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 > 导航 >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

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做的提前准备,老师在写教案课件的时候不能敷衍了事。做好教案课件的前期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设计。怎样的教案才算好的课件?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课 时
2课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识记本节选中的基础知识(详见《预习检测》)
2.技能目标:通过翻译文中重点句子分析作者观点(翻译见《预习检测》)
3.情感目标:理解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仁”,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什么是仁”“怎样才能达到仁”“为什么这样做就可以达到仁”。
难点:思考孔子的仁的思想的现代价值。(集中探讨“仁”与我们的生活)


自主学习检查内容和方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
翻开《论语》,圣人孔子从神坛上走了下来,我们看到了一位真诚、坦率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尊重学生个性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在学生心目中如日、如月、如天的师者,看到了一位让学生感到“仰而弥高,钻之弥坚”的师者,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智者,正所谓“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他堪称“万世师表”。
走近他,我们会慢慢地感受到他那学识的广博,道德的高尚,和蔼的身影,亲切的笑容,深睿的智慧……
走近他,我们需要了解他的思想的内核——仁。
什么是仁,也许谁也无法全部解说清楚。从文字上看,仁就是人旁加二,二有多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是他人(含自己在内的第二人),即心怀他人,并与他人和平共处,这就是仁。那么怎样才能够聚集在一起和平共处呢?那内容可就多了。下面,我们将来了解一下仁说的倡导者孔子对此是怎么解说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你能准确朗读全文吗?
指名学生朗读12则语录,纠正读音错误。
2.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一则,能读准译对吗?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根据学生预习确定):
对第7、8、9三则理解有难度。


组织学生讨论展示评价
三、课文研讨
你最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师生讨论完成对各则的理解及其学生学习后所受到的启示。


对重点难点进行点拨或精讲
(一)文本解读:
1.我们节选的小标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联系自身生活,谈一谈生活中哪些事情和这句话是相联系的。(尽量使用实例)(整体感知文本)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从大家的讨论中,我们大致可以知道这其实是一种推己及人、宽以待人的生活处世方式,生活中只要多一点换位思考,多一些宽容,那么每个人的世界都是灿烂多彩的。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本章节中孔子究竟要告诉我们哪些关于“仁”的内容呢?请大家根据屏幕上的提示找出文本中的相关句子。 (筛选整合文中信息)
什么是仁?施“仁”之后会怎么样?怎样做才能达到“仁”?
(重点句)
a.克己复礼为仁。(什么叫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后会怎么样:天下归仁。什么样的行为是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怎么样: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c.爱人,知人(是什么。怎样做: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
d.其“恕”乎?
e.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f.我欲仁,斯仁至矣!
g.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h.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概括)
a.什么是仁:克己复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b.施仁之后会怎样:天下归仁;在邦无怨,在家无怨;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c.怎样才能达到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能近取譬。
(表述)
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找出来的句子,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一下什么是仁,施行仁后会怎么样,怎样才能达到仁。
什么是仁:仁就是要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就是在平时不要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就是自己要站得住就得帮别人站得住,自己想要通达就使别人先通达。从字面意义的理解上看,孔子认为人在生活中不能纵放自己的欲望,而应该以礼来要求自己;生活中要推己及人,宽以待人,学会换位思考,学会团结合作。
(二)所受启示:
正如孔子所说,其实要做到仁并不难,只要你想做。当大家了解完孔子的仁之后,大家得到了哪些启发?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怎么做才是“仁”呢?接下来,让我们再一次与孔子亲密接触,看看我们应该怎样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仁”学。
1.克己复礼:克制自己,回复到礼的规定。
生活中,我们都会有很多欲望,有些欲望是合理的,而有些欲望则是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比如教学楼前的各种花开了,我相信许多同学都有想要摘取的欲望,但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里面有明确的规定:不得损坏公物,茶花是公物,所以我们就得抵住诱惑,这样做就是仁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生活中,我们总是希望别人对我们好一点,但很少想到自己对别人好一点。说一点最简单的,我们总是希望老师多关注我们一点,多关心一点,多理解自己一点,可是我们可曾想过,我们是否也曾关心过老师,关注过老师,理解老师内心的苦衷呢。也许,我们也总希望朋友多为自己做一点事,爸妈多给自己一点爱,一点理解……或许,从今天开始,当我们想到这一个的时候,希望大家都能够想这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爱人
仁其实很简单,只要你懂得爱人就可以了。你可否意识到,你身边的每个人都很重要,你是否曾经关注过他们,比方说为我们学校的校园环境卫生默默奉献的员工,为我们宿舍的安定和谐而苦口婆心的宿管老师,为我们学校的安全筑起第一道防线的门卫老师……当你再次遇见他们时,请问一声好,请给他们一个微笑,这样,你就已经是一个“仁”者了。
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当你想要站得住的同时,也要让别人站得住;但你想要自己全面的话,也要让别人事业发达。而不是建立在推倒别人而自己站稳了,也不是损害他人发展了自己。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推己及人,我们想到的,别人也会想到;我们想做的,别人也会有同样的想法。所以,只要每个人都能够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和包容的心来面对他们的时候,那么,整个社会就和谐了。
总结:学以致用。了解了仁的思想,我们大可以在生活中加以施行。也许一开始我们的力量是微薄的,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坚持,我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那么,以我们为中心,他人也以我们为榜样,这样,和谐校园又怎么可能建设不起来呢?


课堂练习检测设计
请选择你喜欢的一则写一点读后感。


小结
反思
小结:从生活到智慧,从智慧到著书立说,从文本再到生活,今天我们在汲取先圣的生存智慧的营养,明天,我们虽然不能成为圣人,但我们绝对可以说我们一直正在沿着圣人为我们描绘的蓝图在建设和发展着我们的文化,再此,请让我们再一次用真诚来朗读这么几句话:克己复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fwR816.COm阅读欣赏

高中高二语文下册《信条》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西方随笔富于理性的特点,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8年,巴黎的一个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微微一笑说:“在幼儿园。”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现在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这篇课文,听一听富尔格姆的信条。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三、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什么?
明确:观点“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四、自读鉴赏
1自读这篇课文,画出那些对你感触比较深的信条 哪一条信条或者哪几条信条对你感触比较深,是怎样的感悟?
2引导学生谈体会
※有东西大家分享,惹了别人就说声对不起,别忘了那个“看”字。
明确:因为在生活中需要自己去观察、体会,观察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改善自己的不足,能更好的认识别人和自己,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要冲洗。
这一点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如果他讲究卫生,因为什么东西都是身体第一,健康是最重要的。你有这个基础条件,你才会注意这些细节,减少疾病的发生,这样对自己,无论是工作或学习都是一个很好的先天条件。

※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
因为每个人的行为看似与其他的人无关,其实社会就像一张大网,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网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一个很大的范围。就像一个事件,比较早的一个事件,马加爵,他与他的同学,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我们看来他的思想境界应该很高。可是,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念头呢?有这种冲动去杀人呢?因为同学之间的那种攀比而忌妒,他心里产生了很强的忌妒。受到一定的刺激,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平等,在他同学的刺激下,他自己觉得好像什么都不如人,这样他才会有那种冲动,才会去杀人,所以说收拾自己的地摊子,就是自我约束,约束好的自己行为,那警察都不用了。

※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儿、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儿。
在这个竞争强大的世界上能过上这种平衡的生活是多么可贵。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波澜起伏的,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做到了返朴归真,我想这些信条,这些都是我们在幼儿园,可能在更小的时候都已经学到过了。其实像这些信条,坚持一辈子都是幸福的。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的时候,要注意来往的车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我们的每一刻。

※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哪一条?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齐读):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四、总结全文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当人们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通常都回答说他是个哲学家。然后他解释说,他喜欢干的事,是多多地想些平常琐事,再把他所想到的表达出来。琐事上蕴涵着卓识,这是他告诉大家的。
五、延伸拓展
说一说自己的信条
例:
※用宽容的心面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如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事情,面对别人的挫败,别人的缺陷,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好多人都是用放大镜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微不足道的,如果用宽容的心去看待的话,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答应别人的事要尽量做到
在社会交往中不管人家对你怎么样,但是你首先要对别人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高中高二语文《青玉案》教案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教学目标:
1.理解词作的意思,体会作者妙手铺排,渲染气氛的笔法。
2.理解、品味词中的千古名句。
3.把握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学会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抒情主人公“那人”形象的把握。
教学难点:千古名句的理解及形象之外所给人的丰富联想和深刻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同学们,南宋词人辛弃疾有句话“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历来被人传诵。这句话什么意思呢?有人说,那是辛弃疾在寻找他的伊人,也就是文章中的“那人”;也有人说,“那人”就是辛弃疾自己;还有人说,“那人”不是指人而是指作者心中的理想,众说纷纭。今天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看作者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二、简介背景:辛弃疾一生仕途坎坷,最后被迫退休于江西上饶,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因此,字里行间有种高洁的气质,但是也有孤独寂寞的显露。
三.初读体会
1. 自由朗读文章(结合文章注释提问,元夕之夜你在做什么,见到什么场景,那这首词又写了怎样的场景)
2. 个别朗诵(正音)
3. 再读词文,分组讨论上下片内容。
四.赏析词文
(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对这首词的理解)
1. 本词既然以“元夕”为题目,那么词中从哪些方面来写元宵节的盛况的呢?下面我们请几个小组派代表说一下。
( 提示 :A.焰火:如花树如星雨——形态之美。
B.车马:宝马雕车香满路——服饰华贵,观者之盛。
C.音乐:凤箫声动——音乐美妙。
D.花灯:玉壶光转——光彩夺目
E.士女: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妆扮、情态之美。
总结:上片反复渲染了一个动态的绚丽的灯节之夜。车多、人多、灯多;焰火美、音乐美、花灯美、服饰美、情态美。作者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多种感觉器官,极尽渲染烘托,写出了元宵节的热闹非常,盛况空前。)
2.元宵节盛况的描写中既写景,也写人。上面我们看了热闹的景象,那文中又出现了几类人,主角是谁?请分析概括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提示:两类人:“笑语盈盈”的仕女;“灯火阑珊处”的那人。
主角:“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形象:孤高、淡泊、自甘寂寞的女性形象。)
3.写景、写人起到什么作用?(既然主角是“那人”,文章却用十三句中的九句来写景,写别的喜欢热闹的女子,对于写主角有什么作用和好处吗?
提示:写景写人都是为了反衬女主人公。A.景越热闹,越见“那人”处境的寂寞与孤独。B.他人越高兴,笑语欢快,就越见“那人”的脱俗与淡泊。总之,这都是为了衬托“那人”的,这不是喧宾夺主,通过对宾的着重描写,正起到了加强突出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采用烘云托月之法,用意全在烘托那人。)
4.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一个人,请结合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提示:从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写出作者尽管无法实现自己的志愿,也不愿随波逐流过着醉生梦死的奢华生活,而甘愿在这疯狂的热闹中独守着孤高、淡泊,自甘寂寞。)
五.知识迁移:
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例如王国维的人生三境界(也是做学问三境界)。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这首词是写离别的痛苦。闺中人一夜难眠,晨起登高,极目远眺,西风黄叶,天涯路长,想和思念的人通个音信,却因山长水阔而不知道他在何处。这句词富有哲理,王国维以此说明第一境界:高瞻远瞩,选定目标。故也称为“立志”。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写思念一个女子,为了她,自己一天天憔悴下去也在所不惜。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二境界: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故也称为“追求”。
C.“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这首诗写上元之夜,灯月交辉、车马喧闹。观灯女郎,笑语幽香,飘然而过。然而意中人千寻万觅,杳无踪影,似乎已经绝望了。谁料蓦然回首,竟看见他在灯火阑珊之处。悲喜交集,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王国维以此比喻为第三境界:豁然开朗,亲手得之。故也称为“获得”。
规律总结:
渲染就是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的行为、心理的描写、形容或烘托,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的一种表现手法。古典诗词中常常运用这种表现手法。如杜甫的《登高》,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眼前的秋江之景,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写俯仰间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萧瑟悲凉的秋江景物的特点,为全诗定下了沉郁悲哀的基调。
再如柳永的《雨霖铃》,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送别的环境,点出离别时的季节是萧瑟凄冷的秋天,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后阴冷的黄昏。作者浓墨重彩,通过这些景物描写,极力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重了离愁别恨,为全词定下了凄凉伤感的基调,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字字含情
方法指导:
如何区分渲染和烘托两种手法及其作用?渲染本来是国画的一种手法,在需要强调的地方,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显出物象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诗歌则往往用来对环境、景物等进行描写,这些描写是作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如孟浩然《早寒有怀》:“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湘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归帆天际看。迷津预有问,平海夕漫漫。”这首诗写寒秋时节诗人漫游长江下游时所产生的思乡的悲哀和对前途的迷惘。首联“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写出深秋时节的景象。木叶渐脱,北雁南飞,北风呼啸,渲染出秋天寒冷,凄飒的气氛。诗人抓住最有代表性的事物从正面极力描写秋寒,这是渲染的手法。
烘托本是中国山水画的传统手法,用水墨或色彩在物象的轮廓外面涂抹,使物象明显突出。用在诗文中则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使所要表现的事物鲜明突出。如杜甫《秋兴八首(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首联从大处落笔,写深秋的萧杀凄凉景象,颔联写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这种景象使诗人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郁不平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些景物描写是从侧面着意,用笔墨于景物,实则形象地衬出诗人的思想情感,是烘托手法。
很多时候渲染烘托合说,并不意味着两者可以等同,而只是说明这两种表现手法往往紧密结合在一起使用。尤其是在借景抒情的诗歌作品中,往往是先用渲染的手法描摹景物塑造意境,再通过景物(意境)来烘托人物情感。一般我们说,渲染气氛,烘托情感。像上面孟浩然《早寒有怀》先渲染出一幅秋天寒冷凄飒的氛围,再通过这种氛围烘托出诗人思归的哀情和前途渺茫的愁绪。杜甫《秋兴八首(其一)》先渲染一种沉郁悲壮、萧条涌动的浓重悲凉的氛围,再以这种氛围烘托内心的情感。
烘托是一种侧面描写,即为了突出主要方面,作者从次要方面下笔,加以修饰和陪衬。烘托又称烘云托月,为了突出月亮的美,而从云写起;或为了表现红花的美,反复地刻画绿叶。所以烘托的“托”略带“衬托”的意思。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梢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作者对行者、少年、耕者、锄者种种描写,就是从侧面来烘托罗敷的美。渲染则是为了营造某种气氛或创设一种意境,而对景物或声音进行描写。如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开头写寒蝉凄惨悲切的叫声,目的是为下文的离别渲染一种凄凉、伤感的气氛。
课堂训练
比较李清照的《永遇乐》和辛弃疾的《青玉案》在立意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永遇乐·元宵》
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撚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答:这两首词的共同之处:二者都是以元宵灯节作为描写对象,借以寄托另外的思想感情。在表现方法上,都用了对比手法,极写元宵盛况,反衬出一位独处于灯火稀落之处的孤高女子,借以表现自己不同流俗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抒发的是身世之感和家国之悲。用比喻、白描、对比、渲染、以乐写哀等手法。
其不同之处是:辛词只直接对过去的元宵没有牵涉,而李词对今年的元宵的用笔方式与辛词不同,并没有真正突出其繁华场面,而用较多的笔墨来回忆“中州盛日”的元宵。
这主要是因为二者的立意不同。李词所抒发的是家国之慨和身世之感,而辛词则是表现了不同流俗的理想追求,从政治层面来说,是对朝廷奉行投降国策并由此带来的政治现实的不满,从而表现自己的政治操守和高洁的人格。在对比手法上,二者也有所不同,李词除了今昔对比外,还从人与我、乐与悲等多方面进行对比,辛词主要是将世俗与“那人”进行对比。李词表面极写元宵节灯火辉煌、万人彻夜狂欢的场面,讽刺南宋统治者只知沈醉于歌舞升平,而不思复国。词中繁华的景象,衬托出一位自怜幽独,脱俗不群的美人形象,从中表现了词人唯我独醒,不随波逐流的清高品格。
六、布置课后作业
1《全优设计》p111第六 第七题
2整理笔记
教学反思:

高中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了解本文音乐描写的作用;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屡迁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2.文体常识

“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没有严格的区别。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很多。“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都较自由。

二、基础演练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意

贾﹙ ﹚人 转﹙ ﹚轴﹙ ﹚拨﹙ )弦﹙ ﹚ 掩抑﹙ ﹚ 拢﹙ ﹚捻﹙ ﹚抹﹙ ﹚挑﹙ ﹚ 荻﹙ ﹚花 呕﹙ ﹚哑﹙ ﹚嘲﹙ ﹚哳﹙ ﹚ 裂帛﹙ ﹚ 教坊﹙ ) 谪﹙ ﹚居 幽咽﹙ ﹚东船西舫﹙ ﹚ 钿﹙ ﹚头银篦 铮铮﹙ ﹚然

2.解释带点字

快﹙ ﹚弹数曲 因﹙ ﹚为﹙ ﹚长句 歌﹙ ﹚以赠之 凡﹙ ﹚六百一十六言﹙ ﹚命﹙ ﹚曰《琵琶行》 低眉信手﹙ ﹚ 颜色﹙ ﹚故﹙ ﹚ 沦落﹙ ﹚ 却﹙ ﹚坐促弦 琵琶语﹙ ﹚ 耳暂﹙ ﹚明

四、小组研讨

1.给每小节写上段意

2.找出并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及心境,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刻含义。

3.找出第二节中表现琵琶女动作神情的词句,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琵琶女的心情。

4.找出第二段中具体描写音乐的句子,分层次。并分析这段音乐描写的特点。

5.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指出它们的作用。

6.背诵全诗,并出10道默写题给别人做。

五、课后拓展

课外背诵白居易的名篇至少5首。

高中高二语文寡人之于国也教案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入
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启发梁惠王,指出他与邻国的实质是一样的,那怎样才能使民加多呢?孟子自然而然引出自己“仁政”的主张。
三、分析
1.诵读第五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疏通文意(教师订正)。
理解内容。
措施 效果
不可胜食也
不可胜食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
, 不可胜用也。
说明:“不可胜……也”给人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运用了排比手法。
理清本段层次。
提示:第一层 第1、2、3小句
第二层 第4句
第三层 第5句 全段中心
指导朗读:第一层三句,语势逐层上升,最后一层全段中心,作为最突出的部分。“养生丧死无憾”一语出现两次,前者可轻读,后者应重读。
2.朗读第六段
请学生依据书下注释与第五段比较异同处。
提示:同是发展生产,强调“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无失其时”,“勿夺其时”。这些都强调不要耽误生产时机。侧面指出,梁惠王“使民加多”的目的,就是驱使百姓去打仗,不得民心。
除了要合理发展生产,制民之产外,第六段还有孟子教化百姓的主张。
指导朗读:这一段分述王道的四项基本内容,四个“矣”陈述语言,气势充沛。最后总结“不……未……”双重否定句式,读得应坚定有力。
请学生朗读。
引导当堂背诵。
四、提示应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
违 时 胜 数 罟 洿 斧斤 以 憾 树 衣 畜 无 谨 庠序 教 申 孝 悌 义 颁 负 戴 王
五、作业
1.熟练背诵第五、六段。
2.识记本课学习的文言实词、虚词。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二、导人
梁惠王对人民施小恩小惠就以为做得很好,实际上与其他国君都一样。孟子从王道之始和王道之成两方面详细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办法,但这还不够,君王对此还应有什么态度呢?我们看最后一段。
三、分析
1.诵读第七段。
理清内容:
说明:一方面写出了社会的不平等,另一方面也是对梁惠王自认为“于国尽心”的驳斥。
孟子最后还用了一个比喻,是怎样比的?
提示: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
指导朗读:“狗彘食人食”句揭露了诸侯贵族的荒淫,朗读时,要表现出说话人的义愤。“涂有饿莩”句要读出其悲愤的语气。“人死”句是借用诸侯国君的自我辩护的口气,应读得有讽刺意味。用比喻来反驳,应用质问的口吻来读。最后,劝勉梁惠王抛弃虐政,施行仁政,应用和缓、劝勉的语气。
请学生朗读。
请学生归纳孟子仁政思想。
提示:发展生产,制民之产,教化百姓,还有最后除虐政。总的来说有两点:一是保民,使民无衣食之患;二是教民,用儒家的思想教育人民。
[板书]
孟子 施仁政 天下之民至焉
除虐政
提示:只有这样施行仁政,天下之民才能来归顺。
2.提示应掌握文言实词、虚词:
检 涂 饿莩 发 岁 于 无 罪 斯 至
3.完成课后练习二。
4.完成课后练习一。
5.完成课后练习四。
6.讨论课后练习三。
[补充]
寡人之于国也 对于
其民于河东 到
(1)于{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比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在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跟、与
(2)通假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无通“毋”,不要。
②无失其时 无通“毋”,不要。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同“斑”,花白。
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涂同“途”,道路。
四、教师小结
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来归服。
全文似乎散漫无章,实则结构严谨,段落分明,以使民加多为主线贯穿全文,思路清晰。
句式较整齐,这样气势充沛,增强雄辩力。
五、作业
1.背诵全文。
2.识记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一、课文悟读
《孟子》全书立论的根本点是“性善论”,核心是“仁政”思想。《寡人之于国也》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体现“仁政”思想最重要的篇章。孟子针对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从维护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独倡王道,论述了行“仁政”和“王天下”的关系,使之成为《孟子》全书的总纲。北宋哲学家程颐曾评论说:“孟子之论王道,不过如此,可谓实矣。”
孟子的民本、“仁政”思想是对我国上古社会的民本传统和孔子的仁爱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尚书五子之歌》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泰誓》讲:“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春秋谷梁传桓公十四年》中说:“民者,君之本也。”可见中国上古社会很重视人民在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就广泛存在,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因素,孔子把它整理成了一种学说,来作为的道德准则;《孟子》认为:“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孟子把“仁”推广到人性论和政治学领域中,创造了“人性本善”和“仁政”的理论。《寡人之于国也》通篇未着一个“仁”字,却淋漓尽致地折射出“仁政”和民本思想的光辉。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一段与前文“王道之始”呼应,深刻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为梁惠王描绘了一幅生动、形象、美好的社会前景。在孟子看来,理想的治国策略必须具有几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第一,要有众多的人口,要积极努力“使民加多”,否则治国必需的物质财富和守卫力量便无从获得;第二,要恢复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减免赋税,实行井田制,使百姓有固定的“恒产”,恤民保民,休养民力,使人民富裕起来,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否则国家便无从获得可以不断发展的生产力以保证富强,因为民穷财尽是不能治理国家、保住政权的;第三,当权者要“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以“仁德”行“仁政”,以仁义治天下,以德去引导,以礼去规范,选贤任能,宽省刑罚,博施广济,缓和社会矛盾,节制统治阶级的穷奢极欲,推恩于民,施惠于民,与民同乐,使天下归心,否则便无从获得强国富国的坚定保障和政策后盾;第四,发展文化,普及教育,使百姓“仓廪实”后懂礼义、明人伦、知廉耻,形成尊老爱幼、和睦相处的优良社会风气,提高全体人民的道德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在“庶”和“富”的基础上,改善和提升人民素质,凝聚人心,以加强国家的生存力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将难免在列国的激烈竞争中落后挨打。这既是“仁政”的丰富内涵,也是任何制度的国家求富强的重要决定因素。孟子还特别指出,“仁政”的重点在君,不在民;实行“仁政”的原动力是“仁心”,推行“仁政”的具体措施在于“制民之产”;“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仁道强于霸道,仁道才是正道,才是归宿;要以“礼”塑人,以“仁”修人,以“人”铸人。
孟子一生经文纬武,胸藏韬略,不在其位而谋“仁政”,展露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但在急功近利的战国时代,“仁义”治国的主张根本没有实现的社会基础。孟子积极用世,给后世留下了一幅完美的治国蓝图。他的思想,他的主张,的确可以作为千古“匡世的真言”。
二、亮点探究
1.孟子和梁惠王是在什么背景下谈话的?
探究学习:“上古竞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谋,当今争于气力。”(《韩非子五蠹》)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刘向《战国策序》)。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蚕食鲸吞,征战不断;人民徭役繁重,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世风倾颓,剧烈动荡。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攻伐凌侵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梁惠王三十五年(公元前334年),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弊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史记魏世家》)迫不及待地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2.梁惠王为何对“民不加多”倍感忧虑?如何看待今天的人口国策?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列国战争和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地广人稀、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到富国强兵、拓扩疆土、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是千方百计地争夺、吸引和控制人口,以增加劳动力和兵员,发展生产力。当时许多思想家都积极主张增殖人口,如《墨子》
《管子》《商君书》就包含着丰富的人口思想。其中《管子重令篇》认为“地大国富,人众兵强,此霸王之本也”,把“人众”与“国富”并列为称霸天下的根本;《管子人国篇》提出“九惠之教”(“老老”“慈幼”“恤孤”“养疾”“合独”“问疾”“通穷”“振困”“接绝”),全面鼓励增加人口;《管子牧民篇》更提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来强调培养人才,提高人口质量。可以说,增殖人口,是时代前进的需要和新的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基于人口的决定性作用,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忧心忡忡。
即使在今天,人口仍是决定综合国力的要素之一。实行计划生育,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是当前我国的基本国策,是从国情出发作出的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明智抉择。
3.孟子比喻的特点是什么?“五十步笑百步”的喻意何在?
探究学习:孟子散文善用众多的比喻和寓言,以自己丰富的经验和学识,用人们习见的事物、形象和锋利简洁的语言,用直观感觉多方面因势利导,相反相成,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梁惠王自认为对于国家比邻国国君尽心,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应,该主动投奔归顺他,但他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邻国的国民并没有减少,
自己的国民也没有增多。这是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员,强化战备,老百姓看穿了他的小恩小惠、好大喜功、穷兵黩武。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4.“仁政”思想在本文中是如何表现的?今天可作哪些合理的引申?
探究学习:孟子认为梁惠王要想使国民“加多”,称雄诸侯,必须施行仁政。只有行仁政,才能顺民意,得民心,进而得天下。而施行仁政的措施就是关注民生,休养生息,因地制宜地发展生产,不征调百姓服役而耽误生产时节,不狂捕滥捞,不忽视时令伐木,牲畜不误繁殖,不误粮食播收,种桑养蚕织布,“使民养生丧死无憾”,解除后顾之忧,百姓衣食安则心安,从而稳定人心,巩固政权。然后再兴办教育,使人人知廉耻,人人讲礼义,引人向善,倾心归附。至此,百姓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王道可成”。此外,国君要常自省,革除虐政、苛政、酷政。孟子始终围绕仁民、富民、养民、教民、利民、保民,抓住百姓和“王道”形成的关系,体现出民为国本的思想。
今天可作一些合理地引申:
(1)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交往性互动,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
(2)仁义是的利益,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利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
(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并形成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
(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
(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使民力得以滋繁,以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总理谈保持农村稳定时说:“土地不能动,负担不能重,治安不能松,态度不能凶。”可谓说在点上,抓准了要害。
5.从孟子对梁惠王的指责中,可看出孟子是一个具有怎样性格的人?
探究学习: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动荡变化,民主观念抬头,百家争鸣兴起。当时孟子就义无反顾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的论点,敢于藐视神圣君权,骂桀纣是“一夫”,骂五霸及今之诸侯是“罪人”,骂大臣是“民贼”,骂把人民推向战争是“殃民”。面对梁惠王“于国”“尽心”的表白,他直言不讳,义正辞严,批评统治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极端不平等,有力地揭露了统治者坑民害民的暴政。他有着“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孟子公孙丑下》)的宏愿伟志;对时事的论述既析之以理,娓娓而谈,又尖锐驳斥,辛辣讽刺,展示出一个聪明机智、狂放不羁、豪爽直率、泼辣大胆、爱民重民、肩担天下、无畏无私的政治家、论辩家的形象。
6.你能说说本文论辩艺术的高超之处吗?
探究学习:《孟子》的犀利、《庄子》的恣肆、《荀子》的浑厚和《韩非子》的峻峭,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四大台柱”。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学大师,由于时代及学术交流与竞争使然,孟子论辩之术在气势、声威、心理、思想、情感和技巧上,体现出众多高超之处。在本文中有以下特点:
其一,善于掌握说话对象的心理,长于诱导启发,始终争取主动,客观上形成了结构上的层层深入与跌宕生姿。
其二,准确运用比喻、排比、对偶手法。东汉赵岐《孟子题辞》中说:“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孟子》全书261章,其中93章总共使用比喻159种。本文“五十步笑百步”明白晓畅,喻意深刻。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气势。本文第3段的3种措施和第4段的4种主张,全用排偶,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其三,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3个部分末尾分别用“寡人之民不加多”“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斯天下之民至焉”,既对各部分内容画龙点睛,又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其四,语气逼真,接近口语,生动风趣,正如清代刘大櫆在《论文偶记》里所言:“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7.联系第四、五两个单元,掌握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的特点和发展轨迹?
探究学习:历史散文(史传散文),主要是由各国史官积累大量档案资料,经过整理加工编纂而成,记载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土的言论的文章;诸子散文(哲理散文),是各学派阐述各自的观点和主张或进行相互论争的论说文。从语言形式来看,历史散文以叙事为主,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总的发展轨迹是由简到繁(由“平均句长”也可说明:平均句长:总字数÷总句数):历史散文由“春秋体”的一言两语的大事记载,进而为“左传国语体”的简洁生动具有文学价值的叙事,再进而成为“国策体”的纵横变化、丰富多彩的叙事散文;诸子散文由语录式的问答体,发展为专题立论、结构完整、论证周密的论说文,如《论语》为语录体,《墨子》虽有问答体,但多数文章则是主题集中、论证详细、逻辑性强的论文,《孟子》虽仍有类似《论语》的形式,但议论复杂问题时已蔚为长篇,《庄子》《荀子》和《韩非子》的论说文已标志着我国古代散文进入了成熟阶段。
三、选题设计
1.《论语》与《孟子》比较研究。
研究方法:
(1)比较法。
(2)历史法。
(3)文献资料与网上查询法。
(4)调查法(侧重于孔孟故里的学生)。
参读书目:
(1)司马迁《史记》中有关孔孟的部分。
(2)周月亮《孔学儒术——早期儒学及其演化》,云南人民出版社。
(3)张传开、汪传发《十大哲学家》,南京大学出版社。
(4)《古典文学三百题》,上海古籍出版社。
(5)杨树增《先秦诸子散文诗化的哲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6)罗根泽《说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
(7)刘冬颖《与圣人对话孔孟精髓》,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8)黄卓明《诸子说》,北京大学出版社。
(9)王兴康《论语仁者的教诲》,上海古籍出版社。
(10)赵昌平《孟子匡世的真言》,上海古籍出版社。
2.联系《季氏将伐颛臾》和《寡人之于国也》,谈谈孟子对孔子儒家思想的发展体现在何处?
研究方法:
(1)比较法。
(2)历史法。
(3)文献资料与网上查询法。
(4)统计法。
参读书目:
(1)可研读“问题1”涉猎之相关书目。
(2)钱世明《儒学通说说仁义》,京华出版社。
(3)李学勤主编《孟子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
(4)周飞、唐爱华《养气者说孟子人生箴言录》,中国科学文献出版社。
(5)赵敏俐《先秦君子风范》,东方出版社。
(6)朱熹《四书集注》,三秦出版社。
(7)陈晋《悲患与风流——中国传统人格的道德美学世界》,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8)樊浩《文化撞击与文化战略——中西比较文化原理》,河北人民出版社。
(9)张国瑞、孙忠惠主编《新教材名师导学高一语文》,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0)何平《孟子的仁学、性修与伦理王》,《天津师大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5期。

高中高二语文教案范文:画人记


【教学目标】
1、了解贾平凹及其代表作。
2、通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清课文的思路。
3、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不合特点,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文章刻画人物的手法,分析人物的性格不合特点,了解作者对人物的态度。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家
1、作家:贾平凹(其中凹读wā),原名贾平娃,1952年2月21日出生 ,中国当代作家。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其作品《月迹》已经收入鄂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苏教版七年级下,北师大版四年级下。
贾平凹出生于并不富裕的农村,并非书香门第,家中世代是农民。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1982年后从事专业创作。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 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有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自然。另外,《我不是个好儿子》收入山东人民出版社高中语文必修三课本,他的《延川城》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被选入北京景山学校《语文》第9册课本内。
贾平凹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是他所熟悉的农村,例如《秦腔》:
他写的是农村的现实生活。长期以来,农村是最落后的地方,农民是最贫困的人群。现在中国的“三农”概念,农业、农村、农民,已经和以前大不一样了。原来说的是我们是农业国家,土地供养了我们一切,农民离不开土地。现在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却剥离开了。农民离开了土地,有些是主动离开的,有些是被迫离开了,留在农村的多是老弱病残。我的老家棣花村,没有矿藏,没有工业,有限的土地在极度地发挥了它的潜力后,粮食产量不再提高,而化肥、农药、种子以及各种各样的税费迅速上涨,农村又成了一切社会压力的泻洪池。旧的东西稀哩哗啦地没了,像泼出去的水,新的东西迟迟没再来,来了也抓不住,四面八方的风方向不定地吹,农民是一群鸡,羽毛翻皱,脚步趔趄,无所适从,他们无法再守住土地,他们一步一步地从土地上出走,虽然他们是土命,把树和草拔起来又抖净了根须上的土,栽在哪里都是难活。
第七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秦腔》授奖辞: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技术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2、作品之《秦腔》:以一个陕南村镇为焦点,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中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和传统格局的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被称为“一卷中国当代乡村的史诗”。书中写到了中国农村生活20年来变化中的种种问题,比如为什么有大量农民离开农村,农民如何一步步从土地上消失等等,同时加入了作者对当今社会转型期农村各种新情况的思考和关注。当代乡村变革的脉象,传统民间文化的挽歌!谁主盛衰:天、地、人相互对质;忍观沉浮:命、动、势彼此角力!魔幻笔触出入三界,畸形情恋动魄惊心,四稿增删倾毕生心血,一朝成书慰半世乡情!
《秦腔》是一部“反史诗的乡土史诗”,有史诗般庞大的规模和厚重的质地。贾平凹用文字还原和营造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是对将要成为绝唱的农村生活作的“挽歌”。是对传统乡土的一种“回归与告别的双重姿态”。
贾平凹说:“如果你慢慢去读,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3、作品之《废都》:讲述了在中国社会转型期中西京城里的故事,西京原是中国十几个王朝的故都,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荒废成了一座普通的独处中国西部一隅的都市。作品通过潼关青年周敏携唐琬儿私奔至西京遇见作家庄之蝶。从而开始了四个文化人命运沉浮的故事,开始了四个女人寻找自我迷失自我的故事。最后故事中的所有人物均落下了可悲的下场,唯有那一座孤独的古城在世纪末慢慢的荒废,慢慢的荒废……
要看清大社会背景下的芸芸众生,先得着重阐述这个废都,也就是这个我居住的城市,废都的原型是西安。西安市中国的古都,故都,而现在在岁月的流逝中荒废了,成为了一座废都;而中国又可以说是地球格局中的一个废都;地球又可能是宇宙中的一个废都。作品就这样渲染了一个膨胀了的废都,使它成为一个大历史的包容,而全无这个特定西京城的局限。从表面来看,这个废都是百废待兴,市场兴旺,经济快速发展,而在这个城市的骨质里,城市的文化心理深层则弥漫着历史堕性的腐味。一个“废”字有多少历史沧桑,这其中能体现昔日都城人物的别样感觉,这里面的人有过去的辉煌和辉煌带来的文化重负,自然就有如今“废”字下的失落、尴尬、不服气而又无奈的情绪,也就是世纪末情绪。这是一个艰难的生存状况。但我们还要合理看待世纪末情绪,不能完全把它看成是颓废的,不思上进的情绪,世纪末是另一个新纪元的开始,颓废只是为了在废都中获得新生。
二、关于本文
《画人记》是近年来贾平凹人物小品的代表作,作者通过简约的笔触刻画了几个生动的“画人”形象,使读者对于生活于基层,默默无闻又对书画艺术孜孜以求的书画艺人们滋生起几分同情和敬佩。原文共写了五则短文,刻画了五位“画人”,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则。
“画人”是作者独创的一个名词,所谓“画人”,就是有志于书画艺术但暂未成家的书画艺人或热心于书画收藏的爱好者。
三、学习《友谊》
1、本文的主人公是谁?(邢庆仁)
2、本文共分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什么内容?
明确:第一部分(1-3)简介邢庆仁的身份及外貌。
第二部分(4-9)通过写“我”与邢庆仁的交往来透露主人公的人品与性格。
3、第四节采用了何种写法?
明确:作者似乎无一字在写邢庆仁,其实无一字不在写邢庆仁,这种明贬此而实褒彼的手法实在高明。
4、如何理解“穷人容易残忍,富人常常温柔”这句话?(略)
5、你认为邢庆仁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是一位虽其貌不扬但忠厚老实、善待他人、注重友谊、精神富有的画家。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贾平凹的生平及其两部代表作品。探讨了《友谊》片段,懂得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
五、作业布置
1、预习下两则,弄清两篇各写了谁?各有什么特点?
2、思考三则短文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一、学习《藏者》
1、本文正面写了谭宗林几件事?
明确:机智拜访 憨厚可爱 两种换字方式
2、 文中提及了谭宗林那几种换字的方式?
明确:以明前茶换字 以拓片换字
3、 从换字中我们能看出谭宗林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明确:机智、幽默、风趣
4、 作者是如何表现谭宗林的慷慨乐施的?
明确:借谭宗林妻子的抱怨,侧面描写,寓褒于贬。
5、仔细体会“有一日与一帮书画家闲聊,说起了他,大家竟与他熟,都如此地被他打劫了许多书画,骂道:这贼东西!却又说:他几时来啊,有一月半不见! ”这段文字蕴藏的感情。
明确:谭宗林虽然“打劫”了书画家们的书画,但由于他真诚、有趣,也被人们深爱。
6、从文未作者的议论,可以看出谭宗林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是一位藏物于眼中的,真正的字画爱好者和收藏者。
二、学习《推荐马河声》
1、《推荐马河声 》可分为三层,试概括各层内容。
明确:第一层次(第1小节):推荐马河声之因。
第二层次(2——4小节):具体介绍马河声其人其事。
第三层次(5——6小节):再次推荐马河声。
2、作者为何要如此极力推荐呢?
明确:一是因为马河声不是自己的亲戚,也不是同乡、同学。
二是因为“如果再不向您推荐,马河声的问题在这个城市里可能永远得不到解决” ,作者推荐马河声实在是不能不且不得不之举。
3、概括作者主要从哪三个方面具体介绍马河声其人其事?
明确:一、有才气。“他初学楷书,秀美温润有江南习气,一出道就在行当内声誉鹊起”,“又开始习画,悟性颇高,所临明清小品,几乎与真迹难以分辨”。
二、有追求。作者说,如果马河声以他的手艺“应酬各种社会活动”,“马河声绝对可以做个囊中有物、出入有车,一头长发满脸清高之士了”,“但马河声却突然在一个夜里撕毁了旧时所有作品”。他怕自己“在一片赞扬中单一发展下去”,“难以成就大作品”。马河声“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及时调整自己”,说明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因此,作者对他“从此多了一份敬畏”。
三、有活力。马河声虽不是作家、学者和教授,却长期与作家、学者、教授在一起。他“凭着他的年轻和热情,每次活动都是积极的策划者和组织者”。他还是“出色的鼓动家”,大家创作时,他就在旁“极力煽情”,使“现场气氛轻松活跃”,“使创作者自信心大增”,以至“大家在写字画画时总叫喊:河声,河声,你快来! ”
在浓墨重彩地对马河声作了富有激情的介绍后,作者笔锋一转,又惋惜起他的遭遇来:一是无人欣赏,二是无人包装。
4、课文结尾说“若半月内亦无消息,我就摆饭局请您了”有何含义?
明确:寓庄于谐,实际想说如果半月内不给答复,就要当面质询了。
三、整体研讨
1、三个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着激情,他对这三个人各持什么感情?
明确:对忠厚老实的邢庆林是欣赏;
对真诚有趣的谭宗林是喜欢;
对德艺双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马河声的是同情。
2、这三位“画人”在写法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人一式,变化多姿。
本文是一束人物小品,原文共有五个人物,课文节选了其中的三个。因为都是写人,如果用同一种模式写,读来必然令人生厌。作者深谙此理,他采用一人一式的方法。写邢庆仁,以侧面描写为主,人物隐藏到幕后。作者看似在漫不经心地谈自己处朋友的原则和自己朋友圈子的变换,实际上每一句都是在写邢庆仁。写谭宗林,正面浓墨重彩,细节生动典型,然后再以侧面描写和精当议论略加衬托和升华。写马河声,则以书信格式,以第二人称,追溯历史,描摹现状,不厌其繁,周到细腻。正因为三个人物用了三种不同的范式,读来毫无雷同之感,反有灵动变化之妙。
3、贾平凹散文语言有何特点?
明确: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贾平凹的散文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贾平凹小学里遇到一个教了他两年的启蒙女教师,在他读二年级时教他写信,有什么事情就写什么,不考虑格式。老师说:“以后到高年级做作文,或者长大写文章,你就按这路子写,不要被什么格式套住你,想写什么样就写什么,熟悉什么就写什么,写清、写具体就好了。”贾平凹回忆说:“从那时起我就记住了老师的话,之所以如今我还能写些小说、散文,老师当时的话对我影响很大。”贾平凹的这篇散文就是如话家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当止,毫无造作之感。另外,本文的感情也真挚感人,也许因为文中所写的三个人都是作者的好朋友,作者在行文中充溢着激情。对忠厚老实邢庆仁的欣赏,对真诚有趣谭宗林的喜欢,对德艺双馨而又遭遇不幸的马河声的同情溢于言表。贾平凹曾说:“散文是情种的艺术,纯,痴,一切不需掩饰;甚至暴露、解剖自己,也是一条成功的秘诀。” 他又说:“如果从事散文,那这离不了‘情’字的。”他的主张和实践是完全吻合的。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学习了《藏者》与《推荐马河声 》两则。研究了本文的艺术特色。解决了本文的重点难点问题。语言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优点值得我们借鉴。
五、作业布置
完成《活页》
六、板书设计
《藏者》 机智、幽默、风趣 藏物于眼中的,真正的字画爱好者和收藏者。
《推荐马河声 》 有才气 有追求 有活力
一人一式,变化多姿
语言朴实,感情真挚
七、教学反思

高中高二语文秋声赋教案设计


一、教师激趣导入

时日匆匆,风寒如雨,雨寒如风。人心总是不耐风雨,坐听窗外风音雨韵绵绵不绝,牵引出多少载不动、卸不去的沁凉透骨的秋情。秋风秋雨,秋花秋月曾引发多少古今文人墨客书写下一行行或凄清或优雅的文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九百多年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由“秋声”而引发的一段流传千古的文思――《秋声赋》(板书课题、作者)

二、讨论学习内容

作为文言文,哪些内容是必学的?学习的基本顺序是怎样的?

每人独立思考,在备用纸上列出几个关键词,然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小组内相互交流,形成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继续促进学习共识的形成(可能与学生意思相近,但用词会有差异):文言文言,自然有“文”有“言”。因此文言文的必学内容有两个,一个是“文”,一个是“言”。“文”和“言”应该先学哪个?应该先“言”后“文”,因为字词句的意思正确理解了,才能顺利地学习其作为文章和文化作品所表达的内容和思想、形式和技巧。其中的“言”包括字词句的音和义的理解;“文”包括表达的内容和表达的形式,因此可以切分成四个学习板块,一是“言”的字词音义,二是“言”的句子意义,三是“文”的表达内容,四是“文”的表达形式。

三、介绍学习方法

浅易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主要有两个,一是自主诵读,二是自主梳理。每人要在自主诵读中疏通整理,进而自主获得,独立过关。在此基础上,听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从中获得启发,深化自己的学习。同时,每诵读一次,就要让自己对课文再熟悉一步;经历四次诵读后,就能开口背诵。

讨论学习内容、介绍学习方法,体现了“把人当人、自主成长”的“非指示性”教育理念。或许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不太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和差距,但学生思考、讨论的过程,就是唤醒他们自主学习意识的过程,也是让他们意识到教师把他们当做学习主人的过程;而学生思考、讨论的结果,则让他们懂得了文言文该学什么、怎么学。以后他们离开教师也就能独立学习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也要求:“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要有利于学生……掌握自学的方法,养成自学的习惯,不断提高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四、一读,梳理“言”的字词音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每人独立诵读课文,边诵读边梳理字词的音和义,一个也不放过,每个都要过关;边看课文边注意下面的注解,没有注解的随时查阅《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从它原有的义项中查找答案,再适合参阅手头资料;还是不懂的先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12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出两三个字词音义的题目,考考全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字词的音和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测试题通过多媒体亮出,要求解释括号前的字词音义,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亮出括号内的答案,边亮边通说一遍,以强化印象,加深记忆。本文共有四段,为保证学习效果,将依次进行,逐段过关。下面只是样例——

题1:字音

悚(song)、淅(xi)沥(li)、鏦(cong)、铮(zheng)、砭(bian)、缛(ru)、渥(wo)、黟(yi)、戕(qiang)

题2:字词

悚然(惊惧的样子)、淅沥(细雨声)、萧飒(形容风声)、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鏦鏦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明河(银河)、状(情状)、惨淡(黯然无色)、日晶(日光明亮)、栗冽(寒冷)、砭(古代用来治病的石针,这里引申为刺的意思)、绿缛(碧绿繁茂)、拂(掠过,拂拭)、余烈(余威)、兵象(征伐之象)、摇(摇落,损耗)、精(精神,精气)、渥然丹者(指红润青春的面容)、黟然(乌黑的样子)、星星(指点点白发)、戕贼(残害)……

题3:虚词

叹词:异哉!噫嘻悲哉!嗟呼!

1.而

(1) 连词,表修饰。 悚然而听之/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2) 连词,表承接。 木遭之而叶脱/物过盛而当杀

(3) 连词,表并列。 忽奔腾而砰湃

2.者

(1) 代词,“有……者”为固定结构。 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有……的东西”)

(2) 代词,“所以……者”为固定结构。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 “……的原因”)

(3) 代词。 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的面容)

3.之

(1)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盖夫秋之为状也

(2) 助词,的。 乃其一气之余烈

(3) 代词。 木遭之而叶脱(代秋声)

4.其

(1)第三人称代词。 其触于物也(代“秋声”)/ 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代“它们”)

(2) 领属性定语。 其意萧条(,译为“它的”)

题4: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欧阳子方夜读书(在夜间)

(2) 名词用作动词。 天之于物,春生秋实(结果实)

(3) 动词使动用法。 百忧感其心(使……有感触)

(4) 形容词使动用法。 万事劳其形(使……受劳苦)

题5:古今异义

(1) 其容清明,天高日晶

古义:清朗明秀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政治)有法度,有条理

(2) 其色惨淡

古义:黯淡无色 今义:今多形容“萧条”和“苦费心力”

(3)物过盛而当杀

古义:必然衰败 今义:应当杀害

(4)有动于中

古义:内心 今义:方位名词

(5)黟然黑者为星星

古义:形容鬓发花白 今义:星;比喻细小的、分散的点儿或别的东西

五、二读,梳理“言”的句子意义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以句子为对象,边诵读边梳理,将全文翻译一遍;逐字逐句依次翻译过来,不能漏译或跳译,不放过任何一个字词;以直译为本,忠实于每个字词的固有意思,不能想当然;语句不通顺或不完整时,可适当加上字词,但加上去的要用括号标示;无法直译时可意译,意译尽量要保留原来的意思;无法解决时才可参阅手头资料,还是无法解决的用铅笔做上记号;时间8分钟左右。

梳理结束后,每人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疑难,小组不能解决的参与全班交流,主动提问,主动解决,直至一一过关。

然后小组检测,每人出两三个句子翻译,考考全组的同学,在检测中加深理解,巩固提高。

最后教师检测。在全体学生都认为已掌握了句子的意义后(让学生自主举手示意),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句子翻译题通过多媒体亮出,全体学生一起开口说或一起动笔写。检测一遍后教师再说一遍,并随时解释翻译的技巧和方法。下面是样例——

1.判断句

(1)是谓天地之义气(直接表判断)

(2)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乃”表判断)

(3)此秋声也(“也”表判断)

(4)夫秋,刑官也(“也”表判断)

(5)商,伤也(“也”表判断)

(6)夷,戮也(“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此何声也(疑问代词“何”,表疑问)

(2)胡为而来哉(疑问代词“胡”与语气词“哉”,表疑问)

(3)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争荣(疑问词“奈何”,表反问)

(4)亦何恨乎秋声(疑问词“何”,表反问)

3.倒装句

(1)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2)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

六、三读,梳理“文”的表达内容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诵读课文,边诵读边自主梳理。

清人吴楚材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下面我们就欣赏这篇千古美文,看看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形色宛然的。说说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秋声的。要求简洁、准确、全面(三级要求逐级提升);随时在备用纸上写下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相互评判,说说达到了三级要求中的哪一级,然后自我完善。之后教师随机抽点,全班同学随时插话,即时评判。

教师准备的基本理解是:用一句话总说就是摹秋之声、绘秋之状、议秋之气最后抒秋之叹。课文第一段“初淅沥以萧飒…… 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风雨声、波涛声、金属撞击声、夜行军的人马声等,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秋的色、容、气、意四个方面来描绘秋状的;欧阳修由感自然而叹人生,想到人事忧劳甚于秋的肃杀,不禁一声长叹,“奈何以非金石之质,

在此基础上,让每人对本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观点:或说说感想,或说说评价,或说说疑问;但都要真诚、深刻、新颖(三个要求逐级提升)

七、四读,梳理“文”的表达形式

学生先自主诵读和梳理。诵读前教师先引导,介绍任务、要求和时间:请认真梳理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技巧,欣赏作者的表达之美;通过梳理说说本文在表达技巧上的特色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结合具体的语句,形成个性化的理解,一要自圆其说,二要尽可能细致、深入;边梳理边在备用纸上写下关键词句,细化、深化自己的学习;时间10分钟左右。

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每人不少于1分钟,不超过2分钟。然后推选出小组代表向全班介绍。

最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的基本理解,努力给学生启发——

本文有三个特色:

①大量运用比喻。文章通过形象的比喻,使无形、无色的秋声,成为可听、可见、可感的具体、生动的自然现象,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像声、状物和驾御语言的能力。

例如: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

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②以景物喻人。以秋声使无情的草木“摧败零落”,比喻人生坎坷、忧愁劳顿使有情之人衰老、颓唐。把秋声、秋景和作者自己的秋感融合在一起,自然贴切。以景抒情,情与景泯和无间,使文章达到了优美、和谐、深刻感人的境界。

例如: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物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

③骈散结合。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注意运用长短不齐的句子,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变得散文化,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

例如: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

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八、美读成诵

在前面四次诵读的基础上,换一种读的方式;全班齐读。在齐读中读出感受,读出享受,读出对内容的理解和形式的领悟;同时读出气势,读出氛围,把课堂学习气氛推向高潮。然后现场背诵,并现场默写。

九、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

教师综合相关资料,现成介绍给学生,让学生了解作者及写作特点,深化学习,提升认识——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别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喜欢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周必大等编定的《欧阳文忠公文集》153卷,约百万言。另外,史学著作有奉诏与宋祁等合作编著的《新唐书》,并有他自己编纂的《新五代史》74卷。《秋声赋》被公认为是写秋的经典。文章都是作者心灵的再现,其实,欧阳修写《秋声赋》也是由原因的。本文写于作者53岁时。作者晚年虽身居高位,但回首往事,屡次遭贬内心隐痛难消,面对朝廷内外的污浊、黑暗,眼见国家日益衰弱,改革又无望,不免产生郁闷心情。对政治和社会时局心情郁结,对人生短暂、大化无情感伤于怀,让作者此时处于不知如何作为的苦闷时期,又加上这一年的秋天又如期而至。所以他对秋天的季节感受特别敏感,《秋声赋》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十、学生自主总结

下课前,每人用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学习收获或学习启示。要求总结收获准确、全面,总结启示深刻、独到。先在学习单上写下来;时间2分钟左右。

每人独立完成后,在小组内相互交流,相互完善,形成基本共识。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说说本组的基本共识,边说说自评和互评,形成班级的基本共识。

最后教师说说自己的总结,继续提升学生的认识,与学生分享,并让学生评价:;《秋声赋》写秋以立意新颖著称,从题材上讲,悲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永恒题材,但欧阳修选择了新的角度人手,虽然承袭了写秋天肃杀萧条的传统,但却烘托出人事忧劳更甚于秋的肃杀这一主题,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创新。 更应该提到的,应是《秋声赋》在文体上的贡献。即赋的散文化,使赋的形式活泼起来,既部分保留了骈赋、律赋的铺陈排比、骈词俪句及设为问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现出活泼流动的散体倾向,且增加了赋体的抒情意味。这些特点也使《秋声赋》在散文发展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十一、教师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语文学习“得法于课内”,同时“得益于课外”,需要课外阅读。现在我向各位推荐两类课外文章,一是评价《秋声赋》的文章;二是欧阳修的其他文章。文章已经粘贴在班级语文学习的博客上,请直接打开阅读,每篇读完后留下你的一句话感想或评论,同学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一文,希望“高中高二语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