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策划方案 > 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 导航 >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公司发展规划方案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

计划的目的,在肯定今后几年,如何安人?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任务时,我们需要一份详细的工作方案。方案是一个实现商业变现的工具,可以体现一个人考虑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篇优秀的方案应包括哪些要素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强烈建议你能收藏本页以方便阅读!

佛南村位于涪江大道、绵渝高等级公路两旁,与太和镇县城相连接,有老鸦山风景区、长岭岗森林公园,678.4亩名优水果,郑葛无公害大型养猪场在辖区内。是太和镇旅游观光农业、无公害养殖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交通条件很好。为了加快我村经济发展步伐,实现全面小康建设,根据我村实际情况,现将我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村现有14个村民小组,总人口3551人(其中:农业人口1017人),1040户,劳动力1685个,耕地面积1061.4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678.4亩,两季田150亩,旱地233亩),三湾塘2口,面积35亩,堰塘4口,面积24.5亩,蓄水池8口,面积4亩,村、社机耕道路共5500m,提灌站两处,支部+协会成立了两个(佛南村党支部+郑葛养猪协会,佛南村党支部+欣榆种养殖协会)。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解放思想,把握全局,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实施“六通三化”战略。加强党的建设,推进“三个文明”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实现我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三、规划原则及总体规划 (一)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农业结构调整为重点,建设商品农业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化 我村地处县城郊,绵渝路穿村而过,交通便利、信息灵通,离前锋渠较近,坚持以全方位发展城郊特色区域经济,抓好基地建设为核心,调整产业结构,以扶持大户,打造龙头为重点,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引进和推广优良品种为途径,提高农产品品质,以实施“种、养、加”一条龙为手段,打造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经营效益。以蔬菜、水果、花卉、养殖、观光农业等五大支柱为重点,抓好五大基地建设。 1、发展无公害蔬菜基地300亩,实现亩平收入3000元,人均收入800元。 2、建设优质水果基地,引进油桃、丰水梨、大五星枇杷、日本青见柚等优良品种,对现有果园进行品种改良,建立600亩优质水果带,实现亩平增收500元,人均增收100元以上。 3、建立旅游观光农业基地,以老鸦山、长岭岗为重点,建立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实现人均增收600元以上。 4、建立花卉基地,瞄准城乡消费时尚,抓住城市发展扩张机遇,以十二联社刘兴元花园苗圃,长岭岗森林公园为重点,建立35亩花卉基地。 5、建设畜禽养殖基地,围绕一村一品,以郑葛养殖园为中心,建立优质肉猪养殖基地,发展年出栏肥猪100~500头大型养殖大户30户,年出栏50~100头中型养殖户85户,每年实现人均增收800~1500元。 (二)以“六通三化”工程为重点,加快推进城市小区建设、农村新村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劳动技能、劳务输出工作,狠抓民营经济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全面发展 第一,实施“六通三化”工程。 力争2007年底,高质量、高标准地实现我村路通、水通、电通、气通、光纤电视通、电话通、基础设施建设达小康标准。 1、“路通”工程,建设上山公路两条,第一条是老鸦山上山公路6000m,第二条是长岭岗上山公路2500m,宽6m的水泥路,13联社户道路硬化2500米。 2、水通工程,建抽水站两处。 (1)老鸦山三级提灌站,前锋渠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350m,二级站5寸管300m,三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6口,3000m3,灌溉面积1200亩,其中,果园面积350亩。 (2)长岭岗二级提灌站、前锋渠(5社地段)提水(包括生活用水设施,森林用水),一级站6寸管180m,二级站4寸管250m,蓄水池3口,1500m3,灌溉面积450亩,其中果园面积100亩, 3、电通工程,至2007年全村达到小康社会的农村电气化标准。 4、“气通”工程,实施沼气化战略。全村沼气池入户、改厨、改厕率达80%以上,现已规划沼气池100口,基本淘汰农村生产和生活用柴草和蜂窝煤。 5、“光纤电视通”工程,2007年,全村光纤电视入户率达99%以上,互联网入户率40%以上,“农络网”开通至社和农户。 6、“电话通”工程,全村安装固定电话达90%以上。 第二,建设农村新村。 城市小区建设:2004年入住达70户,2005年入住达270户,2006年入住达500户,2007年入住达850户,城市开发合作社安置完毕。 新村建设:2004年新建5户,2005年达30户,2006年达60户,2007年达100户。 第三,大力实施劳务输出,增加农民收入。 1、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每年1000人次,失业安置1000人,实现人均收入4500元。 2、劳动力输出1300人,实现全村人均增收1000元。 第四,发展民营经济,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个体工商户现有50户,每年递增20户,2007年达130户。 2、私营企业现有19户,2004年新增2户,2005年新增3户,2006年新增5户,2007年达40户。 3、招商引资2004年引进2户,2005年引进2户,2006年引进2户,2007年引进4户。 四、社会发展规划。 1、严格控制无计划超生二胎,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人口出生率,把自然增长率控

制在5‰以内。 2、搞好我村教育事业,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知识,学习科学技术知识,学习好“四五”普法和有关法律、法规。 3、切实搞好文化事业、广播、电视事业、医疗卫生,使我村精神文明健康发展。 4、经常了解掌握群众的疾苦,关心他们生活、生产,把农村社会低保、救灾救济落实好。搞好拥军优属的工作。认真宣传殡葬改革,严禁土葬。 5、切实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要利用各种会议、广播会议经常讲、经常抓,安全工作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严禁乱修乱建、不审批就建。 6、继续做好新村建设工作,严禁一户两基,切实搞好合理规划。做到先拆旧房,后建新房,不占用耕地的原则。 五、主要措施 1、成立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领导班子 组 长:谢履均 副组长:谢福德 成 员:谢常海 童万春 罗国清 2、认真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行动指南。 3、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4、广泛发动群众,群策群力,广交天下朋友,招商引资和吸收民间闲散资金,共同开发建设。 4、加大我村自然资源、区域优势的宣传力度,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予投资者最优惠政策。 5、大力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调解民事纠纷,服务于开发建设。 六、需要解决的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脆弱 (1)现有塘库堰蓄水设施陈旧、老化,急需整治; (2)现有灌溉渠道渗漏严重,急需整治; (3)因城市开发,急需搬迁两处提灌站; 2、机耕道路硬化3.5公里。 3、城市开发后,小区建设进程缓慢。 4、城市开发后,失地农民安置问题严峻。 5、养殖大户缺流动资金。 以上各项发展规划,村党支部、村民委在上级党政的正确指导,在全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全体村民的支持下,通力协作,形成合力,与时俱进,一定能够完成各项任务。 附:太和镇佛南村小康规划表 党支部 村委会 二OO四年七月十三日 太和镇佛南村小康规划表 单位:万元 项 目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备注 一、总产值 2083 2336 2596 2810 1、农业总产值 150 205 320 435 (1)种植业 80 90 100 110 (2)养殖业(含牧业) 60 100 200 300 (3)渔业 4 6 8 10 (4)林业 6 9 12 15 2、工业总产值 1932 2129 2273 2370 (1)劳务输出 265 300 350 400 (2)个体工商业 200 220 250 270 (3)私营企业 667 729 750 755 (4)民营企业 600 660 673 675 (5)其它行业 200 220 250 270 3、村集体经济收入 1 2 3 5 二、总费用(成本) 1834.03 1985.33 2092.78 2116.4 三、农民经营所得 248.97 350.67 503.22 693.6 四、农民从集体再分配收入 120 120 120 120 五、农民所得总额 368.97 470.67 623.22 813.6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628 4628 6128 8000 注:本表农业人口1017人 2004年7月2日
****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F132.Com编辑推荐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


为了认真贯彻县委、县府树立建设丘区示范县及全县农村工作流动会议精神,加快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进程,促进全镇于2010年全面达小康的奋斗目标的实现,结合实际,特制定磨咀村11社全面小康示范点建设发展工作规划。 一、基本情况 磨咀村11社地处县城西,离县城3公里,座落在山青水秀的龙泉山下,全社共有农户32户,合计127人,劳动力67人。现有耕地面积76.7亩,其中退耕还林面积28.2亩。2003年人均纯收入3081元。 二、指导思想 坚持以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以率先实现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坚持面向市场调结构,增收富民建新村,大力推进“六通三化”战略,积极探索依托县城,服务城市,发展自我的新路子,力争于2007年实现全面小康。 三、奋斗目标 到2007年,通过4年左右的时间,把该社建成我镇的全面小康示范社,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方式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生态资源实现由简单利用型向可持续发展的跨越,初步形成蔬菜、水果、养殖以及劳务四大支柱产业;人民生活实现由初级小康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2005年,蔬菜基地达20亩,优质水果30亩,发展种养大户达5户,引进推广新品种4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2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30%,沼气池达95%口,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5000元。 2006年,建设蔬菜基地达40亩,加大对30亩优质水果基地的管护、增效,发展种养大户达10户,引进推广新品种3个,推广适用新技术2项,劳务输出达45人,农民新村修建户达70%,全社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 2007年,全社人均纯收入达8000元,达到全面小康建设标准。 四、发展模式及经济支撑点 充分发挥地处城郊的区位优势,逐渐淡出传统农业,发展城郊特色经济。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六通三化”为重点,以“三个转变”为动力,扶持大户,建设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民生活小康化。 1、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由于城市扩展,蔬菜基地大量被征占,充分利用该社离县城较近的有利条件,建立成片优质蔬菜基地20亩,发展种植大户3户,实现亩平产值4200元,全社增收8.4万元,人均增收700元。 2、发展名优水果基地。转变观念,将原有荒破28.2亩退耕还林未挂果的果树,进行品种高换改良,并加强管理,全社年增收5万元,人均增收400元。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利用该社群众庭院,发展名优水果、花卉。新发展农家乐户2户,年收入2万元,人均增收150元。 4、搞好养殖业的发展。坚持一村一品,一社一色的指导思想,利用庭院和在水果树下发展养殖业,做到上面有优质水果,下面有鸡、鸭、鹅群,促进毛猪、耕牛、养蚕全面发展,实现人均增收1000元。 5、大力发展劳务输出。我地借离县城近的优势,抓好农村劳动力输出和就地转移,每年力争输出劳动力45人,人均增收2000元。 6、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以“六通工程”为重点,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路通”,力争在2005年内,修建社至龙泉路的主要路段1000米水泥路,进一步完善到各户的水泥路工程。二是“水通”,整治排灌水渠2000米,利用拦田堰的有利条件,开发10亩田面积的蓄水量,做到能渔、能灌、能养殖,促进全面发展。三是“气通”,新建沼气池32口,做到用沼气参建户100%。四是“光纤电视通”,实现光纤电视入户率达100%。五是“电话通”,安装固定电话达95%以上。六是“电通”,实现以电代柴户30%。 7、引进外资,借资发展。利用我地离城近和六通的自然优势,努力创造良好外部条件,大力实行招商引资,引进外来有志之士来该社办厂,搞活地方经济,增加人均收入300元。 五、2004年工作重点: 1、全面完成社、户的水泥路面硬化2200米,“户通”硬化率达100%。 2、年底完成沼气池31口,力争达到100%。 3、巩固发展名优水果,力争2005年全面挂果上市。 4、大力发展养殖业,重点发展养蚕大户1户,养殖大户4户,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45人。 5、发展个体工商户大户30户,民营企业2户。 6、确定示范户10户。 附:太和镇磨咀村11社全面建设小康规划表。 二OO四年七月六日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 实施年度 基 本 现 状 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主要增收项目 备 注 蔡成烈 2004~2007 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3.0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10亩,养蚕和养猪10头,果树0.5亩 示范户 恭绍伦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0.8亩 示范户 蔡彦德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10头,种蔬菜0.8亩 示范户 蔡绍界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4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运输、劳务输出1人,种蔬菜0.5亩,养猪10头 示范户 蔡绍维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

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8头,种蔬菜0.5亩 示范户 唐乐琼 2004~2007 农业人口1人,劳动力1个,耕地面积0.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 劳务输出1人 示范户 谭周银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4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4人 示范户 蔡绍凯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10头,种蔬菜0.6亩 示范户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 实施年度 基 本 现 状 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主要增收项目 备 注 蔡润生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运输、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 示范户 蔡兴才 2004~2007 农业人口2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 示范户 蔡绍建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0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种蔬菜0.5亩 示范户 蔡绍中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蔡绍军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 蔡绍志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7头 蔡绍仁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种蔬菜0.5亩 蔡绍玖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1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 实施年度 基 本 现 状 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主要增收项目 备 注 蔡绍富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 蔡绍举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蔬菜0.3亩 蔡绍锦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8头 蔡绍夫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 蔡绍络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0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6头,种蔬菜0.5亩 蔡 荣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 劳务输出3人 谭周金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5头,种蔬菜5亩 蔡兴久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 太和镇磨咀村十一社全面建设小康工程规划表 户主姓名 实施年度 基 本 现 状 小康工程建设项目及内容 主要增收项目 备 注 蔡绍金 2004~2007 农业人口6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3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8头,种蔬菜0.6亩 蔡绍奇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养猪6头,种蔬菜0.5亩 蔡云军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 蔡天三 2004~2007 农业人口5人,劳动力3个,耕地面积2.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1人,养猪5头,种蔬菜0.6亩 夏洪秀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1人,养猪5头 谭周富 2004~2007 农业人口4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2亩,人均收入308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3人,种蔬菜0.6亩 蔡绍伟 2004~2007 农业人口3人,劳动力2个,耕地面积1.5亩,人均收入3100元 沼气池1口,安装电话 劳务输出2人,养猪5头,种蔬菜0.4亩 蔡绍 2004~2007 农业人口1人,耕地面积0.5亩,人均收入3000元 养猪2头
***社实施全面建设小康示范社的发展规划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xx村发展规划


xx村发展规划

长沙县田汉村发展规划

(20**-20**)

长沙县田汉村位于长沙县东北部,是老一辈艺术家田汉同志的故乡。总面积5.6平方公里,共有水田3368亩,林地600亩。现有33个村民小组,970户,总人口3360人。

一、主要优势

(一)人文优势。田汉村是老一辈艺术家田汉同志的诞生地,田汉故居修葺一新,历史文物保存完好。田汉村是长沙县果园镇青少年活动阵地和艺术中心,文化氛围非常浓厚。

(二)组织优势。田汉村现有党员137人,其中女党员18人,村支两委文化层次和思想觉悟较高,搭配合理,管理能力较强,深受村民信赖。

(三)地域优势。田汉村所属果园镇,与黄花镇、星沙镇、安沙镇紧紧相连,交通十分便利

二、薄弱环节

(一)基拙设施需进一步完善,村级经济需扶强拓宽。部分道路需进行硬化,影响着村民的生产生活。田汉故居的周边环境需进一步完善,故居需修整,人文优势有待进一步加强。村集体经济薄弱,影响村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产业结构单一,村民收入较低。“稻谷、生猪”是全村的基本劳作模式,没有优势产业,产业结构调整尚未突破。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外出打工,以劳务输出为主。

三、发展思路

(一)发展目标

1基础设施基本完善。①进村入组公路实现水泥路面硬化率达到100%以上,主要干道实现绿化、亮化。②完成全村主要河渠、水坝的护砌整修。③村民庭院、公共活动场所实现园林化。

2村民收入明显增加。①引进企业落户,增加本村劳动力就业机会。②开发田汉公园,建设以公园为依托,集旅游、休闲、娱乐等为一体的农家乐。③全村通过劳务输出人均收入达到6000元④重点引进3——8家企业,采用多种合作形式,培育村集体经济,同时解决部分村民单一务农问题,激励全村群众勤劳致富,村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达到800.元以上。

3社会事业全面发展。①全村适龄儿童全部入学,将田汉小学建设成市级标准的中心学校,完善学校综合大楼,规划建设体育场地,完善学校绿化设施。②村卫生所,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O0%③基本建立养老制度,孤寡老人实现集中养老。④卫生厕所改造率达到100%,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的村民达到80,以上,畜禽饲养全部达到人畜分离标准。

4民主管理规范有效。村民自治、民主管理组织和制度健全,作用发挥良好,达到村发展规划由村民代表共同研究制订,村重点事项安排由村民决策监督小组决策与实施,村级重大建设项目由村民监事会进行监管,村财务支出由村民理财小组进行监督的标准要求。

5乡风村尚健康文明。村规民约健全,教育调处机制完善,村民遵纪守法无刑事案件,团结互助。计划生育合格率达到100%,形成健康文明新风尚。

(二)发展步骤:

20**年:科学制订规划,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条件,美化村容村貌。完善田汉故居修缮,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名人氛围,大力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着力抓好经济建设,提升村集体经济能力。工作主要有以下方面:①加大对田汉小学的建设力度,完成学校综合楼等设施建设;新征土地2亩,70万元,新建学校田径场和校园绿化。②建设“田汉公园”,并以田汉公园为依托,建成集休闲、钓鱼、会议、旅游、娱乐、餐饮为一体的星级休闲农家乐。③力争引进1-2家企业落户村工业小区,提高村集体经济收入和当地村民的就业机会。④修缮田汉故居,完善故居周边的配套设施建设,大力宣传田汉的革命精神,做好田汉同志诞辰110周年庆典活动,提升田汉村名人故里的影响力,充分挖掘村文化资源。⑤争取开通田汉村自己的网页,宣传村的文化、经济、政策、环境等。

20**年:形成主导产业,建立增收机制。

村产业发展规划



mmm乡mmm村产业发展规划
(2006年—2020年)
mmm村(三村)位于m县城南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全村耕地面积mmm亩,总户数mm户,mmm人。2005年村集体收入mm元,农民人均纯收入mmm元。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根据县委、县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经乡党委研究,确定阔什吉格代村为新农村建设试点,集中精力,加快试点村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该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指导思想
认真落实,坚持粮食生产主攻单产提高效益,林果业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立足城郊优势,大力发展城郊畜牧业、设施农业和劳动力转移,推动农村经济较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一)近期发展目标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到2010年,村集体收入从2005年的5.9万元增加到20万元。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林果业效益凸显,畜牧业规模稳步扩大,二、三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村经济布局更加合理。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村主干道路改造全部完成,农田水利设施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村委会建成标准文化活动室和卫生室,农民生活条件和质量不断提高。
——非公有制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到2010年,全村非公有制经济达到270人,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充分利用党员电化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加强科技教育工作。抓好幼儿园建设,确保全村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农村公开透明。通过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落实各项,实现财务公开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保障农民群众在村级事务中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二)远景发展目标
“十二五”末(2015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元,比“十一五”末增长 %,年均增长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万元以上,年均增长 %。种植业巩固 亩千元田,建成 亩万元田;林果业建成精品果园 亩;畜牧业形成较大规模。2015年,牲畜饲养总量达到 头(只),出栏 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万元,年均增长 %。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 : : 。
“十三五”末(2020年)全村国民生产总值达到 元,比“十二五”末增长 %,年均增长 %;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 万元以上,年均增长 %。建成 亩万元田;2020年,牲畜饲养总量 头(只),出栏 头(只)。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元,年均增长 %。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和非农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 : : 。
三、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围绕生产发展,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1、种植业。大力实施“2118”工程,深入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通过不断改良品种,推广先进科学的栽培模式,实现种植业人均收入1816.9元的目的。高度重视粮食生产对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基础性作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综合生产。棉花生产重点抓好高密度栽培、节水灌溉、病虫害综合防止和标准化管理等技术的推广普及,实现单产120公斤以上。大力发展小茴香、反季节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
2、林果业。认真落实和普及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着力提升林果业产量和效益,全力建设好1720亩精品果园,重点发展核桃和红枣。
3、畜牧业。大力发展“短平快”的家禽养殖业,扩大大中型养殖户,加大牧种改良力度,做好饲料加工与青贮提高牲畜出栏率和商品率,2010年力争全村人均达到4头畜,确保畜牧业人均收入达到1000元。
4、设施农业。下大力气解决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措施跟不上,投入明显不足的问题。实行全村一品种植模式。加快低农残、无公害蔬菜和名、优、特蔬菜的生产,大力发展净菜上市及加工业。加大科技与物资投入,加强管理,2007年对全村大棚进行维修,并解决秋延迟问题。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争取乡村公路建设项目,认真落实配套资金和配套服务,争取2007年完

成25公里村主干道路改建工程。
(二)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和劳动力转移
加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免费为外出务工人员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就业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帮助他们解决务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三)培育新型农民
积极组织农民参加县、乡党校举办的各类班,充分利用本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培训资源,以先进实用农业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增强农民科技致富能力和自主创业能力,培养造就守法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力争到2008年全村每个农户家庭有一个农业技术明白人,一个具有就业技能的劳动力。


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只要解决了客户的问题,就是好的策划书。《****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规划》如果还没解决您的需求,请访问我们为您2024准备的“公司发展规划方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