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为什么活着的思想汇报 > 导航 >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片段及教学反思

为什么活着的思想汇报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片段及教学反思。

人的思维和想法,总是随着时间不断的改变。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无论在生活还是社会里,要用到心得体会的情况还是蛮多的,写心得体会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你是否会写相关心得体会呢?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片段及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为什么而活着》课堂片段及

原创: 佩琰

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我寻求爱情,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它如此强烈,以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我寻求爱情,最后是因为在爱情的结合中,我看到圣徒和诗人们所想象的天空景象的神秘缩影。这就是我所寻求的,虽然它对人生似乎过于美好,然而最终我还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样的热情寻求知识,我希望了解人的心灵。我希望知道星星为什么闪闪发光,我试图理解毕达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数字支配着万转。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

爱情和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痛苦的呼号的回声在我心中回荡,饥饿的儿童,被压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儿女视为可厌负担的无助的老人,以及充满孤寂、贫穷和痛苦的整个世界,都是对人类应有生活的嘲讽。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1

《我为什么而活着》是英国哲学家罗素的一篇哲理散文,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读出个大概的意思还是可以的,但是想要有深刻的理解和体会,使文章和自身产生联系,似乎不太容易。因为哲理性散文虽然议论,观点明确,但是并不像一般议论文一样有逻辑严密、事实详尽的论证,而是代之以形象的诗化的语言,通过或饱满或深沉或强烈的情感来唤醒读者内心的理性。这样一来,对习惯了叙事性散文的学生来说有挑战,对老师来说也是有难度的,因为一旦偏重了议论和哲理的分析,就会破坏它整体的韵味和美感,也会降低学生学习哲理性散文的兴趣。所以,就要从文章的情感角度来入手,将学生的情感激发到和文章内在情感同样的强度,学生才能顺利地理解作者对于人生价值的追求,同时也规避了习惯性的分层分因素(叙事、论证、修辞、语言等)的分析对文章整体美感的破坏。

受一个微信小程序游戏的启发,我设计了一个情境导入:“同学们,假如现在有一台时光机放在了你面前,这台时光机上只有两个按钮,一个按下去可以重启人生,另一个则是打开一扇门继续你现在的人生,而你必须选择其中一个,你将怎么选择呢?”一多半的学生选择了第一种,其他的则选择了第二种,接下来就是让学生自由回答自己选择的理由。

选择第一种(重启人生)的同学有:

张嘉怡:“我选择重启是因为过去有很多遗憾,如果可以重来,我希望能够做得好一些,不让自己留下那些遗憾!”(我:“嗯,弥补遗憾。”)

李泽源:“假如我知道某一期彩票的中奖号码,那么我重启之后就可以回到开奖日期之前去买那个中奖号码,这样我就可以成百万富翁了!”(同学们哄笑他财迷。我想这小子一定是看了《超时空同居》这个电影,不过不能让话题变成“财迷”,我就说:“知道了一个好的结果,回到过去用更好地方式和姿态来迎接这个将要发生的好事,也是一种不错的迎接人生的方式。”)

李依萍:“我选择重启是因为我现在知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这样再来一次我就可以避免犯一些错误,这样我后面的人生也可以有更好地发展。”(我:“对未来的期许。”)

蔡语童:“我想重启是因为以前的朋友、同学、老师,毕业以后大家都失去联系了,但是以前真的很美好。”(我:“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选择第二种(继续现在的人生)的同学有:

李坤瑶:“过去的就过去了,我想继续品尝人生的酸甜苦辣。”(我:“很坦然的人生态度。”)

张旭堃:“我觉得我现在的生活就挺好的,不想改变。”(我:“说明你很幸福。”)

钞晨浩:“现在的家人、朋友、同学,我们能聚在一起就是难得的缘分,如果重启,可能遇到的就不再是这些人,但我很珍惜现在的缘分。”(我:“这话大家听着有没有很暖心?”同学们自发地为他鼓掌。)

高丹妮:“我不想重启,以前的遗憾或者错误,换一种活法也会产生那种活法可能会有的错误,所以都一样,为什么不就珍惜现在的生活呢?从已知的教训中总结经验,以后避免再犯同样地错误,一样可以过得很好。”(我:对未来非常有信心呢。)

等发言差不多的时候,我来总结:“每个人的选择都有其合理性,因自身经验不同而做出不同的选择。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其实不管你做出那种选择,归根结底,是源于人生当中你最在乎什么,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同学们表示肯定,然后我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本文《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导入花费的时间比较长,但是学生整体的情绪都激发起来了,他们会很好奇自己的选择标准放到哲学家的视界里,是否具有优质或者说高尚的品质。学生的专注力、好奇心、情感强度自然而然就和文章开宗明义的“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而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强烈的感情相契合。

学生发表完自己的观点,通常都比较好奇老师的观点。我陈述了我的选择:“我选继续现在的人生,因为我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状态。当然我在过去也经历了一些不好的事,但是正是因为过去所有或好或不好、或开心或难过的经历才塑造出了一个现在的‘我’,所以对过去我并不后悔。而未来对我来说也是有很多可能性,是值得期待的。就算人生重来,那重来的人生也只是千千万万的可能性之一,既然现在和重来都只是可能之一,那么就没有高下优劣之分,所以此生值得就足够了。”文章最后一段:“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其实也是在肯定富有追求并为之倾尽一切而奋斗的现世人生。

以上是四班的课堂记录,下午在二班上课,学生们的反应也是很积极的。

选择第一种(重启人生)的同学也是占大多数,理由也集中在弥补遗憾、改变不好的习惯等方面,不过也呈现出跟四班学生不同的一面:

刘怡然:“我选重启是想回到过去,珍惜以前没有珍惜的人。”(她说这个理由时,我感到特别心疼,因为知道她的所指是谁。自己班的孩子,了解他们多了,就特别容易动感情。)

白文晴:“如果可以重来,就可以再见到家里逝去的老人。”(她说着说着,眼里就开始闪泪光。)

……

明显可以对比出,二班的孩子更感性一些,而四班的孩子相对理性一些。

选择第二种(继续现在的人生)的同学也呈现出同样的倾向于感性的特点:

林文菲:“我想和现在的家人继续在一起,如果重启,就会失去他们。”(表情有些激动。)

王婷婷:“现在就挺好的。”(微笑。)

刘家昌:“我不想失去现在的家人。”(有些紧张,语言断续。)

……

不过也有相对理性的观点:

乔冰倩:“正是人生只能有一次,所以才可贵,才要倍加珍惜。”(语气非常坚定。)

曹甜田:“现在的人生会犯错,换一种人生同样也要经历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也会犯错,同样会犯错,既然一样,那就不如总结好经验教训,以此为鉴,认真走好接下来的路就好了。”(语速稍快,但语气很激动。同学们自发地为她鼓掌。)

当然,在二班我也陈述了自己的选择,同样地引出了本节的课题。

引入正文以后,由于文章有非常清晰的结构层次,总—分—总的结构,每一个段落对应一个方面(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且中心句之后就是明确的理由,理由之后就是追求的结果,学生只要进入,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并没有花费太多时间。

2

这篇文章有一个重点问题、两个难点问题和一个疑点问题。

先说两个难点问题。

(一)难点一:怎样理解“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中的“深渊”?

学生很容易看到这句话前面破折号指向的是“孤寂”,而作者描述的是极其深沉的孤寂的感受,是指向灵魂的孤独感。直接让学生来回答,由于生活、情感、学识等经验的不足,这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于是我换了个问法,大家有没有过某个瞬间令自己崩溃了的那种孤独感的经验?学生思考过后的回答,超出了我的预料。

四班学生:

张嘉怡:“当一个人对什么事都特别自卑的时候,会觉得周围的人都看不起自己,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这时候特别孤独。”(我:因为自卑而自我建立起来的与人际的隔绝,确实很孤独,很难承受。)

高睿涵:“在晚上,周围一片安静,只有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特别孤独,还很害怕。”(她否定了怕黑这一点,于是我说:“与外部世界的隔绝,令人感到孤独,但也许天一亮,自己加入外面的车水马龙人声喧腾之后,夜晚的恐惧感就消失了。”她点了点头。)

李泽源:“有时候会有一瞬间对所有的事情都失去了兴趣,画画不想了,写字也很烦,什么事都做不了。突然就对自己特别厌恶,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觉得我的存在就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种亵渎。”(这时有其他学生开始笑着说:“抑郁了,要自杀了。”我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过这种感受?”有几个同学表示有过。于是我说:“这并不是抑郁了,这是成长过程中一个必经的阶段,当你有这种感受的时候,说明你开始学会内省了,开始思考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关系,思考自己在这个客观世界的存在价值,这表明你开始变成熟了。如果你还没遇到过但是在将来遇到了,请提醒自己不要恐慌,更不能绝望,要给自己说‘我要迎接成长了,我应为自己感到高兴。’”)

钞晨浩:“当父母吵架的时候,特别想阻止他们,但是自己却无能为力,感到自己力量特别弱小,特别希望自己变得强大。”(我:当下对现实的无力感,特别孤独。)

二班学生:

牛雨露:“每次我做错了事,被我爸妈打了之后,感到特别孤独。虽然我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也决心要改,但是我觉得我不理解他们。”(我先确认了一下她的话,因为她的表达,乍一听是有些跳的,我问:“是你觉得你不理解他们还是他们不理解你?”她很确定地回答说:“我不理解他们。”按一般情况来说,孤独是因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产生的,所以她的表述让我感觉有点跳。但我马上反应过来:“你是不是觉得他们打了你,虽然使你认识到了错误,但是却没有教给你怎么样做才是对的,没有告诉你正确的出路,所以产生的无助感,因无助而孤独?”她表示肯定。能想到这一点,也是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看到太多家长根本就不会教育孩子,甚至有的家长自己的思维就跟孩子似的。)

白文晴:“有一次我姑姑家的妹妹……给她过生日,回家耽误了时间,就在路边,我被我妈扇了一巴掌。”(我提问的是谈某个瞬间的感受,但是她的回答却是要引出一个背景,所以我提醒她去掉故事背景,直接讲当时的感受及原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并且回答问题要符合要求。但她自己并没能概括出来,所以我替她说:“是因为被最亲近最信任的人误会了。”她点了点头,因为当她开始讲述的时候,眼泪都开始打转了,这姑娘真的是很容易掉泪。)

王婷婷:“我从甘肃刚来洛阳上学的那两年,一学期只能见我爷爷奶奶两次,我就特别想他们……”(她说着说着也要哭,因为我很了解她的故事,所以赶忙说:“对,对最亲的人的思念。”一定要控制课堂气氛和走向。)

徐奥凯:“不怕大家笑话,我之前喜欢过一个男生,我用了好长时间才鼓起勇气跟他表白,但是他却说‘你开玩笑的吧?’当时就感觉有个大石头砸在了心里一样,特别孤独难受。”(我:“自己用尽勇气无比珍视的一件事,在别人却是轻描淡写毫不在乎的时候,确实很受打击,很难过。”我不忌讳学生在课堂上讲恋爱这个话题,因为讲出来,老师才有机会做出正向的引导。)

在这个问题的讨论中,明显可以看出四班的孩子更多理性的反思,我自己班二班的孩子更感性一些,但不管是理性的还是感性的,这都是他们真实而宝贵的人生体验。

(二)难点二:怎样理解“爱情和知识,尽其可能地把我引上云霄,但是同情心总把我带回尘世。”这句话?

理解这句话重点在“云霄”和“尘世”两个词,学生很容易想到“云霄”代表理想境界,“尘世”代表现实世界,这也是学生学会了从一句话中分出两个方面来,或者说知道了老师平时强调的一分为二看问题。但八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会一分为二之后还要合二为一联系起来看问题,辩证思维能力还不成熟。

但是李露娜的回答却突破了这个局限:“云霄和尘世是相对的两方面,但越是感受到爱情和知识的理想境界的美好,才能越深刻地体会到现实世界的人们的苦难。”她回答的很有思想性。本来她是没有主动举手的,属于听得认真但回答问题不积极的这种学生,但提问一次还是有意外的收获的,大概是缺乏勇气吧。

一个重点:怎样理解“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的现实人生,却是“值得为它活着”的人生?

一个疑点:追求爱情的结果是“我还是得到了它”;追求知识的结果是“这方面我获得一些成就,然而并不多”;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的人生追求的结果却是“深受其害”。似乎一个不如一个,一个比一个令人感到悲观,但为什么最后却仍旧坚定地说:“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值得为它活着。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一次。”?

其实,通过前面学生结合自己人生经验的讨论和两个难点的解除,这两个问题顺其自然就解开了,因为那是自己为此奋斗的人生,所以人生值得。这个主题,不用再费什么力气去解释。

课后作业布置的同名作文,要求结合自身来写,仿照本文的语言形式。学生们不但没有抗拒,反而有一丝兴奋。期待下周看到他们的作文。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为什么妈妈总是说“不”》教学反思


《为什么妈妈总是说“不”》

今天下午第三节课,我们班在梦想空间上了《为什么妈妈总是说“不”》一课。

由于这是我们在梦想中心上的第十三个课时了,我们师生之间对梦想课程活动的开展,可以说基本上是“轻车熟路,”比较轻松了。从分组到团队建设,从热身游戏到主题活动的开展以及最后的讨论、评价等等,尤其感觉今天的这节课比较轻松,可能主要是因为师生之间的配合始终是积极、默契、有趣的。

但我觉得最主要的是《为什么妈妈总是说“不”》这个课时的内容很接近我们二年级小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他们这个时候正是在爸爸、妈妈的关心和呵护下,常常听到“不可以”、“不准”“不要这样做”等等这样的“干涉”和“限制”的话题。当老师对他们提出“同学们,你们在家里或其它地方,爸爸妈妈经常对你说‘不可以’、‘不准’、‘不要这样做’之类的话”吗?“你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他们这样说了?”等等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们不仅对答如流,而且观点比较正确。

再通过绘本ppT《大卫,不可以》的阅读、讨论时,大家争先恐后、气氛热烈,高高举着的小手久久不肯收回放下。这是为什么呢?不正说明大卫的恰恰是孩子们生活的写照吗?所以孩子们不仅被绘本ppT中大卫的生活经历,深深地吸引,而且从这个绘本故事中得到了更多的启示和生活的经验,孩子们在延伸讨论的过程中,更是各抒已见,有许多新颖独到的见解(呵呵,这样夸孩子们我觉得是应该的),且听——

1、“我们不能爬到停着的车子下面做玩,如果司机来开车的时候没有发现你在下面,就会有生命危险。”

2、“我们不能一个人到河边玩水,万一被水冲走了,没人发现。就没命了。”

3、“我们一个人在家的时候,不要玩玩火、玩电,不能用手指去钻电板的插孔,这样会触电的。”

4、“不要在公路上玩耍,不要撞红灯。”

5、“不要乱拿别人的东西,以后长大了,会变成大强盗,要被坐牢的。”……

总之,这节课我感觉是满意的,因为孩子们表现越来越棒!在活动中,他们不仅能开心学习,从故事中得到启示,并且提升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和说话表达的能力。认识、理解爸爸妈妈的“干涉”和“限制”是有道理的,从大卫偎依在妈妈怀里,更体会到“妈妈是为了我们好,才这么说的,其实每个孩子的妈妈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学生:唐鑫的发言)。当天罗春晖同学就在中写到:“今天下午第三节课,我们班去梦想空间上《为什么妈妈总说‘不’》这一课,看了《大卫,不可以》的故事后,我觉得大卫很有趣,因为他很玩皮。还觉得他很好笑,因为他把他的家里搞得一团糟……妈妈总是对他说:‘大卫,不可以。’他却不听,后来他才明白妈妈的意思,他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他一定很感动!”

课前的热身小游戏,我们可以灵活、恰当、适时地安排使用。比如今天我们的小游戏就是我们语文书刚上过的“识字六”——拍手歌。课前我让同学们两人一组,读读拍拍,一得开心,二得复习背诵课文,两全齐美,相得益彰!

我认为:

◎每一节梦想课就是给学生上了一节生动有趣的思想品德教育课。

◎每一节梦想课就是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

◎每一节梦想课就是给学生上了一节语言艺术、能力展示课。

◎每一节梦想课都是链接文化课学习的最好纽带。

不足:少数学生没有完全投入到梦想课堂的学习活动,主要表现在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也许是学生个体差异的必然体现。我想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不断进步,他们今后也会有精彩的一面!

黎平城关四小 老师郭绍美

《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把语言文字训练落到实处——《我选我》教学片段反思与改进

作者/ 喻建国

一位年轻的语文教师执教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我选我》,笔者有幸参与听课,觉得这堂课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将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这也是很多年轻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存在的通病。现摘取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段来进行诊断与剖析,并提出改进意见,与大家进行分享。

教学片段:

(学习第3、4自然段)

师:同学们,当王宁说我选我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同学们都愣住了。

师:同学们为什么会愣住呢?谁能说说“愣住了”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王宁说我选我。愣住了是呆住了的意思。

师:那么,林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

生:林老师亲切地说……

师:林老师的这句话应该怎样读?

生:要亲切地读。(读林老师的话)

师:王宁自己是怎么说的呢?

师:同学们听完王宁的话,为什么会鼓掌?

生:表扬王宁,支持王宁。

……

思考及改进:

根据上面的教学片段,结合当时课堂学生的表现,笔者觉得存在着如下一些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教学形式过于单一,基本上就是问答式教学,教师问,学生答。这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也并不难懂,如果只是围绕文本来解答教师提出的几个简单问题,学生学习兴趣自然不高。二是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语言文字的训练没有突出重点,一晃而过,训练不实。比如对“愣住了”、“亲切地”、“热烈的掌声”等词句的理解,没有深入,只是轻描淡写地走一遍,难以让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难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三是课堂上学生处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学习,处于一种被动学习的状态,缺乏情感上的共鸣,缺乏自主学习的自由。可作如下改进:

师:同学们,当王宁说我选我的时候,其他同学的表现是怎样的呢?请大家读出课文中的句子。(学生读)

师:什么叫做“愣住了”呢?谁能做做“愣住了”的样子?

师:你能说说你在什么情况下愣住过吗?

师:如果要给“愣住了”找个近义词的话,你会怎么找呢?

(呆住了、惊呆了等)

师:好的,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受,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生读文中的句子)

师:同学们听了王宁的话愣住了,那么,林老师又是怎么说的呢?自由读一读林老师的话。()请注意,句子中有一个描写林老师说话语气的词语,请大家想一想,该怎样读才好?

师:“林老师亲切地说……”老师来读读这段话请大家听听,评一评哪一种语气更亲切。(师读,生评。)

师:请大家模仿老师的读法试一试吧。

(生模仿,自由读句子,指名读句子,带读。)

师:对于同学们的惊讶,对于老师的关心,王宁又是怎么说的呢?请用波浪线画出王宁说的话,自己读一读。

(生画句子,自己读句子,教师引读。)

师:读到这里,你想夸一夸王宁吗?(出示句式,进行说话练习。王宁,________ 。)

师:大家可真是王宁的知音。怪不得,当王宁说完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是大家对王宁热爱劳动的夸赞啊!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读吧。

(生大声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作者单位:湖南宁乡县金砺实验小学)

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篇一:我是什么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学期的一篇描写自然现象的科普文章,但它的描写形式很有童趣。是一篇既有知识的掌握,又有美的感受的一篇好文章。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理解又要抓住朗读训练,让学生了解神奇的自然现象,同时又能有感受到自然的美。在教学完这一课后我的感受很多,我自己通过上这一次研讨课有所提高,也把自己的不足展现了出来,当中也有许多的困惑,我就简单地说一说。

一、优点:

(一)激趣:文中富有趣味地展示了水的各种不同状态,让小朋友们去猜想,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所以我在教学中也抓住了这一点。我由“千条线,万条线,落在水里看不见。”这个小引入,抓住了雨和水的关系进行深入。又把整篇课文设计为一个大谜语,引起学生探索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小朋友们有了读课文,猜谜语的动力。认真读,仔细思考,带着任务去读课文。读完课文后,许多同学有了答案,但他们得到答案的地方不一样,有的是通过第四段的朗读知道“我是水”,有的是读了第三段知道了“我是水”,当然还有许多课外知识丰富的小朋友知道雨、雹子、雪都是水变成的。总之有了兴趣,他们的学生过程变得更积极,更主动。

(二)朗读:抓住重点句子和段落。注重用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让学生有感受地朗读。学生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有体会地去感悟朗读的技巧,把抽象的说教变成真实的体验。比如在指导朗读“有时候我穿白衣服,有时候我穿黑衣服,早晨和傍晚我又把红袍披在身上。”这一句时,我先带着学生欣赏美丽的云图,让学生自己说说看到的三幅云图:白云、乌云、彩云,学生自己感受到云的变化,云的美。我又把云儿说成是爱漂亮的小姑娘,让他们把云儿想像成爱漂亮的小姑娘,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那种美,那种快乐,让他们感受到读这一句时应有的感情。

(三) 抓住重点字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领会如何恰当地使用词语。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句子,也为理解整篇文章打下夯实的基础。我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动词的使用,又通过贴词卡,看演示明白了一些重点词语的运用。

(四) 注重知识的渗透。教学要紧扣书本,但又不能被书本禁固。在说到彩云时我给大家介绍彩霞、朝霞、晚霞。在说到雹子时我给大家介绍雹子的形成。这样学生很感兴趣,又有帮助他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也对新知识产生向往。

二、 不足之处

(一) 没紧紧围绕书本。上完课后,我觉得同学们基本上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但是回过头一想,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拿着书读的机会很少,大多是看大屏幕。看着大屏幕读是很方便,而且又有图片可看,但丢掉书本去读书还是不行的吧?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时候还得让他们多去品读感悟,不能太直接地给了他们答案。

(二) 不要太多理论的说教。低年级学生重在感悟,有真实的感受就行。比如在学读问句时,学生有生活体验,知道如何读问句,掌握方法就行,不要说太多深奥的理论,把简单的东西弄复杂了。

(三) 没发挥范读的作用。我在朗读指导中注重了言语描述、图片欣赏、生活体验对朗读的指导作用,但回过头一想,老师亲身的示范很少,虽然小朋友们有体验,但老师如果能起个示范作用,能让他们更好,更快地掌握朗读的方法。

(四) 注意语言的锺炼。同样的意思,表达方法不一样,小朋友们理解得深度就不一样。老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提问时语言既要精炼又得适合语文阅读课的本质,能够让小朋友们更明白。有些地方我也疏忽了,语言组织上不够注意,好像在上自然课。

(五) 没有设计出很好的随堂练习。整节课老师和学生其乐融融,相互交流,探讨着“我是什么”,学生也很主动。但没有练习也是我这一节课的遗憾,但是不是一定要安排随堂练习呢?这也是我的困惑。

篇二: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 我” 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 落、打、飘” 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 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 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不足之处:

一、对结尾一段的处理不够好

结尾一段是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类的一面,应该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的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洪水泛滥,江河污染的一些录象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画面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二、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写作的技巧

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可以说出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 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水呢,出示课文描写水不同形态的这一小节,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明白写相同的事物有着许多不同的写法。然后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一写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形态。

篇三:我是什么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虽然是一篇科普文章,但是却描写得生动活泼,充满童趣。作者运用了第一人称自我介绍的方法以朴实而生动的语言,讲述了水的变化及其利与害,描绘了水的各种形态。文中不点明“我”就是水,更增添了趣味性。

在教学时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 魔术激趣 整体感知

课文是用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写的,并且抓住了水是会变化的这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了学生很感兴趣的魔术来吸引大家。说要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这样就设置了一个悬念,学生的心紧紧攥住,急切想知道是谁,具有撩拨好奇,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而且与本课最后一句:小朋友,你们猜猜我是什么?互为呼应。通过读课文,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猜出了是“水”。让学生明白了小魔术师就是“水”。在讲课时教师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和学生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让学生很快进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大家一起变魔术。这样激起了学生探究的欲望,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到了学习状态,深入理解课文。

二、以读为本激发兴趣,帮助理解课文。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文中角色(气、云 ……)读有关的句子,把自己当作是那个角色,让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课文,融入课文,为更好的学习本文作好了铺垫。

在教学云变成雨、雹子、雪这一段时,教师抓住了“落、打、飘”三个词感受雨、雹子、雪的不同特点,让学生加动作把动词表示出来,进一步理解这三个动词的含义,感受文章用词的准确。然后渗透到有感情地朗读上,在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男生来朗读描写雹子的句子,请女生朗读描写雪的句子,体会雹子的力度和雪花的轻盈。

朗读是中的一种重要的方式,在加强朗读训练时,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理解动作词“落、打、飘”。通过读、说、演、等各种形式,充分地理解句意、层意。通过教师的范读,大大激发学生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教师指导,再由读得好的同学读给大家听,使整堂课声情并茂,学生不知不觉地走进课文描述的情境之中,自己仿佛也成了千变万化的“水”:先乘着阳光在空中飘浮,连片成云;遇冷凝结,或为雨,或为雹,或为雪;落在地面,就在“家”(江河湖海)中睡觉 、散步、奔跑、跳舞。

三、学有所得,感悟提升

课文在即将结束时教师给学生布置了一份以“如果你是小水滴想为人类做什么”为题写一篇的作业,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这节课的体会感受或者自己的愿望以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同时这节课的内容也得到了升华。

当然整堂课也有不足之处:

一、对结尾一段的处理不够好

结尾一段是让学生了解水的不同性格,即它温和的一面和暴躁的一面。尤其是它有危害人类的一面,应该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的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现洪水泛滥,江河污染的一些录象资料。再让学生根据这些画面提出一些防治措施。

二、在教学水的不同形态时,可以向学生渗透一些写作的技巧

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可以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词语来形容你看到的水。他们可以说出很多:宁静、美丽、平静、清澈见底,活泼、调皮、活跃,奔腾不息、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然后再来看看课文是怎样来描写这样的水呢,出示课文描写水不同形态的这一小节,让学生体会拟人句的生动活泼,让学生明白写相同的事物有着许多不同的写法。然后可以让学生用一句话写一写同一种事物在不同情况下的形态。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