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

八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

教案课件是老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按要求每个老师都应该在准备教案课件。只有提前准备好教案课件,这样心中对于各种可能的情况胸有成竹。那好的教案课件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根据你的需要,小编精心整理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篇《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二课 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

教材分析
本课时讲述的是西汉王朝通过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监察制度、推行儒学教育、与匈奴和亲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整个国家的控制。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修建道路交通网等活动,不仅加强了西汉王朝与周遍少数民族的联系,还大大开拓了帝国的疆土,在当时出现了巩固的大一统局面。
教学重点
了解西汉王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教学难点
懂得新的大一统局面形成的原因及产生的深远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秦始皇在他自称皇帝的时候,曾经幻想他和他子孙的统治能够延续千秋万代,他的梦想实现了吗?
新课教学:
一、秦朝的灭亡
1、灭亡的原因——秦的暴政
(1)滥用民力——被征发修建骊山陵墓、阿旁宫的在250万人以上,超过了全国总人数的1/10。
(2)赋税沉重——农民收成的2/3都要交给国家。
(3)法律严苛——“族诛”、“连坐”等残酷刑罚,致使在道路上行走的人中,罪犯占了一半。
2、秦末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
教师补充起义的过程、口号(“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引导学生说明起义的意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但它是我国历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陈胜、吴广不畏强暴、敢于反抗的革命首创精神,在中国历永远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
二、西汉的统治
(师生共同补充楚汉之争的过程及结果。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定都长安,刘邦就是汉高祖)
1、刘邦实行分封制
(1)原因:巩固刘家天下,实现长治久安
(2)结果:诸侯王势力膨胀,不服从中央,威胁皇帝的和统治——“七国之乱”是例子
学生结合教材讲述战乱的过程及结果。
2、汉武帝巩固大一统
政治上:(1)颁布“推恩令”
学生阅读教材中河间王刘德觊觎皇位的故事及阅读卡,了解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原因及目的、“推恩令”的内容及后果。
过渡: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他还采取了哪些办法巩固他的统治呢?
(2)加强监察制度(设立了司隶校尉,专门对中央及地方官员进行监督)
文化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教师可适当补充汉武帝统治前期人们对治国方略的不同见解
学生阅读教材,小组讨论:
1、汉武帝为什么要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2、你怎么看待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3、为了推行儒学思想,统治者还采取了哪些措施呢?
师生共同总结:
1、为了加强专制皇权和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汉武帝采纳了儒生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用同一种思想来统治人们。汉武帝之所以会采用董仲舒的思想,是因为董仲舒认为皇帝代表天来统一天下,人民要服从天子的统治。这种“君权神授”的思想符合了当时统治的需要。
2、①为汉武帝提供了实行政治大一统的思想武器,在解决汉朝分封诸侯引起的弊端问题上起了积极作用。
②从思想发展角度看,一方面确立了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另一方面,这种只发展一家的学说、限制了其他各家学说发展的做法,对春秋战国以来的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是不利的。
③在长安设立了国家学府太学,在地方设立官学,运用儒家经典进行教育。
过渡:汉帝国的大一统不仅仅指一统原秦帝国的疆土,它也具有周边少数民族纷纷归附、开疆拓土的意义。
民族关系上:卫青、霍去病开疆拓土,和亲、互市人民欢呼;张骞出使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南方经营
看图4——31,指“匈奴”(教师补充匈奴的知识)及西域的范围
学生阅读教材,思考:
1、汉朝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发生变化?
2、汉朝初期和后期与匈奴的和亲政策是否一样?
3、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有什么历史意义?
4、汉朝是如何加强对南方的经营的?
5、你可知道白登山之围、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张骞出使西域、苏武牧羊、王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
6、根据图4——33,说出西汉的疆域。
教师补充:西汉初年,帝国北方的匈奴不断派兵南下侵扰,破坏生产,掳掠人口与牲畜,而天下刚定,国力有限,致使反击匈奴的汉高祖被围困在白登山达七天七夜之久。于是,汉帝国只好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换取北部边疆的暂时安宁。但随着西汉国力的逐渐强盛,西汉开始派出卫青、霍去病等将领反击匈奴并基本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但由于两个民族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已成习惯,所以汉王朝和匈奴之间又出现了“和亲局面”,还开设了互市来进行边境贸易。
小组讨论:汉武帝的主要政绩是什么?如何评价他?
总结:汉武帝是一个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是个雄才大略的皇帝。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各个方面都达到顶点。历,常把汉武帝与秦始皇并称为“秦皇汉武”。
作业:素质教育新学案有关练习
教学后记:

fwR816.COm阅读欣赏

八年级上册历史《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内战烽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全面内战爆发前后的基本史实,包括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支持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全面内战的爆发;转战陕北;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通过思考“*为什么要去重庆谈判?”培养学生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等赴重庆谈判》《*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培养学生识别图画的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和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的资料,能够认识到美帝国主义要变中国为它的殖民地,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要在中国继续实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独裁统治的本质。通过阅读“蒋介石邀请*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 的内容,共同讨论、探究蒋介石邀请*赴重庆谈判的目的和*冒险去重庆谈判的原因,学会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问题,认识国民党*政治欺骗的手法和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
了解*中央转战陕北的史实,思考*中央主动撤出延安和人民解放军粉碎敌人进攻的原因,初步认识是由于*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方法,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取胜的法宝之一。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探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原因,从而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教材分析和教学建议
一、重点和难点:
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本课的主题在于使学生对“中国*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 的情况有比较全面而清晰的了解。第一个子目“重庆谈判”是内战烽火燃起前,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首先在“重庆谈判”这一子目中介绍了美蒋阴谋发动内战、蒋介石为赢得备战时间耍出的政治欺骗手段以及*等*领导人为争取和平民主冒风险赴重庆谈判的概况;第二个子目“转战陕北”是内战烽火燃起后的第一年,战争初期双方的军事斗争。在“转战陕北”这个子目中介绍了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中央转战陕北的概况;第三个子目“挺进大别山”是内战发生后第二年的战况。在“挺进大别山”这个子目中介绍了人民解放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概况。
“重庆谈判”是本课的重点。在抗日战争胜利还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蒋介石连发三电邀请*赴重庆谈判,其目的是在政治上蒙骗舆论并赢得准备内战时间,掩盖他阴谋发动内战的真相。*赴重庆谈判是为了在政治上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重庆谈判是国共双方在谈判桌上的政治较量。除应注意讲清上述双方的目的,还应强调我党在谈判中,在不损害人民根本利益的原则下,做出了一定的让步。经过43天的谈判斗争,终于迫使蒋介石在10月10日签订了国共双方“会谈纪要” 即“双十协定”。蒋介石被迫承认了和平团结的方针,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充分体现了:我党在谈判中所表现出的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上的灵活性。
正确理解“挺进大别山”是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开始,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教师应强调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的作战方针(以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以运动战为主要作战方法)指导下,英勇善战,粉碎了敌人对陕北解放区和山东解放区的进攻。这样,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由此,人民解放军具备了转向全国性进攻的条件。*做出了英明的决策:“夺取中原,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显然是在进攻条件具备的情况下*中央英明决策的结果,战场转向外线——国统区。与此同时,其他战场的人民解放军也转入进攻,全国性的战略进攻开始了。
二、教法建议
教师首先说明本课和下一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使学生在整体上认识这段历史的地位。然后引导学生回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在*“七大” 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所指出的“目前摆在中国人民面前有两个前途”、“我们要努力争取实现光明的前途” 等内容,使学生感知,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可采用计算机投影或播放录像*“七大”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时的国内局势。
“重庆谈判”一目:使学生弄清三个问题:国民党*的阴谋;*去谈判的原因;谈判的结果。1.美蒋阴谋发动内战。建议教师通过直观手段,如计算机投影,向学生展示《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图,或观看课本插图,向学生提出问题:(1)这幅图中的内容发生在什么时间?美国的做法是什么?(2)你想想美国为什么要这么做?在启发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可提供其他有关资料,使学生了解:抗战胜利后,在蒋介石的要求下,美国帮助国民党运兵,准备进攻解放区。从而认识到美国的目的是把中国变成它的殖民地,发动内战是蒋介石的既定方针。2.蒋介石耍出政治欺骗手法邀请*去重庆谈判;3.*采取政治反击赴重庆谈判。教师可采用计算机投影展示蒋介石邀请*去重庆商谈和平的电报资料,教师在介绍当时的社会背景后,提出问题:(1)从字面上看,蒋介石急于邀请*去重庆谈判。他这样做,是否为了“国家大计”“以国家利益为重”?其真实意图是什么?(2)*是否应邀到重庆谈判?(3)他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4)*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5)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建议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教师结合《*等赴重庆谈判》图和《双十协定》的内容引导学生归纳。使学生认识到:*坚持内战方针,要维护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政权,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为了争取和平民主,揭露蒋介石假和谈的阴谋,在政治上同国民党*进行了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转战陕北”一目,包括两个主要内容:1.全面内战爆发。教师应强调1946年6月,蒋介石对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是全面内战爆发的标志。这场战争的性质是美帝国主义出钱出枪,蒋介石出入的一场反共反人民的内战。2.西北战场战况。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20多万人,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建议教师帮助学生分析*中央主动撤出延安的原因并要求学生记忆撤出延安的时间。可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投影《*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图,提出问题:图上的事情发生在哪一年?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结果如何?由学生依图回答问题,用图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小字所描述的西北战场战况,指导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从而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挺进大别山”一目也是本课的重点。与前一目相衔接,可以提问:蒋介石何时发动的内战?头一年里,战争进行的地区和战争的结果如何?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头一年,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建议教师放映影片“挺进大别山”,理解我军战略进攻的主要目标选定大别山的原因。也可结合本目小字部分内容制作《解放军突进中原》三维动画演示图,得出:夺取中原地区,攻其薄弱部分,将“尖刀插入敌人胸膛”,由守转攻,开始外线作战的结论。教师可选用生动的材料,描述人民解放军强渡黄河的情景,或放映影片有关内容,以体现“挺进”和“开辟” 的艰辛。使学生感受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同时树立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投影展示《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图,或结合《解放军突进中原》演示图,引导学生理解“转入战略进攻”和开辟大别山根据地的“威胁”作用。按教材说明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不必补充其他内容。
本课涉及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较量。这部分内容不易理解。教师的教法尽量灵活多样,尽量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课本插图,并积极运用计算机、投影、影片、录像等进行辅助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插图的能力。在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同时,发掘本课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熏陶。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收集抗战胜利后,美帝国主义与蒋介石政权相互勾结,阴谋发动反共反人民内战的资料,要求学生尽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美帝国主义扶蒋反共和蒋介石积极准备内战的做法。
2.引导学生认知《美国军用飞机空运国民党军队到内战前线》《*等赴重庆谈判》《*率领党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刘邓大军胜利到达大别山》四幅插图,由学生识别图画的内容、事件发生的时间、发生的原因及结果等。使学生通过图画获取知识、处理历史信息,用图画的形式陈述历史问题。
3.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要冒风险去谈判?”“*赴重庆谈判能改变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既定方针吗?为什么?” 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探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使学生理解*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反动本性。
4.指导学生阅读西北战场战况。引导学生思考:西北人民解放军为什么能粉碎敌人的进攻?通过学生讨论得出是由于*制定并执行了正确的作战方针和作战方法的结论。认识到党的正确领导是革命胜利的关键。
5.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由学生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
6.指导学生用图示的方法,描述人民解放战争转折阶段的战略态势。
7.指导学生做本课的大事年表。
四、问题与探究
动脑筋
为什么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开始?想想看,他们谁说的对?
对话:男孩:因为威胁到了国民党统治的中心,这个作用可真不小!
女孩:不对!是因为解放军开始向国民党统治区大举进攻了。
这是从不同的角度对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认识。在解放战争的头一年里,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御。但我军在正确作战方针的指导下,大量歼敌,粉碎了敌人的进攻。战争的形势就发生了很大变化,人民解放军转向全国性战略进攻的条件具备了。刘邓大军挺进中原,战场由解放区转向国统区,我军由守转攻,开始了外线作战,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直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镇武汉,作用相当大。同时,其他各战场也转入进攻。综上所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人民解放军转人战略进攻的开始。
练一练
B。
活动与探究
小讨论:既然阻止不了内战的爆发,*还应不应该赴重庆谈判?谈谈你的看法。
应该。国民党政府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的政权,为维护其阶级利益,他们必然要反共反人民,坚持独裁内战,不可能改变既定方针。但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付出了重大牺牲的中国人民,在日本投降以后,迫切要求重建和平的生活,坚决反对内战;强烈的希望国共两党携起手来,用和平的方法建立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中国*一贯代表人民的愿望,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取和平民主,揭露和孤立蒋介石,因此,*冒风险赴重庆谈判,在谈判桌上同国民党*进行了有力的较量,最终达成了有利于人民的《双十协定》,使我党在政治上获得了极大的主动。

八年级上册历史《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辛亥革命》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一)学习内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级历册第二单元第8课的内容。《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进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承接了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之后,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的社会变革的爆发力。由经济技术变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节课内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根据本节教材的安排特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提出问题,深入讨论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学情分析
1、生理学习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级学生经历过小学与七年级的学习,在历史知识上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但是水平参差不齐,对于调度历史时期的时代背景,显得有些困难。不能从历史时间的大环境下看问题。
2、心理学习能力探讨:革命史本身就带有丰富的激情色彩。对于长期饱受强国凌弱的中国,辛亥革命的历史运动又显得极其振奋人心。本节知识既有枯燥乏味的纲领文件,又有行色生动的革命运动背景。将二者结合,恰到好处的牵动了学生的空间思维与发散思维。
(三)教学设计重点
在教科书的设计和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合理运用学习理论,帮助学生完成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学习。由生动的《辛亥革命》电影精彩片段引入课堂教学,以简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体影音将历史事件变得生动化。注重概念形成与发展的思维过程,即知识建构的动态过程。
(四)教学设计基本理念与思路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创设丰富的情境,以历史事件中实例加以多媒体形象的呈现,以强有力的视觉冲击效果激发学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应。通过知识迁移、情景设问促进学生的协作与交流,最终实现意义建构。
二、 教学设计方案
课题 辛亥革命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材目次 人教版八年级历册
第二章 第8课
教 学
目 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孙中山救国革命思想路线的转变过程。
2、学会结合时代背景,深入探讨辛亥革命的爆发因素。
3、知道孙中山创办的政治团体以及武昌起义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联系前后知识点将知识面层层递进,知道辛亥革命的历史必
然性。
2、通过历史再现,激发对辛亥革命的学习热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近代革命志士的热血付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操。
2、培养学生学会联系历史与现实生活,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教学重点 中国同盟会的建立及其纲领、武昌起义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探究式学习法、情景创设法
学习方法
结合本教材的特点及所设计的教学方法,用“情景创设法”开展学习活动,以学生自己为主体,以历史时代背景为起点,利用“抛锚式”建构主义教学法教学,联系相关历史影音并进行深入探究,把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有机地统一起来,化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使学生自主完成知识建构,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具准备
多媒体影音设备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 【新课导入】
多媒体呈现单元知识框架图
多媒体播放《辛亥革命》纪录片片段
观看完纪录片后,针对影视中提到的“孙中山的想法赢得了周围一些人的赞同”,引出孙中山创建革命党并展开提问。
【提问】 孙中山在檀香山政治体制变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须要武装暴力夺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来,他又做了那些前期准备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装革命组织的呢?
看图并回忆旧知,从旧的认知中寻找对新知的理解。
观看纪录片,思考“为什么孙中山会选择武装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驱孙中山的热血救国的艰辛经历。
学生在了解完视频内容后,依据问题阅读课本内容。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复习与本节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点上建立新的知识体系。
将历史中的云雾般的孙中山,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影视表达出来,直击课题“辛亥革命”,用影音、图像演绎方式将辛亥革命引入历史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用生活的镜头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实存在。
通过多媒体影音展示内容的再现,教师抛砖引玉,让学生带着问题,结合视频播放内容在课本中找答案,达到学生自主建立知识结构,自主填补知识缺口。
【授受新课】
同学们阅读课本并填写回答“兴中会”与“同盟会”的创立时间、地点、创建人以及纲领。
【承转】兴中会的“振兴中华”纲领发展为同盟会的“三民主义”,在三民主义的启发与鼓舞下,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发动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
【多媒体呈现】武昌起义形势图
【提问】
1、请同学们阅读课本,回答武昌起义的时间、地点?
2、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中武装革命形势路线,结合课本知识看看你们能不能说出起义的过程?
【多媒体呈现】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视频资料
【承转】以清政府的覆灭,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个知识点——中华民国的成立
【多媒体呈现】孙中山戎装图
【提问】
1、中华民国成立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2、中华民国成立后的结局?
【发散思维】
有人说“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败的一面。”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学过的时代背景说说为什么?
学生阅读课本且之间讨论交流,并思索回忆课前所讲,结合课本知识进行着答案的推测。
学生看图思考
学生回答
学生观看影像资料,感叹清王朝的覆灭。
学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孙中山”
结局: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学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统治。2、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败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
以多媒体形象的演示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启发学生将历史信息进行联系比较,找出其中的继承性,让学生学会总结归纳、同类比较、综合分析等方法来总结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加强对知识点的记忆,加深对知识的了解程度。
让学生在问题中将新知识慢慢消化,并启发学生对新知识的记忆、理解。
将重要历史节点的一幕以多媒体影音呈现给学生,图文并茂的生动教学,刺激了学生的感、知觉。
引导学生回忆旧知识(历史时代背景),旧知识有时是不完善的,此处设下伏笔,意在引导学生形成认知冲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的知识,并为新知识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识延伸】
发散学生思维,增加学生知识面的广度,对本节知识的教学具有积极作用。以中山装的纹饰、纽扣向学生阐述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与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到孙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与转变,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艰辛道路,明白了满怀热血的有识之士报国救国的壮志。掌握了三民主义的含义,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及时小结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课堂练习】
1、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继任这一职务的是:
A.黄兴 B.蒋介石
C.袁世凯 D.黎元洪
2.1912年中华民国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汉 C.南京 D.广州
3.对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了清政府 B.结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改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
4.有位老人说他出生于民国三年,那么他现在的年纪是:
A.96 B.93 C.100 D.87
【板书设计】
辛亥革命
一、孙中山创建革命党
1、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党的发展历程:兴中会——同盟会
二、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
2、地点:湖北武昌
3、起义过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
2、地点:南京
3、人物:孙中山
4、结果: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教学反思】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
指导学生利用生活影视素材,了解辛亥革命发生原因。
2、凸显历史学科特点
以历史史实为基础,从生活走进历史,从历史走进生活。
3、信息技术与历史课程有机结合
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使历史事件直观化、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4、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历史,热爱国家、热爱生活的情操。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物理优秀教案《功率》教学设计


名师课堂《功率》教学设计
江苏省丰县初级中学 刘庆贺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率。能说出功率的物理意义,并能写出功率的定义式及其单位。

2.能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功率的含义。

3.能应用功率的定义式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设计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人体的输出功率的过程,进一步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2.通过资料认识常见运动物体的功率大小,了解功率在实际应用的重要价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测量活动的组织安排,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

2.进一步形成乐于探究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习惯,增强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在学习机械功之后,从做功快慢的角度认识功这个物理量。功率在实际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后续学习电功率等知识的基础。

教科书通过对生活、生产实例的分析,采用比值定义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要求学生明确功率的物理意义,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并能利用功率的概念测量生活中功率的大小。对功率概念的认识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功率与功的关系和物体运动速度与距离的关系相似,学生在学习速度概念的基础上容易进行知识的正迁移,所以,可以结合实例采用类比的方法引入功率的概念。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认识与记忆,也可以渗透科学方法教育。

教学重点:功率的概念和利用公式的计算。

教学难点:对功率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策略

与速度、密度和压强的定义方法相同,功率也是采用比值法定义的物理量。教学中通过人上楼的实例创设情景,让学生思考做相同的功,用时不同,引出做功快慢的问题,为功率概念的提出做铺垫。类比速度是表征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做功的快慢取决于相同时间内做功的多少,因此新概念的引入需要用功与做功所用时间的比来完成,它的大小为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磅秤、秒表、刻度尺等。

五、教学过程

介绍一些常见物体的功率,记住人平时骑自行车的功率约为60~80W。

例题:下列关于功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做功越多,功率越大

B.物体做功时间越短,功率越大

C.物体做功越快,功率越大

D.物体做功时间越长,功率越大

速度单位是距离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是m/s。功率的单位应该是功的单位与时间单位复合而成的,应该是J/s。

学生积极思考,完成表格。

通过分析让学生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功率是单位时间内做的功,物体做的功多,但做功用的时间较长,功率不一定大,A错。物体做功时间短,但做的功太小,功率也不一定大,B错。物体做功越快,其含义是做相等的功用的时间短,或相等时间内做的功多,所以功率越大,C正确。物体做功时间长,而做的功如果太少,功率反而越小。

运用类比,从科学方法角度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类比法和比值定义法有更深刻的认识,为今后研究类似问题提供方法上的帮助。

让学生区别做功快慢与做功多少,明白功和功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二、功率的测量

上课铃响了,你和你的同伴都从一楼爬到了四楼,你们俩的功率谁的大?如何测量你们爬楼的功率?

思考:(1)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才能测出人的功率?(在学校里,人爬楼的高度通常可以利用一阶台阶的高度×台阶数进行测量)。

(2)所需要的测量工具是什么?

(3)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怎样的?

(4)设计出记录表格

与同学合作,测量在不同情况下人的功率。

想一想:还有哪些简便的方法可以测出人的功率?(如跳绳、俯卧撑等)。

指导学生推导计算功率的另一公式:

由 和 可得

指出 对解决车、船的速度、功率、牵引力的问题较为方便。

计算时注意“F”的单位是N,“v”的单位是m/s,此时“p”的单位才是W。

公式 说明,当发动机的功率一定时,牵引力与运动速度成反比。当需要较大的牵引力时,要减小其行进的速度。汽车爬坡时,司机采取的换挡减速的办法,以获得较大的牵引力。

例题:一辆小轿车以10m/s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隧道,若该小轿车发动机的牵引力为6000N,求:(1)小轿车发动机的功率为多少?

(2)5秒内发动机所做的功为多少?

练习:一辆功率为45kW的汽车,以72km/h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30km,求汽车受到的阻力

学生思考、讨论,明确需要测量人的重力或质量G、一级台阶的高度h、跳过的台阶数n、所用的时间t。需要的测量工具是磅秤、秒表、刻度尺。计算功率的表达式是



根据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于表格中。

学生听讲并练习。

通过估测人体登楼的功率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激发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

会用公式 解决简单的问题。

课堂小结(5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在实验探究中又存在哪些问题?还有什么想探究的问题?

学生可以个别回答,或相互交流,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小结。

促进知识的巩固掌握。提升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教学设计


课题

2.1.光的传播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知识与技能

●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观察光在空气中、水中和玻璃中的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的重要方法。

●阅读“科学世界”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实验以及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探究光的直线传播

难点

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教 

蜡烛、火柴、自制小孔成像演示器、激光手电、玻璃砖、白纸板、盛水的小烧杯、空烧杯、激光演示器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问题与情景

师生行为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播放美丽的城市的夜景。

师:光把世界打扮得如此美丽动人,同学们对光感兴趣吗?

生:正是有了这色彩斑斓的光,城市才被打扮得如此美丽,如此迷人。

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的欲望。

二.进行新课

1.光源

师:同学们,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生:讨论、交流

师总结: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让学生讨论得出光源的概念

2.光的传播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1)提出问题。

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

(2)猜想

生: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老师却猜想光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也就是说,光的传播会发生改变。

让学生猜想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

(3)设计实验

(3).设计实验

师:科学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用实验的方法去探究。请同学们边讨论.边设计实验,比比看,哪个小组想出的办法多。

培养学生的设计实验的能力

(4)进行实验

4.进行实验。(生讨论,师指导)

师:下面我们欢迎这一小组展示一下自己的实验,请把你们看到的现象和得出的结论,告诉大家。

进行实验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分析论证

(5)分析论证

师:刚才同学对实验现象进行了分析,在这些物质中,光是怎样传播的?

生: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师:而我们就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线。

师:同学们,光的直线传播能为我们解释很多自然现象,下面我们来看一下。

(教师依次解释小孔成像、影子、日食、月食)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

3.光速

师:同学们,下雨时,闪电和雷声同时出现,但我们是先看见闪电后听到雷声,为什么?

生:光速大于声速。

师:对,那到底大多少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师: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生甲:打雷时,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表明,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快。

生乙: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生丙:光速是很大的。如果一个飞人以光速绕地球运行,在1s的时间内,能够绕地球运行7.5圈。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三、课堂小结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归纳、总结

四、布置作业

动手动脑学物理:1、2、3

巩固、提高


2.1.光的传播

1.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光在不均匀介质中,传播路线是弯的。

光线——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带箭头的直线。”

注意:

①光是真实存在的。

②光线是人们为了形象地表示光的直线传播而画出的带箭头的直线。

4.光的传播速度

课后记

八年级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本小节的教学内容分为:机械运动的概念、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中,机械运动的概念较为简单学生理解也相对容易,所以将教学重点放在后两部分,在参照物的教学中通过一个小实验,钢笔放在书本上推动书本运动。利用机械运动的概念讨论钢笔是运动还是静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选择不同的标准获得不同的运动形式,自然的引出参照物的概念。整体的设计思路利用身边的现象赖引导学生理解参照物和相对运动的概念,期间可通过穿插一些视频和音频资料,让学生理解更加具体、生动和深刻。
二、教材分析
初二时学生初次接触物理,本章是人教版的起始章的第二节内容,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在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学生先从身边最简单的运动着手,对于学生物理学科的入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对于本节不熟悉的参照物,教材通过大量的具体事例,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最终理解运用。
三、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是初二的学生,物理思维还未建立,理解和分析能力较弱。该年龄段的学生有好奇心,但是对问题缺乏深刻的思考,对知识的提炼和总结缺乏训练。比如物体的运动选取不同的参照物运动形式不同。学生容易将参照物和研究对象混淆,对于这个问题,一定要先通过明确谁是参照物谁是研究对象,再讨论后续的相对运动。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我们生活在一个不停运动着的世界中,能举例说明常见的运动现象。
(2)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能举例说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参与式的体验学习,使学生能灵活选取参照物来分析物体的运动情况,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初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辨证唯物主义教育和科学人生观教育,通过“STS”教学,激发学生学好科学技术,报效祖国的爱国主义情怀。
五、重点难点
1.参照物概念的形成 2.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六、教学策略和手段
整个教学过程通过身边的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学习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不断设疑启发学生思考运动的相对性,通过视频资料了解我过前沿的航空科技,尤其是飞船对接技术中的相对运动,让学生明白物理源于生活,但又改变生活。
七、课前准备
简单的实验器材准备,图片资料、视频和音频资料,学生的课前预习
八、教学过程
(一.)一切物体都在运动
图片引入: 1.春天,风筝在空中迎风摆动;2,夏天,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3.秋天,落叶纷纷飘落;4.冬天,雪花漫天飘洒;
6.今天,你上学的路上,路旁的树木不断被甩在身后
7.此时,钟表的秒针在不停地“走动”;学生思考并回答:看了这些图片有什么样的启示?(学生回答)
师:生命在于运动,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我们每一个人时刻都在运动(如心脏在跳动,血液在流动),我们生活在一个运动的世界里,自然界的物体都在运动着。
(二).机械运动
学生活动一:学生自己举出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
[生]从家里到学校或从学校回家都是运动.[生]老师讲课时在讲台上或教室里的走动也是运动.[生]假期旅游时乘坐汽车或火车都是运动.
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运动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能讲讲你们是怎么来判断物体是不是运动的呢?
[生]如果物体从这个“地方”到了另一个“地方”就是运动了,如果一直呆在一个地方不动就没有运动.
[师]同学们讲得非常通俗.你们说的“地方”就是“位置”.天空中飞行的飞机、火箭;地面上奔驰的火车、汽车;江河海洋中航行的船只、舰艇;行走的人、流动的水、游动的鱼、飞翔的鸟等等都在运动,为什么能说它们都在运动呢?运动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说这些物体都在运动是因为它们的位置在不断地变化.
[板书]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mechanical motion).
(三).参照物
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既然运动是普遍的,为什么又常常说房屋、桥梁是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静止的,河水、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船只等是运动的?
学生活动二:请同学们将书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放在书本上,用手缓慢地推动书本,使书本载着钢笔沿桌面向前移动,思考下面问题:
[投影]
(1)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2)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有无变化?
(3)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有无变化?
[生]书本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变化;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
[师]请同学们根据机械运动的概念来判断书本和钢笔的运动情况.
[生]书本和钢笔相对于桌面的位置发生了变化,说明书本和钢笔是运动的.
[生]钢笔相对于书本的位置没有发生变化,说明钢笔是静止的.
[师]一个说钢笔是运动的,另一个又说钢笔是静止的,他们矛盾吗?请同学们讨论.
[生]如果以桌面作标准,书本和钢笔就都是运动的.如果以书本作标准,钢笔就是静止的.
[生]选择作标准的物体不一样,同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一样,因此他们并不矛盾.
[师]大家分析得很好,同学们还有类似的例子吗?
[生]有.比如老师站在讲台上,如果以教室的墙壁作标准,老师就是静止的,如果选择太阳作标准,老师就是运动的,因为老师站在地球上不动,但地球在绕着太阳转动.
[生]我们大家都一样,如果以坐在教室中的椅子作标准是静止的,如果以太阳作标准都是运动的.
[生]旅游坐车的时候,如果以车厢作标准,坐着的人是静止的,如果以路边的树或大楼作标准,车内的人就是运动的.
……
[师]同学们讲得都很好.可见,说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要看是以哪个物体作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标准.
[板书]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在研究机械运动时,所选的作为“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reference object).
[师]学生活动三:情景模拟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太阳之间的运动关系。
[师]是不是只要说到物体的运动情况,都是相对于某一参照物而言的?参照物应该怎样选择呢?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看能不能有满意的答案.
[生]第一个问题是肯定的.因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所以,说一个物体运动情况是什么,肯定是相对于某一个作为标准的参照物来说的.
[生]选择参照物时,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本身作参照物,因为这样选的话.这个物体永远处于静止状态.
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 [生]刚才大家说到参照物中有人、有车、有树木、有房屋、还有人的影子等,什么都有.所以,我认为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
[生]因为我们词论的物体大部分是在地面上运动的,所以—般应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这样研究问题方便.
[生]我认为如果选样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参照物时,参照物可以不提.比如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不用说”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在运动”.
[生]我觉得选择参照物时,应该看怎样选择研究问题更方便.比如研究客车是不是运动,选择地面或路旁的树木、房屋作参照物;如果要研究人在车厢里是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否运动,就该选择车上的坐椅或固定在车上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师]同学们表现得太棒了!老师还要补充一点,研究问题的时候,选择好参照物后,就可以先假定参照物是不动的,然后再看被研究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运动情况.归纳选择参照物的注意事项(课件展示)
参照物比如课本p22图11.1-4中丙图,“乘坐电梯向外观看,有什么感觉?”
[生]乘这样的电梯向上运动时,以电梯为参照物,假设电梯不动,楼房就在向下运动;如果乘电梯向下时,楼房就向上运动.
[生]如果老师从讲桌的一端运动到另一端,以老师为参照物的话,假定老师不动,可以认为是讲桌沿老师的反方向运动.
[师]大家说得非常正确,以后的学习中同学们一定还会碰到很多的例子.现在请同学们观察教材图11.1-3及图11.1-4甲、乙,大家互相交流讨论,说一说对于不同的参照物,各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
四.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师]从上面同学们的分析可以看出,选择不同的物体作参照物,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情况不同.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九、板书设计
运动的描述
1. 机械运动:物体位置的改变叫机械运动。
2. 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时被选择来作为标准的物体
3. 物体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十、作业设计
1. 完成随堂练习,完成《同步》。
2. 进行小结。
3. 按照要求预习,。
十一、教学评价
本堂教学用了较多的时间对参照物的选择,运动的相对性进行试验和讨论,得到了良好的效果。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我收集了大量的视频资料,以提高课堂教学的直观性。其中有在机械运动,通过老师的移动,引导学生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并通过钢笔放在书上推动书移动,讨论钢笔相对书和桌面的运动,这个小实验简单直观,学生可以一边实验一边思考,很快就理解了参照物不同,运动的描述不同的结论,这里学生的参与度高,效果很好。但是在后面的对于相对运动和参照物的理解和运用上,如果能引入一些中国古诗,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起到的效果就更加明显。例如可以举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
十二、教学反思
本堂课由于内容较为丰富,也比较贴近生活,所以可选取的多媒体资料很多,而且从质量和数量两方面都较高,因此在选择上必须注意如何取舍,原本选取了将近15段视频资料,但在授课时反而出现了时间不够用,每个片段只能一扫而过,根本无法起到作用,在经过仔细的筛选后,只留下5个片段,将节省下来的时间用来给学生活动和思考,这样一来效果反而好了。教师的语言必须有效而精炼,指向性强,否则后引起学生听觉疲劳,教学效果反而不好。
十三、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
通过本堂的学习,学生普遍感觉物体还是很贴近生活,很有趣味,而且很有用。在参照物的学习上一开始感觉吃力抽象,但经过大量的事例和视频资源,抽象便具体,模糊变清晰,纷纷表示物理学习充满信心,表示要认真学习物理。希望老师多做实验,多准备有趣新颖的视频资料。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一文,希望“人教版八年级历史教学设计:汉唐盛世—新的大一统”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八年级历史人教版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