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 导航 >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

教案课件是老师上课中很重要的一个课件,因此在写的时候就不要草草了事了。备好一份完整的教案课件,会有利于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如何从优质的教案课件中借鉴有益的知识呢?小编特别为你收集的“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本文。

【总体思路】

本设计是问题式,由三个问题组成。即:

1、谁解琵琶声;

2、谁解青衫泪;

3、谁解风物意。

【实施步骤】

1、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第二部分“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第三部分“沉思曲”:“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部分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板书: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说明:这一问使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去体味音乐的艺术魅力。音乐的描写已经超出了艺术欣赏的范畴,蕴含着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人物命运的揭示。让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能够大大调动学生的情趣,激发他们的兴趣。)

2、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

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⑴ 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

⑵ 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

人悲,己怜,“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3、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

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

“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板书: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明:设计这样一问,能够使学生明确,鉴赏诗歌一定不能忽视诗中风物描写的文字,它们也是诗歌思想感情的载体。)

4、总体评说:

白居易的《琵琶行》是一首的诗歌,笔者在引导学生鉴赏时,没有常式的词句翻译、结构梳理等,有意识地从新的角度设置问题,激发兴趣,使学生读得深入,读得兴浓。学生在获得情感愉悦的同时,鉴赏力也确有明显的提高。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教案点评】

对本诗的教学,一般是在学生朗读、背诵的基础上,先简要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再逐字逐句逐段详细分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音乐描写的高妙,分析诗歌双线交织的结构特点,最后归纳诗歌的主旨。这样的讲析内容基本照抄教学参考书,没有创意,比较平庸。本设计拟突破此模式,设置带有独特视点和角度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树立全新的诗歌鉴赏观,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fwr816.cOM展读推荐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琵琶行



这篇《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设计:琵琶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琵琶行


这篇《高二上册语文教学计划:琵琶行》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

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板书:

浔阳江边闻琵琶

秋瑟瑟 忘归

无管弦 悲凉(奠下基调) 忽闻水上琵琶声(惊喜)

惨将别 不发

江浸月

五、分析第二段“江心聆听琵琶曲”

(我们知道,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我们平常只是听,要描写它十分困难,然而白居易对琵琶音乐的描写却非常成功,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1、要求学生齐读第二段,体会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方法。

2、要求学生找出比喻音乐的句子,并指明形容了什么样的乐声。

板书:

比喻句 音乐
大弦嘈嘈如急雨  繁密(粗重)

小弦切切如私语  幽细

大珠小珠落玉盘  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  宛转流利

幽咽泉流冰下难  低沉入微

银瓶乍破水浆迸  激越雄壮

铁骑突出刀枪鸣  激越雄壮

四弦一声如裂帛  戛然而止

3、朗读这些句子,师生总结运用比喻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一连串精妙的比喻,写出音乐的变化,用这些具体的现实生活中听到过的声音和形象比拟描绘乐声,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刻划成有形可感的实体。读者不仅仿佛听到了那或轻或重,或快或慢,或高亢激扬,或低回鸣咽的应接不暇的乐音,而且仔细欣赏起来,还可以听出这一声和那一声又有明显的音色、音调上的区别,热闹而不紊乱,复杂而有层次。听了这一系列巧妙的比喻,就像听完一支完整的乐曲:先从轻徐悠长开始,仿佛从沉思中唤起记忆;接着众音繁会,像波涛起伏;马上又转到幽细甚至听不见,宛似悲恸抽泣;最后以短促刚劲的音响终曲,犹如急雷破山,崩岩走石。读者从这连珠式的具体可感的乐声中还能体会出弹奏者的“有情”、“不得意”以至难以明白的“无限事”,从而出色地完成了对主题的表达。

4、要学生找出通过写演奏者动作神态描写音乐的词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转轴拨弦”是弹奏前试弦调音的动作。“低眉信手续续弹”是弹奏的神态。“拢”、“捻”、“抹”、“挑”和“收拨”、“画”是弹奏时的指法,如此细腻地描写动作神态,交代了音乐的层次,从而更好地引导读者领会音乐,也表现了歌女技艺的熟练高超和作者高度的音乐修养。

六、小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三段“江中听诉身世苦”

学生齐读,找一个学生用第三人称的口吻叙述琵琶女的身世。

明确:

“自言”以后二十二句叙述了琵琶女两个阶段的不同遭遇。前半部写早年色艺超群、红极一时的歌妓生涯。“秋月春风等闲度”一句过渡到后半部。后半部写年长色衰后的寂寞处境,“弟走”两句写琵琶女生活道路发生转折的三个原因:弟走从军,阿姨身死,年长色衰。后边写她人生道路的重大转折以及嫁作商人妇后的孤苦凄凉的寂寞生活。

这一段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用年轻貌美衬年长色衰;用门庭若市衬独守空房;用昔日欢笑衬后来的辛酸;用夜梦往事衬孤寂伤感的情怀。

作者塑造了琵琶女这样一个封建社会中被玩弄、被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商人重利寡情提出了控诉。

板书:

江中听诉身世苦

前半部:色艺超群,红极一时,欢乐奢华

对比、反衬

后半部:年长色衰、委身贾人,孤苦寂寞

二 、师生共同学习第四、五段

板书:

同病相怜感慨多

重闻琵琶青衫湿

三、结合全文,让学生找出写音乐效果的句子,说明其作用

1、“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以主人与客人的表现衬托音乐美妙惊人。

2、第一次演奏后“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人们被音乐打动,心往神驰沉浸在音乐当中,衬托音乐高超迷人。

3、再次弹奏时:“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坐中泣下谁最多?江洲司马青衫湿”写尽音乐的感人力量。

四、分析琵琶女的人物形象

五、分析“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一句内涵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歌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又抒发了自己谪居江洲后的郁闷的心情,隐含当时社会变乱,政治衰落给人们造成的痛苦,意义深刻。“天涯沦落”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写出了人们对苦难生活的共同的情感体验,引起了一代代人的共鸣。由于诗句简明准确,情意合一,成了千古名句。

六、分析本文明暗两线,画出结构图

秋江夜送客──月夜听琵琶──凄凉话身世。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江洲司马青衫湿,为君翻作琵琶行

七、解决练习

高中高二语文琵琶行教案


学习目标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了解本文音乐描写的作用;

3.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后迁居下邽(今陕西)。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后屡迁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通俗易懂。与元稹常唱和,世称“元白”。有《白氏长庆集》。

2.文体常识

“歌”是诗歌的一种形式。原指可唱的韵文,到了唐代,“歌”的原意已变,指与近体诗相对的古体诗的一种形式。“歌”在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方面没有严格限制,比较自由。

“行”也是诗歌的一种形式,与“歌”没有严格的区别。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行”的很多。“歌”“行”一般都有叙事的内容,如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或杂言的古体,其音节、格律一般都较自由。

二、基础演练

1.给下面带点的字注意

贾﹙ ﹚人 转﹙ ﹚轴﹙ ﹚拨﹙ )弦﹙ ﹚ 掩抑﹙ ﹚ 拢﹙ ﹚捻﹙ ﹚抹﹙ ﹚挑﹙ ﹚ 荻﹙ ﹚花 呕﹙ ﹚哑﹙ ﹚嘲﹙ ﹚哳﹙ ﹚ 裂帛﹙ ﹚ 教坊﹙ ) 谪﹙ ﹚居 幽咽﹙ ﹚东船西舫﹙ ﹚ 钿﹙ ﹚头银篦 铮铮﹙ ﹚然

2.解释带点字

快﹙ ﹚弹数曲 因﹙ ﹚为﹙ ﹚长句 歌﹙ ﹚以赠之 凡﹙ ﹚六百一十六言﹙ ﹚命﹙ ﹚曰《琵琶行》 低眉信手﹙ ﹚ 颜色﹙ ﹚故﹙ ﹚ 沦落﹙ ﹚ 却﹙ ﹚坐促弦 琵琶语﹙ ﹚ 耳暂﹙ ﹚明

四、小组研讨

1.给每小节写上段意

2.找出并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及心境,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深刻含义。

3.找出第二节中表现琵琶女动作神情的词句,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琵琶女的心情。

4.找出第二段中具体描写音乐的句子,分层次。并分析这段音乐描写的特点。

5.找出文中描写环境的句子,指出它们的作用。

6.背诵全诗,并出10道默写题给别人做。

五、课后拓展

课外背诵白居易的名篇至少5首。

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父亲


一、教学目标
1、 感知父亲形象
2、 把握作者感情
3、 体会父爱
二、导语
学生演讲杨丽娟的故事。
(学生讨论对此事的看法:大部分学生都认为杨丽娟父女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认为杨父是一位不负责任的父亲,他对女儿的爱不是真正的父爱。)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父爱呢?
朱自清的《背影》,使我们从父亲困顿前行的背影中,体会到父亲的那份深沉厚实的爱;而刘鸿伏的《父亲》,又为我们刻画了父亲的那份苦涩而温馨的爱。
今天我们来一同学习刘鸿伏的《父亲》
三、进入文本
1、 理清思路
通过预习,我们可以知道作者主要写了三个生活片段,分别是:
接通知书的中午;送行途中;父子分别
2、 文中的父亲是个怎样的形象呢?请大家画出描写父亲的语句。父亲的哪些地方让你感动呢?把你的感动写下来。
A、 父亲常常在喝醉了酒的时候,喜欢拿了我的文章夸耀于那些乡邻朋友……
父亲以儿子为荣
B、 第二自然段
全体朗读。
作用:用了五个排比句,写了父亲几幅劳动生活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凄美的气氛。赞美了父亲的勤劳、坚强、容易满足和质朴,同时,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赤着脚在大雪里跋涉,在猫头鹰的啼叫里荷薪而归,披蓑戴笠地在风雨中劳作,仅仅表现他的勤劳吗?这里面有着穷苦和艰辛啊!
C、 父亲说过:人是土物,离不开泥土的。
明确:爱这片土地,他生于斯,长于斯,劳动于斯,乃至长眠于斯。土地赋予了他坚韧和深沉自信的性格。
这让我不禁联想到臧克家的那首诗《三代》:
爷爷
在土里埋葬
爸爸
在土里流汗
孩子
在土里洗澡
“土性”已经融入进了劳动人民的心中,成了根深蒂固的性格特点。
D、父亲头上裹着青头巾,腰间围着黑包袱,一身只有走亲戚才穿的灰布衣。
明确:重视这趟远行,郑重其事,然而我们还是从他的身上看到了寒酸。山里人的好的打扮在城市人严重有的只是好奇与惊讶,感动与怜悯。
E、 在那一刻,我分明看见父亲的两鬓已钻出丝丝白发,而他曾经扛过竹木、扛过岩石也挑过生活重荷的挺直的背,此时已显得佝偻了。望着青头巾、黑包袱、灰布衣的父亲的背影,我的心一阵战栗。
明确:作者对父亲的衰老感到难过和心疼,同时心中感受到一种重担。
此处可以与朱自清的《背影》中的片断相比较,让学生找异同。
3、 那么如此伟大无私的父爱,作者感受到了吗?作者的感悟是不是也引发了你的共鸣呢?请找出有关作者感悟的语句,各抒己见。
A、 父亲啊,即使我手中的笔使得如你那根肉红的扁担一样得心应手,面对故乡苍凉的山影里你渐渐凋谢的白发,我又能写些什么呢?
B、 我的父亲的背影,我永远像山一样坚强挺立的父亲,是我生命的路碑。
C、 为父亲,为自己,也为那养育过我的故土,我把所有翻开的日历都当作奋进的风帆。
父亲的生活经历、故乡的点点滴滴、父亲对我的爱都是翻开的日历,都是我奋进的动力,我将凭借这些动力珍惜每一分钟来提升自己。
四、谈了这么多父爱,说了这么多作者的感受,让我们也表达一下我们的感谢吧
请以“感谢父亲”为开头表达你对父亲的感谢,每个人说一句,准备一分钟。
也可以仿写第二段
也可以让学生讲述一下他和父亲的故事
五、总结
看来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一份伟大的父爱!铭记父爱,我们今天的学习会更有动力,我们人生的篇章会写得更加清楚和完美。
让我们在这首崔京浩的《父亲》中结束今天的课程,祝天下的父母健康平安!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一文,希望“高中高二上册语文教案范文:琵琶行”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