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工作造成损失检讨 > 导航 > 大学教案: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

工作造成损失检讨

大学教案: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

每个老师上课需要准备的东西是教案课件,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只有老师教案课件写的越好,在教学过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那写教案课件包括哪几个部分?小编特别整理来自网络的大学教案: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欢迎阅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这篇《大学教案: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天津城市建设学院教案
. 编号:04
课时安排:8 学时教学课型:理论课√ 实验课□ 习题课□ 实践课□ 其它□
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四章 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目的:使学生了解实际流体的两种流动型态,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的两种型式,掌握沿程损失、局部损失的分析和计算方法。
基本要求:理解实际液体的两种流动型态,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产生原因,以及边界层概念及绕流阻力概念。掌握均匀流的基本方程、圆管层流与紊流沿程阻力系数及沿程水头损失、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方法,理解当量粗糙度、当量直径、水力半径等重要概念。
教学内容(注明: * 重点 # 难点 ?疑点):
本章各节的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4-1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的两种型式 0.5学时
§4-2层流、紊流与雷诺数 1.5学时
§4-3圆管中的层流运动 1学时
§4-4紊流的特征及紊流切应力 1学时
§4-5尼古拉兹实验 1学时
§4-6当量粗糙度的概念与工业管道λ的计算 1学时
§4-7当量直径的概念与非圆管的沿程损失 1学时
§4-8管道流动的局部损失 1学时
共计8学时
本章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 实际液体的两种流动型态的判别,均匀流的基本方程,圆管层流与紊流的流速分布,沿程阻力系数及沿程水头损失的计算,局部水头损失的计算。
# 沿程损失与局部损失的特征,当量粗糙度、当量直径的概念,紊流沿程阻力系数的计算。
本章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深化:紊流理论基础,紊流理论的应用,N-S方程与雷诺应力方程的区别与联系。
拓宽:现代紊流模型的发展。

教学方式、手段、媒介:
教学方式:讲授——提问——讲授——习题课——实验
注意问题:紊流与层流的判别,圆管紊流的速度分布、切应力分布与紊流阻力系数经验公式的选取。
教学媒介:多媒体结合板书
讨论、思考题、作业:
1.讨论: 1)紊流是怎样形成的?
2)为什么Re数可用来作为判别流态的准则,而临界速度却不可以?
2.作业:
习题:4-2、4-5、4-8、4-9、4-10、4-14、4-16、4-19、4-21、4-22、4-23、4-24、4-25、4-27、4-28、4-29、4-30

fwr816.cOM展读推荐

大班科学详案教案及教学反思《流动的水》


设计背景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生活、动植物的生存以及生产建设等等都离不开水更离不开淡水。这节教学活动对幼儿进行教育是针对现在水资源贫乏,水污染严重的情况对幼儿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活动目标

1、知道水的用途和重要性,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2、通过实践活动,创新感知污水通过多层毛巾过滤可以变干净。培养幼儿观察、分及动手操作的能力。

3、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想象力和创造力。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重点难点

幼儿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操作、讲述活动中创造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幼儿大胆思维创新的意识

活动准备

录象、装满脏水的容器、干净的空杯、笔、纸、毛巾、纱窗网、纱布、海绵、大个果冻盒。

活动过程

1、谜语导入。

刀砍没有缝,枪打没有洞,斧子劈不开,没有牙齿也能咬。(谜底是水)。

2、幼儿讨论水有什么用:启发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与发现大胆地讲述问题水给我们带来的用处。(水能洗衣服、浇花、养鱼、洗澡、洗脸、水能做汤、煮稀饭)

3、扩展幼儿知识面:放录象,有关废水的排放和再利用。

4、幼儿想象思维,创新新的节水方法: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怎样节约用水?(如:洗衣服的水冲厕所、洗菜、水果的水来浇花、关好水龙头、安装新型的节水器等。)

5、认识水的重要性:人类、动植物都离不开水,所以我们大家要爱护水资源,节约用水。

6、创新操作活动探索:探究实验水如何会变干净,出示一盆很脏的水,请小朋友想一想,怎样使水变干净?

A 幼儿讨论:

B 试一试,怎样把水变干净。

C 说一说,为什么实验结果不一样。

D 怎样用毛巾过滤使水变得更干净?

7、提升幼儿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幼儿用记录的方式来总结自己的发现过程,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

教学反思

优点:

在教学中,幼儿对操作、探究很感兴趣,通过操作的形式让幼儿体会到探究创新的过程和快乐,活动中利用生活经验交流讨论、多媒体引导、发散思维创新想象,操作实验、创新实验交流、记录总结等活动,(.本文

二年级上册美术《流动的颜色》教案


设计理念:

通过观察发现---实践验证---交流探索---再发现系列贯穿的活动,流动的颜色让学生轻松愉快的学习了调色的方法及两种颜色的调和会产生第三种颜色等知识,充分体现以学生的主观探索为本,如调色让学生实践后总结,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调色应怎么样调,再如老师提问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时发生了什么事,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会主动观察发现色彩交融后的变化,提高了学生对色彩的学习兴趣,最后教师提问到除了吹画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让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耍,从而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如学生让蘸色的玻璃球在纸上滚动的游戏。

学习目标:

1、了解两种颜色调和后会产生第三种颜色。

2、吹画后,展开想象,并添画成一幅完整的作品。

教学重点: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并认识色彩的变化,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教学难点 :

学生将颜色调到适合的浓度。

教学准备:

1、学生准备红、黄、蓝三色水彩颜料,吸管等管状材料一根,毛笔,水罐,铅画纸,玻璃球三个,小抹布一块。

2、教师除需要准备与学生相同的材料外,还需准备几张范作(每小组一张)。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

1、 引导阶段:

欣赏范作,交流讨论:这些作品分别是怎样画出来的?使用了几种颜色?吸管在今天的作业 中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找到本次作业 的绘画方法及步骤,使下一阶段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2、 发展阶段:

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总结的方法做一次范画,让学生明白使颜色流动的条件——调好颜色是关键。

学生练习调色(告诉学生在调色时,只能用一种颜色),小组总结怎样调色,调到什么程度在纸上吹最合适。

鼓励学生大胆吹画,分别调出红、黄、蓝三色,滴落在纸上吹画。

3、 探索阶段:

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自己获小组作品,红、黄、蓝三个好朋友在玩耍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颜色是怎样“变”出来的?交流观察到的色彩变化情况,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

其思妙想做一做,对画面进行添加,使其构图、情节更完美,也可根据画面效果进行裁减。

除了吹画的方法,你还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让三个好朋友一起玩耍,拿出三个玻璃球,想一想,做一做。

4、 收拾与整理:

学生将作业 放在通风的窗台或地面晾干,保持作业 整洁。然后,用抹布擦净桌子,最后将水罐及毛笔洗净。

美术教案-第1课 流动的颜色

小学二年级上册美术教案:流动的颜色



课时:2课时
课堂类型:造型 表现
教学目标:
1、学会调匀水粉颜料。通过实践,体验两种颜色调和而产生第三种颜色的变化过程。
2、根据吹画后的效果,展开想像,进行添画创作。
3、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在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过程中,感受色彩变化的美。
2、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3、根据吹画的效果巧妙地添画。
教具学具:水彩颜料、画纸、吸管、毛笔、调色盘。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导入阶段:
1、请一位同学和老师一起做游戏:老师有红、黄、蓝三种颜色,两人各滴一种颜色在画纸上,再用吸管吹,让颜料混合、互相渗透。利用多媒体的投影仪,让全班同学观察两种颜色互相渗透的变化过程,并且把看到的变化分别在小组里说一说。
2、请两位同学上台,再做一次游戏,把看到的变化经小组讨论后,在班上说一说。
3、教师小结:两种流动的颜色在互相混合、渗透的过程中变幻无穷,今天,我们一起动手试试,看看这种美妙的变化。
4、揭示课题:流动的颜色
二、课堂教学:
1、师示范调颜色:用毛笔蘸水放在调色盘里,再蘸颜料在调色盘里调匀,调到毛笔蘸颜料时,水份饱满且不滴落。
2、教师示范让颜色互相混合、互相渗透的方法:倾斜画面,直接用嘴吹,用吸管吹,等。
3、师问:除了老师的这些方法之外,大家想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使颜色流动吗?(要求同学在小组里讨论,在作业时应用、尝试。)
4、强调在作业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色彩融合、渗透时的美妙变化。
5、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总结,示范语句表达形式。
师示范:我用 办法,让 色和 色融合在一起,我看到: 。
三、布置课堂作业:
1、会调匀水粉颜料。
2、用各种方法让颜色互相流动,观察颜色融合时美妙的变化,且把观察到的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3、比一比,哪组的颜色流动方法多?说说观察到色彩有什么变化?
四、学生练习:学生以小组开展作业游戏,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五、小结:各小组展示自己的作品,说一说用的方法、讲一讲观察到的情况。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导入阶段:
学生自主欣赏教材的作品,并讨论交流。
1、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作品是怎样画出来的?(在吹画的基础上进行添画。)
2、这些画和以往的画有什么不一样?(比较抽象)
二、课堂教学:
1、让学生把上节课的作业拿出来和课本的作品比一比,自由讨论:找找作业的绘画方法及步骤要点,在讨论交流中明确学习任务。
2、出示教学范图,用欣赏的方式复习构图知识:
①要有主题,有情节。
②画面要饱满、丰富。
三、布置作业:
1、根据上节课的吹画效果,展开想象,进行添画。
2、比一比,谁的画添得巧、添得妙。
四、学生练习: 学生做作业,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及时辅导、纠正。
五、小结:学生展示作品,师生一起评说各幅作品添得巧妙的地方。

高中生物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这篇《高中生物教案: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课标要求
1、简述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2、举例说明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特点
3、举例说出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4、细胞膜的成分与功能
5、科学家对细胞膜结构的探索过程
知识网络体系

基本支架 磷脂双分子层
蛋白质镶嵌不对称
生物膜 结构特点 流动性

细胞膜的外表有糖被和糖脂
主要成分 磷脂、蛋白质和少量糖类
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重难热点归纳
1、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时间 科学家 科学实验 假说
19世纪末
欧文顿
用500多种物质对植物细胞进行上万次的通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1925年 两位荷兰科学家 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铺成单层分子,面积是细胞膜的2倍 细胞膜中脂质为连续的两层
1959年 罗伯特森 在电镜下看到细胞膜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层结构构成 生物膜为三层静态统一结构
1970年 弗雷和埃迪登
分别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标记两种细胞的蛋白质,并将两细胞融合,发现荧光均匀 细胞膜具有流动性
1972年 桑格和尼克森
在新的观察和实验证据基础上 提出流动镶嵌模型
*生物膜的分子结构模型有多种,较为流行的如“流动镶嵌模型”
2、生物膜分子结构的基本特点是:
(1)镶嵌性:膜的基本结构是由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质构成的
(2)流动性:膜结构中的蛋白质和脂类分子在膜中可作多种形式的移动。膜整体结构也具有流动性。流动性的重要生理意义:物质运输、细胞识别、细胞融合、细胞表面受体功能调节等。
(3)不对称性:膜两侧的分子性质和结构不相同
(4)蛋白质极性:多肽链的极性区突向膜表面,非极性部分埋在脂双层内部。故蛋白质分子既和水溶性也和脂溶性分子具有亲和性。
3、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结构特点:
(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膜的基本支架
(其中磷脂分子 的亲水性头部朝向两侧,疏水性尾部朝向内侧)
(2)蛋白质分子:在膜表面,或部分或全部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
糖被(少量):细胞膜外表
功能特性:
(3)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具有流动性;
(4)膜的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也体现膜的流动性)
(5)细胞膜外表,有一层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
形成的糖蛋白,叫做糖被。(糖被与细胞识别、胞间信息交流等有密切联系)
4.为什么说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水分子跨膜运输是顺相对含量梯度的,其他物质的跨膜运输并不都是这样,这取决于细胞生命活动的需要。细胞对物质的吸收是有选择的。
结论:细胞膜不仅是半透膜,还是选择透过性膜
经典例题剖析
例题1 变形虫可以吞噬整个细菌,这一事实说明( )。
A、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B、细胞膜具有全透性;
C、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D、细胞膜具有保护作用。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为细胞膜的结构特性,但却是通过一个实例请同学分析,要求同学们能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从而得出正确答案。很多同学会误选A,该选项是细胞膜的功能特性,但与题目情境不符。
例题2(2004年湖北模拟题)苋菜的细胞液中有一些红色的物质,无论用清水怎么洗,清水仍不见红色物质,但若把苋菜放入沸水中一烫,水立刻变成红色。这个现象是因为
A.沸水使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 B.在清水中细胞膜没有选择透过性
C.沸水中色素分解成小分子物质 D.在清水中没有物质出入
[解析] 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流动性,细胞膜的生理功能是具有选择透过性,这是活细胞所特有的功能。通常情况下,色素等物质是大分子,又是细胞需要的,活细胞的细胞膜是不会让其轻易外出的,所以在清水中,红色色素是不会出来的。若放入沸水中,高温杀死了细胞,破坏其结构,使细胞膜失去活性,细胞膜就成为通透性的了,失去了选择性后,细胞里的色素物质就可以不受限制地出来了,故使水变成红色。
[答案] A
基础试题训练
一、选择题
1、据研究发现,胆固醇、小分子脂肪酸、维生素D等物质较容易优先通过细胞膜,这是因为( )
A 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 B 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
C 细胞膜的结构是以磷脂分子层为基本骨架 D 细胞膜上镶嵌有各种蛋白质分子
2、下列哪一种膜结构能通过生物大分子( )
A 细胞膜 B 核膜 C 线粒体膜 C 叶绿体膜
3、一分子CO2从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中扩散出来,进入一相邻细胞叶叶绿体基质内,共穿过的生物膜层数是( )
A 5 B 6 C 7 D 8
4、细胞膜上与细胞识别、免疫反应、信息传递和血型决定有着密切关系的化学物质是( )
A 糖蛋白 B 磷脂 C 脂肪 D 核酸
5、变形虫的任何部位都能伸出伪足,人体某些白细胞能吞噬病菌,这些生理过程的完成都依赖于细胞膜的( )
A 保护作用 B 一定的流动性 C 主动运输 D 选择透过性
6、下列物质中,不能横穿细胞膜进出细胞的是( )
A 维生素D和性激素 B 水和尿素 C 氨基酸和葡萄糖 D 酶和胰岛素
7、生物膜上的蛋白质通常与多糖结合成糖蛋白。在细胞生命活动中,糖蛋白在细胞的识别以及细胞内外的信息传导中有重要的功能。下列生物结构中,糖蛋白含量可能最多的是( )
A.类囊体的膜 B.线粒体的膜 C.细胞膜 D.内质网膜
8、水溶性染色剂pI,能与核酸结合而使细胞核着色,可将其应用于细胞死活的鉴别。细胞浸泡于一定浓度的pI中,仅有死亡细胞的核会被染色,活细胞则不着色,但将pI注射到细胞中,则细胞核会着色。利用pI鉴别细胞的基本原理是 ( )
A.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结构不同 B.死细胞与活细胞的核酸含量不同
C.活细胞能分解染色剂pI D.活细胞的细胞膜阻止pI的进入
9、结合表中数据,指出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成分
线粒体膜 蛋白质
(质量分数/%) 脂类
(质量分数/%)
外膜 52 48
内膜 76 24
A.内膜含有许多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 B.内膜比外膜具有更多的功能
C.内膜、外膜的化学组成大致相同 D.内膜表面积大,导致蛋白质含量高
10、一位科学家发现,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细胞膜的厚度变小而面积增大,这是由于细胞膜的什么特性所决定的?( )
A.是选择透过性膜 B.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C.具有专一性 D.具有运输物质的功能
11、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
A、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可以运动
B、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C、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是静止的
D、构成生物膜的磷脂分子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
12、细胞膜具有识别功能主要决定于
A、胆固醇 B、蛋白质 C、磷脂 D、糖类
13、不是细胞膜成分的是
A、蛋白质 B、糖类 C、脂质 D、核酸
1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磷脂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
B、磷脂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磷脂分子种类和数目就要一样
C、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多
D、蛋白质分子在细胞膜的功能上起重要作用,所以功能复杂,蛋白质分子种类和数目就一样
15、细胞壁的功能特点是
A、全透性 B、半透性 C、不透性 D、选择透过性
16、细胞壁的化学组成是
A、胆固醇与纤维素 B、纤维素与果胶 C、果胶与磷脂 D、磷脂与蛋白质
17、血液中的氧气进入肌肉细胞的线粒体进行有氧呼吸,至少要经过的膜和磷脂层的数目是
A、3、6、 B、3、3 C、2、4 D、2、2
18、大分子蛋白质能够通过的结构是
A、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 B、细胞膜和液泡膜 C、选择透过性膜 D、细胞壁和核孔
19、科学家将哺乳动物或人的成熟红细胞放进蒸馏水中,造成红细胞破裂出现溶血现象,再将溶出细胞外的物质冲洗掉,剩下的结构在生物学上称为“血影”,那么,血影的主要成分有( )。
A.无机盐、蛋白质 B.蛋白质、糖类  C.脂肪、蛋白质  D.脂质、蛋白质
20、下列对细胞内各种生物膜的结构和组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主要由蛋白质、脂类和少量糖类组成
B.磷脂双分子层是各种生物膜的基本骨架
C.不同生物膜上的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不同
D.内质网膜能生成高尔基体膜,说明两者化学组成完全相同
21、一般在光学显微镜下看不到植物细胞的细胞膜,而在下列的哪种情况下,可以看到细胞膜( )。
A.细胞进行分裂时 B.发生质壁分离时
C.显微镜视野调亮时 D.细胞吸收水和离子时
22、科学家将细胞膜中的磷脂成分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上铺成单分子层,发现这个单分子层的表面积相当于原细胞膜表面积的两倍。这说明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 )。
A.单层排列 B.均匀稀疏排列 C.双层排列 D.均匀紧密排列
23、下列有关细胞膜性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B.蛋白质均匀分布于磷脂双分子层上
C.脂类小分子易于自由扩散通过 D.磷脂双分子层内外表面都亲水
24、下列哪项叙述不是细胞膜的结构特点?( )
A.细胞膜是选择透过性膜 B.细胞膜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
C.细胞膜的分子结构具有流动性 D.有些蛋白质分子可在膜的内外之间移动
25、使磷脂类特别适于形成细胞膜的特性是( )。
A.它们是疏水的 B.它们是亲水的
C.它们迅速吸水 D.它们既是亲水的又是疏水的
26、如果植物细胞膜由选择透过性膜变成了全透性膜,则该细胞将( )。
A.缩小 B.膨胀 C.死亡 D.生长
27、(多选题)以下关于细胞膜的论述中,正确的是
A、 磷脂分子排列成双分子层
B、膜两侧物质分子排列不对称
C、球形蛋白质分子覆盖或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
D、组成膜的物质的运动使其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二、非选择题
1、根据细胞膜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特点,分析下列材料并回答有关问题:
(1)189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通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类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这表明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中有_________________。
(2)1925年Gorter Grendel用丙酮提取红细胞膜的类脂,并将它在空气一水接面上展开时,这个单层分子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由此可以认为细胞膜由_________组成。
(3)科学工作者用绿色和红色荧光染料,分别标记人和鼠的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然后将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起初,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一段时间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均匀分布,如下图所示:

① 该实验结果说明细胞膜_________________,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若在两个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将融合细胞置于0℃条件下保持40分钟,则融合细胞仍是一半膜发绿色荧光,另一半膜发红色荧光,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细胞融合时常用的病毒促融剂是_________。
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19世纪末,欧文顿的实验和推论:膜是由 组成的;
20世纪初,科学家的化学分析结果,指出膜主要由 和 组成;
1959年罗伯特森提出的“三明治”结构模型:所有生物膜都由 三层结构;
1970年,荧光标记小鼠细胞和人细胞融合实验,指出细胞膜具有 ;
1972年,桑格和 提出了 。
3.构成细胞膜相邻的磷脂分子之间每分钟换位100万次,这表明细胞膜具有_________的特性。
4.科学家研究细胞膜结构的历程是从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开始的。__________是了解结构的基础,__________又提供了探究结构的线索。人们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提出假说,又通过进一步的__________来修正假说,其中__________的进步起到关键的作用。
5.有人研究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很容易通过细胞膜,而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则不容易通过细胞膜。由此可见,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中一定有某种物质,有利于脂质物质的通过。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并将它在空气-水界面是铺成单分子层是,这个分子层的面积相当于原来细胞表面积的两倍。根据以上事实推测:
(1)细胞膜上的这种化学成分是__________。
(2)这种化学成分在细胞膜上的分布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人和鼠的细胞融合实验中,用两种荧光物分别标记两种抗体,使之分别结合到鼠和人的细胞膜表面抗原物质上(如图4-7)。实验结果表明,细胞开始融合时,人、鼠细胞的表面抗原“泾渭分明”,各自只分布于各自的细胞表面;但在融合之后,两种抗原就平均地分布在融合细胞的表面了。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图4-7
(1)细胞融合的实验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_________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也证明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的特点。
(2)在细胞融合实验中,一种抗体只能与相应的抗原结合,说明了这类物质在分子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性。
(3)细胞融合实验若在20℃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表面抗原平均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在1℃条件下,两种表面抗原便难以平均地分布,这又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创新应用训练
1、下面材料显示了研究人员对细胞成分及结构的研究情况,
请据材料分析:
材料一 研究人员将哺乳动物(或人)的红细胞低渗处理,造成溶血现象,使血红蛋白和无机盐等溶出细胞外,剩下“空壳”(称为血影),并对其进行化学成分分析。通过血影研究以及其他方法,测得多种膜的化学成分,如表:

蛋白质(%)
脂类(主要是磷脂)(%)
糖类(%)
人红细胞膜
49
43
8
小鼠肝细胞膜
44
52
4
变形虫膜
54
42
4
线粒体内膜
76
24
0
菠菜叶绿体片层膜
70
30
0

(1)从以上处理可推知血影即为纯 材料,可用于研究。
(2)以上数据显示,构成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 ,构成细胞膜与细胞内膜(构成细胞器膜)的化学物质的种类有一些差异,这些差异有可能造成两者 上的差异。
材料二 用丙酮从细胞膜中提取脂质(主要是磷脂),然后将提取的脂质放在一个特制的水槽中,将其制成单分子层,并测量其表面积,将测量结果与红细胞表面积比较,发现前者是后者的两倍。
右图是磷脂分子的模式图,一个磷脂分子是由一个亲水的极性头部和疏水性尾部构成。
(3)根据材料二所给信息可以推测,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
以 形式排列的,根据细胞膜内外的水溶液环境和磷脂分子的特性,请推测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的排列形式(参照磷脂分子模式图)并绘简单示意图。

材料三 研究人员用红色荧光标记人细胞膜的抗体(蛋白质),用绿色荧光标记小鼠细胞膜上的抗体,然后将二者融合。开始时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在37℃下40分钟后发现两种荧光呈均匀分布。
(4)该实验说明 。
综合以上实验及其他实验,科学家提出了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2、利用以下材料设计一个实验验证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则失去选择透过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颜色鲜艳的鲜花、试管、小烧杯、酒精灯、火柴、试管夹、培养皿、清水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预测实验结果:
实验步骤:

第2节 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选择题
1—5 CBAB 6—10 DCDDB 11—15 DBDCA 16—20 BADDD 21—26 BCBADC 27 ABD
二、非选择题
1、(1)脂类分子
(2)磷脂双分子层(或两层磷脂分子)
(3)①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蛋白质分子的运动性引起的 ②蛋白质分子的活动受温度的影响 ③仙台病毒
2、脂质 脂质 蛋白质 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流动性 尼克森 流动镶嵌模型
3、运动(流动)
4、物质跨膜运输 分析成分 现象和功能 实验观察 实验 方法和技术
5、(1)磷脂 (2)连续的两层
6、(1)蛋白质等 流动性 (2)特异 (3)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度减慢 环境温度很低时,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几乎停止

三、创新应用题
(1)细胞膜
(2)脂质(或磷脂)和蛋白质;功能
(3)双分子层;
(4)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磷脂双分子层也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或细胞膜的流动性)
2、提出问题:
鲜花的活细胞里的色素是否被选择?能出来吗?死细胞又如何?
作出假设:
活细胞中的色素不被选择排出,死细胞的膜失去了选择性,渗出.
预测实验结果:
鲜花放入水中,水不变色;加热杀死细胞,一段时间后,水变色.
实验步骤:
1、把鲜花放入水中浸泡一段时间,水不变色。(作为对照组)
2、再把一些鲜花放入水中加热煮沸,杀死细胞,冷却,一段时间后,水变色
结论:
实验现象与预测一致,说明活细胞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而死细胞的细胞膜则失去选择透过性,物质可以自由扩散进入

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流动的画


教材分析
这首小诗既充满了款款深情,又蕴藏着浓浓情趣。它文质兼美,语言生动形象,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适合学生的口味。
教学目标
 1.学生自主识字12个。
 2.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读,逐渐感受诗的内涵,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美丽河山,并且能够以实际行动爱护她的情感。在当前情况下跟上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坐过火车吗?在火车上你们都看到过什么?今天我们就和小朋友一起登上火车,去看一幅流动的画。(板书课题)(生发言) 
二、整体感知,读准字音
 1.把预习中画出的生字读一读,看看都认识了没有。(自由读课文) 
 2.你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
三、自主识字实践
 1.请同学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学生回忆学过的识字方法并交流) 
 2.(1)出示课件,请同学们观察这排字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你喜欢说哪一个就说哪一个。(观察思考后,说一说自己是用什么识字方法来记住这些字的。)
 (2)这里有两个难字:“梭”“橘”,谁能想出记住它的办法?(出示课件,并谈认识两个字的方法。) 
 (3)出示课件,认识“忽”“弄”,前面我们认识的那些字都是左右结构的,这两个字你发现了什么?注意“弄”字的读音。(指名读) 
 3.巩固识字。(游戏法检测) 
 看!现在开来了一列火车,满载着我们今天刚刚认识的生字朋友,谁愿意来读一读这些词语。读对了,小火车就会继续前进。(指名读词语) 
四、学习课文
第一小节:
 1.创设情境读课文。请仔细听,这是什么声音?火车就要开了,让我们坐上这列火车,一起去看这幅流动的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它们都是怎样的?(学生听火车开的声音,然后自由读课文的第一小节,学生回答所看到的车窗外的景色。) 
 2.让我们透过车窗来看看这幅流动的画,(出示课件)你看了这幅流动的画,你觉得怎么样,你有什么要说的?(学生看图,想像并回答。) 
 3.请同学们带着感情读读书中对这一幅流动的画的描写。(自己在小组里练读并指名读)
 4.出示对比句子,请学生读,说说你喜欢哪个句子,为什么?(学生自由读) 
 5.发散思维:火车在不断地前进,它又到了哪里,你又看到了什么?(学生想像后回答)
第二小节:(出示课件) 
 1.看图谈感受。面对这样一幅幅美丽的景色,你会怎么做,文里的小朋友是怎么做的学生谈感受,看图说意思。 
 2.读课文第二小节,思考:你认为这是个怎样的娃娃?为什么?
 读句子:“窗外是祖国的画,千万不要弄脏它!”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你知道不能弄脏它的原因了吗?板书:爱(看课件,指名读、齐读。)
 3.看到他如此热爱祖国的美景,妈妈是怎么做的?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4.国庆节就要到了,你也可能跟随父母坐上火车去外地旅游,你会怎么做呢?(结合实际,自由发言。)
五、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
 2.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读。
 3.结束语:
 今天我们登上火车去看了一幅流动的画,祖国的山山水水这么美,我们都要用我们的行动去热爱她,保护她,只有那样,我们的祖国才会更美丽。

大班健康教育活动教案《勇夺能量石》


【活动形式】户外

【活动目标】
1、有勇往直前的精神和战胜困难的决心。
2、发展幼儿的平衡、钻爬、快速跑、跨跳、投掷等能力。
3、增强正义感,提升合作意识。

【活动准备】
1、幼儿观看过动画片《猪猪侠》。
2、荡桥一座、石头(能量石)若干、沙包20个、呼啦圈5个、篮子(红蓝各2)等。
3、幼儿红蓝臂带。

【活动重点难点】
重点:幼儿的平衡、钻爬、快速跑、跨跳、投掷等能力。(夺能量石的过程)
难点:投掷(5米)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热身活动。
(平衡、钻爬、快速跑、跨跳、投掷等动作的训练)
2、整理幼儿。
3、以动画片《猪猪侠》内容中野狼君想要侵占地球,猪猪侠和超人强要找到能量石阻止他来导入活动。
二、基本部分。
1、创设情境,这里是仿照野狼君藏能量石的地方设置的,他设了很多的障碍,你们敢去拿能量石吗?激起幼儿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2、幼儿观察游戏场地及障碍物,教师讲解游戏规则并引导幼儿说出过障碍的方法。
游戏规则:平稳的走过荡桥,钻过山洞(纸箱自制),走过独木桥,快速跑20米,跨过石块(呼啦圈),炸掉大门(沙包投进盒子),拿到能量石,跑到终点将能量石放进篮子。有一项未做到等于失败(被野狼君吃掉)。
3、榜样示范:请两个能力较强的幼儿尝试游戏,其他幼儿观察。
4、教师点评并作示范。(难点突破:投掷的技巧和方法)
5、游戏情境设置:拿到能量石可是大功一件,猪猪侠和超人争着要去,到底让谁去呢?国王决定让他俩比试一下,谁拿到的能量石多,就让谁去。
幼儿分成猪猪侠和超人强两组(系臂带)进行比试。
6、比试结果点评
a、拿到的能量石数量和被野狼君吃掉的数量。
b、投掷技巧。
建议猪猪侠和超人强两组合作完成,再尝试一次。
7、小结。(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三、活动结束及延伸。
1、整理活动
2、请小勇士们舒展筋骨(抖手、踢腿、转头),休息一下,随时等待国王的命令,勇夺能量石。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大学教案: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一文,希望“大学教案:流动阻力与能量损失”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工作造成损失检讨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