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撒谎反思检讨 > 导航 > 花钟教学反思

撒谎反思检讨

花钟教学反思。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想法,如果我们需要发表自己的见解,见解的来源就是自己的心得体会。相信每一个人在小学和中学都写过不少心得体会,心得体会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知道怎么写具体的心得体会内容吗?小编推荐你不妨读一下花钟教学反思,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请关注本站。

篇一:花钟

这次语文团队所研修的课题是:朗读的指导,让我们语文教师围绕这个研修课题设计一节课,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和摸索,我设计了《花钟》这节课,《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尤其是第一自然段的描写,生动,优美。所以,在第二课时教学中,着重让学生体会到各种花的美,并读出这种美。通过两种句式的对比表达,学生体会到同一句话的不同表达方式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既而提出要求“一边读一边想像花朵的样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想像和动作读。我在教学设计上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甚至连夜制作课件来辅助教学,我设计完这节课后,在同年组的三班试讲了一下,结果由于三年级孩子年龄太小,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强,在我设计的问题当中,学生很难理解教师的意图,竟不知如何回答,如我问的一个问题是“牵牛花吹起了小喇叭。”牵牛花像什么呀?学生答像小喇叭,“牵牛花能吹小喇叭吗?”学生答不能,“那把牵牛花怎么了?”由于我的问题,提得不是很明确,所以学生完全没有理解我的意图,还有在指导朗读时,由于评价语言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你读得很好!你还能读得再好吗?等等,平淡无奇,不吸引学生,没调动起他们的兴趣和积极性。课后听课的领导和老师们给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我们又坐在一起教研:如何才能把这节课上好?如何能够突出朗读的指导?如何能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呢?

最后,我们一致意见:朗读中老师的评价语言要丰富,老师的范读要起到作用,要抓住重点词语的理解,来更好的体会句子的意境,才能更好的诠释句子,读出感情,朗读的形式要多样,学生的评读也是必不可少的。

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呀!我又重新设计了这部分内容:例如:“烟草花从暮色中苏醒”这一句,可以提示学生,‘苏醒“是怎么醒的?是被惊醒的吗?那我们应该怎么去读这一句呢?学生即刻明白应读慢一点,小声一点,温柔一点。又如:”下午三点,万寿菊欣然怒放。“这一句,第一位学生读得很平淡,于是我这样点评:”你读的还不够怒放,再大点声就好了。愿意再试试吗?“接下来,这位学生掌握了朗读的技巧,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还有学生在读最后一句时”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学生已经能够读出很遗憾,很可惜的感觉,但还是欠缺点什么?这时,我进行了范读,我启发学生注意,老师读的与自己读的有什么不同,老师为何这样读。朗读中,老师那饱含激情语言和老师无奈遗憾的表情,很快便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之中,一幅幅,一幕幕可惜遗憾的表情都挂在了孩子们的脸上,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了”昙花一现“的珍贵。当然在朗读的过程当中,激励性的评价语言也是必不可少的:你读的可真有滋味呀!我最欣赏你读的这一句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一定会读的更好!……在这充满激励、鼓励、肯定的评价语言中调动学生朗读的欲望。本课教学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朗读:个别读、男女生读、齐读、范读等形式。”书读百遍,其意自现“。朗读是一种能力一种技巧,需要一定的训练,而且需要经常的反复训练。除课堂教学注重朗读外,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自读、多读,找出文中精髓,也让学生评读,学生之间评评,哪读的好,哪读的差,应该怎么读。评读不仅能提高朗读的质量,也为以后的朗读提供了规律性的朗读方法。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求积极调动学生的朗读兴趣,只有学生具有了初步的朗读能力,才能”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在以后在备课当中我还要扬长避短,向理想的课堂迈进。

篇二:花钟教学反思

《花钟》是一篇很美的文章,第一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的花卉开放的时间也不同,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不同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植物学家利用花的这种特点制作了有趣的花钟。对于三年级上期这个特定的年龄段,根据课文在整个教材中的位置,我确定了这篇课文在发展学生语文素养方面应发挥的具体作用。根据教材的位置,结合课后的生字和练习,我对教学目标有了这样的”定位“——学会本课的8个生字,学会书写14个生字。正确理解”欣然怒放、芬芳迷人“等词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自主读书,了解”为什么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不同“。并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感悟作者准确、生动的语言,初步掌握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观察周围景物的方法。仿照课文表达方法,运用多样的句式表达。陶冶美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初步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其中,难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用不同的说法表达同样的意思“。

回顾整个教学过程,以下意图基本得到体现:

一、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

要让学生在语文素养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根据学生兴趣及文章特点,把”品味和发展语言“作为切入点。学习的重点放到第一自然段,设计了四大环节:(一)、自读圈点,初步感悟;(二)、比较句子,品味语言;(三)、自悟自得,积累语言;(四)、仿写延伸,发展语言。这些教学环节,既有前后关联,又有层次推进,层层内化地将学生引领进入”花钟“的奇妙世界之中,学习课文是如何借助语言对花开进行丰富精妙的表达的,体会汉语言文字的丰富,从而扎实学生语文功底,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如,进行句子对比,学生通过听、读、辨,自己发现问题,发现了改过的句子是那样单调、枯燥乏味,激起了学生去寻求、去感受,去体验丰富、生动有趣的语言美的欲望,体现了新课标自主探究的精神。同样是写”花开了“,课文里却用了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方式,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到语言的丰富和精妙。其间,学生对”吹起小喇叭“、”欣然怒放“的理解与感悟是那么独到又富有想象!这样的语言活动,培养、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

二、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

语文课姓”语“,有着自己的学科特点,”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必须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确,恰如其分的情境布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丰富的网络信息知识……构成了一个美仑美奂的语文课堂,而这一切都应从课堂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心理需要出发,要让”信息技术手段“直接指向语文学习。本节课上几处运用多媒体手段,如,创设情境——”花的开放“;将学生在第一课时后查找到的各种花儿的图片用于本节课的”语言再现“;出示花钟图进行欣赏。这样的教学设计,使课堂流露出一种自然的美,生趣盎然,而且与教材情境浑然一体,水乳交融。

另外,本课教学中学生不仅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反馈、评价、留作业等手段,意在增强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并使学生养成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给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

本课的学习中,学生 能够”读一读讲一讲“、”说一说背一背“、”交流归纳“、”介绍资料并仿写“,可以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喜欢哪句就说哪句“;可以在想象的召唤下,转换角色变成小喇叭;可以身临其境徜徉在百花园中观看花儿绽放的美姿;还可以通过朗读的表现力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老师在课堂中是引导者、倾听者、合作者。学生们在合作学习,研究探讨中,体验了学的过程,实现了教材的开放,课堂的开放,获得了自由的学习空间。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个别词语的学习还不够深入,如”舒展“一词的理解还不到位。

篇三:花钟教学反思

《花钟》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13课的课文。该课文按照”归纳现象---揭示原因---实际运用“的思路,说明不同的花会在不同时间开放及其原因。作者先讲观察后的发现:一天之内,不同的花开放的时间是不同的。并形象例举了牵牛花等9种花不同的开花时间来说明这个发现;接着分析回答了不同的植物开花时间不同的两个原因:开花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有关,与昆虫的活动时间有关;最后扩展开去,谈到植物学家修建”花钟“,其做法很巧妙。课文意图是读懂课文内容,激发学生观察兴趣,初步培养学生留心周围事物,认真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教学重点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不同的表达句式,对一些句子尝试换一种说法。

一、合理运用和整合语文课程资源。

我们知道,语文课程资源相当丰富,它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在教学《花钟》时,学生除了从教材上获取信息之外,我有意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了有关花钟和有关各种花的信息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体验、感悟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前,我要学生去查找有关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资料在课中交流,使课内外相结合,使语文学习走向生活,另外,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阅读期待,从最有趣的段落学起,打破了顺序式的教学模式,并对文中的内容进行了取舍,突出了重点段——第一自然段的教学。

二、 利用资源优势,发挥网络效应

(1)这篇文章属于科普短文,内容涉及到许多的花,而其中许多的花我们又都没见过,如果能让学生看到这些花的图片,将会利于对课文的理解,以及对句子的学习。课前我查找了大量的文字信息和相关的图片资料,又通过范垂超老师的帮助制成了虚拟的网络环境。学生看到这么多花的图片以及有趣的花钟,都惊呆了。”哇,太美了“学生徜徉于花的世界当中,欣赏着,有感情地朗读着。学生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更使教学顺利突破难点,学生结合花的图片朗读感悟着每一个花儿开放的句子,感受到句子的美。认知心理告诉我们,人们对知识和事物的认识往往是以直观感觉开始的,年龄越小的儿童越是明显。他们对生动、具体、形象、色彩鲜艳的事物越容易感兴趣。因为多媒体计算机具有提供文本、图片、静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等教学信息的能力,为此,利用计算机的教学就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2)运用多媒体网络开拓信息通道,充分利用课件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在没有任何羁绊的情况下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由操作,充分利用课件里贮备的课文文字,花的图片等,让学生在网上浏览查阅,自由徜徉,主动学习,学生通过点击自己喜欢的花的图片欣赏朗读,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注重朗读,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读中升华

这是一节网络环境下的语文课,但也是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课上充分利用网络效应,通过直观、形象、鲜艳明丽的花的图片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之中理解了句子,又积累了词语。课上,一生汇报:”我喜欢月光花,我想把这个句子读给大家听。“学生绘声绘色的朗读。另一生说:”我也喜欢这个句子,你看月光花多美呀,我想把她美美的读出来。“有一生说:”我知道’舒展‘就是开放的意思。“接着学生汇报其他的句子,赵佳卓说:”我知道牵牛花是在凌晨四点开放“,颜俊飞说:”牵牛花的样子像紫色的小喇叭,所以作者说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这是个比喻句。“高华阳说:”因为牵牛花像喇叭,所以我认为在朗读时应读得声音清脆响亮。“在学习睡莲这个句子时,唐羽佳说:”睡莲像个小女孩刚从梦中醒来,她一定不喜欢别人吵她,所以读时要小点声,温柔些,我读给大家听听。“……就这样学生在朗朗的读书声中,掌握了不同句式描写的不同。接着,我又通过出示对比句子使学生对书中描写的句子有了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句子的意思,体会句子的不同表达方式,更使他们积累了好词佳句。

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语文课程总目标中这样写到”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教学之中,我利用语文教育的优势,激发学生身上蕴藏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释放他生命中的能量。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在读完课文之后,我问:”谁愿意猜猜这个花钟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众说纷纭,设想着花钟的样子。学习课文第一段,当学生理解了花开时不同形态的描写后,我设计让学生查看其他花的图片资料,在欣赏之后,让学生用书中那样的句式描写自己看到的花开的样子。一生:”银铃花摇起了它的小铃铛,丁零,丁零,真好听。“一生:”玫瑰花露出了它的笑脸。“生:”暗香舒展自己的花瓣。“……

学习第二段时,我设计让学生猜想其他各种花开放的原因。王璐猜想:”牵牛花的开花时间与光照有关,因为太阳升起时,它正好开放。“魏继鑫马上补充:”我认为牵花开花还与温度有关,你想啊,晚上气温低所以它就闭合了。“

教学中形成了宽松的氛围,学生得到了全面、个性的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到大大提高。

五、遗憾之处:

1、教师的评价性语言不够丰富,教师应该用更高层次的评价语来表扬激励学生。这种评价语言正应与课文的内容相符合。这需要我自己的不断揣摩和不断的打造。

2、在学习第二段课文时,如果能再加上关于花开不同时间的原因及更具体的知识有一个相关链接就会更好。

3、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还不够熟练,使课堂某时出现等待状态,如果再熟练些会更好。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延伸阅读

茨藜花教学反思


篇一:茨藜花

这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藜花”借物抒情,抒发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以及对党的一片真情。歌曲为四三拍子。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

本曲由于讲述的是有关布依族的,所以,我便用少数民族的知识作为导入,引出布依族。然后再说说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引出"茨藜花"这种特殊的花。在第一遍欣赏完歌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茨藜花”的红色象征什么?为什么说红得像朝霞呢?这就能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聆听,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着,我让同学们找出歌曲中最重要的一个节奏,基本上是贯穿全曲的一个节奏。那便是大切分节奏,之后把所有的这个节奏的旋律唱了一遍又一遍,知道掌握。 学唱过程中,还特别强调一字多音的词,比如“花”,“霞”等。

最后,要求同学们借景抒情,深情地演唱“茨藜花”。

最后,我想说的是,本节课,完成得很顺利。以前一直在抱怨四年级的两个班级纪律很差,根本无法上课。但这次,有一个班级,我开始让几个平时表现一般般的同学来当小老师,帮我记下表现不好的同学的名字。这大大地改善了课堂纪律,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篇二:茨藜花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藜”借物抒情,抒发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以及对党的一片真情花。歌曲为四三拍子。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

本曲由于讲述的是有关布依族的,所以,开课我用一首歌曲《好花红》引入课题,引出布依族。然后再说说同学们都知道哪些花的名字,引出 " 茨藜花 " 这种特殊的花。在第一遍欣赏完歌曲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茨藜花”的红色象征什么?为什么说红得像朝霞呢?这就能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聆听,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接着,我让同学们找出歌曲中最重要的一个节奏,基本上是贯穿全曲的一个节奏。那便是大切分节奏,之后把所有的这个节奏的旋律唱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掌握。

其次,我给孩子们介绍布依族的一种民间乐器,可是因为课前疏忽没有及时演示,视频没有能打开。想让孩子们听听勒尤的声音没有听到。

最后,我通过提问孩子们想送布依族小朋友什么花?在孩子们的回答中,我播放了《茉莉花》歌曲,结束了本堂课。

本节课的不足,在课的开头,孩子们的注意力还没有集中起来,就提出问题让孩子们听音乐,结果不会回答问题。在问为什么茨梨花是红色的时候,还是不能准确的回答,看来是教师引导的不是很好,以后的课堂上要多多注意了。

篇三:茨藜花教学反思

歌曲《茨藜花》是一首汲取我国西南地区民歌音调因素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运用“茨黎花”借物抒情,表现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抒发了他们对党的一片真情。歌曲为 3/4 拍、 G 羽调式,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体。全曲明快活泼、富有舞蹈性。旋律以“ la ”为主音作波浪式进行。时高时低,起落有致,优美抒情,充分地表达了布依族儿童在党的阳光下幸福成长的真切情感。

在我备课过程中刚开始演唱这首歌曲时,对这首“老歌”没什么感觉,心想:这种歌曲学生多半不会喜欢唱的。但是,为了找到感觉,我总是听、唱、弹起这首歌。经过多次演唱,渐渐地发现了歌曲其实是很美的,不禁越来越喜欢这首歌曲了。我以自己的歌曲范唱导入新课,以欣赏贵州风景和布依族风土人情的图片,如雄伟壮观的黄果树大瀑布风景为切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介绍有关布依族的情况,然后进入新歌教学,主要以多听多唱为主。这一节课,总体上来说,学生还是蛮有兴趣,比较完整地上下来。在第一个班教学后反思不足的地方:一、文字讲解部分过多。导入的介绍和布依族的介绍内容过多过繁,在歌曲本身上缺乏,有点避重就轻;二、重难点没有落实好,并单调枯燥乏味,学生难点依旧没有掌握,对歌曲的处理过于肤浅;三、准备不充分,比较匆忙,上课中出现读稿。我修改了教学过程,在后面的班级上稍微满意。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曾说过:“歌声通向心灵,心灵通向祖国”,深刻地揭示了歌曲审美情感的最高境界。因此,我们的演唱教学必须要确立情感教育的价值观,将审美情感像一根红线一样,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这趟课我认识到,教师良好的范唱不仅可以使学生熟悉、喜爱歌曲教材,而且能激发他们的学唱欲望。所以,教师不仅在课前将自身的演唱纳入备课内容,而且在课堂上要达到表演层次的基本标准,即面对全体学生准确而富有表情地演唱,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使学生受到歌唱艺术的感染,激发学唱的强烈欲望。这是演唱教学的审美潜能转化为审美 效能的一种表现。

醉花阴教学反思


醉花阴(一)

李清照的两首词,一首是《醉花阴》,另外一首是《声声慢》,这是我登上讲台后讲的第一堂课。

应该说,讲的还是比较顺利的,我想这与自己课前的充分准备十分不开的。首先我是将这两首词,自己认认真真的好好研究了一下,能够有感情的背诵这两首词;其次我参考了很多比较优秀的教案,从中对自己没有能够掌握的知识点进行了补充,对自己的读法进行了纠正,以及其他知识环节进行了补充;第三,在把正式的教案拿给指导老师看之前,我与小组同学进行了磋商,让他们对我的教案提意见和建议,自己修改。然后才拿给指导老师看;教案通过之后,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的演习,直到自己能够完全熟识上面的每一个环节,无论哪个方面在正式上课前我都能说出个甲乙丙丁出来。《醉花阴》我用的是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教师适机点拨法;《声声慢》我采用的是小组讨论法。

在正式的课堂中,整个课堂进行的循序有进,我想这与教师的教学应变能力,教学机智十分不开的。在课堂是,可能是讲课紧张吧,我对“佳节又重阳”的“又”字,“薄雾浓云愁永昼”的“永”字分析掉了,后来等到第一个课时结束的时候,我才想起来,于是我巧妙的安排,做了一个调整,加入了一个课堂质疑环节,结果如想象当中一样,没有一个人有疑问,所以我只好自己问了。也就正好,把自己讲漏掉的两个知识点又补充了进去,

第三个方面,我想谈谈,这次教学重点一个发现。那就是无论自己准备的多么的充分,有可能还是会有意想不到的问题或者事情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的活跃的。因而,我们应该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学,这或许比我们单纯上自己讲给学生的更多。刚刚说到了,对于那个教学质疑的环节,虽然没有同学课堂提问,但是课下还是有学生给我出“难题”了。她问道:“老师,我在有些参考书上看到的"佳节又重阳"是说的中秋节后又重阳节,这个又到底是什么含义呢?”幸亏自己当时灵机一动,才说出这样的话:“当然也可以那样理解。但是你想想,哪种理解更好,哪种理解更能够体现此人清照的那种思念丈夫的愁苦?”当然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后来我又下来查找资料,了解到“佳节”的出处就是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而且在很多的诗词作品中,佳节指代重阳节的比指代中秋节的多,因此后来我又给问我学生的问题补充了这个答案。真是活到老,学到老啊必须。另外呢,《声声慢》呢,我上的是一节讨论课,其中有两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学生的智慧。针对上片我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乍暖还寒”好还是“乍寒还冷”好,我自己设计的答案呢,主要是围绕这个天气的变化来答的,结果学生们经过讨论分析得出不仅有天气的变化这一层,而且还从南渡前后此人的情感角度来思考,真的是很出乎我的意料,这比我仅仅简单的从一个方面来思考更加的全面、合理。在下片当中,我提的这样一个问题,也同样遭到这种待遇,就是针对“大雁”这种意象的理解,我设计的答案主要是大雁是一种候鸟,能够南来北往,而词人清照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不能够回到家乡。从而表现出对国破家亡的一种感慨。我的学生们不仅结合词人的身世谈到了我说的这个方面,还运用典故“鸿雁传书”来说这只大雁就是以前为自己和丈夫传书的大雁,从而来表达自己对丈夫的深深怀念之情。

这也是初次登上三尺讲台我的一些感悟:课前充分准备;课中灵活多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将课堂还给学生。我想只要我做到这几个方面的内容,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遇到再多的困难,我也会处理的很好。这就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醉花阴教学反思(二)

昨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李清照的《醉花阴》,教完之后得在导入和诵读这两个环节作了一点思考。

一、导入与新授环节要紧密结合

《醉花阴》是李清照南渡以前的作品,主要写对丈夫的思念,词的主旨不难理解。我设计用邓丽君演唱的李清照词《一剪梅》导入,试图带动学生的情感从而进入词作的赏析。随着音乐的响起,我把《一剪梅》词的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示,学生对词的内容很感兴趣,甚至有个别学生跟着一起小声哼唱。学生们沉浸在音乐所营造的氛围中,这个情境的设置应该说还是比较成功的。接下来我让学生说说她们了解的李清照,学生回答出李清照的词分前后期,两个时期的词风是不一样的,应该说学生在她们知识的范围内能答道这些也是很不错的,我于是对李清照的前后期词风进行了总结,围绕她的人生经历讲了很多,等到进入本课学习时原本营造的相思氛围已经一扫而空了。回过头来看,我想在导入之后就直接引入李清照爱情词及她早期的人生经历,进入本课的学习是不是效果会更好?因为本课属于前期词作,内容上并不复杂,后期凄惨的人生经历、背景不介绍对本课也没有影响,这些课后还可以再补充。导入的作用一般是为了引入新课,好的导入能让学生对文本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一堂好课必然会有一个精彩的导入,有了好的导入还必须和后面的环节紧密联系,不然就会失掉作用。

二、诵读的作用及策略

古诗词的学习离不开诵读,诵读对学生在理解诗词感情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堂课我都会留一定的实际让学生诵读,往往只是请一两位同学起来示范或听名家朗诵,这样效果不是很理想。在今天课上我想能否尝试用诵读带动内容的讲解呢?于是我让学生先自由朗读,学生不是很投入。于是我请一位同学范读,读完之后我请其他同学点评,再让点评的同学自己示范,努力读出其中的哀怨和悲伤。其中有学生点评的较好,如“半夜凉初透”句,“凉”字稍重一些,后面“初透”轻缓似轻轻带过却给人一种凉意。“佳节又重阳”中的“又”字停顿时间要相对长一些,读出一种不忍面对的孤独,但又不得不面对的无奈之情。经过几个回合的点评和范读,学生对词的感情有了比较好的把握,齐读时有了情感,再也没有人笑了。我看到在互评互读的过程中学生参与度比以往单个人读教师点评要高出许多。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对作品读的多了,读出了自己的情感理解能力自然会提高。古人说“好书不厌百回读”,此言得之。

金色花教学反思


篇一:金色花

《金色花》是一篇阅读课文, 但我很喜欢它。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我”养仙人掌的经过:开始,我在阳台上养了一些花草,只有仙人掌活了下来。它那丑陋的样子是我忍不住大笑。然而,过了不久,仙人掌竟然开出了一场漂亮的金色花,于是,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惭愧。赞扬了仙人掌的坚强,表达了对仙人掌的敬佩和喜爱之情。

平时,我们班的一些男生总喜欢挑别人的毛病或者总是嘲笑别人。我也很曾耐心地教育过他们,但效果不太理想。为此,我也很为难。我想,这篇课文不是很好的教育材料吗?于是,在上课时,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曾无顾忌地狂笑过仙人掌的丑陋,现在却身为自己的浅薄庸俗而感到惭愧,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知道:仙人掌不论生存条件多么艰苦,它都能顽强地生长,并开出美丽的花朵。从而,知道了,我们不能看不起别人,更不能嘲笑别人,因为那样只能显示出我们的庸俗与浅薄;那些受人嘲笑的同学,也不要在意,你们总有一天会像仙人掌一样开出金色的花朵。

这节课,学生不但学到了语文知识,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教育,正所谓文道统一。

篇二:金色花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散文诗,重点是品读课文,把握文中深挚的母子之情。在教学中,两个班的教学内容一样,但是过程是不一样的。

54班的投影坏了,因此上课只用了学案,按照学案按部就班,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虽然也有合作,也有探讨和展示,但是总觉得比较死板,气氛比较沉闷。刚好两节语文课是一、三节,第二节课的时候重新思考了一下方案。

我把课文中的一些字词换掉了,结尾的对话也掉转了语序,然后再课件上展示出来,在课堂上让学生说说改的好,还是原文好,请说明理由。同学们讨论非常热烈,在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把学案上的问题都解决了。学生感觉时间过的很快,在课堂上也很愉快,因此,我觉得在55班的课是比较成功的。

由此想到:对于一篇课文,我们需要不断的琢磨,不断的钻研,以求找到最好的切入点,采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将课文中的重点难点不着痕迹的渗透在教学环节当中。换字法的设想来源于韩军博士的一堂课《大堰河——我的保姆》,此法可用于或散文诗当中,收效不错。

篇三:金色花教学反思

这是一堂徒具骨架而没灵魂的课。整节课上下来总觉得缺了点感觉,我想那就是语文味儿吧。尽管在课堂上几次三番地想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中,但总是浅尝辄止,整节课还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

预设的教学重点是“读一读、说一说”这两个环节,希望通过这两个环节学生能到字里行间去摸打滚爬,有所感,有所悟,但显然这个目标没有达成。 缪老师和包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其中的问题:朗读指导不到位。

首先是朗读的目的不明确,为“读”而“读”,尽管朗读的形式有所创新,师生配合读、男女声合读等,但学生被老师驱赶地读,只求形式不求实效。二是朗读的形式把握不当,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都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功能,有一定的章法可循。 特别是齐读,是教师必须谨慎选择的,滥用齐读会使学生产生殆倦,压抑课堂气氛,齐读应放在学生对课文的情感有所了解、有所感触之后,它是教学效果的一个检测。第三是自身的朗诵功底还有待提高,教师范读的精神固然可嘉,但在电教设备如此先进的今天,完全可以采用一些名家的朗诵,以提高教学效果。

这节课的教学还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传统的未必是不好的。在我有限的视野范围里,语文备课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环环相扣,通过逐层深入的问题解读文章;一种是板块分解,通过各个环节来解构文章。凑巧这次龙飞采用的是第一种形式,而我则采用的是第二种,在备课时我参考了很多资料,龙飞上课时用到的那些问题我很多次地看到,但每次心里都很排斥,都老掉牙的问题了,拿不出手。我苦心孤诣地设计了“ 读一读、说一说、比一比、写一写”等环节,自以为创新高于一切,却忽视了中一些必不可少的环节,比如整体感知。因为缺少这一环节,学生对这首散文诗的理解总是支离破碎的。板块式教学的最大弊端在于割断了课文中原有的情感脉络,语文的“听、说、读、写”很多时候是一个综合体,不能截然分开。作为一名新教师,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改一改浮躁的毛病,对传统的一些教育方法也不能一概否定,在扎扎实实的基础上创新。

新课标中强调语文应该注重整体感知和熏陶感染,教师应努力调动文字本身的力量,引领学生去感知文字背后魅力。这就要求教师要有良好的文本感知能力和分析能力,其中分析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大学时非常喜欢陶渊明的“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自己读文往往囫囵吞枣,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然而现在走上讲堂发现把“感觉“说出来是见很不容易的事情,而对自己没有感觉的文章产生感觉也是件不容易的事情。说实在的,对泰戈尔的《金色花》我兴趣不大,我也无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母子情,后来查阅了很多资料,慢慢有了感觉,但始终不是自己的,我想这是我的课上不深刻的根本原因。“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只是一个笑话,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能力是不可或缺的,而如何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是这节课留给我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以上几点导致我这节课如浮光掠影一般,留给学生的东西并不多,他们随我在地面上挖坑,却没有深入去取水,他们的心灵没有得到滋养。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一堂课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堂课应该像一部小说一样,有悬念、有高潮,使观赏者不忍释手。但显然我若要到此境界还需要一定的时日和磨练。这次开课留给我很大的思考空间,我,将在语文教育的道路上摸索前进。

在认真反思后,我觉得将这课堂做如下改变:导入——录音范读——整体感知(五个画面)——说说你最喜欢那个画面,为什么(在此过程中渗透朗读指导)——集体朗读——与《仿佛》做一个对比——将“写一写”部分留为家庭作业。

七色花教学反思


篇一:七色花

《七色花》是一篇童话,写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并用它实现了自己的七个愿望。教学时,我通过引导、讨论,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珍妮用最后一个花瓣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帮助小男孩健康起来。大家都喜欢这个可爱善良的小姑娘。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争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我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和交流时间。然后,再和全班同学分享。学生争先恐后、畅所欲言。“我要很多钱,送给所有贫穷的人,让他们过上好日子。”一个同学说。“我要建很多学校,让孩子们都去上学。”另一个同学说。有的说:“我希望所有的白血病人都能健康起来。”有的说:“我要建很多漂亮的房子,让无家可归的人都有房子住。”“我要送给爸爸一辆摩托车,因为他的车子坏了。”“我想到北京看看真正的天安门。”学生的愿望还有很多,很多。有的刚说完又抢着要发言,连平时不喜欢发言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我尽量让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还特别照顾那些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

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只要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再加上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的灵性可以得到舒展。这一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动。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心灵。

篇二:七色花教学反思

《七色花》这篇课文,是我上得最开怀,学生学得最开心、最自主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童话,篇幅虽长,但浅显易懂。

通过课前的预习、课上自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悉课文。我是通过抓课后问题来学习的。首先让孩子们通读全文,自己找出每一片花瓣的使用。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夏云飞读完后第一个举起手来,他端起书,按照顺序把每一片花瓣的用法请清楚楚地讲了出来,并且是和我做的教具上的语言相差无几,比如说:带面包圈回家;到北极;要玩具;让玩具回家……让小男孩健康起来。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我好好地表扬了他一番请他坐下。

学生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接着自由去找你认为最有意义的一片——最后一片青色花瓣。又最后一片的具体描写我给了孩子们三个部分的读、勾画。 请大家自由地读课文20——22自然段,用横线表示珍妮看到的;用波浪线表示珍妮想到的;用括号表示珍妮怎么做的。学生们非常快的找完了要求作答,我请杨辉林给大家反馈。勾画完全正确。逐步让孩子们体会珍妮小心翼翼的动作及心理活动,并启发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小男孩的生活不便和心理的极大痛苦。 学生都仿佛亲身感受到了,所以强烈的对比朗读,效果奇好,吕嵩凌读第7次的语言,另外6名同学分别读前6次的语言部分,每次对比读下来,给全班同学一次次心灵上的撞击,我知道,为别人带来幸福和快乐的那种子种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篇三:七色花教学反思

《七色花》是一篇童话故事,写的是小姑娘珍妮得到一朵神奇的七色花,并用它实现了自己的七个愿望。这篇童话,篇幅虽长,但浅显易懂。教学时,我首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把学生预习中提到的问题写在黑板上。这次同学们提的问题比上一堂课有了进步。有的提珍妮是怎样得到七色花的?珍妮用七色花做了哪些事?看到孩子们提的问题大部分都能在课文中找到答案。我就顺水推舟,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答案。然后全班交流。交流完,我引导学生比较这七个愿望,哪一个愿望最有意义,为什么?大部分学生都认为珍妮用最后一个花瓣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帮助维佳健康起来。让学生明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给予别人,快乐自己。我又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实现什么愿望?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都争着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与别人分享。小丘说:“如果我有七色花,我要变出治疗甲型H1N1流感的药。”小健说:“如果我有七色花,我要让台湾马上回归。”小玲说:“如果我有七色花,我要让世界永远和平。”小黄说:“我要让地震永远消失。”……

课堂是学生舒展灵性的空间。只要留给学生思维和想象的时间和空间,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再加上老师的引导、鼓励,学生的灵性可以得到舒展。这一节课,我最大的收获是感动。我发现孩子们都有一个善良、美丽的心灵。这节课我上得最乐,学生学得也最开心,也学得最自主。

大班七色花教学反思


篇一:大班七色花

《七色花》是北师大版第五册第九单元以“幻想与想象”为主题的第二篇课文,是一篇根据前苏联着名童话改写的选学课文。课文写了小女孩珍妮用神奇的七色花帮助她做事的,启示人们要关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全文紧紧围绕“神奇的七色花”从“得花”到“用花”,层次分明。珍妮用七色花瓣做的7件事,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从先到后一件一件有详有略地写,条理清晰。语言重复较多。除了第6件事略写外,其他几件事基本上都按珍妮遇到什么困难或想要什么、她怎么做、结果怎样的方法叙述,写法相似。

教学时,我由题目导入,引入新课后,我出示了学习提示,让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思考:1、珍妮是怎样得到七色花的?2、这朵七色花是什么样子的?3、这朵七色花神奇在哪儿?接着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珍妮有哪七个愿望?都是什么颜色的花瓣帮助她实现愿望的?学生经过认真读课文后,都得出了答案,并且通过比较,都认为珍妮用最后一片花瓣做了一件最有意义的事——帮助维佳获得了健康和快乐,自己也得到了快乐,从而明白了一个道理:做有意义的事情,既能帮助别人,又能使自己得到快乐,即:帮助别人,快乐自己。

趁着学生学习兴趣很高,我适时的提出问题:“假如你有一朵七色花,你想用它做什么?”让学生写下来,在班上交流,使学生明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最有意义。

通过上课觉得有以下不足:

1.教师应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强调以学生自学为主。

2.根据童话的特点,应加强朗读练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进入课文描写的意境,感悟蕴含的思想内容。

3、课文篇幅较长,但浅显易懂,可要求学生默读,重点部分朗读。

4、学习课文时,不要简要地对珍妮进行是非评价,而要引导学生明白,做有意义的事最快乐。

5、复述课文任务没有落实,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

篇二:大班七色花教学反思

一、时刻警醒自我

对于教师来说,爱是不可须臾成缺的,只有以挚爱奠基,教师才会倾尽精力,激活智慧,把自己的全部热情,甚至生命献给他所热爱的事业和学生。教师们都有一颗不泯的童心,他们总是保持着真诚、热情、乐观和积极,他们十分乐意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一同欢笑,一同烦恼,钱梦龙老师说:教师只有始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才能以自己的心去发现学生的心。"多改变自己,少埋怨环境"是魏书生老师总结的涵养性情的一条法则。这给予我的启示便是教师要以平稳的情绪和愉快的心境投入工作,善于营造亲切、和谐的愉快的教育气氛,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与发展。在今后的工作中,以名师们为榜样,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新课程标准非常明确地把"合作交流"作为营造新课堂氛围和培养不宪政的重要目标。作为教师更重要懂得合作交流的重要意义。开敞胸襟,乐于交流句通,不孤芳自赏、不自我封闭。与学生亲密交往、平等对话、真诚交流,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真诚相对,相互扶持。教师的成长离不开身边的长者、名师的指点和帮助,团结力量大,集体的智慧永远大于个体。豁然大度,宽以待人,不斤斤计较,不"同行相轻"也同样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条件。不断的自我反思,不断提升,在合作交流中不断提高自我。

三、立足本职,做好工作

爱岗敬业,加强修养。由于教师的职业,是育人、塑造心灵的事业,因此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甚至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时刻注意自身道德情操的修养,通过言传身教,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渗透为人的道理,帮助学生塑造健康人格,为他们今后美满人生铸造坚实的基石。

用心育人,建立平等关系。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人是有情感的,需要教师的关爱和关心。教师要在生活上、思想上和情感上要给予关怀。因此,教师要学会缩短与学生的情感距离,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心理变化,要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体谅他们成长过程中的难处与烦恼;要建立起新型的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拉近与学生的心灵距离,沟通情感,才能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要无怨无悔!对教学过程负责。为了使自己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要坚持经常学习时事政治、专业理论等;要多听课,虚心请教,学习别人的长处,领悟教学艺术;每上一节课,都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案,做好充分的准备,认真完成每一个教学环节。对学生未来负责。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又是环环相扣的过程,一个环节出现缺陷就会影响其它环节,从而影响学生的正常成长。因此,教师要立足当今,放眼未来,以苦为乐,甘于寂寞,充当人梯,为家长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社会负责,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千秋大业负责。对学困生负责。帮助学困生是教学工作的重任,因为一个班级里面总存在学困生。对于学困生,教师在教学上、情感上应给予特殊的关顾,如课堂上多提问、多巡视、多辅导,对他们取得的点滴成绩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树立信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师要勇于摈弃旧事物、接受新事物,要敏锐地了解新思想,认真地研究新理论,主动地、迫切地学习新知识,开拓进取,更新观念,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篇三:大班七色花教学反思

这是我第二次执教《七色花》这活动,从最前面的欣赏七色花,有什么特点到接下来的欣赏故事,对故事的理解等环节进行的都比较顺畅,因为幼儿对这个故事都比较感兴趣,听的也相对比较认真,所以能按着老师的思路一直下来,并且能达到一定的要求,能够简明并且完整的把故事的一些情节有条理地说出来。孩子们能轻易的告诉我七色花有哪七种颜色的花瓣,并且还能清楚地告诉我第一片花瓣是主人公珍妮是把它用来找回家的路;第二片花瓣是把打碎的花瓶复原;第三片花瓣是借着七色花的魔力去了北极的冰山上;第四片花瓣是用来从冰山上回家的;第五片是因为自己羡慕别人有玩具而用花瓣变出了很多很多的玩具;这6片花瓣都是小女孩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的,但是在用掉这么多花瓣后才发现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于是她把最后的一片花瓣用来了帮助残疾的小男孩,让他能和健康的小朋友一起跑跑跳跳,终于在这个时候珍妮才发现了用这七色花最后的一片花瓣给自己和给小男孩带来了快乐。正在这个时候我们班一调皮的男孩子不服气了,便说:“我觉得去北极的那片花瓣才是最有意义的!”

我没有忽略他的发言,想本次活动的主旨和重点不完全在于理解故事的层面上,而是在今后能留给幼儿什么东西?带给孩子们什么影响?那么究竟在孩子的心中哪一片花瓣是用的最有意义的呢?虽然故事中是这样设计最后一片帮助小男孩的花瓣是最有意义的。我想听听孩子们的心声,于是我将计就计问道:“那么我请问在坐的小朋友,你们觉得是哪一片花瓣用的最有意义呢?”

谈到哪一瓣花用得最有意义的时候。孩子们发言都非常活跃,说了很多种,有的说第一片花瓣最有意义,没有这一片,她根本回不了家,后面的事也就不存在了。有的说倒数第二片有意义,玩具太多了,交通堵塞了,这片花瓣让全城的人看到了最多的玩具。还有的说第二片花瓣最有意义,如果不把花瓶变回原来的样子,妈妈就会生气……我逐个引导分析,最后让孩子们得出统一的结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确实这也是编者的意图。我看出不少孩子并不服气,虽然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不得不认为最后一片花瓣最有意义,但是在内心,他们不一定接受。有人说,尊重孩子的独特体验是一方面,但是不引导,任其随便瞎说也不管是不可行的。我觉得是的,尊重是一方面,价值引导又是一方面,不能为了盲目尊重失去我们应有的价值引导。但是这一课从孩子们的角度看,孩子们对其他几瓣花用法的看法也不无道理,就说到北极去吧,这一难忘的经历对她来说就能说没有意义吗?关心他人确实是美德,是应该引导学生去感受,但是我们不能

过度强调语文的教化作用,把我们的体验强加给孩子。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见解!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