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我与安全生产演讲 > 导航 >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我与安全生产演讲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写心得体会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遇到的事情,写心得体会能够提升我们的书面表达能力。怎么才能写出更好的心得体会呢?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请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吧!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可概括为“八个是”和“三个关系”:
八个是:
1.安全生产是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国家安全除了需要国防抗御“外患”外,在“冷战时期”,更需要重视“内忧”——技术风险(生产安全、信息安全)、自然风险(灾害、卫生事件)、社会风险(邪教、恐怖事件)、人为风险(治安与食品安全)等。
2.安全生产是“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体现:生命安全与健康保障是人民最基本的利益;先进生产力需要较高的生产安全水平来体现.
3.安全生产是党和政府“执政为民”的要求:人民需要“安居乐业”,人民需要“平安吉祥”,员工要求“劳动保护”,企业需要“安全生产”。因此,安全生产需要成为各级政府的执政“要务”。
4.安全生产是宪法及国家性质本质的要求: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既然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优势,也是宪法明确的国家本质要求。
5.安全生产是社会进步与文明的标志: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不仅要看经济和物质的指标,更需要用社会安全水平和生产、生活安全标准来体现。
6.安全生产是以人为本的重要内涵:以人为本就需要重视人的生命权和健康权;以人为本就要遵循“生命第一”的原则;以人为本就要将安全纳入优先发展的战略;以人为本就要将安全目标置于全面小康的重要地位;以人为本就要协调好安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7.安全生产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对于社会,安全能够吸引人才和资源;对于企业,安全扩大商誉、保障效率、促进效益、减少损失。
8.安全生产是生活质量的体现:人类的生活基本需要一是生理的,二是安全的。在满足温饱基础上,安全必将成为人们的“第一需要”。
三个关系:
1.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稳定大局。
2.安全生产关系到社会经济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安全生产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与否。
《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安全生产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认识


对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的认识
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其中又可细分为若干个阶段。从本世纪初到202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就是实现“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的起始阶段。这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应该如何准确把握、正确应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重大战略机遇期
2003年,我国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按国际公认的标准,我国已走出了低收入国家的行列,进入了中低收入国家行列,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党的十六大提出,对我国来说,本世纪头20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而且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
第一,我国已处于工业化中期。按照国际通用标准,人均gdp处于1200美元到4500美元、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城市化率为30%的,为工业化中级阶段。目前我国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5.23%,二、三次产业比重增加到51.15%和33.62%,已处于工业化中期。
第二,我国已确立制造业大国的地位。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出现了两个重要发展趋势,一是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社会”和信息时代。二是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启动工业化进程,二者的结合,使制造业生产基地从发达国家和地区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转移。中国由此成为了新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之一。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制造业已经成为扩张最快的产业领域,居世界第四、发展中国家之首,大型机械设备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成为带动工业化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而且中国的彩电、洗衣机、冰箱、微波炉、摩托车等产品的产量规模,已是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家电、手机等产品出现新一轮扩张的同时,轿车工业方兴未艾,各类资源正在向轿车工业大规模集中,这是市场竞争推动发展、市场机制促进发展带来的。
第三,资金、技术呈现梯次转移的态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国际资金、技术主要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带来了沿海发展的机遇,现在,沿海对国外资金、技术的承接受到了地域空间诸多限制,要求自身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必然促使沿海地区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国外资金、技术看好中国西部,也在抓中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一些产业包括高技术的信息产业,也到西部来寻找发展空间。珠三角经济区蓬勃发展,增强了它的辐射力,因而扩展成泛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的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也将带动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泛长三角”正在悄然形成。西部成了中国制造业可以延伸的广阔空间。
第四,地区经济合作势头强劲。近年来,地区经济合作组织发展势头强劲,推动了全球化进程。亚洲东盟10国,由于中国的参与,形成了“10+1”机制。2020年建成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成为一个拥有17亿消费者,近2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达1.23万亿美元贸易总和的经济区。东盟与中、日、韩合作,形成“10+3”机制,并将向东亚共同体(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过渡。这一机制,将对原有的世界市场格局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形成北美——欧盟——东亚三足鼎立之势。我国在这一态势中融入经济全球化,对加快我国的发展是极好的机遇。
抓住重大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竞争意识,自觉分析、认识、批准本地的发展机遇,在把握机遇中求得主动。要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采取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特色战略融入全国全局,以破解本地区发展的难题。要主动承接梯度转移,中西部地区要把发展传统产业、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结合起来,把发展资金、技术密集产业与发展劳动密集产业结合起来。
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
自党的十四大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国已进入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期。这一过程就要把市场经济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向纵深和各领域拓展。按照国际通行的量化标准,我国市场经济还处于市场化在15%—30%左右的弱市场经济状态,未来20年,我们要从弱市场经济,经过市场经济、相对成熟市场经济向发达市场经济过渡。
笫一,触及深层次矛盾,改革的难度更大。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更多体现在新体制因素的引入、成长与拓展上,计划经济的核心部分并未彻底触动。完善市场经济的改革,是触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滞后部分的改革,如解决城乡分割、金融改革、产权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进一步推进一般商品市场化、生产要素市场化、企业市场化、地区的市场化和政府职能的规范化,难度较大。
第二,市场化改革向各领域全方位推进。一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深化发展混合经济的改革,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二是建立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体制;三是形成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机制;四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五是要建立协调经济发展同社会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的机制,重视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宏观调控体系,转换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
第三,经济全球化促进我国的经济体制不断创新。改变与市场经济一般规则相抵触的法律法规,提高政府行为的透明度;对农业的补贴,要从主要在流通环节补贴给粮食企业转变为在生产环节直接补给农民;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以应对金融等服务业开放后带来的挑战;加快内外贸一体化进程,确保企业在对外经济贸易活动中的自主权和平等地位;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体系。
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要把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作为中心环节来抓,这一改革既是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也是需要下大决心攻关的难点。要打好以产权制度为核心的改革攻坚战,重点做好产权制度改革、国有资本布局调整和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制改革。要深化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分别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享有所有者权益,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要建立和完善农村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农村市场经济。
三、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
随着我国步入工业化中期,应该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型,这是生产力发展的本身要求和需要。近年来我国经济较快增长,付出了消耗过多资源和增加污染的沉重代价。资料表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进一步缩小,要实现年均8%的经济增长率,能源供需差达20%以上,对资源的供需矛盾也会扩大,粗放式的增长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影响经济可持续性发展,我国现已进入经济结构战略性转型期。
第一,经济开始步入集约型经济时代。经济增长方式从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中央经济工作会突出强调了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的转变。我们要由高污染、高消耗的粗放型经济模式,转变到走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路子上来。
第二,经济开始步入工业反哺农业时代。在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过程中,农民和农村为城市工业的发展、城市的建设和城市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我国目前总体上已达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经济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2004年的一号文件和2005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强调“三农”问题,就是要以工业反哺农业,各项支农的力度只能加大,不能减弱;已实行的政策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随着国家财力、物力的增强,还要逐步加大支农力度。我们要认清这种形势,无论是推进工业化进程还是城市化进程,都要与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统一起来,协调起来;绝不能发展了工业、壮大了城市而使农民“边缘化”。
第三,经济开始步入可持续发展的时代。目前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即改变传统的“资源——产品——废物和污染排放”的工业发展线形模式,走上“资源——产品——再生资源”为特征的循环经济轨道,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社会效益。根据资源输入减量化、延长产品和服务使用寿命、使废物再生资源化的“三r”原则,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循环流动过程,使得整个经济系统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基本上不产生或少产生废弃物。这是一种保护生态环境的经济,是一种可以实现社会、经济、环境共赢的经济,是把生产和诮费纳入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的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
实现经济结构转型,要积极探索生态经济的道路,大力发展生态流域、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和生态城市建设。要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发展模式,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经济工作始终,贯穿于新型工业化道路始终。要通过集约化建设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按照土地的集约化、规划的集约化、资源的集约化、人力资源的集约化包括干部使用的集约化来推进县域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社会矛盾凸显期
不少国家的实践证明,当一个国家人均gdp跨过1000美元的门槛后,可能出观两个结果:有的跃起腾飞,有的盘桓不前。对我国而言这个阶段是现代化建设承上启下、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时期,是既有巨大发展潜力和动力又有各种困难和风险的时期,是既有难得机遇又有严峻挑战的时期。这一时期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居安思危。
第一,社会阶层的分化加速。中国经过了两个社会阶层分化时期,一是社会主义改造和“三线”建设时期;实行大的人的交流、变动,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第二个时期就是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大量分化、加速流动。社会阶层的变化大,也使得社会阶层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理想境界的贫富两头小、中等收入多的“橄榄型”还没有形成,而“哑铃型”的阶层结构必然带来社会的不和谐因素。
第二,人民内部矛盾呈现出新的特点。当前人民内部矛盾较为复杂:一是矛盾的经济利益性突出;二是矛盾的群体性增大;三是矛盾的危险性增大;四是矛盾的化解难度增大。
第三,弱势群体比重增大。由于收入差距有加大的趋势,社会上出现了需要特别关注的困难群众即弱势群体。据有关调查统计,10%高收入人群的收入与10%低收入人群收入之比,2003年为9.1:1,2004年增加为9.5:1。弱势群众首先是贫困农民,农民中有2900万人尚未脱贫。二是失地农民,有的农民土地被征用后失去赖以生存的根基,又没有在城镇就业的本领,成为“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三是城市中以下岗失业者为主体的贫困群体有1500万人左右,他们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同质性、群体性很强,表达和追求自己利益的能力更强,也可能带来更多的社会动荡因素。
第四,群体性突发事件频繁。从性质看,绝大多数的群体性突发事件属于特殊的人民内部矛盾。其特殊性在于心态的不平衡、利益的不协调,他们往往通过一种激化的手段来获取利益。从起因来看,利益冲突是导火索。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利益多元化使复杂的人民内部矛盾集中表现为利益冲突。这种冲突既有自身利益的获取,也有个别干部的非法利益卷入引发群众的不满。从表现形式看,群体性事件中多数群众的合理诉求与个别人的违法行为交织在一起。往往群体闹事背后都有操纵者和组织者,操纵者和组织者是违法的,而群众反映情况是合理的。从后果看,群体性事件社会危害严重。如果处理不得当,可能造成更大的对抗性和危害性事件。所以这需要各级领导干部畅通信息,不能推诿群众反映的问题、踢皮球,杜绝在一些人当中存在的“不闹不解决,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的心理。
将社会矛盾化解到最小化,要按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在全社会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要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要健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管理格局,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要建立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从预测预警、快速反应、协调督办、主体责任、竞争激励五个方面建立和完善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并逐级逐层落实。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坚持“三个一切”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中共通许县委书记史根治邓小平理论是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智慧和结晶,是指引我们党和国家奋勇前进的航灯。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邓小平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创立者。他在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人民,他七十多年的革命生涯波澜壮阔,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成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创建、巩固和发展,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领导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我国国民经济迅速发展起来,综合国力愈益强盛起来,人民生活逐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显示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之际,纪念和缅怀邓小平同志的丰功伟绩,对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党中央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作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我们正处在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就必须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牢固坚持“三个一切”,即:“发展高于一切,改革推动一切,稳定压倒一切”的指导思想,才能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一、坚持发展高于一切。“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邓小平同志的
著名论断。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只有紧紧抓住发展这一主题,才能从根本上把握人民的愿望,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和优势,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硬道理,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作为我们通许县要加快发展,就必须立足县情,具体地说,就是要把握好“一二三”,即明确一个定位,破解二个难题,塑造三个形象。一是明确一个定位。要加快经济发展,就必须正确分析我们的优势,明确一个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切实可行的县域经济的发展定位。目前我们通许县还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是一个相对欠发达的地区。这就是我们的县情。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县域经济的发展,只能是立足现有工业基础,依托资源优势,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围绕这个定位,我们制定了以富民强县为总目标,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收、居民增收,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推进农业现代化,大力实施工业强县、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城镇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促进县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工作思路,为实现这一目标,今后几年我们要着力培植酿酒、粮油加工、机械、纺织、化工、畜产品加工、灯饰七大产业,通过产业规模的壮大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产业特色,从而以工业的快速发展推动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二是破解二个难题。一个是农业大而不强,农业产业化水平低。另一个是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三是塑造三个形象。即塑造一个诚信负责的政府形象、开放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形象、开明亲商的群众形象,通过塑造三个形象,大力改善我们的投资环境。
二、坚持改革推动一切。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所倡导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们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也得到提高。但要加快发展,必须全面开放,加快改革步伐,实施全面开放。以更大的魄力,更加有效的措施,超常规的思维,推进改革的逐步深入。首先要加快国有企业的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必须触及产权,必须以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坚持“改、破、割、租、卖、送”的思路,盘活存量,扩大增量,以盘活存量促进增量扩大,以引进增量带动存量的盘活。首先要以解放思想、创新观念为先导,即要进一步认清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又要进一步增强深化改革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改革必须深化的观念,只要对企业发展有利,不管改革进行到哪一步,哪怕改到自己头上,涉及到自己利益,都要坚定不移,全力支持。其次,股份合作制企业要勇于进行二次改制。我们的企业过去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改制,改制的主要形式是在“两个承接”的基础上,在内部进行的资产股份化重组,但并没有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这种情况下吸引外部资金、技术、人才和新机制的介入,实行二次改制迫在眉睫。第三,改革领域要进一步拓展,要积极抓好流通领域等系统的

实现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第2页

改革改制,加快国退民进步伐,以开放推进流通领域的改革。
要通过改革开放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是我们的优势产业,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调整,种植业、畜牧业达到了一定规模,农业产业化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存着产业链条短、附加值偏低的问题。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要在“大”字上搞突破,扩大群体规模;其二是在“优”字上做文章,优化发展环境,建好优质基地;第三是在“连”字上下功夫,推进贸工农一体化经营。要围绕农业产业化搞引进,以资源优势促开放,千方百计地吸引外地企业到我们这里建基地,搞精深加工,推进农副产品的工业化生产,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减少“源”字号农副产品,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要通过改革开放,加快城市化进程。要牢固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采取资产置换,民办公助、产权拍卖、引资开发等方法,运用市场机制带动社会多元投入,实现以城养城、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稳定压倒一切。邓小平同志曾指出,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所以我们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把稳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努力克服就稳定抓稳定的倾向,采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综合治理的原则,保持农村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一是夯实基础,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保证,是保持农村稳定的基础。我们要把切实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巩固基层农村稳定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这一主题,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机制。我们将抽调机关干部下基层开展联乡驻村帮扶和“扶强治弱”工作,组织35岁以下的县乡干部到村任职,让农村基层干部提高执行政策的能力,依法办事能力和兴农富民能力,使农村基层干部不断增强适应和驾驭市场经济的本领,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大局稳定提供有效服务。要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对部分后进村、少数瘫痪的支部下大力气抓好整顿提高。同时进一步加强农村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进一步夯实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要大力开展政策法纪教育活动,使干部进一步明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增强按政策办事,依法行政的自觉性,使群众明确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正确行使自己的权利。
二是要创新机制,狠抓信访稳定工作。要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靠上抓、其他领导分头抓、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制度,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局面。要加大解决实际问题的力度,正确对待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对待群众上访所反映的问题,要认真调查研究,深入分析思考,扑下身子去解决,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防止小事变大事,简单问题拖成复杂问题,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好事、实事,切实减少信访源。搞好信访法规宣传,使各级各部门自觉按照信访法规的要求,依法处理信访事项,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使广大群众依法进行信访活动,自觉维护信访秩序。要认真排查不稳定因素,继续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搞好“严打”,为群众生产、生活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邓小平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的英名、业绩、思想、风范将永载史册,世世代代铭刻在人民的心中。我们将弘扬邓小平的革命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邓小平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安全生产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认识


安全生产与企业经济效益的关系认识

20xx年6月,全国将迎来第九个“安全生产月”活动,引导社会将安全发展作为科学发展的前置条件,教育人民关注健康、关爱生命,切实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落到实处,并贯穿于各项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发展目标全过程,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发展,经济创收在当今市场经济发展中占领着重要地位,企业要提高市场竞争,就必须有抵御风险的能力,各种事故就是最大最直接的风险,搞好安全生产是抵御或消除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把安全生产工作作为企业经济发展永恒的主体,只有抓好安全生产才能创造经济效益。

安全生产是为了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人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因素,也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要想做好安全,必须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安全就是生产力,安全就是效益的思想。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至关重要,要把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的道理铭记每个职工的心间。安全生产负责人要经常组织安全知识学习,在工作区、生活区设置安全标语,处处预防事故、时时注意安全,使安全生产的浓厚氛围无处不在,配备齐全的安全设施,加大安全生产投入,营造一个安全生产的良好环境。

要保证安全生产就要有投入,安全设施的投入也就势必形成生产成本的增加。所以,一些单位为了省几个钱而忽略安全生产的投入,把安全仅仅是挂在嘴上、贴在墙上,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能真正落到实处。使其潜在效益得不到发挥,不能更好的提高单位整体效益,促进单位的发展。其实安全生产本身就是经济效益,不过是潜在的效益,我们抓安全生产工作就要象抓经济效益一样,我们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在抓经济工作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在抓管理的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管理,在抓职工素质的同时,要抓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安全抓好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就能促进生产,才能提高经济效益。

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企业特征决定了它的任何时候都会把提高经济效益放在首位,使不少人对安全生产存在模糊认识。各单位也一再强调管生产必须管安全,安全工作无小事,但仍有个别领导只重视生产,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以提高经济创收来提高自己的政绩,认为只要生产效益上去,出点事故也是正常的,从思想上轻视了安全生产的重要性。也有个别职工对安全生产不够重视,在日常经济生产工作中,为了省时省事时常不按操做规程进行施工,安全意思不强,思想麻痹大意,导致出现安全事故,造成巨大的生命和财产损失。如“4·28”胶济铁路特大安全事故中涉嫌铁路运营安全事故发生列车脱线事故,事故共造成70余人死亡、247人受伤,给事故本人和家人带来了无限悲痛,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经济损失,虽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了处罚,给轻视安全生产的人敲响警钟。但是人民的生命、国家的损失却已经无法挽回,这就说明了没有安全生产,就谈不上任何经济效益。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形势下,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是每个单位必备的生存条件,但安全生产本身也是一种效益。我们强调安全生产的重要性,并不意味着忽视经济效益的中心地位。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割裂开来,更不能使之对立。忽视安全单纯追求其所谓的效益,结果是生产受到很大影响,经济效益也就无从谈起,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单位才能健康稳定的发展。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彻底扭转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强化安全生产,动员和依靠广大职工,突出安全第一的思想,确实抓好安全生产,保证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安全生产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相对统一的整体,相辅相成。安全生产是经济效益的前提保证,经济效益是安全生产的必要条件。只有搞好安全生产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的生产秩序,才有经济效益;有了经济效益,安全防范设施才有条件得以保障和改善。

可见安全工作是经济工作的重要部分,只有安全搞好了单位经济才能够发展,我们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从点点滴滴做起,决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关安全的每一个细结。在位置上突出起来,以安全促进度,以安全促生产,以安全保证单位最大效益。

公安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思考体会


公安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思考体会

最近,**县委制定了“打造产业和生态文化精品,构建活力帅乡魅力歌乡”的阶段性奋斗目标,明确了“产业扶贫、工业兴县、创新强基、科学跨越”的总体工作思路。县公安局必须把公安工作自觉地置于县委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大局下来研究、来谋划,牢牢把握公安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拓宽公安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空间,不断改革创新公安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理念和举措,着力提高公安机关推动科学跨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能力和水平。笔者就县公安局如何更好地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从强化服务发展意识、建立和完善服务发展机制、提高服务发展水平三个方面谈谈粗浅的认识。
一、必须强化服务发展的意识
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公安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和推动作用,要纠正和克服错误思想观念,要弄清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摆正服务的位置,明确服务的职责,强化服务的意识,切实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一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重大意义。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靠自己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公安机关及其广大公安民警要充分认识发展的重大意义:发展是增强综合国力的迫切需求;发展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现实要求;发展是社会稳定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更是公安工作的后盾和动力。只有经济发展起来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得到提高,社会才能稳定,国家才会强大。**是一个老、少、边、穷的欠发达县,自然条件差,区位优势弱,基础设施差,经济总量小,社会事业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这些问题只有靠**县自身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科学跨越发展才能解决,离开了发展解决任何问题都是空谈。
二要明确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新时期、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四大政治和社会责任。我们可以将四大政治和社会责任理解为“三大服务”,即为人民服务、为执政服务、为发展服务。三大服务是有机统一的,缺一不可。因此,公安机关及其广大公安民警必须充分认识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公安机关的重大责任,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理念,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统揽公安工作,调整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找准公安工作服务发展结合点,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地履行好服务发展的职责。
三要强化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公安机关及其公安民警由于过去长期受“专政”、“管理”思想的影响,一部分公安民警“老大”意识、“管人者”的特权思想比较严重,以人为本的理念、执法为民的理念、服务的理念还没有真正树立,特别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还很淡薄。新时期新阶段,公安机关担负着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的硬任务。要弄清硬道理与硬任务的关系—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发展促进稳定。公安机关必须充分认识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以提供社会治安稳定的公共产品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牢固树立服务理念,不断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贯穿到整个公安工作中,坚决克服经济建设是经济部门的事与已无关的思想,坚决克服以管人者自居的特权思想,坚决克服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切实端正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意识。
二、必须建立和完善服务发展的机制
公安机关要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必须紧密联系社会稳定和社会治安的实际,紧密联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努力创新服务举措,不断建立和完善服务机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的社会和治安环境。
一是建立和完善情报收集研判机制。要加强情报信息网络建设,通过在社会各个层面、各类群体物建专业情报信息员、群众信息员,建大建强情报信息网络。要加强情报信息收集研判,围绕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节日、敏感时期、企业改制、征地拆迁、重点工程建设、历史遗留问题、民族宗教问题和民工返乡就业等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特别是矛盾纠纷多发的重点区域、重点群体,及时发现、收集和研判各类深层次、内幕性和预警性情报信息,为提前决策提供详实可靠依据。要加强情报信息后期处理,对收集研判后的情报信息要落实归口调处、跟踪督办、上报协办和挂牌交办,对不属于公安机关管辖或自身难以化解的突出问题,要及时报告县委、政府或通报相关部门。
二是建立和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要建立矛盾纠纷排查制度,将矛盾纠纷排查有机地融入到公安机关日常工作中去,将矛盾纠纷排查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作为基层民警的必修课。要建立矛盾纠纷定期报告制度,在有效开展矛盾纠纷排查活动的基础上,对搜集上来的矛盾纠纷信息进行疏理,建立矛盾纠纷信息库,定期进行研究,找出化解的办法。要建立综合调处化解机制,依靠党委、政府,联系司法、综治等部门,建立矛盾纠纷联席制

公安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思考体会第2页

度,对各类矛盾纠纷进行有效化解。切实将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有效预防“民转刑”、“小矛盾激发大问题”的现象发生。
三是建立和完善打击管控机制。要始终坚持严打整治方针不动摇,加强案件侦办工作,建立健全打击处理奖惩激励机制,鼓励多破案、破大案。加大大要案侦破力度,力争命案必破,围绕人民群众关注的赌、毒、盗、抢、邪等违法犯罪活动,适时有针对性的开展严打整治行动。要始终加强治安防控工作,推进社区和农村警务战略,做大做强城区专职治安巡逻队和乡镇义务巡防队,完善城区电子监控设施,推行电子报警系统,逐步建成出城、出县电子卡口,加强单位内部安全保卫工作,有效预防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要始终坚持加强治安行政管理,做到疏堵结合、管教并重,严格人口、交通、消防以及危爆物品和行业场所管理,努力减压和预防各类安全责任事故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
四是建立和完善快速处置机制。要针对群体性事件、“两堵一阻”事件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建立和完善快速处置机制。一要建立和完善各类应急处置预案。二要组织应急处置演练。切实提高快速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三要逐步建立一支有较高水平的兼职应急处置队伍。逐步配齐应急处置装备,落实备勤制度,切实做到快速反应、快速出警、快速处置、快速平息。
五是建立和完善重点工程企业服务机制。一要建立重点工程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各派出所要在辖区的重点工程、重点企业明确联系民警,负责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及其周边的治安工作,在企业集中、治安问题突出的区域要设立警务室,及时掌控治安动态,指导企业搞好治安防范,组织打击涉企的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二要建立和完善涉重涉企突出治安问题集中整治制度。对于涉及重点工程、重点企业的阻工堵门、强买强卖、强工强运、断电断水、蓄意滋事、敲诈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要适时组织开展专项行动进行集中整治。三要建立涉重涉企违法犯罪优先从快打击处理机制。坚持“从快”、“从严”原则,做到涉重涉企的报警优先出警、优先受理、优先处置。四要建立涉重涉企治安形势定期分析制度。各派出所、治安大队每月和公安局每季度要组织召开一次涉重涉企治安形势分析会,分析重点工程、重点企业治安形势,研究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措施。切实为重点工程和重点企业提供便利、快捷、优质、高效的服务。
三、必须提高服务发展的水平
公安机关必须努力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研究新情况、探索新举措、解决新问题,在提高服务发展的水平上下功夫,切实增强服务效果。
做群众工作要“三懂四会”。公安民警要深入基层面对面的开展群众工作,努力提高群众工作的水平,要通过培训和传、帮、带使民警做到“三懂四会”,即懂群众心理、懂群众语言、懂沟通技巧,会化解矛盾、会调处纠纷、会主动服务、会宣传发动。切实达到深入了解民情,充分反映民意,广泛集中民智,切实珍惜民力,不断实现民利。
情报服务要及时准确。提高情报信息的服务水平,要在情报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上下功夫,为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稳定服务。要坚决防止“神不知鬼不觉”的问题发生,坚决防止情报不准的问题出现。要围绕重点、焦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收集、分析和研判。要突出关系国家安全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突出影响社会政治稳定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突出当前社会治安热点问题情报信息的收集研判。分析研判工作要把握重点、发现苗头、寻找规律,要采取对比、综合、统计和数据分析以及趋势外推等方法,确保能搜集到深层次、内幕性、行动性预警信息,为指挥决策提供有效依据。
执法办案要规范公正。公安工作的基本活动是执法活动,执法办案是否规范、公正,关系到执行法律法规的严肃性,关系到案件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能否得到保护,关系到违法犯罪人员能否受到应有的制裁,关系到公安机关的公信力,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必须按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规范执法办案行为,做到按程序、重证据、守规矩,案件处理做到客观、公平、公正。以规范公正的执法赢得人民群众的肯定和支持。要特别杜绝出现有警不处、有案不办、有证不查、办案不公、以权谋私、循私枉法等不作为、乱作为和失职渎职的问题,以规范公正的执法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
服务群众要热情高效。公安民警服务人民群众和社会要热情、周到、高效,特别是人口、出入境、车管、驾管、信访、治安、消防等窗口单位在接待群众时要做到一张笑脸、一声问候,要认真倾听、耐心解释、清楚告知,办理的事项要坚持一站受理,办事流程审批要简捷明快,不让群众跑来跑去浪费时间和精力。要结合实际对部分业务实行上门服务、预约服务,努力提高办事效率,切实方便人民群众。
警务机制要灵活管用。积极推进警务跟着警情走,经常开展治安状况调研,及时汇总研判各类警情信息,有针对性的开展打击整治行动,精准有效地整治和消除治安隐患。积极推进城乡社区警务战略,以重点区域、重点工程、重点企业为依托,建强社区、农村警务室,配齐社区民警,灵活深入开展社区工作,努力夯实基层基础和群众工作基础。深入推进群防群治,进一步壮大城区专职治安巡逻队和乡镇义务巡逻队,调动巡防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无限民力群防群治社会治安的作用。积极推进错时巡防工作,有针对性加大对“八小时”以外、夜间及车站、市场等重点时段、重点区域、人员密集场所和易发案部位的巡防力度,切实解决“猫鼠不同步”的治安防范难题。
警务信息要公开透明。要严格坚持警务公开制度,要建立警务公开专栏,要在醒目位置公开民警职责、办事程序、各项制度和办公监督电话等,方便报警、求助和办事群众。要借助政府门户网站公开除涉及警务秘密信息外的重大工作部署、工作信息和执法依据、办事程序等。要建立警情信息通报制度,对重大警情、治安动态、道路交通状况、交通和火灾事故等信息及时向社会各界通报,做到有效预警。要借助网站、电话、咨询服务活动等载体推进警民互动,了解社情民意、治安动态,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办事指南和法律咨询服务。
应急处置要迅速稳妥。应急处置要切实抢占先机,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最大限度地在第一时间处置好第一现场。要熟悉和了解有关处置预案、政策和法律规定,规范执法、执勤行为,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坚持现场处置和背后处置相结合,防止激发和扩大矛盾。要坚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三个慎用”和“三可三不可”的原则,积极稳妥的开展处置工作。处置要快速反应、果断坚决、依法有序,尽力把事件处置在初始阶段,把人员疏散在聚集之前。要切实做好事后消化处理,积极配合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带头闹事、无理取闹的违法犯罪人员坚决依法打击。

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心得体会


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心得体会**市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心得体会当前,全市干部职工围绕“解放思想、转变作风、提高效率、改善**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大讨论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我通过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省委八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省委省政府第五次现代新**建设专题调研会、市委九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重点学习仇和同志在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仇和书记、张祖林市长在软环境建设动员会上的讲话内容,结合部门组织的学习讨论,联系自己的工作实际,使我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及时性。
 一、要站在理论的高度来认识“解放思想” 实践无止境,发展无止境,解放思想也永无止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我们认识新事物,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任务的根本思想武器。邓小平同志指出:“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工作。”从解放思想本身看,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劳永逸。客观事物不断变化,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随之发展变化。实践是解放思想的基础,实践活动具有永恒前进性。相对于实践发展,我们的思想观念往往具有相对稳定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不断适应实践的发展变化,及时转变和更新观念,否则,曾经正确的思想、方法也会变成僵化的东西,造成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脱节。因此,解放思想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伴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当前,我市少数干部职工存在“只要是上级没有明确指示、文件没有明确规定的就不去做”的教条主义,“只会用固定思维思考问题、凭过去经验开展工作”的经验主义,以及“怕负责任、怕担风险,瞻前顾后、患得患失。只要是存在风险的事都不敢去做”的个人主义思想,如果不解放思想,可以说“客商难留,形象难树,发展无望。”这次解放思想大讨论是我们站在“为了加快现代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的基础上。坚持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大干2008”的总要求和“工业强市”战略目标,在各项工作中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才能不断进行创新,才能为现代新**建设跨越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组织和政治保障。
二、要以解决突出思想问题来诠释“解放思想” 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决定财富。没有观念的更新,就不会有发展的突破;没有观念的超越,就不会有发展的跨越;没有观念的领先,就不会有发展的率先。当前“养尊处优、不思进取、看摊守业”的思想意识和“唯上”、“唯书”的思维模式在一定范围还大量存在,这些陈旧的观念禁锢着我们的思维,束缚着我们的手脚,制约着我们的发展。必须通过持续不断的解放思想,坚决破除不合时宜的思想束缚,牢固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新观念,着力营造宽商、爱商、富商的发展环境,营造主动为全民创业搞好服务、为广大群众排忧解难的良好氛围,才能打造出“三最、四低”投资发展软环境。
一要树立开拓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我们要牢固树立市场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坚持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在区域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的新形势下,我们要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的创业精神,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带动就业,以创业加快致富,以创业促进和谐。
二要培育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加快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和组织永葆生机的源泉。因此大力弘扬创新精神,鼓励各方面创新创造,以各方面的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用解放思想、服务为民、创新发展的理念,营造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体制环境,才会有更多的人勇于探索,才会有更多的人、更多的企业投身创新创造中来。
三要营造创优精神。创优,联系到一个城市,就是创造最快的发展速度、最好的发展环境,“执政为民、服务发展”正是一个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最满意服务的指导方针,是实现利益最大化,服务最佳,效率最高最充分的体现。要大力倡导创优精神,引导和支持岗位创优、单位创优、行业创优、区域创优,对成绩优异者予以重奖,对勇于冒尖者给予保护,树立起开拓进取者有功、甘于平庸者有错、丧失机遇者有罪的舆论导向,形成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三、要以创造良好发展软环境来实践“解放思想”(一)讲政治。加强政治理论学习,作为人民的公仆,要认清历史使命,真正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忠实履行职责,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不学习,政治上就不可能成熟,工作上就不可能取得好的业绩。只有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开展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建设活动心得体会,勤奋学习,钻研业务,才能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才能为民办好应有的事情。
(二)讲服务。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宗旨,“执政为民、服务发展”的关键,是看我们是否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宗旨。摆正自己的位置,虚心向群众学习,加强个人修养,树立求真务实、乐于奉献的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三)讲效率。讲求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切实服务于民。人民群众创造财富、党委政府营造环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正确的定位和选择。近年来,围绕扩大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完善创业政策,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等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在发展环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审批程序繁琐,工作方法机械,把依法按规办事和高效优质服务割裂开来等问题,制约了民营经济的良性发展。因此,解决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必须解放思想,大胆探索,与时俱进,建立起为民服务思想理念。当前,我们文化行政管理部门在学习讨论中树立“管理就是服务,在服务中管理”的行政管理新理念,营造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企业为本的思想,坚持一切为投资创业者着想、一切为投资创业者服务,营造宽松和谐的人文环境和发展环境,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就是整顿作风的结果,就是打造一流文化市场软环境的结果。
 
二00八年二月二十五日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同志们:
这次全省县域共青团工作交流会是全省共青团一次重要的会议,我们说是一次重要会议是因为会议内容和精神很重要,会议研究的问题很重要,会议召开的时间节点很重要,把会议提出的要求贯彻好很重要。一是从共青团工作来看,团十六大以后,团中央制定下发了共青团工作五年纲要,工作思路十分清晰,召开了十六届二中全会,确定了大力推进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抓住重大契机分类教育引导青年、全力促进青年就业创业,进一步探索代表和反映青少年普遍性利益诉求机制等四方面重要工作,重点十分突出。省委去年召开了省委青年工作会,我们今年初又分别召开了全团十六届四次全会和组织工作会议、农村共青团暨青年农民工工作电视电话会,对今年及今后一段时期重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应该说思路也是清晰的,重点工作也是明确的,但要把这些思路和工作贯彻好、落实好,我们感到很关键一个环节在县这个层级,因为从党和国家工作部署和推进看,县是十分重要的环节,我国自古就有“郡县治天下安”的说法,这是古人从治国理政长期实践中探索出来的规律。中央高度重视县域工作,把县域作为落实大政方针、富民兴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去年开始中组部启动了新一轮县委书记大培训,省委省政府多次召开了县域经济工作会,把县域经济作为中原崛起基石,把加快县域发展作为全省重要的发展战略。从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角度讲,全省团员青年的65%在县域,县域各级团组织处在组织与青年边界上,我们再好的思路、再好的政策、再好的工作品牌,如果没有县一级团委去组织落实、去创造发挥,不可能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县域团的工作做不好,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全体覆盖”的目标就不可能完成。我们做团的工作,也要把县域团建提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像省委抓全省工作一样,作为重大战略,作为整体工作的重要基石。二是从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要求看,当前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节点时期,全省各级共青团组织必须要统一思想,加大力度,紧紧围绕省委中心工作,围绕企业服务年活动、项目建设、农民工就业、大学生就业、产业聚集区和加快推进青年就业创业、城镇化等领域,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贡献。所以这次会是一次交流会,是一次抓落实的会,同时也是一次培训会,一次重点工作再督促再部署的会议。我们这次会议重点有几项任务:第一是相互交流县域共青团工作的经验,探索如何创新工作载体和工作品牌。第二是深入研究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政策,建立针对农村青年小额贷款的发放机制,进一步促进青年就业创业。第三是进一步明确我省县域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思路,切实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第四是对驻点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对下一步工作进行布置安排。借此机会,跟大家交流几个方面的体会。
一、全面把握我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
当前我们县域团的工作是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大背景和大环境展开的,作为县级团委书记必须全面把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要求,深入研究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发展战略,明晰县域发展的比较优势,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提高贴近青年、吸引凝聚青年水平。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与发展中,中国县域经济形成了农村性、地域性、层次性、综合性和差异性等基本特点。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既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
1、县域经济发展的历程
我国的县制萌芽于西周,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朝,兴盛于当代。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县级在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地域实体。建国后,县域经济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农村经济阶段,这一阶段县域经济的关注点和工作着力点是农民种什么和养什么,以及如何种、如何养,种多少、养多少,这一阶段,区域间的县域经济差异很小。第二个阶段是乡镇企业大发展阶段,改革开放后,县域经济的重点转向乡镇企业,经过这一阶段的以乡镇企业发展为主线的县域经济发展,区域之间的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明显拉大,沿海地区、大城市近邻地区的乡镇企业发展规模和发展水平远优于其它地区。第三个阶段是全面推进“三化”阶段,县域经济与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发展小城镇、扩大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等工作结合起来,丰富了县域经济的内涵,县域经济的发展开始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方向迈进。
2、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六种模式
河南经济总量和工业快步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中部崛起战略中走在了前列,一个重要支撑就是县域经济。河南比较典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有六种。一是农业产业化推进型,改变单一

把握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加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第2页

的粮食生产,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规模化和基地化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强县的道路。二是劳务经济主导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本地区的富余劳动力有组织地转移到城市或输出到发达地区,走出农村来发展农村,走迂回发展和曲线致富的道路。三是工业突破型,因地制宜,培育比较优势,营造优越的投资环境,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四是资源开发型,依托独特的资源优势,进行深层次、高强度、综合性地科学开发,拉长资源开发链条,促进产业升级,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及品牌优势。五是产业集聚型,这个模式特别适合工业强县,其依据是产业集群化理论。六是都市圈一体化型,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空间正在向周边县(市)区域快速扩展,中心城市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中心城市与周边县(市)正在形成良性互动与一体化发展的大趋势。
3、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选择
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扭住经济中心不动摇,牢牢把握发展主题不放松,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以增加财力、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为核心,不断推进县域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一是把经济结构调整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调整,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龙头带农,抓科技兴农,抓基地扶农,抓市场活农,促进传统农业的优化升级,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工业调整,以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为突破口,立足本地主导产业,抓大扶强。第三产业,以市场建设为重点,构筑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购物中心、乡镇级的商业服务中心和自然村的三级服务体系。二是把壮大民营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按照“抓大促小带中间”的思路和方法,促进民营经济的整体提升和群体拓展,“抓大”就是督促和引导规模企业,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施强强联合,以龙头优势辐射带动民营经济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小”就是通过采取典型引路、示范带动、结对联谊、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更多的农户介入务工经商,壮大民营经济群体规模,扩大富裕面。“带中间”就是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小业户群体的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发挥优势,扬长避短,在某一产品、某一环节上做优做强,提高市场竞争能力。三是把培育特色经济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走出全面抓、抓全面的常规思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综合因素,在全球、全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中,打造自己的特色,扩张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经济发展的“坐标系”,开辟适合自己发展的新路子。四是把加快城镇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坚持“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效益经营”的原则,积极推进以县城为核心的城镇建设,坚持软件硬抓,硬件精抓,优化城市环境,不断提升城镇形象,引导生产要素尽快向城区集聚和重组,为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拓展空间,创造条件。五是把抓好项目建设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力支撑,引导现有企业通过联合等方式,尽最大能力增加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培育龙头企业;引导企业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强化科技创新,加快设备更新,加速产品研发作为投入重点;千方百计激活民间力量,聚集有限的资金,集中发展科技含量高、市场空间大的优势项目;引导规模企业不断健全和完善经营管理制度,强化诚信意识,以良好的形象取得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更大支持。六是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通过积极创建“服务型”政府,切实从“管理企业、管理百姓”向“服务企业、服务民众”转变,最大限度地实现行政提速、审批畅通和办事高效;在服务领域上,要从适应企业和民众的实际需求出发,由单一搞审批办手续向搞好产业指导、信息咨询和市场体系的健全完善等方面拓展;要不断健全政府部门行政效能评估监督制度,从源头治理,从机制入手,坚决清除一切不利于环境发展的障碍。
4、县域经济发展的趋势
目前,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一方面,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的若干意见》中对发展县域经济的目标、主要途径、工作重点提出了要求,47个县(市)被赋予与省辖市相同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和部分社会管理权限,并在加大财政对县域经济的支持、落实有关税收优惠政策、改善对县域经济的金融服务等方面明确了政策措施,下一步县域强县扩权趋势会进一步加强。另一方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新形势下发展农村经济社会事业、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发展方向。县域经济应当围绕新农村建设,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在财政支出、投资等方面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县域自身也要全面统筹县城经济、乡镇经济和农村经济,尤其要关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做好县域经济发展规划,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强化工业主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县域还要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进而增强对市域产业转移、技术辐射的承接能力。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当前县域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外部工作条件特点:县域工业正从工业化初中级阶段向工业化中级阶段迈进;县域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正处于加速推进时期;县域社会形态正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城镇转变;县域农业生产方式正向产业化、规模化经营转变;县域青年的文化程度、生活方式、收入水平、就业状况也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做好当前县域共青团工作,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特征与趋向,准确把握青年心理、行为特征与趋向,紧扣县域各类企业、农业产业、社会团体等组织的发展和社会活动,突出特色,开拓创新,积极构建开放互动、统筹城乡的县域共青团工作体系。
二、明确县域共青团工作的职能定位与工作要求
团的十六大明确指出:要注意到一个组织的总体功能在不同层级有不同要求,准确把握团的各级组织在履行职责中的工作侧重点。县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县级共青团和青年工作带来了许多全新的课题。我们要主动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发展趋势,主动适应县域青年思想行为、价值取向、价值实践的新变化,找准在县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进程中共青团的工作定位,努力使县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发挥好团县委在县域共青团工作中的“指挥部”和“作战部”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县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1、提高做好县域共青团工作的认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6月14日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大力加强团的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切实增强团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更好地发挥共青团作为党联系青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我省团员青年的分布上看,目前,全省共有14至35岁青年2872万,团员572万,其中1889万青年在县域,占全省青年总数的65.8%,358万团员在县域,占全省团员总数的62.6%,整体上看共青团组织64.2%的工作对象分布在县域。从团的组织分布上看,目前全省共有团委84917个,团总支13691个,团支部163885个,其中35070个团委分布在县域,占全省团委总数的41.3%,3409个团总支分布在县域,占全省团团总支24.9%,61784团支部分布在县域,占全省团支部的37.7%。要贯彻落实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就必须加强县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要实现真正意义上广泛有效地把广大青年组织动员起来做贡献,就必须加强县域共青团工作,要找到新形势下,团与广大青年最普遍联系的路径、载体、渠道,就必须加强县域共青团工作,团中央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当前团组织的“活力工程”、“
生命力工程”。做好县域共青团工作就能够激发团组织新的活力,培育团的事业新的增长点,能够进一步巩固团的事业发展根基,能够使共青团事业保持旺盛生命力。
2、找准县域共青团工作存在的问题
从整体上看,县以上团的机关,不管是在组织机构、人员配备、经费支持、活动阵地、可供调配的资源,好的活动品牌方面都没有太大的困难,当前我们县以上团的工作需要加强的只是局部领域,如:城市的社区,市级的机关事业单位,高校的思想引领和大学生社会观察方面的引导。但是县域共青团工作整体上比较薄弱,困难比较多。应该说这些困难主要是客观原因造成的,是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造成的,不是因为我们某一个地方县一级团组织的工作或者团干部自身造成的。由于我们国家长期的城乡二元格局,人才资金资源向城市集聚,县域财政经济薄弱,资源比较贫乏,青年流动性大,生活压力大,长期以来政府对县域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支持投入不够,对社会管理和基层组织重视支持不够,这是县域团的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但是目前我们国家目前整体上已经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发展的新阶段,国家对农村转移支付,对县域公共事务投资不断加大。在注重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在不断加强社会建设、文化建设,这为县域团的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加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党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加强县域组织党团组织建设,是巩固和扩大党的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重要任务。团中央要求全团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从河南省情出发,我们城镇化水平不高,县域比重较大,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首先必须从加强县域团建入手,加强县域团建又必须找准当前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县域共青团工作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县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与县域经济和社会蓬勃发展的局面相比较不匹配。团中央多次强调,我们一定要把青年自己做贡献与共青团组织青年做贡献区分开来,当前县域经济发展,发展迅猛,特色鲜明,效益良好,青年企业家、青年技术带头人,农村进城务工青年,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但是我们的一些县级团组织,在盘活县域青年人力资源,服务县域特色产业发展,提高资源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快县域城镇建设步伐,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方面声音不够响亮,影响力号召力不强,一些地方团的工作与县域整体工作不相匹配。二是县域共青团的环境不优。省委青年工作会议以后,我们出台一系列政策,大大优化了共青团事业的外部环境、政策环境、干部环境,但从整体上看,这些工作在县一级贯彻落实不够到位,共青团工作在一些县仍摆不上位置,存在关心不够、重视不够、资金缺乏,力量匮乏,阵地缺失,载体缺失。三是从团的自身工作上看,存在着几个不新的问题。工作理念不新,开展工作仍然遵循“老路子、老办法、老一套”,缺乏创新意识,不能满足青年的需求多元化的趋势;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社会团体、大众媒体、科研院校、基金会等组织力量上,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渠道。组织设置不新,县域团的组织设置不适应县域青年的流动、聚集以及群体结构的变化,县域团的工作活跃点仍然是在学校、机关等传统领域,对农村合作社组织、两新组织、民营企业、外出务工青年的覆盖面明显存在偏差,大部分青年还未能得到充分覆盖。活动载体不新,团的工作和活动方式过于陈旧,一些团县委满足于开开会议,发发文件,运用社会化的方式开展团的活动不够,运用qq、飞信、网络等现代时尚的工作渠道开展活动还不多。机制体制不新,特别是在团内民主决策机制、县域内青年人才开发机制、政府青少年事物协调机制、团的工作社会化运行机制等机制建设方面,有很多地方都是空白,迫切需要进一步予以加强。四是团干部的管理上还缺乏有效地激励机制,县级团的干部在管理上还缺乏统一的规范,积极性尚未得到充分调动,省委已把县委书记纳入省管,中组部统一培训,县委书记干够一定年限,职务待遇有了明确规定,但我们团县委书记选拔配备管理还不健全,县域共青团工作排名可否与团县委干部培训、选调上级团委工作挂钩,与使用、提拔挂钩。在乡镇一级团干部选拔配备上,县级团委的协管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团组织向组织部门推荐优秀干部的途径没有形成规范。同时,团干部的培训体系、团干部的选拔输送机制等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要克服薄弱环节,必须大力加强县域共青团和青年工作。
3、明确县域共青团工作的定位
县级共青团组织对团中央、团省委来讲是基层,对乡镇村团组织及县域基层团组织来讲是团的领导机关,处在共青团的组织体系中承上启下、统筹城乡,面对不同类型青年群体,指导不同领域团的工作阵地最前沿的关键位置,是上级团组织意图得以贯彻执行的操作层面,也是基层团组织开展工作的领导层面,是共青团组织体系中至关重要的中枢节点。团县委的职能定位,必须从四个方面来找准结合点,一是从共青团作为执政党的青年组织,必须肩负起党交给的任务的角度找准定位。从这个角度出发,县级团委要始终把坚定理想信念,夯实思想基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青年,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青年,使广大青年真正胸怀共产主义理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作为基础性、长期性工作任务。我们的活动我们的工作都要服务这个大局,把思想引导寓于团的活动、寓于团的工作。二是必须从履行共青团四项职能和实现“两个全体”覆盖的角度找准定位。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要始终把基层团的工作与团的基层组织建设紧密结合,不能眼睛只盯着参加具体活动的少数青年,忽略了更大范围内的组织覆盖,必须清醒把握县域青年群体分布、特征、思想动态,不断通过工作活动去推进建设,反复抓,抓反复。三是从服务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找准定位。从这个出发,团的工作一定要主动切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找准本地县域经济发展方位,明确县域发展战略,积极主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开展工作,主动为党政献计献策,整合资源,优化环境,宣传发动,思想引导。四是从真正实现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和凝聚保持共青团活力的角度去找准定位。从这个角度出发,团的活动载体、服务手段、服务内容要不断创新,要围绕县域中心工作建载体,围绕青年需求建载体、围绕社会关切建载体,注重时尚性、竞争性、趣味性、互动性、采取小型、分散、灵活、务实办法,把开展思想教育满足精神文化需求与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就业求职,加快劳务输出相结合。把为青年排忧解难、交友联谊、健身娱乐与优化成长环境,鼓励干事创业结合,不断增强工作针对性、多样性、实效性。
三、当前县级团委要着力抓好的几项重点工作
如何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背景下使县级团委的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最根本的是要进一步明确统一团县委的基本任务。团县委是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是领导和服务的结合体,是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团县委在团的事业中的地位决定了团县委的工作不能过于宏观,浮于上面,也不能过细,不能等同于基层团支部,完全陷入到具体活动中,一年到头只组织几项具体活动,忽视了对基层的指导。当前要着力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要善于优化环境。共青团应该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整合各方面资源为我所用,达到拓展工作领域,延伸工作手臂、争取工作空间的目的,不断优化共青团的工作环境。一是要优化共青团工作的政策环境。借助省市青年工作会机会,积极向党政中心工作靠拢,向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主战略靠拢,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的主动作为和优异成绩,赢得各级党政领导和党政机关的高度重视,获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充分借助党委政府对各种社会资源配置的引导作用,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二是要优化共青团工作的经济环境。充分发挥组织政治优势和品牌优势,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助互赢的思路,主动谋求与党政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组织的合作,形成一个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交往新格局,积极争取各种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建立共青团工作强有力的物质依托。要盘活青年人力资源,加强驻外青联、青年商会、青年志愿者协会建设,利用他们感恩意识、反哺意识,建立工作平台,强化工作依托。三是要优化共青团工作的舆论环境。密切与各类传播媒介、新闻单位、宣传机构的联系与沟通,加强团内宣传舆论阵地建设,加大共青团宣传报道的广度、深度和频度,积极动员社会舆论力量,扩大共青团工作的社会影响力,借助宣传媒体让青少年受到生动的教育和鼓舞,实现对青少年正确的舆论引导,争取社会对共青团工作的广泛认同和热情支持。四是要优化共青团工作的内部环境。突破狭隘的门户意识,围绕重点工作目标一致,相互支持、通力合作、取长补短,促进资金、人才、项目、信息等各种资源在团内合理分配、合理流动,最大程度地提高团内资源的使用效益。
2、要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县级团委作为县域内团的领导机关,必须高度重视县域内团的基础性工作。要大力加强县域内基层团组织建设,按照团省委《关于整体推进“强县固乡活村”县域共青团组织建设的工作意见》要求,在“强县”上积极探索建立县域青年联合会,最大限度的团结凝聚本县或在本县工作的各族各界青年精英;探索建立县青年商会,筛选各界优秀青年企业家、经济界、法律界人士及相关专门人才,搭建会员沟通联系的平台和拓展事业的舞台;加快县级驻外团的工作委员会建设,坚持整建制、广覆盖、重创新的思路,创新建设模式,完善服务功能;要积极尝试成立县政府青少年事务协调委员会,主动承担政府青少年事物;要探索建立县域青年志愿者协会,积极探索社会化动员机制建设;在“固乡”上要探索自上而下的建立由乡镇党政领导牵头,以乡镇团委为主,乡镇有关部门参与的乡镇青年工作委员会,统筹乡镇一级青年工作;要探索成立青年产业专业协会,结合本地经济产业发展实际,成立不同行业的青年协会组织,壮大从事乡镇青年工作的力量和资源。在活村上要在完善村级组织建设的基础上,把工作中心放到增强基层团的组织活力上,因地制宜地为村级团组织设计工作项目,激发村级团支部的内在活力。要加强县域中学、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两新组织团建,积极推进产业链、专业市场、农村合作社、经纪人协会建团,探索县以下公推直选、团情公开、团员评价体系建设,从完善体制机制入手,充分调动保护团员群众积极性、创造性。
3、要用好小额贷款政策,服务农村青年就业创业。为全力做好促进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充分发挥小额贷款在服务青年创业方面的独特作用,团中央、中国银监会联合下发了《关于实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的指导意见》,团省委也积极与省农信社结合,研究制定符合我省省情的具体推进措施。这次会议上我们专门下发了《河南县域青年创业“启航信贷”项目实施细则(试行)》和《项目考核办法(试行)》的征求意见稿,各县级团委要紧密结合当地的实际,深入了解,认真研究,把有关政策吃透、用活,引导和帮助农村青年就地创业、农民工返乡创业,使受到扶持的农村青年成为农村致富的带头人和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真正实现通过实施小额贷款计划,达到提升共青团组织的凝聚力,给金融机构带来更好的社会影响和经济效益,促进更多的农村青年创业发展的目的,实现共青团组织、农信社、农村青年的“多赢”。当前,县级团委落实好小额贷款的相关政策,扎实推进县域青年创业工程,要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项目的筛选认定工作。在小额贷款的问题上,部分县级团委书记就说,不是我们不想为农村青年创业搞好小额贷款服务,而是金融机构话太不好说,贷款审批手续太繁琐,小额贷款实在是难贷。为什么会出现“难贷”的问题?不是农信社没有钱向外发放贷款,也不是农村青年不愿意借贷,在既有放贷愿望,又有借贷愿望的情况下,却出现这样的问题?关键就是缺少一个中间的环节,这个环节就是优秀项目的推荐,共青团组织在这个环节是大有可为的。在乡镇一级的农村信用社工作人员最多也就是十多名,还要忙于日常的业务工作,基本上没有时间去发掘规模较小,但有潜力的小型优秀项目,而共青团组织最大的优势就是我们的组织网络体系健全,有一大批基层团干部长期在乡村工作,对农村工作熟悉,对农村青年熟悉。要充分发挥乡镇、村两级团组织的网络优势,利用好大学生村干部这一有利群体,广泛征集和挖掘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小额贷款创业项目,建立起项目库,积极向农村信用社推荐,将其列入小额贷款扶持计划和扶持对象,建立起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使他们成为农信社的成长型客户;二是帮助农信社开展信用户、信用村评定工作。要积极与农村信用社沟通结合,建立起符合农信社要求的银团小额贷款信用评价体系,协助农信社对需要小额贷款的农村青年通过座谈、走访等方式,认真审查申请人的资信状况、创业计划可行性、发展前景、预计还款能力等情况,测定贷款风险度和可行性,合理确定农村青年小额贷款的信用登记,有效解决农村青年贷款难的问题。同时,要积极争取农信社的政策支持,对评定的信用户给予贷款优先、利率优惠等更好的政策支持;三是帮助农村青年搭建担保平台。小额贷款“难贷”的瓶颈问题就是担保问题,这也是近年来各级共青团组织普遍反应和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担保的问题上共青团组织没有专项资金、没有专门的业务人员,自身独立筹建担保平台有着很大的困难。我们要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整合各类社会资源,探索出共青团小额贷款担保的新路子。要组织农村青年按照个人自愿、相互监督的原则组建农村青年贷款担保协会,解决从事农业产品种植生产、加工的贷款问题。要积极整合各类农村青年专业合作组织的力量,筹建专业合作社担保基金,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社员的贷款问题。要充分利用好涉农企业的雄厚力量,筹建涉农企业联保协会,解决涉农企业联保协会会员的贷款问题。要积极发动农村青年,寻找自己信任的人员成立农村青年联保小组,解决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农村青年和个体工商户的贷款问题。同时,有条件的县级团委还要积极争取同级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农村青年创业小额贷款纳入县级财政贷款担保体系,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更加宽阔的小额贷款担保平台。四要积极争取政府小额贷款贴息政策。要对农村青年创业的项目进行认真的筛选,对符合小额贷款贴息的项目,积极向政府进行推荐,争取进入政府小额贴息的范围。同时,对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工,要按照省政府《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要求,对属于自主创业的微利项目,纳入到财政贴息范围,更好的为农村青年创业提供信贷支撑。
4、扎实做好驻点工作。抽调市级以上团干部派驻县级团委、乡镇团委指导工作,是加强县域共青团工作的重要载体和抓手。第二批驻点工作自3月初开展以来一个多月的时间,39名派驻干部按照团中央、团省委的统一部署,在驻点县工作岗位,认真履行工作职责,了解基层情况,介绍先进经验,指导团县委创新地开展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一些地方还作出了积极探索。如团中牟县委在驻点干部的指导下,探索在驻外团工委建设中设立就业委员,及时向青年学生和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团上蔡县委组织黄淮学院40名志愿者小队到艾滋病重点防治村开展了“送医送药送温暖三下乡活动”,宣传健康知识,开展义诊服务,并赠送了价值多元的药品和1000余件衣物,受到欢迎;卫辉团市委把“参与式”建团模式纳入全市非公企团建“一条街”示范带的工作格局,形成了团建创新工作的特色和亮点;团荥阳市委加强青年农民工见习基地建设,动员市青联委员和青年企业家提供就业岗位165个。但还应该看到驻点工作中,存在县级以下团组织软弱涣散、机构不健全、作用不明显等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和完善。利用这次机会,把第二批驻点的39名干部召集起来,就驻点工作进行再部署,强化认识,明确任务,严格督查,务求成效。
根据大家一个月的驻点情况,结合学习贯彻全团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研讨会暨全团组织工作会议,就做好第二批派驻工作提三点要求。
要进一步强化思想认识。驻点工作是团中央、团省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重要举措。团中央第一书记陆昊要求:“把驻点工作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更有效地推动下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贺军科指出,“驻点工作能否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是对各级团的领导机关和团干部党性、原则性和工作作风的一次考验。”市县两级团组织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到派驻工作是全团统一行动的有力实践。第一批派驻工作也已经证明了,团中央选拔市级以上团委机关优秀干部派驻县级团委指导工作是一项具有时代前瞻性的重大决策,充分表明了全团各级团组织和团干部是一支有激情、能实践、有战斗力的队伍。团中央思路十分明确,把县级团委作为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是乡镇团委机构不健全、作用不明显而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此团省委在第二批派驻县级团委的同时,提出了派驻一个乡镇团委指导工作的任务。市县团委和驻点干部要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团中央、团省委新的要求上来,尤其是驻点干部的思想要统一。
要进一步明确驻点职责和任务,积极推进驻点工作。根据团中央两批驻点工作“了解情况、介绍经验、探索创新、锻炼成长、推动工作”20字工作任务,近期团中央组织部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了《关于印发驻点工作有关规范的通知》,团省委组织部也进行了转发。《通知》明确了省级、市级、县级团委在派驻工作中的重要职责,使大家进一步理解,派驻工作不只是对驻点干部提出的要求,也是各级团组织的一项重要任务。一是明确省市县级三级团委工作职责,团省委要协调好与有关地市党委组织部门和驻点干部所在县(市、区)党委的关系,方便干部开展工作,集中对本省(区、市)驻点干部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加强驻点干部之间的经验交流。市级团委要分期分批确定驻点县级团委,筛选驻点干部,确保驻点干部工作时间,负责本地驻点干部的日常管理。县级团委要主动向党政领导报告情况,介绍驻点干部,取得重视和支持,要为驻点干部开展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积极支持、配合驻点干部完成好驻点工作,与驻点干部共同研究对策,争取在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所突破。二是驻点工作任务。要围绕构建“强县固乡活村”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落实省委青年工作会议精神,推动召开县级党委青年工作会议,建立县级政府青少年事务协调委员会;探索建立10人左右的乡镇团的工作委员会;推动省财政厅、团省委《关于加强共青团和青少年工作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精神的落实,积极协调县级团委工作经费的落实;推动县级、行业、驻外青联和青年商会建设,县级青联试点单位要于6月底前全部建立青联,非试点单位也要在8月底前建立县级青联组织;根据全团试点工作,涉及到驻点县的农村、企业、中学、城乡统筹试点,要大胆探索,总结经验,形成成果。三是驻点干部要掌握工作方法,经受锻炼。把工作套路摸清楚,加强与县级党政领导沟通。我们还要通过一定的方式,通过合适的切入点,为基层提供必要支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驻点干部要敢于碰难题。只有不回避问题和困难,才真正能起到锻炼干部的作用。当然,基层的同志也不能完全“等、靠、要”,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取得良好的工作业绩,和驻点干部共同做好基层团的工作,才能真正赢得党政的认可。
要进一步加强督导检查。一是要严明纪律,各级团的领导机关都不能以任何理由占用驻点干部工作时间,影响驻点工作,对于不支持驻点干部工作、大量占用驻点干部工作时间的团的领导机关和由于主观原因不能保证派驻工作时间,作风漂浮、工作不扎实的驻点干部,一经查实,追究责任,严肃处理,绝不姑息。需要调整驻点干部的,要及时向团中央组织部报告。二是搞好督查。就第二批派驻工作,团中央、团省委随时都会进行突击检查、全面考核。近期,团省委组织团省委系统34名处级干部定点督导第二批派驻工作,全面了解有关情况,督促工作落实,并形成书面考核意见。三是严格考核。团省委将把驻点工作情况纳入干部考核体系,根据团中央的安排和部署,各级团组织一方面要对驻点干部进行考核,同时驻点干部要对县级团委工作进行评价,派驻干部的有序开展是前提,如果不能按时保量开展工作,就不可能对县级团委进行有效综合评价。全团要通过上下共同努力,把驻点工作更深入、更持久、更广泛、更有效地推动下去,确保取得实效。
5、结合实际亮化工作品牌。品牌是商品经济的产物,最初功能是使企业产品便于识别、同竞争对手区别开来。在发展过程中,品牌逐渐被注入了思想和文化内涵,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和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共青团的工作宗旨是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青年,开展的绝大部分工作和活动都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大量实践证明,将公共产品品牌化能够有效争取社会的广泛认同,促进目标人群的积极参与,增强项目持续发展的能力。多年来,共青团顺应时代潮流,先后创造出“青年突击队”、“新长征突击手”、“希望工程”、“青年文明号”、“青年志愿者”、“保护母亲河”、“手拉手”等一系列知名品牌,成为团组织塑造公众形象、整合社会资源、感召广大青年、推动工作开展最有效、最重要的载体和手段。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品牌建设,分清层次、抓住重点,将各项工作品牌区分为全局性品牌、区域性品牌及特色性品牌,依托品牌不断增强共青团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影响力。要重点做好全局性品牌工作。全局性品牌工作具有事关全局、涉及面广、影响性大的特点,需要全团上下配合,需要人人都来参与,绝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地方所能完成的。作为县域团组织要以全局性品牌工作为统领,牢牢把握全团工作的总体布局,牢固树立“全团一盘棋”的思想,统一意志,上下联动,左右配合,一个调子,一个声音,一个步伐,齐心协力,认真做好青年志愿者、保护母亲河、创业农业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点工作。要努力抓好区域性品牌工作。区域性品牌工作具有一般具有局限性,只能在特定领域发挥影响;具有阶段性,只在某个特定阶段承担历史使命,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聚指成拳、集中力量、重点突破,打响现阶段品牌工作。要努力自创特色性品牌工作。我省地域幅员辽阔,每个县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每个县的工作都有不同的侧重。县域团组织要紧密结合当地党政中心,树立创新意识,找准共青团工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切入点和结合点,积极开辟工作的新领域和新的生长点,坚持“区域有特色,全团创一流”的工作方针,精心打造一批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工作品牌,带动共青团工作全面发展。
6、立足长远深化工作机制。机制建设是共青团事业中一个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的问题,贯穿于团的工作和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团的工作和建设的方方面面。团干部流动性与团的事业长期性的矛盾始终是困扰共青团事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加强机制建设就是要建立健全服务大局、服务青年的能力更强,社会化水平更高,青年参与面更广,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和组织运行机制。近一时期,全团高度重视机制建设团中央建立了驻点试点机制,团省委也建立了联系基层机制、工作量化机制、考核激励机制等,作为县一级团委也要结合本地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逐步建立健团的工作机制。在引导青少年上要探索建立符合青少年的特点,使青少年易于接受、易于理解、易于实践的教育评价机制;要探索建立青少年思想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及时了解、正确把握青少年的思想动态。在服务青年上,要立足于提高服务青年工作的水平,适应青年需求多样化的趋势,构建和完善面向青年、开放互动的服务机制,当前最主要的就是要构建服务青年就业创业长效机制。在组织青年上要健全组织化动员机制,进一步完善团内民主集中制建设,把党的主张和要求变为各级团组织和广大团员青年的实际行动;要健全社会动员机制,以符合青年的利益和愿望为导向,运用现代时尚技术有效动员和青年;在资源整合上,要完善资源募集机制,在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社会公众普遍关注、愿意参与的领域,募集资源;完善合作机制,深化与政府部门间的项目合作,主动争取政策和资金等支持,形成政府委托、支持,共青团承办、落实的工作机制。在团内运行机制上,要完善对基层团委工作评估机制、督导检查机制、考核激励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团组织的自转能力;要进一步完善团干部的教育培训机制,建立健全团干部参观学习、挂职交流、岗位轮换等机制,着力提高团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要健全团干部的评价激励机制,逐步将团干部评价激励机制与党政考核机制结合起来,根据评价考核结果,做到奖惩分明。
7、强化服务,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县级团委是共青团工作的桥头堡,县域团干部是团干部队伍的排头兵,是大部分工作的执行者和落实者。当前,广大县域团干部在人员少、经费少、政策少的情况,仍然以扎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亢进的工作激情坚守在团的基层岗位,仍然为全团工作的全面发展做着大量基础性、战略性工作。在此,我代表团省委向你们表示亲切的慰问。作为省市两级团组织,我们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给予县域团干部大力支持和切实关心,为县域团干部的成长作出努力。要支持县域团干部开展工作。刚才我讲到,对于县域共青团工作要从政策、经济、舆论、内部四个方面优化工作环境。对于县域团干部来说,我们也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要加强与县级党委、政府的沟通协调,在团干部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生活待遇等方面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免除后顾之忧。要关心县域团干部成长成才。要坚持开展县域团干部培训活动,切实增强他们的业务素质;要积极为县域团干部创造挂职、交流的机会,不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要努力做好县域团干部转岗的协调工作,畅通县域团干部队伍的出口,优化县域团干部结构。县域团干部要注重自身修养,树立良好形象,培养良好作风。要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追求同党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善于从政治上认识和处理问题,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明辨是非,始终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要不断加强学习,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多读书、勤读书、善好书,通过学习增智、拓思、塑魂、净欲,通过学习武装头脑,固本强基,做一名共青团工作的“行家里手”。要狠抓敢干,倡导敢闯、敢试、敢干的精神,善于借鉴外部先进的思想和经验,以新的视角、新的理念来经营团的事业,注重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结合,以强烈的责任感为党做好青年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地抓好工作的落实,把工作往实处抓、往深处抓、往细节处抓,推进共青团事业持续发展。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突破口


加强干部作风建设是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的突破口 当前,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特别是在经济寒流的冲击下做热做暖**小气候,提高各级干部服务发展的意识、能力和水平是突破口。我们要以扎实开展“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为契机,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打好环境这张“王牌”, 努力把**建设成环渤海地区“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投资者最满意”的最佳商务城市,从而吸纳和承载更多生产要素,加快**争先跨越。优化经济社会发展软环境关键在改进干部作风。加强软环境建设不能自以为是、自我陶醉。软环境建设得好不好要看能不能减少投资者的创业、投资、建设、生产、经营的综合成本和提升创造利润的价值空间;好不好要看与其他竞争地区相比是否具有竞争优势;好不好要看本地企业家与外来投资者的评价和投资行动。各级各部门必须结合自身工作,深入查找与新的发展任务和要求不适应的思想观念、精神状态、体制机制等影响作风转变的问题,勇于自我革命,下决心、下重手推进干部作风建设。 转变干部作风,加强党性修养是保障。要有针对性加强干部思想建设,着力强化干部的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实干意识和纪律意识,努力打造一支“真心实意、真才实学、真抓实干”的干部队伍。做到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真正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要求体现在实际行动上;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具体工作中。转变干部作风,用硬措施规范干部行为是前提。通过建立公开承诺制、首办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考核评议制、追究问责制,切实把公务员的履职行为纳入制度化、规范化轨道。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推行阳光政务,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推进中层干部轮岗交流,加大明察暗访工作力度,大力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认真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 转变干部作风,在实际工作中锤炼良好作风是关键。帮助企业和创业者解决资金、人才、技术等困难;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以优质高效的工作解决项目建设中各种实际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为农民发家致富、新农村建设出力、献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解决好大学生、农民工和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问题。广大党员干部在真诚为企业、为基层、为群众服好务中,思想、品质会得到磨练和提高,良好作风将逐渐形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