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4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二次根式 教材内容 1.本单元教学的主要内容: 二次根式的概念;二次根式的加减;二次根式的乘除;最简二次根式. 2.本单元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次根式是在学完了八年级下册第十七章《反比例正函数》、第十八章《勾股定理及其应用》等内容的基础之上继续学习的,它也是今后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二次根式的概念. (2)理解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a≥0). (3)掌握 = (a≥0,b≥0), = ; = (a≥0,b>0), = (a≥0,b>0). (4)了解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并灵活运用它们对二次根式进行加减. 2.过程与方法 (1)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讨、分析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得出概念.再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分析,得出几个重要结论,并运用这些重要结论进行二次根式的计算和化简. (2)用具体数据探究规律,用不完全归纳法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并运用规定进行计算. (3)利用逆向思维,得出二次根式的乘(除)法规定的逆向等式并运用它进行化简. (4)通过分析前面的计算和化简结果,抓住它们的共同特点,给出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来对相同的二次根式进行合并,达到对二次根式进行计算和化简的目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规定准确计算和化简的严谨的科学精神,经过探索二次根式的重要结论,二次根式的乘除规定,发展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二次根式 (a≥0)的内涵. (a≥0)是一个非负数;( )2=a(a≥0); =a(a≥0)及其运用. 2.二次根式乘除法的规定及其运用. 3.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 4.二次根式的加减运算. 教学难点 1.对 (a≥0)是一个非负数的理解;对等式( )2=a(a≥0)及 =a(a≥0)的理解及应用. 2.二次根式的乘法、除法的条件限制. 3.利用最简二次根式的概念把一个二次根式化成最简二次根式. 教学关键 1.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的推理能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培养学生利用二次根式的规定和重要结论进行准确计算的能力,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单元课时划分 本单元教学时间约需11课时,具体分配如下: 2

查看全文>>>

一元二次方程

教学内容

一元二次方程概念及一元二次方程一般式及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2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一般式ax+bx+c=0(a≠0)及其派生的概念;?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概念解决一些简单题目.

1.通过设臵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模仿一元一次方程概念给一元二次方程下定义. 2.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及其有关概念. 3.解决一些概念性的题目.

4.通过生活学习数学,并用数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难点关键

1.?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及其一般形式和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概念并用这些概念解决问题. 2.难点关键:通过提出问题,建立一元二次方程的数学模型,?再由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迁移到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学生活动:列方程. 问题(1)古算趣题:“执竿进屋”

笨人执竿要进屋,无奈门框拦住竹,横多四尺竖多二,没法急得放声哭。 有个邻居聪明者,教他斜竿对两角,笨伯依言试一试,不多不少刚抵足。 借问竿长多少数,谁人算出我佩服。

如果假设门的高为x?尺,?那么,?这个门的宽为_______?尺,长为_______?尺, ?根据题意,?得________. 整理、化简,得:__________. 二、探索新知

学生活动:请口答下面问题.

(1)上面三个方程整理后含有几个未知数?

(2)按照整式中的多项式的规定,它们次数是几次? (3)有等号吗?还是与多项式一样只有式子? 老师点评:(1)都只含一个未知数x;(2)它们的次数都是2次的;(3)?都有等号,是方程. 因此,像这样的方程两边都是整式,只含有一个未知数(一元),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2(二次)的方程,叫做一元二次方程.

2

一般地,任何一个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都能化成如下形式ax+bx+c=0(a≠0).这种形式叫做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

2

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经过整理化成ax+bx+c=0(a≠0)后,其中ax是二次项,a是二次项系数;bx是一次项,b是一次项系数;c是常数项.

例1.将方程3x(x-1)=5(x+2)化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写出其中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及常数项.

2

分析: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是ax+bx+c=0(a≠0).因此,方程3x(x-1)=5(x+2)必须运用整式运算进行整理,包括去括号、移项等.

解:略

注意:二次项、二

查看全文>>>

教学内容:教材第51页。

教学目标:

知识点:1、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2、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能力点:通过找规律、归纳口诀,培养学生探索新知、自主学习能力。

德育点:培养学生好的习惯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归纳5的乘法口诀的过程,知道5的乘法口诀的来历,并能理解每句口诀的含义。

教学难点:熟记5的乘法口诀,并能运用口诀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模式:“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学具准备: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把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3+3+3+3+3 =□×□ 2+2+2+2=□×□ 7+7+7+7=□×□

5+5+5+5+5=□×□ 8+8+8+8+8+8-8=□×□ 5+5 =□×□

2.先读下面的算式,在说一说每个算式的含义。

4×3 3×3 5×2 3×5

二、新授

1、导入新课。

通过讨论,我们知道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几个相同的数连加的和,如果我们每次算乘法时都要把乘法变成加法,求出和来写到积的位置上,真是太麻烦了,我们可以把乘法算式和他们的积编出一句乘法口诀,只要牢记这些口诀,大家算起乘法来就会又对又快。(板书:乘法口诀)来就会又对又快。

2、教学例1.(自主探究)

(1)请学生用小棒5根摆一把小伞。共摆5把。

(2)数一数你摆小伞一共用了多少根小棒。请数的快的学生说说,怎样数的?

强调: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熟的时候可以5个5个数。

(3)填写5连续加5,每次加得的结果。

+5 +5 +5 +5

5 ( ) ( ) ( ) ( )

(4)编5的乘法口诀。

师讲解:①摆一把小伞用5根小棒,就是1个5,1个5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写作1×5 5×1 (分左右两边板书)

因为1个5还是5,所以1乘5(或5乘1)得5。(板书)

为了今后计算方便,我们可以根据1×5=5 或5×1=5编成一句口诀:一五得五

②摆两把小伞用几根小棒?问:2个5相加得10,谁能写出乘法算式?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2×5=10 5×2=10

这表示什么意思?(2个5是10)

2×5=10或5×2=10表示2个5相加是10,2个5相加可以简单地说成:二五得数是10,直接说成一十,编成口诀就是 “二五一十”。

③摆3把、4把、5把小伞各用多少根小棒?用乘法算式怎样写?试着编出他们的口诀。

小组内

查看全文>>>

第一课时 位置(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懂得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2.经历探索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的过程,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使学生感受确定位置的丰富现实情景,体会数学的价值,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重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教学难点:能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正确区分列和行的顺序。 教学准备:投影仪、本班学生座位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初步感知 1、教师提问:同学们,你能介绍自己座位所处的位置吗? 学生介绍位置的方式可能有以下两种: (1)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 (2)用在我的“前面”、“后面”、“左面”、“右面”来描述。让学生先说说 2、我们全班有48名同学,但大部分的同学老师都不认识,如果我要请你们当中的某一位同学发言,你们能帮我想想要如何表示才能既简单又准确吗? 3、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出用“第几列第几行”的方法来表述。 二、新知探究 1、教学例1(出示本班学生座位图) (1)如果老师用第二列第三行来表示××同学的位置,那么你也能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自己的位置吗? 学生对照座位图初步感知,说出自己的位置。个别汇报,集体订正。 (2)学生练习用这样的方法来表示其他同学的位置。(注意强调先说列后说行) (3)教学写法:××同学的位置在第二列第三行,我们可以这样表示:(2,3)。按照这样的方法,你能写出自己所在的位置吗?(学生把自己的位置写在练习本上,指名回答) 2、小结例1: (1)确定一个同学的位置,用了几个数据?(2个) (2)我们习惯先说列,后说行,所以第一个数据表示列,第二个数据表示行。如果这两个数据的顺序不同,那么表示的位置也就不同。比较(2,3)与(3,2)的不同。 {在比较中发现不同之处,从而加深学生对数对的更深了解。} 3、 练习: (1)教师念出班上某个同学的名字,同学们在练习本上写出他的准确位置。 (2)生活中还有哪里时候需要确定位置,说说它们确定位置的方法。 (电影院里的座位、地球仪上的经纬度、我国古代围棋等。) {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三、当堂测评 教师课件出示,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评比纠错。 {做到兵强兵、兵

查看全文>>>

分数乘法 单元目标: 1、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掌握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分数乘法同样适用。 3、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法应用题中的数量关系,会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 4、使学生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倒数的方法。 单元重点: 分数乘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 单元难点: 1、 理解分数乘法的意义,根据分数乘法的意义去解答这类应用题。 2、 分数乘法计算法则的推导。 第一课时 :分数乘整数 教学目标: 1、在学生已有的分数加法及分数基本意义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例,通过对分数连加算式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2、通过观察比较,指导学生通过体验,归纳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 引导学生探求知识的内在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演示,使学生初步感悟算理,并在这过程中感悟到数学知识的魅力,领略到美。 教学重点: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总结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法则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课件出示复习题。 (1)列式并说出算式中的被乘数、乘数各表示什么? 5个12是多少? 9个11是多少? 8个6是多少? (2)计算: + + =   + + = 2.引出课题。 + + 这题我们还可以怎么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分数乘法。 二:新知探究 1.出示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课件出示自学题纲,让学生自学课本。 (1)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是什么?与整数乘法的意义相同吗? (2)分数乘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它是怎样推导出来的? (3)分数乘以整数的意义。 3、 课件出示例1 教师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 学生根据线段图列出不同的算式,并解答。 (1)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人跑一步的距离相当于袋鼠跳一下的 ”,就是把袋鼠跳一下的距离即这一整条线段看作单位“1”。把这条线段平均分成11份,其中的2份就表示人跑一步的距离。 (2) 引导学生根据线段图理解,人跑一步是袋鼠

查看全文>>>

课题:认识时间 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内容是教材第90-91页里1、例2,练习二十三的部分习题。教材主要分三个层次:认识时间单位“分”,认识半时(同时理解时分的关系)、认识几时几分。第一层次通过直观演示、学生操作感知分与钟面小格的对应关系,并学会利用5的乘法口诀与大格进行转换;第二层次主要是理解时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认读特殊的时刻几时半;第三层次通过一组动态的时钟认读,整体感知几时几分的认读策略,突破难点,整理方法。主要学习五分五分地数,认读几时几分和时分的关系,半时只是其中的一个特殊时刻而已。教学时要多给学生观察、实践操作的机会,为进一步学习一分一分地数认读时刻打下基础。 学习目标: 1.在数一数、填一填、说一说等活动中,认识时间单位分,知道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走一大格是5分,熟练掌握分针从12起,走到数字几是多少分。 2.通过教具钟演示及学生自主拨钟验证,理解时和分的关系,知道1时=60分。 3.通过说一说、拨一拨、写一写的活动,学生能正确地读、写几时几分。 评价任务: 1.能正确填写学习单第一部分的内容,在说一说环节中能够5分5分地数时间。 2.观察教具钟演示及自主拨钟验证后,能准确说出分针走一圈,同时时针走了一大格,进而知道1时=60分。 3.集体交流后,知道时针走过几就是几时多,分针从12起走过多少个小格就是多少分,并会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铃声响了,上课时间到了,你们认识这个时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钟面上还有什么,谁来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已经知道了这么多关于时间的知识,太了不起了!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认识时间》(板书课题:认识时间) 二、认识时间单位分 师: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这时的时间你认识吗?那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师:①时针指向8,是正对着8吗?等2s,我们来看一看,是过了一点点。②走过了8一点点,是吗?我们来看看,的确是这样,你观察的真仔细。 那分针呢?分针指向1是5分,你是怎么想的?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分针从12起,“走一小格是1分”,(板书)。走两小格是两分,走三小格是三分,你来接着数,你来数。一大格里有5小格,所以“分针走一大格是5分”。(板书) 那分针从12起走到2是多少分呢?10分表示分针从12起走了多少个小格?10小格就是10分。 师:拿出学习单,完成第一部分的内容。 师:谁来说说,你

查看全文>>>

同样多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内容及“做一做”,练习一的1~4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使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知道“同样多”的含义,知道多、少的含义。 教学难点: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实物投影仪,小兔头、小猪头、砖头、木头图片。 学具准备:铅笔.橡皮.梨片.苹果图.三角形.圆片.花朵片各若干。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听故事,提问题 故事:三只小猪长大了,要离开爸爸、妈妈自己生活了。他们各自盖了一间小房子。大哥盖了一间草房子,二哥盖了一间木头房子,小弟盖了一间砖头房子。房子盖好了,他们高高兴兴搬进了自己的小屋。可是有一天,来了一只又饿又渴的大灰狼,他先来到大哥的房子前,使劲一吹,大哥的草房子给吹倒了,大哥逃到了二哥家里。可大灰狼又使劲一吹,结果二哥的木头房子也给吹垮了。没办法,哥俩赶紧逃到小弟家里。这次不管大灰狼怎么吹,砖头房子一动也不动。后来,三只小猪一起动脑筋赶走了那只坏透了的大灰狼。三兄弟都竖起大拇指说:“还是砖头房子最坚固。”这一天,天气可好了,河里的小鱼高兴地在水里游来游去,咦!为什么那边的草地上那么热闹!小鱼“哗啦”跳出水面一瞧,哦,原来三只热心的小猪在帮他们的邻居小兔盖最坚固的新房子呢!他们你搬木头我搬砖,干得可欢呢!小房子很快就盖好啦!那边的石桌上放着许多好吃的,肯定是热情好客的小兔招待小猪的。 (一)、教学“同样多” 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名字就叫《三个猪兄弟》。教师放录音《三个猪兄弟》,请学生听后回答(一边看书一边回答): 1、三个猪兄弟为什么要帮小兔盖房子? 渗透德育:教育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好客。 2、图上有几只小兔?每个小兔搬多少砖?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贴小兔头图片、砖头图片。 3、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有没有多余的砖头?有没有多余的小兔? 一只小兔对着一块砖,没有多余的小兔,也没有多余的砖头。我们就说:小兔和砖头同样多。(板书: 和 同样多。) 学生模仿说一遍。不要求学生和老师说得一模一样,只要能完整说明意思即可。 4、图上还有哪些物体同样多呢?(随意比

查看全文>>>

10的认识 教学内容:64—65页及练习九第1—3题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10认识的过程,初步建立10的数感 2、学会10的数数、认读,比较大小和组成及10的写法,对10的数概念获得全面认识和掌握 3、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及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4、引导学生感受数10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掌握10的组成 教具准备:尺子 一、引入新课 1、猜謎引出已认识的数0—9。 同学们,我们来猜猜谜语,好不好? 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点。 0和6之间有哪些我们认识的数? (伸出5指)它添上2是谁? 7的相邻数是谁? 8再添上1是几? 2、9再添上1是几?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认识(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10的含义及10以内数的顺序。 (1)生活中和10有关的事情很多,你能用一句话说说吗? (2)请小朋友们数数第一排有几个人?(9人) 想让第一排有10个人,谁有办法? 学生回答:一个小朋友站进去就可以了。 数一数现在有几个人?谁是第10个人?你是从哪边数的?还有谁也可以是第10个人?怎样数? (3)同学们在学习中经常用到尺子,请小朋友观察(实物投影)9在8的后面,10在哪里,为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9再添上1就是10,10在9的后面,10比0—9都大。 (4)刚才我们猜了谜底0—9的谜语,你能编谜底是10的谜语吗?先在4人小组里说一说,再选一个的给大家听。 2、比大小 (1)10和一个数比大小,谁能说一说。除了这种,还可以填什么?10○□ (2)9○□,谁来说说。 (3)完成书本第65页比大小的填空 3、10的写法。 (1)10的写法和0-9这些数的写法有什么不同? (2)谁能说说10怎样写?(学生先尝试说说,教师再小结) (3)在书本第65页的田字格里练习写10。 (4)写完了同桌互相欣赏一下。 4、10的组成 有一天,小聪约小伙伴去踢球,顺便从家里带10瓶饮料去和小朋友一起喝,把饮料装到袋子里,可是一个袋子装不完,就把10瓶饮料分别装到两个袋子里,小聪可能会怎样装这10瓶饮料呢? (1) 请你拿出10根小棒代替10瓶饮料,摆一摆,分一分,看看你有多少 种方法?谁能想办法,分得又快又好。 (2)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你的方法。 (3)请一个小组汇报你们组的方法 (4)汇报板书10的组成 (5)讨论10的组成的记忆方法。 你有

查看全文>>>

一、教材分析:

十个单元: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

数学活动: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这两部分知识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合作与交流的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

教材重、难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进位加法。

二、教学目标: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7、初步了解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措施

1、深入细致的备好每一节课。在备课中,认真研究教材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要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的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做出总结,力求准确把握难重点,难点.注重参阅各种杂志,制定符合学

查看全文>>>

第三、五单元 1~10的认识和加减法 课 型 复习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复习使学生熟练地数出1~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1~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 使学生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并能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及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计算。 教学难点 1、序数。2、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学准备 小黑板或课件上有练习题 主 体 设 计 二次修改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第三和第六两个单元,1~10的认识和加减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两单元我们学了哪些内容? 根据学生说的板书,(可先让学生翻书看再说) 汇报:我们学了什么知识? 这单元内容我们都要注意什么? 二、基本训练,根据学生汇报内容出相应的基础练习,每练习一项都要说做题方法及注意事项。 1、 看图写数。 师:你有什么提醒大家注意的吗?(阿拉伯数字不倒笔,占左半格,书写规范) 2、重视比较方法的梳理:一一对应比较;---数数比较 三者之间的比较(先两两比较,再选出、多、小、少的) 出示下列式题比大小。怎样比较不会出错? 程 主 体 设 计 二次修改 3、加强区分几个和第几个,在表示第几个时要注意说明方向、顺序。如:从左往右数,第2个是( )。 重点练习从左(右)圈几个和第几个。 (1)图中一共有( )个图形。 (2)从右往左数, 是第( )个。 (3)从左往右数, 排第( ). 4、相邻数:()6()。 单数:1、3、5、7、9 双数:2、4、6、8、10 5、 10以内数的组成。递增、递减、交换方法。 “对口令、找朋友”游戏进行复习10以内的组成。 6、10以内的加减法; (1)写出加减法的各部分名称。 (2)在计算连加、连减、加减混合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出示计算卡片练习。重视逆向思维题型的训练,如:( )+6=6,尤其是( )-3=3,学生容易填成0。 在○里填上“+”或“-” 9○6=3 6○5=1 7、 用数学解决问题。 (1)看图列式:一图一式、一图二式、一图四式。

查看全文>>>

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范文资讯网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4人教版5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