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 > 导航 > 苏教版高二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

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

苏教版高二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预先准备好的,但教案课件不是随便写写就可以的。要知道老师写好教案课件,也会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怎么样教案课件才算不错呢?以下是由小编为你整理的《苏教版高二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请在阅读后,可以继续收藏本页!

一、目标设计
1、通过“倾听”活动,引导学生“善于倾听”,筛选提取信息。
2、通过演讲活动实践,体验感受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提高演说能力。
二、教程设计
(一)导入:
顾拜旦,可能爱好体育运动的同学对他并不陌生。
(课件显示照片)请你用一句话来评价一下你所了解的顾拜旦
(答案预设:奥林匹克之父;
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
担任了近20年的国际奥委会主席;
教育思想是他体育思想的核心,所以他还有一个身份是教育家)。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他众多演讲中最为经典的一篇(课件显示课题——奥林匹克精神)
学习方式是(显示——活动体验)
(二)活动一:倾听作答
1、明确倾听要求,出示作答题目
下面,我们开始本节课的第一项活动:倾听作答
什么样的“听”才叫倾听呢?(显示“专心、细心”),我们要求大家合上书本,静心倾听,提取关键信息,回答几个问题。请拿出纸和笔作必要的记录
(显示:记录关键词)
2、师演讲文本,生倾听记录
情境创设词:1919年,瑞士的洛桑金色演讲厅内,正在举行庆祝奥林匹克运
动恢复25周年的纪念大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奥运创始人顾拜旦走上了演讲台,开始了他最为经典的一次演说。
注:演讲时,删除文本第三节的后半段以及第六小节,并同步三次出示练习二中的问题。
3、合作讨论,辅以阅读,完成作答
四人小组交流答案,可以参考文本,完善记录的关键词。(2分钟)
课堂交流,明确答案。(注意:要求学生不看文本,组织语言表达)
预设指导一,问题②,除了展示悦乐,也就是快乐之外,奥林匹克精神还会展示什么美呢?请大家再听一遍这句话“这种内心的悦乐……为阳光……音乐……体育馆”,明确:自然美或音乐美或荣誉美等。
预设指导二:教育的现状让人不满意,那么与体育有什么关系呢?明确:希望通过体育来改变教育现状振兴教育。
预设指导三:奥林匹克精神除了“大众参与”之外,还有哪些内容?请再听一遍这段话“面对一个……力量之一”,明确:促进世界进步,构筑未来。再听下面这段话,促进世界进步的哪些方面呢?
“虽然…不足以…,不能…也不能…但是…”,明确:还可以促进和平、公平、教育。
4、概括全文
请你用一句话,结合全文概括一下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明确:奥林匹克精神包括又超越了竞技精神,它可以给人带来悦乐感,带来美感和荣誉感,它可以让大众参与,促进社会和平、公平和教育,推动社会的进步。
过渡语:活动一倾听至此结束,谢谢大家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看来大家不仅是考试时做阅读理解题目的高手,也是有很强的倾听能力的。训练了耳朵——听的能力,下面进入活动二,体验演讲,练练我们的说的能力,我相信大家一定会展示出我们的演讲风采。(课件显示:活动二,体验演讲)
(三)活动二:体验演讲
课件显示——体验目标:如何体现演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演讲活动是以演为主还是以讲为主呢?
课件显示——以“讲”为主以“演”为辅。
我们要努力通过语言的表达体现语言的魅力,增强演说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下面我们以第二小节为例,尝试演讲
1、学生尝试演讲第二节。
2、结合体验,小组成员切磋交流,如何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3、交流体会,指导点拨。
指导预设一,“奥林匹克精神逐渐为青年所崇尚”。赞颂的语气,喜悦的神态。(即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
指导预设二,“包括但又超越了”,关键词语要重读。
指导预设三,几次停顿。
“作出详细阐述”之后的停顿,启发听众注意,下面就要详细地阐述了。
“设想一下”之后的停顿要达到引领听众共同去想像的目的。
“当这种内心……,∨融合在一起”,长句中的换气停顿。
预设四,“为…所…,为…所…”,排比句式,语调逐渐上扬,用赞美的语气。
预设五,“绚丽的梦想”,自豪、肯定、有力。“这一迷人的梦想使世界凝聚在一起”,手势辅助,握紧拳头向下,表达坚定的信念,用昂扬的语调,热烈赞颂的语气。
4、分解指导后,学生再次尝试体验演讲。
5、生讲台展示,鼓励学生有创意地、有个性地展示自己的演讲体验。(两次)
6、评点小结(课件显示)
讲(主):语气、语调、语速、重音、停顿……
演(辅):手势、表情、视线、身姿……
7、实践演讲(第四、五节)
学生揣摩演讲后,四人小组交流体会,推荐优秀者上讲台展示(男女生各一位)。
鼓励语预设:演讲是勇敢者的活动,也是优秀者的活动,一个人的语言水平,体现着一个人的自信与智慧、教养和风度,希望我们中的优秀者展示优秀的你。
演讲后围绕讲和演两方面。组织评点(自评、他评)
8、综合演讲体验
全体学生以站立式的身姿、半脱稿的方式演讲全文。
情境创设:站着的每一位同学,现在你就站是金色演讲大厅里,你就是奥运会的创始人顾拜旦,你走上讲台,热烈地、赞颂讴歌奥林匹克精神,让精彩的演讲开始吧!
9、优秀者展示,3名学生演讲全文,鼓励学生以听众身份参与,创设热烈的气氛。
(四)结束语:
现代奥运走过百年历史,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08年奥运圣火将在北京燃起,让我们共同期待又一个奇迹的诞生吧!

fwR816.cOm同步阅读

苏教版高二语文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的]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理清思路,总体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教学过程 ]
一、检查《荷塘月色》的背诵
二、导入 新课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有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朗读课文
四、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讨论: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请从文中归纳几个原因。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
1、文章总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的比喻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化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自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来”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板书有关内容)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质要求、和重大意义。
五、总结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文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从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齐,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的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板书)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要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错误的做法(破)
(立)
正确的做法(立)
六、布置作业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二)讨论: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锋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何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三)明确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的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美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三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更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已,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注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板书: 送古董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送画 媚外求荣
衣钵相传 送活人
落后反动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尼采:自诩是太阳 中国:——
光热无穷 ——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
他发疯而死 ——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略)
板书:抛来=|抛给=送来=“奖赏”=侵略
(冠冕些)(本质)
5、破字当头的好处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篇幅批判送去主义,这种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明确: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阔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蒋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说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三、布置作业 :分析文章后半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文章后半部分及总结全文。
教学过程 :
一、检查复习
二、导入 新课
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一件趣事你们知道吗?他一次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他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你是冯,该怎样答呢?冯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冯说的是什么意思?(略)冯回答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满堂的叫好声?(用的比喻。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生动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这就叫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幽默泰斗的鲁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就来见识一下吧。
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讨论: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填表。“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3、各用两个字概括末段5句话的内容。
明确:1、第8段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如果不给予分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文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对这“大宅子”怎么办?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填表:
三种人想法行动实质共同点
孱头怕给污染徘徊不敢走进拒绝继承




混蛋保存清白放火烧光
废物 羡慕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者。(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2、第9段。
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完成表格。
喻体事物态度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趋利避还(使用)
烟-- (略)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如八股文等无用的历史垃圾)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略) 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色情文化等)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提问:“鱼翅……”这些东西,同学们见过吗?
我觉得大家见过的。同学们看过反映二三十年代的一些电影:那些达官贵人吃的是山珍海味,吃完后就吸鸦片,吸鸦片就用烟枪烟灯,而旁边就站着个姨太太。(这样,就把抽象的概念组合成一幅形象生动的画面,使学生见得着,思路开阔,兴趣盎然)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鲁迅善用比喻,我们也能用。同学们来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拿来”,好吗?
如果把我国比喻成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打开门窗)
打开门窗的目的是什么?(为了呼吸新鲜空气)
进来的只是空气吗?(还可能有苍蝇、蚊子等)
怎么办?先说说错误的做法有?(1、有愤然关上窗子)
这行为象鲁迅批判的什么?(孱头、混蛋)
(2、有不理不睬的,象废物)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安上纱窗)
如果在我们写作中,也运用这样的方法,定会文采斐然,妙趣横生。
3、第10段:总结全文。
每句话,每个层次。其内容是:态度,方法,结果,条件,意义。
第1句,照应文题。总结全文。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另一分法也可:1/2/3、4。即有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奥林匹克风》教案


第一单元 奥林匹克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了解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含义。

3、通过歌曲的学习,启发学生立志从小锻炼,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奥林匹克五环标志。

师:有谁知道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含义?

生答,师作补充。

2、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

提出问题:歌曲内容唱的是什么?分为几段?

(2)分段学习歌谱。

(3)解决难点。

(4)学唱歌词。

(5)设计演唱形式。

3、总结。

教学随笔: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奥运五环标志的含义,能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教学目标:

1、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2、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林匹克知识。

学生汇报完后,师总结。

导入欣赏内容《奥林匹克号角》。

2、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

(2)师简介作品。

(3)分段欣赏。

听赏第一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情绪?

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节奏有何变化?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

听赏第三主题。

这段旋律与第一、二主题又有何不同?

(4)总结曲式结构。

(5)完整欣赏。

(6)欣赏了这首乐曲后,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3、观看录像片段:体现中外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的资料。边看边再次听赏。

4、总结。

教学随笔: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学习中外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奔向2008”。

教学目标:

1、为画面选配适当的音乐。

2、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相关文化。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由教室外步入教室。

2、分组准备。师: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班组音乐活动——“奔向2008”。咱们几个小组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推选两个主持人吧。

学生推选两个小主持人。

3、分组展示、汇报(每个小组各有一个同学戴福娃头饰)。

(1)各组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2)各组汇报、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3)第一组同学(贝贝)介绍奥运五环标志的含义。全班同学一听歌曲《手拉手》。

(4)第二组同学(晶晶)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馆;唱《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5)第三组同学(欢欢)介绍奥运会开幕式,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开幕式圣火点燃方式(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汇报自己小组的设计)。全班同学一起听《奥林匹克号角》。

(6)第四组同学(迎迎)介绍奥运会会徵;全班同学一起听《巴塞罗那》;介绍北京奥运会会徵。

(7)第五小组同学(妮妮)介绍奥运会吉祥物;介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8)分组为几幅画面选配音乐。

4、总结、评价。

教学随笔: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现创新精神,对奥运会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苏教版选修高二语文《魏公子列传》教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就”“过”“下”“独”“辞”“无”“存”等实词的意义和复习“之”“以”“为”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理解作品对人物的言行的刻划去把握人物性格
3、体会纪传作品的一般的结构特点
[课文特点和教学设想]
此文是典型的传记,先交待人物基本情况,然后总写人物性格,再选取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言行去表现人物,近年高考文言文阅读文段大都属这种类型。因此,此课的教学,将这类文章的结构思路作为一个重点。在词句方面,课文注得较为详细,但对一些词类活用现象并未注出,因此稍加补充归纳。课文较长,采用读读、讲讲、练练、议议的教学方法,并选出重点句子进行翻译训练。共用三课时完成。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疏通词句,初步理解,语言训练
一、导入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的情况及战国四君子,“士为知已者死,女为悦已者容”。
二、听读
要求:1、掌握自己读不来的字的字音。2、大致理解文意
三、讨论全文大致提纲
明确:
1-2信陵君的身分和为人、声望
3-4具体写信陵君的“仁而下士”:亲迎候生、数请朱亥
5-12窃符救赵
四、朗读1、2两段
(一)参照注解,理解句意
(二)重点词句讲解
礼而下士 无贤不肖
谦而礼交之 以其富贵骄士
(三)讨论
概括1、2两段大意。第二段三句话各写什么内容。从哪些方面介绍信陵君的?
五、朗读3、4两段
(一)重点词句讲解
往请 修身洁行
以监门困故 公子从车骑
不让 公子颜色愈和
遍赞宾客 数请之
故不复谢 虚左
(二)讨论
哪些细节体现了信陵君的“仁而下士”?这两段中写出了候和朱的什么性格特征?这两段与前两段有什么关系?
六、布置作业
1、课后练习二
2、熟读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第三部分
一、朗读5、6两段
(一) 重点词句讲解
留军壁邺 实持两端以观望
冠盖相属于魏 而魏救不至
且公子纵轻胜
讨论 1、平原君在怎样的情况下求救? 2、对于赵国的求救,魏王和信陵君的态度怎样
二、朗读7、8两段
(一)练习:解释加点词
计不独生而令赵亡 独不怜公子Z耶
约车百余骑 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
尚安事客 因问
以至J鄙军之日
(二)复述候所献之计
(三)讨论:从主客决别、信陵君辞而复返中体现了什么?请如姬盗兵符表现了候的什么品质?侧重写谁?
三、朗读9-11段
1、 重点词语讲解
矫魏王令 袖四十斤大铁椎椎杀
公子遂将晋鄙军 举手视公子
2、 讨论:候为什么北向“自刭”?
四、朗读最后一段
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五、总结讨论
1、“窃符救赵”一事叙得相当完整,试分析其开端、发展、高潮与结局。
2、叙述的重点是?为什么对战争写得如此简略,我们所学过的课文中有哪一课与此类似?
六、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笔译第6自然段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讨论结构思路、人物性格,巩固练习
一、讨论
1、全文三个部分之间的关系怎样?为去掉1-4段可不可以,为什么?
2、作者善于用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性格,试分析信陵君和候Y的言行,说说两人的性格特征。
3、此文对寺我们与人交往有何启示?
二、总结训练

人教版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奥林匹克风》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奥林匹克风》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


2.了解奥林匹克五环标志的含义。


3.通过歌曲的学习,启发学生立志从小锻炼,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作出自己的贡献。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奥林匹克五环标志。


师:有谁知道奥林匹克五环旗的含义?


生答,师作补充。


2.学唱歌曲。


(1)听录音范唱。


提出问题:歌曲内容唱的是什么?分为几段?


(2)分段学习歌谱。


(3)解决难点。


(4)学唱歌词。


(5)设计演唱形式。


3.总结。


学生通过学习歌曲,了解奥运五环标志的含义,能正确把握歌曲的情绪。


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教学目标:


1.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2.了解奥林匹克运动的相关知识。


教学过程:


1.请同学们汇报课前收集的有关奥林匹克知识。


学生汇报完后,师总结。


导入欣赏内容《奥林匹克号角》。


2.欣赏《奥林匹克号角》。


(1)初听乐曲。


什么乐器演奏的?乐曲的速度?情绪?


(2)师简介作品。


(3)分段欣赏。


听赏第一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力度?情绪?


听赏第二主题。


这段旋律的速度、节奏有何变化?与第一主题有何不同?


听赏第三主题。


这段旋律与第一、二主题又有何不同?


(4)总结曲式结构。


(5)完整欣赏。


(6)欣赏了这首乐曲后,请说一说你的感受。


3.观看录像片段:体现中外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的资料。边看边再次听赏。


4.总结。


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学习中外奥运健儿奋力拼搏、永不放弃的奥运精神。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歌曲《手拉手》、《巴塞罗那》。


教学目标:欣赏歌曲《手拉手》、《巴塞罗那》,向学生介绍奥运会歌曲。


教学过程:


学生在《奥林匹克号角》音乐声中进入课堂。(VCD) 师:刚才的这首在1984年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上奏响的管弦乐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回答) 师:旋律表现出令人振奋的情绪,它号召人们以满腔的激情投入到奥林匹克运动中去,并在奥运精神鼓舞下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1. 导入:播汉城奥运会会歌《手挽手》(VCD). 师问:虽然我们不一定能全部听懂歌唱者的语言(学生刚入学不久),但是音乐是没有国界的,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通过画面你看到了什么?通过歌声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回答) 师:这是第24届汉城奥运会会歌《手挽手》,它体现了全世界人民不分国籍,不分肤色“手拉手”促进团结与和平的共同心声。 附:《手挽手》歌词,师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在国际舞台上空,虽不时还弥漫着硝烟,但和平、友谊是世界上大多数人共同的心声。请同学们一起跟随音乐,手拉着手用中文演唱这首歌曲,共同感受团结的力量。 (播一段歌曲) 情境:刚开始部分同学表现有些扭捏,特别是男女同学间手拉手。但看着画面、随着音乐,大部分同学渐入状态,音乐的力量真是不可估摸。


2. 师插语:在历届奥运会上中国运动员们都有很出色的表现,过去的辉煌我们暂不论,让我们瞩目今天,一起回顾中国运动员们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获得金牌的精彩瞬间: (播获金画面,同时提示学生大声地说出这些世界冠军的姓名。) 情境:当学生再次观看到我国夺金画面时,全场气氛热烈,有的同学甚至在座位上呐喊。 师插语:“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你是我的自豪”。当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世界舞台上、当《义勇军进行曲》在奥运赛场回荡的时候,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让我们为中国运动员们的突出表现再次报以热烈的掌声。

3. 师插语:奥运会的举办是人类向往团结与和平,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的一种方式。那么有谁知道承办奥运会对承办国有何意义? 生:(回答)。 情境:大部分学生发言积极,可归纳为三点:(1)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志;(2)带动承办国经济的发展;(3)增进各国间的友谊。


4. 师补充、总结并插语:如果说夺取奥运金牌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那么能承办奥运会则是中国几辈人的梦想,中国2001年能申奥成功,是世界肯定中国的体现;当梦想一旦实现,你们说我们中国人和全世界的华人能不为之欢呼、为之落泪吗?情境:学生反应异常激烈,点头的点头、和的和。《奥林匹克风》这首歌就在此时应运而生,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跟大家学习的歌曲。(以中国2008奥运会徽作背景,突出课题--《奥林匹克风》,并播VCD演唱画面)。


5. 师:“2008,北京奥运”随着“奥林匹克风”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回响,在我们学唱歌曲之前,让我们再次瞩目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北京市市长王岐山从奥委会主席罗格手中接过奥运会会旗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画面。 (播闭幕式上的交接仪式画面) 情境:当学生看到这一画面时,都情不自禁地热烈鼓掌,激动不已! 师:百年奥运告别故乡,带着光荣与梦想奔向北京。“北京邀请你,奥林匹克风,吹到北京唱和平”体现了中国创办奥运会的主旨,让我们大家一起随着音乐用自己的歌声来表达奥运之情吧!


课后反思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音乐活动“奔向2008”。


教学目标:


1.为画面选配适当的音乐。


2.了解有关奥运会的相关文化。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音乐《运动员进行曲》,学生由教室外步入教室。


2.分组准备。师:2008年,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北京举行。你们准备好了吗?好!今天我们就来举办一个班组音乐活动--“奔向2008”。咱们几个小组的同学比一比,看哪个小组的同学准备得更充分。好不好?


生:好!


师:咱们推选两个主持人吧。


学生推选两个小主持人。


3.分组展示、汇报(每个小组各有一个同学戴福娃头饰)。


(1)各组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2)各组汇报、展示自己小组创编的入场式音乐。


(3)第一组同学(贝贝)介绍奥运五环标志的含义。全班同学一听歌曲《手拉手》。


(4)第二组同学(晶晶)介绍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馆;唱《当五环旗传到北京的时候》。


(5)第三组同学(欢欢)介绍奥运会开幕式,为北京奥运会设计开幕式圣火点燃方式(其他组的同学也可以汇报自己小组的设计)。全班同学一起听《奥林匹克号角》。


(6)第四组同学(迎迎)介绍奥运会会徵;全班同学一起听《巴塞罗那》;介绍北京奥运会会徵。


(7)第五小组同学(妮妮)介绍奥运会吉祥物;介绍北京奥运会吉祥物。


(8)分组为几幅画面选配音乐。


4.总结、评价。


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体现创新精神,对奥运会的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课后反思:

高二语文下册教案:《信条》


[教学目标]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以及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学会分析西方随笔的说理思路,理解其内在逻辑性。
3.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西方随笔富于理性的特点,尝试用西方的逻辑思维方式来思考和表达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988年,巴黎的一个聚会上,有位记者问一位诺贝尔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微微一笑说:“在幼儿园。”我想那位诺贝尔获奖者,并不是哗众取宠,他只是想告诉我们要返朴归真。美国当代作家富尔格姆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现在请大家听老师朗读这篇课文,听一听富尔格姆的信条。
二、作者简介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在他的经历中,他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和父亲。他和他的妻子住在西雅图的一座船屋里。主要著作《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三、整体感知
本文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强调什么?
明确:观点“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都在幼儿园就学过。”
强调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四、自读鉴赏
1自读这篇课文,画出那些对你感触比较深的信条 哪一条信条或者哪几条信条对你感触比较深,是怎样的感悟?
2引导学生谈体会
※有东西大家分享,惹了别人就说声对不起,别忘了那个“看”字。
明确:因为在生活中需要自己去观察、体会,观察之中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能改善自己的不足,能更好的认识别人和自己,

※吃东西之前要洗手,便后要冲洗。
这一点是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如果他讲究卫生,因为什么东西都是身体第一,健康是最重要的。你有这个基础条件,你才会注意这些细节,减少疾病的发生,这样对自己,无论是工作或学习都是一个很好的先天条件。

※收拾好自己的一摊子。
因为每个人的行为看似与其他的人无关,其实社会就像一张大网,人只是其中的一个网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人的行为可能会影响到周围的一个很大的范围。就像一个事件,比较早的一个事件,马加爵,他与他的同学,因为作为一个大学生,在我们看来他的思想境界应该很高。可是,他为什么会有这种念头呢?有这种冲动去杀人呢?因为同学之间的那种攀比而忌妒,他心里产生了很强的忌妒。受到一定的刺激,人与人之间本来就不平等,在他同学的刺激下,他自己觉得好像什么都不如人,这样他才会有那种冲动,才会去杀人,所以说收拾自己的地摊子,就是自我约束,约束好的自己行为,那警察都不用了。

※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逗逗乐儿、画画画儿、唱唱歌儿、跳跳舞,玩玩游戏,外加每天干点活儿。
在这个竞争强大的世界上能过上这种平衡的生活是多么可贵。学一些东西,想一些东西来丰富自己的生活,让自己更多了解外面的世界,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波澜起伏的,过一种平凡的生活,属于自己的生活

※作者列出这些最基本的信条有什么意义?
明确:人们常说,真理是朴素的。又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就是用最简明的语言表达最复杂的道理。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做人,在当代社会生活中越来越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使一般人难以把握、望而生畏。作者却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而且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正如文章中所说,这些信条“贴近真实,清晰明了并且坚实可靠”,便于大家信心十足地去实践,并获得成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就说过,他之所以能得奖,原因就在于他实践了幼儿园中学到的那些基本的信条。
做到了返朴归真,我想这些信条,这些都是我们在幼儿园,可能在更小的时候都已经学到过了。其实像这些信条,坚持一辈子都是幸福的。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的时候,要注意来往的车辆,因为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的可贵,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要珍惜生命,珍惜我们的每一刻。

※最后,作者强调十七条中的哪一条?
“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还是手拉手,紧挨一起。”
(齐读):当你们出门,到世界上去走走,要注意来往车辆,手拉手,紧挨一起。
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要团结,要互相关爱,要有集体精神。
四、总结全文
罗伯特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当人们问他,“你是干什么的?”他通常都回答说他是个哲学家。然后他解释说,他喜欢干的事,是多多地想些平常琐事,再把他所想到的表达出来。琐事上蕴涵着卓识,这是他告诉大家的。
五、延伸拓展
说一说自己的信条
例:
※用宽容的心面对这个世界,对他人的宽容就是对自己的施舍
如果用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事情,面对别人的挫败,别人的缺陷,其实这些都不是什么问题。现在好多人都是用放大镜看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很微不足道的,如果用宽容的心去看待的话,这些都算不了什么。
※答应别人的事要尽量做到
在社会交往中不管人家对你怎么样,但是你首先要对别人诚信,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苏教版高二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一文,希望“苏教版高二语文《奥林匹克精神》教案”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二语文试卷讲解教案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