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 导航 > 优秀范文:把握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心得体会

优秀范文:把握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对接触的事物产生的一些内心的想法和自己的理解谓之“心得体会”。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我们写心得体会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小编陆续为大家整理了优秀范文:把握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欢迎你的品鉴!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范文:把握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详细文章,好的范文应该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的战略性理念。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维护社会稳定,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
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的中国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是应有之义。认识建设和谐海关的重要性和怎样建设和谐海关同样重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应看到其中的差异性、发展性、共容性、协调性、共同性、系统性、科学性。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相协调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统一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管理能力与任务职责相适应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社会公正与执法严格相一致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海关事业进步与关员发展相共容的海关;建设一个把关规范与服务促进相平衡的海关。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相协调的海关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我国海关始终面临着一个稳定、改革、发展的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海关伴随着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海关工作方针经历从“促进为主”到“依法促进,为国把关”,再到“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演变过程,通关作业从手工操作方式到半自动再到现在的“无纸报关”、“电子口岸”。海关在改革大潮中顺势发展,不进则退。对海关而言,某种程度的稳定,就意味着“落后”,同样,不切实际的“激进”,也必然带来海关管理实践上的挫折。
(一)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首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首要条件是稳定。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创新,谈不上超常发展。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基础。和谐海关的稳定,是指全体海关关员的事业心稳定,积极追求发展的精神稳定,开拓进取的精神稳定,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敬业态度稳定;和谐海关的稳定,是指干部队伍稳定,有一支能够吃苦、精干高效、作风过硬的队伍;和谐海关的稳定,是指建设现代化海关的目标持之以恒的稳定;和谐海关的稳定,是指海关执法的稳定,不是朝令夕改;和谐海关的稳定,是实现海关管理过程中的稳定,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常态
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建设,不是静止不变的。只有发展才能保持和促进和谐海关的建设。和谐海关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不是一个集中式的成果展示,更不是一个规避现实的自我封闭,而是一个不断勇于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吸收先进经验,追求更高标准的开创式前进的过程。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海关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引导、规范、促进对外经济发展的秩序,创造一个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
(三)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动力
海关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国家经济不断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主动适应环境提出的。我国已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不仅要进一步降低关税,对汽车、家具、纺织品、造纸等部分行业的保护也将逐步到期,批发零售、电信、金融、运输等重要服务部门的开放进度将明显加快,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将逐步取消。在实现贸易一体化的同时,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也将增多。海关的通关改革、保税监管改革等,都要适应现代经济快捷便利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新形势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以改革求效能,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求管理,以改革求突破,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推动海关事业的发展。例如,青岛关区今年实施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网上付税”、“无纸通关”等,都是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对进出口货物监管的要求,受到了地方政府、的欢迎。
稳定、发展、改革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决定和谐海关的未来发展,是构建和谐海关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海关改革进程中的原则,离开这三者之中任何一方面,都会给海关的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统一的海关
如何处理好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关系,是海关管理面临的一对矛盾和考验。做到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统一,必然会带来海关管理上的和谐。如果海关仅强调严密监管,忽略高效运作,必然引起海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满和怨声载道;如果海关仅注重高效运作,而忽视严密监管,必然会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
(一)严密监管是建设和谐海关必然要求
当前,加入WTO后的中国的关税在不断降低,但是一些重点敏感商品的走私依然存在,非涉税案件也在呈上升趋势,98年打私会之后,海关始终保持了打私的高压态势,遏制了曾经一度猖獗的走私狂潮。同时,海关深化业务改革,不断加大对进出口货物的监管力度,海关税收连年上升。监管是海关职能之一,提高海关管理水平,加强海关监管能力,是实现和谐海关的重要方式。
(二)高效运作是建设和谐海关的重要标志
海关的通关效率、办事速度是否方便快捷,执法是否坚强有力,直接影响着建设和谐海关的成效。现代企业的“零库存”战略,对海关的通关监管的方式提出了考验。海关推广建立“一口对外”式的服务模式,通过信息的高度共享与作业模式的有机结合,建立集中的信息处理系统。海关只有不断改变监管方式,才能适应这一变化,为国内企业增加其国际竞争力。青岛关区推行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的模式,便是充分利用现有信息技术条件,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口岸海关与属地海关对货物监管的信息共享,节省了企业的运输、报关、装卸费用,对货物通关的一次革新式的改变,受到了进出口企业的充分肯定和好评。

三、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管理能力与任务职责相适应的海关
 海关要在进出口监管中体现出总揽全局、全面筹划,兼顾各方,协调发展的管理能力,有效地实现管理资源整合,从而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海关管理行政管理体制。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和加深,我国海关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职责,对海关行政管理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如何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法能力,圆满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神圣使命,又成为建设和谐海关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
牟新生署长在今年的关长会议上明确提出,要加强海关执法能力建设,全面提高海关税收征管、打击走私、通关监管、保税监管、统计监测等5种能力,有效履行国家赋予的各项职责,高质量地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始终是海关工作的主线。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国家和政府对海关作用的发挥非常重视。在海关人力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加强海关的能力建设,特别是人员的能力建设,才能适应海关职责任务的要求,从而提高与现代经济社会的协调性和社会发展的合理性,减少转型时期的阵痛。
一是海关要建立可靠的管理保障机制。要通过加强“电子总署”、“电子通关”、“电子口岸”的建设,以期满足进出口企业对通关效率和贸易便利化的需求。
二是海关要建立有效的管理控制机制。对各项海关行政权力进行监督和制约,对各业务环节从程序上予以明确,做到控制与管理相一致。青岛海关从“控制”入手,建立职能部门控制与基层自我控制、日常即时性控制与阶段性综合控制、普遍警示性控制与重点风险式控制相互交织的控制网络。
三是海关要建立敏感的预警机制。要通过风险管理平台,统计部门,及时掌握进出口态势,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服务。

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社会公正与执法严格相一致的海关
公平正义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公平正义应贯穿于经济、法律、道德等层面,维护不同利益阶层的利益,协调不同利益阶层之间的关系,从而使人们和谐共存,共同发展。从社会整体全面和谐的角度看,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从国家民族发展的角度看,和谐应当是整体和谐、全面和谐。海关是行政执法机关,海关执法要坚持执法为民的原则,这是在建设和谐海关过程中,海关与海关管理行政相对人关系的一个重要要求。
(一)社会公正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基石。社会公正不仅是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法律信仰,也是人们的一个道德追求。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我国海关的执法正是为了实现社会公正这一根本性的目的而存在。但在现实生活中,影响社会公正,甚至是破坏社会公正的,正是各种握有“国家利器”的执法机关,它们执法水平的高低、好坏、强弱,直接影响着社会公正,甚至影响着国家政权的基础。因此,如何做到社会公正,更是建设和谐海关的一个重要考核方面。例如,进出口企业最为突出的需求是海关在通关政策上保持一致性,即对同样情况的企业,以同样的商品估价,同样的通关程序,一致的商品归类等。这样,就会消除企业试图寻找不同口岸的差别,以谋取不当利益,同时,促进企业守法,更好地遵守海关法律法规,缩短物流周期。另外,有助于海关的廉政建设,****出现的几率将会大大减少。
海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坚持程序公正和实质公正的统一,执法手段和执法目的的统一,公开、透明与公正、公平的统一。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海关为进出口企业提供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环境,所有相同的货物在海关均享受相同的待遇,有利于鼓励竞争。
二是海关建立双向沟通机制,确保基层海关、直属海关、总署的联系沟通渠道畅通,实现信息共享,避免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执法上的偏差,也有助于加强执法的力度。一方面,在新政策新措施出台前,海关要进行预告或宣传,使相关进出口企业等做好应对措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但海关与企业的沟通是海关作为整体与企业的沟通,并不代表鼓励与支持海关关员个人与企业的个人发生非工作关系的亲密关系。历史教训在于,海关关员必须与企业人员保持正常的工作关系,否则,就容易失去其执法人员的角色和地位,影响公正执法。
三是海关政务公开化。所有的法律法规政策性文件,都能及时地向社会公布。
四是长期性和短期性相结合。海关的发展目标要具有可预测性和正当期待性。现代经济社会,不再是仅局限于短期目标,而是具有战略性的企业才能长命百年,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五是海关与企业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世界海关组织也鼓励发展这种战略伙伴关系。对守法的企业来说,海关就是办理通关手续的服务性机构。海关与企业要建立信息沟通渠道,弥补信息的不对称。海关若对企业信息的不了解,容易造成对企业服务时不到位,出现盲目性。另一方面,企业对海关不了解,容易导致出现因不了解海关政策出现的货物积压港口,经营出现失误,甚至违法违规情事。
六是推行企业“守法管理”,扩大担保范围,建立企业自我评估,促进企业自觉守法,开展客户管理。
(二)严格执法是建设和谐海关的重要手段。民主法治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首要内容。法律是社会公正的平衡器,意味着在规范有序的环境下可以实现和谐,严格执法是海关实现社会公正的重要手段。海关对社会公正的追求,主要体现在对执法过程的严格。如果海关执法忽“左”忽“右”,偏袒护私,必然引起社会的不满。举例说,海关严格执法并不意味着对进出口货物每票必验。
海关严格执法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一是要执法有据,执法不能随意。海关的各项权力都是法律、法规所授予,行使的权利对象也有明确的行政相对人;二是要执法有“度”。所谓“有度”,是指要把握好行政自由裁量权,对待同一情况或类似情况,不能畸轻畸重,要前后一致。三是要执法有“严”。在海关目前情况下,海关要严格依法办事,不能有法不依,法外施“恩”,曲解和误用法律法规。四是要执法有“情”。海关在执法中,要区别情况,特别是区分一般违法行为和无意出现违法的情况,要积极通过引导来推动海关行政相对人守法。五是执法要“平”。实现社会公正,关键的一点在于执法要公平,能够不偏不倚,在执法过程中,海关要六是要执法有“新”。现代行政发展发展从执法、规范走向促进,引导的服务行政方向,而不是一味地打击与惩罚。海关要通过引导、规范企业的进出口行为,更好地促进行政相对人守法,建立有序的对外经济发展秩序。因此,海关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行政措施,研究新情况,积极采用先进的行政理念,使进出口企业得到更大的便利。

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关员发展和事业进步相共容的海关
现代社会是一个个性张扬与民主集中相共容的社会,是一个民主、开放、多元的社会,要求社会成员要以诚相待、相互包容、尊重个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是有机统一的。在海关事业进步提高的同时,关员个人价值、自我实现的愿望能否得到满足,能否与事业共进步,关系着海关的持续发展、关系着海关的职能实现,关系着海关的前途未来。因此,如何做到海关事业发展与关员个人进步共容,是建设和谐海关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关员发展是和谐海关的重要基石。海关是由一个个具体的、各具特色的关员所组成。没有个人良好发展就不会有朝气蓬勃的海关队伍。如果关员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必然会失去对事业的奉献与贡献。目前,我国海关关员大约近45000名。发挥好每一位关员的潜力,必然给我国海关带来必不可少的活力。以关员的需求为导向,开展多层次、深层次的培训教育活动,让关员在海关事业的发展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身的价值。但应注意,对关员的培训提高,不能以牺牲企业的合法利益为代价。比如,由于有的新关员可能对于企业的商品归类不熟,会造成归类的不同,因而实际上造成了损害了企业的正当利益。
一是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要求为关员的个人发展空间。社会多元化是社会进化与进步的表现,也是社会富有活力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的特征。它表现为不同的价值观念、不同的行为模式、不同的利益诉求等。对个人自由的尊重,这是社会成员个性发展的条件。
二是社会发展的竞争性要求为关员的进步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社会活力是历史进步与发展的源泉与动力。一个没有活力的社会是没有生命力与停滞的社会。充满活力的社会还应当是一个有序竞争的社会,体现在公正的规则下通过平等竞争,发挥个人潜能,实现个人的价值。竞争上岗选拔干部,专业技能比赛等,激发关员的积极性,都为关员发挥自身的才华提供了一个公平有序的平台。
三是社会工作的价值性要求为关员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要在提高关员物质生活待遇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扩展关员的精神生活,给海关员一个尊荣的机会。例如,对发现重大案件、做出突出成绩的关员要及时给予奖励。
(二)海关事业是广大关员的精神家园和奋斗舞台。海关队伍多,党团员比例大,整体素质高,在精神上、文化上有较大的共融性和一致性。海关事业是每一个关员生命理想的寄托与奋斗的舞台,广大关员应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光彩。社会组织发达的国家按人口平均每一百人就有一个社会组织。海关应建设多层次、多类型的海关社团组织,有针对性地激发关员的才干和热情,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富有挑战的专业标准充实、推动关员的精进。
 一是建立和完善海关事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为海关事业的运动、发展、变化提供取之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充沛的能量;
二是促进和加强海关事业发展的协调机制。通过维护和保持着海关内部、海关与海关之间、海关与社会之间各种力量与利益的协调、稳定、平衡。
 三是提高和改进海关人才的开发、流动、培养机制。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海关的目的,在于给人一个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人人干成事的宽松和谐的环境。满足每个人的创造愿望、创造才能、创造成果,使关员的各种积极性与创造力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通过岗位练兵、能手示范、业务比武等形式,提高关员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
四是创建多样化的社团活动,为关员提供一个归属感和认可感。社团组织是联系关员和组织的纽带,组织各种类型的社团组织,让广大关员的聪明才智得以发挥,无论是文体联谊型的、还是学术交流型的不同社团,都能起到正规组织起不到的作用
五是倡导诚信友爱,实现海关事业“零损耗”的工作环境。诚信友爱是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友爱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生活中的各种内耗和摩擦,减少社会生活的风险和代价,使社会的运行成本大大降低。在海关的文化建设上,构筑互信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使关员能够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从而有利于关员的身心健康和事业的成功,实现海关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六、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把关规范与服务促进相平衡的海关
社会主义和谐海关重在建设,更要注重管理。管理就意味着矛盾。海关在把关与服务的关系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管理层次,要求也不相同。如何做到把关与服务的平衡,如何做到权力制衡、行为规范、监督检查是对建设和谐海关的一个重大考验。今年,青岛海关与关区内的当地政府、企业、协会面对面座谈,强化服务理念,送政策上门,主动服务,感情服务,树立求真务实、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推出“海关服务年”,加快服务速度,提高服务质量,这是海关工作对现代经济社会的积极反映。
(一)规范把关是建设和谐海关的主线。海关履行职责的两种表现形式:把关与服务。但两者不是截然分开,把关之中有服务,服务之中有把关。规范把关是提高海关管理质量的重要方式。多年来,青岛海关努力推行业务质量管理,全面提升执法水平,通过风险式审单、通关作业质量评估,形成网上质疑、反馈、核查、评估建议等,形成环环相扣的职能管理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二)服务促进是建设和谐海关的目的。海关严格把关的最重要目的在于,通过海关规范的执法,创造一个公平有序、服务高效、监管规范、成本低廉的海关监管环境,促进进出口企业的发展,使守法的行政相对人得到便捷的通关,从而加快对外经济的发展。海关要保持沟通的顺畅性,包括上下、内外以及横向沟通,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内耗,海关通过风险管理、稽查、担保、分级管理等方式,提高贸易效率,提供便捷服务,促进贸易便利化。
1、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提高海关工作服务的针对性和主动性。海关要与进出口企业等商界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海关要主动到企业调研、向企业宣传海关政策,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使海关的政策信息及时、准确、简单、快捷地传达到企业。另外,也要求企业能够主动提供机会,邀请海关关员到企业进行座谈,了解企业,以便更好地服务。海关
2、建立诚信环境,减少管理成本,全力支持外经贸发展。建立在契约基础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现代社会关系的主要形式,权利义务主体的契约意识和诚信精神对社会的正常运行具有决定意义。海关要与进出口企业建立诚信合作有关系。目前,我国正在逐步建立全社会的信用体系。海关作为执法机关,如果失去了诚信,必然会失去了进出口企业的信任,增加****的机会。如果进出口企业没有诚信,必然会增加其运营成本。
目前,许多管理措施建立在防范式管理的基础上,投入了大量的管理资源,也未取得较好的成效。如果社会建立起诚信体制,必将减少许多宝贵管理资源的使用,使有限的管理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
(三)规范把关与服务促进的平衡是建设和谐海关的驱动力。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法律赋予海关对进出境货物、物品、运输工具实施监督管理、征收关税和进口环节税、打击走私、编制进出口统计等重要职责,是党的执政活动的有效工具和重要手段。全面忠实地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维护国家主权和利益,促进对外经济贸易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海关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海关工作存在和发展的立身之本。
建设和谐海关,对于规范把关与服务促进,两者缺一不可。缺少任何一个都不能保证和谐海关的顺利建设。历史上的经验与教训也一再启示:海关作为把守国家大门的行政执法机关,守土有责;海关作为参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者,服务有责。海关运作顺畅能够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发展。海关与进出口企业、国际物流业等贸易群体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海关是进出口贸易链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海关与国内外贸易界的联系在许多方面变得日益紧密,相互联系并互相影响。为此,海关要与海关行政管理相对人建立互动关系。
一是海关组织要不断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应海关监管的需要,对海关三级事权进行机构重组,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设“电子口岸”“电子海关”、“无纸报关”等形式,缩短时间和空间的差别和距离,注重管理效率和过程监管。
二是要加强海关与海关之间的协调,提高海关管理协调能力。避免出现海关与海关之间执法上的偏差和沟通上的误解,使进出口企业无所适从。
三是要积极参与国际海关事务,提高和扩大中国海关在世界海关事务的影响,同时积极向国外先进海关学习,借鉴吸收优秀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在更高的层面上,加强与世界各国海关的交流与合作。
四是加强与地方政府、其他部门的联系配合,与其他部门处于紧密配合、相互支持的和谐状态。例如,知识产权保护,海关与其他执法部门的配合,才能得到有效的执法效果。
五是海关要以创新管理方式加强管理,不能偏面地加大海关单证审核率和查验率高。可通过对海关业务流程的再造,海关管理顺序上的“前推后移”,以风险管理的技术,稽查核查的方式,结合不同监管货物的特点,进行全程动态即时性监管。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实际上是一种整体性思考问题的观点,拓展工作视野,联系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手段,统筹各种海关资源,综合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是一个稳中有变、动态式发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海关上下之间、海关与海关之间、海关与社会之间、海关与海关管理行政相对人之间等,存在着互惠、互利、互补、互动、互助的关系,兼容共生,要在各自的工作上形成高效,在共同的事业上形成合力,在社会生活上形成共振,在迅猛的发展中形成协调,在创新的管理实践中形成共赢的局面,真正实现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实质目的。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把握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


本页是小编最新发布的《优秀心得体会范文:把握时代精神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详细文章,感觉很有用处,为了方便大家的阅读。

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是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的战略性理念。总书记指出“我们所要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维护社会公平,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维护社会,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形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
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的中国自觉融入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是应有之义。认识建设和谐海关的重要性和怎样建设和谐海关同样重要。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应看到其中的差异性、发展性、共容性、协调性、共同性、系统性、科学性。笔者认为,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相协调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统一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管理能力与任务职责相适应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社会公正与执法严格相一致的海关;就是建设一个海关事业进步与关员发展相共容的海关;建设一个把关规范与服务促进相平衡的海关。

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稳定发展与改革创新相协调的海关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过程中,我国海关始终面临着一个稳定、改革、发展的问题。二十多年来,我国海关伴随着国家的改革与发展,不断进行调整和适应,海关工作方针经历从“促进为主”到“依法促进,为国把关”,再到“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演变过程,通关作业从手工操作方式到半自动再到现在的“无纸报关”、“电子口岸”。海关在改革大潮中顺势发展,不进则退。对海关而言,某种程度的稳定,就意味着“落后”,同样,不切实际的“激进”,也必然带来海关管理实践上的挫折。
(一)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首要条件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首要条件是稳定。没有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创新,谈不上超常发展。稳定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基础。和谐海关的稳定,是指全体海关关员的事业心稳定,积极追求发展的精神稳定,开拓进取的精神稳定,甘于吃苦、勇于奉献的敬业态度稳定;和谐海关的稳定,是指干部队伍稳定,有一支能够吃苦、精干高效、作风过硬的队伍;和谐海关的稳定,是指建设现代化海关的目标持之以恒的稳定;和谐海关的稳定,是指海关执法的稳定,不是朝令夕改;和谐海关的稳定,是实现海关管理过程中的稳定,保持连续性和一致性。
(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常态
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建设,不是静止不变的。只有发展才能保持和促进和谐海关的建设。和谐海关建设,不是一个阶段性的目标,不是一个集中式的成果展示,更不是一个规避现实的自我封闭,而是一个不断勇于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创新,不断吸收先进经验,追求更高标准的开创式前进的过程。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很高,经济自主增长活力增强,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外商直接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这些因素对我国经济稳定发展尤其是对外贸易的进一步扩大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海关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不断改革创新,积极引导、规范、促进对外经济发展的秩序,创造一个便捷高效的通关环境。
(三)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的动力
海关的现代化进程是在国家经济不断迅猛发展,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强的情况下,主动适应环境提出的。我国已进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后过渡期”,不仅要进一步降低关税,对汽车、家具、纺织品、造纸等部分行业的保护也将逐步到期,批发零售、电信、金融、运输等重要服务部门的开放进度将明显加快,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将逐步取消。在实现贸易一体化的同时,针对我国的贸易摩擦也将增多。海关的通关改革、保税监管改革等,都要适应现代经济快捷便利的要求。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对新形势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以改革求效能,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求管理,以改革求突破,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引导和推动海关事业的发展。例如,青岛关区今年实施的“属地报关、口岸验放”、“网上付税”、“无纸通关”等,都是适应了现代经济社会对进出口货物监管的要求,受到了地方政府、企业的欢迎。
稳定、发展、改革三者之间的和谐关系,决定和谐海关的未来发展,是构建和谐海关的基础性条件,也是海关改革进程中的原则,离开这三者之中任何一方面,都会给海关的建设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海关,就是建设一个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统一的海关
如何处理好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的关系,是海关管理面临的一对矛盾和考验。做到严密监管与高效运作相统一,必然会带来海关管理上的和谐。如果海关仅强调严密监管,忽略高效运作,必然引起海关行政管理相对人的不满和怨声载道;如果海关仅注重高效运作,而忽视严密监管,必然会以牺牲国家利益为代价。

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只要人类存在一天,道德良心就会伴随一天。维持一个社会的和谐有序,需要鲜明的价值导向;而一个人的健康发展,也需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正确的荣辱观。荣辱观是对荣与辱的根本看法,是人生观的一个重要方面,荣辱观受一定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传统的影响。在不同的民族或地区,人们对荣与辱的看法不尽相同。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的概括,把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基本原则、基本要求、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传统美德、党的作风与时代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厚根基
从几千年的文明历程看,可以说我国是个并不缺乏道德的国家,不仅有十分悠久的道德传统,而且有非常丰富的道德资源。古人的荣辱观中涉及了如何对待义与利、公与私、美与丑、善与恶、苦与乐、生与死等各种矛盾关系,在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一些基本的参照。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永远是我们社会道德进步和发展的基础,它所具有的精神感召力和民族凝聚力也是我们民族走向世界的精神支持。“八荣八耻”之中包涵的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等道德理念都是我国传统美德的组成部分。
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党的优良作风内在统一
毛泽东主席曾经高度概括了党的“三大作风”和“两个务必”,还提出了对每个党员的具体要求:“共产党员无论何时何地都不应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应以个人利益服从于民族的和人民群众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新的历史时期,胡锦涛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求真务实,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优良传统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两个务必、求真务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远都是我们党保持生命力的必需。要保持和发扬我们党的优良作风,每个党员、干部头脑中时刻要有仁义廉耻的概念,不能把人民给予的权力当作私有物或谋取私利的砝码,经常对照“八荣八耻”反躬自问:在一些大是大非面前,我们的言行是不是立场鲜明、原则坚定?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我们能否明辨善恶是非,而不随波逐流,盲从跟风?面对低级庸俗的东西和名利诱惑,我们是不是都能坚决抵制?所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不仅是每个公民的基本道德标准,更是一个领导干部的起码道德修养。
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时代精神和市场经济的道德诉求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尽管更加开放和宽容,但也不能丧失起码的道德底线和伦理准则。现代社会生活可以给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自由都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序运行,需要与之相适应的社会道德规范体系,要求我们在继承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树立一些现代道德理念,如诚信理念、合作理念、竞争理念、科学理念、公正理念、法制理念等等。在现实中有些人是非美丑界限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荣耻不分,甚至以耻为荣。当一个人对真善美与假恶丑丧失辨别力,头脑中没有基本的荣辱观念时,什么假冒伪劣、背信弃义、坑蒙拐骗、见利忘义、违法乱纪,甚至出卖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都可能做得出来。所以,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非常必要的。“八荣八耻”的新概括明确提出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势下应该倡导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从而提供了一个让普通社会公民容易识别的具体标准。我们每个公民都应该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与荣辱观念,根据“八荣八耻”时时检讨自己的言行是不是都符合一个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规范,不仅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还要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崇高精神追求的社会主义新公民。

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心得体会: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要求我们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从国家层面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层面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中央企业是国家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主体部分,在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央企要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的原因之一。这就需要企业获得更多的效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企业的价值来自于员工,这就需要企业搭建平台,关心员工的成长;员工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在创造价值的同时,充分享受美好生活。如此,就形成了良性互动,实现了双赢。

价值观是人们心中的深层信念,判断是非的标准,行动遵循的指南(准则)。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是否拥有广泛认同的核心价值观,直接影响到这个国家和社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共识产生合力,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需要最大可能地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发展目标上的规定,是立足国家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业的美好前景,始终是一个鼓舞人心、振奋精神的价值理想,是一个能够凝聚起亿万人民群众智慧和力量的宏伟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导向上的规定,是立足社会层面提出的价值目标和要求。是对人民首创精神的尊重,是对人民权益的保障,更是对人民平等发展权利的维护,顺应了人民群众的呼声与需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准则上的规定,是立足公民个人层面提出来的价值目标和要求,是对个人价值和个人道德的普适要求,与自古至今每个人都在追求的仁爱、德义相吻合。这三个层次的价值理念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融汇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价值追求。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世情民意,最大限度地代表了社会共同理想、信念和追求。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了历史传承与时代发展的高度统一。它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土沃壤和厚重根基,具有较强的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根脉。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中所形成的礼义仁智信、和为贵、和而不同、爱国主义等优秀传统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的高度概括和升华。同时,又是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它吸收了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化成果,大胆借鉴了外国价值理念的合理成分,具有鲜明包容性的开放体系。它还是人民群众伟大实践的理论概括,是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所做出的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主体价值选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价值观念形态上的反映。符合时代的要求、社会的要求、人民的要求。

培育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体系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需要国家层面的制度保障。如何保证自由、平等,尊重群众的创造力,如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基本权利,都需要相关的法规制度更加完善和执行有力。同时,培育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离不开每个人从我做起,自觉践行共同的价值追求。把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化为点点滴滴爱岗奉献的实际行动,把诚实守信、互助友爱融入到人与人之间文明交往之中,在春风化雨中弘扬真善美,呼唤中国进步发展之魂。

总之,构建民进核心价值观,是一项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长期任务,必须贯穿于民进自身建设的始终。同时,民进只有积极构建和大力培育核心价值观,才能凝聚广大会员的智慧和力量,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社会形象,才能取得人民的信任,才能在新世纪新阶段与中国共产党一道,共同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优秀范文: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小编最近发表了一篇名为《优秀范文: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构建主义会,是我们党对全面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一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我国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结束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历史,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党中央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同时,又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地而且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的精神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它结合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情感,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强团结,为着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它是实现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入人心,我国人民为着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满怀信心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它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强,更加关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关注。而且,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闯过许多难关,还要经历许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原有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触及,社会利益关系将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将会加大,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提出挑战。而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利用和挑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以削弱、动摇共同理想信念,加紧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国际国内种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能不能始终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重大考验,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十三亿人民的前途命运。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理论的武装,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染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密切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生动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因而,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德治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沦丧,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不可低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给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很容易发生过于偏重物质利益、见利忘义、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倾向。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市场上制假售假、欺诈逐利有所蔓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冲击着公平竞争、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风尚,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已经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我们党早就充分估计到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存在着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乘机渗入、腐蚀我们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严重风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种风险的严峻性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者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急剧变化,势必对社会、家庭原有的秩序和结构带来冲击,在人和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中,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能不能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互助友爱、安居乐业?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尖锐挑战和严峻考验。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将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成败,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面对严峻的历史性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针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

,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四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则是重要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并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等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效性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公民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知识水平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科学文化教育上还很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5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加而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大量缺乏的现象,同时,大量进城农民工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类突出的矛盾和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我们要站在抓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站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发展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教育,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使之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学,并确保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十三亿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和环境。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基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可以相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

优秀范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


《优秀范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有用就收藏了,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最近,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主义会能力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怎样理解总书记从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六个方面,概括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呢?笔者认为,其中,民主法治既是其他五个方面的前提,又是它们形成和确立的基本要素和基本保障。特别要强调的是,作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民主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而非有些人所力主的那样,是具有所谓普世价值的西方式的民主法治。当前我国民主法治建设面对着许多问题,任务繁重,但基本方向已经明确,基本途径已经确定,关键是把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方略逐步落到实处。在此前提下,笔者从公平、友爱、有序、活力四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体现公平的社会 公平是人类构建理想社会的一个古老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在理念和制度上优越于资本主义的地方,主要就是体现公平。但由于我们经济文化的相对落后,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建立了以利益差别为基础的市场经济体制,在所有制和分配制度等方面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群体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的利益变动加剧,形成了欠发达地区、“三农”等突出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社会稳定,潜伏着很大的社会风险。因此,体现公平,从利益协调入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化解社会风险,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我们要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社会、行政等手段,抑制收入差距、贫富差距的扩大,重点解决好合理税负、关心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缩小城乡受益差距、增加就业等直接关系利益协调的各种问题。当然,公平是相对的,要与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相适应,但体现不出公平,就没有正义,就绝对不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彼此友爱的社会 和谐社会重在各种人际关系的和谐,友爱则是人际关系的一种理想状态,因而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是在人格、权利、机会等方面追求人与人平等的社会,它力图从政治、经济等制度上解决社会成员融洽相处的历史难题。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中,这些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人民群众有效参与政治和社会事务的途径还不通畅、不同社会群体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受益和表达意见的机会不等、社会互助机制尚未完善等等。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民主法治建设在一些方面滞后,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转型期出现较明显的不适应,教育文化事业发展不够快等等。在当前,道德失范、交往失信的状况还比较普遍。解决这些问题,也要采用系统工程方法,从制度供给、道德规范、教育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组织培育等方面,引导和要求人们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当前重点要治理社会诚信问题。没有诚信,人际关系紧张,就不会有友爱;没有友爱,就不会有社会和谐;没有诚信友爱,就没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 和谐本身是一种有序状态,和谐社会必定是运行有序的社会。社会运行有序,就是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章可循,出现偏差则社会纠偏机制能够及时发挥作用。目前,由于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领域等各种条件的约束,也因为我们努力不够,作为社会主义题中之义的平等、民主、自由等的实现程度总体上还不高,社会有序运行所需的法律、体制、机制、秩序、规范、组织、管理等还有不少问题,因而我们面对着大量严重的权利侵害现象、党群干群以及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关系紧张现象、刑事犯罪案件发生率上升现象等等。社会安定在当前成为人们普遍的渴望和需求。对此,我们必须通过加快民主法治建设、强化秩序规范、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必需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协调机制的发育、健全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等途径,来保证社会安定和运行有序。社会安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是衡量是否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指标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社会和谐必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没有活力的和谐,是一种死寂的、毫无价值的美。社会活力来自社会成员、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的有效作用,表现为政治活力、经济活力、文化活力、人的发展的活力等等。在当前,制约我国社会活力的主要是体制不健全、机制不完善、社会流动性差、利益分配失当等因素。促进社会充满活力的办法,关键还在于改变那些影响和束缚活力的制度供给和政策设定。摆在第一位的是要大力营造有利于创业和创新的机制和环境,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去推动各个领域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创业、创新、创造,是社会活力的来源;社会活力是社会和谐的来源,和谐的达成本来就依靠活力。

《优秀范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篇好,讲的是关于社会、社会主义、和谐社、活力、民主、和谐、方面、法治等方面的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新认识,表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已经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我们要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有机统一关系,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不断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三大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 一 社会和谐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和谐社会的建设,与社会文明的发展有紧密关系。而社会文明的发展,无论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发展,又都以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发展为基础、为依据,并且都以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归宿。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但是,没有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发展,没有全体社会成员全面素质的提高,就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和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在我国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在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之后,结束了阶级压迫、阶级剥削的历史,又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人民生活在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了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既是一种治国的理想,又是一种治国的方略、治国的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的结果,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党中央鲜明地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同时,又要充分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科学文化水平还不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是一个需要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历史过程。我们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根据已经具备的条件,积极地而且坚持不懈地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强和谐社会建设的物质基础;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加强和谐社会建设的政治保障;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巩固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建设,就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建设、精神世界的建设。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柱、思想基础和智力支持的历史使命。现在,社会主义文化在我国人民的精神生活中已经占据主导地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力的精神支撑。同时也要看到,由于各种原因,社会上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就必然会去占领。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污染人们的思想,腐蚀人们的灵魂,破坏社会的和谐与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坚决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侵蚀,切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 二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有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共同的理想信念,体现着全体社会成员基于共同的生活条件所形成的共同的奋斗目标,反映着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的根本利益,它结合着坚定的信心、坚强的意志、强烈的情感,激励全体社会成员坚强团结,为着实现共同的社会理想而百折不挠地奋斗。因此,共同的理想信念既是联系各种社会群体、使之超越具体利益关系而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精神纽带,又是鼓舞人们万众一心、无私奉献、迸发出无尽的创造活力,向着美好的未来奋勇前行的精神旗帜。它是实现和发展和谐社会的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总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社会凝聚力、创造力、生命力之所系。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就根本不可能实现社会和谐。 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根本要求。我们的人民有着共同的理想信念。经过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艰辛探索和不断发展,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深入人心,我国人民为着实现共同的根本利益、为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正在满怀信心地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古今中外都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遵循,它的建立、发展和不断完善,需要我们进行艰辛的探索。我国社会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已经出现的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多样化趋势还将进一步发展,人们个人境遇和命运的差异性、多样性、偶然性明显增强,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强,更加关注实现个人奋斗目标,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全体社会成员共同理想的关注。而且,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现代化,还要闯过许多难关,还要经历许多风险。特别是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化改革、体制创新进入攻坚阶段,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进入关键时期,原有体制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将进一步触及,社会利益关系将更趋复杂,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将会加大,不同利益群体差距的扩大已经对坚持共同的理想信念提出挑战。而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政治图谋,正通过各种手段,包括利用和挑拨我国人民内部矛盾以削弱、动摇共同理想信念,加紧进行渗透、破坏、颠覆活动。面对国际国内种种矛盾、困难和挑战,我们能不能始终坚定全体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精神支撑,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的重大考验,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关系到十三亿人民的前途命运。 我们党的一个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就是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教育和引导群众深刻认识中国最广大人民共同的根本利益,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政治优势,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科学理论的武装,对共同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巩固具有决定性作用。要全面落实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着力回答现实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染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引导全体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信念。要密切结合历史和现实的生动实际,深入开展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开展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史教育,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使全体人民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要通过理论武装和先进典型的示范、感召、带动作用,引导全体人民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侵蚀,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三 一个社会是否和谐,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道德建设。道德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精神文明,它通过一定的善恶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来规范人们的相互关系、约束个人行为,从而调节社会关系。道德建设见之于社会,是道德教化,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来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赋予人们以道德自律的行为准则和精神力量。道德建设见之于个人,则是道德修养,是通过学习、实践去认知和确立自己的社会行为的原则和规范,并使之成为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觉要求。道德修养,是人生修养的重要内容,是人生修养的一种崇高境界。因而,道德建设是维护社会秩序、规范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手段,德治因此成为一种重要的治国方略,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有了良好的道德素质,人们就会自觉地遵纪守法,也就有利于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一个社会如果道德沦丧,就必然会陷入社会失范、欺诈成风、正不压邪的混乱境地,就根本谈不上社会和谐。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应当看到,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全体社会成员的道德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决不可低估我们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上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活力,也给社会主义道德发展赋予了新的时代内容。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很容易发生过于偏重物质利益、见利忘义、不讲理想、不讲道德的倾向。事实上,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的负面影响,也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还不够完善,在一些地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抬头,市场上制假售假、欺诈逐利有所蔓延,金钱至上、唯利是图冲击着公平竞争、互助友爱、无私奉献等高尚的道德风尚,金钱关系腐蚀着家庭关系、人际关系,已经严重地影响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我们党早就充分估计到在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存在着西方腐朽的思想文化和生活方式乘机渗入、腐蚀我们的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严重风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这种风险的严峻性将更加强烈。另一方面,我国正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劳动者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流动性大大加强,人们的生活节奏和方式急剧变化,势必对社会、家庭原有的秩序和结构带来冲击,在人和人之间产生各种各样的新矛盾、新问题。在这种深刻的社会变动中,各种不同利益群体的人们能不能和谐相处、同舟共济,互助友爱、安居乐业?这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面临的尖锐挑战和严峻考验。因此,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将直接影响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进程和成败,关系着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 面对严峻的历史性挑战,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切实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巩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撑。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积极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针对当前道德建设的现状和问题,重点加强法制教育和诚信教育,增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要尊重道德建设的层次性、群体性、普遍性、全面性特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大力倡导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高度重视新形势下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高度重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坚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既要鼓励先进又要照顾多数,既要统一思想又要尊重差异,既要以理服人、解决思想问题

,又要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要充分注重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群众性,始终坚持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种多样的、为群众喜闻乐见又积极参与的形式,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提倡热爱集体,热心公益,扶贫帮困,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共同前进的社会氛围和人际关系。 四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需要大力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的科学文化素质。在人的全面素质中,思想道德素质居于核心的地位,科学文化素质则是重要的基础,二者相互联系、相互推动、辩证统一。因此,要在全社会形成并巩固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必须在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同时,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文化落后、愚昧无知,是根本不可能建设和谐社会的。要建设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节约型社会,必须形成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等等。而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 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既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基础性、全局性、长效性的战略意义。毫无疑问,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科学文化教育方面取得了迅速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全面素质有了巨大的提高。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受教育年限还存在相当的差距,公民的道德素养、法律意识、科学知识水平等等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在科学文化教育上还很不平衡,不同社会阶层之间的教育不公平现象日益突出。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城镇平均水平低2.5年;农村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特别是当前及今后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我国加快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而我国劳动力素质的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现在,已经出现了一方面就业压力增加而另一方面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大量缺乏的现象,同时,大量进城农民工由于科学文化水平的限制,也只能从事较为简单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类突出的矛盾和现象,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文化基础和智力支持,已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要站在抓紧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度,站在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切实加强科学文化教育。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促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协调发展。要继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发展继续教育,发展面向所有人的、非学历的多样化教育,构建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要高度重视和切实保障教育公平,增加高质量的教育供给,努力使之惠及更广泛的人群,尤其要加大力度帮助农村和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就学,并确保他们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要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服务能力,不断改善十三亿人民的文化生活条件和环境。文化艺术寓教于乐,娱情益智,在不知不觉间潜移默化,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要把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积极引导文化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为人民奉献更多无愧于时代的精神文化产品,在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障和文化基础方面作出自己的贡献。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和广阔舞台。可以相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精神支撑作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得到更好更快的发展,创造出新的辉煌。

优秀范文:构建和谐的海关人际关系是和谐海关建设的基石


《优秀范文:构建和谐的海关人际关系是和谐海关建设的基石》是一篇好的范文,觉得应该跟大家分享,这里给大家转摘到小编。

当前,构建社会作为一个热点被广泛关注,如何构建和谐已经成为海关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构建和谐海关,笔者认为的和谐是海关和谐的基石。在我国社会人际关系正在走向整体“滑坡”的今天,建立积极、健康、符合和谐海关的发展需求人际关系尤为重要。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对于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卡耐基说过:“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人际关系指的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按照社会角色划分,人际关系分为家庭关系、关系、社会关系等几大类。这些关系的处理对个人成长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为海关干部,一生中最长、最重要、最宝贵的时间都是在单位与领导、同事度过的。工作中存在着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朋友关系等,只有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下,才能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各项工作提供强大的动力和支持。反之,人际关系处理不好,影响团结、影响工作、影响身心健康,于己于人都不利。
和谐海关,不仅是关员个人之间的和谐,还包括个人与海关集体的和谐乃至与整个社会和谐。个人与集体、与社会在利益上既有共同性,又存在着差异性,难免会发生冲突,因而必须处理好相互之间的关系,做到人与社会的和谐一致。
二、构建和谐海关需要倡导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一)公平。无论在哪个领域,每个人都希望得到的尊重,但要想得到尊重,首先要尊重别人。要保持一个公平的心态,在交往的过程中,人人都是平等的,如果采取轻视的态度、居高临下,是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的。
(二)宽容。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能够最大限度地理解别人。我们对很多东西的理解在无形中都会加上自己的主观判断,所以才导致误解的发生。当误解发生时,保持一个宽容的心态非常重要。
(三)简单。人际关系应该简单化,每个人之所以工作,最直接、最简单的目的就是挣钱养家糊口,看淡那些名、利纷争,也就抛开那些恩恩怨怨。其实同志之间相处是一种缘分,人际关系越简单越好,这样每个人不必耗费很多精力协调、处理关系。那些人际关系复杂的海关,必定是不和谐的团体。
(四)双赢互利可持续发展。和谐海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双赢、互利,可持续发展的。任何一个好的关系都是双方受益,如果一方长期受损,这种关系是长久不了的。自我中心和自私都会妨碍人际关系。只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考虑,只知道眼前的利益,而不考虑长远的利益,这些都是目光短浅的表现。
三、以实现海关管理的“政通”来求得关员之间的“人和”
古人用“政通人和”来形容社会和谐,也就是告诉我们,要想达到人和,必须要实现政通,政通则民顺,民顺则社会和谐。海关作为实行垂直领导体制的中央行政机关,具有一般政府机关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作为政府机关,海关同样不能像企业那样运用经济手段和淘汰机制来管理关员。作为中央直属机关,海关工作相对独立,关员与其他部门的联系较少,主要是与自己的同志打交道,因此海关内部人际关系历来比较复杂。作为各级领导要以实现政通求人和,营造一个团结友爱、诚实和谐的海关人际关系的目的,笔者以为要把握以下几点:
一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关理念,统筹各方利益平衡。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在考虑海关事业发展和工作实际中,要把关员的利益摆到重要的位置。海关工作是要坚持依法行政,坚决执行上级的政令,但也不能只看上,不顾下;只求领导满意,不管群众如何。在广大关员辛勤工作的同时,我们的各级组织要多为他们想想,心中时刻装着群众和基层关员,关心他们的工作、生活、成长、进步。在做出每一项决策时要把关员的利益放在重要位置,以广大关员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认可不认可作为衡量的尺子。要统筹海关各个方面的利益平衡,让各个层面上的关员各得其所,感受到党组的人文关怀,身心愉悦的投人的工作中去。只有如此,和谐海关建设才会就有扎实的群众基础。
二是要营造公平的工作、发展环境。和谐社会是一个公平的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基础,是各种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全体社会成员之间合理而平等的分配。和谐的海关人际关系来自于海关内部公平的工作、发展环境。如果海关不能建立公平的人才考评、选拔、用人机制,公平的绩效评估机制,公平的物质利益分配机制,为广大关员各方面的发展搭建好平台,不能公正去看待、使用干部,领导与关员之间,同志之间矛盾重重,和谐海关建设就无从谈起。
三是营造民主的氛围。民意的和谐是社会和谐之灵魂。没有民意的顺畅表达,就不可能有和谐的社会。没有关员意愿的顺畅表达,上下之间的矛盾得不到解决,关系就会越来越不协调。因此,领导要为广大关员反映思想、表达意愿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海关实行垂直领导体制和行政首长负责制,与扩大广大关员的民主权利是不矛盾的。要充分尊重广大关员的主人翁地位,尊重广大民主权利,尊重并维护关员对海关重大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意志表达权及民主监督权,在民主得到充分发扬的基础上,才能使海关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
四、建立良好的海关人际关系,关员需要加强自身修养,提高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海关关员之间因个人的性格、知识、思维、利益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在工作不可避免的产生矛盾和不和谐,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需要关员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修养,提高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建议大家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些尝试。
(一)学会赞美别人。在潜意识里,我们都渴望别人的眼睛,渴望别人的赞美。由此此及彼,别人也渴望我们的赞美。每个人都有他值得别人赞扬的地方。所以,学会赞美别人往往会成为你处世的法宝。
赞美别人要注意:一是要真诚,而不要虚伪。要发自内心,而不是言不由衷。二是要对事不对人。赞美不要“以人为本”,更不是阿谀奉承,如果你的赞美毫无根据,恐怕没有什么人会认为你真充满善意。三是要注意场合、分寸,不能滥用。赞美别人,不是廉价的吹捧,不是无原则的夸奖,也不是投其所好的精神按摩,更不是卑躬屈膝的精神行贿,而是要充分肯定别人的优点。
(二)学会批评别人。批评是否是“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你采用的态度。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不要相信“闻过则喜”。如果你一味的指责别人,除了别人的厌恶和不满外,将一无所获。然而,如果能够让对方感觉到你是来解决问题、纠正错误的,而不是发泄你的不满,批评就会获得成功。批评也需要讲究方法:一是尽量不要当着其他人的面批评别人。被批评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没有人希望在自己受到批评的时候召开一个“新闻发布会”,否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而拒绝接受。二是欲取之必先与之。心理学有一个说法叫作“汉堡法”,就是要打别人,先给别人吃个枣。批评别人,不要一上来就开始发“牢骚”,要先创造一个尽可能和谐的气氛。三是对事不对人。批评时一定要针对事情本身,不要针对人。四是要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当你批评别人做错了事的同时,你必须要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正确的。不要只是“指手画脚”,一定要他明白:你不是想追究谁的责任,只是想解决问题。
(三)要学会欣赏别人。现在,欣赏别人的,似乎越来越少了,自我欣赏的,倒是越来越多了。别人有了长处,视而不见,自已有了长处到处宣扬,这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欣赏别人不易,你必须具备容人的气度。欣赏别人,可以使自己的人格变得高尚。用一种豁达的心态去分享别人的成功,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去肯定别人的成功,你的境界会因此而得以提升。欣赏别人,可以使自己的生活变得美好。欣赏别人,可以建立一种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一个节奏飞快的现代社会,在一个无遐沟通的生活环境中,学会欣赏别人,人与人之间定会多一份融洽,少一点隔阂。
要欣赏别人,必须有发现别人长处的能力。就象伯乐相马一样。如果没有这种能力,谈不到欣赏别人。要欣赏别人,还必须克服那种狭隘的心态和阴暗的心理。一个始终想着一己得失的人,一个总用戒备和提防的心理去对待别人的人,一个狂妄自大目空一切的人,是永远不可能去欣赏别人,更谈不上去赞美别人的。
很多人不善于欣赏别人,他们似乎一生下来就是为了挑别人的毛病的。其实每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存在着缺点和毛病,世界上根本没有完美无缺的人。所以无论你想找谁的毛病,你都可以找得出来,问题在于你这样做的意义何在?你挑别人的毛病,别人也会挑你的毛病,大家互相挑毛病、找茬,你的心里充满了矛盾和愤怒,这样过日子有意思吗?相反如果你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别人会因为你的赞扬而变得更加优秀,同时,你也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四)学会与人为善。善念乃是福苗,良好的人际关系莫过于通过利人来利己。为了一己之利,便置他人利益于不顾,最后往往落得个损人害己、两败俱伤的下场。常言道“有心向善之人,如春圆之草,虽不见其长,却日有所增;惯于行恶之辈,如磨刀之石,虽不见其损,却日有所亏。”人际关系的和谐,与人为善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劝人向善似乎大有禅意,其实这是一个对于个人很功利,对于社会很功德的现实问题,每个人都要面对。与人为善,面对别人,也面对自己的内心,用与人为善自律、自省,去追求和谐和美好的海关未来。
(五)学会与人沟通。在同一个海关工作,同事之间难免会产生矛盾、隔阂,要冷静处理同事之间的冲突,有效的沟通至关重要。沟通要讲究原则和技巧:一是坦白的讲出来你内心的感受、感情、痛苦、想法和期望,但绝对不是批评、责备、抱怨、攻击,这些都是沟通的刽子手,只会使事情恶化。二是要互相尊重。只有给予对方尊重才有沟通,若对方不尊重你时,你也要适当的请求对方的尊重,否则很难沟通。三是不说不该说的话,绝不口出恶言。四是情绪中不要沟通。情绪中的沟通常常无好话,既理不清,也讲不明,很容易冲动而失去理性。五是理性的沟通,不理性不要沟通。不理性只有争执的份,不会有结果,更不可能有好结果。六是承认错误,说对不起。承认自己错了,说对不起,是沟通的消毒剂、软化剂,可解冻、改善与转化沟通的问题。
(六)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换位思考,很多想不通,解决不了的矛盾就可化解。如果这件事情你就是想不通,走到极致都走不出这个牛角尖,但如果你替别人想一想,你马上就会改变自己一些偏执的东西,那样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通过换位思考,可以让我们突破固有的思考习惯,学会变通,解决常规性思维下难以解决的事情;可以让我们了解别人的心理需求,感受到他人的情绪,将沟通进行到底;可以让我们揣摩到对方的心理,达到说服对方的目的;可以让我们欣赏到他人优点,并给予对方真诚的鼓励,使团队和谐高效;可以让我们很好地进行服务定位,成功树立海关良好的社会形象;领导者可以赢得到下属的拥护,下属可以得到上级的器重。
(七)学会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有人将人性格划分为四种:完美型、力量型、活泼型、和平型,最直观的代表就是《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每种性格的人都有各自处世风格和优、缺点,如完美型的人着眼与长远目标,计划性强,追求工作的完美,但内向、不活泼,对人对己要求过严;力量型的人,坚强而充满活力,总是不屈不挠地实现目标,工作绩效显著,但性格粗暴、强硬,缺乏人情味;活泼型的人率直风趣,但有时做事随意性强、不认真,遇到困难缺乏耐心和执着的精神;和平型的人安静、随和,与人关系融洽,乐于助人,但不愿承担责任,不敢冒风险,不思进取。在我们的海关关员身上基本上都能对号入座。由于性格上的差异,每个人在思考问题的方式、对待困难的态度、利用时间的方式、处理感情问题的方式、处理人际冲突的方式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差别。因此,我们有必要学习如何理解不同性格类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以便与他们进行良好的沟通,建立融洽的关系。如何纠正性格中的缺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向性格完全相反的人学习。在海关团队中提倡这种取长补短的学习方法,不仅能够培养同事间互相帮助的海关文化,而且能够很好地促进彼此协作、友好相处的伙伴关系。
(八)学会和而不同。和谐并不等于相同。《论语?子路》中“君子和而不同”,讲的是大家在一起是要和谐,而不是保持相同的观点。比如音乐,如果从头到尾都是高音,就不和谐,有高有低才会美妙。再比如5个人是一个科,如果都想当头儿,则会出乱子,有头儿有兵,有对外有对内,才能更好地合作。和谐的人际关系是看谁做得更好,而差的人际关系则是如何打压别人,把别人比下去。存在差异,我们的海关队伍才丰富多彩,承认差异、包容不同,和谐相处,我们的海关会更加充满活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