受、活动体验、价值辨析和道德反思等模式,并基于各学科的特点发挥其优势。

5、道德教育实践目的论: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行为只有在道德实践中才能修养德行。道德的本质是实践的,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形成、实践并能在实践中不断改善自己的道德生活,形成一种善善恶恶的生活方式。

6、生命教育观:让每一个孩子体验成长的快乐,人人尝试体验,人人感受成功。人的发展以社会要求为导向,以生命意识为动因。生命教育认为要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的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

7、道德心理发展的相关理论:人的品德是在一定心理背景下和活动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德育离不开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指导。在德育的过程中,充分顺应学生的身心特点和道德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教育。

实践意义

1、有利于解决当前德育低效的问题。

过去,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德育一直偏重德育直接的社会性功能,尤其是政治功能,而忽视德育个体性功能,学校德育不仅无法关注、指导学生的现实生活,更无法引导他们领会并体验道德人生的幸福、崇高。新世纪,由于社会的进步和人们主体性地位的提高,政治已不再在人们的生活中居于垄断性地位,生活的多元体验已成为人们的精神需要。本课题将针对当前德育低效现状的调查,展开德育生活化的研究,以寻求新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促使学生实现德育社会化功能,帮助学生完成对于人生意义的求索和生存质量的提高,促使学生切切实实走向生活。

2、有利于更新教育观念,改进德育方法,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

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的创新和提高,由传道即单向灌输现成的思想道德结论,转变为关心、指导、帮助受教育者实现思想道德素质的自我发展,在这过程中同时使自己受到教育,获得发展,由此教师的角色也相应地由凌驾于教育者之上的灌输者、管束者改变为受教育者主体德性发展的良师益友、人为师表。

贴近生活的德育的研究既是德育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适应社会与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研究,有利于改进教师的德育方法,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水平和教科研能力。

3、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题的研究是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促进思想、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

a.指导学生的学习生活,帮助、引导学生明确其学习目标并将之具体化、层次化,引导学生把学习与自己的发展成才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b.指导学生的交往生活,教于学生有关人际交往的基础知识,培养、锻炼交往能力,引导学生勇于和善于建立起平等友爱、开放宽容、诚实守信的良好人际关系。

c.引导学生日常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生活富裕了,以怎样方式进行消费,养成怎样生活习惯,学校德育不应回避这些问题,而应向学生传授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有关知识,指导学生以勤劳节俭、自尊自爱、量入为出的方式生活。

研究目标

1、构建小学生活化德育的育人意识。

2、探索现代小学实施生活化德育运行机制。

3、运用课程改革的新实践,建设贴近生活的德育校本课程。

研究内容

1、贴近生活的德育理论与原则研究。

2、贴近生活的德育目标和内容的研究。

3、贴近生活的德育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研究方法

文献法、调查法、行动研究法、个案分析法。

研究对象

面向全体抓点带面

预期成果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2、收集整理个案、经验、研究论文等相关资料,编辑成册。

3、贴近生活的德育校本课程

省内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在德育领域中,我国有很多专家和教师总结出很多成功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培养学校的道德认识及培养学生的情感上作出了成绩,但是德育质量偏低,效果不显著仍是围绕学校教育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路障。主要原因是学校德育注重政治、思想教育,而忽视道德教育;重视德性修养,而忽视基础文明;重视他律和灌输,忽略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没有情感的体验。对此,我们将以提高德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实效性为目标,在德育内容、目标、方式及实践途径等方面有所突破。

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申请立项,成立课题组,制定研究方案。

(2)围绕研究课题开展理论学习与研究。

(3)选择和落实研究班级,广泛收集资料。

2、实施阶段:(20xx年3月20xx年12月)

⑴按照实验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实验与分析。研究小学德育生活化的内容、方式、实践途径及评价办法。

⑵完成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方案、典型案例,进行综合分析研究。

⑶测试实验效果。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20xx年8月)

⑴对实验目标、内容进行客观分析、撰写研究报告。

⑵贴近生活的德育活动方案,典型案例及研究论文汇编。

⑶建设贴近生活的德育校本课程。

研究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本课题负责人为我校校长,积极支持和指导课题开展研究活动,保证研究活动顺利进行。

2、加强管理。建立研究活动制度,保证课题组成员都能参加每次研究活动,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作好记录、登记工作,由教科室负责整理和保管。

3、加强培训。组织课题实验教师学习有关现代德育的相关理论,掌握实验的内容和方法,了解实验的有关要求。并请有关专家作理论和方法的指导。

4、我校是武汉市办学水平示范学校,自九五、十五以来已先后承担过几项国家级、省市级的课题研究,部分课题以顺利结题。

5、有较强的教科研氛围,课题组成员绝大多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中级以上职称,是省、市、区、校的骨干教师。此外还设有专门的教科室,负责研究的组织与管理,聘请知名专家定期指导,努力培养一批科研型的教师队伍,确保教研课题顺利实施。

f132.com扩展阅读

小学语文课题实施方案


小学语文课题实施方案一:《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儿童差异性与教育的统一要求之间的矛盾更为突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见一些学习上表现出困难、有各种各样行为问题的学生。究竟应怎样做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才能满足那些面临学业失败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应高度重视语文学困生学习问题。

(2)从语文教学现状看,普遍存在忽视语文学困生学习的现象。在某些教师眼中语文学困生是一群不可教的低智群体,往往对他们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结果造成优生一天天好起来,语文学困生一天天烂下去的不良现象,造成一个班级语文水平两极分化问题。

(3)语文学困生研究现状及本校实际的需要。

学困生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教育教学措施得力,他们是可以转化并不断进步的。学困生的转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一个薄弱环节。目前,全国上下关注留守儿童教育,我们把目光集中在农村,其实城镇中也存在着大量的留守儿童,他们很容易被忽视。我校是属于县城小学,1650名学生中有300多名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特殊的环境,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学困生。根据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当代教育者必须更加关心学困生这个特殊群体的成长,我们有义务关注他们,给他们更多的关爱,呵护学困生心灵,使学困生能愉快地学习课程,学好课程,并由学困生转化为合格生甚至优秀生。如果忽视学困生的教育与研究,学困生势必越来越多,学困生的大量存在,成为制约学校教教学质量提高的瓶颈,研究其开发转化的途径,是提高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我们针对在实施素质教育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将小学语文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提出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及其转化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申请,旨在新课程背景下研究解决学困生问题的途径,寻求义务教育阶段小学语文教育质量提升的途径;对教师专业发展、实施新课程、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公平都有积极意义。

2、概念的界定

语文学困生:我们结合各方面的定义,把语文学科的学困生定义为:第一,语文学困生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即其智商在正常范围之内,但在语文学习中有一定困难;第二,语文学困生在某些特殊能力或学习技能(如解决问题、听、说、语言、注意、记忆、写作等等)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第三,上述困难的存在并不是由于生理或身体上的原发性缺陷(如盲、聋、哑、身体残疾或视力问题等)所造成的;第四,这些儿童要达到一般学习水平(合格水平)或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水平需要额外的督促和辅导,有的甚至需要特殊的教育与帮助。

策略:指根据转化学困生工作中,研究采取一系列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比较系统的方式方法,有效地转变家长、教师的育人观,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课堂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发展。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教会精神和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等。新世纪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决定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也就是说教育要面向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新的教学课程标准确立了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其他如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学生是学习主体的理论,着眼学生发展等,都是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2、哲学观点: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参与教学活动,积极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他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收益。这一点与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新观念是相统一的。

3.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

4、心理学观点:认识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的过程,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在需要、诱因与动机的关系中,需要是人对某种客观要求的反映,这种要求可以来自个体的内环境,也可以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这表明教师在课堂上调动语文学困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提高是可行的。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实践相结合,纠正教育实践中的不良育人观,形成对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的新认识。本课题研究坚持以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为指导,以科学的学习理论为依据,以扎实的教学实践为基础,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探讨语文学习中学困生的类型与成因,寻求科学有效的教育转化学困生策略,形成比较系统的学困生工作经验,从而促进我校的素质教育质量不断提高,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促进教育公平。

四、研究对象及内容

研究对象

明光市工人子弟小学参与课题研究的班级(涉及高、中、低三个学段)中的学困生

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成因研究。

2.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学习策略研究。(教学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的建构、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的培养等方面)

3.小学语文学习中学困生案例分析。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课题组成员统一认真学习教育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理论,为从事课题研究提供正确可靠的理论依据;搜集有关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语文学困生研究的已有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做为课题研究的经验借鉴。

(2)个案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3)调查比较法。切实调查学生在实验的初始状态及实验各阶段的情况和变化趋势,认真比较,进行统计分析,看学生的变化是朝着实验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还是事与愿违,并及时调控。

(4)经验总结法。根据专题研究计划,对各阶段或全过程研究进行分析概括,揭示内在联系和规律,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高度,促进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最终形成比较科学的、系统的、行之有效的语文学困生工作经验与理论。

六、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酝酿准备阶段(20xx年6-10月)

1、学习了解有关学困生的理论知识,收集整理有关文献资料,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制定课题组管理制度。

2、搜集研究资料,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等,讨论制定课题实验方案,进行课题立项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5月)

1.建立博客:建立课题组博客,将博客作为一种学习与研修的平台,鼓励教师运用经验总结法将自己有关课题研究的教学反思、教学随笔、教学论文、经验总结等文章(图片)上传到博客中,形成教育资源的共享。让课题组博客成为课题组成员的家,成为课题组成员深刻反思、真实记录、推动成长、相互促进的平台。

2.确定个案:采用调查比较法,在调查研究、前测的基础上,在语文学科选择一定数量、有代表性的学困生,建立个体档案,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3.研究成因及对策:及时记录实验情况(特别是学困生个案跟踪情况)、结果、感想、体会,分析处理,注意追踪分析,探求共性特征,分析各类学生学习障碍的形成原因。有目的有计划的采取多种方法进行实验,以摸索、形成、积累克服学习障碍的有益经验。

4.运用经验总结法,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经验在实践中进一步验证,总结出带普遍性、具有可行性,既有时代特点,又有较强操作性的做法。撰写一批有指导意义、辐射性较强的经验论文,进行实验工作阶段小结。

5.通过实践进一步检查、研究反馈,去粗取精,抽取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研究成果,请专家论证、提升、完善研究成果。完成《研究报告》,展示我校教师参与学困生研究的各项科研成果。

第三阶段:完善成果阶段(20xx年6月)

1、参与研究教师的论文集。

2、课题研究报告。

3、学困生研究个案集。

七、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课题负责人:李艳郁贤松

负责查阅资料,论证立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实施,搜集、积累、保存、整理资料,定期召开研讨会,总结经验,做好结题工作。

课题组成员:

杨晓芳赵雷许雪莲金红丽余天敏江燕王婷婷

滕丽丽何力邵华琴钟兰慧徐慧张慧闫敏

各成员主要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制定个人研究计划,积极参与课题活动,按时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及时积累资料,总结经验,定期汇报。

八、经费保障

由于该项研究与学校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学困生的转化是教学常规工作的一部分,学校在研究经费上将无条件支持,在办公经费中合理开支,不会因为经费的原因影响研究的进度与效果。


小学语文课题实施方案二:《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课题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中小学教育实践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一般指以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主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它是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反馈性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融图、文、声、像于一体,是具有智能化的双向教学活动过程。

20xx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促进教育技术现代化。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简化了教师的操作,使得教师能集中精力于教学本身,从而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为教育信息化、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对语文教育而言,新课堂教学方式发展趋势将是以教为辅,以学生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和能力为主的人本主义教学方式。在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将信息技术课程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对于深化语文学科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外信息技术之所以得到了人们的关注,并在教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是因为它可以使学科教学声情并茂、知情并重、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加大课堂信息容量以及提高教育训练水平。同时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识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学习潜力的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目前国内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信息技术主要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作为信息主要载体,它的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讲解为主和粉笔加黑板的单一形式,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否则就会失去它在基础教育中的应有地位。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逐步实现教学的网络化,不仅是21世纪教育现代化必须完成的任务之一,也是语文学科克服自身弊端,进一步实现科学化的有效途径。所以,在社会信息量急剧增加的今天,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采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优化语文教学,推进课程改革,这是时代发展对语文学科的必然要求。

本课题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关注教学效益,建构有效教学的策略和评价体系,促进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二、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如何把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融合,寻求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最优应用的一般规律及其具体操作方式;寻求变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提高整合教学有效性的方法、经验和管理评价机制。

(2)通过研究,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意识,促进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语文科教学整合的教育理念的理解,并提高教师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通过研究,弄清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对硬件、软件建和潜件建设的基本要求,研制开发出一批适应交互式教学模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研究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确保研究期间,出优秀课例、课件和论文等。

三、研究内容

(1)利用信息技术巧妙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学习过程,促进课文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

(3)利用信息技术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丰富阅读体验,激发学生想象。

(4)加强个性化指导,利用信息技术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的学练结合,发展学生多种能力。

(5)课内外结合,利用信息技术增大课堂容量,拓展延伸语文学习的外延,提高学习效率。

四、信息技术下的课堂教学具体实践环节: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2)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解决问题。

(3)分层练习,反馈矫正,注重应用。

(4)拓展延伸,利用资源

五、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1、本课题研究主要以行动研究法为主,在课题研究实施过程中,搜集研究资料,归纳整理,不断发现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对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课堂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修正研究计划,将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统一起来。

2、文献研究法:多渠道收集、整理和运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理论,以及本课题研究的进展情况,寻求理论与实践创新。

3、经验总结法:通过总结,全面深入、系统地提高经验实质,使之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找到要吧运用和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4、调查研究法: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和手段,掌握实验研究的第一手材料,为课题提供充足的事实依据。

5、在研究的措施方面,我们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1)认真学习实践,提高课题组老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平实施素质教育的水平。充分发挥老师们的主体意识,以新课程的学习为重点,更新观念,提高理论水平。把集中学习与个别学习相结合,学习与讨论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做好笔记,写好心得,用科学的理论来指导自己的研究活动,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2)鼓励每一位教师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同时,大胆创新,上好研究课。本着求真务实的态度,课题组成员都认真上好研究课,对课题进行研讨,发挥群体优势,抓实课改工作,以促进课题研究的顺利发展。都注重对学期计划、学习记载、个案分析、实验课记载、阶段总结、课题论文、成果记录等研究第一手资料进行收集整理。注重培养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信息与学科整合利用能力、科研能力、评价能力。

(3)注重过程管理,坚实研究工作。研究过程中,把制定实验计划的、研究汇报课、研讨活动,课题的进度,资料收集整理和论文心得写作有机结合来开展研究,确保课题组按计划进行活动。

六、课题研究初步制定的研究步骤及时间安排为: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主要进行课题调研、选题确定及可行性研究。制定课题实施方案和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依据实验方案进行课题全面研究;收集过程性资料和数据,进行阶段性检测;定期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在前一阶段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修改、补充、完善研究内容,使研究向深层次发展。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7月―――20xx年10月,撰写课题结题报告与研究论文,评估、研讨、交流课题研究形成的成果。上报课题研究成果请求课题结题验收。


小学语文课题实施方案三:《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课题实施方案

一、本课题研究之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师生活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网络资源的利用,极大拓展和丰富了作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开阔了学生眼界,丰富了作文素材。利用网络环境,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和自主作文的氛围,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条件。凭借网络,师生、生生之间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沟通。这不仅大大拓展了作文教学活动空间,也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愿望得到发充分满足。

2.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要求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合理利用网络资源,也使作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得到有机的整合,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进行作文教学时除涉及到语文、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外、还会用到音乐、美术、科学、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知识,在进行作文的同时,也学到了其他学科的知识,使各科知识得到同步增长,达到了有机的统一。

3.小学作文教学的要求

作文教学历来是语文教学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孩子的作文水平是家长关注的焦点,加之教育部明确规定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从三年级开设电脑课,许多家庭为了配合学校的教学都自备了电脑,如何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面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以适应时代的需要。为此我们提出本课题旨在寻找网络资源应用于作文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考察传统思维中的作文教学,我们认为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学生的视野窄,二是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所谓窄,就是把课本作为唯一的学习场所,把教材作为唯一的学习资源,以为学习好语文书本上的知识是最根本的任务。其实,这种将书本知识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以及学生丰富多彩的生活割裂的状况,使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固守一隅,封闭在课堂上、书本上,不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开放,不向信息化的社会开放。学生苍白无味的生活,必然不能充分体验和享受作文的乐趣。所谓空,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没有生活感受和语言素养的积淀,言之无物;另一方面也缺少必要的方法指导,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言之无法,集体失语症带来了莫大的悲哀。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学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借助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进行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基于此,我校提出本课题,其研究的意义在于:

利用网络资源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创建互动合作的学习氛围。构建网络资源在作文教学中充分运用的作文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说话、独立思考及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提高作文教学效率。提高实验教师作文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及作文教学的能力、水平。提高实验教师组织、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能力、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之具体目标和内容

(一)教师目标:

通过研究,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单一作文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增强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通过对多媒体网络的运用,使教师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学生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验,全面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使中高年级的学生掌握写作技能,初步具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让学生逐步做到作文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遣词造句准确,通顺连贯,有条理性。另外,还要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初步总结出网络资源与作文教学整合的规律和方法,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本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我们将围绕如下内容进行实验:

1.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积累;

2.研究如何创建班级QQ群、教师教育博客、班级作文博客主页和学校博客群组,搭建师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平台,实现作文教学资源的共享。

3.研究如何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创造性教学,形成愉快的学习氛围和融洽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的发展,多媒体的音、像、声具备和网络的交互性为写作中的情境创设和协作会话发挥巨大的作用,自然地提高写作能力。从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和教学观看,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系统是非常合适的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和认知环境之一。

赞可夫的发展教学理论和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使用观察法和媒传法等教学方法,恰时运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的特点,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调查分析法

调查分析学生的基本资料:家庭拥有电脑情况、学生兴趣爱好、网上行为、是否有QQ号等等。

2、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和应用现今国内外与课题相关的先进教育教学理论,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为课题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运用文献研究法研究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等,在开展对课程资源的比较研究的基础上,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找到新的生长点。

3、行动研究法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将有针对性地采取五一措施,即营造一种科教氛围、磨练一支师资队伍、建立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资源平台、探索一种教学模式进行实践研究。通过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为学习者的双向交流提供广阔的空间,达到人机人相互交流,即学习者(人)通过多媒体网络(机)与教师和其他学习者(人)进行互相交流、协作学习。在整个课题实际操作过程和实施的过程中认真进行行动过程的研究,边实践边探索,边修改边完善,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的统一起来。

4、经验总结法

对网络资源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利用研究过程中一些有效的课程资源及时积累总结,对有效的教法和学法进行总结、推广。

5、个案研究法

本课题旨在通过网络资源的利用,促进学生积极、有效、自主地习作,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宜采用个案研究的方法展开对学生成长过程和规律的研究,可对学生进行网络学习档案袋管理,进行跟踪分析,于个性中见共性,于特殊中见一般。为课题的假设提供典型的事实例证。

六.本课题研究之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xx年5月至12月)

加强软硬件建设,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计划,落实人员分工,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进行论证;进行师资培训、理论学习、实验班选择;组织人员学习课题研究的理论,统一课题组成员思想。

第一阶段的研究成果:

(1)调查分析,掌握学生的基本资料:兴趣爱好、网上行为、QQ号,为课题开展准备资料。

(2)完成班级QQ群建设,教师依托安庆教育博客平台制定班级作文网页,通过初步试用论证可行性,制订实施方案。

2、实验阶段(20xx年元月至20xx年6月)

全面实施课题计划,加强课题研究管理,举行课题研究现场会,定期展示研究进程和成果,做好数据积累、经验总结工作;

第二阶段的研究成果:

继续深入班级作文网页创建工作,进行实验研究,适时总结实验过程中的得失,写出实验总结;

3、总结阶段(20xx年7月至12月)

主要目标:回顾总结实验研究情况,整理实验中得到的各种材料,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结论。小结本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得失,并请上级和有关专家对本实验研究进行鉴定。

第三阶段研究成果:

收集资料,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和论文,力争取得县市乃至省教育专家的支持和认同,并得到完善和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组成员分工情况:

黄金舟:负责课题的定向、指导,协调人员分工,监督课题的实施,课题的总结。

李思迪:负责课题计划的制订、本校教育博客群组建设,进行课题行动研究。将科学而全面地总结教改经验或教训。

杨贤松:负责课题实施的调控,解决课题研究中所需的人力、财力等问题。

石沉香:负责调查问卷的设计、数据分析,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问卷材料的收集。

李声宏、梅庆安:负责文献研究,即研究对网络作文教学具有指导意义的理论有哪些,有哪些指导意义,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种理论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论文资料的收集。

石小霞、邵双梅、段贞洁、余红燕、叶带楠:进行个案研究,即具体分析一些网络作文教学的典型课例,分析在这些课例中,教师、学生、教材和所用媒体这四个教学要素的地位和作用,与传统教学结构相比,有哪些显著变化,效果如何,学生在情感和态度方面有哪些转变等。进行课题行动研究。负责个案案例资料的收集。

八、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

该课题组成员以一线语文教师为主,其负责人黄金舟,系安庆市首届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骨干教师,县小语学科带头人。曾参与完成经典诵读市级课题,多篇论文获省市级奖并有论文在省级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第二负责人李思迪,于多年前便开始了信息技术与习作教学整合的研究与探索,曾于200xx年全国中小学骨干班主任国家级远程培训中承担过本项目县辅导教师工作,积累了一些处理网络信息的经验。有十几篇论文获省市奖,并有十多篇论文在各级各类专业刊物上发表。课题组成员中有多人曾参与完成省市级课题研究,他们都是教学骨干,课程改革的积极实践者,是课题研究的重要的人力资源。

2.资料设备、科研手段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利用网络开展教学极为便利。目前,我校已与局域网连接并建立了校园网,已建成初具规模、功能完备的网络系统,一个网络教室,一个教师电子备课室,共配备有连网微机百台左右;全校青年教师均已参加了现代技术教育的培训;过关率达100%。教师们已经普遍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和一些信息处理软件的使用,在运用信息技术的知识和理论方面都具备了一定的条件。我们还将组织部分老师进行有关网络技术的培训和相关理论的学习,并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以确保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

3.经费保障: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育改革和实验,他们对本课题十分关心,并给予充足的经费保障。

学校的生存依赖于学校的发展,这是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心声。因此,我校完全有条件、有能力进行课题的研究。


小学语文课题实施方案四:《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研究背景: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在考试中取 得好成绩,便是老师和学生的终极目标。在这个目标的影响下,学生很少涉猎课本以外的东西,尽管经过许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依然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 写文章时言之无物,没有生活;学得很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情绪较浓。

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 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因为老师没有把生活中鲜活的事实引入课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实不是没有出现在教材、课堂或作业中,遗憾的是,这 种生活事实仅仅是以例证的角色出现的。当教师为了说明某个观点、证明某种结论、巩固某一记忆时,事实才临时被拉进了课堂,而此时此刻的生活事实,已经不是 那种能给人热情、冲动、直觉、遐想的事实,它是被人制作、化妆过的一个道具或角色。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 感受的事实,他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再写出这种生活来就更是难上加难了。这种僵死的课本,僵死的课堂教学,最终僵死了他们的思想。

语 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要使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打破语文与生活之间的厚障 壁,让语文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语文课堂与社会天地相接壤,使语文教学突破应试语文的束缚而成为生活化语文、语文生活化。正如于漪老师 所言:变语文自我封闭性为开放性,开发语文教育空间,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活泼的学生。语文这一门学科是最富内蕴和思想的,是最富有灵气与诗性 的,这些特点决定了真正的语文教育决不能只局限于教材,只局限于课堂,而应该使语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语文生活化和生活语文化的理想境界。

苏 轼有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活水指的就是丰富的社会生活。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教学生活化研究就是针对当前语文教学为了教而 教,远离生活远离学生兴趣的现状提出来的。我们认为:从社会的要求、学科的要求、学校的要求、师生的要求几方面来看,我校确定的研究课题是体现社会需求 的、符合教学规律的,也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可行的课题,它的研究必将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利益。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二、理论思考:

(一)国外

1、国外对于学校的课堂教学的生活化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 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 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原苏联心理学家提出了活动内化的理论,和皮亚查的知识建构理论都指出学生基本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 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

3、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一书中提到:生活,是我们最重要的教育工具,任何东西都无法取代它。大自然以及它无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是思维的主要源泉,是发展智力才能的主要学校。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也指出不好的教师是传授知识,好的教师是叫学生发现真理。

(二)国内

1、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为生活而教育。他认为,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

2、 《语文新课标》(实验稿)十分强调语文和生活的联系:我们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 科间融合的语文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和渠道,使他们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拓宽视野,丰富知 识,砥砺能力。

3、顾黄初先生早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谋求语文教学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闭在四壁合围的教室 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课本上,恐怕很难求得突破性的进展。语文是在生活的广阔天地里频繁运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学生掌握好语文工具,我们的思想要向广 阔的生活审视。他同时强调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这番话,正为我们指明了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

4、我国教育 家刘国正先生说:解决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人们都认识到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性,提出向四十五钟要效益。但年复一年,收效不明显。原因何在?看法不同。我 认为主要原因在于语文教学脱离生活实际,背诵一个又一个的概念和论断,要求一字不改;学习一个又一个的程式和方法,要求如法施行。教学远离学生的思想和生 活,变成空洞乏味的东西。学生不能生动活泼地学习,大大减损了学习语文的效果。要改变这种状况,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学习起来才欲 罢不能。

这些理论提醒我们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应追求的目标。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研究正是想探讨这个问题并付诸于实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会学习、学会发现、学会运用。

三、概念界定:

生活化即将学生从抽象、虚拟的课本堆中解脱出来,给学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使学生在与实在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从而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语 文生活化教学是指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它包括三层意义:(一)教学目标的生活 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地培养学生学习的愿望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 验相结合。(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的学生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既学 到知识,而且语文素养得到主动发展。

四、研究目标:

(一)教师方面

让教师努力研究改进传统的不适应社会 发展的陈旧的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师教学思想,改变教学理念,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把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紧密的结 合起来,让学生在广泛的生活实践与阅读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积累,提高语文的实践能力、审美情趣和创造思维。

(二)学生方面

通过课题的研究和实施使学生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学习语文的综合能力,让语文真正发挥其应有的功效。

(三)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五、研究内容:

(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全面实施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研究改进课堂教学,压缩语文课文的教学时数,提高教学效率;在短时、高效的课堂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突出阅读能力和习惯的培养;突出写作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口头表达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突出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二)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实施小学语文生活化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应该强化语文课外阅读和其他课外活动,沟通语文教学同其他各科教学,语文教育和学校其他各项教育活动的联系,创设良好的语文环境,构建一个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新体系。

1、 学生生活积累研究。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加大课外阅读量和写作量,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质。学会在广泛的阅读中吸取他人对生活的体验,并将生活的活水引入语 文教学。同时要让学生走出狭窄的课堂天地,融入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去吸收养料,培养学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灵活运用的能力。

2、学生生活实 践研究。研究如何通过建立课外活动基地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积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使他们懂得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的道理。最终走出狭窄的课堂, 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础上,学会创造生活。这个创造性一方面要在学生的写作方面反映出来,所有的习作是内心体验的反 映,言之有物,言为心声,有思想,有想象,有创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学生创造性的开展语文活动中体现,自办刊物、报纸,自办电视台、广播站,成立剧社等。

六、研究对象及主要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五、六年级两班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初步建立课题框架,争取取得突破性成果。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础上,再延伸至五、六年级其它班级的学生和一四年级的学生,使得课题起到连贯性、整体性,真正成为我校语文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准则。

(二)主要研究方法

总体上以行动研究为主,并辅之以各种研究方法。

前期工作:采取以文献资料法为主的研究方法,学习有关文献,搜集资料;

具体实施阶段:以行动研究法为主;

成果总结阶段:以实验观察分析法,案例法为主要研究方法。

七、成员组成及分工:

课题的主要负责人:郦天林

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及分工:

1、翁善庆:负责课题的指导、监督课题的实施

2、赵国芳:负责课题的创意和指导

2、郦天林:负责课题的组织、统筹

3、许惠:负责课题的策划、协调、管理,课题方案的制定,并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4、吴孟儿、寿圆芳:负责构建以语文活动和语文环境为双翼的新的语文教学体系

5、徐令、吕建萍:负责语文课堂生活化教学研究

八、实施步骤:

(一)前期工作:(20xx年4月20xx年8月)

1、筹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明确各研究内容的负责人。

2、各负责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最终所要达到的目标,并设计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3、对研究对象进行前测。

4、制定和健全学习和交流的制度。

5、方案制定后,请有关专家提出修改方案,并进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产生的效果分析,最终完善方案。

(二)具体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课内:仔细研究五、六年级的语文教学,明确该阶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确定分层、递进的教学重点和目标,制定每篇课文的教学时数和每课时的教学目标。

课外: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了解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充分意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泉这一道理。加强古诗文的诵读和对课外名作的阅读,学习写心得、体会。

第二阶段:(20xx年7月20xx年6月)

课内:进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缩短教学课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节课重在实实在在真正有所收获的完成一个教学目标,减少不必要的冗长的分析,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课时,对课外的阅读和写作进行指导。

课外:由学生创造性的开展多种活动,由被动吸收知识转为主动获得,并能写出一定的活动计划、调查报告、观察日记等。学会利用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来获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学会交流信息。

第三阶段:(20xx年7月20xx年2月)

课内:由老师教转为进一步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将更多的课堂教学时间留给学生,最大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大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经验总结和一定的理论建设。

课外:能根据自己的特长爱好,制定自己的阅读、写作计划。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的基础上,参与一、两项课外团体活动,并在语文的某个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中期汇报(20xx年10月)

对前一阶段的工作做一总结,请专家论证、检验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调整的方案。

(三)成果总结阶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总结研究执行情况,做好结题工作;

2、撰写科研报告、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3、学生写自己在这种生活化教学下的收获和体会;

4、制定课题延伸计划;

5、请专家进行评估验收。


小学语文课题实施方案五:《经典诵读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1、课题提出的背景

在 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震惊世界的灿烂文化,这是世界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它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最深厚的源泉;它铸造了 文明古国的中国心、民族魂,深远而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给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深深地烙上了龙的传人的印记。从小多读些诗词,不但可以开阔视野、 增长知识,而且能够陶冶情操、培养起对真、善、美的热爱,领悟人生的真谛。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对文学的兴趣爱好,打下扎实的文学功底,陶冶他们的 情操和审美情趣,全面提高整体素质。

陶行知先生的至理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阐明了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培养 出德才兼备的人。我们祖先留下来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不仅铸造了文明古国的民族灵魂,更深远而持久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华儿女,在朗朗上口的吟诵中,中华民 族的美德已经在悄悄地雕琢着无数童稚的心灵。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提升下一代的全面素质,继往开来,激活传统,努力探索有特色的、成功的教育路子,不仅具 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具有很深远的理论意义。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活水源头来。教育应倍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最近几年来,我县各个学校也相 继开展了书香校园,打造读书氛围。伴随着优秀诗文的阅读内容而来的是诵读方法的兴起,让学生去整体感悟、吟咏、体味。

2、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语 文最要掌握的技能就是听说读写,最要进行的教育就是情思。小学二、三年级的学生是培养其阅读兴趣的最佳时期;三、四年级是奠定写作基础的关键时期;整个小 学阶段是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可塑时期。学生最重要的阅读就是读经典,读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达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曾经 沧海难为水的阅读境界。

经典诗文是古代圣贤思想、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它所具有的文学价值以能它所包蕴的人文精神更是毋 庸置疑。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使学生树立远 大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经典教材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行。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这对于培养有道德、有纪 律、有文化、有理想的四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的内容和策略

(一)、小学语文识字教学模式研究(低年级)

根据不同类型课文和不同年级特点构建相应的识字教学模式,如正音整体输入、反复熟读背诵、指读音形对应、字卡复习扩词等。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模式研究(中高年级)

根据不同类型课文和不同年级特点构建相应的阅读教学模式,每种模式均包括:①模式类型;②适用范围;③教学程序;④教学策略。

(三)经典诵读实施研究

1、经典诵读的实施内容。

根据小学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初步拟定经典诵读内容安排如下:

一年级上:《弟子规》及古诗15首;

一年级下:《三字经》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上:《百家姓》及古诗15首;

二年级下:《千字文》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上:《中华成语千句文》(上)及古诗15首;

三年级下:《中华成语千句文》(下)及古诗15首;

四年级上:《论语》(一)及古诗14首;

四年级下:《论语》(二)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上:《论语》(三)《大学》《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五年级下:《论语》(四)《中庸》《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六年级上:《老子》及古诗文32首(篇);

六年级下:《《孟子(选)》及古诗文32首(篇)。

2、经典诵读的实施方法。

(1)、听,即听广播、听录音。

(2)、看,即通过开辟古诗角经典壁,以及利用手抄报、黑板报等形式让学生随处可欣赏到古诗文佳作佳句。

(3)、读,每天读10分钟,学生自由诵读古诗文,由语文教师专门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古诗文。

(4)、抄,让学生做诗文卡、办手抄报、制诗文集、进行经典诗文摘记等

(5)、讲,学生在背诵古诗文的基础上,讲解诗文的大意和所描绘的形象,讲诵读诗文的感受、心得和体会,讲诗文的意境、情感和韵律。

(6)、赛,即按班级、年级、学校逐层举办以经典诵读为主题的比赛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步骤

第一阶段(20xx.620xx.9)

(1)查阅有关文献,对本课题研究的价值进行论证;

(2)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开展课题研究的意义;

(3)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讨论研究课题实施策略;

(4)根据学生实际选择、拟定经典诵读的内容。

第二阶段(20xx.920xx.8)

(1)进行课题立项工作和实验教师培训工作;

(2)按照研究方案实施经典诵读;

(3)组织实验教师以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内容,分别从识字和阅读两个方面进行具体教学内容的研究;

(4)举行实验教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学生诵读汇报会、优秀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选等活动;

(5)每学期对课题研究工作进行总结。

第三阶段(20xx.520xx.10)

课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成果。准备实验的鉴定、验收。

四、课题成员及分工

xxxxxxxxxxx

小学德育教育研究课题--学会“感恩”实施方案


小学研究课题--学会“感恩”实施方案

2013--2014学年度第一学期

现在的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他们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别人。要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让孩子学会感恩,尊重他人。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学校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拥有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一、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1、问题的提出

在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探索一条科学规范、民主和谐、人文化的学校管理之路,在目前改革开放转型期的大背景下,青少年,特别是小学生,头脑中缺少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规范,那就是对父母的孝,对师长的敬,对同学的爱。本着对症施治的原则,本校试用从古代文化典籍中选用儒家思想--感恩,来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2、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在帮助着我们,父母、师长、同学还有各行业的,他们都有恩于我们,如何回报他们呢?老师很有必要提醒、引导教育学生自小学会感恩,感谢祖国的培养,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感谢老师辛勤教导,感谢同学关心帮助,感谢一切付出多人。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感恩教育,旨在唤醒孩子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善的天性,从我做起,从小做起,找到善心,善行的源头,让每位孩子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与祖国的培养,感恩与父母的养育,感恩于师长的教诲,感恩与同学的帮助,感恩与身边一切关心自己的人;那么这个人必定是一个集大孝、小孝于一身的高尚的人,所以培养学生感恩情怀势在必行。

各年级段具体内容如下:

低年级:吟诵《弟子规》,学会礼貌用语,不挑食,不挑衣。了解衣食的来源,记住父母生日,教师开“二十四孝”会。

中年级:记背《弟子规》,写读书笔记,习惯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给父母帮做力所能及的事,给父母筹划过生日。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每学期开展两次活动,会算亲情账。

高年级:记背《弟子规》并按其内容做事,每周写一篇,阅读感恩之类的文章,熟练用礼貌用语,不挑拣衣食,不乱花钱,会算亲情账。上学之余帮父母做家务活,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每周一下午班会上一节感恩专题课,交流感恩事例,互评感恩效果。完成爱心家庭作业,每学期开展两次征文活动。

三、课题实施方法:

(一)支持与保障

健全强有力的实验研究机构,组织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的强大阵容。从教师、家长做起,“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孩子成长树立良好的形象。

从博大精深的古代传统文化典籍中摘取可用资源,从当代社会实践中,全球文化交流中搜选素材,特别从身边的例子当中,选知恩报恩的典范。

(二)实验的基本思路和实验策略

思路:

1、健全机构

2、营造氛围,选择传统读物:《弟子规》

3、充分利用电教网络资源

4、定期布置学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感恩身边人的事,并从中筛选典型示范

5、资料积累:收集并保管好文字材料、图片、录像典型事例等档案

6、评估

实施策略:

1、树立净化社会风气,提升校园品味的自信心,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在思想、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得到全面培养,人品素质,学习成绩自然会得到提高,让学生懂得如何做人。

2、在课堂中创设情景,首先让每位教师树立正确的观,把教育学生“做人”作为着力点。仅有开发学生智力的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健康的人格,丰富多彩的情感。指导学生了解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父母,家人的优秀品质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引导学生体会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和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所说不完的,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如果一个人连孝敬父母,报答养育之恩都做不到,谁还相信他是个“人”呢?又有谁愿意和他说打交道?通过具体活动,努力将学生的感恩教育,对家庭道德的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学习动力,实现知行统一。

3、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

①这个课题研究,旨在提升全体学生道德素质、净化校园和所涉及家庭风气,范围广,时间长,应督促,鼓励每位学生参与。

②学校组织各班每周星期一班会,让学生交流为父母,为家庭做的事,让学生民主评议,选出本周“感恩活动”模范、标兵。并记录在案,上交课题研究组。

③学校建立长效机制,由主管德育的副校长任组长,任组员,由少先大队共同督促检查,引导学生从小事,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长期坚持下去,养成习惯,酿造品德,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把褒奖“感恩活动”典型事例作为学校长效制度坚持下去。

④每周星期一下午自习学生互评一次,教师把典型事例点评,推广。让学生汲取典型,并付诸于自己的行动。

⑤每月让家长对孩子感恩行为评价一次,并把评价反馈学校。

3、开展丰富多彩的感恩活动

①选择良好的文章、书籍

②选择有教育意义的光盘

③教唱孝亲歌曲

④为父母做一件事

⑤为父母过一个生日

⑥写感恩词

⑦定期交流

知道感恩的原因,践行感恩的行为,坚持感恩的传统

四、课题组织机构

(一)组织机构

课题组长:何永红

副组长:张世民、肖叶东、伍楚栋、周北辉

研究人员:(任课教师)

(二)所达到的目的:

通过感恩教育让学生发扬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的传统美德,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知道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住行的人……置身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策划方案,是策划成果的表现形态,通常以文字或图文为载体,策划方案源自于提案者的初始念头,终结于方案实施者的手头参考,其目的是将策划思路与内容客观地、清晰地、生动地呈现出来,并高效地指导实践行动。《小学德育课题实施方案》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课题实施方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