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 导航 >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2024自然地理实习报告范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一般而言,只有实践能克服经验的错误。实习是获取宝贵经验的途径,实习一结束学校就会需要我们递交实习总结报告,优秀的实习报告可以让我们不断提高实践能力。你知道哪些优秀的实习报告的范文吗?小编经过整理,为你编辑了[精选推荐]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3篇,欢迎阅读,希望你能阅读并收藏。

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篇1】

一、实习目的:

通过湿地和漓江上游猫儿山的调查,了解河流的形成及其地形地貌

二、实习时间

实习时间:第十八周

20__年6月15日,实习动员以及实习准备——了解本次实习是主要任务注意事项;

20__年6月20日(星期三),猫儿山调查,于下午三点左右驱车返校,

20__年6月21日(星期四),会仙湿地调查,早上八点半乘车出的出发,于中午12点左右返校;

20__年6月22日—20__年6月24日,在校书写实习报告。

三、实习成果

3.1猫儿山简介

猫儿山,位于兴安县西北部,距兴安县55公里路程,离桂林市区81公里路程。广西猫儿山自然保护区跨兴安、资源2县,面积5.3万公顷。是五岭之一的越城岭主峰,最高海拔2142米,它不仅是广西第一峰,也是华南第一峰。因山顶峰酷形似蹲伏的猫儿而得名。猫儿山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属森林生态系统类型,主要保护对象为典型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及铁杉,水源涵养林。1976年秋,国家在这里建立了猫儿山林区保护站,划出1.7万公顷为绝对保护范围。整个保护区地势呈葫芦形,中部高,四周低,向东南倾斜。中部的八角田、南部的通大坪、西部的三十六包为山间盆地,其余均是山峦连绵的峰丛地带。猫儿山自然保护区是广西主要的水源林区之一,是漓江、资江、浔江三条江的发源地,连接珠江、长江两大水系。发源于此的河流有39条,其中流入漓江的有19条,汇入资江的有4条,汇入浔江的有16条。

实习内容:

3.11:当天十一点左右,自猫儿山景区经乌龟江,往山上观察,行至海拔约500m处返回

从山脚往山上观察,发现猫儿山山腰以下基本被人工竹林(毛竹林)覆盖,山顶处,可观察到覆盖的植物比较低矮。沿途经过乌龟江,水清澈见底,无明显的污染,表明水质较好,河床中发育鹅卵石,并可见明显的阶地。途中,可见常绿阔叶林和竹林交错生长,蝴蝶等昆虫易见。沿途裸露的岩石为花岗岩,并发育有落水洞。

从山脚至山上海拔约500m处,由于人工竹林的覆盖以及高差不足,难以观察到植被的分布规律。但,可观察到,山腰以下的

查看全文>>>

一、前言

20xx年春季学期我们已经在课堂上学习了综合自然地理课程,对自然地理的综合研究在理论上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自然地理学实习报告。此次实习,我们通过路线考察的方式,从森林公园到龙王洞实地观察了张家界的自然结构,并对张家界的自然环境有了切实的体验。此外,在考察过程中我们还初步掌握了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的方法,为将来继续深入开展地理科研工作奠定了基础。本文着重记录此次实习的实习内容。

二、张家界的自然地理概况

张家界市(原名大庸),位于湖南西北部,距省会长沙398公里(以市政府所在地永定区计算)。张家界距长沙全程高速320公里;它的地理位置坐标是:北纬28°52′至29°48′,东经109°40′至111°20′。东与常德市的石门县与桃源县交界,南与沅陵县毗连,西与永顺县、龙山县接壤,北与湖北省的鹤峰县与宣恩县为邻,总面积95616平方公里,东西最长167公里,南北最宽96公里。

张家界市地貌构造复杂,主要有山地、岩溶、丘陵、岗地和平原等,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6%,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石英砂岩峰林地貌,为世界罕见。城市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向东南倾斜。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入张家界市后又分成三支山系贯穿城市全境。张家界市境内山峦重叠,地表起伏很大,最高点海拔1890.4米,最低点海拔75米。

市境地貌以山地为主,地势西北高,沿澧水倾斜,中部沿澧水两 岸呈北东向缓低,南部山地向沅水递降。武陵山脉自贵州云雾山分支 入张家界市,又分三支。北支由湖北来凤 龙山入市辖桑植县历山, 桂英山,青龙山;中支沿澧水之北有天星山,红溪山,朝天山,青岩 山,茅花界。南支行于澧水,沅水之间,有七星山,崇山,天门山, 延入慈利县的大龙山,天合山。三支均到东到洞庭湖冲积平原而消失。

张家界以其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闻名于世。以中国第一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张家界和天子山、索溪峪两个自然保护区组成的武陵源风景区面积达369平方公里,区内以世界罕见的石英砂岩峰林峡谷地貌为主体,集桂林之秀、黄山之奇、华山之险、泰山之雄于一体,藏赂、桥、洞、湖、瀑于一身,有“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山”之美称。

张家界更是生物资源的宝库,区内有木本植物106科320属850种,脊椎动物146种。其中有国家级保护植物56种,国家级保护动物40种。珍奇树种有银杏、珙桐、红豆杉、樱花等;名贵药材有灵芝、天麻、何首乌、杜仲等;珍稀动物有娃

查看全文>>>

一.实习目的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深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掌握基本的野外调查工作方法和一些简单的技能。

2、通过野外实习,了解调查地区气候、地貌、母质等成土因素的特点及其和土壤发生的关系。

3、通过对土壤的观察和采集,掌握主要土壤类型及其发生演变和分布规律,学会土壤剖面点的选择和修整、土壤剖面层次划分,形态描述和记录。

4、了解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和变化的影响。

二.实习地区自然概况简介

地点:浙江省杭州地区

时间:20xx年8月27日20xx年9月2日

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翼,杭州湾西端,钱塘江下游,京杭大运河南端,是长江三角洲重要中心城市和中国东南部交通枢纽。杭州市区中心地理坐标为北纬3016、东经120xx。杭州西北部和西南部系浙西中山丘陵区;东北部和东南部属浙北平原,河网密布,是著名的鱼米之乡的一部分。全市丘陵山地占总面积的65.6%,平原占26.4%,江、河、湖、荡、水库占8%。

杭州地区处于中北亚热带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温和湿润,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夏季平均气温28.6℃,冬季平均气温3.8℃。无霜期230-260天。年平均降雨量1435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6%。

杭州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中元古代以后, 地层发育齐全,岩浆作用频繁,地质构造复杂,成矿条件较好。近期由于现代构造运动趋向缓和,地震活动显得微弱,地壳相当稳定。区内地层出露和岩石种类组成较齐全,地质构造复杂而地貌类型多样,有火山熔岩地貌、构造地貌、岩溶地貌、流水地貌等等,地表起伏变化大,山、丘、岗、沟和平原组合,更添人类文化(特别是杭州城市文化)因素影响之叠加。由于以上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使杭州市域土壤、植被具有明显的地带性和区域性的特点。

上述各内在因素(包括岩石、构造、地貌、气候、土壤、植被和人类文化等)及其彼此间的共同作用,铸就了杭州地域综合体系统(包括杭州自然地理综合体系统)

三.实习时间、地点和任务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实习任务

20xx年8月28日

大奇山

认识森林土壤,水稻土壤等主要土壤类型,观察其分层情况,学会土壤剖面的描述、选择和整修,土壤标本的采集,分析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20xx年8月29日

玉皇山

20xx年9月1日

新沙岛

查看全文>>>

自然地理的实习心得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们终于踏上了开往西安的火车,开始了我们的西北自然多了综合实习。

西安是我们的第一站,安顿好行李之后就是一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我们几个好朋友去了大雁塔。大雁塔又名大慈恩寺塔,玄奘法师在此供奉从印度取回的佛像,舍利和梵文经典。而在大雁塔前面是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

漫步在这个集历史与现代与一体的大雁塔广场,不禁让我这个来自小县城的懵懂学生感慨,外面的世界好大,从衣食住行,到旅游观光,都感觉和自己曾经的小世界是不一样的步调,眼看就要步入社会了,我该何去何从,就业还是去更加广阔的世界寻找自己的梦。看着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的道路,很想知道,自己是不是也有机会进入这样的办公楼工作,自己是不是可以另一种不一样的生活节奏?

思绪飘了好远之后便又会嘲笑自己的优质想法—路是自己走出来的,不必伸手去够太遥远的东西,踏踏实实过好每一天才对。首先端正自己的心态,对于名利成败置身事外,才可能过的舒服踏实。当问到年迈的老者,他们对待问题总是选择退一步,而问到年轻气盛的中年人,往往会做出比较激进的选择。岁月的历练,会让人变得平和。

刚刚出发,还有精力和时间幻想,第二天开始,便容不得我们半点涣散了,我们去了翠华山。

已经爬过华山的我,总觉得再爬什么高山,再走什么险路都不在话下了,然而翠华山却给了我完全不同于华山的美感。翠华山,多了几分俏气,多了几分柔和,更多了几分谦逊的美。

刚到翠华山脚下,就是一处仙境一般的瀑布,飞流直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的冲过去拍照嬉戏。参观过博物馆后,我们便开始向目的地——天池行进。一路上,我们看到的都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特殊的山崩地貌,由于地壳的运动,巨大的石块从中截开,犹如刀削过一样,光滑陡峭,十分险要,气势及其磅礴,沈然天成,令人咋舌!

临行前,老师就跟我们讲,一定要珍惜这次的西北自然地理综合实习,东部发达地区以后去的机会还是比较多的,而西部原生态的美,也许去的机会就不会那样多了。翠华山,不愧是“终南独秀”!而到了“天池”堰塞湖,我们只能又一次喟叹翠华山的柔美了。

这里烟波浩渺,云蒸霞蔚,蔚为壮观,同学们都忍不住要在这里划船嬉戏了,虽然多次被快艇撵过来“红牌警告”,可是丝毫不减同学们的玩心,快艇刚刚掉头离开,我们就又把手伸进湖里面相互泼水嬉闹了,整个堰塞湖都回荡着我们欢快的声音。而在堰塞湖的另一个难忘回忆就是滑锁,从山的这头,滑向山的那头

查看全文>>>

实习地点:中山大学珠海校区校道及后山

实习目的:在注意安全的前提下,一睹大自然神奇的风采;更主要的是观察校道上主要树木,后山的主要植物;地质地貌,了解其形成过程。学会用自然地理学理论知识解释地质变迁过程和现象。使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相结合。

xx年6月9日,星期六,天气大雨转晴。我们跟随陶老师和胡老师从榕园广场出发进行实习。

一.认种

首先是胡老师给我们讲解路口的铁树,铁树的茎干都很粗壮,植株高度可以达到8米,而在我们学校的只有2至3米高吧。花期在7~8月。雌雄异株,雄花在叶片的内侧,雌花则在茎的顶部,胡老师给我们讲解的铁树是雄株,所以我们也并没有看到雌花。接着就讲到了校园最为壮观的校道上的小叶榕,树性强健,绿荫蔽天,几乎从树冠拖下来的长长的胡须是它的气生根。转了个弯,老师说把我们领到了一棵小树旁说是芒果树,我们很惊奇,果然抬头一看看到了好多只青色的长势甚好的芒果。于是有人说可以吃吗,胡老立即敏感得说:“我们在野外,无论野外的食物看上去有多诱人都是不吃的。”我们永远都不知道野外的这个东西是不是我们平时吃的那个。老师还提到了传说中的断肠草,一片叶子就可以杀死一头牛。“所以你们想想,你们跟牛比谁强壮呢?”老师还特别举了一个例子,xx年的广东市民请北方来的客人喝粥,去野外采取新鲜食材,结果采了断肠草,一家人连带朋友都死了。提醒着我们在野外就不可以就地取材,不要对于自己的认种能力太过自信,大自然很大充满未知。

老师又到了一棵树下,摘了一片叶子,叶子流出了白色乳汁,“桑科榕属都有这个特点。”听到这里,我们也大概知道了这棵也是榕树了。根据它的叶子比小叶榕大,所以就叫做大叶榕了。但是它的根比小叶榕要发达,气生根却不比小叶榕。另外,大叶榕是落叶乔木,这一点也不同于常绿树种小叶榕。在后来老师又讲了高山榕,高山榕,,常绿大乔木,树高可达15米。春天,大的叶芽出现在枝梢,随后浅绿色的叶绽开,而此时不显眼的花苞片跌落满地。挂果如小小西红柿般大,由青绿变黄,成熟后变为红色的浆果,可食。特点是:生性强健,树姿丰满,能抵强风,移栽容易,适于作行道树、园景树和庭荫树。

紫荆,树干挺直丛生,早春季节先于叶开花,花形似蝶,盛开时花朵繁多,成团簇状,紧贴枝干,满树都是花,不仅枝条上能着花,而且老干上也能开花,给人以繁花似锦的感觉;现在到了夏秋季节则绿叶婆娑,满目苍翠。香港特别行政区区花洋紫荆,亦名紫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2.通过日常经历体验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关性,说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形成。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读图、析图理解地球环境整体性的含义和表现; 三、情感目标 树立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是统一的整体等观念。认识陆地环境的复杂多样和规律性,树立科学的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正确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能够用整体性原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学过地理学吗? 【学生回答】 学过,初高中都学过! 【教师讲解】 你们还没学过地理学!你们只学了第一章行星地球属于地球概论学,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属于气象气候学,第三章地球上的水属于水文学,第四章地地表形态的塑造属于地质地貌学。今天要学的第五章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才真正进入了地理学的殿堂。 地理学(geography)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它是研究地球表层各圈层相互作用关系,及其空间差异与变化过程的学科体系,主要包括自然地理学和人文地理学两大部分。 【教师总结】自然地理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地理要素组成。这些要素并非简单地汇集在一起,或偶然地在空间上结合起来,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一、地理要素间进行着物质与能量的交换 【指导读书】请大家阅读教材p92阅读材料“生物循环”,思考生物循环的概念、一般过程及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简单讲解】(一般了解即可) 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为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同时光合作用合成的有机物又成为动物的食物。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 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板书】1、生物循环 【过渡】我们既然知道了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那么,生物在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与演化中的到底发挥着哪些作用呢?请大家阅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基本内涵。 2.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3.使学生树立普遍联系的观点,在利用和改造自然中要充分考虑各地理要素的关系,避免牵一发而动全身。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分析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利用景观图片分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帮助学生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思想,在利用自然中要做到统筹考虑。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因。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3.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具有统一性。 4.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教学难点 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在第一章中,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现在我们要学习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环境”一词的含义是相对于某一中心事物而言其周围的境况。那么这两个“环境”的中心事物有什么不同吗? 生:前者的中心事物是地球,后者的中心事物是人类。 师:对!我们了解了地理环境是由许多种要素共同组成的。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的眼光一直是停留在某种单一的地理要素上,但是组成地理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认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板书)第一节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播放录像片断“西双版纳自然风光”) [教师精讲] 师:同学们欣赏了西双版纳迷人的热带风光,请思考一下片中的自然景观包含了哪些地理要素? 生:包含了大气、水、岩石、生物和土壤五个地理要素。 师:不错。那么这五个地理要素是偶然地在空间上的汇聚吗?如果不是,它们之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生:这五个地理要素不是简单地汇集在一起,而是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在它们之间进行着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从而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和相互作用的整体。 师:很好。请举例说明在西双版纳这几个地理要素之间是如何相互制约、如何保持景观的一致性的。 (生回答,师总结)西双版纳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很丰富,因此植物种类繁多,相应的动物种类也很多。地表径流也因降水多而很发达,土壤是淋溶性非常强的砖红壤。总之,西双版纳

查看全文>>>

绪论:自然地理实习是自然地理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在课程理论学习基础上,通过对基本自然地理(地质、地貌、土壤、植物、水文等)现象的野外实地考察和现场实践获得感性知识,并巩固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理解,获得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能力的必要手段。搞好实习工作对于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自然地理课程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地貌学

考察地点:新铺地质公园 花江大峡谷 北盘江大桥 龙宫 格凸河

考察时间:xx年10月28日——31日

考察目的和要求:

1,通过实习,使学生初步了解安顺主要地貌类型,基本特征及其分布规律,并分析其成因。了解地质、水文、气候、土壤与植被对地貌发育,地貌灾害与防治的影响。

2,使学生学习掌握地貌野外考察全过程的程序和方法,包括资料收集、野外观测、标本与样品的采集等

3,通过实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了解掌握有关一起和工具(罗盘,海拔仪等)的使用原理和方法。

考察内容:

(一),区域地貌观测实习

1,认识安顺主要的地貌类型及其特征。

2,通过对地形图地貌的判读,观察安顺地貌的分布规律。

3,认识地貌灾害(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滑坡等)及防治。

4,初步分析地貌对农业产业布局的影响。

(二),北盘江河流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河流侵蚀地貌特征。

2,观测河流阶地地貌特征。

3,观测河流凹凸岸的流水作用特征。

4,观测河流干流交汇处的地貌特征。

(三),喀斯特地貌观测实习

1,观测地表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2,观测地下喀斯特地貌特征和分布规律。

3,观测喀斯特地貌对农业发展的影响。

实习心得:通过者一次的野外考察,同学们不仅讷讷挂钩亲自动手来操作实验,而且还置身于不同的地质,地貌类型之中使我们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得到了联接,补充了我们平时在学校学习生活中的空缺。其次,通过这样的考察,提升了同学们的学习热情,不管杂实习前和考察后,我们的同学都认真的投入到准备资料和收集数据成果的过程中,学习气氛更加浓厚。第三,在考察过程中,同学们不仅能够互相帮助,而且还能在考察,实验中互相协作,这使得同学们之间的感情得到了增强,集体感更加强烈,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是很好的帮助。

水文学

沿贯城河考察:

地点 : 玉碗村 污水处理厂 宁谷

水温: 15.05度 15.73度 15.64度

ph值: 8 8 8

透明度: 22.2厘米 2

查看全文>>>

你知道在天然气站实习设计怎样的感受吗?今天就跟小编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关于天然气站实习心得体会吧!

天然气站实习心得体会篇【1】

寒假时期,我在临沂市中裕燃气公司进行了实习。工夫是xx年年2月1日至2月28日。实习时期努力将本人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学问向理论方面转化,尽量做到理论与理论相分离,在实习时期不迟到、早退,认真完成指导和同事们交办的任务,得到指导和同事们的肯定,同时也发觉了本人的许多不足之处。

回忆实习生活,感受是很深的,收获是丰盛的。实习时期我被分配在公司办公室实习,办公室在一个机关中,是沟通高低、协调左右、联络各方,保证机关任务正常运转的枢纽。能有机会在办公室实习对我来说是一次很好进修的好机会,同时也是一场挑战。作为一名助理,我的次要任务具体方面包括文件发送,电话记载,指令下达,传真以及函件收发等。由于这项任务便于对企业全体运作模式的观察,因而担任此项实习任务更能够将学过的专业学问与实际绝比照。

刚开端去的时分,还真的有点不顺应,觉得本人什么都不会做,还好后来在教师的鼓励和协助下,我也开端有了点觉得,对公司环境开端渐渐顺应了。由于以前在学校里的时分条件的限制,我对日常办公主动化和工具保护这两个方面接触的比较少。虽然大的效劳器、激光打印机、传真等我都见过,但是都没有具体的操作和保护过,所以对这些方面我都只有一个大概的印象而已。不当时来在教师的逐个引见下,我对普通的打印机和传真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理解。在开端的任务中,由于对人员和任务环境还不太熟悉,因而任务效率比较低,也出现了一些错误,比方发错报价单、文件指令下达效率低等,但是经当时来的弥补,没有造成经济丧失,同时总结经历教训并且努力在与员工沟通和协调方面下功夫,理解人员关系,顺应企业环境,渐渐比较熟悉的掌握了业务技艺,后面的类似任务便能对付得比较随心所欲。由于业务方面的纯熟,企业指导对我进步了怀疑程度,并且交给了我一些较为繁杂的任务。

在这里经过协助同事们任务,我学到了办公室的一些日常事务管理学问。这里经常组织一些活动,经过组织和参与对我的组织能力和处理事情的能力有了很大的进步,并有机会参与一些社交场所,对本人以后的发展也奠定了一些根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长久的实习进程中,我深深的觉得到本人所学学问的肤浅和在实际使用中学问的充裕,刚开端的一段工夫里,对一些任务感到无从动手,茫然不知所措,这让

查看全文>>>

一、 实习目的

1. 了解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2. 了解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3. 溶洞形成相关地质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二、 实习内容

1.简介:

瑞晶洞位于浙江临安市昌化地区的石瑞乡蒲村。东距杭州130公里,南邻千岛湖125公里西离黄山166公里,北连天目山国家自然保护区51公里。该洞洞体呈垂直状,异常高大。第一洞厅垂直高度达82米,堪称国内第一,洞内岩溶景观密度大、品种齐全,尤其是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花”,大大小小的石花布满洞顶,使瑞晶洞 成了世上罕见的地下花园。

2. 地下溶洞的形成过程

地下溶洞的形成是石灰岩地区地下水长期溶蚀的结果,石灰岩里不溶性的碳酸钙受水和二氧化碳的作用能转化为微溶性的碳酸氢钙。由于石灰岩层各部分含石灰质的量多少不同,被侵蚀的程度不同,就逐渐被溶解分割成互不相依、千姿百态、陡峭秀丽的山峰和奇异景观的溶洞。溶有碳酸氢钙的水,当从溶洞顶滴到洞底时,由于水分蒸发或压强减少,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使二氧化碳溶解度减小而析出碳酸钙的沉淀。这些沉淀经过千百万年的积聚,渐渐形成了钟乳石、石笋等。如果溶有碳酸氢钙的水从溶洞顶上滴落,随着水分和二氧化碳的挥发,则析出的碳酸钙就会积聚成钟乳石、石幔、石花。洞顶的钟乳石与地面的石笋连接起来了,就会形成奇特的石柱。

3.石菊花、石笋、石钟乳、石柱、石幔帘和边石坝的形成条件和机制

(1)石菊花

石菊花是石灰岩溶洞的特有品种,在洞内有着大量的石菊花。大大小小的石菊花布满洞顶,形态各异。石花的化学成分为碳酸钙,由针状、细柱状晶体组成,其多直接长在石灰岩石上。石化是包气带毛细渗水的产物,即含碳酸钙的地下水通过岩石缝隙缓慢从岩石中渗出,碳酸钙中氧气不断溢出,形成结晶。

(2)石笋、石钟乳、石柱

洞中长着高大的石笋和石钟乳。石笋是直立在洞里的尖锥体。当饱含着碳酸钙的水通过洞顶的裂隙滴至洞底,由于在洞穴内有时温度较高,水分蒸发,水中二氧化碳溶解量减少,钙质析出,沉积在洞底,日积月累自下向上生长的就形成了石笋,自上而下生长的则形成了石钟乳。

洞中还能看到几根石柱,贯通底部和顶部。这是由于石笋和石钟乳不断生长,最后连在一起形成了这种柱状物。

(3)石幔帘

在溶洞的四厅中我看到一幅壮观的场面,一高达30米左右的“接天帷幔”矗立在厅中,那是有一连串层次的石莲台、石瀑布构成的石幔。洞厅中还挂着一连串的石旗

查看全文>>>

自然地理实习报告

在实习的时候一般要写实习报告的。自然地理实习报告栏目为大家精心提供优质的自然地理实习报告,2024自然地理实习报告等,希望为大家在写自然地理实习报告中有所帮助!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