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实习报告 >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 导航 >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正式接触社会工作之前都需要进行实习,实习一结束,我们就需要去写一份实习报告,书写实习报告是实习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那么怎么才能写好实习报告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相信你能从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学 院:环境科技学院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生姓名:xx

专 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学 号:XX18010227

指导教师:xx

二零一零 年六月二十八日

课程名称:人文地理学

学 分:

实习周数:一天

实习地点:安徽省黄山市黟县宏村

实习时间:XX-6-24

目 录

实习目的……………………………………… 2

实习要求……………………………………… 2

实习主要内容………………………………… 3

建筑特色……………………………………… 4

村落的选址布局…………………………… 4

理水观念……………………………………6

马头墙………………………………………9

人地关系…………………………………………

村落文化、民俗……………………………………

实习总结………………………………………

实习的目的:

人文地理学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是对课堂理论教学的继续,是培养学生掌握小区域调查与研究的基本方法,以及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教育,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通过人文地理学野外实习可以学生印证在课堂上和教材所学的人文地理学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并提高地力思维能力;还可以使学生掌握区域调查的基本方法,从而结合实际研究问题的初步训练,为从事专业工作和参加社会经济建设研究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实习的要求:

(1) 掌握实习区域地理环境结构的基本特征、自然、人文条件与资源分布情况,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 了解实习区域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分析不同地区人类活动的差异性与相似性及其形成因素。

(3) 了解实习区域的文化、民俗等方面的情况,探讨如何利用社会文化因素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

(4) 探讨不同自然环境特征下,民居建筑的形成原因。

(5) 提交一份人文地理学野外综合实习调查报告。

建筑特色
村落的选址布局
皖南宏村古村落选址、建设遵循着周易风水理论,强调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和对自然环境的充分尊重,在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村落选址建设,注重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需求,有科学的基础和很高的审美观念。宏村的形态多为聚居形态,沿山势、水势、布局灵活多样,整个村落的整体轮廓与所在的地形、地貌、山水等自然风光取得和谐统一,体现了皖南古村落的特有风貌。

从宏村的平面图中我们就可以看出:宏村正好处于西溪的内河湾处.其实在这样的地点建宅是有道理的.由于河曲外侧长年受到水流的冲蚀,而造成土地的流失,进而面积会缩小,甚至造成地基的坍塌;反之河曲内侧由于泥沙的沉积,不但土地面积会不断地增加,而且还减少了洪涝灾的隐患因此从选址开始,"理水"就成为了宏村建筑布局的核心.宏村的人工水系既是生活系统,又是农田水利灌溉系统,同时也是围绕风水理论而精心规划的一套精神系统.水在宏村同时具有实用功能,审美功能和象征

宏村的典型布局是“枕山、环水、面屏”,形成一相对封闭的环境,即可背靠山石遮挡冷风又可面水,使房屋迎风纳气,调节局部环境的舒适度,获得良好的景观效果。

理水观念
走进村落,便为其丰富的水资源所吸引。该村座北朝南,东西两面均有山溪河流突起村庄。

山环水绕古村庄,南湖自古津玻璃,天杰地灵之月沼,碧波荡漾映古墙……宏村水系景观最美的属月沼和南湖,因其民居建筑以及周边合理的水系规划所形成的独特的水脉景观而著称。把自然与人文天然为一体,可谓巧夺天工。

月沼

月沼是宏村牛形村落的“牛胃”,是由一泓天然泉水扩建而成的月沼常年活水长流。月沼是泉水和水圳的融合,它将村中的泉眼和溪水混合使用,两股活水融合后,池塘水便清澈流淌,年年不竭。

南湖

湖位于宏村南首,南湖的开挖是继月沼之后宏村又一浩大的人工水系,是村中水的总汇之所。

F132.cOM更多实习报告小编推荐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1


实习线路:内江-----成都-----攀枝花-----昆明-----内江

主要路线:成渝铁路,成昆铁路,内昆铁路

实习目的:运用经济地理的科学理论,实地考察攀枝花市产业活动的地域分布规律;学会经济调查的基本方法,增强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从事中学地理教学和经济地理科学研究打下基础。

一、 攀枝花地理概况

攀枝花是全国一座以花命名的城市,始建于1965年,是共和过历最年轻的城市之一。位于东经101°08′至102°05′,北纬26°05′至27°21′。幅员面积7434.4平方公里。源自青藏高原的金沙江蜿蜒穿过百里钢城,同雅砻江汇合后奔腾东去。东、北两面与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的会里、德昌、盐源3县接壤,西、南两面与云南省的宁蒗、华坪、永仁3县为界。全市辖东区、西区、仁和区和米易县、盐边县,总人口102万人,其中城市人口53万人。全市有少数民族人口13万人。城市人口中98%以上来自全国各地,是一座名符其实的移民城市。

成昆铁路和川云西线国道公路纵贯全境,北距成都749公里,南接昆明351公里,是四川省通往华南、东南亚沿边、沿海口岸的最近点,为“南方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商贸物资集散地。攀枝花市以资源开发的累累硕果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钢铁、能源、钒钛基地,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 、中国西部工业明珠。

攀枝花市气候独特,光热充足,雨量集中,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呈垂直差异明显的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干燥、炎热,四季不分明,只有雨季和旱季之分。每年6——10月为雨季,11——第二年5月为旱季,年平均气温20.3度,无霜期达350天,全年日照时间长达2300——2700小时,因此,攀枝花市又有“太阳城”的美称。

二、攀枝花自然资源丰富

资源丰富,攀枝花地处攀西大裂谷中段,这里矿产资源储量大,品种多,堪与非洲大裂谷媲美,被誉为“富甲天下的聚宝盆”,已探明钒钛磁铁矿储量近80亿吨,其中钒储量占全国的百分之64,钛占国内储量的百分之93,还有铬、钪、钴、镍等多种稀有金属。煤炭储量在全省占首位,木材蓄积量大,非金属矿以及玛瑙、水晶石、宝玉石、花岗石、砚台石丰富多彩。除此,水能电力资源开发潜力很大,具有发展水电的优越条件,已发电的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是我国本世纪末建成的的水电站,坝高达240米,库容量达58亿立方米,形成的湖区面积达101平方公里,是全省面积的人工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由于地处横断山南段,地质构造复杂,气候变化多样,森林覆盖面积大,喀斯特地貌分布广,裂谷、温泉、溶洞、瀑布和河流比比皆是,为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其中,生长在巴关河的攀枝花苏铁(又称铁树)林自然生长成片,达23万多株,是目前世界上面积的苏铁林,由于年年开花,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因生长在2.7亿年前的远古年代,所以与恐龙、熊猫并称为巴蜀三宝。在红格温泉可享受氡气矿泉沐浴,在黑山省级森林公园可领略原始森林的清新和“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特色,在龙潭溶洞可观看千姿百态的洞中奇观,在二滩高坝平湖区,既可参观的水电站的雄姿,又可在水上游览。此外,还有丰富的具有亚热带特色的自然景观、地域特色明显的少数民族风情。

三、攀枝花钢铁工业建设----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

1、攀枝花钢铁集体公司

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是攀枝花市的主体企业,是我国西部、中国重要的钢铁生产基地,中国的钒制品和铁路用钢生产基地,中国品种结构最齐全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中国的钛原料生产基地和中国的氯化法钛白生产基地及世界三大产钒企业之一。攀钢以其世界的钒钛磁铁矿冶炼工艺技术,在我国钢铁工业中享有独特地位,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骄傲”。 攀钢经过30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年产铁560万吨、钢560万吨、钢材530万吨、钒制品(以V2O5计)1.5万吨、钛精矿25万吨、钛白粉6万吨的综合生产能力。2003年,攀钢实现销售收入168.3亿元,利税22.8亿元,利润7亿元,出口创汇1.38亿美元。截止2003年底,攀钢的资产规模已达343亿元,成为了我国具有较强国际市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大型企业集团。

攀钢依托资源优势和工艺技术优势,形成了以重轨、310乙字钢等为代表的大型材,以汽车大梁板、冷轧镀锌板、IF钢等为代表的板材,以无缝钢管为代表的管材,以高钒铁、钒氮合金、高品质钛白粉为代表的钒钛制品以及优质棒线材五大系列标志性产品。攀钢是国内能生产在线全长淬火钢轨和最早大批量生产高速铁路用轨的企业,重轨在国内市场处于地位,市场占有率超过三分之一,具备与国际先进企业竞争的实力;汽车大梁板、热轧酸洗板、冷轧镀锌板等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并出口到欧美等市场;攀钢钒制品目前已占国内市场份额的80%以上,占国际市场的15%左右,钒产业已成为攀钢新

人文地理毕业实习报告


人文地理毕业实习报告

广 州 大 学

实 习 报 告

项目名称:人文地理学实习报告

学 院:地理科学学院

专业年级:地理

学 号:10

姓 名:

指导老师:刘毅华

实习单位:清远连南瑶族自治县、英德市

实习时间:20xx年5月

一、前言

人文地理野外教学人文地理教学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通过区域的人文地理野外实习,是培养地理教育专业高质量毕业生的强有力措施,对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地理空间分析能力、形成地理学科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是其它地理教学培养方法无法替代的手段。通过实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国华南地区的人文特征及其经济发展特点,提高地理课外调查考察的能力,巩固理论知识,培养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成为具有较强能力的合格人才。

二、 实习时间与安排

5月7日:广州连南,沿途观察,下午前往位于连南县城南部11公里三排山脉半山腰上的三排瑶寨。了解瑶家生活及风土人情。途中经过著名的高山景观万山朝王。

5月8日:连南南岗镇千年瑶寨南岗老排三排镇油岭老排。 5月9日:早餐后前往英德九龙镇,考察英西峰林石灰岩景观、古村落彭家寨。 5月10日:英德特色产业考察,英红镇茶叶生产、望埠镇英石厂、产业转移园等。 5月11日:实习总结及实习报告撰写。

三、实习任务

在本次人文地理野外教学实习中,学生应掌握人文地理的理论和方法,并且与区域地理的知识相联系,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从综合的角度来探讨某区域的人文地理特征。

第一,宏观上认识城市发展中自然、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在联系,并积极探求区域协调发展的依据和途径。

第二,通过对三排瑶寨的参观考察,了解瑶家生活及风土人情、深入认识瑶族文化的形成、扩散、分布的基本特征,充分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底蕴和内涵,

第三,通过对南岗老排、油岭老排古村落和彭家祠古村落等的考察,了解其建筑文化的特征及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第四,实地考察万山朝王、英西峰林走廊等地,了解实习地的地貌类型特征,提高对实习地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认识。

第五,通过对英红镇茶叶生产基地和望埠镇英石产地的考察,结合英德市的发展现状和方向,了解英德市的产业结构及其文化特征,加深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认识。

连南瑶族自治县位于广东省西北部,东北与连州市交界,东南与阳山相连,南接怀集县,西邻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西北与湖南省接壤;总面积1306.7平方公里;管辖11个镇1个乡,84个村民委员会,4个居民委员会,共有37661户,150480人,其中瑶族77367人,壮族1347人,县政府驻三江镇。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161座,最高峰为金坑镇的大雾山,海拔1659米。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一年四季分明。连南有森林,水力、矿产、风景等四大自然资源优势,全县山林面积156万亩,活立木蓄积量350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79.4%,为广东省重点林业县之一,境内有大小河流42条,山溪250多条,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14.9万千瓦。已探明的矿藏有煤、铁、钢、铅、锰、锌、金、银、钼、钨、铝、砷以及云母、水晶、石灰石、大理石、汉白玉、石棉等20多种,这些矿藏大都品位高、质量优,开采利用前景广阔。连南境内峰峦迭嶂,山青水秀,风景如画,民族风情浓郁,富有许多独具特色的观光旅游景点。

英德市地处广东中部,北江中游,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粤北地区的结合部,南距广州市138公里,距广州新国际机场108公里,北距韶关市90公里,面积5671平方公里,是广东省国土面积最大的县级行政区,辖30个镇1个旅游文化区,总人口约100万人。 英德,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早在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英德境内已同时设立了浈阳、含匡两县,南宋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始名英德。历史上曾设立过州、郡、府、路等行政建制。1949年建国后沿袭县制,隶属韶关市;1988年划归清远市管辖,1994年撤县建市。这里历史悠久,人杰地灵。 英德,交通四通八达,基础设施日臻完善。英德,自然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巨大。英德水力资源丰富,境内水能蕴藏量达39.6万千瓦,目前已建成的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1万千瓦。其中白石窑水电厂装机容量7.2万千瓦,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县级电站。英德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已探明的矿产品种有39种,其中硫、铁、金、银、铜、锌、煤、石灰石、花岗石、英石储量较大,尤其是石灰石的储量最大(在600亿吨以上),且含碳酸钙高、质量好。而英石是我国四大观赏石之一,早在宋代就已名扬四海。英德土地资源充足,现有农业用地529万亩,其中耕地80万亩、林地436万亩、宜牧草地13万亩。英德市山奇水秀,是广东省拥有自然旅游资源最多的县级市,有久负盛名的南山、碧落洞、观音岩、通天岩及其摩岩石刻等名胜古迹;有号称岭南第一洞天的宝晶宫、幽雅别致的英西峰林走廊、天然奇险的仙桥地下河、翠绿欲滴的茶趣园。2000年12月获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英德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为10.7万公顷,园内突出青山、绿水、奇峰、奇石,以及悠久的客家文化风情,包括长湖风景区、滑水山景区、英西峰林走廊景区、宝晶宫碧落洞景区等11个景区。英德是著名的茶之乡,建立了国家级大叶红碎茶生产基地,茶叶种植面积达8万亩,品种有红茶、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6大类100多种,其中英德红茶是我国三大著名红茶之一,连同英德绿茶、高香型茶饮誉海内外。英德笋竹种植面积达30万亩,竹笋产量居全省首位。

瑶族或徭族是亚洲的一个民族,其历史比较悠久。中国的瑶族人口为2,637,421(2000年),62.1%在广西(147万),21.5%在湖南(70万),8%在广东(20万),8%在云南(19万),1.5%在贵州 。此外,江西、湘西等地亦有分布。

瑶族跨境而居,在越南、老挝、泰国北部也分布一些。是越南的54个民族之一。越南瑶族人口超过62万,是越南第9大民族。东南亚国家排华年代里,部分还飘洋过海移民到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法国等地。 瑶族民风比较淳朴而强悍。由于常受历代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一般在山区居住,因此有无山不成瑶之说。分支众多,语言差异大,有勉语、布努语、拉珈语等多种。80年代创制了瑶文,用拉丁字母拼写勉语优勉土语。通用汉语。很多人能同时操壮语、苗语等语言。

因其生产方式、居住,服饰和经济生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差异瑶族又细分为:

蓝靛瑶广泛分布于云南、广西,及越南、老挝等国,穿着用蓝靛染的衣物。

红瑶主要居住在广西龙胜县,穿着红色衣物。

盘瑶主要居住在广西桂平。尊崇盘王。盘王节是该分支的重要节日。

山子瑶 顶板瑶 花篮瑶

过山瑶因受统治者的驱除和歧视,垦荒种植两至三年即离开,重觅垦荒地的瑶民。因总是翻山越岭寻觅垦荒地,无法定居,故称过山瑶。居住在湖南新宁县的八峒瑶即属此。

白裤瑶主要居住在广西河池南丹。喜穿白裤,故得名。

八排瑶主要居住在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

平地瑶 坳瑶 茶山瑶

背篓瑶主要居住在广西百色凌云。

四、 实习研究

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分析与建议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包含的内容来看,瑶族自己的节日:盘王节、祭春节、达努节、耍歌堂、啪嗄节等都可以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主体是瑶族同胞。以盘王节为例,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盘王节,又称还盘王愿,有单家独户举行的,也有全村人举行的。盘王节的限期包括三天三夜和七天七夜两种,其仪式主要分两大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请圣、排位、上光、招禾、还愿、谢圣,整个仪式中唢呐乐队全程伴奏,师公跳盘王舞,包括铜铃舞、出兵收兵舞、约标舞、祭兵舞、捉龟舞等;第二部分是请瑶族的祖先神和全族人前来流乐,流乐的瑶语意思是玩乐。这是盘王节的主要部分,恭请瑶族各路祖先神参加盘王节的各种文艺娱乐活动,吟唱表现瑶族神话、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社会生活等内容的历史长诗《盘王大歌》。这是传统瑶族盘王节所承载和构建的历史,是一种集体记忆和个人记忆的共享传统文化的身体实践,在仪式的过程中,人们通过这种参与,强化了自己情感和认同,明确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和责任,对他们的家庭生活、村落生活和情感生活都是很有利的。

除了瑶族自己的节日,当地政府也有组织与节日相关的一类活动,如盘王节举行时与其同时举行的摄影年展,从其名称中国连江第八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二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 从节日的名称不难发现,这是一次捆-绑式的展演,是一次地地道道的政府行为,以保护文化遗产为名,以发展本地的经济、旅游为实的大型的文艺演出。从此,盘王节叙事的主题从民间、底层向官方、上层转移,仪式不再仅仅是个人的、村落的、分散的、自由的,而上升为民族的、政府的、集中的、组织的。这是一个重新认识、建构、重现的过程。政府、学者、开发商、民间组织、媒体在共同建构一个新的神话,现代版的神话中国瑶族盘王节,而真正的文化遗产的传承者、持有者瑶族同胞,成为仪式表演的观摩者、局外人,政府和媒体掌握了话语权和操控权,他们在对文化遗产重新进行梳理、包装、整合和推销。这就是今天瑶族同胞所经历的盘王节,似乎已经悄悄变了味道:由亲近自然而变得遥远陌生。原来,节日就是自己生产生活的一部分。那么亲近而自然,如今,生活变成了表演,成了远方城里众人观瞻的节目,虽然还是熟悉的那套仪式和表演。却是显得那么的陌生。

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现实:当遗产不可避免地进入了现代社会中的发展进程中,当遗产进入到社会再生产的操作程序,当遗产变成国际组织和政府立法、行政的一种商议和实践对象时,现代权力便要发言,遗产便很难真正成为发声的主体,而要通过政治权力和经济手段来实现对它的认识和保护价值。这是一种必然的结果,毕竟商业化连接着一个巨大的文化再生产系统和消费观念,其中有许多是中介性机构和组织在起作用,它们各自拥有自己的职能、利益和目标,它们会将遗产的价值引导到符合自己利益和目标的方向上去,当今的盘王节就像历史一样不能例外,它既是一种传统的仪式,也是一种传统的制造,而在制造传统的过程中,政治权力和商业利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的仪式的发生地已经转移,在远离他们生活村落的城镇,仪式的内容和风格发生了变化。更多的是符合舞台和媒体转播的要求,戏剧化、虚拟化、夸张化、舞台化。在这种市场化、旅游化、消费化的盘王节仪式表演或者庆典中,瑶族完全是缺场的,这种替代和错位的正好给政府从过去的利用、发展到今天的保护、守护敲响警钟,热闹的表象背后是对遗产的漠视。

笔者通过对瑶族盘王节事例的分析总结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弊端:

简单资本化。当前国家软实力即文化实力在国力竞争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是一种资源,一种资本,一种可以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

这就使得人们简单地对文化资本产生出了商业化的错误判断。文化遗产的商业化使得其被关注和保护,但在商业化的背景下,原有文化遗产无法自由发展并面临被扭曲的处境,模式化和扭曲化使得文化变得不再生动,这种急于眼前利益的开发破坏了原始的遗产文化,文化将逐渐变得消沉,最终没落。

过度脱域化。现今的文化仪式发生地转移,远离文化起源兴盛的村落和城镇,仪式的内容和风格也发生了变化。过度的脱域化使得原有的非物质遗产文化变了味,更像是被政府、传媒、资本等创造出的一种新的文化。这一新的文化形式,虽冠以原始文化遗产之名,但已经无其实。新的文化只是商业化哗众取宠的卖点,它盗用了原始文化遗产,也改变了原始文化遗产。

文化快餐化。随着全球化和快节奏生活的变化,以及急于出成效的商人和政府的多方面促使下,文化变得快餐化。

结合所提出的弊端,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重新树立全民的文化保护观念。在当今的文化保护的意识中,出于多方面的原因,现今的文化保护观念过于急功近利。我们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下,进一步的矫正文化保护的观念,提升全民的文化素养。

树立正确的政府角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在政府的主导下进行,但主导并不意味着全部的承担,而是要把握方向,确定规则,监督运行,不能急功近利地求发展又主张完善地保护。

加强对文化遗产的研究。科研学术界应主动自觉承担这一重任。一是加强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二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学科的相关建设,提高我国保护文化遗产的学术水平。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模板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模板

为期一周的北京人文地理野外综合实习结束了。 这是我第二次去北京, 但是, 与第一次旅游相比, 本次带有旅游性质的实习让我对很多景点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于城市面貌、城市规划、城市发展历史等专业问题也有了进一步的具体认 识,对我来说,本次实习可以说是获益匪浅。现在,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一下 自己北京实习的收获。

一、现代城市建筑与古代建筑格局的破坏

在北京待了一周的时间, 在各个景点中我印象非常深刻的地方是什刹海地区 和颐和园公园。我的很多同学与我有同样的感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什刹海地 区和颐和园公园是老北京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而除了这些,北京留给我们的只 有钢架建筑和仿古建筑,让人看了除了厌倦就是乏味。北京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古城,北京城不仅是辽、金、元、明、清的五朝古都,而且早在西周时期便 是燕国的都城。明清时期,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进行改建的,全城分为官 城、皇城、内城和外城四重,有一条 7.8KM 的中轴线纵贯南北,南起永定门,北 抵钟鼓楼,整个外城、内城、皇城和宫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形成了完整 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而现在,除了孤零零的紫禁城和景山公园,北京 的古城墙和古城门早已经被拆除,世界著名古都的称号名不副实。近年来,随着 北京现代建筑的迅速发展,很多建筑已经违背了古都的文化内涵。比如说,位于 北京西客站的高大门洞上的大亭子和天-安-门广场西侧的国家大剧院就是其典型 代表。北京西客站仿照景山的万春亭建设,造型看调似具有中国传统特色,但实 际上华而不实,体现出一种强调形象而忽视现实功能的时代特色。国家大剧院被 称为漂浮在碧波中的水晶球, 但是这个与中国传统建筑风格极不和-谐的建筑 横亘在南北中轴线旁,缺乏文化衔接,割裂了传统与未来。现在站在景山和天安 门城楼举目眺望,北京无不是林立的高楼,北京古都的传统风水格局被禁锢在有 限的几个地方。现代城市的表情显得蓬勃生机,势不可挡,但传统古都的安宁与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北海公园四周的建筑群(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温馨,在目前城市急剧扩张的年代,却显得宝贵和脆弱。看着这样的现代国际 大都市北京,我突然间想起建国初期梁思成先生的双星闪耀计划,如果当时的 计划成型,如果整个老北京城能够完整的保存下来,如果北京城市的定位从开始 就不是经济中心,我不敢想象呈现在我面前的是怎样的宏伟与震撼:她以规整、 恢弘为基调,以南北中轴线上的皇家建筑为主题,以大-片低矮、灰暗的民居衬其 崇高、辉煌。现在,由于现代建筑的发展,北京已经越来越四不像:不像世界 著名古都,不像现代国际大都市,不像宜居城市,不像帝王之城。

选自中国国家地理

古老北京的建筑是先祖留给世人的财富,维护古都风貌的问题显得日趋紧迫。北 京城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建筑是无与伦比的,天坛的祈年殿、皇城的天-安-门、景 山上的万春亭等是世界公认的北京标志性建筑, 这是北京最为突出的特点和价值 所在,不管北京怎样定位与发展,都不能以牺牲自己的历史文脉为代价。

二、北京交通沉重负担下的思考

去北京感受最深的应该是人多车多。不论是公交还是地铁,绝不会给你留出 一片自己思考的天地。即使在最后一班公交和地铁上,也不能让你放下一天沉重 的负担好好享受须臾的轻松。不论怎样批判北京的城市的规划,不得不承认,北 京的交通规划已经很伟大了,接近两千万的人口拥挤在一万平方千米的地方,每 天近千万人次的人口流动,真是为难了那些交通规划师们。我在拥挤的地铁上常 常在想, 万一地铁出故障停止运行, 那北京城就得瘫痪了。 虽然设计者很不容易,

但是还是有几点关于北京交通 的想法不得不说。第一,虽然 北京实行了各种措施,但是不 得不说北京的交通拥堵现象还 是很严重,如何更好的缓解交 通状况,还是一个长期而艰巨 的问题;第二,为了防止堵车, 北京有各色各样的立交桥,从 而节省了等待红绿灯的时间。 北京是世界上立交桥最多的城 市,在城区里到处是凌空飞架 的立交桥。但是从通行的状况 来看,北京的立交桥并不算十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 美观,但让人眩晕的北京立交桥(上、下)

分通畅。有很多立交桥经常出 现拥堵,其规划设计和交通设 计备受质疑,甚至认为北京立 交桥的设计美观大于实用;第 三,进入大城市,明显感觉到 私家车太多了,虽然北京曾经 采取过单双号限行等措施,可 是北京拥堵的交通还是外地人 到北京最大的感受。说了以上 几点,再笼统的提几点建议:

1、控制中心城区车流量, 借鉴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实 行进城收费制度,单双号限行 等制度。

2、 继续大力发展以 地铁公交为主的公共 交通。不得不承认,公 共交通在现代交通体 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地铁由于其速度快、 运力大等优点, 更应重 点开发。 现在北京已经 有十三条地铁线, 数量 位居全国之首,但是大规模的人流量还是让地铁不堪重负。我们在北京实习的几天,正式北京地铁运行 的高峰期,每天的人流量高大 200 万以上。当然我们也有切身体会,能挤上地铁 我们就很高兴了,从不奢望有座。

3、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建不利于通行的道路、立交桥等,还北京一 个通畅流淌的血管 。经过查阅资料,北京需要对包括西直门、北辰西桥、万 泉河桥、苏州桥和三元桥在内的 5 处立交桥进行改建。

4、限制私家车的过度发展。北京的交通建设步伐很快,可是还是赶不上私 家车扩展的速度,为了拉动经济增长,私家车进入了急速扩张时代,现在,考虑 到各方面因素,是对北京的私家车限制发展的时候了。 我们希望看到,通过各种措施的实行,北京的交通状况有很大改善,方便市 民出行,也给世界展现一个国家首都的良好形象。

三、守住大城市中的那份宁静

北京大约位于东经 11523,北纬 39 54,年降水量 600 多 毫米,年平均气温 10 12 摄氏度,属于典型的 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 季风气候。这是我们国 家北方地区的典型气候 类型,没有什么特别的, 但是,北京的特别之处 在于,在并不丰富的降 水条件下,北京却有众多的河 流水系,有被乾隆皇帝 认为的味甘,质轻 的玉泉之水,此外,城 区内也有大面积的湖泊 水域。河流水系的存在 当然是北京城形成的基 础,而众多湖泊的分布 则为北京这个千年古 都加上了一丝灵动与生机。在北京城区,利用几天的实习时间,我游览了北京的颐和园昆明湖、圆明园 福海、北大的未名湖、玉渊潭、紫御湾、奥林匹克公园的龙形水系还有著名的北 海和什刹海。这些或者人造水系,或者天然水系,都被北京的高楼大厦孤立的分 割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守护着属于自己的那份宁静与恬然。在这些城市中的世 外桃源 ,或者成为著名旅游区,或者成为市民休闲娱乐之所,或者为大学所占 据,甚至成为国家领导人的居住地和国家新的名片。漫步在这些大面积的水域旁 边,我仿佛突然想到了北京能够成为千年都城的一个原因:从辽金开始建立都城 的北京,其建立者是北方更加干旱的少数民族,当他们的金戈铁马征服中原时, 他们自然会选择水源丰富的地方作为都城,拥有五大水系,众多大小湖泊,扼交 通要道的北京当然是第一选择。北京城区湖泊的分布不仅仅只是如花瓶般摆 设,小面积水域对于地方性小气候的显著改善作用在北京体现的非常明显。城区 的各个湖泊,尤其是水域面积比较广大的昆明湖、福海地区对于北京城区空气的 加湿作用非常明显。当然,所剩余的北京湖群是幸运的,因为他们躲过了建 国以来对于生态环境的浩劫,躲过了经济盲目发展下对于北京水域所造成的破 坏,可惜的是,波光粼粼的太平湖,具有深厚历史内涵的护城河已经消失在人们 的视野中,只能在唯美的照片中寻找属于哪个年代残存的记忆。希望北京的湖泊 能坚强的生存在高楼大厦之间,在浮躁的社会中给城市以最后的平静。 在沉重的考研压力我们获得了一周的时间放松心情,变换了一种角度学习 知识,非常感谢院系给我们提供的机会,也非常感谢跟随我们的实习老师,没有 你们的讲解,我们不会学到属于我们的专业知识。

在北京实习的一周让我开阔了 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太多书本上没有的学问。北京实习的点点滴滴永远是 我印在脑海中的珍贵记忆。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2


的支柱产业。攀钢产品遍销国内30多个省、市、自治区,并出口日本、欧洲、北美、东南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目前,攀钢正抓住西部大开发机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资源配置原则,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有限、相关、多元、持续发展战略,立足钢铁和钒钛主业,积极发展相关制造业,拓展金融、贸易等产业领域,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攀钢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大型钢铁钒钛企业集团。

2、攀钢建设的有利条件

丰富的资源是攀钢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攀钢就煤就铁就水,属资源开发型布局,其发展是建立在有“富甲天下的聚宝盆”的攀西地区的丰富自然资源基础上的。盘西地区是的“钒钛磁铁矿”产地,现探明铁矿资源100亿吨,占全国20%,为全国第二大矿;共生有钒2000万吨,占全国87%,居世界第3位,钛8.7亿吨占全国94.3%,列世界第一。此外还伴生有箔、镍、钴、镓等多种金属,综合利用价值高。铁矿主要分布在攀枝花、白马、大和、红格等地。盘西煤的总储11亿吨,其中炼焦煤5亿吨,产于宝鼎、盐源、红源。附近炼钢用辅助原料也较丰富,溶剂石灰石储量3.5亿吨,占全省81.4%,硬质粘土1412万吨,均能满足大型钢铁基地需要。

此外水资源极丰富,河川径流总量达1100亿立方米,蕴藏水能资源3894万千瓦,可开发3325万千瓦。

3、生产布局特点

(1)宏观布局:资源开发型,就煤,就铁,就水

(2)中观布局:沿江团组式布局,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是受地形制约的结果。

全市共分为8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片区:

攀密片区:以采矿、选矿、机修为主。

弄弄坪片区:以钢铁工业为主。

河门口片区:以电力建材工业为主。

格里坪片区:以木材储运为主。

宝鼎片区:以煤炭工业为主。

金江片区:以铁路、储运为主。

渡口---仁和片区:以地方工业、建筑业、商业为主。

炳草岗片区:以党政机关、科技、文化机构为主。

(3)微观布局:竖向立体布局,为适应地形特点,厂区采取大台阶,多平面的竖向布局。大体分3个主台阶23个小台阶,每台阶平均高差5----21米,同时注意了炼钢、轧钢、轨钢之间的流程顺序。弄弄坪“微雕钢铁城”,在仅2.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建成了拥有从烧结到轧材完整的工艺流程,年产300万吨钢铁的大型联合企业,且布局井然,举世无双,享誉世界。

4发展策略

主要有四个方面。第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企业改制、改组、改造的步伐,迅速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第二,要合理开采、综合利用、扩大勘探、节约资源,尽可能延长矿山服务年限和“矿业企业”生存周期,包括采取推广先进技术、更新生产设备、创新工艺流程等措施,不断提高对尾矿、边角矿、压覆矿、低品位矿和共伴生矿的开采与利用。第三,坚持“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方针,在稳定矿业、积累资金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非矿产业,包括矿产品深加工、石油化工、煤电转换、建筑石材、矿山机械等,以及面向社会的建筑业、运输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不仅可以扩大富余人员和职工家属的就业门路,而且为日后矿业萎缩时的就地转产奠定了基础。第四,应充分利用外地资源,以加大对本地资源的储备,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还可以投资国外矿业,为本企业下游产业建立稳定的供矿基地。

四、水电建设-------二滩水电站

1 二滩地理概况

雅砻江、金沙江在攀枝花市相汇,河谷深切,高差悬殊,溪河纵横交错,形成巨大的水能资源。攀枝花境内及临近地区可开发水能资源3324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000亿千瓦时,水能资源占四川的67%,全国的18%。

二滩水电站位于四川省西南部的雅砻江下游,坝址距雅砻江与金沙江的交汇口33Km,距攀枝花市区46 Km,系雅砻江梯级开发的第一个水电站。

二滩水电站装机容量330万千瓦,年发电170亿千瓦时,单机容量、总容量和年发电量在我国已建成的电站中居首位。辖区内还可建设大中型水电站4处,且梯度开发条件好,动能指标优越,淹没搬迁损失少,是理想的水能基地。

二滩水电站以发电为主。水库正常蓄水位1200m,发电最低运行水位1155 m,总库容58亿m3,调节库容33.7 m3,属季调节水库。电站装机容量3300MW(6台55M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4


节约和综合利用,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同时要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尽量扩大资源的可供能力;要增加矿业科技投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率。这样就能延缓矿产资源的枯竭,使矿业能更长期地稳定支持城市的发展。其次,要适度控制城市规模,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城市建设应从保证矿业生产、生活和未来城市可能发展及经济社会承载力考虑,确定城市规模和布局,不能盲目扩大城区建设范围。第三,要尽早作好向综合性城市转变的准备。这是解决“矿竭城衰”的惟一途径。城市类型的转变在于支柱或主导产业的转移。应该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瞄准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找准自己除矿业以外的其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非矿优势产业、特色产业、加工业和服务业等。矿业和非矿业的同时发展,一方面可以推动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当矿业接近萎缩时,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接替支柱或主导产业已经形成,可保证“矿竭城不衰”发展目标的实现。

六 攀枝花发展前景

攀枝花市“十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建设特色经济强市,实现富民兴攀。发展特色经济,是推动攀枝花经济发展实现新的跨越的重要战略措施。“十五”期间,攀枝花市将根据自己的优势,发展条件和市场需求,重点发展以下特色产业:

1钒钛工业

日前,经过四个多月建设工期,攀枝花钢铁有限公司四万吨微细粒级钛精矿工程已胜利竣工投产。这使得攀钢钛业公司的钛精矿年产能增至到20万吨,成为我国的钛原料基地。
富,微细粒级钛精矿的回收,将使微细粒级钛矿回收工艺技术,是攀钢自主开发的、具有国际水平的专有技术,四年前,攀钢钛业公司成功地运用于工业生产,形成的产微细粒级钛精矿1万多吨的生产能力,这次四万吨微细粒级钛精矿工程建成后,使攀钢钛资源回收率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钛精矿是生产精细化工产品钛白粉的原料,攀钢钛业公司应用自产钛精矿已形成年产钛白粉1万吨的生产能力。

在我国四川西昌和攀枝花地区,钛资源的储量十分丰攀钢钛资源的损耗得到大幅降低,同时对减少环境的污染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 高耗能电冶化工业

攀枝花市有丰富的水电资源,把丰富的水电资源和矿产资源结合起来,发展高耗能工业,是“十五”期间攀枝花市发展特色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滩电站的建成及投产,为攀枝花高耗能工业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攀枝花市将以高耗能工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高耗能工业的发展步伐,使高耗能工业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新经济增长点。

3 生物产业

攀枝花市气候独特,光热充足,雨量集中,气温年较差小,日较差大,呈垂直差异明显的以南亚热带为基带的岛状式立体气候,有利于生物资源的的发展。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改造传统农业重点实施优质晚熟芒果基地、优质石榴基地、早熟枇杷基地等项目建设,使攀枝花成为四川省重要的南亚热带水果基地。

《人文地理实习报告范文》由范文资讯网f132.com编辑整理精选推荐,并且我们还准备了大量的优质实习报告范文专题供您参考和写作帮助,请访问人文地理实习报告的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