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 > 导航 > 高中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通常老师都会认真负责去设计好。老师在写了教案课件后,也能让老师很好去总结和反思。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经过收集,小编整理了高中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了解本文音乐描写的作用;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屡迁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2.文体常识

“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没有严格的区别。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很多。“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都较自由。

二、基础演练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意

贾﹙ ﹚人 转﹙ ﹚轴﹙ ﹚拨﹙ )弦﹙ ﹚ 掩抑﹙ ﹚ 拢﹙ ﹚捻﹙ ﹚抹﹙ ﹚挑﹙ ﹚ 荻﹙ ﹚花 呕﹙ ﹚哑﹙ ﹚嘲﹙ ﹚哳﹙ ﹚ 裂帛﹙ ﹚ 教坊﹙ ) 谪﹙ ﹚居 幽咽﹙ ﹚东船西舫﹙ ﹚ 钿﹙ ﹚头银篦 铮铮﹙ ﹚然

2.解释带点字

快﹙ ﹚弹数曲 因﹙ ﹚为﹙ ﹚长句 歌﹙ ﹚以赠之 凡﹙ ﹚六百一十六言﹙ ﹚命﹙ ﹚曰《琵琶行》 低眉信手﹙ ﹚ 颜色﹙ ﹚故﹙ ﹚ 沦落﹙ ﹚ 却﹙ ﹚坐促弦 琵琶语﹙ ﹚ 耳暂﹙ ﹚明

四、小组研讨

1.给每小节写上段意

2.找出并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及心境,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刻含义。

3.找出第二节中表现琵琶女动作神情的词句,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琵琶女的心情。

4.找出第二段中具体描写音乐的句子,分层次。并分析这段音乐描写的特点。

5.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指出它们的作用。

6.背诵全诗,并出10道默写题给别人做。

五、课后拓展

课外背诵白居易的名篇至少5首。

Fwr816.COm精选推荐

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琵琶行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高中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


教学目标:
1.白居易的诗歌创作及贡献。

2.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诗人深沉的感情。

3.了解和掌握描摹音乐的手法。

教学设计:

1.两课时。

2.借助诵读和音乐,感受诗情。

3.借助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诵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深沉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

2.《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明朝胡震亨《唐吉癸签》说,“歌”是曲的总称,“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 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 六首,“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琵琶行》是他被贬为江州司马后的第二年秋天写的。元和三年(808),白居易任“谏官”(即左拾遗);五年,调京兆府户曹参军;九年,接太子左赞善大夫;十年,宰相武元衡被刺死,白居易首先上疏,急请捕"贼"。朝廷深恶其僭越言事,诬其"浮华行","甚伤名教",贬为江州司马。

三、简析诗前小序:

1、注意几个字词: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左迁,贬官。

明年:第二年。今指今年下一年。

委身:托身。嫁的意思。

命酒:叫(手下人)摆酒。命,叫;酒,名词作动词。

因:于是;为:作,写。

命:命名,取名。

2、小序有何作用?

①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

②概述琵琶女身世;

③点明写作动机;

④定下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四、听诵读录音,感受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要求:1.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感情。

2.分别从诗人和琵琶女的角度用一句七言诗句概括各个诗节的主要内容。

五、简析诗歌的内容

师生互动,依次简析各节诗歌内容。

1.第一节:诗 人:浔江送客闻琵琶

琵琶女:孤寂月夜弹琵琶

其中:

“枫叶荻花秋瑟瑟”为环境描写,渲染悲凉气氛, 奠定全诗基调。

“主人下马客在船”为互文。

2.第二节:琵琶女:月夜弹奏琵琶曲

诗 人:江心聆听琵琶曲

3.第三节:琵琶女:江心自叙身世苦

少年:本居京城色艺绝 老大:门前冷落守空船

4.第四节:昔日:才高位显居京城 如今:谪居浔阳处境艰

诗人:同病相怜感慨多

5.第五节:诗 人:重闻琵琶青衫湿

琵琶女:却坐促弦弦转急

感情在“满座皆泣”中达到高潮。

6.小结:

诗人 琵琶女

浔江送客闻琵琶 孤寂月夜弹琵琶

江心聆听琵琶曲 月夜弹奏琵琶曲

同病相怜感慨多 江心自叙身世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重闻琵琶皆掩泣

同情歌女遭遇 感伤身世时局

双线结构 虚实相生 对比衬托 深化主题

六、扩展练习:

读下面白居易的《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联系《琵琶行》,选出说法错误的项:( D )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

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

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

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语。

A、两首诗描写的对象都是处境孤寂凄凉、情感哀愁凄切的歌女,诗人都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B、两诗都用秋江月夜之境来渲染悲凉的气氛,都运用了贴切的比喻和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C、《琵琶行》在表现手法上正面描述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叙述、抒情和议论相结合,并大量运用比喻的修辞;而《夜闻歌者》则基本上采用白描手法。

D、《夜闻歌者》以朴素简练的笔墨勾勒了一个楚楚动人的如琵琶女一样完整丰满的少妇形象。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注意名句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二、本课目标:理解并掌握诗歌描摹音乐的方法。

三、欣赏诵读表演录像,进一步品味感情,后有感情齐读第二节

四、分组讨论:

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五、师生共同品读、分析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

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如前分析)

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师:当然,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意。

琵琶女以情演曲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

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5、小结:

描写特色: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

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分析鉴赏诗文的技巧:咀嚼语言,分析手法

整体感知,品味感情

五、比较阅读:

听颖师弹琴

韩愈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耳鬓厮磨,窃窃私语)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由刚转柔起伏回荡,如浮云柳絮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

以上是正面描写,多用比喻,且带感情。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师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

简析:

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读罢全诗,颖师高超的琴技如可闻见,难怪清人方扶南把它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提并论,推许为“摹写声音至文”了。

诗分两部分,前十句正面摹写声音。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小儿女在耳鬓厮磨,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飘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环境被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翩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与凡鸟为伍的孤傲的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这里除了用形象化的比喻显示琴声的起落变化外,似乎还另有寄托。联系后面的“湿衣泪滂滂”等句,很可能包含着诗人对自己境遇的慨叹。“湿衣”句与《琵琶行》中的“江州司马青衫湿”颇相类似,只是后者表达得比较直接、显豁罢了。

后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和反应,从侧面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这种感情上的强烈刺激,实在叫人无法承受!

六、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琵琶行



这篇《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琵琶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琵琶行


这篇《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琵琶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高中高二语文老王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预计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一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内容、思想情感作一整体梳理;第二课时完成文学作品第二个层面的解读,即对文本的语言、结构以及组织材料等方面的写作特色进行品味学习。
两课时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前者是后者的铺垫,侧重于“文”,把握内容的同时应重视人文思想的熏陶;后者是前者的深入,侧重于“语”,品味习作特色的同时应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如果学生程度不够,第一层面的解读可考虑分为两课时进行。)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及思想情感,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体会作者的善良,引导学生以善良对待善良,关爱弱者。
〖教学侧重〗
体会人物特点与琐碎叙事之间的相互关系。叙事表达出人物特点,叙事服务于人物特点。
〖课堂预设〗
1、新课导入:
说说自己身边最苦的人。(职业、生活条件、身体状况)
2、研读老王之“苦”:
⑴随机朗读(1~4)自然段;
⑵讨论老王之“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设计说明:先结合导入讨论老王生活之“苦”:
职业──蹬三轮身体──残疾生活──塌败小屋再追问老王精神之“苦”:孤独、无亲 受恶意攻击、被人瞧不起
3、研读老王之“善”:
⑴默读(5~22)自然段;
⑵讨论老王的品质:善良 朴实
设计说明:体现教学侧重,引导学生概括老王品质,寻找文本依据,通过对老王“送冰,送人,送香油、鸡蛋”等叙事的深入研究,理解老王的善良、朴实,应随机结合学生回答品味本文细节的传神之处。可设计感性题目如“老王所做的哪一件事最使你感动?”之类。
4、梳理“我”一家之善,领悟文本思想感情:
⑴讨论:“我”一家的善良都表现在何处?
⑵讨论:老王死后,作者认为自己对老王这样关爱够了没有?
⑶结论:呼唤周围的人对苦人、弱者更多一份关爱。
设计说明:老王的善良都是通过我和老王的交往展开的,所以,在前一环节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应当很快梳理出:我与老王闲聊;女儿送鱼肝油;坐车照顾老王生意;关心老王生活;不白吃老王送的东西等事例。重点应当讨论⑵,从而推敲末段──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为何愧怍?),当不难得出结论,把握文本思想情感。
5、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关爱身边的弱者、苦人:每一个时代,每一个社会都会有穷苦人、弱者,他们需要社会更多的同情关爱。同学们,学了本文之后,你准备怎样对待刚才(课前导入)介绍的身边的“苦人”呢?
设计说明:联系文本主题及生活实际,根据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讨论,肯定学生的爱心。
6、课后作业:
仔细观察身边的苦人、弱者,以最简洁又最感人的语言描写出他们的生存状况。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语言以及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2、局部对比学生与杨绛的描述,学习体会作家精彩的写法。
二、教学侧重
体会杨绛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并且产生震撼效果的写作技巧。
三、课堂预设
1、回顾上节所学:
简述叙事内容及主题,为语言、组材特色分析作铺垫。
2、讨论语言特点:
⑴联系课后第二题,举例说明本课语言特色;
⑵归纳语言特点:简洁 朴素
3、讨论组材特点:
⑴举例说明叙事特点;
⑵归纳叙事特点:琐碎 平淡
4、小结杨绛作品特点:
运用朴素简洁的语言以及琐碎平淡的叙事还人物以真实,这种看似冷漠,仿佛“他者”的叙述,却产生惊人的震撼效果。读者合上作品,才发现一种冷冷的悲凉自心底弥漫而来,感人至深却在不经意间,这是杨绛给我们带来的文学。
5、讨论学生习作得失:
⑴典型习作(上节课后作业)投影阅读;
⑵对比杨绛讨论得失;
⑶修改各自上节课后作业。
6、选择作业:
课后练习三“改写”或者“我读杨绛”选一。
【附板书】
苦:生活艰苦 精神凄苦
1、 老王──以—善—良—对—待—善—良──杨绛
善: 善良朴实
语言简洁朴素
2、杨绛作品────────────真实震撼
叙事琐碎平淡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一文,希望“高中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