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心得体会 > 新农村建设发言稿 > 导航 > 大力实施沼气富民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发言稿

大力实施沼气富民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每个人的想法和观念都不一样,你觉得是错的事,别人不一定觉得。心得体会可以把自己当做书中的「主角」来写。写心得体会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写作训练,写心得体会可以提高我们对思维的训练。心得体会应该怎么制定才会更好呢?你不妨看看大力实施沼气富民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县位于临汾市东南部,县域总面积1170平方公里,辖4乡6镇、212个行政村,总人口31.3万,其中农业人口25.1万。
去年以来,我们按照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要求,在省、市的统一领导下,把发展沼气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突破口,科学规划,政策扶持,加强管理,整体推进,大力实施农村沼气富民工程,大打了一场沼气工程建设的人民战争。2005年,全县累计完成沼气池建设10560个,占到全县农村户数的1/6,产气投入使用的达到80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回顾一年来沼气建设的实践,我们的做法和体会是:
一、沼气建设与畜牧养殖业发展结合,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近几年,我们大力度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形成了以粮、果、菜、畜为重点的农村经济发展格局。其中,畜牧养殖业发展势头强劲,2004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到22万头,养牛存栏达到8.7万头。我们依托畜牧养殖业为沼气建设提供的充足原料,按照省、市的目标要求,提出了实施沼气富民工程的思路和规划。在2005年初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上,县委、县政府把建设10000个沼气池,作为给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向全县人民庄严承诺。通过采取分解任务目标、典型示范带动、每建一个沼气池财政补贴500元、大力推广普及技术等措施,促进了全县沼气建设快速启动,蓬勃发展,先后涌现出千池乡镇7个、百池村19个、猪—沼—菜、猪—沼—果,复合菌实验等示范区50个。沼气工程建设把粮、果、菜、畜等产业有机地连为一体,上带养殖业,下促种植业,形成了农村多产业联动的发展格局。沼气富民工程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养殖业的积极性,拉动全县养猪户增加2700余户,新增饲养量近20000头,促进了我县畜牧业又一黄金发展时期的到来。
二、沼气建设与生态农业发展结合,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真正把沼气工程建成惠民工程、富民工程,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我们积极引导农民充分利用沼渣、沼液,改良土壤结构、增强产品品质、提高土地产出,大力发展生态无公害农业。南梁镇涧峡村农民普遍实行沼渣肥田、沼液浸种等综合利用技术,去年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丰收,对照增产幅度达到30以上。唐兴镇世家庄村大棚示范区建设沼气池76个,普遍采用沼液喂畜、沼渣肥田、沼气灯增温补光等立体生态种养模式,生产的无公害蔬菜、瓜果和生猪产品成本低、价格高、利润空间大,形成了以沼气为纽带的种植业、养殖业的良性循环,日光温室棚均效益提高了1000—3000元。全县500多个果园建起沼气池,通过沼液喂猪、果树叶面喷施沼液、沼肥施用等技术,果实增重快、病虫害少、光泽鲜艳、畅销市场。节支等于增收。经测算,全县10000多个沼气池投入正常使用后,每年可节约用煤1.5万吨,节约用电100万度,节约养猪饲料款150万元,直接和间接增加农民收入2000万元以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明显。
三、沼气建设与村容村貌整治结合,改善了人居环境
村容整洁是建设社会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我们以发展沼气为契机,大力整治村容村貌,基本实施了三个目标。一是家居温暖清洁化。通过改圈、改厨、改厕,人畜粪便流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处理,达到了粪便无害化标准,农民住房整洁明亮、厕所干净卫生、庭院花果飘香。二是农村环境优良化。我们把沼气建设与村村通、爱国卫生和植树造林活动有机结合起来,重点实施了硬化、美化、亮化、绿化“四化”工程,大力开展了清垃圾、清污染、清柴垛、清路障的“四清”运动,从根本上解决了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三是生活质量文明化。户用沼气方便、快捷、卫生,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让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农民的生活质量更加文明健康。
四、沼气建设与先进性教育结合,密切了干群关系
去年以来,我县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先后在机关、乡镇和农村展开。我们把沼气工程建设作为检验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的一个重要内容,作为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的有效举措,加强领导,三级联动,整体推进。县上成立了沼气工程建设领导组,在农业局成立了可再生能源中心,主抓沼气工程建设,把10000个沼气池的建设任务,逐级分解落实到了乡镇、农村和农户,作为考核乡镇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全程督查,严明奖惩。在工程建设最关键的5—8月份,一日一报、一周一查,全县通报。我们从工程建设开始,就把技术服务和规范管理,作为工程成败的重要举措来抓,开展技术承包、技术骨干、印发技术资料、实施终身负责制,确保了沼气池建设高标准、高质量、见成效。县直机关党员干部支持沼气建设,心系沼气建设,积极开展帮扶活动,共帮扶建设沼气池1910个。县委书记张德英在里砦镇张桥村、县长郑建文在中卫乡浍史村分别帮扶两户,每户资助1000元。农村党员干部精心组织,示范带动,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卫乡南绛村71岁老党员王玉生在身患癌症的情况下,响应县委、县政府号召,积极配合支部、村委工作,在南绛村第一批建起沼气池,并义务作宣传员、讲解员,促使南绛村沼气工程迅速发展到110户,实现了三个百分之百,即百分之百农户养猪、百分之百农户建池、百分之百沼池产气,在规模、标准、效益等方面为全县树立了样板。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利用沼气工程建设这一平台,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业的关心、农村的关注和对农民的关爱。沼气工程建设富裕了农民,发展了农村,消除了干群隔阂,密切了干群关系,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我县沼气工程建设呈现出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沼气的积极性,为今后沼气产业的发展壮大点奠定了坚实基础。今年,我县广大农民群众发展沼气的热情更高,劲头更足。我们将借全省农村经济工作会议的东风,随民愿、顺民意,继续大力实施沼气富民工程,为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而努力奋斗。

f132.cOm更多心得体会扩展阅读

大力营造环境全面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重点内容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实现“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协调发展”为目的,有效地破解“三农”问题,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联系本部门实际,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的原则,强化城乡规划建设职能,营造良好的环境,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优质的服务和有力的保障。

一、营造优质的政务环境,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只有各级党委、政府及各部门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积极参与,才能保证新农村建设顺利进行。因此,我们要从自身建设抓起,创造一个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发展。一是加强政务公开工作,全面提高政务透明度。通过加强和完善互联网建设和局域网的联接,方便群众了解建设行业的法律法规,了解机关办事服务流程、依据和收费标准,了解建设局的职能和工作情况,打造一个与群众互动沟通,方便社会监管的信息平台,为实现机关办公自动化夯实基础。二是加强机关作风建设。以深化理想、责任、能力、形象的“三有一好”和开展保持共产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以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为手段,狠抓机关组织纪律,强化队伍的教育管理。同时,加强机关办事人员的业务培训,使之熟悉掌握机关服务的各项要求和标准,不断提高办事效率、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树立良好的机关形象。三是完善“服务评价制度”的配套建设,增强评价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强化评价制在年度考核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度的作用,使之真正成为方便群众监督,促进机关作风好转的考评制度,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纪律保证。四是简化行政审批手续,坚持“就低不就高”的收费原则,降低规划建设成本,创造良好的政务氛围,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进程,扩大农民就业空间,切实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有效增加农民收入。

二、营造依法、规范法制环境,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是加大法制宣传力度,增强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载体,广泛宣传《城市规划法》、《建筑法》、《环境保护法》等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对建设法规的了解。革除盲目建设陋习,倡导文明建设新风,从认识上克服“未批抢建、乱搭乱建”的思想倾向,依法依规文明建设。同时,抓好队伍的法制培训,营造学习用法氛围,全面提高队伍的懂法、用法的依法行政水平。二是突出法规监察作用,强化建设法律法规实施的监督指导,逐步构建法律实施的保障机制,提高依法行政工作的抗风险能力。严格实施《**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条例》,强化城乡规划的管理。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节约土地、延续特色、简明实用”的原则,结合实际,编制《新农村规划建设整治工作指引》、《新农村住宅通用设计图集》和规划示范文本,以指导新农村改水、改厕、改灶、改路、改房“五改”为重点的规划建设和整治工作。同时,加强建设领域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大力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和散装水泥,全面提高建筑业节能水平,促进新农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三是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强化行政执法责任制配套制度建设,理顺工程执法管理体制,促进行政执法责任制的规范实施。

三、营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规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是依法整顿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为提高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维护建筑施工安全,促进建筑业的健康运行,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资源永续利用、环境不断改善、生态良性循环的发展目标打好基础。做到“六个严格”、“二个引导”。即:严格落实工程施工许可制度,从源头上遏制工程开工不报建、工程竣工不验收备案的状况,确保工程建设全程纳入政府的监管。严格落实工程质量监督制,加强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各方行为主体的监督,规范和强化图纸审查、工程监理、现场监督、建材检测、竣工验收备案等五大关键环节的把关,进一步构建科学完善的工程质量保障机制,确保工程质量。严格落实建筑市场的准入和清出制度,以“优胜劣汰”为原则,强化市场调节手段,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从业企业的整体素质。严格落实工程招标投标制,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在此基础上,建立跟踪管理制度,加强工程中标的监督管理,以延长管理链条,堵住工程中标后进行违法转包、分包的漏洞。严格落实工程造价审核制,规范工程计价行为,维护合理造价,提高工程投资效益。严格落实施工安全监督制。以安全生产许可制为配套,进一步建立健全施工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和保障体系,强化施工生产全过程的监督把关,确保施工安全无事故。引导市场主体的多元化发展,缓解建筑市场特别是镇一级建筑市场供求不平衡的状况,逐步解决好低素质队伍占领市场份额的问题。引导和扶持市场主体的规模化发展,提升综合素质,增强建筑企业的发展竞争力。

二是依法规范好燃气市场秩序,为全面维护燃气安全,确保人民群众用上“放心气”把好源头关。具体做到“三个深入”、“一个推进”。即:深入开展燃气安全生产、安全使用守则的宣传教育工作,不断增强企业的安全生产意识和人民群众安全使用意识,促进安全生产责任的落实,提高燃气生产、使用的安全系数;深入开展燃气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按照“先县城后乡镇,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大力抓好全县燃气销售点的安全整改,从根本上解决好燃气布点不合理造成安全隐患突出的问题,同时,抓好企业自用燃气的整顿规范工作,确保燃气安全;深入开展燃气市场的综合治理,积极会同县物价、质监等部门加强气价、气瓶、计量的监控,查处违法经营、违法运气等不法行为,全面规范好市场经济秩序。推进瓶装气向管道燃气过渡的前期工作,为县城普及管道燃气做好准备。

四、营造优美、生态的城市环境,带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城市是区域的增长极,是区域的核心。为此,我们要按照建设生态**、绿化**的目标要求,加强县城的市政配套和环境的美化、净化、绿化、亮化建设,扎实推进“南进”、“北靠”、“东拓”的战略,建立新型的城乡协调关系,改善城乡结构和功能,促进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推动城乡一体化、农村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实现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重点抓好十一项工程:一是抓好**路第二期整治改造工程;二是抓好**河沿河道路的整治改造;三是抓好**河两岸的绿化美化建设;四是抓好县城“**出口”道路灯光安装工程和脏乱差的整治;五是抓好县城**广场二期工程建设;六是抓好县城**大道延伸段的完善;七是抓好县城文、博、图“三馆”的**大道建设;八是抓好**路**段的周边环境整治;九是抓好**工业城地段主排水配套工程建设;十是积极抓好**南路建设的准备工作,争取早日动工建设;十一是抓好旧城改造和“穿衣戴帽”工程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之刍议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也是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9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美丽蓝图。下面本人结合我县实际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几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牢农村经济发展的“牛鼻子”

经济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离开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牵紧、牵牢农村经济发展这个“牛鼻子”,才能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路走好。

(一)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当前我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决定了农民家庭单干这一模式难以形成规模效应,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极为低弱。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农产品统一大市场的矛盾逐步显现,新时期农业的发展迫切要求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于是农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但其发展壮大状况令人堪忧,有的名存实亡,有的甚至是昙花一现。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这一发展农村经济有益形式的作用呢?本人认为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育和发展它:其一,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早,但发展步伐不快,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合作社还为数不多,发挥的作用也不十分明显。农村专业合作社是当前我国农业发展的一条重要出路,政府部门要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引导过程中要根据农产品分布的区域性来发展,注重“一乡(镇)”乃至“一村”,如积极发展蔬菜专业合作社、茶叶专业合作社等。其二,着力在规范运作上下功夫。

我县农村专业合作社普遍存在在体制和机制上的缺陷,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在一些合作社或多或少存在着,且大多是松散型的组织机构。要引导其从松散型组织向以资金为纽带的紧密型组织发展,另外要从完善制度、加强管理等方面入手进行深层次的改革,使其逐步步入规范化轨道。县级可建立专业协会对其进行指导和提供信息等方面服务。其三,大力培养其独立的竞争意识。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近年的新生事物,政府加大对其的扶持力度本无可厚非,但却容易滋生一些合作社“等、靠、要”的不良思想,这是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市场主体的最要不得的致命弱点。政府要改变长期以来拨款的简单扶持方式,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有利于激活合作社积极性和活力的扶持方式。着力培养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独立、自主、自强地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真正成为自我发展、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

(二)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的新型农民。第一,大力推进农民文化、技能素质培训工程。加大对农民素质培训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水平。可以尝试建立村级农民培训中心,为有关部门实现服务职能下移到村,创设一个良好的载体与平台,建立各职能单位定期到村级农民培训中心开展培训服务的制度,真正把培训班办到农民的家门口。第二,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社的“经营型农民”的襁褓作用。引导更多的农民参与到农村专业合作社中去,锤炼经营的本领。

(三)大力实施“强镇兴农”战略。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努力加强中心镇建设,把中心镇建设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大抓手抓紧、抓好,在政策上、资金上给予中心镇更大的倾斜。要通过放权让利、放水养鱼的方法,做强中心镇这一“龙头”,放大集聚、辐射的效应,以此推动全县新农村建设。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钱袋子”渐鼓的农民最热衷的事情可说就是建房,但是由于缺乏长远规划的指导,我们不得不面临这样一个令人痛心的事实:农民一次又一次的易址建房,但新房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许多不足10龄就被淘汰,面临重新拆建的问题,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甚至许多农民只建新不拆旧,结果造成一些“空心村”、“破房依着新房,新房乱成一团”、“有新房无新村,有新村无新貌”的现象。造成以上事实的根源是:其一,农民对农村发展走势缺乏清醒的认识;其二,村庄规划起步较晚。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我县而言,首要的就是解决村庄规划问题,即必须以规划为龙头。

(一)规划要以政府为主导。村庄规划是一项长远性的系统工程,它不是农民个体所能承担的重任,基于我县目前农村发展的实际,亦非普遍村集体所能承受之重,是目前非政府莫属的公共服务重要内容之一。规划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支持,农民参与”的原则,在全社会形成“建设新农村规划须先行”的浓厚氛围,坚持用“科学规划”理念武装农民头脑。

(二)规划要坚持因地制宜。各村发展步伐不一,地域特点和经济能力也不尽相同,因此规划不能搞一刀切,要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从各村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开展规划工作。坚持有选择、分类型、分层面扎实推进规划工作,忌搞“村村一张脸”,努力形成“一村一景”各具特色的新农村。

(三)规划要与宅基地整理相结合。我县农村住宅普遍占地在200平方米以上,多数甚至达数百平方米之多,且多数是土木结构,可以说普遍呈现出“面积不小,质量不高”的局面。一方面,许多农民建造新房的要求极为迫切;另一方面,在“人多地少”的客观条件下,农村住宅建设审批制度又极为严格。改善农民住房条件与保护土地两者矛盾日益显现,宅基地整理工程可说是调和这对矛盾的一大法宝。通过宅基地整理,引导村庄集并,人口聚集,退出原先占有的耕地或老宅多占的土地,提高用地的集约化水平,达到“退宅还耕”、“盘活土地资源”的目的。

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环境整治为切入点

“垃圾成堆堆,污水随地流,灰尘满天飞,苍蝇排长队,蚊子开大会”这是对许多农村恶劣环境的形象描述,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根本要求相去甚远,造成农村生活人居环境恶劣,究其原因,不外乎是:第一,缺少硬件设施;第二,农民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如何缔造优美整洁的高质量的农村人居环境,急待“对症下药”。

(一)加大财政对农村环境整治的转移支付力度。从我县目前实际情况看,农村建有垃圾池的村尚为数不多,更甭提垃圾中转站、垃圾填埋场等较高层次的要求了。况且从目前我县村集体经济普遍较为薄弱的现实出发,我县农村还未到有能力自行解决环境问题的阶段,作为浙江这个经济大省中的欠发达县,这就需要争取上级政府对我县农村环境整治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加大财政对我县农村环境整治的转移支付力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主要用于建设垃圾池、垃圾填埋等硬件设施,为农村环境整治夯实硬件基础。

(二)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农村环境整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长期性的基础工作,所以必须建立该项工作的长效机制。第一,要大力开展环境卫生宣传教育活动,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在农村形成“讲究卫生,人人有责”、“爱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良好风尚。让人人参与到环境整治中来,牢固树立以爱护环境为荣,以污染环境为耻的观念。第二,要建立农村环境保洁制度,以行政村为主体,建立一支义务农村环境卫生保洁员队伍,开展日常卫生保洁工作,当然有能力的村可考虑有尝服务。第三,环境整治不仅仅是卫生整治,还包括社会风气整治。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人情淡漠、唯利是图、道德信念滑坡等问题在也农村大行其道,赌博风、麻将风可谓十风盛行。解决这些问题,要以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为抓手,在农村设立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开展健身、学习等有益的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此举在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的同时,还可达到减少矛盾纠纷的目的,有利于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加以推进。这是新时期党的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加强水利建设,如何高标准、高质量解决好农村饮水问题,如何完善农村灌排体系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水利工作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同时,中央又提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的发展战略。这些都是新形势下指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的基本依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水利工作而言,当前,就是要坚持四个立足点,扎扎实实地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一、立足于人民群众基本生存条件的改善,大力推进甘露工程建设,解决饮水安全。
一是在国家“八.七”扶贫攻坚及农村饮水解困的基础上,彻底解决饮水困难,从根本上解决人民群众的吃水难问题。二是以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落脚点,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工程进度,力争使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70以上。三是围绕农村城镇化的推进,抓好集镇供水工程建设。完成12个乡镇集镇供水水厂建设,解决15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四是强化管理,优化服务,降低成本,提高水质,发展和扩大供水市场。
二、立足于粮食生产能力的提高,大力推进现代农田灌溉工程建设,保障粮食安全。
一是围绕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目标,以推进产业化为契机,以增强粮食产量为动力,按照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大力抓好小型灌区建设。突破性地发展“五小”(即小井、小塘、小库、小渠、小窖)水利工程建设,以增强农业作物的抗灾能力;加大现有水库渠网配套工程建设和现有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力度,对水利设施进行大修复、大改造、大配套、大建设、大提高;增加科技含量,进一步做好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大力推广“U”型渠、滴、喷、微灌等节水技术,并积极推广新一代旱地龙抗旱剂的应用,发展耐旱、耐涝及抗灾作物的生产。二是加强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着力建设好五大万亩灌区。把灌区生态林网与农村路网相结合,力争把各灌区打造成“渠成网,树成行,路相连,人水和谐,洪旱无虞,环境优美”的山区水利现代化节水灌溉示范区,逐步构建“以水为线,依林铺路,小镇连景”的生态水利风景区,实现农业水利向生态水利、环境水利、经济水利和旅游水利的根本性转变。
三、立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大力推进山川秀美工程,保护生态安全。
一是抓好小流域治理工作,以流域为单元,以村庄为依托,坚持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实行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二是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以生物治理为主,工程治理为辅,达到涵养水源,拦沙固土目的。同时实施保土耕作措施,因地制宜采取等高带状耕作等高沟垄耕种、横坡栽种、间作套种、轮作或少耕免耕等生产方式。三是加强排污口的管理,严禁垃圾倾倒河边,严禁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中。四是切实抓好农村河道清淤清障和生态建设,改善农村水质状况,建设“碧水”工程,创造生态乡村,给广大农民群众提供舒适优美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水、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五是实施“以电代燃料”工程。把“以电代燃料”工程与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有机结合起来,保护林木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
四、立足于解决水患问题,大力推进防洪保安工程建设,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安全。
一是进一步加强水利防灾工程体系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把病险水库加固与改善库区周围生态环境相结合,使每座水库在充分发挥其防洪减灾效益的同时,成为当地标志性建筑,成为当地的人文风景;加强堤防建设,基本形成较完整的防洪工程体系,使重点乡镇集镇能达到防御10年一遇洪水能力;整治河道,加快中小河流防洪工程建设进度,努力提高河道防洪能力;分期分批对重点地质滑坡险点进行根治,消除隐患。二是加快完善各项防汛非工程措施。建立完善山洪灾害水文、气象、地质监测站网,构建预警预报及信息发布系统;尽快完善省、市、县三级防汛通信专用网,并逐步延伸到基层乡镇防汛指挥机构,早日实现信息传输自动化和资源共享;加强防汛及科技应用知识培训,提高基层防汛队伍整体素质,以适应新形势防汛抗灾工作需要。

发扬排头兵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是破解南海发展瓶颈,实现我区“十一五”规划战略目标的客观要求,对于全面建设富裕,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XX局将严格贯彻落实区第一季度经济分析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统领工作全局,充分发扬排头兵精神,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实现“两个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一、抓好管理与服务,在加快我区经济发展方面狠下工夫,不断夯实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的经济基础
1、抓好重点项目。要实现社会主义新村镇的各项目标,发展是关键。离开发展,新村镇建设毫无意义。XX将以重点项目为切入点,不断提高我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质量,为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为此,我局成立了重大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一把手”担任,成员包括分管局领导及业务科室负责人,领导小组主要负责对重大项目进行跟踪、公关及贴身服务,并协调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重大项目能够顺利获批。同时,积极同国家、省、市发改部门及上级有关职能部门进行联系,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为项目的顺利获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当前,我局的工作重点是全力以赴抓好XXX项目的立项报批和前期衔接工作,确保该项目顺利获得批复,早日开工建设。
2、优化审批服务。一是抓紧完善社会投资项目网上登记备案系统及固定资产投资审批、核准系统,方便企业和群众;二是进一步简化审批环节,原来5天办结的项目力争4天完成;三是建立项目报批“绿色通道”。特殊项目及重点项目,材料齐全的即报即办,材料不齐的,在承诺补齐的情况下先办后补。抢险抗灾等应急工程项目,先开工后补办手续。我区后进村的交通、道路、供水、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一律以特殊项目对待,特事特办,从而加快后进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其发展环境,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努力提高自身经济实力。
3、加强产业引导。一是继续调动各村委会发展本村经济的积极性和热情,积极向上争取政策和资金扶持,引导和扶持符合我区产业政策的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二是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产业政策及法规,严把项目立项关,避免引进一些低产值、高耗能、污染型企业,从源头上杜绝不符合产业政策和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上马,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质量。
二、抓好规划与调研,在谋划新村镇建设的思路上狠下工夫,当好区委区政府的参谋助手
1、全面贯彻落实“十一五”规划,以此为统领,抓好村级规划编制。建设社会主义新村镇要抓好规划,这是新村镇建设的灵魂与前提,而村镇规划不应单纯是空间布局上的规划,应该是综合农村人口的素质、经济、产业、环保、就业、职业、社会稳定等方方面面的规划。同时,村镇规划不仅仅是本村的规划,必须要在符合我区“十一五”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实现村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有效衔接、对接,避免“各自为政”,出现“小规划、大混乱”的情况。XXX一方面将加大“十一五”规划的推进、落实力度,将“十一五”规划中的思路和措施付诸实践,成为加快我区新村镇建设的推动力量。另一方面,将充分利用我局在编制“十一五”规划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人才优势和研究成果,指导各镇街完成好镇街规划,科学编制村级规划,从而实现区、镇、村三级规划环环相扣、相互衔接。
2、围绕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加强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一是密切关注我区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开展一系列调查研究,力争形成一批高质量、有份量的,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二是充分利用工作顾问平台,为社会主义新村镇建设提供智慧支持。今年4月份,我局聘请了7位在城市规划、产业经济、社会管理等领域声望显著的专家学者为我局工作顾问,要求他们每年一到两次以书面方式就我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出意见和建议。目前,我局正抓紧建立专家顾问网,以进一步加强与他们的互动交流,充分借助他们的知识资源和智慧优势,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三是进一步加强《和社会发展信息汇编》的编辑工作。重点收集全国各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加速城市化进程方面好的举措和经验,及时提供给领导和各镇街参阅。
三、抓好城市可经营项目,在提高我区城市化水平上狠下工夫,加快城市化进程
去年,在创新精神的引领下,我区大力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工作,取得了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总额和签约金额均居五区之首的优异成绩,有力地提高了我区城市化建设水平。今年,我局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全方位推进城市可经营项目投资多元化市场化进程。目前,我区参加“6.21”XXX可经营投资推介洽谈会筹备工作正按计划稳步推进。参会项目已经确定。经过我局努力,共筛选上报XX个项目,投资总额XX亿元。其中,推介项目X个,总投资XXX亿元,签约项目X个,投资总额XXX亿元,顺利完成XX市下达的推介项目XX亿元及签约项目XX亿元的任务。此外,签约代表、嘉宾及邀请客商已经落实,签约文本及推介项目的宣传资料制作等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我局正抓紧时间完成余下的筹备工作,以确保我区参加“6.21”XXX可经营投资推介洽谈会取得圆满成功。
四、加强粮食管理,在粮食储备与粮食流通监管方面狠下工夫,确保我区粮食安全。
一是在今年汛期到来之前,增调一部分大米入库储备,确保抗洪期间我区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价格平稳。二是抓好XX粮食储备库扩建工作,保证进度和质量,争取早日投入使用,增强粮食储备能力。三是加强粮食流通市场监管。认真落实粮食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粮食准入制度和粮食收购许可制度。同时,积极会同工商、质监等部门加大粮食流通市场的检查力度,净化粮食流通秩序,确保群众吃上放心粮油。四是加强粮食物业管理,盘活国有资产,妥善清理好粮食企业转制过程中遗留的历史债务。五是继续抓好粮食预警及安全应急机制各项措施的落实。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心得体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全党同志和全国人民对此应当有明确而又深刻的认识,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上来,上下一心、步调一致地为之努力奋斗。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城乡协调发展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我们应当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主动地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重要前提。一些国家较好地处理了工农城乡关系,经济社会得到了迅速发展,较快地迈进了现代化国家行列。也有一些国家没有处理好工农城乡关系,导致农村长期落后,致使整个国家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现代化进程严重受阻。我们要深刻汲取国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其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扩大国内需求,是我国发展经济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集中了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国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亿万农民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增长。特别是通过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的过剩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社会和谐离不开广阔农村的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一项不但惠及亿万农民、而且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是我们在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
农村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我国当前的一个基本国情。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只有实行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方略,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才能如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的重大举措。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保证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如果我们忽视农民群众的愿望和切身利益,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我们的发展就不可能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就无法落实。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把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让亿万农民共享现代化成果,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城市与农村共同繁荣的现代化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大部分地区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不通公路、群众看不起病、喝不上干净水、农民子女上不起学。这种状况如果不能有效扭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会成为空话。因此,我们要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关系总体是健康、稳定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缓解农村的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要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决策的重大意义,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