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工作计划 > 语文课教案 > 导航 >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

语文课教案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

为了使部门的运营更加有效率,因此,我们需要认真撰写下一个目标的工作计划。工作计划可以使浪费性和重叠性减至最少。完善的工作计划需要注意哪些细节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一:xxxx—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语文组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为了发挥语文教学研究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立足课堂教学,特制定本计划。

课题:利用语文学科教学培育民族精神

课题组长:张文灿(七年级)陈梅(八年级)姚利嘉(九年级)

职责:主持完成课题研究工作

课题组成员:

七年级:张文灿 付文波 鲁丽 曾宇

娄明英 杨晓玉 陈洪春

八年级:陈梅 周兴国 代春 伍廷开 刘道之 王大松

九年级:姚利嘉 张俊 温礼萍 蒲仕群

课题组具体分工:

七年级:挖掘和利用教材人文因素

培育学生具有良好的民族精神

《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全国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长崔峦曾说过:“语文课程既教做人,又教学习语文;学生既学做人,又学语文”。并指出当前的重点是: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践行“为大众服务”这一做人基本准则;守住“诚信”这一道德底线;培养能吃苦、耐挫折的能力。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公德、有爱心、有社会责任感的、堂堂正正的中国人。因此,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当中,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

(一)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必须高扬爱国主义旗帜,倡导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人心凝聚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倡导一切用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以热爱祖国、报效人民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民族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观念。”《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也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可见,爱国主义感情和社会主义道德品质是最重要的人文素养。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浓厚的感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对于培养二十一世纪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爱国主义教育主题贯穿语文教材的始终,也渗透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它像一根红线将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首都、爱鲜艳的五星红旗、爱祖国的山山水水和一草一木、爱勤劳勇敢的人民、爱革命烈士和英雄好汉、爱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爱为国争光的科学家和体育健儿们、爱祖国现代化建设成就和人民美好的生活等内容串在一起,一点一滴地沁入学生心田,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打下烙印,汇成深深的爱国主义情感。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这些爱国主义教育因素,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其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要从规范行为习惯做起,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大力普及“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倡导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心中有祖国、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的意识,懂得为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具备文明生活的基本素养,学会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基本关系。大家知道,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是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重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有关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因素,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中华民族创造的灿烂文化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影响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著名历史人物,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深重灾难和不畏强暴、英勇抗争的历史,特别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英勇斗争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以及改革开放进程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

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教育不是一种说教,而是要通过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生动事例的认识和了解,通过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语文实践活动,通过自己的理解和内化,使学生获得一种道德判断,从知道明辨好坏是非、善恶美丑开始,逐步做到发展道德情感、磨练道德意志、训练道德行为、强化道德意识和习惯,最终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形成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语文教材中蕴涵着诸如为国为民、诚实守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关爱他人、见义勇为、严于律已和不怕困难等丰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使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

《实施纲要》指出:“创新精神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学生理解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要继承优良传统,又要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从时代和社会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的内涵。”《标准》在总目标中也提出了“在发展语言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力。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可见,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不断进取、开拓创新和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至关重要。

1、培育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创新精神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突破只强调听说读写的局限性,把发展思维能力放在重要地位。因为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创造性思维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思维发展起来了,创造潜能才能被激发和形成。一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语文时勇于提出不同的问题,发表不同的意见。二是鼓励学生敢于向教材、作家、教师提出挑战。三是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四是根据课文内容或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改编故事和续编故事。五是通过让学生想“金点子”、创编广告语和开展创造性的语文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为他们将来具有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一是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精神教育。二是自己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态度。语文课程倡导探究性学习方式。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正确的科学态度,最重要的是要讲究实事求是、崇尚真知,要说真话、说实话,要不唯书、不唯上,不迷信权威。这不仅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态度,更是一种做人的准则。

八年级: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促进学生民族精神品格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改变语文教学相对封闭的状态,是为了改变课本资源单一的状况,更是为了克服偏重接受性学习的弊端,旨在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让学生在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感悟民族精神的意义与价值,将民族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一)结合教材内容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综合性学习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结合教材中的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和口语交际等内容开展活动。如,在教学识字和写字时,组织学生到生活中去找广告、标语、门牌中的错别字并进行改正交流;学习了深受教育的课文后,布置学生去阅读相关文章,去收集有关的名言、故事、歌曲、图片和影视资料,组织学生开展朗读、演讲、办报和观看影视片等形式多样的拓展性活动;在学生进行习作和口语交际活动之前,组织学生开展深入社会调查,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收集人文教育资料等活动。从而培养学生对社会的责任感,加深对民族精神的内涵理解,并逐步内化为自身的精神品格。

(二)利用当地人文教育资源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一定要从当时、当地的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当地人文、历史教育资源,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需求,发挥校外活动场所、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真正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民族精神教育方面均有所收益。一是请革命先辈和各行业的英雄模范为学生作报告、讲故事,组织学生观看反映伟大民族精神的影视片。二是组织学生开展集中体现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经典格言、诗词诵读活动,教唱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的歌曲,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征文、演讲、知识竞赛、办小报、社会调查和宣传等语文教育活动。三是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通过参观城市、农村和名胜古迹,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家乡的发展变化;通过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九年级: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培植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中强调:“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学生只有对祖国语言文字产生了热爱之情,才能学好语文,才能用好语文。因为其中蕴涵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特别是蕴涵着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也是语文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是东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学生通过学习语文,会了解到祖国所独有的汉字是方块字,结构独特,写法多样,大小均可,可横写亦可竖写,既可用硬笔书写又可用软笔书写。由软笔书写而形成的绵延数千年的书法艺术在世界文化史上更是独一无二。我国现有汉字6万多个,仅小学阶段,学生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就达3000个,其中2500个会写。可见,汉字的数量之多,堪称世界之最。同时,汉字是一种生动形象的表意文字,因其音形义融为一体,学习汉字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加之祖国的语言又是世界上最丰富,表达最完整、最准确、最富有变化、最活泼的语言之一。正是有了这样的语言文字,中华民族才拥有了无比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国才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可见,我们祖国的一切,都与祖国的语文联系在一起,都是以祖国语言为内核。这也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引以骄傲和自豪的事情。因此,我们在教育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去掌握语言文字的规律,去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去获取无穷的乐趣,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而达到对祖国的热爱。

课题研究背景:民族精神研究现状与应用价值

民族精神作为各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共同选择和人类特定的文化现象,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它所产生的巨大精神力量,始终支撑着人类各民族的生存、发展和进步。江泽民 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胡锦涛 也指出:“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历经磨难而不衰,饱尝艰辛而不屈,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不仅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也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任务中,最重要工作是研究探讨民族精神的基本概念、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界定、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本质以及民族精神的时代价值等等,只有明确了民族精神及中华民族精神的相关知识和内容,才能更好地从操作层面上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一、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在我国学术界曾经进行过几次关于民族精神问题的讨论,不断深化了关于民族精神的认识。但对于“民族精神”的概念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看法。概括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种不同的观点:

第一,民族精神首先是一种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龚学增 指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民族普遍表现出来的精神活力和个性特征,是普遍尊奉的有利于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的社会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风尚。姜晓梅认为,民族精神是指深深蕴涵于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之中并且维系着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某种精神力量。还有的学者将一个民族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进取的精神视为民族精神。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这一深刻论断的提出对于民族精神概念的界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二,民族精神是一种普遍认同和共同遵循的品格。冯秀军、苏海涛等学者 认为民族精神是为本民族成员所认同和遵循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的综合体现。北京师范大学价值与文化研究中心的学者们认为,对于一个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其成员所认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遵循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所体现的心理素质、理想信念和性格特征的总和。相对于其他民族来说,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认同,是一个民族的集体人格的体现,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特质的总和。

第三,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的核心和灵魂。在这一问题上人们的观点大体一致,即民族精神是建立在共同利益之上,维系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内在精神力量,它虽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但归根到底属于观念形态范畴。认为一个民族是否对人类有所贡献,最根本的标志是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能否对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蒙培元、庞仁芝 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文化范畴,属于一定的民族文化,是在民族文化的发展中孕育和成长起来的,是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刘海涛 也认为,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在历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富有生命力的优秀思想、高尚品格和坚定志向。

第四,民族精神是一个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范畴。卢少华 从这样几方面给予界定。从时间上看,有传统民族精神和现代民族精神之分。前者指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流传至今并仍有积极作用的优秀文化传统;后者指反映一个民族在当代存在和发展规律的观念文化,亦称时代精神。从空间上看,有广义民族精神和狭义民族精神之别。广义民族精神是指世界各民族共同具有的、为世界人民所普遍接受和遵循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狭义的民族精神则是一个民族特有的、实现民族自我发展的全民族的主体意识。从结构上看,其横向结构有作为民族社会的民族精神,它是民族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有作为民族文化的民族精神,特指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有作为民族共同心理素质的民族精神,即健康的、积极进取的心理状态。其纵向结构有两个层次,高层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自觉意识、理论原则和文化价值取向;低层次的民族精神包括民族性格、传统习惯和情感、态度等。

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中华民族精神是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着博大精深的基本内涵和丰富内容。学者们对民族精神的含义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进行了界定。广义上的界定着眼于与民族存在相对的整个民族意识, 重在向人们描述事实, 讲述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这些学者认为,“民族精神就是一个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在心理、意识、观念、习俗、规范、制度等方面区别于其它民族的精神风貌、精神特征。” “民族精神是来源于社会实践的一种重要社会意识, 是对社会存在、社会生活的反映。” 这类定义实质上是将民族精神的范围扩大到了整个思想层面, 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 而不考虑这些因素的价值与意义, 因此民族精神的含义必然相对宽泛。狭义上的界定则从民族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积极作用着眼, 重在对民族精神的构成因素以价值评判为标准进行再提取。如张岱年先生认为民族精神是“多数人民所信奉的, 能够激励人心, 在民族精神发展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的最高思想原则 。也有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该民族的精神支柱, 是该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失去民族精神就必将失去民族凝聚力和生命力。” 此类定义强调的是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侧重于正面价值与积极意义的阐发, 因此其含义的范围较窄。

多数学者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与时俱进的概念,它与民族一样,有其历史、现在与未来,具有传统性、时代性的特点,因此,其内涵也可以分为传统精神、时代精神。

1.从传统精神来看,作为历史的概念,中国人民的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绵延不绝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张岱年认为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上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他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中国文化统的基本精神。

在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首次学术讨论会开幕词中 ,郑群提到最能体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东西包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刚健奋进、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民贵君轻、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英雄气概,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高贵品德,“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浩然正气,以及兼容宽厚、世界大同的豁达胸怀,勤劳俭朴、实干力行、任重道远的民族风格,砥砺品学、上求下索的民族气质等等。

肖君和 认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有以下诸点: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本质的“生”,作为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中和”,作为中华民族精神主体的“自强”、“重德”,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容的“刚”、“韧”、“稳”、“进”、“宽”、“厚”、“仁”、“义”,以及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特殊形态的爱国主义。

2.从时代精神来看,作为与时俱进的概念,民族精神能够适应现时代的民族生存与发展要求,它是时代文明内在、深层的精髓和内核,是在一个时代起主导作用的精湛思想、最高指导原则的时代精神。近代中国,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逐渐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其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坚定的理想信念、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主旨、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情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等。在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精神又增添了新的内容,丰富了它的内涵,如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洪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孔繁森精神等,这些都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3.从历史性和时代性的有机统一来看,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继承和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使民族精神的内涵更加丰富,影响更深。正如党的十六大所提出的,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三、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所谓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指我们的民族精神中最本质、最重要的思想,它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如何把握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有不同的说法。

方立天 在把民族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的同时,提出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他指出,自强精神是其他精神的基础、前提:只有自强,不断奋斗,努力向上,才能真正做到重德和务实,而且自强本身也是一种道德要求和务实表现;只有自强不息,才有广阔胸怀和宽容精神;只有自强,才能热爱祖国、建设祖国。重德、务实、宽容、爱国都不能离开自强。可以这样说,自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自强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处于核心的地位,在维系中华民族的统一和推动中华民族前进两个方面都起了最巨大、最主要的作用。也可以说,自强精神代表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刘纲纪 在把中华精神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同时,提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理性精神。脱离了理性精神,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精神,也不可能有真正的求实精神和具有积极意义的应变精神。但脱离了自由精神、求实精神、应变精神,理性精神也会成为空洞僵死的东西。而在理性精神之中,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可宝贵的东西是充分地肯定了两个统一,即人与自然的统一和个体与社会的统一。

减宏 认为,对社会理想和人格理想的追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表现最鲜明、发展最持久、影响最广泛、至今仍有强大生命力的一个传统。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是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但仅仅说追求真、善、美统一的理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不够的,还要进一步揭示这种真、善、美统一的理想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第一,中国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不在天上,而在人间如儒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既不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又不是基督教的天国,而是人世间的现实社会。尽管有人认为“大同世界”。在远古,主张复古主义,甚至用“天命”来解释社会历史,但它仍在此岸,而不在彼岸。又如,他们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虽然是指地主阶级的圣贤,但仍然是人,而不是神。第二,中国人所追求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是以中国的人文主义为前提的。中国的人文主义认为,人在天地之间最为重要,只有人才能发扬光大“天道”,并在实践中体现“天道”,因此,中国人文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叫人如何做人。第三,中国人追求的真、善、美的统一的理想,又是以道德的理想为中心的。中国的人文主义不同于以个性解放为主旨的、西方的人文主义,讲五伦,把人放在伦理关系中加以考察,是一种“道德的人文主义”;古人讲“天人合一”,把人的道德性加之于天,把仁、义、礼、智等德性说成“天理”;古人还讲“尽善尽美”,强调最高的艺术品必须以“至善”为前提。中国古代哲人所追求的,不是一般的真、善、美统一的理想,而是以现实世界为基础的。以中国人文主义为前提,以道德理想为中心的真、善、美的统一的理想。中华民族精神就是以这种理想为核心的。

李宗桂先生 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文主义为内核的”。他认为人文精神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素质的核心,有什么样的人文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精神,就有什么样的民族文化素质。我们应当承认,中国文化中存在着一以贯之的人文精神传统,并正在形成新的人文主义精神。

赵慧峰、俞祖华 主张,把张岱年先生所概括的“自强不息”和“厚德载物”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而儒家又以《六经》为核心,儒者把《周易》列为《六经》之首,认为它“广大悉备”,包罗天地万物、人伦日月的各种道理。在《周易》中,排在前面的乾、坤两卦是总纲,是统摄其余62卦的,“自强不息”是由乾卦《象传》提出的;“厚德载物”是由坤卦《象传》提出的。自强精神和宽厚精神最能代表中华民族的性格,正是有自强精神,中华民族才能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排万难而前行,历万险而不屈;中华民族又是热爱和平、不尚暴力的民族,中国人的宽厚精神同样是著称于世的。自强精神涉及人和自身、民族自身的关系,是个性活力、民族生命力的内在动力;宽厚精神涉及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关系,涉及到本民族与不同国家、民族的关系,涉及一个人、一个民族的外在关系,这两种精神成为中华民族成员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指导原则。自强精神是以宇宙的时间为坐标,要求人们永不停止、永不歇息、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宽厚精神是以宇宙的空间为坐标,要求人们以宽阔的胸襟对待他人、其他民族和宇宙万物,这是古人以宇宙整体动态平衡的观点引导出的人生哲理、民族生存的智慧。如果只提自强精神是中华民族的核心,显然是不全面的。

四、关于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

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通过对民族精神的基本特点的探寻,可以把握民族精神的产生发展的内在规律。类延旭 认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民期共同生活和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优秀传统。它反映了民族的价值理念、心理素质、性格意志和精神风貌。它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体现出以下基本特点:从其运动属性看,它是历史性和时代性的统一;从其基本性质看,它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从其作用方式看,它又是间接渗透性与直接能动性的统一。

肖君和 也揭示了民族精神带有规律性的特点。他指出,民族精神的特点是中华民族精神和其他民族精神都具有的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有:就其是精神范畴的东西而言,有着受制性与独立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存在方式而言,有着全民性与个体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作为过程而言,有着稳定性与变易性相统—的特点;就其在民族文化中的地位而言,有着主导性与基础性相统一的特点;就其社会作用而言,有着进步性与不足件相统的待点;就其在时间中的存在而言,有着传统性与时代件相统一的特点;就其在空间中的存在而言,有着地域性与跨地域性的特点;就其是否被人们所感知而吉,有着自觉性与非自觉性相统—的特点。

五、关于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的几个历史阶段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的非常丰富的内容,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到中华民族儿女浴血反抗外来侵略;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从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的民族精神随着时代而发展并不断壮大。为了使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不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有一个能抓住中华民族精神核心的可操作的系统化的弘扬和教育体系,我们在研究中华民族精神时,有必要先对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广泛的内容做一个系统的整理,夏伟东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进行整理,将之分为以下五个历史阶段。这样划分,既基本上包容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所有内容,又能体现出民族精神不断发展的时代性。

1.传统民族精神-----上古至1840 年鸦片战争阶段

这一时期,民族精神的表现形式纷繁复杂,具体体现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寓言故事、具体人物、具体事例以及一些著名的思想格言中,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女娲补天、愚公移山、屈原投江、岳母刺字,又如思想格言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位卑未敢忘国忧”,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

2.近代民族精神-----1840 年鸦片战争到1919 年五四运动阶段

这一阶段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阶段,是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的民族精神突出表现在中国人民坚强不屈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中,如:林则徐禁烟、三元里抗英、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等。突出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救亡图存的伟大民族精神。

3.现代民族精神-----1919 年五四运动到新中国建立阶段

这一时期实际上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战争,在推翻三座大山的斗争中创造出民族精神的崭新形式,如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抗大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自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董存瑞精神,等等。

4.当代民族精神——建国初期到实行改革开放阶段

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就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己当家作主人的社会主义社会里,焕发出空前高涨的革命和建设热情,创造了中华民族精神的辉煌,最激励人心得有: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孟泰精神、史来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王杰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等等。

5.新时代民族精神——20 世纪80 年代至今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我们党和人民群众对民族精神的重要地位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邓小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作了高度的概括 ,他提出要坚持和发扬在长期革命战争中形成的“五种革命精神”,即革命和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和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并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大大发扬这些精神,应当使这些精神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是把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放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江泽民明确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江泽民又结合不同的情况和要求,先后提出了64 字的“伟大创业精神”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又总结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韧不拔,敢于胜利”的“98抗洪精神” 。2001 年,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谈到“在全社会大力宣扬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时,江泽民提出 ,要在全党和全社会大力宣扬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他指出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不断用这“五种精神”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使之成为大家的自觉追求,成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精神动力。

2003 年,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号召:“我们要大力弘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团结互助、和衷共济,迎难而上、敢于胜利的精神。”胡锦涛提出的抗击非典的二十四字精神,是对人民群众抗击非典伟大精神的精辟概括,是对民族精神的新的丰富,是鼓舞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抗击非典斗争胜利的强大动力。时代在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也在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反映新的时代要求。

六、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

近年来, 学界大多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强弱受社会政治因素、物质经济因素、民族精神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其中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起着重要作用, 它是民族凝聚力的核心。

学界还一致认为, 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中华民族精神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具有价值导向、精神激励、力量凝聚和文化创新等作用。其中, 肖君和先生 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特点等方面着手, 具体分析了中华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功能的原因。李锦全先生 还就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与民族凝聚力的相互关系问题, 探讨了民族精神对民族凝聚力的促进作用。《中华民族凝聚力学》一书同样也认为中华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凝聚力二者具有互动作用, 它们是同一事物不同方面的相互作用, 都归属于中华民族这一实体。“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精神, 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在这一文化主体精神的主导下发展的, 并在发展的过程中把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推向更高的境界。” 书中还进一步把中华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发展的主导作用概括为: 强化作用、指导作用、协调作用和优化作用, 把中华民族凝聚力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反作用概括为: 检验作用、普及作用和推进作用 。

七、关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战略任务提出,这在党的纲领性文献中还是第一次。因此,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成为学者们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论者从不同的视角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和方法。

第一种观点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首先要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有论者提出,因为我们的民族精神隐含于传统文化之中,并没有形成一套明确的、具体的理论,没有很好地植根到国民的潜意识中,其作用也就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作为中国历史上整体的民族精神,一个多元一体、多样统一的精神综合体需要重振,才能成为21世纪世界所需要的民族精神。也有论者认为,重建民族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源于一个民族面临的生存危机。

现在谈重建民族精神,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对其进行挖掘和再现,使之发扬光大,这样,才能应对当前面临的精神危机。在当前这个开放、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时代,培育民族精神,以利于中华民族以健全、有力的精神面貌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还有的学者提出只有勇敢而全面地改进自己,重塑中华民族精神,才能在长远上实现民族复兴。

第二种观点认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需要采取有效的途径。一是坚持民族精神教育的继承性与现实性。民族精神教育内容的继承性,并不是对传统一成不变的照抄照搬,而是将部分内容与国情结合起来,加以改造,使之能为今所用,具有现实意义。二是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全民教育全过程,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三是把培育民族精神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把民族精神教育渗透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各个基本方面和主要领域。四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提倡多样化,就是要包括弘扬主旋律在内的所有精神文化产品,在风格、样式等各个方面丰富多彩,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中华民族精神得以发扬光大。

在对民族精神的构建方面, 学者们强调指出,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的着眼点应该是促进中国的现代化, 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立场和方法, 从社会现实条件和社会实践出发, 以构建起适应全球化时代要求的中华民族精神。有的学者通过研究民族精神自身的概念、内容来构建当代民族精神, 认为 “要解决中华民族精神如何向现代化转化的问题, 必须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 然后以其之道还治其身, 方能奏效。”有的学者通过与西方国家民族精神的对比分析,认为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时, “我们最需要的,同时也是自己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中最为缺乏的, 是理性精神、实用精神, 是一种认识论和经验论传统。”还有的学者认为 当代民族精神的构建应当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相结合。

通过考察可以发现, 虽然学者们对民族精神含义的界定、内容的概括、性质的认定存在着分歧, 但在对如何构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这一问题上则基本取得了共识。首先, 在构建的目标上,学者们旨在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 以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其次, 在构建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上虽然各有侧重, 但学者们大强调应当注意三个方面: 其一,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要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 为民族精神注入民主法制、市场经济、公平竞争、个性自由、人格独立等社会主义的时代内容, 让民族精神体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技与人文同倡的时代精神。其二,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要继承与发扬团结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革故鼎新、崇德尚义等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其三, 构建当代民族精神要批判吸收西方文化中对现代化建设的有益因素。积极吸收其科学、理性、民主、法制等具有普世性的价值观念, 以及与市场经济相关的时效意识、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等优秀精神成果。

课题研究实施步骤

(一)时间安排:

九月份 :

1.拟定语文组教法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2.做好宣传准备工作

十月份:

1.第八周完成课题研究第一轮讨论。

2..从第九周开始,各课题组成员对课题进行实质性的研究行动。

十一月份:

1.本月第二周开展课题研究第二轮讨论。

2.继续开展课题研究。

3迎接学校对课题研究中期检查。

十二月份

1.继续开展课题研究活动。

2.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接题报告)

3.申报课题研究成果。(论文)

4.上交课题研究材料(含学生成长记录等)

(二)责任人:教研组长及各年级备课组长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二:xxxx—xxxx学年度第一学期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1825字)

阅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阅读是成就理想的翅膀。人类从有文字以来,人们便通过阅读,承载传递信息,不断创造新的世界文明。作为学生,课内阅读不可或缺,然而,真正阅读的源泉来自于课外。语文课外阅读是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生长的需要,诚如植物需要阳光、雨露一般;健康有益的书籍,是对生命语文素养的孕育、生长提供丰富的营养物质;快乐的阅读方式,是符合阅读主体——学生——的接受的活动因此,我们应该营造一个符合生命语文素养孕育的人文环境。

一、课题的目标及要求:

(一)总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二)相关要求:

(1)阅读著名童话、寓言、故事;

(2)阅读浅显科技文章,儿童报刊,人物传记,历史名著;

(3)诵读优秀诗文,背诵优秀诗文50篇;

(4)会做摘录笔记,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学生对课外书籍的兴趣,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物。加大学生阅读量,使学生扩大知识面,学会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形成自学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一定的基础。具体分述如下:

(1)小学生阅读目的的研究

(2)课外阅读中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研究

(3)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研究

(4)小学生课外阅读课教师指导方法的研究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一)图书建设

1.建议学校图书室适量增加图书;

2.班级图书角有针对性地安排文学名著、科普读物及教辅读物等;

3.欢迎学生购买图书,建议学生订阅报刊一份或以上,经典图书10本或以上;

4.教师要带头阅读,教师每人应有图书20册,报刊2种。

(二)加强时间保障

1.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

2.每天课外阅读时间在40分钟以上;

3.每节语文课,安排课前3-5分钟诗文诵读或演讲,并由学生点评;

4.公众假期期间,可安排学生自由阅读,读名著一部或5篇精美文章,或者安排学生进行社会调查;

(三)加强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指导

1.每周组织1次“我喜爱的一篇文章(一首好诗、一个好故事)、”“我喜爱的一个文学形象”、“我喜爱的一位作家”等活动。形式可以是故事会、书评会、演讲会、朗诵比赛、阅读知识竞赛等;

2.每周,教师举办“语文课外阅读名著讲座”;

3.教师每周上一节课内阅读指导课,指导课有教案,教案要备阅读方法指导、阅读内容、阅读要求等;

4.班级语文课外阅读活动课要有活动方案设计;

5.教师有对学生课外阅读情况的跟踪检查记录;

6.充分办好班级黑板报、手抄报;

(四)加强语文课外阅读的评价

1.评价原则

(1)模糊性原则。课外阅读是一个开放式的不受时间、地点、形式约束的语文学习方式。对它的评价不能按照课内阅读那样进行评价,而要采用模糊评价的方式,从总体方面对课外阅读开展情况进行评价,如对课外阅读量、阅读面进行评价等,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2)重过程原则。从课外阅读的过程来看,它是一个“积累于现在,得益于未来”的过程,其效果很难在短时间得到收效。因此,我们的评价要注重课外阅读的过程的评价,收集能够反映学生阅读过程的资料。

(3)导向与激励性原则。要充分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要建立在导向性与激励性基础上,通过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引导学生达到《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对其进行课外阅读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使其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善读书、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评价内容

(1)每个学生都根据自己读书情况填写“读书记录卡”,各班根据“读书纪录卡”反馈的情况,评选“班级读书之星”;

(2)每周开展一次读书心得征文比赛,评选“年级读书之星”,并将优秀作品在学校橱窗展览;

(3)综合各项活动反馈情况,每周评选一次“优秀读书小组”。

四、研究工作的步骤

1.第一阶段:xxxx年9月15日——xxxx年10月20日(准备酝酿)

制定方案与计划,对学生情况进行调研,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基本情况。

2.第二阶段:xxxx年10月21日——xxxx年12月30日(研究实践)

课外阅读指导课的模式。研究中注意整理收集原始材料,进行归类分析,撰写论文、案例,教学笔记,教学设计。

3.第三阶段:xxxx年1月1日——xxxx年1月10日(总结分析)

五、获得成果

通过研究分析,加强学生课外阅读的监督和知道,学生语文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在试题检测中,阅读题失分率明显下降,学生获益较大。


语文课题学期计划三:xxxx—xxxx下学期小学语文课题实施计划(1975字)

一、指导思想:

严格依照课题实验方案实施研究,做好第三实验阶段的研究工作,加强对课题研究工作的管理和考核,提高全体参研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各学科全面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确保课题实验工作能够正常顺利地开展,达到预期目标。

回顾上学期的研究工作,虽取得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缺乏,主要表示在:

1、理论水平还不够,理论学习还应深入有效。

2、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指导与评价方法,目的有待进一步明确。

3、课题成员的参与意识,问题研讨意识还要强化。

4、课题研究的方法有待创新,研究效果的总结、推广和辐射工作还要加强。

为了使我组课题能更好开展,又能体现学科的特点,特制定本学期的研究计划:

二、工作重点

1、在前期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题研究方案与计划,明确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本学年的研究工作重点。

2、在学校常规教研活动中,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鼓励教师进行研讨与推荐,倡议集体学习与个人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要求重视感悟、理解、内化。

3、有计划、有组织地邀请有关^专~家到我校作讲座,授经验;同时选派课题组骨干教师外出观摩听课、听讲座。拓展研究多种战略,注重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经验和素材。

FWr816.Com拓展阅读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3篇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一: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

学会欣赏与修改╠╠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习作评改研究

一、课题的提出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难点。长久以来,在作文教学研究领域,一直侧重于“写前指导”的研究,对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却忽略。教师在作文评改中耗费时间与精力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作文评改多采用单一的“教师指导”的形式,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也就是只重视了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的学;未能从知识与技能获得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未能从学生的内部发展需要激发学生对于作文评改的共鸣。以致于学生对作文的评改视若无睹,评价的反馈作用难以实现。最终的结果是学生不知作文的目的,没有了写好作文的内在动力,作文水平提高缓慢,教师的教学效益低下。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必须从“指令性、接受式”向以人为本、民主、互动、发展的教学观转变,向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重视作文的批改与评价,创新评改方法,让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学习。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一条落实有效的作文评改之路,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作文学会评价、欣赏与修改,使“写好作文”成为学生的内在需求,全面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

几乎每一个学生的每一篇习作都有闪光点。这闪光点可能是一句话、一个词、一处标点甚至是格式、行文布局、字迹等等。只要学生经过了努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哪怕从一个很小的方面接近或达到他的“最近发展区域”,这个“闪光点”就会显现。及时肯定学生的“闪光点”,欣赏学生并引导学生发现、欣赏自己的优点,能增强学生习作的信心,激发习作的动力与兴趣,不断促使学生向着新的“最近发展区域”迈进。每一个学生的每一次习作都可以通过修改达到更高的水平,得到更理想的成绩。在教师对学生作文进行批改的同时,更注重学生的自行修改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以使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解决问题、改进学习,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提高作文水平与能力。让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欣赏、评价与修改,能增进学生相互间的了解与交流,合作、探究学习,促进全体共同提高。

(二) 理论依据

1.成功教育理论

成功教育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和需要;通过教育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成功,取得发展。成功教育强调通过教育的改善,促使学生改变消极的自我概念,触发学生形成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自我开发潜能,成为学习的成功者。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引导每一个学生发现、欣赏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优点,即成功教育。成功教育对于作文教学的极其重要的意义便是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和增强作文的信心,使学生产生自我期望和要求,自我激励,争取成功。

2.《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对于新课程的评价强调:“评价功能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激励、反馈与调整;评价内容从过分注重学业成绩转向注重多方面的潜能;评价技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更加重视质的分析;评价主体从单一转向多元;评价的角度从终结性转向过程性、发展性;更加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

3.《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对于“习作”的阶段目标有“增强习作的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等要求。

4.朱作仁《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平时作文,教师很少提自我修改的要求,学生往往懒于修改。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作文只提笼统意见(如内容不具体,语句不形象等),学生也不愿修改。如果提出具体的要求,划出需修改的词句,或朗读了班中同学的优秀作文,榜样具体,容易取长补短,上进心被激发,则愿意修改。”“小学高年级儿童希望教师指出毛病,由自己修改的占89.05%。希望教师直接改正作文错误的学生占24.36,希望教师指出错误,学生自己动手修改的占75.44%。”

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习作进行评价、欣赏与修改。在这一过程中体验作文成功的乐趣,激发作文兴趣,增强作文信心,并主动积累素材、品味语言、感悟表达,不断提高作文水平,发展作文能力。

四、研究的内容

1.欣赏的引导。欣赏与德育、美育的导向作用;学生自己欣赏与教师指导下的欣赏相结合,欣赏与习作要求相结合;怎样引导学生欣赏“真实”、“新鲜”、“创意”、“个性”的表达。

2.修改的引导。怎样根据习作要求确定修改的目的、范围、内容;成功的修改需达到的要求;对学生修改的评价。

3.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各种评价方式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结合对于学生作文能力发展的影响。

4.对学生习作的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研究。

5.“学会欣赏与修改”对于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研究,对于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

以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一个班(33)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

行动研究法、对比实验法、个案发展观察法、调查测查法。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前期准备阶段(20xx年1月╠2月) 撰写计划,收集相关资料,建立研究档案(案例、反思、学生作品),进行研究。

2. 实验阶段(20xx年3月╠12月)

(3月╠5月) 请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交流研究情况。 反思前段研究情况,调整研究方法,形成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执教一堂汇报课。

(6月) 总结研究情况,以论文形式汇报阶段性研究成果。

(7月╠12月) 深入研究,解决问题,形成成果。

3.总结阶段(20xx年1月)进行实验后测和实验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课题验收。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二: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2080字)

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一、课题的提出

语文课文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情感教育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教师在尊重学生情感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挖掘情感因素,采用适当方法拨动,震撼学生的情感之弦,获得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因此,研究本课题其意义与核心概念就在于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实验假设与理论依据

(一)实验假设由于情感教育具有渗透性,能够通过语文教学将文中所承载的情感溶进学生的血液,成为学生的情感。我们通过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可以对学生起到的熏陶作用,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可以调控学生的情感。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内化情感,并在情感的渗透和驱使下去发现美,感受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净化他们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建立一个生爱学、师乐教的良好教学氛围,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二)理论依据

1、人文主义教学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分为技能、认知和情感三个主要方面,三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情感活动是心理整体技能的基础和动力,教学的各个环节必须考虑学生情感、态度等认为因素,其事情干问题放在教学过程的首要地位。

2、发展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进儿童的一般发展,不仅仅局限于人世能力的发展,要求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教育他们学习方法,让学生过丰富的他点生活、情感、机制品质都得到发展。

3、近一年的实验以及有关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和研究,都已3表明,良好的环境和科学的教育明显有力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特别是儿童的心理品质,心理能力争处于形成的过程中,之以科学,系统的心理品质,心理能力培养,就能巩固有效地促进个性的完善,人格的健全。

4、解读国家新课标标准义务教育之处:目前,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并没有吧教育二字落实实处,片面强制学校教授知识的能力,你了育人,从而出现了许多问题,而与育人也正是新课题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正确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这一纲领性文件,历史性地将心理素质作为国民素质之一,这就赋予了教育者帮助学生提高情感素质的历史使命,又在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对学生心理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明确要求教育工作者,通过多种形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

1、与语文教学相关的问题。

2、课堂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诱发情感共鸣,传达情感,增加情感体验,塑造健康人格。

3、通过课堂教学的研究、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资料搜集、整理、分类形成论文。

4、推广本课题在教学中的应用。

四、研究的内容与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相关资料的搜集,与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相关资料的分类,课堂教学情感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和生活中诱发情感共鸣,塑造健康人格。

五、具体做法

1.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读与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引导学生在读自己与他人的习作中,发现自己与他人习作中的“闪光点”,欣赏习作,培养习作兴趣和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欣赏中互相学习,感悟表达。

2.每完成一篇习作都要引导学生修改。培养学生乐于修改的良好态度和兴趣;培养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中提高作文能力。对学生的修改及时作出评价。

3.培养学生对欣赏与修改的兴趣,还必须与写作指导教学紧密结合。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表达真情实感;注重学生的观察、思考、想象,鼓励学生的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积累素材和语言材料。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开辟习作园地,展示学生作品,组织或让学生自行向报刊杂志投稿。

4.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

5.建立学生习作档案,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采取形成性评价与定性评价的方式。

6.培养学生对习作的欣赏与修改的同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在各学科领域转变。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勤于思考,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以及收集与处理信息等能力。建立民主、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良好育人环境。

六、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一)研究的对象以中高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在实验的前一阶段,以五年级二班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的方法行动研究法、资料收集法、个案分析、文献。

(三)研究的步骤(计划周期为一年)

1、准备阶段(20xx年3月-----20xx年5月):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确立课题内容,聘请有关专家进行指导设计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填报科研课题申报表,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

2、实证研究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并按方案实施,围绕本课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并对每一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总结,不断充实实施方案。

3、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汇总、结题、完成结题报告。


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三: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571字)

一、课题名称:研究怎样设计课堂作业

二、研究人员:周兰英 梅华 赵碧桃 吴俊兰

三、研究目的:

本教研组本学期将根据教导处工作的总要求和总目标,结合本教研组工作的特点开展教研活动,实施语文小课题研究—研究怎样设计课堂作业,充分调动全组人员的积极性,求真务实、扎实有效地开展活动,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团队意识,加强教研组自身建设,打造合作团队。进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开展小课题研究,研究怎样设计课堂作业,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做好学生课外知识的延伸、拓展工作,全面提高学生阅读、作文水平,为培养、造就新一代合格毕业生而努力。

四、具体工作安排:

次数 时间 研究内容

1 第三周 学习教导处工作的总要求和总目标,定计划。周兰英执笔。

2 第五周 开展活动,起草,课题申报,周兰英执笔。

3 第七周 开展小课题研究,写方案。周兰英执笔。

4 第九周 第一次小课题研究,梅华负责整理资料,写反思。

5 第十一周 第二次小课题研究,赵碧桃负责整理资料写反思。

6 第十三周 第三次小课题研究,吴俊兰负责整理资料写反思。

7 第十五周 第四次小课题研究,梅华、赵碧桃负责整理资料,写反思。

8 第十七周 开展理论学习,学习《小课题研究》,写读书笔记,树立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观念。周兰英、吴俊兰执笔整理资料,写反思。

9 第十九周 调查学生的作业,分析效果。

10 第二十周 小课题研究,整理资料,写反思,写总结。


小学语文小课题计划3篇


篇一:小学语文课题研究计划(3443字)

一、课题名称: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

二、课题的提出:

多年来,小学语文教学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使阅读教学走进了一个繁琐分析、机械训练的怪圈,学生只是被动地听,没有机会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体会和见解,更谈不上从阅读中积累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使学生的表达倍受困惑。与此同时,作文教学又远离儿童的生活,一些作文教学观念或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摆脱原有作文教学费时、高耗、低效的弊端。在作文教学研究上依然沿用传统的思维方法,重视对作文教学各个部分进行个案研究,忽视了作文教学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探讨,学生完全是为老师布置的任务而作、为应付考试而作,下笔时往往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语文课程标准》已把语文实践活动和语文积累放在了小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为了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掌握积累语言方法,充分积累,全面积累,并自由表达,主动用自己的方式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写自己独特的见解,真正将习作作为自己的发展需要、成长需要。我提出“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这一研究课题,旨在进一步以作文教学为重点,拉动语文整体改革,从而加强语文实践活动,充分张扬学生个性,还真实于学生,让表达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理论假设:

“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以“大语文”观、素质教育观为指导思想,用立体化的、科学的训练模式,开放的、灵活多样的活动,全方位地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养成广泛阅读、全面观察、处处留意、时时思考、主动记录的良好习惯,从课堂到课后,校内到校外,将习作生活化,生活习作化,让学生感受习作的乐趣。使学生情动词发,叙童趣,抒童情,写童真,勇于创新,张扬自我,从而活化语文教学,深化能力培养,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促进语文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其研究的理论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文课程标准》理念

《标准》指出:“语文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同时强调“写作教学应该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手,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情感。”这就要求我们在学生积累与写作中坚持个性化之路,才能使学生在生动活泼、自由发展的环境中成为个性特色鲜明的学习者,学会学习,学会发展。

(二)《小学教育学》理论

教育学理论指出:“同一年龄段的少儿在身心发展上存在差异。不同的个性特点,表现了儿童未来不同的发展趋向。”写作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在写作教学中,“对这些个性特点因材施教,便可使学生成为学有专长,富于个性的人才。”

(三)名人名家教育思想。

①中共中央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坚持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相应的条件……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发展。”要实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其基础就在于学校教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创设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在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习作能力的培养也应体现这一精神。

②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他们的脸一样不相同,正是他们无时无刻地表现自己的个性,才能使得今天这个世界如此精彩。”学生具有不同的个性,只有尊重学生个性,他们才会乐于去学、去写,也才会养成健康的人格。

③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善读未写书,不进图书馆,阅览室,万物皆书卷”。天地万物都是阅读的好教材,只有善积累,才能为写出独具个性的文章奠定扎实的基础。

④语文学家吕叔湘说:“语文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文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只有让学生独具个性的感官去观察社会、生活中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学生的习作才会有新意,有个性。。

四、研究目标:

1、该研究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树立育人观念,培养出对知识能主动学习,灵活使用且具有健全人格的素质型人才;构建教学新格局,通过系统的、开放的实验,使学生主动积累,自由表达,确实为乐于表达而习作,逐步形成个性化的习作品质。

2、探索一整套科学的研究体系,构建课题自身的理论体系。

五、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小学中年级

具体设想如下:

1、从学生兴趣入手,广辟阅读资源,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具有个性化语言特点的材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讲的是积累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小学生的习作更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和生活积累,并在积累中进步。语言积累只能通过有声语言和阅读获得。有声语言积累往往在人与人的对话中无意识便获取,阅读积累则主要来自书籍和网络。现代的书籍和网络信息多如牛毛,个人无法完全获悉,因此必须讲究阅读方法。教师要教给学生如何去读,让他们能巧妙运用选读、速读、跳读、精读、批注、笔记等方法,还要给学生创造大量的阅读条件,建设班内小书架,开放校阅览室,与某些图书馆友好联络,鼓励同学间书籍推荐和互借,开展班内和小组阅读交流会、精彩片段赏析,让学生有机会阅读,乐于阅读积累。

2、优化开放阅读教学,让学生自由地在读中学写。在阅读中、生活中搜集积累语言,主动地在写中巩固自己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收集有关课文资源的资料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把语言描述的情境,表达的意思既能概括化,又能具体化;要能把语言还原于生活,发表一定的见解;在课外阅读中,对自己喜欢的语言,要能大体理解它的意思,才摘抄下来;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喜欢的语段叙述出来,并注意运用语段中的一些词语。理解了的语言在记忆仓库中处于激活状态,犹如整装待发的士兵。

3、作文教学全方位“开放”,不受任何束缚,指导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充满个性的习作。引导学生开展具有趣味性的、实践性的活动。结合游戏、实验、参观游览、调查采访等特意安排的活动进行,让学生在玩乐中积极主动地获取写作素材,激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写作的兴趣。习作练习一定要“重视个人独特感受”,“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充分肯定和展示发自学生内心的声音,鼓励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要引导他们用眼睛洞悉,用耳朵倾听,用皮肤感触,用心灵抚摸自然、社会以及人类的道德情感,引导他们学会“生命体验”,培养其张扬的个性。

4、创设情景,平时多设计一些学生喜欢的话题,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写出充满新意的文章。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在习作这片天空中自由翱翔。

5、重视在修改过程中提高习作能力。“文章不厌百回改”,关于写作的教学建议有“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使习作修改氛围轻松、团结、和谐,充分调动全班、小组和个人的积极性;

6、进行作文口头训练。结合阅读教学,通过朗读、背诵、扩句、复述、谈学习体会等途径,在课堂上加强口说练习,并展开讲新闻、一分钟演讲、朗诵会、故事会、辩论赛等语文活动,训练学生说话围绕中心,思路清晰,口齿清楚等技能。

7、评价以激励为主,蕴含指导意图。一味的批评会使学生丧失兴趣与自信,一味的颂扬也会使学生迷失进步的目标,止步不前。因此,优秀的评价语既要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充满自信心,又要指明他们有待努力的方向和目标。培养评价能力,要侧重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文进行反思、修改、加工润饰。

8、在班上设立“习作”进步奖,每次习作教师认真审阅,对习作有明显进步的学生给予鼓励,让他们不断树立自信心。同时设立“佳作欣赏”栏目,让每一个成功者享受写作文的乐趣。心理学研究表明:“成功动机能激发人们的奋斗精神。”学生都希望能以自己的行动品尝到成功的快乐,而学生的习作是学生辛勤劳动的成果,要充分发挥学生作文成果的激励功能。

9、每学期组织全班学生开展习作竞赛,并办习作专集,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同时把学生的优秀成果向全国性少儿杂志推荐发表,不断激励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积极性。

七、研究步骤:

研究拟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xx.1--20xx.4)学习理论,成立组织,拟定研究方案,研究工作全面启动。

第二阶段:(20xx.5--20xx.8)教师针对学生习作与习作教学弊端,探求研究“小学生作文素材的积累与个性化表达”的教学思路,摸索出让学生乐于积累,个性化习作的途径与方法。

第三阶段:(20xx.9--20xx.12)整理研究资料,撰写总结报告,推出研究成果,申报结题验收。

篇二: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1187字)

一、课题研究现状分析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培养读写能力,识字是前提,同时识字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又是一个新的任务,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阅读必须要有一定的识字量才可以进行;而习作又建立在阅读和写字的基础上才得以完成。低年级学生识字量不足,将严重制约读写能力的发展。识字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直接影响着语文教学的速度和质量。然而从以往实践看,识字教学形式还比较单一,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方面办法还比较少,识字和书写缺乏有效的指导。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普遍存在“逐个识字效率低、无章可循周期长、回忆再现难度大、易于混淆错别多”的缺陷,高耗低效的现象严重。

二、课题研究目的

1、转变观念,愉快教学,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变“苦学”为“乐学”。

2、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化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养成主动求知的好习惯。

3、引导学生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在观察中学会比较、辨析,发现规律,掌握识字方法

三、课题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各地类似实验借鉴法;2、课堂教学案例研究法;3、不同教师同类型课堂教学观察比较法;5、综合试验教师对课题的收获,谈经验总结法。

四、课题研究重点

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从关注识字结果到同时关注学习过程,从关注识字技能的记忆保持到关注汉字在不同情境中广泛灵活的迁移,注重培养识字能力,促使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由“被动的学”变为“主动的学”,激发学生的主体精神,提高学习效率。运用各种各样巧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把枯燥的识字教学变得充满乐趣,使识字教学的面貌发生改观,识字教学不拘于死板的公式,因文而异、因词而异、因地而异,把课内外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去理解,积累和运用,给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打下扎实的基础。

五、课题研究的设想和设施

八月份:

1、制定本组小课题研究计划,各研究教师根据分工制定自己的研究计划;

2、组织学习当前课题的研究现状以及与客体类似的相关理论。

3、精心组织教研组一课两评活动,在活动中全面开展课题的研究

九月份:

1、教研组小课题成员对自己课堂的一次教学反思。

2、在教研博客上传课教后反思。

3、充分利用好“达标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的同时对教学评价进行研究。

十月份:

1、学习有关“生本高效高效语文课堂“的教学新理念的文章;进一步明确“生本高效语文课堂”如何上才能体现高效。

2、每位教师精心设计一篇识字教学课堂教案,寻找教学模式,归纳教学流程。

六月份:

1、设计师生调查问卷,归纳总结课题研究中的成果和不足。

2、收集整理过程性研究材料,从材料中寻找研究策略。

十一月份:

1、研究教师针对研究过程,提出自己的研究认识,开好课题的期末总结会议。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六、课题研究预期效果

我们希望经过这样的实践研究,最终让孩子们对识字充满了兴趣,提高识字能力,扩大识字量,感受阅读的乐趣。

篇三:小学语文小课题研究计划(3741字)

一、课题的提出与研究目的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与写字教学是一项基本任务。它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基础,是学生驾驭语言文字的工具,是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前提。但通过平时的作业及考试检测情况来看,二年级学生的错别字现象很多,这对语文学习带来了很多障碍。要是学生避免写错字的现象,牢固掌握所学生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将学生的错字现象作为生字教学的一个突破口,找到其出错原因,并研究相应的解决策略,迅速提升二年级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提高教学效率。

将研究重点放在课本上,并不是将视野局限于课本,适当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巩固,贯通课本知识,培养能力。在了解语文课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2、在获取丰富关于易错字的基础性资源,从而建构符合实际的语文课程资源。探索高效的语文活动课的方式、方法和途径,构建小学语文的操作模式。

二、课题概念的定义

关于易错字------顾名思义,易即容易,错即错误,易错字就是特别容易出错的字。出现错误的字,我们叫它错别字,一般分为错字和别字。易错字就是指容易写错或混淆的字。

在生字实践教学中,我们发现先入为主的现象是值得注意的,生字的书写,第一次正确是很重要的,有不少学生,第一次书写的时候出现错误,事后再去弥补,效果事倍功半。然而,通过一定的干预,在以后的书写中,正确率将会大大提高。

这要求教师具有对易错字有提前的预设,知道这个字出现的常见错误,并且知道用恰当和巧妙的方法,在课堂上对这个生字进行提前干预,防止大部分同学出现这样的错误,甚至达到把错误扼杀在萌芽状态。

易错字的提前干预,是指教师在知道学生学写新字之前,对易错字进行归类,通过教师和学生自己巧妙地利用比一比,编故事,顺口溜等有趣的形式进行提前干预,让学生自行特点后再进行书写,尽量把错误扼杀在第一次落笔之前。

现场跟进指的是在第一次作业出现第一次错误的时候,在第一现场及时跟进,通过一定的干预措施,让学生避免出现错误,或及时纠正该错误。由此对易错字的产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

三、课题研究原则

(1)科学性原则:从研究设计到具体实验应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安排研究活动。在作业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减少机械性,增强情趣性。

(2)综合性原则:合理构建作业结构体系,注意作业设计的相互协调,合理搭配。对于学生作业设计要以新课标为准绳,依据新课标对作业体系进行定向和控制。

(3)以人为本原则:同一年龄的学生存在生理、心理、知识水平、接受能力、意识倾向、兴趣爱好的个别差异,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分对待,促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课题的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一)我们研究的理论依据是精加工策略------精加工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要记住的新信息附加额外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可以加深对学习材料的记忆,通常用的方法有:(1) 对信息进行联想; (2) 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3) 将信息的字面意思进行扩展;(4) 把进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 (5)举出一个信息的实例;(6) 补充新信息的细节; (7) 找出信息的上位概念或下为概念;(8)对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等。

(二)我将二年级所有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⑴文献资料研究:在研究初期,对相关研究材料进行学习,作为本课题的理论支撑,帮助制定研究方案,指导课题研究;

⑵调查分析研究:在课题研究初期、中期和后期,通过调查测试,分析了解学生识字能力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为课题研究提供依据,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内容和方法,提高研究实效;

⑶个案分析研究:在教育调查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对象,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生建立个案登记表,首先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和分析,其后对其施加影响并跟踪观察,从观察记录中作出深入的理性分析研究,得出比较科学的事实结论;

⑷经验总结研究:重视资料积累,对研究活动中取得的经验、体会及时进行总结归纳,形成研究的规律及方法。

(三)具体做法:

(1)把本册所有的生字按照教材的单元编排进行汇总。

二年级的生字数量固定,每课课文后面要求“会读会认会写会默”的四会进行汇总。因为二年级教学的识字量相对有限,每个生字的相关词语也相对固定。因此,我们预先对每一课课文的四会字进行扩词,让这些常见词语让孩子们多读多写,扎实训练。这样的八张词汇表包括所有的生字和词组,以及相应的针对性训练。应该说,这就是所有易错字的范围,打个比方来说,这就是我们用来猎取易错字的一张大渔网。

(2)把学生出现的易错字按照原因进行归类。

生字教学之后,在学生的各项作业中,如看拼音写词语,听写、写句子等,学生的易错字就会逐渐显现。迅速测查和总结,整理了易错字汇总表。

① 根据错别字出现的原因,汇总归类,可分成这样三类:(别字)

② 改变字形: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原”的第一笔写成撇。(错字)

③ 添加或遗漏笔画:如“试”多加一撇,“球”遗漏最后一个点((错字)

(3)根据易错字的不同原因,进行相应的教学干预。

① 第一类:用法混淆而产生的易错字。

a措施一:充分理解字意,进行分辨训练;

b措施二:适当提供语境,进行强化训练:

这些同音字,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需要进行一定的练习,要求学生不仅理解,掌握,更要学会运用。如“比一比,再组词”的练习,学生能够掌握常见的固定词组。如“选词填空”的练习,学生在句子中理解字义词义,真正掌握字词。

② 第二类:改变字形而产生的易错字。

措施一:根据字形,进一步挖掘字义。

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学生大部分因为粗心,不注意字形特点,写字时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把笔画写错,或是把字的某部分写错,导致字形完全改变,成为错字。如“黄”字中间“由”写成“田”,这是因为学过“田”,而不认识“由”。又如“原”的第一笔写成平撇,是因为前期对“后”的印象太深,第一笔顺手就写错了。这种错字不存在字义理解的问题,多是因粗心而引起。这种情况。我们适当的把字形和字义加以联系。在教学时加深孩子的第一印象,让孩子对字形有先入为主的印象,尽量避免首次错误发生。

措施二:正面强化,提倡现场跟进

这一类易错字的产生,很多是受到形近字的定势影响。有一些孩子会在写字时张冠李戴。把a的偏旁移到b的身上,又把b的底部放到A的身上。比如,学过“高”字,再学到“亮”,因为两者相似,就会出现把“高”的上半部分套到“亮”上。又如,前面写过“学”字,下一课学到“常”时,因为上半部分相似,粗心的孩子受定势影响,就把“学”的头,套到了“常”的脑袋上。这样的错字,简直是移花接木,不伦不类。

如教到“常”字。教师在教完字形之后,在学生第一次落笔写字时,注意巡视,发现有学生出现错误时,立刻跟进。马上让学生停笔,将错误现象拿出来,进行对比,仔细分析字形之后,再让孩子提笔写字。这样的跟进,可以将易错字在第一时间加以纠正。

第三类:添加或遗漏笔画而产生的易错字。

措施一:强调关键笔画,将字形生动化,形象化。

这一类易错字,原因与第二类相似,同样是受定势的影响,遗漏或添加了关键笔画。如“试”多加一撇,“球”遗漏一点。最后一点。这就是老师们反复强调,但学生又反复出错的“经典”易错字。

这时可以运用精加工策略,将这个容易添加或遗漏的关键笔画进行强调,赋予这个笔画以形象的意义,让他符合儿童认知特点,让抽象的笔画产生具体的含义,深深印在孩子的心上。

措施二:抓住字形特点,编故事,唱儿歌。

有一些笔画,还可以抓住整个字形的特点,让笔画融合在字形里面,把整个字编成故事或者儿歌,用孩子喜闻乐见的形式,牢牢记住字形,对这个笔画更是印象深刻。

六、课题的预期成果

(一) 初步打算

(1)让易错字的统计更具科学性。二年级易错的生字基本来源于教师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过程出现的错字。那么这样的汇总是否存在疏漏呢?我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a 进行全体语文教师问卷;b在二年级进行同步测查;c在现在的二年级进行返回测查。

(2)呈现不同错误,反复出现。

易错字在统计后进行简单的归类,从教学进度上,从出现错误上进行归类。比如“旁、傍”“川、州”“刻、孩”等,反复呈现错误。将“精细加工原理”加以深化运用,在理论上寻找支点。

(3)将课题与教学进一步紧密靠拢,整理相关教学案例等资料。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将易错字研究进行渗透,更新学生的识字观念。

(二) 预期成果

(1)对易错字有了初步的归类汇总

(2)积累了一部分易错字的实施策略。

a同音字易混字的辨别训练,注意练习的节奏,不能过多强化。 b第一次干预效果之后,注意效果的保持,隔一段时间加以巩固训练。c易混字的练习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要避免比较难理解的,生僻的字句。如 “木耳”“耳目”,“升高”“高声”这样颠倒词语,不提倡强化训练。 d儿歌故事等手段恰当使用,不能太泛滥,太牵强,不要刻意为“生动”而“生动”。

(3)学生学得轻松积极,错误率降低。

(三)结果呈现

(1)整理相关数据材料以及案例分析。

(2)撰写教学论文,结题报告。

七.课题研究时注意的问题

总而言之,以上是为课题研究指定的初步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可能会有小的调整,但是会努力完成课题的研究。

幼儿园课题学期计划3篇


幼儿园课题学期计划一:幼儿园xxxxxxxx学年度课题实施计划 (1277字)

一、指导思想:

度过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我们的课题研究工作在xxxx年也要认真贯彻落实市教科室的工作意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遵循《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精神,坚持一个中心,即课题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实施两项策略,即课题要在实践中研究和用实践的方法研究,提倡三教合一,发挥团队作用的效率,聚焦活动、研培结合、及时总结。教科室一如既往要认真做好三个服务,即要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为教师的成长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服务,努力促使我园的教科研工作协调健康的发展。我们要坚持教育科研的内涵发展,注重科研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进一步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凸现幼儿园办学特色,强化科研的实效,推进教育科研的持续发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幼儿园的办学质量。

二、总体思路:

抓好课题组的课题研究实施计划的制定和落实,抓好课题研究的过程的管理和指导,人人按计划积极开展实验研究工作,提倡教师之间的合作、探究,多一种意识,多一种实践,多一点思考,多一份总结,努力做好研究工作。

三、主要工作:

1.本年度要认真完成苏州市十二五课题《幼儿园绿色教育与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的立项工作。要认真按照苏州市十二五立项课题的要求,规范操作,做好申报的各类材料,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做好各类材料,及时申报。

2.各子课题组长要根据幼儿园的主课题和分解的三个子课题(小班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生活另约的整合研究,中班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社会领域的整合研究,大班幼儿园绿色教育与科学领域的整合研究),认真写好课题方案,组织好课题的实施。

3.各教科组长要根据幼儿园的主课题和分解的三个子课题,根据各领域的特点,选好自己教科组十二五研究的课题,认真写好教科组活动计划。根据课题研究要落实在课程之中的要求,组织落实好课题研究的实施工作,切实提高课题研究的实效性,安排好课题研究实验课,并认真做好、保存好课题研究的过程资料,提高操作的规范性,保证课题研究的持续性。

4.四十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要根据幼儿园的主课题和教科组选好的子课题,认真选好个人研究的小课题(每人一个小课题)。四十周岁以上的中老年教师可以几人合作选小课题,选题时要考虑好以下方面的内容:要突出课程改革的灵魂、重点、主渠道和关键,坚持课题的前瞻性、先导性、基础性和实践性,认真设计好课题研究的方案,填写好教科工作档案,注意小课题与幼儿园主课题、教科组子课题的相互贯通。

5.形成浓厚的教科研氛围,教科研是教师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评聘、晋级的重要依据。要让老师通过课题研究的开展,加强对教科研的深入认识,体会到教科研给教师带来的实效,形成良好的教科研的氛围。

6.注重课题研究的理论支撑。要根据市教科室的工作要求,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网络化管理,及时上传各种材料,及时更新教科研的理论学习内容,各位教师要加强教科研的理论学习,同时认真记好教科研的信息卡,组织好园本培训,写好学习笔记和反思小结。积极参加阅读教育教学专著的活动,充实自已的理论知识,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

xxxx年九月

幼儿园课题学期计划二:xxxx-xxxx第二学期《幼儿园阅读活动中多元表达方式的研究》课题(1599字)

一、情况分析:

上学期我园结合市级课题《幼儿园阅读活动中多元表达方式的研究》,在实践中进行尝试,探索,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邀请专家进行指导,为我们解读绘本。在各年龄段进行绘本教学研讨活动。将阅读活动延伸至区角,将阅读与区域相整合等。也结合了校园文化艺术节,开展第二届童话节活动,丰富和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和能力,促进了幼儿的发展。但我们更需要去更深入的实践和探索,去正确解读阅读活动中多元表达方式,使幼儿园的课题工作有长远的发展。

二、本学期工作目标:

本学期我们要根据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征,积极探讨实践,根据我组实际情况,由各年龄段课题组教师共同参与,并围绕集体课题,共同商讨选择比较系统而又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教学内容,合理分工,加强教学研究,将科研工作融入一日生活中,努力在提高一日活动质量的同时,落实科研实际工作,形成本教研组内的教育科研特色。把课题研究细致化,增强其可操作性。平时注重资料的积累,使其规范化,发现问题及时拿出来商讨,使课题研究稳步、踏实、科学、客观得进行。从中得到相应学习的机会。同时还要认真写好有关教育笔记、反思等,并及时上传到微博,让大家分享教育活动中的所思、所想、所乐,或是困惑,让大家共同分享,共同出谋划策,从而共同提高,努力提高教科研水平。

三、本学期工作任务:

结合我园的市级课题幼儿园阅读活动中多元表达方式的研究,本学期重点从三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让幼儿在校园环境中感受阅读的氛围:

1、围绕阅读特色,继续做好幼儿园的环境建设,本学期重点完善三楼的走廊、过道、大厅,走廊仍以阅读特色以主题,过道体现幼儿的作品,大厅主要结合季节布置,以美观和可操作性为原则,发挥教育的功能。

2、加强亲子阅读区的环境创设,将上学期课题的开展情况展示给家长,做好课题宣传工作,增强家长参与的热情,同时将科发室与幼儿阅览室互换,扩展亲子阅读区域的空间。

(二)、将课题切实融入到主题教学中,并体现多元表达的主题。

1、以年级组为中心,研讨选出本学期开展实施的两到三本适宜的绘本融入到主题教学计划中,每个年级组由一个班级重点实施,平行班进行一课三研,确保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教学的基础上进行区角的延伸,并做好相关的记录,体现多元的主题。

2、向专家展示活动开展情况,并在专家的引领下开展教研活动,争取在不断摸索、调整中有所进步。

3、鼓励教师多写阅读相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征文、论文比赛。加大推广与宣传力度,展示我园特色教育的成果。

(三)、结合课题,开展第三届诗歌节活动。

继续重视开展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树立以幼儿为本的原则,组织第三届诗歌节和游戏节让幼儿在活动中尽显风采,提高幼儿各方面的能力。由于场地限制,本次诗歌节将小中班和大班年级组分开组织开展,节目中以诗歌表演为主、结合亲子表演和其他年级组的赞助节目,让更多的孩子和家长参与进来。

(四)、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通过各种途径继续向家长宣传我园的阅读特色理念,以求家园合力,共同做好幼儿园特色。

四、各月活动安排:

二、三月份:

1、课题组学期初会议,总结上学期课题开展情况。

2、调整幼儿园环境,体现阅读特色。

3、确定本学期的各年龄段的绘本内容,为课题深入开展做准备。

4、课题组成员进行研讨活动,给出绘本教学和区角延伸方案。

四月份:

1、各年级组开展第一次绘本教学活动 ,年级组同课异构。

2、课题组教师探讨、交流活动。课题开展存在的问题,下一步实施的想法等。

3、邀请专家来校指导,提升教师科研水平。

4、上传教研活动信息。

五月份:

1、开展第三届诗歌节活动。

2、各年级组开展第二次绘本教学活动,年级组同课异构。

3、做好课题活动的宣展示工作。

4、各年级组研讨课题活动开展的情况。做好相关的记录。

六月份:

1、收集课题组成员关于课题相关研究的案例和教育论文。

2、督促各年级组进行绘本教学资料的整理汇总,进行总结反思。

3、完成课题研究阶段总结。

幼儿园课题学期计划三:xxxx~xxxx学年第一学期浮桥幼教中心幼儿园阶段性课题工作计划 (1514字)

一、指导思想

以《浮桥镇幼教中心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方向,在《新形势下农村幼儿园师幼同步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引领下,以礼仪教育为突破口,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在师幼中进行礼仪教育的实践研究,重在养成,促进内化,让礼仪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让师生在其中耳濡目染,得到美的熏陶和滋养。

二、现状分析

在幼儿园,师幼共同参加了一些礼仪活动,并进行了相关礼仪知识的学习,了解到礼仪的重要性,但存在着理论知识和实践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经过一系列的家园礼仪活动,部分家长已经关注到幼儿学习礼仪的重要性,但还有大部分家长忙于生计,对孩子的思想道德和良好行为习惯教育欠缺。因此,本学期我们将着手从实践、家长工作两块入手,进一步对礼仪进行同步化的研究。

三、工作目标

1.初步探索适合每个年龄段的礼仪细则,拟定初稿,并落实到行动中。

2. 探索新形式下农村幼儿园如何进行师幼同步化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3.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家庭, 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连续性。

四、内容与措施

1.初步探索适合每个年龄段的礼仪细则,拟定初稿,并落实到行动中。

措施:

(1)小班幼儿学习并掌握基本的生活常规内容。

(2)中大班复习已经形成的入厕、洗手、喝水、小椅子、排队、穿脱衣服、穿脱鞋等常规礼仪习惯。

(3)中班幼儿进行交往礼仪的培养、大班进行学习礼仪的培养。

(4)分年龄段有针对性的进行相关礼仪儿歌的学习。

(5)分年龄段将礼仪儿歌、谈话进行细化,落实到一日生活中,并由各班班主任进行归纳。

2. 探索新形式下农村幼儿园如何进行师幼同步化礼仪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措施:

(1)坚持每周一的幼儿升旗仪式;在培养中大班幼儿练习升旗仪式的同时,选择少部分小班幼儿观看并进行有目的的培养。

(2)礼仪工作的培养与训练

幼儿常规培养:●坚持早入园礼仪之星接待工作;●统计幼儿及家长主动问好的百分率,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对幼儿进行问好礼仪的教育,并以此来带动家长。●各年龄段幼儿分别从生活、交往、学习三方面进行研究,注重细节。

教师礼仪常规培养:● 教师仪容仪表;坚持上班不化浓妆、不披发、不美甲、不穿高跟鞋等制度。● 教师礼仪知识培训与学习;继续利用业务学习时间培训教师礼仪知识,使教师通过系统的学习,了解并掌握相关的礼仪常识,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每月进行班级礼仪之星的评比工作,并给班级颁发流动小红旗。

3.将礼仪教育渗透到家庭, 使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保持一致性、连续性。

措施:

(1)及时更换小、中、大班的家园联系礼仪栏内容

(2)家长参与幼儿园礼仪图标的设计,为家长创造探讨的平台。

(3)以发放宣传单的形式,保持家园联系。

(4)通过家长礼仪知识竞赛,做到家园礼仪同步化。

五、逐月工作

9月份

1.每周评选礼仪小天使参加晨间迎接活动。

2.学习并练习适合各年龄段的礼仪操。

3.亲子制作礼仪图标。

4.制作礼仪小天使绶带。

5.理论学习《幼儿园礼仪环境布置》

10月份

1.借 健康节活动,开展礼仪操评比。

2.各班排练好一个小节目,为走进社区做准备。

3.理论学习《学习礼仪的重要性》。

4.布置幼儿园礼仪墙面。

11月份

1.礼仪社团进社区表演。(大班幼儿负责发送节目单)

2.理论学习:《如何培养大班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12月份:

1. 亲子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2.上交一篇有质量的礼仪随笔或个案,园内进行评比。

3.布置幼儿园礼仪墙面。

4. 教师礼仪培训(视屏观摩)

1月份:

1.将班级礼仪活动经验总结及资料整理,制作成ppt,进行展示、讲解、评比。(如照片、案例等)

2.班主任上交有关礼仪课题的有质量的随笔、观察各一篇。

3.年级组资料整理、收集、打包,统一进行管理。

4.每人征集《各年龄段礼仪细则》8条。

初二语文课外辅导计划3篇


初二语文课外辅导计划一:初二语文课外辅导计划

一、课外辅导活动学习目标:

1、获得亲身参与社会探索活动的体验,在生活中得到领悟和内化。

2、通过小课题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会分享与合作,在活动中培养成员之间协作精神。

4、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以求实、认真的态度从事各项探索、钻研活动。

5、培养对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目标的设计和问题的研究将会对行政的决策起着一定的作用。

二、课外辅导活动的实施:

(一)实施的基本要求:

1、全员参加----要求全体同学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2、任务驱动----小课题组成员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

3、形式多样性----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开展小课题的研究活动。

4、课内外结合----要充分利用节假日的有利时机开展活动。

(二)实施的一般程序:

1、进入问题情景阶段。目的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诱发探究动机。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去分析和思考问题,进入探究问题的状态,形成具体研究方案。

2、实践体验阶段。在开放情景中主动搜集和加工处理信息,小组合作与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沟通,以科学态度解决实际问题,从一定角度认识环境、认识自我。

3、表达和交流阶段。学生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书面材料口头报告材料。成果的表达方式要多样化,学生通过交流、研讨与同学们分享成果。

三、活动的评价:

(一)评价的一般原则:

1、正面评价。主要对学生开展项目作业的积极态度、兴趣、动机等方面去评价。

2、重视过程。着重评价学生开展项目作业具体过程的内心感受、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

3、强调应用。看重学生的项目作业的实际应用。

4、关注体验。重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过程的内心感受。

(二)综合实践课评价的特点:

1、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2、评价内容的丰富和灵活性:参与综合实践课活动的态度;在综合实践课活动中所获得的体验情况;对学习和研究方法、技能的掌握情况;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

3、评价手段和方法的多样性。

四、成果形式:

各组同学在有关老师的指导下,通过理论钻研、实践访谈、社会调查、经验总结等形式开展小课题研究,以类似于课题研究的形式,积极参与,重在学生内心感受,形式可以是小论文、调查报告、访谈录、图片或录象资料、实物或模型、小制作、展品、一场主题演讲、一项活动设计的方案等。


初二语文课外辅导计划二:初二语文课外辅导计划(791字)

一、指导思想

提高优生的自主和自觉学习能力,进一步巩固并提高中等生的学习成绩,帮助差生取得适当进步,让差生在教师的辅导和优生的帮助下,逐步提高学习成绩,并培养较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基本能力。培优计划要落到实处,发掘并培养一批语文尖子,挖掘他们的潜能,从培养语文能力入手,训练良好学习习惯,从而形成较扎实的基础和阅读写话能力,并能协助老师进行辅差活动,提高整个班级的语文素质和语文成绩。

二、学情分析:

本班有38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聪明伶俐,但也有个别学生存在学习习惯、学习态度等方面的缺陷。学习态度不好的有金智浩、程育雅、吴素凡、林冰蕊、程渊博;学习习惯不好,作业拖拉的有马林、刘思勰;作业潦草的有陈嘉俊、倪俊豪、金智浩、吴素凡、林冰蕊、马林。为了全面提高学习成绩,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采取“抓两头,带中间”的方式,力求做好学生的辅导的工作。

三、制定目标:

在这个学期的培优辅差活动中,培优对象能按照计划提高读、说、写的综合语文能力,并协助老师实施辅差工作,帮助差生取得进步。辅差对象能按照老师的要求做好,成绩有一定的提高。特别是语文考试这一基本的能力。

四、辅导内容:

培优主要是继续提高学生的识字能力和阅读能力。介绍或推荐适量课外阅读,让优生扩大阅读面,摄取更多课外知识和汉字,尤其是口语表达和识字能力多给他们一定的指导,定时安排一定难度的练习任务要求他们完成,全面提高语文能力。

辅差的内容是教会学生敢于做题,会做题,安排比较基础的内容让他们掌握,课本的汉语拼音和生字词至少能写得出,可先布置他们摘抄。训练差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堂上创造情境,让差生尝试说、敢于说、进而争取善于说。

五、培优对象:

见附件

五、辅差对象:

见附件

六、主要措施:

l.课外辅导,利用课余时间。

2.采用一优生带一差生的一帮一行动。

3.请优生介绍学习经验,差生加以学习。

4.课堂上创造机会,用优生学习思维、方法来影响差生。


初二语文课外辅导计划三:小学低年级组教研工作计划 (1499字)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紧紧围绕区教育局和学校的工作计划,根据教导处工作安排,深入新课程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加强教研、教改力度,不断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努力营造开放的、适合主体发展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使每一位学生和谐、有个性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工作目标

1、规范教学行为 加强常规管理

2、立足课堂,提升专业技能

3、加强研讨,提升教学能力。

三、具体措施

1、规范教学行为 加强常规管理

(1)认真落实教学管理制度,推进教学行为的规范。规范教案备课的书写,规范作业的批改等相关教学行为,发挥学科素质综合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加大学困生辅导力度,关注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发现、研究、解决问题,提高教学效果。

(2)教研组成员对于教研活动要认真参与、记录好各教研活动情况。

2、立足课堂,提升专业技能

(1)、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素养。终身学习是当代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必由之路。现代教育要求教师必须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能力向多元知识储备、多种教育手段运用能力方向发展,成为“复合型”教师,教师应具备以下知识储备:一是较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二是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素养;三是广博的知识视野。教师只有只有不断博览群书,修身养性,才能成为新世纪合格的教师。

(2)、聚焦课堂,提高教学技能抓好常规教学工作,促进组内教师的和谐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每一位教师都要立足课堂,深入研究,主动构建具有自我特色的个性化教学模式,重视以下环节,实现自我专业提升。精心备课,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倡导相互交流,重点突破,备出精品,积极鼓励教师有效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备课,实现智慧共享。工作中教师尽量备详案。创新课堂,新课堂要充分体现“三个意识”:首先要有目标意识,努力实现“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其次是讲究效率意识,第三是强化创新意识。课堂上要尊重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探索有效的评价体制,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改革作业,教师应勇于探索,精心设计,作业在适量适度的同时,力求有新意,有内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作业要有针对性,体现灵活性,提倡分层布置作业,控制学生的课外作业量。一年级要扎扎实实抓好写字工作,严格抓好学生的写字质量,提高作业质量。作业的批改应及时、细致,批语具有激励性。注重反思,及时捕捉教学中的得与失,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并及时写下教后记。

3、加强研讨,提升教学能力。

本学期学校教研主题为“继续探索学科教学模式”,围绕这一主题,鼓励教师们通过“共享式的集体备课”、和“专题式的学习研讨活动”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个体实践与集体评课结合,个人反思与集体研讨结合,积极探索符合自己的教学模式。

4、加强网络研修,每学期每位教师至少写出一篇叙事两篇教学反思。同时把自己的外出学习体会、公开课的教案等材料也要发表在自己的博客上。

四、活动安排

九月份

1、开学常规管理,正常教学秩序。

2、各年级完成我的学科教学规划。

3、制定好学生学科素质综合评价方案。

十月份

1、开展组内教研活动,结合组内教研课开展“说——讲——评——思”活动。

2、进行多媒体教学展示活动。

十一月份

1、结合教学开展小主题的行动研究。

2、教学反思及教学叙事。

十二月份

1、根据小主题的研究形成经验小论文。

一月份

1、期末复习工作、安排期末考试

3、期末质量分析,反馈,存档

4、教师学期教学工作总结。

5、做好学生学科素质综合评价汇总工作。


欢迎阅读范文人网《语文课题学期计划3篇》内容,我们还为您精心挑选了关于2024工作计划的优质专题,请访问:语文课教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