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 导航 >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

老师在上课前需要有教案课件,每个老师都需要仔细规划教案课件。要知道写了教案课件,是可以体现老师在教学上面的专业素养。我们应该从什么方面写教案课件?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上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知道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让学生认识1平方千米,知道公顷和平方千米、平方米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三、教学难点:

体会 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四、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作业,揭示课题

1、 交流预习作业

2、 揭示课题

今天这节课,我们还要来学习另外一个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平方千米

(二)目标驱动,分层探究

1.欣赏图片,初步感受“平方千米”

2、探究1平方千米与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关系。

导学要点:

猜一猜1平方千米和1公顷,哪个大?说说为什么?

指出: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

那么1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和公顷之间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请同学们围绕学习材料自学.

交流探究成果。

板书:

1平方千米=1000000平方米=100公顷

导学单:

(1)边长为1千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1平方千米。你能用米作单位,来计算一下这个正方形土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吗?合多少公顷?

(2)1平方千米=( )平方米=( )公顷

小结:1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是( ),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是( )。

3.完成书本p17练一练。

自由读书本例9中的资料,了解平方千米的运用。

补充:中国的国土面积大约是960万平方千米,这个面积包括了领土、内海、领海等。我们的家乡海门的面积约有1002平方千米。

介绍足球场面积。

(三)分层练习,内化提升

1.单位换算

30平方千米=( )公顷

6000公顷=( )平方千米

5平方千米=( )公顷

=( )平方米

400公顷=( )平方千米

=( )平方米

2.完成练习三第14、15题

3.完成练习三第16、17题

4、优生完成思考题

5、课堂小结

分层进行练习,然后全班校对,汇报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试生共同查找原因、研究对策。

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能把学过的面积单位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说一说,并说出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各是多少?

(四)当堂检测,评价反思。

1、 《补充习题》

2、 每日一题:

有两块地,面积都是0.64公顷,一块是长为100米的长方形,另一块是正方形.这两块地中哪块地的周长长些?多多少米?

Fwr816.COm精选推荐

西师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认识平方千米


认识平方千米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7页例3、例4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知道边长为1000m的正方形的面积是1km2,在计量很大的土地面积时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能想象出1km2的实际大小,理解平方千米与平方米、公顷之间的进率。
2.在学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类推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价值体验和成功体验,坚定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公顷这个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你知道1hm2有多大吗?
引导学生说出:边长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1hm2=10000m2。
教师:生活中哪些地方的面积大约是1hm2?
抽学生自由说。
多媒体课件出示两个小孩的对话框。(如图所示)
教师:计量一所学校的占地面积有多大,通常用公顷作单位;计量我国国土面积有多大,是用什么作单位的呢?
学生看图回答:是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教师:我国的国土面积为什么要用平方千米作单位呢?1km2有多大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另一个计量土地面积的单位:平方千米(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认识平方千米
教师:我们先来研究1km2有多大。同学们先想想,1hm2有多大?
学生:边长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
教师趁机追问:根据边长1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hm2;大家猜一猜,1km2可能是边长多少米的正方形土地的面积?
抽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如果有学生能说出边长为10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km2,教师要给予表扬肯定;如果学生不能说出,教师则告诉学生:边长为10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km2。(板书)
教师:同学们知道边长为1000m的正方形,它的面积是1km2。那么1000m的正方形有多大呢?同学们想一下,从哪儿到哪儿大约是1km?
抽学生说一说,说当地的实际距离。比如从村口到学校的距离是1000m;或者从重百商场到汽车站的距离是1000m。
教师:以这样的1km的长度为正方形的一条边画一个正方形,想象一下这个正方形有多大?
学生根据已有经验想象。
教师:与前面认识的1hm2的正方形大小作比较,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会根据已有经验说到1km2这个正方形要比1hm2大得多。
教师:究竟大多少呢?我们可以推算一下,1km2等于多少平方米?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教师:你们是根据哪句话来推算的?怎样计算?
指名汇报:1km2就是边长1000m的正方形面积,所以1km2=1000×1000=1000000m2。
教师:我们知道1km2=1000000m2,又知道1hm2=10000m2,现在你知道1km2等于多少公顷吗?
指导学生说出因为:1km2=1000000m2,1hm2=10000m2
而:1000000÷10000=100
所以:1km2=100hm2。
教师随学生的回答板书:1 km2=100 hm2
=1000000 m2
教师:现在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知道1km2有多大了,大多少呢?1000000m2,同学们可以比一比1m2有多大,再想一想1000000m2有多大。从中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是1km2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
教师:既然平方千米是一个很大的面积单位,我国的国土面积也非常大,所以要用平方千米来计量我国的国土面积。除了用平方千米计量我国的国土面积以外,你还知道哪些地方要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吗?
多抽几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同学们说的地方都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这些土地面积都很大。所以在这些地方要用到平方千米作单位。
教师补充:我国的陆地面积大约是960万km2。重庆市的面积约是82403km2。
2.练一练
3 km2=hm2440000 hm2=km2
40 km2=m2 86000000 m2=km2
3.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师:我们不但认识了平方千米,还知道了它和公顷、平方米之间的进率,现在我们就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1)出示例4
①重庆渝中区的面积是22km2,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米?
学生理解题意,这是什么单位化作什么单位?再回想原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是:把高级单位化成低级单位,要用22乘两个名数之间的率。然后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22 km2=2200 hm2=22000000 m2
答:重庆渝中区的面积合2200hm2,合22000000m2。
②北京工人体育场的占地面积是350000m2,合多少公顷?多少平方千米?
先让学生理解这是什么单位化作什么单位?再回想原来解决这类问题的方式是:把低级单位化成高级单位,要用350000除两个名数之间的率。然后学生独立解决,指名板演。
350000 m2=35 hm2=0.35 km2
答:我国国家体育场的占地面积合25.8hm2,合0.258km2。
(2)一个长方形的牧场长3000m,宽1500m,这个牧场有多少公顷,合多少平方千米?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平方千米,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学生回答略。
三、课后拓展
调查自己村或一个较大的公共建筑设施(体育场或公园)的占地面积,把自己调查的数据与同学交流。
(本案例由杨利提供)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找质数》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11页上的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找因数,观察它们的特点,初步理解质数和合数的含义。

2、培养孩子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3、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

教学重点:

在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理解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的观察,通过探索找出寻找质数的简单的方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小正方形纸片等。

教学过程:

一、 揭示课题

1、 先复习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的分类。

2、 教师引入:同学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找因数的方法,这一节课,我们再一起学习找质数。

板书课题:找质数。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拼一拼

1、用12个小正方形拼成长方形,看谁拼的方法多,动作还快。

(同桌用12个小正方形拼长方形,可以合作,并完成书第10页的表格。)

2、学生 汇报,教师填表(投影出示下表)

小正方形个数(n) 拼成的长方形种数 n的因数

(1)让学生观察左表中各数的因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2)结合上面的发现,将2—12各数分为两类,说一说这两类数分别有什么特点。

3、教师提示质数和合数的意义。

一个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这个数叫做质数;

一个数除了1和它本身以外还有别的因数,这个数叫做合数。

4、教师:1是质数还是合数呢?(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三、巩固练习(做一做)

1、在1 4 7 10 11 15 17 18 21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哪些是合数?

2、完成课件练一练1、2题

四、总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要问的?

五、作业。

优化作业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除得尽吗?》教学设计



第5节 除得尽吗?
[教学内容] 除得尽吗?(第15~16页) [教学目标]
1:通过计算蜘蛛和蜗牛每份爬行多少米,发现余数和商的特点,知道什么是循环小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重点] 认识循环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教学难点] 会正确表示循环小数,掌握余数和商的特点以及它们和被除数 、除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动物王国要举行一场有意义的爬行比赛,蜘蛛和蜗牛正在奋力的爬行着,请同学们认真观察主题图,从中找出有用的数学信息。学生找数学信息:蜘蛛3分爬行73米,蜗牛11分钟爬行9.4米。
2、师: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2: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生3:谁爬得快???
师:下面我们就来研究同学们所提出的问题。 二、探索新知
1、估一估,谁爬得快一些?
学生可能会汇报的几种情况:蜘蛛只用了3分钟就爬了73米,而蜗牛用了11分钟才爬了9.4米,蜘蛛用了较短的时间爬了较远的路程,而蜗牛用时较长路程却较短,所以蜘蛛爬得快;
根据路程÷时间=速度,可以对比蜗牛与蜘蛛爬行的速度,73÷3大约等于二十几,而9.4÷11还不到1,所以很明显蜘蛛爬得快??
2、师:蜘蛛和蜗牛每分钟爬行的速度到底是多少呢?我们来算一算。
同桌比赛:一人计算蜘蛛的速度,一人计算蜗牛的速度,看谁算得又准又快。
3、学生会发现怎么除也除不尽,小组合作讨论:除得尽吗?余数、商各有什么特点?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引导学生发现:余数和商重复出现,总也除不尽。因为余数重复出现所以商也会重复出现,继续除下去总也除不尽,商的小数部分有时一个数字重复出现,有时几个数字重复出现。
4、师介绍:像24.333?,0.85454?这样从小数部分的某一位起,一个数字或者几个数字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样的小数叫作循环小数。
5、介绍写法。
在国际上有一种通用的表示循环小数的简便方法,那就是在循环小数中,如果是一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这个数字上面点一个点;如果是几个数字重复出现,就在首尾两个数字上面各点一个点。
6、试着将下面的循环小数用这种方法表示出来。 24.333?,0.85454?
7、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根据需要,可以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对循环小数取近似值。 试着将24.333?,0.85454?保留两位小数。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15页计算下面各题,并说一说哪几题的商是循环小数。 2、完成教材第16页练一练第1、2、4题。 [课堂总结]本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除得尽吗?
蜘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73÷3=24.333??
蜗牛平均每分钟爬行多少米?
9.4÷11=0.8545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语文天地八》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展开拓展阅读,了解“看”的学问;从布鲁诺和柏波罗的做法和结果对比中得到启示。

2.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3.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重难点,关键

1.学会快速阅读,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

2.针对爱迪生的故事展开讨论,积累学习方法和生活的小窍门。

课时划分: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出示学习要求)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今天我们完成两项学习任务,阅读《“看”的学问》和《管道》。

二.学习《“看”的学问》

1.轻声读文,思考“看”有哪些学问。

2.讨论:“看”都有哪些学问?

3.交流: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在生活中是怎么样观察事物的?

三.学习《管道》

1.提出要求,引导速读。

2.学生自由速读,教师巡视指导。

3.汇报速读的体会。

4.引导全班交流,理解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任务,导入新课

二.开展《畅所欲言》的话题交流

1.默读故事,理解内容

这则故事主要讲了件什么事?

2.针对故事,开展讨论。

3.教师小结。

三.完成《初显身手》

1.引导学生汇报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

2.课件出示学生所汇报的内容,引导评议。

3.评选班级“智多星”。

4.课外延伸:毛遂自荐当主编将全班同学提供的好方法,好窍门编成小册子,名曰《智慧万花筒》。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学生将上节课讨论的学习方法和生活小窍门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第三课时作业设计

继续习作

新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6人,其中男生有24人。通过一学期的相处,发现学生的学习习惯差,作业马虎,字迹潦草,成绩不理想,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后进生面广。针对出现的问题,本学期我想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着手,重点抓学生的作业,在作业中找出每个学生的不足,从而进行补差提优。其次,建立争星榜,引进激励机制。第一,学生根据上学期成绩建立目标,与每次考试成绩进行比较,兑换星星。第二,对本学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进行过关考试,取得过关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加强班风、学风建设,构建积极上进、团结协助的氛围。

同时,在本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渗透在教学的全过程。并进一步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与指导,对学困生实行个别辅导,并给予精神上的鼓励与帮助,促使其自觉学习。在书写上进一步提高要求,让学生在认真书写的基础上培养其责任感。

二、教材分析:

1、全册教学内容及教时安排(以单元为单位)

(1)分数乘法:13课时

(2)长方体(一)15课时

(3)分数除法: 18课时

(4)长方体(二): 15课时

(5)分数混合运算: 15课时

(6)百分数: 17课时

(7)统计:7课时

(8)总复习: 4课时

2、全册教学要求: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计算法则,并能正确熟练地计算。

(2)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它们展开图的形状,理解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含义并能正确计算。

(3)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计算。

(4)认识理解物体体积概念,认识常用体积和容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数、立方厘米、升、毫升),能够掌握这些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

(5)掌握分数乘法、除法的数量关系,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6)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分数、百分数的互化,并能正确地解答百分数应用题。

(7)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特点,懂得中位数,众数的意义,并能针对具体问题选择使用。

(8)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3、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与分数乘法的意义,理解分数乘分数的意义及其计算方法。

(2)理解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重点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认识百分数的意义是重点,探索并掌握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5)了解长方体的几何结构。掌握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6)认识扇形统计图、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4、教学难点:

(1)整数与分数的乘法的两种意义之间的联系。

(2)把被除数的分数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每一份都是这个被除数的几分之一,也是所求的商。要结合具体情境与操作来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意义。

(3)除数是分数的除法的意义,是从被除数中能够分出多少个除数的角度来理解的感受1立方米、1立方厘米以及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能形象地描述这些体积单位实际有多大。

三、提高教学质量措施

在本学期中,继续提高教学质量,我想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解决:

1、关注学生非智力因素,通过表扬、激励的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开展“争星榜”、发送小喜报的形式,让学生们在竞赛评比和表扬中获得进步。

2、踏踏实实做好教学常规工作,以自己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满腔热情的工作作风,虚心学习各种资料,同时争取家长的配合,共同做好对学生的培养。

四、辅导计划

1、注重因材施教,进一步做好提优补差工作。让学优生和学困生结对,达到手拉手同进步的目的。

2、上课时对学困生多加注意,有针对性地提问,找到他们学习上的难点,予以解决。

3、为了做好抓好两头,保住中间的工作要点,努力设计让优生吃得饱,中等生吃得好,差生吃得消的教学手段。设计提问、设计练习、分析内容注意选择性问题。同时明确练习题的难度的层次性,使学生有的放矢。能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好的全面的完成练习题。

4、重视差生的错题订正,不厌其烦的反复地帮助差生完成基础性作业,直至学生真正弄懂为止;对差生的作业保证做到面批面改。

5、加强与家长的配合,帮助潜能生从态度到习惯,从上课到家庭作业的指导形成合力。

五、课时安排
一、分数加减法………………………………………………………6课时
二、长方体(一)……………………………………………………7课时
三、分数乘法…………………………………………………………8课时
四、长方体(二)……………………………………………………8课时
整理与复习………………………………………………………3课时
五、分数除法…………………………………………………………6课时
六、确定位置…………………………………………………………3课时
七、用方程解决问题…………………………………………………5课时
数学好玩…………………………………………………………3课时
八、数据的表示和分析………………………………………………6课时
总复习……………………………………………………………5课时 文章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数的世界》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2~4页。

教学目标:

1、结合教材提供的具体情境,认识自然数和整数,并联系乘法认识倍数和因数。

2、探索找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能在1—100的自然数中,找出10以内某个自然数的所有倍数。

3、学生经历认识倍数和因数的含义,能对生活中有关的数字作出合理的解释。

4、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地归纳与类比,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5、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探究因数与倍数。

教学难点:

倍数与因数的关系的理解。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入谈话。

教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数的世界里。

板书课题:数的世界。

2、课件出示情境图。p2图

二、组织活动,探索新知。

活动一:看一看

1、教师问:图中有哪些数?谁愿意扮演小小售货员向大家介绍一下水果的价格?

2、你知道这些表示水果的价格的数,分别是什么数呢?

3、6和5.8是小数,6和4是整数。

4、问:我买5千克梨,需要多少钱?(生答:4×5=20(元))

活动二:试一试

1、看书学习什么是自然数和整数。

(1)指名说说什么是自然数,什么是整数。

(2)教师:任意说一个数,学生判断它是什么数?

(3)课件出示练习

2、引入因数和倍数的学习。

课件再次出示5千克苹果需要多少元的算式,引导学生说一说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问:在什么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呢?

学生讨论后回报结果(课件出示智慧老人的话:我们只在自然数(零除外)范围内研究倍数和因数。)

3、教师任意写一个乘法算式,先判断符合倍数和因数的范围吗?再判断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

活动三:说一说

根据算式,说说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倍数,哪个数是哪个数的因数。

25×3=75 14×6=84 20×5=100

(1) 同桌俩人一人说一人判断。(2)指名汇报。

4、完成课件上两题,再次强调因数和倍数的范围。

三、巩固练习

找一找:下面哪些数是7的倍数?

14 17 25 77

(1)教师:用什么方法来判断这些数是不是7的倍数呢?

(2)学生答:14÷7=2,14是7的倍数;17÷7=2……3,17不是7的倍数。

练一练

1、 完成看谁找的快

2、 写出100以内6的倍数

3、 把下列数按要求归类

4、 先根据算式填空

5、 完成判断填空

四、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

五、作业。

“练一练”第2、3题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一文,希望“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平方千米》教学设计”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北师大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