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小班五大领域教案 > 导航 > 县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小班五大领域教案

县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为了提高自己在每一个阶段的工作表现,我们可以提前规划之后的工作计划了一份好的工作计划能够更好地从容面对下一阶段的工作。如何才能流畅无阻地写好工作计划?以下内容是小编特地整理的“县五大发展行动计划”,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县五大发展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更加坚定自觉地用新发展理念统领发展全局,切实把发展着力点转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上来,根据省市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和县第十三次党代会决策部署,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1、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视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积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行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理念上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在布局上坚持一体部署、协同推进,在实施上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在体制上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坚定地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中闯出新路,聚力打造开放合作创新的产业新城、宜居宜业宜游的生态新城、富裕和谐文明的幸福新城。

2、主要目标。今后五年,促进经济持续健康较快发展,主要指标发展增速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奋力跻身全省县域经济第一梯队,全县生产总值力争达到200亿元,全面完成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美好**。

——创新驱动力显著跃升。到2020年,争取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2.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4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3.5件;招引高层次科创团队5个以上;各类省级以上研发平台达20家以上。

——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与**发达地区在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市场体系、社会治理等方面融合接轨,与先发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全面缩小。主城区实力进一步增强,北部城镇密集区和南部生态旅游圈的南部两大区域协调发展,城镇化发展区、现代农业区和生态保护区的“三区”主体功能区划基本形成。城乡协调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全县城镇化率提高到60%。

——生态竞争力持续提高。到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3%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比20xx年下降30%以上,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超80%,新老郎川河、钟桥河等主要河流水质达到Ⅲ类水以上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降低,形成良性生态循环体系,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经济开放度显著扩大。全社会大开放意识牢固树立,融入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向纵身拓展,高标准大通道、高水平大平台、高效率大通关基本实现,产业、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取得重要进展,进出口稳中向好,服务贸易进出口质优量增,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取得重大突破。

——群众获得感显著增进。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社会托底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全面实现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确保20xx年底前全面完成人脱贫、村出列任务。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就业比较充分,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年限提高,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及健康服务惠及人人,社会保险基本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法治**和平安幸福**建设扎实推进。

二、实施创新发展计划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下好创新“先手棋”,强化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完善技术和产业、平台和企业、资本和金融、制度和政策四大创新体系,奋力在创新发展上闯出路子。

3.扎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围绕调结构推进去产能,按照做优增量、调整存量的双重任务要求, 充分利用国家、省出台的奖补政策,积极稳妥处置停产企业,加快市场出清。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大力推进为企帮扶“1225”工程,持续推进新一轮技术改造,力争到2020年,传统产业智能制造和绿色制造发展水平明显提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比达到20%以上。围绕稳市场推进去库存,切实抓好《促进**县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实施意见》(郎政办〔20xx〕3号)等已出台政策的落实,坚持分区施策,有序推进,实现供需基本平衡,房价总体稳定,有效控制市场潜在风险。围绕防风险推进去杠杆,优化融资结构,降低企业负债率,到20xx年,全县银行机构不良贷款率保持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力争超过25%。到2020年,直接融资占全部融资比重达到30%,证券化率达到60%,确保地方政府负债率和债务率控制在警戒线以内。围绕提效益降成本,落实好国家、省、市政策和创新本地政策措施相衔接,打好“组合拳”。到2020年,制度性交易、用工、用地、社保、水电气、融资等成本降幅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减轻企业负担,增强企业发展活力。围绕增后劲补短板,围绕薄弱环节,突出补齐产业短板、科技创新短板、基础设施短板、民生和生态环境短板。20xx年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现行标准下全部脱贫,20xx年,全面实现“人脱贫、村出列”。到2020年, 现代基础设施功能完善,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能力明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提升,绿色发展成效显著,突出短板基本补齐,发展的协调性和平衡性明显增强。

4.加强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为关键,整合提升、新建一批重点(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和新型研发机构;深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推进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科技活动全覆盖,支持骨干企业、新型研发机构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加快培育认定创新型企业,开展龙头企业创新转型试点,带动企业转型升级;鼓励企业申报专利,参与国际、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创建名牌产品、驰著名商标。以协同创新为抓手,依托高校、科研院所,搭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合作平台;依托各类科研项目、产业项目和重大工程,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团队;依托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新型科技服务业态。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为核心,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特种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纺织新材料、汽车内饰件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科技重大专项和科技攻关项目。高水平建设一批基于产业、生态、人文的特色小镇。到2020年,争取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1家,省级创新平台10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3.5%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到60%,专利申请覆盖率达到50%。

5.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创业基地。鼓励企业、高校、中介组织成立专攻技术集成、熟化、转移的机构,积极发展研发设计、中试熟化、创业孵化、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培养专业化的技术经纪人队伍。建立健全资本和金融创新体系,支持发展科技银行、科技保险、科技小贷、科技担保和科技融资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科技金融专营机构,鼓励科技企业上市融资、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大力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发展基金和各类股权投资,建立健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和产业创新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双创基地、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创业园等平台建设,完善创业辅导、政策服务、孵化培育、创业融资、知识产权质押等一体化的创新创业综合服务体系。

6.构建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围绕**等重点企业,加快特种设备制造、电子信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力争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力发展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务型制造,大规模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推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改高水平、持续化、全覆盖。加快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检验检测、工业设计、科技服务、中介服务、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领域服务外包业务,鼓励制造业企业主辅分离发展专业化服务。全面提升旅游业发展水平,以省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契机,编制《**县全域旅游发展规划》,打造“一核、两廊、三片区”重点区域,谋划实施伍员山国际旅游度假区、胥河文化园、全县游客集散中心、跑飞路风景旅游大道等重大项目。力争到2020年实现年游客接待量6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亿元以上;新增国家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3家、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2-3家、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10个;引进1-2家国内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新业态,中高端民宿床位达800张以上。加快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鼓励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打造优势文化产业集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粮食生产,主攻粮食等农产品加工转化,发展壮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型业态,积极发展大循环多功能农业,推进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创建,促进农业高效安全可持续发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开展农村“三变”改革试点。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实施质量品牌升级工程,开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行动,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标准制修订,开展标准化示范(试点)。鼓励电商企业利用**发达地区相对成熟的电子商务平台,探索发展电子商务新业态、新模式,普及和深化电子商务应用,积极开展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充分利用我县区位和生态优势,集聚和引进一批重点企业和项目,建设云计算和大数据创意产业园,积极吸引国内外主流大数据企业落地进驻。

7.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按照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努力造就一支富有创新精神、敢于担当,专业素质高、创新能力强、人才结构优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着眼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以企业高端经营管理人才为重点,打造和培育一支熟悉国内国际市场、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能够适应国内外竞争的优秀企业家队伍。以高级技师和技师为重点,培养一支门类齐全、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坚持素质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按照引才聚才和用好用活人才的要求,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好科技攻关、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平台载体。适应人才发展改革创新要求,以创新评价、流动和激励机制为重点,学习借鉴合芜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加大创新力度,构建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最大限度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完善创新人才评价机制,推进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改革。完善创新人才流动机制,改进科研人员薪酬、兼职和岗位管理等制度,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创新人才双向流动。完善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加大高校、院所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奖励力度,引导各类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激励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促进创新创业人才双向流动,鼓励科研人员离岗创业,允许高校和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和企业科研人员到高校兼职兼薪,吸引有创新实践检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才到高校兼职。

三、实施协调发展行动

按照沿S214省道的城镇化发展区、由S214省道向两翼拓展的现代农业区及县域外围的生态保护区的主体功能划分,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战略,推动乡镇协调联动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城乡发展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8、积极开展区域一体化合作。加强无锡工业园、常州工业园、经都产业园、苏皖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共建,拓宽合作领域。力争《苏皖合作示范区发展规划》由**两省发改委联合上报国家发改委并尽快获得批复。**经济开发区以**开发区为标杆,实现共建共享和一体化发展,力争创成国家级开发区,打造**全域合作示范园区。十字经济开发区以吴江盛泽开发区为标杆,按照“政府主导、区域协作、市场推动、平等互利”的思路,进一步理顺与**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严格依照战略协议履行职责。持续推进宣沪“飞地”合作,加快白茅岭农场合作开发,大力发展现代生态农业,开辟特色农产品到**的“绿色通道”。加强与**地区生态环境联防联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共建生态绿色廊道。加强食品安全、信息体系、社会保障、异地就医结算等领域合作,共同建设“信用长三角”,打造面向长三角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和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9、推动三大片区联动发展。统筹推进城镇化发展区、现代农业区和生态保护区建设,着力促进空间布局优化、产业协同发展、生态环境共治、公共服务共享。按照“核心带动、城镇联盟、抱团发展”的空间发展思路,进一步优化县域空间发展布局,着力高水平打造北部城镇密集区,高品味建设南部生态旅游圈。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城区,加快提升主城区集聚和辐射带动力,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聚。

10、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实现城镇整体提升。结合**等中心城市发展经验,突出规划的引领性和严肃性,强化“规划共建、多规合一”,注重城市整体风貌、建筑风格、文化特色的规划和管理,推进**浙交汇区域以海绵城市、智慧城市、文化城市、特色城市为名片的新型城市;力争到“十三五”末,主城区人口达到15万人。立足公共服务配套,实现基础设施全面提升。“十三五”期间,每年排定30个左右城市建设项目集中攻坚,加快路网闭合、水系沟通整治、地下管廊、棚户区改造和生态建设绿化景观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城市给排水、“四馆”、老年公寓、星级宾馆等配套设施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和布局,提高综合承载能力,彰显城市宜居宜业特色;持续推进全国文明县城、省级文明县、省级园林城市等创建活动,努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城市品质。坚持市场主导原则,积极引进和吸引**各类优质资源和资本来**合作或投资,力争在教育、医疗、休闲养生、文体等公共配套领域实现新突破,合理有序经营城市。注重特色经济发展,实现镇域融合持续提升。加强与**地区特色小镇之间交流互动,借鉴成功经验,选择培育具备“村镇+产业”等要素,有一定产业基础或发展潜力的核心区域,加快培育成为符合省、市级认定标准的特色小镇。积极推进市级古南丰黄酒小镇、县级培育的观天下禅茶小镇等5个特色小镇建设,做好省、市级特色小镇申报工作。

四、实施绿色发展行动

坚持“生态立县”战略,以创建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为统领,坚持保护优先和自然修复,突出大气、水和土壤环境整治,建设天蓝、地绿、水净、气爽的优质生活圈。

11、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南部生态建设,积极开展东北部特色农业与生态林业建设,扩大中西部沿湖生态养殖与综合整治以及西南部自然维护和生态旅游建设。加强新老郎川河、南漪湖等河湖湿地、低山丘陵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加强以扬子鳄为主的野生生物物种及其栖息地的保护。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控制建设用地无序增长。加快推进土地整治,改善土地生态环境。加强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和建设用地整理,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加强对河流、水库、湿地、林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生态敏感区保护,加强伍牙山林场、高井庙林场公园和姚村山区国家重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加强森林“三防”体系建设。开展郎川河流域湿地保护、生态防护林等建设工程,在**六大水库上游地区发展生态防护林,在**治理工程,推进矿山弃采区“复耕复绿”。完成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目标。

1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推动再生资源利用产业化、规模化,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大力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积极引进和扶持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无污染的绿色产业。加快产业结构升级,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循环利用再生资源,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积极推进工业循环体系建设,促进清洁生产、源头减量,实现能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废物交换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以新发镇循环经济产业园为核心,拓展铜材产业链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链,通过外引内联打造富有特色的循环工业产业园,打造“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做大做强**循环工业经济。建立农业生产绿色循环体系,回收利用秸秆、畜禽粪便、农田残膜等农业废弃物,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开展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工程,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现代生态农业基地及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推行绿色价值理念,推进生活方式绿色化,推动绿色城镇化进程。不断完善循环经济扶持政策机制,引领各行业、领域、部门协同推动循环经济向纵深发展。

13、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坚持节约与替代并重和节约优先、多元替代,积极调整能源结构。加强煤炭的高效、清洁使用,积极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逐步提高优质清洁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坚持技术、管理与结构节能同步,把推动技术进步、加强节能管理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相结合,大幅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加大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力度,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根本,构建节约型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坚持市场驱动与政府推动协同,通过政策引领和市场机制,合力推动节能降耗。强力推进污染减排工作,深挖减排潜力,大力开展工程和结构减排,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关闭高能耗、高污染项目,扎实开展清洁生产,坚持以项目为抓手,把主要污染物减排计划落实到项目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建立符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企业自觉节能机制。坚持突出重点与全面推进结合,重点加强工业领域节能降耗,同时深化建筑、交通、商业、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工作,努力提高全社会能源利用效率,力争在中小企业、居民生活等节能相对薄弱环节取得新突破,促进生产模式和消费模式转变,建设节约型社会。

14、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围绕“山、水、田、林”自然要素,塑造差异化的村庄风貌,重点突出,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形成以**为景观。改善农村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农村环境卫生常态化运行。

15、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稳妥推进水流、森林、山岭、荒地、滩涂、湿地等所有自然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建立统一的登记机构、登记簿册、登记依据和信息平台,形成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逐步划清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之间的边界,划清全民所有、不同层级政府行使所有权的边界,划清不同集体所有者的边界。明晰自然资源产权,通过合理定价反映自然资源真实成本,使市场在生态环境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完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推动建立规划水资源论证制度,严格执行取水许可证制度,研究制定**县建设项目占用河湖水域补偿办法。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制度。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健全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长效机制。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稳步提高公益林补偿标准,建立公益林补偿机制。争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探索建立跨省域的横向生态环保联防联控联治合作机制。

16、完善环境保护体制机制。完善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和总量控制制度。建立统一的、覆盖主要污染物的污染物排放许可,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的管控,将总量分解落实到污染源,规范排放行为,禁止无证排污和超标准、超总量排污。实行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做到增产不增污或增产减污。建立污染物排放全防全控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对工业点源、农业面源、交通移动源等污染源,对大气、土壤、地表水和地下水等所有纳污介质,加强统一监管,把环境质量反降级作为刚性约束条件,确保全县环境质量不降低,生态服务功能不下降。

建立并不断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与考核办法,将生态文明建设成效纳入党政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理清全县自然资源状况,以水资源、环境状况为重点,扩至土地、森林、矿产、等自然资源资产,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建立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制度、生态环境损害溯源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实行乡镇党委和政府领导成员生态文明建设一岗双责制,健全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强化环境保护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配合。实行建设项目准入空间总量控制制度。对重大环保决策和环境敏感项目引入公众听证制度。落实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充分发挥生态文明与环境保护委员会作用,加快构建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体系。

五、实施开放发展行动

充分发挥我县毗邻苏浙、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深度融入国家“三大战略”,全方位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参与区域分工合作,着力打造要素汇聚的综合枢纽之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

17、加快建设畅通交通网络。推动与**铁路、公路、航道等跨界项目连网联通,逐步形成综合交通枢纽。围绕构建与**无缝对接、外联内畅的综合交通体系,全力谋划推进“5个2”工程,即2个港口(定埠港、梅渚港),2条高铁(商合杭高铁、镇宣高铁),2条高速(宁杭高速**段、扬绩高速),2条国道(国道235、国道318升级改造),2条省道(省道214改扩建、省道202)。同时,大力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全面实行城乡公交一体化,力争到“十三五”末,实现苏锡常、沪宁杭等长三角核心城市一小时交通圈。

18、建设对外开放大平台。争取设立海关商检办事处,积极申请保税仓库,快速引进报关公司,完善与**沿江沿海口岸的对接机制,提高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推进城东冷链物流、定埠临港物流、京东物流配载中心等项目建设,快速提升我县物流配载、物资储备服务能力,打造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物资中转站,力争“十三五”末年创收达4亿元。广泛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大力引进知名云服务企业和科研外贸综合服务平台企业,利用电商创新孵化能力,培育壮大工业企业;推动线上销售、线下产业和跨境电商同步快速发展,3年内,将**打造成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县。加强下一代互联网、第四代移动通信和物联网等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宽带网络光纤化改造和三网融合。全力推进宽带普及提速工程,建设政务数据交换平台,发展城市物联网平台。

19、加快等高对接**。坚持“目标往东看,步子靠东迈,身子朝东挤,位次向东排”,以江苏省常州市**市为学习标杆、以浙江省丽水市缙云县为赶超对象,力争在“十三五”期间赶超缙云县,缩小与**市的差距。同时,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学杭州桐庐县,政务服务学上海自贸区,开发区和园区建设学苏州,以**开发区为标杆,省级以上开发区与**园区积极开展结对合作和产业转移对接。继续巩固与江苏无锡、常州**、浙江海宁等地合作,争取与吴江盛泽、上海松江等地建立新的合作共建关系。建立形成党政交流互访机制,每年组织县党政代表团赴**考察交流,并邀请**县市组团来郎考察。建立部门对口交流机制,发改、科技、政策研究等部门与**县市对口部门形成密切联动,及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进展情况和重大项目最新动态。建立与**高端智库常态化紧密型合作机制,聘请**专家学者、经济部门负责人担任发展顾问和智囊,邀请到郎川人文大讲坛作专题讲座。建立人才交流机制,定期选派中青年干部和企业经营人才赴**县市区机关及产业园、镇(街道)、企业进行挂职锻炼。

20、加快合作共建园区建设。利用长三角“三省一市”合作平台,与上海市开展白茅岭“飞地经济”合作,承接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和高效农业,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打造沪宣经济合作区。按照“市场主导、开放公平、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加强与**、无锡、常州、上海、海宁、盛泽、柯桥等地园区对接,推动建立区域产业合作机制,重点承接特种设备、电子信息、汽车内饰件、纺织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共同培育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加快**-广德-**苏皖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园区规划建设。

21、着力开展精准招商。坚持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成立投资合作局。深化产业招商,发挥以商招商、驻点招商、推介招商的联动效应,探索在上海、苏南、浙北开展中介招商,全力巩固宁锡常、面向沪甬杭、开拓福深广。精心组织重大招商主题活动,继续围绕打造“四大基地”“四大板块”的目标定位,重点面向国企央企、大型民企,着力引进一批关联性大、带动性强的大企业、大项目;依托金属表面处理中心、皖江工贸城、经都产业基地等平台,加快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汽车零部件、装配式建筑材料、新型工业型材、高档喷水喷气织机以及生产性配套项目引进。

22、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实施外贸主体倍增计划。支持重点外贸企业采取重组兼并、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强强联合,力争孵化1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进出口企业集团;引进培育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帮助中小微企业开展外贸业务,加快形成一批“专精特新”外贸企业。大力发展加工贸易,优化进出口结构,依托两个省级开发区,建设出口集聚区。

六、实施共享发展行动

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创新公共服务提供方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23、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坚定不移把精准脱贫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坚持一村一策、因户制宜,把扶贫资金、项目落实到户到人。加快拓展“六项举措”,坚持整体推进与精准到户、加快发展与保护生态、各方支持与自身奋斗相结合,进一步完善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工作格局,确保28个贫困村出列和70户113人贫困人口脱贫。

24、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完成实验小学扩建;新建第四小学,确保20xx年实现秋季招生;启动第三初中建设;确保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验收;推进中专学校二期加快建设;深化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启动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基层医改和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健全分级诊疗制度,深入推进医疗共同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确保新四院和妇幼保健所建成投用。加强流动人口动态监测管理,巩固基层计生管理服务队伍,提升人口计生工作水平。建设城市公益性公墓,实施县殡仪馆改造,确保县老年公寓、残疾人托养中心项目建成交付;加强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管理,推进医养结合、养老照护试点。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

25、加快文化名县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大力实施市民素质和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抓好爱国主义、党性党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治文化示范等教育基地建设。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传承弘扬传统美德和优秀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开展“树家风、促党风、立政风、带民风”活动。充分发挥“**好人”的示范效应,推动形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提档升级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提升城乡文化设施,加快乡镇(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完成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任务。加快发展“文化+”新兴业态,将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传承。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加力培养优秀文化人才,着力打造一批紧贴时代脉搏、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和文艺精品。加强对外文化传播交流,提高**文化影响力和辐射力。

26、深化平安**建设。切实编好织牢公共安全网,坚持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结构和机制。围绕事要解决、人稳当地,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开门接访、带案下访活动,加快社会服务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充分运用网络电视问政、网上信访等渠道,及时反映和协调回应群众诉求,从源头上防范和化解社会矛盾。深入推进

“平安细胞工程”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实现基层社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全覆盖。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责追责”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七、保障措施

全面实施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行动计划,是牢固树立并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重大战略举措,必须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举措,确保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27、加大政策支持。聚焦五大发展重点任务,整合优化相关财政资金,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发挥好财政资金引导作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重大工程包、专项建设债券以及各类扶持产业发展资金。设立2亿元现代农业发展基金、5亿元产业引导基金、10亿元城镇化发展基金,引导各类金融资金和社会资本投向实体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用好2000万元县天使投资基金等创新创业基金,积极引导其对高新技术产业、“互联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扩大担保基金、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续贷过桥资金规模。落实股权激励和技术入股有关所得税政策。健全企业研发后补助机制,落实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普惠性政策,落实新产品、首台(套)、新材料产品首批次应用等创新支持政策,探索运用创新券等公共服务新模式。

28、创新体制机制。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大力推广“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和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干预,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充分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以更大的力度深化国资国企、投融资体制、商事制度、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改革,全面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各项政策,大力推广政府和企业资本合作模式,加快释放改革红利。

29、强化项目保障。围绕推动五大发展,加强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项目谋划建设,建立推进五大发展重点项目库,形成竣工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的年度项目滚动机制。建立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绿色通道”,全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坚持县领导外出招商量化制度,突出抓好带动力强的“制高点”项目建设。坚持完善县领导联系推进重点项目制度,按照“四督四保”工作要求,加强分级分层调度,着力提高开工率、竣工率、达产率和转化率。

30、优化发展环境。大力弘扬“三严三实”作风,引导广大干部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奋发有为,敢于担当,真抓实干。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大力优化政务环境、投资环境、法治环境,充分激发市场主体和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做好舆论引导、政策解读等工作,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推广推进五大发展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经验,充分激发和调动全县上下践行新发展理念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3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相关县领导任副组长,加强统筹协调,审议重大问题,加强战略谋划,指导各级各部门开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专项小组,负责推进实施各专项行动计划。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发展改革委,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对工作推进、任务落实、发展成效的跟踪检查、督促督办。把推动五大发展行动落实情况纳入县政府目标任务考核,用好考核结果,建立奖惩问责机制,注重在五大发展行动中发现干部、评价干部、选拔干部。

各乡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的重大意义,建立健全领导体制和实施机制,强化协同联动。围绕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制定具体施工方案和配套举措,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细化量化、明确进度,做到可操作、可考核、可追责,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fwR816.COM小编品读

生态美食县建设行动计划


生态美食县建设行动计划

小编寄语:下面是我们的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美食县建设行动计划,请大家参阅,希望可以帮到您!

为深入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舌尖上的xx”行动计划的通知》(xx政办函〔xx〕48号)精神, 充分利用xx资源优势,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推动我县生态美食业的健康发展,全面打响“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生态美食城”品牌,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落实市县人民政府关于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决策部署,充分利用县域独有的农产品、土特产品、林产品、野生菌等特色餐饮食材资源,开发地方风味菜品,研发一批新菜、名菜、特色莱、风味菜系。打造生态美食县建设品牌,宣传xx美食,促进xx生态美食业健康发展,努力形成“吃生态”“吃健康”“吃文化”的生态美食业消费理念,营造“吃在xx”的良好氛围,为繁荣地方经济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 培育发展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地方特色突出、文化氛围浓厚、社会影响力大、民众认知度高的特色餐饮企业,扶持发展年营业额达300万元以上的餐饮品牌企业15家;500万元以上的餐饮品牌企业5家;努力把xx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美食城。

二、主要工作任务及责任分解

(一)做好产业规划指导,科学合理布局餐饮业网点

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适度超前”的要求,科学布局餐饮网点。根据我县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商业网点规划和“十三五”发展规划,从全县餐饮业整体发展角度出发,对土地、交通、人文等各类资源进行合理利用,依据人口规模、产业规模和环保要求,从餐饮业的经营方式、经营业态、网点建设等方面进行规划和布局,优化餐饮业空间结构,促进xx县餐饮业的集聚,实现产业升级和可持续发展。加快美食街区等餐饮业集聚区的规划建设。编制完善县商业网点规划,着力打造县城餐饮集中区;结合县城总体规划布局,推进建设特色餐饮一条街;结合旅游景区景点开发,规划建设美食街和“农家乐”。(牵头单位:县住建局;责任单位: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经信局、县市场监管局)

(二)抓好餐饮业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业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按照“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原则,重点建设地方特色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影响力大的美食街2条;美食名企、名店10家,使之成为xx县餐饮名片。丰富和提升餐饮文化内涵,着力打造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和特色名小吃,进一步彰显我县生态美食特色和魅力,满足消费者“食、购、娱”一体化的要求,力争把xx建设成为连接昆明,通往滇西、滇西北,面向东南亚和南亚旅游黄金线上重要的生态美食消费聚集地之一。鼓励各乡镇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餐饮企业,促进餐饮业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县经信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招商局、县供销社)

(三)实施品牌战略,提高餐饮业核心竞争力

促进餐饮业向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发展。着力打造xx特色菜肴和名小吃,提升“中国野生菌美食县”“生态美食城”知名度。大力培育餐饮龙头企业,着力打造餐饮连锁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特色餐饮企业开拓县外、市外市场,实现企业规模扩张。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通过政策引导,推进餐饮服务业集团化、产业化,提升服务层次。重点扶持10家企业,独立创立自主品牌。(牵头单位:县经信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供销社)

(四)精心策划办好美食文化节,提升生态美食节庆品牌

开展美食竞赛和推介活动,抓住一年一度的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以及各种重大节假日人员聚集的有利时机,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精心策划举办“野生菌美食大赛”,提升xx饮食文化品味,擦亮xx“生态美食城”的品牌,提高xx餐饮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组织餐饮企业选派人员参加市内、省内餐饮行业各种比赛,提升xx餐饮业的整体水平。(牵头单位:县经信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供销社;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市场监管局、县林业局、县接待办)

(五)打造野生菌名菜品牌

充分发挥我县野菜种类繁多,野生食用菌丰富,民族特色美食多样的优势,对历届野生菌美食文化节中点评出的名菜、新开发的特色菜肴,以及具有一定影响力,深受消费者欢迎的传统特色菜肴和小吃,进一步挖掘其文化内涵及功能,着力打造特色名菜。(牵头单位:县经信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市场监管局、县接待办)

(六)实施“名企、名店”推荐

通过政府引导,激活市场,打造示范店,形象店,旗舰店,以名店显名企,以名企支撑生态美食业快速健康发展。(牵头单位:县经信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县市场监管局、县供销社)

(七)加大投入,强化政府导向作用

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用于打造餐饮品牌和特色餐饮业发展。(牵头单位:县财政局、县经信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

(八)鼓励“餐饮+互联网”

鼓励和支持餐饮企业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网上交易、网上宣传,采取网络营销、微博微信营销等方式,提升xx餐饮企业电子商务运用水平。(牵头单位:县经信局;责任单位: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接待办、县供销社)

(九)带动特色食材等有关产业发展

以重点餐饮业为龙头,带动xx特色食品研发、生产、加工和销售,全力搞好野生菌、野菜等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引导群众积极发展野生动物驯养、野生蔬菜种植、人工食用菌种植、药膳原料种植、绿色农产品种植和绿色肉类生产,为生态美食业的发展提供更加优质、更加充足的原料供应。依托xx生物资源丰富,特别是以野生菌为代表的林下资源,核桃、萝卜、洋芋、豆类等绿色农产品产量大、质量上乘的有利条件,进一步推动xx特色食品加工业做精、做大、做强。(牵头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各乡镇人民政府;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县供销社)

(十)加强菜品研发和推广工作

鼓励餐饮企业创新发展思路,挖掘传统菜点,充分利用xx原生态天然绿色食材,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大胆借鉴和引用其他菜系选料、烹饪、调味等技法长处开展研发,推广新派彝菜和传承有历史文化记忆的xx味道。(牵头单位:县经信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市场监管局、县供销社、县接待办)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加强研究促进餐饮业发展的措施办法,为餐饮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扎实推进生态美食县建设行动计划。要把发展餐饮业作为“十三五”规划中服务业发展的重点,结合实际研究提出加快发展餐饮业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案。(牵头单位:县经信局、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市场监管局、县供销社、县接待办)

(二)加大财税支持力度

积极争取省、市内贸发展资金,加大对餐饮业的扶持力度,落实好行动计划各项任务。依法落实税收减免政策,按照国务院税制改革工作部署,有序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税。清理不合理收费,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牵头单位:县财政局;责任单位:县国税局、县地税局)

(三)强化行业自律建设

各餐饮企业要健全行规,端正行风,提高行业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加强企业间、县内外同行业间的交流活动,推广、学习典型经验;要建立和完善自律机制,加强行业自律建设,规范经营行为,倡导诚信经营,促进全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协力推动生态美食县建设行动计划实施。(牵头单位:县经信局;责任单位:县文体广电旅游局、县市场监管局)

(四)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积极借助各级新闻媒体,充分利用中国·xx野生菌美食文化节和其他节庆活动,加大对生态美食县建设行动计划的宣传报道,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典型引导,在全社会营造支持生态美食业健康发展的良好氛围,努力扩大xx生态美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牵头单位:县文体广电旅游局;责任单位:县经信局、县供销社)

某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某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看完如果觉得有帮助请记得(CTRL+D)收藏本页。


为了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科学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进一步增强我市文化软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兴起全市文化新高潮,推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依据《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发展回顾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文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对照市委、市政府“打造北方现代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对照发达地区文化发展速度,对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还有一些差距和不足。

1.文化产业相对弱小。由于以往我们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深,对发展文化产业缺乏足够认识,重事业、轻产业,致使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存在起步晚、进展慢、产业关联度低、市场份额小、发展动力不足等实际问题,有活力、有实力的文化企业数量还远远不够,与国内同等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20xx年我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11亿元、占地方经济增加值1.3%,对全市GDp的贡献率有限,而杭州、苏州等发达城市文化产业占GDp比重已达7%-8%。

2.文化人才严重短缺。存在人才老化、流失、难进等问题,现有文艺人才大部分已到退休年龄,各艺术门类缺档断层、不成阵容、后继乏人,高水平的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文化创意人才更是极度缺乏。

3.文化设施布局不合理。区域之间不平衡,新建设施大多集中在新城区,老城区文化设施较缺乏;城乡之间不平衡,市本级文化设施较先进、完备,但基层特别是农村文化设施欠账较多。例如:5个区“两馆”建设接近空白,除大同区外均没有图书馆和文化馆。

4.基层文化机构不健全。在几次机构改革中,我市县区文化局或被撤消,或与体育局合并隶属教育局,没有独立建制,尽管业务相对独立,但开展工作存在诸多不便。

5.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仍需加大投入。文化建设投入总量较少、比例偏低问题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由于诸多原因,在基层未能得到全面落实。文化建设“五纳入”落实不到位。未实施公益性演出按场次补贴等措施。无线广播电视事业投入经费不足,尤其大庆本地无线广播电视节目发送传输系统的运营维护以及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硬件设施方面投入不足。

6.文化事业单位建制低。大庆由于原来大企业小政府的体制,导致带“大庆市”字头的单位——大庆市图书馆、大庆市博物馆、大庆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事业单位都是科级建制,而我省及国内同等城市文化事业单位大多是副处级建制。文化事业单位建制低不利于吸引人才、开展工作和干部交流。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是大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攻坚决胜期,也是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繁荣的战略机遇期。

未来五年,是大庆打牢产业基础的关键期,壮大文化产业任务艰巨。市委全会明确提出,要把文化创意产业打造成“销售收入超百亿的支柱产业”。尽管近年来全市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很快,但是由于起步较晚、基础较弱,规模总量与既定目标仍然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全市文化系统必须不断解放思想,敢于攻坚啃硬,创造性解决土地制约、资金瓶颈、人才短缺、市场局限等现实问题,超常规推进园区建设、项目引进、企业扶持、品牌培育等重点工作,从而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未来五年,是大庆居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旺盛期,改善文化民生工作繁重。20xx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0016元和8045元,大庆成为全国42个相对富裕城市之一,人民群众文化消费需求更加旺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很大程度上在于满足群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这就需要全市文化战线切实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和供给能力,生产出更多贴近现实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

二、“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重在建设,坚持文化创新,以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为核心,着力积淀特色鲜明、内涵丰富、魅力独具的城市人文底蕴,着力健全覆盖城乡、普惠全民、满足多元的文化服务体系,着力夯实龙头牵动、规模集聚、效益凸显的文化产业基础,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齐头并进、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协调发展、专业文化与群众文化梯次互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我市“提前五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构筑大庆科学和谐跨越发展新优势奠定坚实的人文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文化权益为根本目的,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让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二是坚持以发展为主线。把推动发展放在首要位置,着力解决文化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适应的矛盾,尽快把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美好愿景落实为可实现的蓝图、可实施的战略和可操作的项目。

三是坚持改革创新。用创新思维为文化发展布局谋篇,用改革举措破解制约文化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发展活力。
 四是坚持统筹协调。增强文化建设工作的系统性、综合性,促进文化均衡发展,实现文化发展目标与小康社会建设和经济社会建设大局的有机统一。统筹城乡文化建设,特别是要有效地完善和使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努力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

(三)总体目标

围绕“创建百年油田,壮大接续产业,建设宜居城市,构建和谐大庆”的城市发展总体思路,以打造中国北方文化名城为目标,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现代都市文化体系。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基本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文化发展格局,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构筑与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相适应的文化生产服务体系,营造有利于出人才、出精品、出效益的文化发展环境,各项工作力争全省站排头、全国争一流,全面推进大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具体目标

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营有效、惠及全民的较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专业文化、群众文化、社会文化竞相发展的良好态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特色突出、竞争力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基本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富有活力的文化体制机制;基本形成专业人才、管理人才、经营人才、技术人才、创意人才体系完备的文化人才队伍;基本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供需平衡、市场机制与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

三、“十二五”期间文化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文化品牌

1.文艺创作品牌。围绕打造特色鲜明的大庆都市文化体系,创作生产更多主题健康、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群众喜爱的具有我市特色的文艺产品,重点发展话剧、舞蹈、版画、小说、诗歌、散文等强项门类,持续推出精品并扩大在国内的影响,同时积极争取走向世界。锤炼、打磨大型生态舞剧《鹤鸣湖》、大型综艺晚会《经典永恒》并推向全国巡演;复排经典剧目持续演出;排演话剧《湿地迷踪》,力争成为新的文艺精品。力争创作长篇小说5部、中短篇小说100篇和5部基础较好的大型剧本。力争有1-2部作品入选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等国家级大奖。

2.文化活动品牌。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地企合作,强化市县互动,丰富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不断提升“激情之夏”、“大庆之冬”、“大地欢歌”、“百湖之夜”、“和谐家园”等5大品牌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5项活动力争每年演出1000场,参与10万人,辐射百万群众,遍布全市城乡。发挥品牌效应,创新运作机制,以冠名、赞助、联办、协办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公益文化事业,逐步提高公益文化活动的市场化程度。突出系列,规划系列,形成系列,力争在5年内打造出5-10个品牌系列活动。

3.特色文化品牌。抓好特色群体建设,重点扶持京剧票友群体、剪纸群体、风筝群体、马头琴群体等特色群体,形成艺术门类齐全、骨干力量强大的企业、校园、机关、军营、城市、农村、老年、少儿、少数民族等在内的基层文艺骨干队伍。

特色文化创作基地建设。打造版画、纸贴画、剪纸等20个基层特色文化创作基地。明确依托单位,制定活动章程,适时开展活动,定期考核检查,努力发挥好创作基地的交流提高、凝聚辐射、典型示范作用。

特色文艺表演团体建设。采取政策支持、提供舞台、跟踪辅导等措施大力扶持20个有代表性的群众文化团体。培养、扶持 “蒙古四胡音乐”、“杨小班鼓吹乐棚”、“马头琴”等特色文艺团体,壮大“大庆少儿交响乐团”、“小百灵”少儿合唱团、“百湖琴声”民乐团、“老年水鼓队”等特色文艺表演团体。

特色文化广场建设。以市区25个大广场为重点,办好广场文化,开展广场系列文化活动,“十二五”期间力争形成6大特色广场。一是舞台演出广场。在时代广场组织开展“群星璀璨大舞台”百团系列展演,每年6-10月力争实现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二是露天电影广场。在黎明湖广场每年组织百部红色经典电影展映活动,每天放映一场室外电影。三是文博会展广场。在中央商城街心公园广场力争每周推出一项如文化婚庆博览会、文化教育博览会、文化旅游博览会、汽车文化博览会、家居文化博览会、农业文化博览会、啤酒文化博览会、图书音像制品展销会等主题文化会展,逐步扩大影响,锻造品牌,以会养会,形成集聚全市、辐射省内外的文化会展广场。四是古玩字画广场。以百湖艺术群落为依托,在大庆歌剧院广场组织开展百名收藏家、百名民间手工艺人等以古玩字画、手工艺品为主要内容的展示、交易活动,与大庆歌剧院室内演出相呼应,形成文化集聚效应。五是“小吉尼斯”广场。五区四县、高新区各选择一个居民相对集中的小广场,分别开展民间百项绝活现场展示活动。同时,各县区根据实际情况选择1-2个广场开展夜间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市民夜间文化生活。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把全市主要广场都打造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广场。

特色文化社区建设。打造35个特色社区。一是书香大庆社区。在东风新村开辟10个图书进社区服务点,服务时间至22:00,为社区居民借阅图书提供方便。二是百味人生社区。组织专业、民间艺人,在东风新村黎明社区等5个小广场,每周周末开展以讲故事、说评书、诗朗诵等为主的语言类节目,打造故事会社区。三是梨园春秋社区。东城以学苑小区、西城以电业小区为主,以大庆京剧票友协会为依托,打造5个以京剧为主的戏曲演唱社区。四是舞动百湖社区。选择祥阁等10个初具规模、群众参与广泛的社区,进行重点扶持培育,打造成以舞蹈为主的特色社区。同时,选择5个广场相对开阔、居民相对密集的社区,开辟民间以货易货夜间小集市。

(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进一步完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公共产品的供给和服务能力,面向广大城乡群众提供系统性、制度性、公平性、可持续性的公共文化服务。

1.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成以市级文化设施为骨干,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的覆盖城乡、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完成大庆图书馆新建、大庆博物馆续建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工作。大庆博物馆、大庆群众艺术馆和百湖图书馆均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完成五区四县图书馆、文化馆的新建及达标工作。五区(大同区除外)新建标准图书馆和文化馆,四县及大同区文化馆、图书馆通过改扩建达到国家建设标准。完成全市58个乡镇综合文化站、482个行政村综合文化室、222个社区综合文化室建设,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300平方米、100平方米、300平方米。积极沟通、协调,争取大企业、高校支持,力争其所属文化设施全方位向社区居民开放。

2.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建成覆盖城乡、结构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面提升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

推进“农家书屋”建设工程。到2015年,全市482个行政村每村至少建成一个标准的农家书屋,逐步建立供书、读书、管书、用书长效机制,实现书屋阅读条件完备、体制机制相对完善、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出版物发行网络延伸进村、农村出版物市场初步形成的基本目标。

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按照国家、省的要求,推进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实现共建共享。完善制度,落实运转保障措施,提高使用效率,不断提高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做到资源互联互通。“十二五”期间,建成覆盖城乡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网络。

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继续开展文化下乡、进社区活动,市歌舞剧院、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等单位,每年开展文化下乡、文化进社区及博物馆、图书馆系列文化服务不少于200场次。推广普及舞蹈、音乐、美术、书法等大众文化。加强未成年人文化建设,发展老年文化事业。

(三)发展壮大文博事业,挖掘保护文化遗产

1.加大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使我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整体保护。坚持“原址保护”原则,提出一批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工业遗产、古遗址报请市政府公布,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公布100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各区县政府依法公布一批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基本完成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工作。完成10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的编制,积极争取政府和社会力量的投入,对重要文化遗产进行开发利用,将其建成集文物展示、景点参观、宣传教育于一身的文化品牌旅游景点。加强安全设施建设。建立政府投资、管理使用单位出资、社会捐助有机结合的机制,力争五年内基本完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的安全设施,实现市管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无重大隐患,确保市管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目标。继续做好尚未核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登记与管理工作。

2.发展壮大博物馆事业。发挥大庆博物馆的优势和“龙头”作用,提高博物馆保管、研究、展示和服务水平,改善博物馆基础设施条件,把大庆博物馆建成文物藏品科研保护中心及国内外文化交流展示的重要场所,努力使大庆地区博物馆建设整体水平位于全国前列。积极扶持博物馆建设。调查研究和制定大庆市利用文物藏品资源,创办特色博物馆的鼓励与扶持政策。研究制定社会投资主体兴办博物馆的引导支持政策、管理机制和规范制度。在坚持“资源整合、挖掘潜力、盘活存量、优化增量”的原则下,保持大庆地区博物馆适度增长。积极推进大庆博物馆布展二期工程、大庆文物保护科研中心和大庆博物馆古生物馆改扩建等重点建设项目。继续打造东北第四纪古生物化石展,力争获得全国十大精品陈列荣誉。积极引导各博物馆开展国内外展览和交流,以大庆博物馆为基地,带动全市博物馆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推出及引进一批高水平、高质量、有影响的大型展览,不断丰富大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提高大庆各博物馆在国内外的影响力。

3.开展文物科研与信息技术应用工作。提高科研工作水平。充分发挥文物、历史、博物馆专家的作用,建立文物保护、博物馆科研学术带头人制度。开展一批文物、历史、考古等社会科学研究课题,促进文物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的深层次开展。加大对文物重点科研项目的投入,继续与各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合作,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文物科学保护技术和文物藏品保护项目的研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使我市文物保护科研体系与基地的建设得到完善和提高。增加博物馆科技含量,重点推广多媒体技术和信息技术在博物馆藏品研究、保管、展示方面的应用,确保在“十二五”期间完成“大庆市文物、博物馆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建设。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完成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整理、分类和归档,基本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进一步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每两年命名、公布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保护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有计划地提供资助,鼓励和支持其开展传习活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四)繁荣规范文化市场

1.加强文化市场宏观调控。进一步改进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强化服务意识。在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城市建设发展的趋势和布局,制定并进一步完善全市文化市场发展规划。通过制订规划和政府重大政策调整实行公示等措施,引导社会投资方向,鼓励良性投资,控制文化市场无序竞争和盲目投资建设,实现从单纯控制经营单位数量向调节市场总量和布局转变。引导全市文化市场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力争在2015年以前实现全市网吧、娱乐等行业连锁化、品牌化经营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的经营格局。科学调整市场准入门槛,重点扶持文明、健康、向上的文化市场门类,积极培育有利于民族创新、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文化市场门类和文化产品。提高社会积极意义不大的文化经营行业准入标准,严格控制总量,最大限度地控制社会不良影响的发生几率。

2.促进文化市场繁荣发展。创造良好的市场投资环境,鼓励资本投入到网络、动漫等高新技术与文化结合的项目中来,积极扶持网络游戏、动漫的创作和生产,填补我市文化市场发展空白。推动我市文化市场品牌化经营,引进国内乃至国际知名文化市场品牌,提升我市文化市场的形象和品位。形成“高、大、全”与“小、精、专”两种文化市场经营模式互补共荣的态势,努力建设满足不同消费需求的文化市场经营体系。通过政府引导,逐步改善城乡文化市场发展不平衡、农村文化市场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使农民文化生活水平的发展紧跟物质生活水平发展的速度,力争形成结构合理、供求平衡、日益繁荣的文化市场发展态势。

3.规范文化市场经营秩序。全面探索和实践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新模式和新思路,积极推进委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协助县(区)文化行政部门开展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及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体系。继续完善党委重视、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立体型监管体系,多层次全方位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发挥文化市场管理委员会的作用,密切相关成员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建立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积极创新文化市场管理方式,增强执法工作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利用先进的科技管理手段来提高文化行政执法工作的效能。加强文化市场经营单位的自律意识,鼓励和支持社会组织按照文化市场行业发展规律建立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完善的自我发展、自我保护、自我约束的自律机制。

(五)推动广播影视健康发展

1.加强广播电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我市广播电视覆盖率水平。继续实施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广播电视无限覆盖率达到98%以上。依照国家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对原有“村村通”无线广播电视发射设施逐步进行升级改造,使“村村通”地区的农村居民在原有“4+4”的基础上,再增加2套广播、4套电视节目。建设广播电视节目监控中心和网络视听监控系统,完善广播电视和网络监控体系,保证我市广播电视节目和网络内容的安全。

2.理顺广播影视管理职能,建立权责明确、运转高效的新型广播影视管理体制。认真把握和贯彻执行上级部门有关广播电视的宣传口径,指导协调相关部门做好广播电视的新闻宣传工作。用好话语权,把握主动权,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提高广播影视舆论引导能力。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广播影视政策法规,切实加强对全市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网络传播视听节目、影视制作经营机构、电影院线和电影放映单位等方面的行业管理。统筹协调全市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广播电视节目监听监看、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建设工作。

3.加大高新技术在无线广播电视技术领域的普及应用,加快地面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进程。提高广播电视新技术应用水平。推进广播电视中心数字化工程,实现市级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和播出自动化。“十二五”期间完成市区及四县6座发射台的数字化升级改造及自动化控制建设。加快形成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建立高清节目制播体系,逐步实现电视节目高清与标清同播。

4.加快电影数字化发行放映网络建设。加快市区数字影院建设,“十二五”期间基本实现市区和有条件的县城数字影院覆盖。在庆南新城、庆北新城、让胡路西客站、龙凤、大同等地,建设6家数字影院。实施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工程,全面实现农村电影放映全数字化覆盖,达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数字电影的目标。建立和完善农村电影数字化发行服务和监管平台。

(六)促进新闻出版事业繁荣

坚持科学行政、依法行政,努力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实施有效的宏观调控,切实加强对出版物市场的监管,做好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工作。深化政府职能转变,为我市新闻出版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到2015年,我市新闻出版业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达到11.7亿元,对全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出版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出版产业链条进一步延伸,产业总量布局更趋合理,并形成3至5个产值超亿元的报纸出版、印刷生产和出版物发行集团;出版物市场更加开放、有序,报刊、图书发行零售网点进一步完善,专业书店更具特色,城乡居民多层次的阅读需求将得到充分满足。

印刷业。继续加大治散治滥力度,进一步优化全市印刷业结构。要提高印刷企业准入门槛,严格审批条件,控制企业总量,“十二五”期间,保持我市印刷企业增加数量每年不超过上年度企业数量的3%,到2015年,我市出版物、包装、其他印刷品印刷企业控制在200家以内;积极发展包装装潢印刷,适度发展科技含量高的特色印刷,优先发展高附加值印刷加工业,重视发展外向型印刷加工业,引导印刷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实现各种规模、档次、特色印刷企业并存和互补的印刷格局;建设印刷包装工业园区,要以项目建设为牵动,以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扩大招商,形成产业集中度,要加强对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和大同纸业包装工业园区的扶持力度,争取引进6至7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印刷企业;要进一步发展纸箱包装生产,加强包装印刷企业与伊利、惠尔康等企业的联系,争取增加5千万平方米的纸箱生产能力。

发行业。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规范发展的要求,规划期内,出版物发行网点保持每年约8%速度增长,到2015年底,全市各类出版物发行网点达到610个,平均每万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2个;在各个县区的中心区规划建设营业面积为100平方米左右的书店10-15个;在人口集中的社区或村,规划建设100平方米左右的书店50个;在市区主要路段、车站、广场、人口密集区和新建居民住宅小区分期分批,新建高档次、美观、实用的报刊亭50个,现有的各类报刊亭经整合后,全市总数控制在220个以内;整顿现有的德威、九天等电子出版物集中经营场所。在各县区的中心区规划建设100平方米左右的电子出版物发行网点2-5个。通过宏观调控,使各电子出版物发行单位进场经营,集中管理。明确发展政策,分类扶持发展。大力发展新华书店连锁经营分店。确立“大型书店标准化、连锁书店品牌化、小型书店特色化、社区书店便民化”的发展思路,力争使大、中、小型书店真正起到优势互补的作用;鼓励发展专业书店、特色书店和通过互联网等现代信息工具从事出版物发行,淘汰不符合条件的经营主体,加快出版物发行市场的优化升级。鼓励产权重组,盘活国有资源。在外资实质性进入我市出版物发行市场前,通过政府规划、引导和扶持,对发行市场资源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宏观调控,增强我市出版物市场主体的竞争力。扶持大庆市邮政报刊发行局和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发行中心的股份制改造,鼓励发展连锁经营,组建统一高效和立体化的报刊发行网络。扶持新华书店等业绩良好的书店,尽快做强做大,通过创新经营体制和管理机制,成为大庆发行业的品牌。

报刊业。继续加强报刊品牌建设。积极探索报纸、期刊品牌建设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退出机制,进一步扩大品牌效应和示范先导作用,增强核心竞争力。着力推动《大庆日报》、《大庆油田报》等报纸形成党报品牌,推动《大庆晚报》等报纸形成市民生活类报纸品牌,进一步扩大影响力,提高竞争力。打造大庆期刊品牌,重点建设《大庆石油地质开发》、《大庆石油学院学报》、《国外油田工程》等石油科技期刊,重点培育《百家作文指导》、《作文成功之路》等教育期刊品牌,争取形成有市场竞争力和社会美誉度的品牌期刊群。推进大庆新闻传媒集团化建设,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其在跨地域、跨媒体、上市融资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七)发展壮大文化产业

1.总体发展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率运作,到“十二五”末,基本形成产业规模较大、区域特色鲜明、创新能力较强、文化品位较高、示范园区带动、专业人才集聚、品牌效应明显、创业环境良好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接续产业新的增长点。总量大幅增长。“十二五”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保持在25%以上,到2015年实现增加值45亿元(20xx年为11.8亿元),占地方经济总量比重大幅度提升;结构持续优化。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新兴文化产业增加值,在文化产业中的比重逐步提高,传统文化产业结构和层次得到提升,初步形成优势明显、结构合理、具有大庆特色的文化产业集群;质量明显提升。培育和壮大一批在全省乃至东北同行业中具有优势的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一批辐射能力较强的文化产业聚集区,打造一批在省内外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品牌,建设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项目;园区特色鲜明。以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为龙头,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引导,再扶持、建设婚庆文化主题公园等5个特色园区(基地),更好地发挥承载、孵化和辐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2.推动主体产业扩张。结合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和资源优势,扶持重点类型文化产业发展。

文艺演出业。注重发挥品牌优势,努力开拓演出市场。以文化集团组建为契机,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尤其是民营资本参股专业团体。积极鼓励形成有利于发展舞台艺术的组织形式,如签约制、演出经纪人制、剧目制作人制等,形成面向市场、适应市场的良好运行机制。以话剧、舞蹈、地方戏等硬品牌作为拓展演出市场的拳头产品,依托品牌,突出特色,打造精品,艺术建设高起点,服务层面低着陆。今后5年,大庆文化集团年商业演出不低于200场,年演出收入不少于400万元。壮大3-5家演出中介机构,促进全市演出市场网络的形成。通过组织洽谈会等形式,广泛吸引外省市演出中介机构和演出经纪人参与演出洽谈,同时积极“走出去”参加演出洽谈会等大型中介会议,大力宣传推介我市的文化艺术产品,扩大演出销售渠道。充分利用好、发挥好大庆歌剧院这一品牌文化设施的作用和功能,通过市场运作方式,力争每年引进50场国内外经典剧目,繁荣我市演出市场。四县专业演出团体结合实际重点开拓市内演出市场。

文博会展业。锻造、培育大庆婚庆文化博览会、文化教育博览会、文化旅游博览会、汽车文化博览会、家居文化博览会、农业文化博览会、啤酒文化博览会、图书音像制品展销会等主题文化会展,逐步扩大影响,锻造品牌,以会养会,形成集聚全市、辐射省内外的文化会展产业。利用大庆博物馆的硬件优势,努力与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横向联合,以市场运做方式引进品牌展览。推出东北第四纪野生动物化石展,逐步拓展国内展览市场。

艺术培训业。以大庆文化集团为龙头,以百湖文化艺术人才培训输出中心为主要载体,科学规划、市场运作,注重人才培训和输出,整合、打造大庆文化培训“航母”,逐步形成辐射全省的文化人才市场。今后五年,中心重点发展以创意、策划、营销等高端文化产业人才为主的培训、输出业务,以中高级文化产业工人为主的培训、输出业务,整合适合不同年龄人群的书法、美术、摄影、声乐、器乐、舞蹈等门类的培训班。参照人才交流中心的做法,采取现场和网络等多种办法推介各类学员就业。到2015年,百湖文化艺术人才培训输出中心力争年产值达到5000万元。同时,以市、县两级群众文化辅导网络为基础,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艺术教育培训体系,抓好少儿学艺、中老年健美健身以及其它相关文化培训教育活动,重点扶持、培育冉红模特艺术团、苏丹拉丁舞学校等民营艺术培训基地5个。

电影发行放映业。以市、县电影公司资源重组、兼并联合为重点,推行院线制建设,实现经营品牌化。力争建设省内第一家、东北第二家3D巨幕影院,以此为龙头带动我市电影产业发展,抢占省内电影市场,满足高收入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艺术品营销业。主要以百湖艺术群落和百湖文化产品营销推介中心为载体,逐步扶持书法美术手工艺品等原创产品交易、舞美音响乐器演出服装等文化设备交易、文物收藏品交易、二手文化用品交易,形成文化产品专业、综合交易市场。除常规交易外,重点打造网络信息交流、文化产品交易平台。建设大庆文化产业网站,为我市文化产业搭建宣传、推介和网络交易平台。到2015年,百湖文化产品营销推介中心力争年实现营业收入2亿元。

文化旅游业。以中国(大庆)湿地文化节为载体,积极开发石油文化、精神文化、湿地文化、两江文化、草原文化、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文化,叫响大庆独特的文化旅游名片。

文化创意产业。着重发展文化科技、音乐制作、动漫游戏等企业,支持红光科技、纳奇网络开发公司等企业做大做强。

出版物发行业。积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经营,打造大型发行集团,提高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印刷复制业。发展高新技术印刷、特色印刷,力争在百湖文化广场建成1个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的印刷复制基地。

3.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把项目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基本载体,建立文化项目库,筹划、论证、确定好计划投资30亿元的42个项目建设。启动一批项目。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开发相互补充,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协调推进,启动百湖文化广场、新媒体国学动漫制作、鱼皮画及鱼皮饰件加工、多维汉语学习应用系统等文化产业项目27个,力争“十二五”末期全部达产见效。引进一批项目。在引进 “新华08”、黑龙江新媒体基地等7个、投资11.6亿元项目基础上,继续加强与国内大型传媒龙头和文化企业的联系,积极开展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力争再引进5至10个投资亿元以上的文化产业项目。储备一批项目。着眼文化发展前沿,以有关部门和企业为主体,论证好民族文化传习中心、古莲文化创意产业园、北方民俗生态文化村等15个文化产业项目。

4.打造特色产业园区。把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作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平台,着眼于不断提升承载能力,努力打造“一体多翼”发展格局。“一体”即黑龙江(大庆)文化创意产业园。依托现有的图书城、大剧院、博物馆,重点发展图书销售、文艺演出、文博展览等产业。20xx年,完成18万平方米规划土地开发,重点推进百湖艺术群落、数码设计大厦、百湖影视基地等项目,完成园区配套服务设施。2015年之前,完成总投资5亿元的百湖文化广场项目。总的目标是通过五年努力,力争把产业园打造成为与国际文化创意产业接轨、汇聚东北亚文化产业资源、融合国际前卫文化元素的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60亿元。“多翼”即规划建设更多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谋划建设婚庆文化主题公园、工业遗址雕塑公园、萨尔图会战图书城、肇源古莲文化产业园、肇州青马湖创意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以酒吧、茶馆、艺术品经营为主体的休闲娱乐一条街,以古玩收藏、字画装裱、民间工艺生产销售为主的文化商品一条街,逐步形成多元发展、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力争到2015年底,建成六个文化产业园区,更好地发挥承载、孵化和辐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规划实施。各级党委、政府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把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着力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宣传部门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新格局,形成人人支持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落实出台相关文化经济政策,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已有的文化经济政策,加大执行力度,确保落实到位。积极争取、协调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宣传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及《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相关政策措施;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大庆市委大庆市人民政府关于推动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出台《大庆市公益性演出场次补贴办法》,对专业院团公益性演出按场次给予补贴。建立稳定的文化投入增长机制,确保地方财政每年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幅不低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坚持重点剧目建设经费财政投入制度、全市性重大公益文化活动经费财政投入制度、社区文化建设经费财政投入制度和对聘用制演员继续实行财政扶持政策,逐年增加图书馆购书和博物馆文物征集的经费,按照国家要求对博物馆免费开放门票收入和运行经费予以财政补贴。制定和完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相关经济政策,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兴办公共文化实体,建设公共文化设施,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稳定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三)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进市、县(区)两级文化行政部门进一步转变职能,把主要精力转移到管宏观、定政策、做规划、抓监管上来。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发展和壮大大庆文化发展集团,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发展活力。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人事、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进全员聘用制和岗位管理制度,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激发内在活力,提高服务水平。

(四)积极培养引进人才,加强队伍建设。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编制实施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系统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努力造就一支适应文化发展、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建立健全在职人员业务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分期分批培训全市文化业务骨干。


实现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实践推动大发展实施意见


实现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实践推动X大发展实施意见内容显示中根据县委《关于开展“思想解放大实践、推动**大发展”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为把此项活动在我场扎扎实实的开展起来,确保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我场党委研究、讨论制定了**林场“思想解放大实践、推动**大发展”实施方案。一、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党的十七大精神和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三县”建设为中心,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推动**林场的发展为目的,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县委十三届四次全委会精神。着力克服制约加快发展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大胆创新,探索加快发展的新举措,着力破解加快发展中的突出问题,着力提高加快发展的组织领导能力,在全场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凝聚力量,推动发展,努力开创**林场加快发展的新局面。二、 活动内容1、 强化发展意识,切实转变行政理念。在全场范围内广泛开展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树立发展意识和大局观念,服务观念,依法行政观念,积极营造尊重致富崇尚创业的气氛。真正把行政理念定位在“服务百姓,安定社会;服务企业,发展经济”上。2、 强化制度建设。 要健全和完善各项服务制度,一是加强干部职工出勤的管理,是迟到、早退现象得到控制;二是完善承诺制,扩大承诺范围;三是建立首办责任制和分工负责制及责任追究制;四是对县里确定的重大项目,要实行软环境绿色通道,全程服务,全程跟踪。各职权部门要把执行文件的规范性与从实际出发的灵活性结合起来,敢于和善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3、 健全和完善监督机制。一是建立健全领导干部诫勉谈话,回复查询,汇报工作,述职述廉,离任审计,离任公示和离任财务交接等制度;二是坚持重大事项公示制度,对重大的人事变动,财务收支,低保调整,土地分配等都进行公示;三是充分发挥中层干部、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对重大事项进行是钱咨询,事中、事后通报。三、 时间安排和方法步骤1、 学习动员阶段(20xx年5月25日—6月25日)召开党委会,认真研究制定**林场“思想解放大实践、推动**大发展”活动实施方案。召开全体职工大会,传达县委《关于开展“思想解放大实践、推动**大发展”活动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精神。2、 讨论调研阶段(20xx年6月26日—7月26日)在讨论研究阶段开展了“摆、找、查、提”活动,即摆现象,找差距,查根源,提对策。开展了征求意见活动,广泛征求职工、服务对象、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对林场工作和领导班子思想、作风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围绕“三县”建设,结合林场工作,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找出思想和工作中存在的阻碍。3、 整改提高阶段(20xx年7月27日—8月27日)在

实现继续解放思想大讨论大实践推动X大发展实施意见内容显示中深入剖析问题的基础上形成解放思想、服务发展、创新工作的工作意见,并落实到工作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求实效。在实践检验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实践,采取有效措施,协调推进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4、 深入实践阶段(20xx年8月28日—20xx年12月末)林场的“大实践”活动通过领导的精心组织,主要领导作为第一责任人,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落实的工作格局,取得了切实的效果。领导带头学习,学习先进的思维模式,带头查找不足,认真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改革创新的思维研究解决问题,形成加快发展、构建和谐的强大合力。使这次“大实践”活动引向深入,全面展示“大实践”活动给全场的带动作用。

开展思想大解放大发展大讨论实施方案


开展思想大解放大发展大讨论实施方案为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重要部署,根据中共我局《关于开展“以思想大解放推动XX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经处党委研究决定,从20xx年11月下旬开始,利用三个月时间,在全处的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以思想大解放推动XX经济社会大发展”大讨论活动,现制定如下方案: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全市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建好城市、促进和谐的重点任务,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题,以推动长春全面振兴为目的,以党员干部和机关作风为重点,着力克服影响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观念障碍,着力破解体制机制中阻碍发展的深层次问题,着力树立与大发展适应的工作作风,在全处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斗志、凝聚力量,以思想大解放推动XX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二、方法步骤根据局党委《方案》的要求,我处的大讨论活动安排3个月的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一)学习、动员部署阶段1.制定活动方案。11月30日召开中层领导干部会议学习领会局下发《方案》精神,展开集体讨论,结合实际制定绿化管理处大讨论活动方案。2.召开全处干部职工学习动员会。12月2日根据制定的绿化管理处大讨论活动方案,召开干部职工全体会议,部署活动方案,带动全体干部职工共同参加、集体参与本次大讨论活动。3.组织学习会议。12月3日至12月12日处机关与各基层单位分别召开各支部学习会议,要求学习会议不少于三次,分步骤、按专题重点学习我党关于解放思想的重要论述、科学发展观、党的十七大和市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二)讨论和查找问题阶段结合实际广泛开展讨论,认真查找问题,深刻剖析根源,努力突破观念束缚,跨越思维瓶颈。1.召开研讨会。12月16日根据第一阶段学习内容开展全处党员干部研讨会。2.举行民主生活座谈会。12月18日全处全体干部职工举行民主生活座谈会,开展讨论活动。3.讲党课。12月21日聘请党校教师为新老党员、党积极分子讲党课,讲述党的革命史、发展史。4.调查调研。12月下旬组织全处职工针对前一阶段讨论引发的现存问题进行问卷调查、公开征求意见。将暴露出的问题反馈到领导班子。5.剖析根源。12月29日召开党员全体会议,剖析问题根源,制定解决方案。(三)整改和完善提高阶段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整改措施,巩固活动结果,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改进工作作风。1.部署整改工作。1月4日召开部署整改工作会议,将整改工作任务明确落实。2.召开总结会议。1月末召开本次活动总结工作会议,总结经验、培养典型、宣传推广。

食品工业发展行动计划范文


食品工业发展行动计划

为贯彻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xx年食品工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x政办秘〔xx〕x号)、《x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县食品工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x政〔xx〕XX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结合我县实际,制定xx县xx年食品工业发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围绕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着力推进食品工业发展,努力实现食品工业经济规模进一步壮大,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产业体系更加完善。xx年,力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增速15%以上,食品工业产值达到58亿元,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9家,年产值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3个、年产值10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个,新增著名商标1个,力争新增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农产品1个。

二、重点工作任务

(一)粮油食品加工业。xx年,产值亿元以上粮油食品加工企业力争达到9家(新增1家)、规模以上粮油食品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37.7亿元。(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经委、县财政局、县招商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县粮食局、各乡镇政府)

(二)畜产加工业。xx年,畜产加工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4家(新增1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力争达到3家(新增1家),新增产值10亿元企业1家,规模以上畜产加工业产值力争达到17亿元。(牵头单位:县畜牧兽医水产局,配合单位:县农委、县发展改革委、县经委、县财政局、县招商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

(三)烟、酒类及饮料加工业。xx年,烟酒类及饮料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4家(新增1家),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力争达到2家(新增1家),力争规模以上酒类及饮料加工业产值达到2.2亿元。(牵头单位:县经委,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发展改革委、县农委、县财政局、县招商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

(四)果蔬加工业。xx年,果蔬加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家(新增1家),力争规模以上果蔬加工业产值达8000万元。(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发展改革委、县财政局、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招商局、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各乡镇政府)

(五)健康养生食品加工业。xx年,力争健康养生食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2家(新增1家),力争健康养生食品加工业产值达3000万元。

(六)加快县食品产业园规划建设。我县规划建设1个4.35平方公里的食品产业园,xx年食品产业园要全面启动,产业园的规划、建设、招商等工作要齐头并进,重点推进325亩孵化园的建设,全面落实xx县食品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力争年内实现入驻项目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县开发区管委会、县农委,配合单位:县招商局)

(七)培育龙头企业。xx年力争年产值亿元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3家、年产值10亿元以上的达到2家。(牵头责任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经委)

(八)发展中小微食品企业。xx年,力争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达到29家。(牵头单位:县经委,配合单位:县农委、各乡镇政府)

(九)积极创建品牌。积极推进食品企业创建著名、驰名商标,鼓励和支持东升、金冠、宏健等企业创建驰名商标。xx年力争新增食品工业著名商标1件,新增驰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各1件。积极组织参加评选"xx十大食品名牌产品" .(牵头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配合单位:各乡镇政府)

(十)加强产品展示宣传。积极组织申报农业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做好"三大农交会"参展工作,积极支持食品出口。(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文体旅游局、县商务局、各乡镇政府)

(十一)加强食品工业原料基地建设。围绕食品企业需求,调整种养结构,重点建设优质品牌粮食、畜禽、蔬菜等特色原料生产基地建设,从源头上保障加工企业原料需求和质量安全。(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各乡镇政府)

(十二)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诚信黑名单制度。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健全产地环境和产前投入品、产中过程控制及产后质量安全检测等全过程质量安全控制体系。(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县粮食局)

(十三)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xx年,力争新增食品加工物联网应用企业2家以上。(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经委、县商务局)

(十四)大力发展。进一步提升阿里巴巴"xx馆"和"xx菜大师"企业入驻数量和交易规模,坚持线上和线下交易相结合,支持食品企业自建电商平台,创新商业模式。(牵头单位:县供销社,配合单位:县农委、各乡镇政府)

(十五)强力推进精准招商。xx年,至少拜访重点企业10家、落实意向3个、签订投资合同(投资5000万元以上)2个、引进并开工固定建设资产投资亿元以上食品工业项目2个;引进并开工建设固定资产投资2000万元以上食品工业"凤还巢"项目2个以上。(牵头单位:县招商局,配合单位:县直各单位、各乡镇政府)

(十六)强化融资支持。落实金融支持政策,扩大信贷投放。加强直接融资。xx年力争进入股权交易中心挂牌食品工业企业达到1家。(牵头单位:县金融办,配合单位:各乡镇政府)

(十七)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不少于1000万元行动计划专项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由县财政局、县农委另行制定下发。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项目等要向食品工业重点企业倾斜。(牵头单位:县财政局,配合单位:县农委)

(十八)落实扶持政策。认真落实《xx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xx市产业引导基金管理办法(试行)等三个办法的通知》(亳政办秘〔xx〕145号)、《xx县人民政府关于印发xx县食品产业园发展扶持政策的通知》(蒙政秘〔xx〕21号)确保政策落实到位。(牵头单位:县财政局)

(十九)开展企业人才提升。积极组织龙头企业负责人提升培训。对企业负责人参加省农委组织EMBA学习培训的,给予费用补助。(牵头单位:县农委,配合单位:县财政局)

(二十)加强项目谋划。xx年,谋划投资2000万元以上食品工业项目不少于20个,力争有10个项目具备建设条件、5个项目开工建设。(牵头单位:县招商局,配合单位:县直单位、各乡镇政府)

三、压实工作责任

(一)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县政府成立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食品制造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推进小组,加强组织协调,定期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农委,具体指导食品工业发展的日常工作。

(二)加强督查调度。落实推进食品工业发展"月通报、季督查、年考核"制度。每月对工作推进情况进行通报,领导小组办公室每季度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通报,会同县政府督查室开展一次督查活动,领导小组组长每季度主持召开一次专题调度会议,听取工作开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具体问题,落实议定事项。

(三)营造发展氛围。充分运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媒体,全面及时报道我县食品工业工作进展和发展成果,大力宣传产业的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努力把行动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县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


县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

县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xx-20xx年)

妇女儿童是社会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妇女儿童的健康事关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民族素质的整体提高,是重大的国计民生问题。保护妇女儿童的身心健康,是各级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为此,根据市政府下发的《天津市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xx-20xx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结合我县实际,制定《xx县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20xx-20xx年)》。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国妇女发展纲要(20xx-20xx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xx-20xx年)》,以保障母婴安全、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为目的,以农村妇女儿童和特殊人群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加强多部门合作,进一步健全妇女儿童卫生服务体系,推动我县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发展。
二、总体目标
(一)建立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的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的长效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建立妇女儿童健康保障制度,形成良好的筹资机制,促进妇女儿童健康事业科学、持续地发展。
(三)建立能够满足妇女儿童健康需求的三个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改善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到20xx年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采取"稳步推进、确保重点"的工作原则,在五年时间内,全面提高我县妇女儿童保健水平。一是确保我县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0/10万、6‰和7‰以内;二是重点保障出生缺陷发生率到20xx年控制在2%以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以控制出生缺陷为主要目的的三级筛查工作,确保救助工作的落实;三是积极开展妇女儿童常见病、多发病的普查普治,提高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到20xx年我县的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三、行动措施和工作目标
(一)控制孕产妇、婴儿死亡率,保障母婴安全
1.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实行部门领导承诺,逐级落实责任,实施有效评估。
2.加强助产技术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合理规划助产技术服务机构,建立我县危重孕产妇、婴儿抢救应急指挥系统,完善危重孕产妇和婴儿抢救绿色通道,保障母婴安全,住院分娩率达到100%。
3.加强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的系统管理,全面推广使用"天津市母儿保健手册",孕产妇产前医学检查率达99%,儿童保健覆盖率达98%;加强高危孕妇的专项管理,高危孕妇管理率达100%。
4.加强执法监督,打击和取缔非法开展助产技术和计划生育技术的行为。
5.加强对外来人口孕产妇和儿童的系统管理与保健服务。
(二)控制和减少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1.充分利用"孕前检查"工作平台,进一步加强出生缺陷一级预防。
(1)做好孕前传染病检查,检查率达到90%。
(2)启动孕前叶酸增补项目,发放率达90%。
(3)启动孕前健康教育项目,普及率达90%。
2.突出重点人群管理,进一步做好出生缺陷二级预防。
(1)继续做好产前筛查,筛查率达90%。
(2)启动出生缺陷高危孕妇综合管理项目,干预率达95%。
(3)加强孕期保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3.扩大儿童先天疾病筛查和干预范围,有效减少儿童智残、听残、视残、肢体残和儿童死亡,提高出生缺陷三级预防功效。
(1)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筛查率达95%;对甲状腺功能低下和苯丙酮尿症患儿救助率达100%。
(2)启动新生儿听力筛查项目,筛查率达95%;同时在聋儿佩戴助听器救助的基础上,开展人工耳蜗手术救助项目,救助感音神经性聋儿,救助率达100%。
(3)启动新生儿白内障筛查干预项目,20xx年达到90%,病患儿童干预率达100%。
(4)启动新生儿髋关节发育不良筛查干预项目,到20xx年筛查率力争达90%,干预率达100%。
(5)启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项目,筛查率达90%。
(三)解决妇女儿童健康突出问题,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
1.启动控制剖宫产项目,剖宫产率下降到40%以下。
2.启动育龄人群和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项目,覆盖率达到90%;加强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建设,青少年生殖保健服务的可及率达到95%,人工流产后保健服务的覆盖率达到85%,人工流产下降1/4。
3.做好传染病母婴垂直传播阻断工作

县妇女儿童健康行动计划第2页

,降低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妊娠妇女乙肝、梅毒、hiv的检测率达90%以上,梅毒检查阳性的妊娠妇女的治疗和随访率达95%,感染梅毒产妇的新生儿治疗和随访率达95%,先天性梅毒的发病率小于0.5%。
4.启动已婚育龄妇女妇科病普查项目,控制妇女生殖道感染,降低乳腺癌和宫颈癌的死亡率,到20xx年妇科病普查率达80%。
5.启动儿童六龄齿窝沟封闭预防龋齿项目,干预率达90%。
6.启动儿童肥胖和高血压健康促进干预项目,将血压列为儿童体检常规项目,对肥胖和高血压儿童进行早期干预,干预率达90%。
7.启动儿童心理行为干预项目。
8.启动儿童视力保护项目。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xx县《行动计划》领导小组,由副县长杨霞同志任组长、县卫生局局长杨百成、县妇联主席田淑敏、县国动委综合办秘书陈军同志任副组长,宣传部、妇儿工委、卫生、财政、计生委、教育、民政、公安、广电、物价、残联、劳动、工会、红十字会、体育及乡镇主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卫生局,由卫生局副局长董志源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各自工作职责把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来抓,明确工作目标与责任,明确具体领导和有关科室负责此项工作,做好组织实施与绩效评估,推动各项工作开展,确保《行动计划》相关工作指标的完成。县政府将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纳入乡镇政府和各职能委局主要领导的任期目标考核,实行目标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1.县委宣传部负责组织指导新闻媒体,针对妇女儿童健康问题,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宣传报道保障妇女儿童健康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妇女儿童卫生工作的成果、经验及重大活动的相关信息。
2.县妇儿工委负责《行动计划》的社会宣传、组织发动、项目评估工作,研究制定有关宣传教育规划、健康促进和年度计划,负责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和协调,定期组织召开联席会议,负责有关宣传材料的编制和印发。
3.县卫生局负责实施《行动计划》项目,为有关部门提供相关技术支持,进行质量控制和工作总结,协助制定宣传文稿,参与宣传活动。
4.县财政局负责制定相关财政政策、做好资金保障和资金使用情况的督查管理工作。
5.县人口和计生委负责做好出生缺陷高危孕妇综合管理工作,广泛开展育龄人群、青少年的孕期和生殖健康教育,做好孕妇信息搜集和反馈工作,依法开展计划生育服务,协助卫生部门做好叶酸增补工作。
6.县教育局负责在校学生开展健康教育与促进活动,配合卫生部门落实托幼机构及在校儿童的项目检查,改善儿童健康状况。
7.县民政局负责配合卫生部门开展孕前保健以及孕前传染病检查工作,对婚姻登记人员开展叶酸增补工作的宣传,并做好相关救助工作。
8.县广播电视局负责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行动计划》的社会宣传和妇女儿童保健知识的普及工作。
9.公安xx分局负责提供我县常住和外来人口资料,维持稳定的医疗及公共卫生环境。
10.县物价局负责对助产技术收费标准严格监管,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涨价。
11.县红十字会负责为妇女儿童健康提供募捐支持,参与妇女儿童健康教育活动。
12.县残联负责配合卫生部门做好缺陷儿童的救助、相关干预和儿童致残疾病筛查的相关支持。
13.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负责做好医疗保险(包括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有关公共卫生政策的制定和落实,完善生育保险制度,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权益。
14.县总工会负责协助有关部门落实女职工健康体检工作。在女职工中开展相关健康教育。
15.县体育局负责根据妇女儿童生理和年龄特点,开展适合妇女儿童的健身体育活动,提高、改善广大妇女的健康水平,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16.乡镇政府要体现政府主导,负责辖区《行动计划》各项工作落实的组织、发动、协调等工作。
(二)技术保障
加强妇女儿童卫生体系建设。一是要加强妇女儿童保健队伍建设,提高专业人员技术水平;二是要加强医疗及预防保健单位职能科室建设,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功能;三是要加强妇女儿童保健网络建设,形成以妇幼保健所为管理中心,以县医院、中医院为技术支撑,以乡镇医院、卫生院为枢纽,以村级社区卫生服务站为依托的县、乡、村三级妇女儿童保健网络。
(三)经费保障
县、乡人民政府将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制定持续增长的财政支持政策,逐步加大对妇女儿童保健工作的经费投入。
五、建立妇女儿童健康工作联席会制度每半年由妇儿工委组织召开一次由领导小组成员参加的工作联席会,加强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及时了解各单位工作情况,随时解决存在问题。
六、督导与评估
在县政府领导下,组成由县妇儿工委牵头,多部门参与的评估工作组,依据《行动计划》评估标准,进行《行动计划》的年度督导及中、末期评估,保障《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县五大发展行动计划》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小班五大领域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