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看别人打架的检讨书 > 导航 >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看别人打架的检讨书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我们不用去强求别人的想法跟我们一样,人是复杂的动物,是有感情和有思想的动物。在学习中,我们每一个人应该都尝试过写心得体会吧,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写好一份优质的心得体会要怎么做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不妨参考一下。希望你喜欢!

篇一: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终于上完了这节学区课。整堂课给我的感觉是比较沉闷,就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言,预设的教学目标算是基本实现。但在课堂上,学生频频出错的朗读,以及木讷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诉我:这节课问题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词语教学落实不到位,检查预习不充分,没有及时地发现学生易读错的语句并予以纠正。

2、在教学设计中,还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积累优美片段”这一环节中,一是给学生的背诵时间有点;二是检查时,缺乏梯度,难度较大,所以学生望而生畏,不愿发言。换一种形式可能会好一些,比如说用“填空”这一形式来检查背诵,降低了难度,效果应该会好一些。

3、在教学内容上,没有明确的导向性,可能会误使某些孩子产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应该让孩子在和文本对话,和教师的对话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国的美丽不仅指花美还指心灵美。同时,也应让学生了解在我们国家的人民身上,也有这种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优秀品质,只不过表现的方面和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态不够洒脱、自然,课堂语言也不很熟练。对学生的发言,缺乏即时性评价,而且评价语言比较单一,目的性不强。在预设与生成的处理上,欠缺随机应变的能力……

当然,这节课也并非一无是处,课前谈话那看似无意的闲聊,实则为导课服务,使导入比较亲切、自然。整堂课的设计条理清晰,以文章中“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话为线索展开分析,使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文章,在朗读中积累语言,在朗读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与文本和作者产生共鸣! 课堂最后一环的“好书推荐”也是本课的一大亮点,在师生互相推荐好书的过程中再一次回归主题,揭示中心,使学生对“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体会。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痛并快乐着……

篇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向学生展示了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家的与众不同之处,在本课教学中我首先抓住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这句赞叹,提出贯穿全文的大问题,引导学生去研读课文,通过朗读去欣赏感受奇丽的景色,去理解体会德国这个民族的奇特,然后再理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使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有所收获。反思这节课,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收获:

一、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能够感动我,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 1 )抓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和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 2 )通过自由朗读课文,抓重点词句的方式,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过音乐渲染,资料补充,感受德国民族的“美”。

二、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

1 、对关键词语的理解,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朗读感悟,联系上下文理解,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2 、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3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然而,在这堂课中还存在着一些遗憾,还有很多的地方需要改进如:

在品味“景色奇丽”时应该先让学生想象德国街头的景色,之后再让学生欣赏德国街头的美景。使学生逐步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有了切实的感受再来读,学生一定会读得更好。

在重点句的理解上还不够透彻。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是本节课最重点的一个知识,放在本课的课文情景中,学生能够明白他的意思,但是学生不能由此举一反三,把这种良好的精神境界应用到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甚至在拓展练习时,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有没有感受过类似的境界,学生不能够很好的联系实际。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在理解这个句子时,其中的“变化”和“美丽”,学生的表述不够准确。尤其是美丽,此处的美丽,不只是德国的花美、街道的景色美,更有精神境界的美,而学生理解时过于表面化。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充满遗憾的艺术。每节课后,我总要回头想想,简单反思一下,正视并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时,我总会告诉自己,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在经历中成长……

篇三: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反思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五年级下册第七组的第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我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文章。本文不同于一般写景物风情类的文章,不是纯粹描写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样娓娓道来,作者先点明了德国是一个爱花的国度;然后回忆了自己早年在德国留学时亲身感受到德国人非常爱花;接着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并抒发了自己的感慨:“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最后讲述作者再次来到德国,又看到这番情景,表达了自己旧地重游的感受。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炼的语言点明了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长的哲理,让人既开眼界,又颇受教育。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觉得主要有以下的三点收获:

一是准确、深入地理解课文,首先要感动自己。

第一次初读这篇课文的时候,没什么感觉,觉得很失望。第二次细读的时候,发现其中的优美词句,读起来会让你心动;其中的美好境界,同样了令人向往,于是开始认真备课。当我找到了季羡林老师的方方面面的资料的时候,特别是 2006 年, 95 岁高龄的季羡林老先生被评为感动中国的年度十大人物时,季羡林老先生说:我没有做什么令人感动的事,真的是有的话,只有“勤奋”两字。那时,我被深深地感动了。我再也没有逃避和偷懒的借口,第三、第四遍地深入文本,查找资料,直到滚瓜烂熟为止。我准确、深入地理解了课文,为上好这一节课奠定了基础。

二是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架起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

文章感动了自己,未必能感动学生。因为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我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架起了一座学生与文本之间的桥梁。这节课总体的设计意图是这样的:

( 1 )通过朗读感悟和录像图片的渲染,感受德国的民族风情特点。

( 2 )通过自由朗读,默读课文,抓重点句;小组合作,朗读感悟;熟读成诵,领略德国的奇丽景色和感受德国民族“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精神境界。

( 3 )通过音乐渲染,学生写话,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

三是灵活创新地实施教学策略,力求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凸显教学的实效性。最主要的特色在以下两点:

1 、对关键词语的处理可谓别具一格、独具匠心,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首先对“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理解,采用教师范读,学生发现,引导想象、体会朗读借助画面,再次渲染的方法。这种由“形”到“意”再到“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对语言文字的感知、领悟和积累,使词语教学鲜活起来。

其次,对“应接不暇”的理解,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推想其意思,借以指导学生运用;

第三,通过反复诵读,层层推进,水到渠成,熟读成诵,在不知不觉中,积累背诵优美的词句,凸显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 、紧扣文中的主题,反复吟诵,升华主题,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在体会“自己的花让别人看”和“自己又看别人的花”的意境中,进而将文章主题升华为“人人奉献美”和“人人收获美”。 通过对季羡林老先生人生经历的介绍,引导学生、想象写话:、他会梦见什么?从而体会季羡林老先生的人格魅力,使工具性与人文性得到更加和谐地统一。

纵观我的教学,我也清楚地看到这节课还存在某些不足之处是有待改进的,如:学生的思维还不够开阔、老师未能及时把握住课堂上学生及时生成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地引导而觉得有点遗憾。如在品读、感悟德国民族奇特的句子时,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认为德国人与中国人在养花的价值观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而中国人把花养在屋内是给自己看的。因为学生联想到春节的时候,中国人买了桃花、水仙花、菊花等漂亮的花朵是摆在屋里供自己欣赏等等。这时,老师没有及时引导、教育学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认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不断地思考、学习、总结和反思自己的教学,并力求通过思考、总结、学习去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小编推荐

花钟教学反思


篇一:花钟

这次语文团队所研修的课题是:朗读的指导,让我们语文教师围绕这个研修课题设计一节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我设计了《花钟》这节课,《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尤其是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生动,优美。所以,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花的美,并读出这种美。通过两种句式的对比表达,学生体会到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既而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想像花朵的样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想像和动作读。我在教学设计上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连夜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我设计完这节课后,在同年组的三班试讲了一下,结果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太小,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我设计的问题当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的意图,竟不知如何回答,如我问的一个问题是“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牵牛花像什么呀?学生答像小喇叭,“牵牛花能吹小喇叭吗?”学生答不能,“那把牵牛花怎么了?”由于我的问题,提得不是很明确,所以学生完全没有理解我的意图,还有在指导朗读时,由于评价语言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你读得很好!你还能读得再好吗?等等,平淡无奇,不吸引学生,没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又坐在一起教研:如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如何能够突出朗读的指导?如何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

最后,我们一致意见:朗读中老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老师的范读要起到作用,要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来更好的体会句子的意境,才能更好的诠释句子,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学生的评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呀!我又重新设计了这部分内容:例如:“烟草花从暮色中苏醒”这一句,可以提示学生,‘苏醒“是怎么醒的?是被惊醒的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一句呢?学生即刻明白应读慢一点,小声一点,温柔一点。又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这一句,第一位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我这样点评:”你读的还不够怒放,再大点声就好了。愿意再试试吗?“接下来,这位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还有学生在读最后一句时”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学生已经能够读出很遗憾,很可惜的感觉,但还是欠缺点什么?这时,我进行了范读,我启发学生注意,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何这样读。朗读中,老师那饱含激情语言和老师无奈遗憾的表情,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可惜遗憾的表情都挂在了孩子们的脸上,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了”昙花一现“的珍贵。当然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你读的可真有滋味呀!我最欣赏你读的这一句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读的更好!……在这充满激励、鼓励、肯定的评价语言中调动学生朗读的欲望。本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范读等形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读的好,哪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以后在备课当中我还要扬长避短,向理想的课堂迈进。

篇二:花钟教学反思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仿照课文表达方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兴趣及文章特点,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设计了四大环节:(一)、自读圈点,初步感悟;(二)、比较句子,品味语言;(三)、自悟自得,积累语言;(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层层内化地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如,进行句子对比,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改过的句子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其间,学生对”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的理解与感悟是那么独到又富有想象!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确,恰如其分的情境布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知识……构成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语文课堂,而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要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本节课上几处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创设情境——”花的开放“;将学生在第一课时后查找到的各种花儿的图片用于本节课的”语言再现“;出示花钟图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另外,本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反馈、评价、留作业等手段,意在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 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背一背“、”交流归纳“、”介绍资料并仿写“,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个别词语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如”舒展“一词的理解还不到位。

篇三:花钟教学反思

《花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的课文。该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巧妙。课文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一、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信息之外,我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前,我要学生去查找有关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二、 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网络效应

(1)这篇文章属于科普短文,内容涉及到许多的花,而其中许多的花我们又都没见过,如果能让学生看到这些花的图片,将会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句子的学习。课前我查找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和相关的图片资料,又通过范垂超老师的帮助制成了虚拟的网络环境。学生看到这么多花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花钟,都惊呆了。”哇,太美了“学生徜徉于花的世界当中,欣赏着,有感情地朗读着。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更使教学顺利突破难点,学生结合花的图片朗读感悟着每一个花儿开放的句子,感受到句子的美。认知心理告诉我们,人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以直观感觉开始的,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明显。他们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越容易感兴趣。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为此,利用计算机的教学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由操作,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文字,花的图片等,让学生在网上浏览查阅,自由徜徉,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点击自己喜欢的花的图片欣赏朗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朗读,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升华

这是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但也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课上充分利用网络效应,通过直观、形象、鲜艳明丽的花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之中理解了句子,又积累了词语。课上,一生汇报:”我喜欢月光花,我想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另一生说:”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你看月光花多美呀,我想把她美美的读出来。“有一生说:”我知道’舒展‘就是开放的意思。“接着学生汇报其他的句子,赵佳卓说:”我知道牵牛花是在凌晨四点开放“,颜俊飞说:”牵牛花的样子像紫色的小喇叭,所以作者说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是个比喻句。“高华阳说:”因为牵牛花像喇叭,所以我认为在朗读时应读得声音清脆响亮。“在学习睡莲这个句子时,唐羽佳说:”睡莲像个小女孩刚从梦中醒来,她一定不喜欢别人吵她,所以读时要小点声,温柔些,我读给大家听听。“……就这样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掌握了不同句式描写的不同。接着,我又通过出示对比句子使学生对书中描写的句子有了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更使他们积累了好词佳句。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总目标中这样写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之中,我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释放他生命中的能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读完课文之后,我问:”谁愿意猜猜这个花钟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众说纷纭,设想着花钟的样子。学习课文第一段,当学生理解了花开时不同形态的描写后,我设计让学生查看其他花的图片资料,在欣赏之后,让学生用书中那样的句式描写自己看到的花开的样子。一生:”银铃花摇起了它的小铃铛,丁零,丁零,真好听。“一生:”玫瑰花露出了它的笑脸。“生:”暗香舒展自己的花瓣。“……

学习第二段时,我设计让学生猜想其他各种花开放的原因。王璐猜想:”牵牛花的开花时间与光照有关,因为太阳升起时,它正好开放。“魏继鑫马上补充:”我认为牵花开花还与温度有关,你想啊,晚上气温低所以它就闭合了。“

教学中形成了宽松的氛围,学生得到了全面、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大提高。

五、遗憾之处:

1、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教师应该用更高层次的评价语来表扬激励学生。这种评价语言正应与课文的内容相符合。这需要我自己的不断揣摩和不断的打造。

2、在学习第二段课文时,如果能再加上关于花开不同时间的原因及更具体的知识有一个相关链接就会更好。

3、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还不够熟练,使课堂某时出现等待状态,如果再熟练些会更好。

对花教学反思


篇一:对花

《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对唱形式。这课我从学生进入音乐教室开始,学生就感受着民族音乐的韵律,从体验对唱入手,再欣赏河北民歌《对花》,引入新授。在了解把握音乐的同时,教师始终把审美放在核心位置,根据学生对音乐的审美表现,来把握音乐整体形象。

歌曲教学环节,教师从对唱入手,教师以演唱示范的方法引导学生自然解决“前倚音和上滑音”的教学。在演唱实践活动中学生了解“对唱”“表演唱”这两种声乐演唱形式并积极大胆的表演,教师大力提倡个性化的表演。在歌曲《对花》的学习时结合使学生充分体会河北民歌的特色,在欢快,热闹的气氛中完成歌曲的学习。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谈一谈,唱一唱,演一演,从而引导挖掘学生的创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面向全体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基础上,我始终坚持对学生鼓励性的评价,在评价中体现爱护和尊重,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客观、公正、鼓励为主的方式开展师生评,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进行生生互评,使教学在评价中提高和升华。

篇二:对花教学反思

“郎对花,姐对花,一对对到田埂下。”这是我国着名的戏曲黄梅戏中的《打猪草》选段,按照唱腔来说属于“花腔”,即民间小调,我浓郁的地方特色《对花》富有生活气息,是一首赞美劳动人民智慧的民歌。它热情欢快,节奏鲜明,结构严谨,采用呼应句式,歌词为问答体,用了一些衬托词来烘托气氛。表演的时候采用对唱式。

记的小的时候就痴迷于马兰老师演唱的黄梅戏,觉得旋律是那么动听,声音是那么柔美,自己也能哼唱那么几段。在我的脑子里对黄梅戏是有一定的印象的。,只不过当时什么都不懂只知道好听罢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教学工作中又遇到了黄梅戏,在教的过程中感慨很多,首先在上课的过程中我问学生知道不知道黄梅戏,很少有学生知道,我还问了他们对中国的戏曲知道多少,他们也就回答知道京剧,其他的不多,从这一点也说明了现在的学生对一些中国的国粹,以及千百年来的艺术精华在渐渐的与他们远去,这也许是一种社会的进步的原因吧,以前电视少信息产业相对落后,人们闲杂之于只有听听戏,而现在电视节目多,休闲的场所也多,这也是现在唱戏的人越来越少,社会懂的人少了,学生知道的当然也就不多了。

在本课中我介绍黄梅戏的起源,以及发展相对多一些,这是为了让学生多了解了解,学生学的也非常的认真,认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这首歌的情绪欢快,曲调婉转朗朗上口在加上用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戏曲打击乐器,所以时学生听了非常的有劲,当然我也是摇头晃脑的带领学生去唱,所以这首曲子学生不到一节课他们都已经会背了。学会之后我在向他们介绍其他的黄梅戏着名选段如《天仙配》,《打猪草》等等。

由本课让我想到,我们还是应该多让学生接触和了解多以点的中国戏曲的。否则会随着人们的少听少看少唱而逐渐丢失的。

篇三:对花教学反思

《对花》是一首河北民歌,是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的一种小调。通过让学生学习歌曲《对花》,学习手绢舞,从中了解华北民间音乐的地域风格色彩,使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的民间音乐文化,体现弘扬民族音乐的重要理念。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用有河北地方特色的音调来演唱歌曲《对花》。本课的两个音乐知识(对唱和表演唱;上滑音)的学习我放在唱歌的教学中,一方面,我要让学生在学习歌曲的活动中去进行对唱和表演唱,另一方面,两个知识点与对花调的风格形式紧密相关,如:曲调中的上滑音正是凸现了其他地域色彩的装饰,演唱是要准确的把握歌曲的地方风格,就必须唱好上滑音。本课的教学难点在体会歌曲的地方特色,自主的运用手绢舞这种形式表现歌曲《对花》。引导学生在学习歌曲的过程中创编歌词、进行表演。所以在介绍手绢舞时把舞蹈的要求讲的清楚,使学生易于接受,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在创编歌词的时候,教师要注意做到心中有数,了解一年四季花开的自然生长规律,了解花卉的名字,以免张冠李戴。在示范是还可以提到“反对花”即由冬季对起倒摊到春季。让学生用逆向思维方式想问题。

在对整个教学过程的把握中,我把歌曲教学做为重点,从舞蹈导入歌曲时我启发学生说说用什么演唱形式表现愉快的心情,让学生说出歌曲的演唱形式,进而导入表演唱和对唱,层层深入,引入歌曲《对花》。在这个环节的把握上教师要注意语言的的巧妙设计在上滑音演唱时教师让学生发现乐谱上的记号,从而讲解上滑音,让学生通过对比的演唱加深学生对上滑音的印象。在表演唱时要注意用情绪来感染学生,带动学生,并能准确的跟着歌曲的节奏表演。把歌舞的生动活泼表现出来。

在本节课的设计时,我感觉自己对本课的一些设计听、唱、跳、创编等环节中都与以往设计类似,所以在唱歌环节的设计上,我采用了分句对唱的方法。在设计本课的导入时,我也绞尽脑汁的想了很多方法,如:游戏法,情景导入法、师生表演法、等等,最后我采用“变魔术”的方法,变出手绢,让常见的手绢花出示起来比较新颖。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健全的人格。教师还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基本动作、学习歌曲、 创编歌词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参与放在重要的位置。本课学习河北民歌,让学生了解了河北民歌和河北民间舞蹈,弘扬了民族音乐,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体现新课标“弘扬了民族音乐”的新理念。同时,在教学中我还要改掉一些不足。像:没有把自己的情绪去感染学生,教师的表情还不够,情绪不够,没有用自己的激情去感染学生,不能充分调动课堂的气氛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太平稳。在语言组织表达上更亲切更有趣,示范时表情更丰富,表演时更夸张到位,学生才能感受到教师的个人的魅力,才能把歌曲的情绪很好的表现出来。其次,做为年轻教师,自己的经验不足,在时间的把握上还要善于控制有待加强。

班主任经验交流: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


班主任经验交流: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开一朵花


给予是一种快乐,给予是一种幸福。奉献需要一种胸怀,奉献是一种大爱,付出着,收获着。 我要用自己的生命为学生盛开一朵鲜艳的花。也许,太多的班主任感到工作辛苦、琐碎,甚至有时还不被人理解,但我在这份工作中感到更多的却是愉悦和崇高。这份愉悦和崇高的感受来自学生带给我的感动,它如蒙蒙细雨,湿漉漉地滋润种子的梦境;如融融春意,暖洋洋地慰藉着花的心灵。

一、 把关爱、真诚给身边的人,让感动、温馨在他们心中涌动。 后进生带给我的感动。

后进生同样拥有一颗真诚、纯洁的心。我教过的戴占同学,曾经是一名后进生。他父亲做生意长期在外,母亲脾气暴躁,孩子长期无人照料,养成了自由、散漫、不学习的坏习惯。我经常找他谈心,从生活上关心他,从学习上帮助他,但收效甚微。我有些泄气了,难道我所有的努力竟都成为泡影?当我把失望的情绪无意间表露给他时,他眼圈红了,我们两人默默无语。晚自习,他让同桌送给我一封信,信中说:王老师,说句心里话,您是我遇到的对我最好的班主任,多少次,想找您谈谈心,可我没有勇气,只好通过一次次犯错误,来创造机会和您在一起,我多么希望见到您,哪怕是打我、骂我,可您从没有那样做,我恨自己不争气,我有改好的决心,却没有改好的毅力;我爸妈恨我,我就是被他们打大的,我渴望关爱,渴望理解。老师,您不要对我失望,我会一天天改好的,我求您了。

看着信上被泪水打湿的痕迹,我一下子惊呆了,我为自己曾有过的退缩心理惭愧:为什么离成功只差一步,我却要选择放弃呢?当我在班级讲述这件事时,我们两个都流泪了。它让我懂得了教育工作的持久性。

二、把帮助给身边的人,让花的宜人给他们送去丝丝暖意。理解带来的宽容

在一次翻阅班级日记时,我班的方宇同学把她的苦恼写在了日记上。原来,她对父母经常偷看她日记的行为很不理解,认为这是侵犯人权的行为,于是好长时间都不理她的父母。(班主任工作 )我思考了一下,便写下了这样几句话:方宇,老师也有过相同的经历,有些事情不能客观地评价是对还是错,要看它的出发点,如果只因为爱和关心,那就应该被原谅。在以后的日子里,方宇像变了一个人,性格开朗了,学习更勤奋了,而且她还主动告诉我,她已经与妈妈谈好,允许他们定期检查日记,但要指定时间。

谁说一语只值千金?我认为,它足可以创造一个生命,拯救一个灵魂

三、把微笑给身边的人,让他们沐浴在花的清新之中。 我的笑对学生很重要

秋季运动会结束了,我带的班得了第四名(平行班只有四个)。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同学们都端端正正地坐在座位上,教室里一片寂静,空气仿佛也已凝结了。同学们注视着我,我也望着他们,这时,我慢慢地把奖状举过头顶,一字一顿地说:这个奖状是我们05--4班全体同学努力的结晶!我要和你们一起把它贴在墙上,印在心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尽管他们尽力了,但他们不知道这个结果是否会让他们所深爱的老师满意?同学们笑了,我也笑了,不!是我笑了,同学们才笑了。

四、把欣赏给身边的人,让花的妩媚给他们带去行动的勇气。我自责:是不是我对他们管得太严了?

这个月班级没有得到早操流动红旗,我已好几天没有露出笑脸了。星期天的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里备课,有人敲门,进来的是体委宋德圣和董鹏程,我有点惊诧。

有事吗?我问。

老师,咱们班这月没得到早操流动红旗,我们已好久没见到您的笑脸了,我们想和您谈谈改进我班早操质量的一些办法,我们保证下个月一定能得早操流动红旗!不!下个月同学们肯定会见到您的笑容!

我总是责怪我的学生对班级的事漠不关心,事实上,我错了。他们的心里不但装着班级,还装着我这个不算称职的班主任,和我的哀与乐

有人说过:正是在给予中,我领悟到我的力量、我的财富、我的能力,和我的快乐,让自己的生命为别人绽开一朵花,让别人因为我的存在而幸福。为别人开一朵花,不经意间,我们自己的身边会出现朵朵赏心悦目的花;不经意间,我们自己会被阵阵花香拥围。花有花的光彩,叶有叶的荣耀,根也有根的感受。做一名班主任,我真的很快乐。

看月亮教学反思


篇一:看月亮

前几天,我上五年级《看月亮》时,要求学生在晚上观察近阶段月相的变化情况。当我检查学生观察近阶段月相的变化情况时,发现许多学生没有回家观察月相的变化情况,有些学生虽然回家观察了,但由于这几天晚上7到8点钟时很难看到月亮,他们没有看到月相。全班只有王炳仁和王子豪能坚持观察,终于看到了月相。遗憾的是,其他学生都不相信他们看到了月相,一致认为他们在说谎。

在科学课上进行质疑,是很正常的,可这种质疑我还是第一次碰到。为了弄清情况,我再次问王炳仁和王子豪到底看到月相没有?他们的回答没有疑问,并且分别说了回家观察月相的时间,月相在天空的位置以及看到的月相情况。我还让这两个学生到黑板上画了当时回家观察到的月相,他们画的月相也无懈可击。这时,部分同学还是不相信他们说的是事实,我迷惑了。

我问一个同学:“你为什么不相信王炳仁和王子豪观察到了月相呢?”她说:“我回家没有观察月相,可吴佳雪同学回家观察都没有看到月相,王炳仁和王子豪能看到月相吗?”她回答得“理直气壮”。我又问了一个同学,她说也不相信,回答也有“理由”……

课后,我向一些学生和老师了解了陈超和谢杰的情况,发现他们并不是说谎的学生,只是学习成绩很差,在班里不受学生欢迎。

看月亮,了解月相的变化情况,与学生的学习情况无关啊。陈超和谢杰两个学生能坚持观察,终于看到月相,值得全班学生学习,可其他学生却不相信他们,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调皮,贪玩,成绩差。这是学生的偏见。科学教学欣赏质疑,科学教学需要探究,但科学教学容不得偏见。愿我的学生能抛弃偏见,尊重事实,学好科学。

篇二:看月亮教学反思

《看月亮》是五年级第一单元第四课。月相变化是地球上看到的最显着的两个天文现象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关系密切。本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月相,月相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并能根据平时的观察,通过逻辑推理,知道月相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从而产生持续观察月相兴趣。

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认识月相及画月相。学生在过去的生活中对月亮有一定程度上的认识,通过让学生动手画月亮的样子,说说自己所画的月亮是在什么时候看到的,以挖掘学生的前概念,帮助他们将头脑中比较零散的影象进行整理,从而知道月亮在圆缺变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状叫做月相。对于“相”的理解,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加以解释,让学生知道“相”指的是各种不同的形状。

初步推测月相变化。月相变化的规律的认识是本课的一个难点,我在这个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让学生自己画月相,然后通过观察发现,老师的讲解,了解实际生活中的月相是怎么样的,知道像那种弯过头的月相是实际中所不存在的。有了这一基础,学生在画月相时就不容易出错误,接着引导学生根据平时的观察,用逻辑推理的方式,通过合作交流,收集多方面的信息,将自己画的月相贴在初一到十五中的某一天。到底是哪天的月相,到底对不对?也就很自然的引出了后面的模拟实验,我们需要实验来验证,来观察,来发现。

模拟月相变化的现象。将一篮球模拟为月球,学生当作地球,当老师手持“月球”围绕“地球”转动的时候,学生便可以很清楚的发现月相变化的特点。活动后让学生汇报交流并播放月相变化的视频,让学生对月相变化有一个整体的认识,知道其变化是有一定规律而且能从中发现掌握规律的变化。如何正确画月相?月相变化有哪些规律?整课教学中,经过实际操作、模拟月相变化过程,思考相关问题,让学生发现和总结月相变化的规律,然后再迁移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既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科学精神。

篇三:看月亮教学反思

在本学期开学初的第三周,我上了五年级上册科学《看月亮》。

我觉得本节课成功之处在于我能从学生的前概念中发现矛盾引出问题,进而设计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最后全班达成一个初步的共识。尽管这次教研活动的主题是“长时探究”,但是我在本课设计中的实验前指导仍然花了很长时间,这是根据本课的实际情况而采取的措施,因为这个模拟实验难度很大,在多次试教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实验指导要尽可能做到细致全面。在师生共同探讨了实验方法之后我让一组学生上台试一试完成这个实验,这是一个“试误”的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进行调整,虽然花了较长时间,但我认为这是值得的。只有在精心指导多次试误的情况下,学生的实验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还有几点遗憾。首先,实验完成后学生交流时间不是很长,其概念建构不够完整,有点牵强。虽然我在学生记录表下设计了讨论题:上半月月相由(缺)到(圆),亮面部分朝(下);下半月月相由(圆)到(缺),亮面部分朝(上)。目的是让学生画好月相后有一定时间在组内交流。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多数小组学生画好了月相图后就“无所事事”,并没有将时间用在小组交流上。我觉得是否可以让每个观察员在明确了自己所代表时间的月相后,也对其他日子的月相有所体验,在经历了这样的体验后,达成月相变化规律的共识就变得水到渠成了。

看瓜教学反思


篇一:看瓜

《看瓜》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全文以孩子的中吻讲述了一个宽容他人,关心他人的生动,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课文语言亲切朴实,人物形象鲜明,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现代的家庭独生子女居多,学生通过阅读,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与文中小男孩进行对照,教学中应怎样积极引导学生认真读文,强调自读自悟,让学生在读中体会、思考,在读中受到宽容待人、关心他人的思想教育。现在,我将结合课堂教学环节,谈谈我的本课设计中想体现的教学思想:

一、创设教学环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新课程和新教材中均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愉悦可持续型的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同时出示课件,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观察思维能力。

二、在自主、合作探究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是探究者,体验者,发现者。新课标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我努力让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发现、自主探究的过程,成为共同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通过我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有所发现和收获,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进行识字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全班交流,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词语,然后提出重点词语理解,最后,进行形近字辨析,为阅读课文打下基础。鼓励学生个性化的识字记字方法,对于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形成是一个有效地促进。

让学生在轻松、宽松的氛围中学习探究,体会了主动探究、合作探究的快乐。学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同时识字能力进一步提高。

三、在朗读指导,以读为本中,使学生积累语言,感悟道理。《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通过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尊重独特感受。整个读书过程为弘扬学生个性,激发学生灵性服务。我努力将以上思想运用教学实践中。

1、读书方式多样,激趣学文: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到有感情。

2、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如:让学生自主读文,启发思考:我与爷爷看瓜有什么不同?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我的心情。自主讨论的方式,同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从读中理解。学生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的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体验,并从中受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尽管我非常投入地走进课堂,但是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便呈现出来。再回过头来细细反思课堂:对学生实际估计不足、学生读文不够充分、无法牢牢抓住学生、教学机智仍然欠缺等等。这使我深刻意识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自身素质的高低,对语文课成败关系重大。我应该感谢这次比赛,它使我拥有了一个新的教学生命,今后,我会沿着这条航线,在教改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篇二:看瓜教学反思

《看瓜》是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下册最后一篇课文。全文以孩子的口吻讲述了一个宽容他人,关心他人的生动故事,课文语言亲切朴实,人物形象鲜明,引人深思,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良好教材。

新课程标准指出:把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放在首位,要让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这样,学生乐学,便会积极投入其中。于是,我努力创设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上课伊始,我首先与学生进行启发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吃西瓜吗?”同时出示课件,由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出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的欲望。识字教学时,我运用直观形象的课件,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先通过学生自主识字来培养他们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并全班交流,识字过程体现循序渐进,先认读词语,然后提出重点词语理解,最后,进行形近字辨析,为阅读课文打下基础。课文教学中,我力求把读放首位,通过自读,评读,比赛读等方式,使学生喜欢读书,并把课文读准,读流利,做到有感情。在读中落实重点词句,感悟课文内容,领悟文中蕴涵的深刻道理。如:让学生自主读文,启发思考:我与爷爷看瓜有什么不同?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我的心情。自主讨论的方式,同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学生在挖掘人物内心世界的过程中,避免了繁琐的分析,提高了教学效益。同时强调自读自悟,引发学生想象人物的内心世界,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增强学生的感悟,丰富学生体验,并从中受到人物优秀品质潜移默化的影响。

但细细回味课堂中的每一环节,也有许多疏漏和处理不当的地方,如:对学生实际估计不足、学生读文不够充分、无法牢牢抓住学生等等,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有的放矢,重视对学生学情的分析,从而更有利地达到高效课堂。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


给予是快乐的(一)

《给予是快乐的》是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在准备之前,心里一直有些担心会把这篇课文上成精读课文,不能很好的把握两种类型课文之间的不同的“度”。因此,在之前听了指导老师沈老师上的一篇略读课文《卡罗纳》,争取能做到心中有数。

在安排《给予是快乐的》的教学流程时,我有好几种设想。

第一种,我的设想是把重点放在“谁”给予“谁”上。课文中有好几对给予关系:保罗哥哥给予保罗、男孩给予小弟弟、保罗给予男孩和小弟弟。在这种设想中,我想分别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去体会,最终真正理解给予是快乐的。

第二种,我的设想是从保罗的角度出发,由保罗从误解到理解男孩为线索,分别通过①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②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③保罗眼睛湿润了……展开,来体会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由此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对给,永远比拿快乐。

第三种,我的设想是从男孩的角度出发,直接感受男孩对弟弟的关心和爱,分别通过①男孩睁大了眼睛……②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③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展开,由此来理解给予是快乐的。再通过简单了解文中其他人物的给予关系,更加深理解。

通过比较,我觉得第二种设想更好一些,在处理教材的手法上也更合理些,因此在采用这种思路来展开教学。

从课堂实际效果看来,我总结了几个可取之处。

(1)作为略读课文,在教学时我始终把握住重点段,如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从保罗为什么这么“以为”,男孩的“希望”,明白保罗的“吃惊”——为男孩美好的心灵。这是保罗第一次误解。再从保罗眼睛湿润了,找出原因①找到了描写男孩举动和语言的段落,更深入的体会到男孩对弟弟的爱和对未来的憧憬;②找到了保罗再一次误解了男孩的想法。

(2)四年级字词教学把握上,有了一定的度。刚开始上四年级语文课时,这个环节一直是我非常担心的,怕自己上成低段的字词教学。在这篇略读中,我找了几个在文中比较关键、比较难理解的词,简单的读、简单的做些分析。因为四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字词读写和理解能力,要相信学生能够做到。

(3)拓展延伸处理的较为全面。除了文中《给,永远比拿愉快》体会高尔基对儿子的行为进行及时的表扬,并且希望儿子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留给别人的都是美好的东西之外,我给出示了巴金爷爷的一段话和朗读了一篇《父亲的爱》,进一步体会“爱”的伟大。

每一堂课总会发现自己的许多不足,我想这也是一种进步吧。通过这节课,我归纳了几点自己的不足之处。

(1)很多课上下来,指导老师每次都要提的是——课堂语言的丰富性,可能本身肚子里的墨水不多,积累少的缘故,在课堂上总是翻来覆去那几句话,不仅使课堂有枯燥之味,更使学生语言接受过于平乏。还有在课堂上很多学生都会出其不意,提出些教师课前没有准备的问题。都说课堂生成比预设更为重要,但我想前提是教师要博学。因此,多阅读,多积累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2)备课不充分。很多课上,我总会忘记一些流程。我想这无疑就是备课没有到位,没有做到胸有成竹。

每一堂语文课后,我也像个孩子一样,在不断地成长,不断地有所收获。针对自己的不足,在未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会不断完善自我,充实自我。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二)

本课的教学设计,我试图体现以下两点:

一、抓住基点,覆盖全文,简简单单教语文。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性强,文中令人感到意外的地方很多很明显,但我并没有以“几个出乎意料”来组织教学。因为我觉得文章很美很感人,是重在让我们从字里行间感受小男孩的美好心灵的,并从中体会“给予是快乐的”这一情感体验。再说文章内容浅显易懂,应该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因此,我从学生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出发,抓住“小男孩最令人感动的两处话”,展开教学过程。通过“找出最令你感动的话语”,让学生总体感知文本内容并引发感动情绪;然后给足时间,()在学生潜心会文后交流“为什么小男孩的话深深地感动了你?”让他们在情感上与文本产生共鸣,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小男孩一心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引导学生获得“给予是快乐的”的真切感受。这样的流程既体现了教学过程的简洁与整体性,又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同时,这样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引导学生立足文本,超越文本,读到文字里去,也能读出浓浓的语文味的。

二、潜入文本,充分感悟,真真切切教语文。

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不断叩问文本,品味语言,与文本展开充分对话,由此产生情感共鸣。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因为我们的目标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此,我努力引导学生潜入文本,在读中感悟,在想像中感悟,在说话中感悟。比如:通过谈体会,多种形式的朗读,小男孩“不求索取而是给予、不是炫耀而是关爱弟弟”的美好心灵跃然纸上;然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参与,让他们进入角色去经历去体验“小男孩、弟弟及保罗他们是如何度过了这个难忘的夜晚的?”最后通过“找快乐”、“说快乐”的说话训练,既使学生的语言、思维得到了发展,更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并加深了“给予是快乐的”这一体验。

在教学中,由于教学过程还不够简洁,学生读得还不够,所以悟得也还不够,还须改进。

给予是快乐的教学反思(三)

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爱,使人间充满温暖。古今中外流传着无数颂扬人间真情的 故事。在第六单元,我就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趟爱的旅行,感受了人与人之间纯真的感情,既体会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中真挚的友情,也感受到了海峡两岸的血脉亲情,而《给予是快乐的》以其新颖的故事和独特的观点感染了每一个人,这个外国文学作品有很强的人文性,在谋篇布局上也很有特点。

在导入部分,我问了学生一个问题:“你曾经因为什么而获得过快乐?”大部分同学都会因为获得了别人的给予而快乐,这和我要上的《给予是快乐的》的观点刚好相反,但没关系,因为他们将会因为本节课的学习而知道,不仅仅被给予是快乐的,给予同样是快乐的。

接着,我让学生先整体感知,弄清一个问题“文章中都有谁在给予?”学生边回答我边板书,然后让学生根据人物示意图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明白我们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的可以用“主要人物干了一件什么事”的方式,不知不觉中教会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接下来的环节,我让学生根据自学提示自学,看看文章哪个部分最让自己感动?说说让自己感动的原因。在交流的时候,有的同学抓住了人物的对话来感悟,如从“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中感悟小男孩一心只为弟弟着想的美好心灵。有的同学抓住小男孩和保罗的动作来感悟人物的心灵……课堂上,同学们畅所欲言,围绕着“给予”,谈论着感动,教室里洋溢着幸福的味道。

最后,我照应开头,问了同学们另一个问题“学了本文,你还会因为什么而快乐呢?”现在同学们都能围绕“给予”来说,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同学搞卫生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帮助妈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快乐,有的说会因为不让老师操心而快乐……此时此刻,看着学生的回答,不得不夸奖他们长大了。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在指导上我时刻以学生为主体,重点着眼学习方法──自读自悟。全文以“给予是令人快乐的”贯穿始终。本课教学没有华丽的课件展示,有的只是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但却让学生感悟到了人物的美好心灵,上了人生美好的一课。

茨藜花教学反思


篇一:茨藜花

这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藜花”借物抒情,抒发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以及对党的一片真情。歌曲为四三拍子。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

本曲由于讲述的是有关布依族的,所以,我便用少数民族的知识作为导入,引出布依族。然后再说说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引出"茨藜花"这种特殊的花。在第一遍欣赏完歌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茨藜花”的红色象征什么?为什么说红得像朝霞呢?这就能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聆听,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着,我让同学们找出歌曲中最重要的一个节奏,基本上是贯穿全曲的一个节奏。那便是大切分节奏,之后把所有的这个节奏的旋律唱了一遍又一遍,知道掌握。 学唱过程中,还特别强调一字多音的词,比如“花”,“霞”等。

最后,要求同学们借景抒情,深情地演唱“茨藜花”。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节课,完成得很顺利。以前一直在抱怨四年级的两个班级纪律很差,根本无法上课。但这次,有一个班级,我开始让几个平时表现一般般的同学来当小老师,帮我记下表现不好的同学的名字。这大大地改善了课堂纪律,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二:茨藜花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藜”借物抒情,抒发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以及对党的一片真情花。歌曲为四三拍子。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

本曲由于讲述的是有关布依族的,所以,开课我用一首歌曲《好花红》引入课题,引出布依族。然后再说说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引出 " 茨藜花 " 这种特殊的花。在第一遍欣赏完歌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茨藜花”的红色象征什么?为什么说红得像朝霞呢?这就能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聆听,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着,我让同学们找出歌曲中最重要的一个节奏,基本上是贯穿全曲的一个节奏。那便是大切分节奏,之后把所有的这个节奏的旋律唱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掌握。

其次,我给孩子们介绍布依族的一种民间乐器,可是因为课前疏忽没有及时演示,视频没有能打开。想让孩子们听听勒尤的声音没有听到。

最后,我通过提问孩子们想送布依族小朋友什么花?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播放了《茉莉花》歌曲,结束了本堂课。

本节课的不足,在课的开头,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起来,就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听音乐,结果不会回答问题。在问为什么茨梨花是红色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回答,看来是教师引导的不是很好,以后的课堂上要多多注意了。

篇三:茨藜花教学反思

歌曲《茨藜花》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黎花”借物抒情,表现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抒发了他们对党的一片真情。歌曲为 3/4 拍、 G 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旋律以“ la ”为主音作波浪式进行。时高时低,起落有致,优美抒情,充分地表达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

在我备课过程中刚开始演唱这首歌曲时,对这首“老歌”没什么感觉,心想:这种歌曲学生多半不会喜欢唱的。但是,为了找到感觉,我总是听、唱、弹起这首歌。经过多次演唱,渐渐地发现了歌曲其实是很美的,不禁越来越喜欢这首歌曲了。我以自己的歌曲范唱导入新课,以欣赏贵州风景和布依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如雄伟壮观的黄果树大瀑布风景为切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介绍有关布依族的情况,然后进入新歌教学,主要以多听多唱为主。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学生还是蛮有兴趣,比较完整地上下来。在第一个班教学后反思不足的地方:一、文字讲解部分过多。导入的介绍和布依族的介绍内容过多过繁,在歌曲本身上缺乏,有点避重就轻;二、重难点没有落实好,并单调枯燥乏味,学生难点依旧没有掌握,对歌曲的处理过于肤浅;三、准备不充分,比较匆忙,上课中出现读稿。我修改了教学过程,在后面的班级上稍微满意。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曾说过:“歌声通向心灵,心灵通向祖国”,深刻地揭示了歌曲审美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的演唱教学必须要确立情感教育的价值观,将审美情感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这趟课我认识到,教师良好的范唱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喜爱歌曲教材,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唱欲望。所以,教师不仅在课前将自身的演唱纳入备课内容,而且在课堂上要达到表演层次的基本标准,即面对全体学生准确而富有表情地演唱,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受到歌唱艺术的感染,激发学唱的强烈欲望。这是演唱教学的审美潜能转化为审美 效能的一种表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