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语文课检讨 > 导航 > 正常与非正常——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

语文课检讨

正常与非正常——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

你有你的想法,我有我的想法,每一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总结以往思想、工作和学习。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下面的内容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正常与非正常——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希望能为你提供更多的参考。

正常与非正常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课堂

题记:这个世界的很多事情,总是由正常与不正常所组成的。很多事件,貌似正常,却又蕴含着很多不正常的东西;有很多事件,貌似不正常,却又有着很多必然的正常。于是乎,我认为,很多正常,其实就是非正常状态下的正常。

12月6日,我们走进了成都市白果林小学,先后观摩了邓偲娟、万力和刘晓君三位名师的课堂。邓老师的课,潇洒飘逸,让学生在源自生活经验的自由境界中,体验到了识字的快乐,灵动的思想充盈课堂;万力老师的课堂结构严谨,循序渐进,在充分的课文朗读中激扬文字、激发情感,“于无声处渗透”,识字教学变得自然而生动。刘晓君老师,则关注于生命本真的需求,给孩子搭建了一个张扬个性的平台,让孩子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享受习作的快乐。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几位老师的课固然给了我们很多卓有价值的启迪,然而,这些课堂真正适合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吗?于是,笔者开始有了这种正常与不正常的思考。

纵观我们当前的很多语文课堂,名师的课堂大多是正常的。每每名师上课,总能找到很多理论的支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等等口号,xx专家说、xx学者说,诸如此类的辞令成了这些课堂非正常不可的有力证明。而我们回过头来,理性的分析这些名师的课程,真的就达到了所谓的这些理论要求吗?我冒昧的认为,不是的。越是名师,其实就在课堂中越强势,这样的课堂,对那些知识丰富,具有良好语文素养的孩子来说,固然是快乐的、幸福的,而对于那些学习跟不上节奏的孩子,或许,恰恰是一段非常痛苦的生命旅程。如果这样,这堂课也就存在了很多不正常的成分了。

回归我们的一线常态课堂,很多老师用最质朴的方式,引领着孩子们在字里行间游走,进行着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没有多少华丽的辞藻,没有绚丽的幻灯片,甚至没有标准的普通话。可孩子们能自由的表达,自由的放飞思维的翅膀,不会存在一部分孩子总在表演,而大多数孩子默默无闻的现象。在这样的课堂中,孩子们的个体生命充满了最质朴的快乐。也许,这样的课堂看来是不正常的,甚至找不到一条很合适的理论来为他粉饰和褒奖,你又能说这样的课就没有价值吗?在这种不正常的背后,其实就有着很多必然的正常。

行文至此,忽觉狂妄而鲁莽。其实,笔者无意否定名师和专家。名师的最大优点,在于给了我们可供借鉴的教学方式和手段,而专家的最大优点,则在于他们能从最理性的角度分析我们的课堂,避免了我们犯下些“只缘身在此山中”而“不识庐山真面目”的错误。或许,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应该在名师和专家的引领下,充分与自身实际相结合,不刻意去追求所谓的正常与不正常,而是在正常与不正常之家,去寻找一个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孩子的节点,创造一种最真实有效的课堂!

为不让自己背上一个浅薄和狂妄的骂名,就此打住!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编辑推荐

学习《说课最需要什么》心得体会


学习《说课最需要什么》心得体会

说课,作为一种教学研究的方式,已越来越引起老师、学校和教研部门的重视,已成为衡量教师整体素质和教学基本功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和造就研究型、专家型教师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认真学习我认识到良好的说课,能使教师将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并将备中说、说中评、评中研、研中学集为一体,它是优化课堂设计、提高教学效果、强化教学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以下是我对说课前和说课时的点滴体会。

我认为说课前的准备工作尤为重要。“凡事欲则立,不欲则废”。充分准备是说课成功的起点,也是自我提高的过程,只有说课准备充分,才能提高说课的质量,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说课前应做好知识准备、理论准备、技术准备、心理准备等。要想说好课首先明确说课要说什么,主要包括说教学目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序,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

说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对说课活动来说既是起点,又是归宿,它不但规定了说课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影响着说课教学活动的走向、过程,同时也是说课教学活动效果的检测依据。教学目标的设计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说课教学是否有效。设计教学目标必须重视三方面依据:学科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根本依据;教材的重点、难点是我们制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学生的学习现状是我们设计教学目标的必要依据。具体的教学行为是有时段的,为了提高单位时间的教学效率,教学目标必须要有质与量的规定,要在整个学段中体现出由浅入深的阶段性特点。我们设计的教学目标要有学科特点,语言表述要有概括性、指向性和动作性。说教材——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开展说课活动的主要依据。说课,要求对教材的理解要具体、细密、完善,对教材的吸收、消化要不只是停留在表面、肤浅的层次,而是要“透”,不是蜻蜓点水,而是入木三分。说学生——学生是教师教学行为的对象,每位教师在说课时,不能忽视学生,要对所教学生的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非智力因素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析。必须把说课和说学情紧密联系起来,并贯穿于整个说课过程中,充分发挥说课的应有作用,提高教学效果。说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学的方法,是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的整合和统一。说教学方法说说课过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直接关系到说课目标和任务的实现,进而关系到说课的成败。因此,说课要说“实”教学方法,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学习为根本目的。这个“实”主要体现在四各方面:第一,说教学方法要理论联系实际;第二,说教学方法要实事求是;第三,说教学方法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第四,说教学方法要落地教学的实处。说教学程序——教学程序就是教学活动是如何开始,又是怎样展开,如何结束的全过程。说教学程序要“精”,要体现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教学活动紧扣教学目标。要体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

有了充分的准备,说课时就可以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我们要锤炼说课内容,要有清晰的主线和结构,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要分析准确重点和难点,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梳理出重点,根据学生实际,突破难点。要恰当的把握好说课的节奏,提高说课的有效性,即说教材起点要高、说教法要有新意、说学法要灵活、说教学程序要精炼。还要说准课外作业,有效促进学生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实际动手、操作和运用等能力。还有加强说的功夫,要注重语气、语量、语调、语速、语感;要进入角色,脱稿说课不能用备的语调,要用“说”或者“讲”的语气,设计意图要用说明性语气。说课要充满自信,要落落大方,充满激情;要注意语言艺术,增强亲和力;要有幽默感,保持听课者大脑的兴奋,活跃气氛,增强听课者的听课兴趣。

只要我们有良好的心境,深挖教材,饱含激情,巧用语言,扬长避短,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显个性,重创新,一定会秀出亮点,做好说课,提高教学。

谈语文课的交流与互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注入交流与互动学习的时代活水,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从而使课堂教学充满了乐趣。如何让学生获得充分的交流与互动的机会,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生本互动 ,主动探索

生本互动是指学生对教科书、课外读物等文本的阅读理解。理解是能动的,带有创造性质的。真正的互动,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自身的经验储备,灵活地、多角度地体悟文本,与作者、作品的人物进行心灵交汇、情感交流,体察他们的境遇,感受他们的思想。文本是语言符号的堆积,如果单纯的依靠学生自己是无法体会出文本中的意境的。教师要根据文本提供的丰富形象的语言描绘,将它创设成为一种具体可感的情境,并对一些情境优化、筛选出最适合学生生活体验的情境,将他们引入情境,让他们在体验中感到乐趣,从而保持思维的敏捷,使他们对文本的探究能不断进行。《清澈的湖水》一文用优美的语言,叙述了湖光山色的秀丽多姿。文本中有许多适合学生体验的文本情境,如文字情境、多媒体情境等都能将学生带入到文本所描述的画面当中。所以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手段,将它组成了一个整体情境,并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中自主进行体验、探索。我首先以录象导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又以当小导游、小讲解员的方式,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与交流。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获得亲身体验,给他们留下了宽阔的想象余地,使他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到文本描写的意境之中。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有具体可感的形象,有自身情感的体验,而且由表及里对文本内在内容也有了很深的体会。学生刚从情境中走出,便提出了很有创造性的问题,而且,他们对问题的回答也是那么富有创造性,是基于文本,又高于文本的创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也得到了体现。

二、生生互动,合作探究,尽情交流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语文教学应重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彼此对话,相互交流,通过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主体与群众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语文学习是一个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行为,感知、理解、顿悟,无不需要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教师要唤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课堂活起来。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重视培养学生交流和合作的习惯,培养他们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性。针对小学低年级学生就必须要给定具体的交流合作任务---一些需要小组合作完成的探究性学习题。切忌小看学生,在课堂上提一些肤浅而幼稚的问题。譬如,在教学《坐井观天》这篇课文时,对于“天有多大”这个问题,低年级的学生可以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天无边无际”。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根本不必讨论这个问题的答案,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小鸟和青蛙为什么各执一词,而且又是这样地理直气壮?有些学生认为:“这只是青蛙在瞎说”,“这是一只笨青蛙。”很明显,这些观点是错误的、不可取的。青蛙的认识根源怎么是一个“笨”字呢?我的做法是在教学中把这些观点摆出来:青蛙到底是不是在瞎说?青蛙太笨了吗?然后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做的结果,使得整个课堂教学气氛异常活跃,学生不断地产生出阅读的情感,阅读活动也因此深入持久下去。

同时,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可以发现学生体验到的不仅是学习结果带来的快感,更多的是学习过程--通过探究获得成就所带来的乐趣。探究至此,学生已能明确:青蛙的观点是有其特定理由及其根源的,因为青蛙整天坐在井底,从来没有看到过井外的世界。于是学生纷纷作出对这只青蛙的正确评价:这是一只顽固不化的青蛙;青蛙看到的,知道的很少,还自以为是正确的……

学生通过自己提出问题和研究问题,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最后解决问题。合作性和探究性的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了如何进行学习的方法或经验,培养了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同伴互助、协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无疑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最可喜也最宝贵的收获了。

三、师生互动,民主平等,乐于交流

在新课程的课堂上,教师应改变过去那种“以我为中心”的传承式的角色,成为学生学习情境的创建者,是平等对话的首席。要实现师生互动,首先要创设一种民主、平等、真诚、信任的互动氛围。学生不仅有机会说书,而且与教师共同决定着交流的形式与内容。在与学生交流中,教师既是课堂教学的创建者,更是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1、阅读期待,创设解决问题的互动情境

互动,既然是一种沟通与交流,那么,我们必须使学生产生沟通与交流的愿望。特别是当学生通过自学,初读,对课文内容已经了解、甚至比较熟悉的情况下。使学生再次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则是我们深入教学的重要策略。因此,我们应针对不同类型、特点的课文,创设引起学生思维的问题情境。

2、抓住学生发言,创设学生争论的互动情境。

在互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特别是学生在学习的进程中所暴露的问题。我们许多教师,很怕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问题,那样会打乱自己的原定教案。而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很好把握学习互动中生成的问题,把一个人的问题(关键的、重要的问题),转化成全体学生的学习资源。

3、活用教材,创设生动的互动情境

教师应该善于针对课文的特点,灵活使用教材,让学生在生动的语言实践中实现对话。我就曾经有一次走下讲台和学生一起参与学习,那是在教《蟋蟀的住宅》一课,教学中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小蟋蟀这样可爱、可敬,同学们想不想演一演小蟋蟀?(学生回答:“想!”)那我现在就是蟋蟀王国的首领了,谁让我这老蟋蟀比你们岁数大点儿呢。我老蟋蟀刚刚接到这样一封邀请函,(点击课件,出示信函内容。)昆虫联合国总部快要召开

昆虫国际建筑经验交流会了,请咱们派代表参加。去参加这次盛会,展示咱们蟋蟀杰出的建筑才能,这可是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啊!谁想去?(学生争着回答:“我!”“我!”)有这么多勇士!可只能去几只小蟋蟀,这样吧,我们先来个人才选拔赛,好不好?大家满口答应。那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建筑才能呢?学生有的表演,有的画图,有的讲解,有的歌唱,有的朗诵。大家各展所长,把小蟋蟀的本领一一展现在大家面前。”

这一过程中,我把“讲台”搬到了学生中间。我不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权威,不再板起一副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的面孔。而是一只快乐的老蟋蟀,是学生学习的伙伴,在与学生的对话与交流中,巧妙地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创造性学习,构建了一个生动活泼的课堂。在教与学的交往、互动中,老师与学生形成了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作为一种语言教学,其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间交流互动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学生,为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语文活动和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得到充分发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如同鱼儿在水中跳跃、呼吸新鲜空气。

夏令营教师体会:孩子需要什么


文∕王琳

来夏令营之前我先带领我们学院青少年工作与管理专业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到安丘柘山小学支教,当地人称柘山为“潍坊的西藏”,意思是这里地处偏远。那里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有很多的不同,首先是生活条件和物质条件的差异,有不少孩子需要每天走十几里路来上学,因为假期安排的活动,需要额外每天支付一块钱的交通费用,家长都没有钱给他们,是我们的支教老师帮孩子们垫付的。孩子在学校的午饭就是一个馒头或者一个饼和一包咸菜。这里的孩子75%都是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打工,孩子都是和家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他们看到我们这些新老师都非常腼腆,偷偷地看我们一眼,然后飞快地跑掉。

我们的支教活动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起初的团辅活动让孩子们自我介绍,许多孩子太羞涩了,好像他们从来没有当众讲过话,连自己的名字都不敢讲出来。还有的孩子你问他十句,他才可能点点头或者小声用家乡话回答一句,似乎和别人的正常沟通都有问题。在孩子中活泼开朗爱表现的孩子占的比例非常小。我们的支教活动虽然只有短短8天,可是孩子们就已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印象最深的是去年参加过我们活动的一个小女孩,小学三年级,非常内向,学习成绩也不怎么好。今年她变得非常开朗自信,而且学习成绩上升到了年级前十名。

支教结束后我来到了夏令营,夏令营孩子的生活条件优越了太多,可是起初许多孩子们还在抱怨伙食差,吃不惯。我不禁感叹,富裕的物质生活让孩子们多了些挑剔与不满,降低了幸福感;如果是柘山的孩子来到这里,那还不是进入了人间天堂?夏令营的生活安排得丰富多彩,军训、拓展训练、学科辅导或学能培训、团体辅导、大型团辅、大运动、大运动比赛、夜行军、旅游、文艺汇演等等,每天的活动都让孩子充满了期待。孩子们从一开始对夏令营生活的不适应、抗拒到喜欢上了夏令营、留恋夏令营、甚至是期盼下一次的夏令营的生活,孩子们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我问过许多的孩子,你在夏令营里有了哪些变化?有的孩子说:我更加积极了;有的孩子说:我以前很小气,不愿意借给别人东西,现在不这样了;有的孩子说:我以前不喜欢帮助别人,现在特别喜欢照顾其他人;有的孩子说:我找到了我奋斗的目标;有的孩子说:我更加自信了;有的孩子说:我更加自立了……我又问:“你觉得是哪些事情让你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孩子们说,说不清楚是哪件事情或是哪节课起到了作用,但变化是自然而然发生的。

无论是柘山支教还是夏令营的21天生活,孩子们都发生了许多变化,[莲山课~件 ]有的甚至是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不禁在想,无论是贫穷还是富裕的孩子,他们需要的是什么,是什么会让他们发生如此大的变化?答案就是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无条件积极关注就是无论孩子长的丑俊、聪明与否、成绩如何、有哪些优点缺点,我们的家长都要爱孩子、鼓励孩子、接纳孩子。当孩子获得无条件积极关注时,他自己就会逐渐发生某种变化。家长会说:难道我对孩子还不够关注吗?我离开孩子一天都很难受,我辛苦工作,就是想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难道我对孩子还会讲条件吗?莲 山课件无条件积极关注是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来的,他认为无条件积极关注是心理咨询的前提。后来发现无条件积极关注用在教育上同样适用。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和学校的老师对孩子都是有条件积极性关注,当孩子满足了成人的要求和期望时,就能收获关爱和支持;当孩子们不能满足成人的要求和期望时,就无法获得关爱和支持,可能收获的是指责、训斥或者更严厉的体罚。失去了积极性关注,孩子获得尊重和爱的需要就很难得到满足,相应的就会产生强烈的挫折感,随之而来的就是减弱了学习的欲望,降低了学习的兴趣。

一直记得孔老师讲过的一个案例,一个孩子成绩一直不是很好,高考没有考上正规大学,只能去山大读自考。有一次妈妈领着孩子在路上遇到了熟人,人家问:“孩子高考怎么样啊?”妈妈回答说:“孩子在山大读自考。”过后孩子埋怨妈妈说:“你不嫌丢人啊?你只说上山大不就行了吗?”妈妈说:“无论我儿子怎么样,我都觉得你很棒。”儿子听到妈妈这样说,奋发图强,3年拿下了本科文凭,考上了硕士,出国留学了。儿子接受到了妈妈无条件的爱。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道路,也许这条道路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也许这条道路是坎坷的、有着许许多多的沟沟坎坎,但无论如何,无条件的爱是陪伴孩子成长的最强劲动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