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 导航 >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024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大家中午好,我是胖蟹旅行社的王智宸导游,你们可以叫我小王导游。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是极地海洋世界。

我们先去海豚馆看海豚们精彩的表演。一开始我们会见到一个个活泼的白鳍豚在做算数,它们可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哦!它们不但会算数,还会唱海豚音呢!你听,“哦——”绝对可爱至极。它们有时为了让人们开心,还会故意算错呢!结束时,海豚会齐齐向上跳得很高,足足有八米以上,还溅起了美丽的水花呢!

如果你去完了海豚馆,小王导游会带你们去“海底两万里”开开眼界。那里有凶猛的大鲨鱼、带电的水母、可爱的小丑鱼、庞大的海龟、像风筝一样的魔鬼鱼……在水中游来游去,叫你目不暇接!

接着一起到我们的终点站“白鲸馆”吧。这里有几条又肥又大的大白鲸,它们身长7——9米,重八吨,可比一只大象还重得多呢!你瞧,有一只大白鲸向我们快速地游过来了,多漂亮!有一只白鲸先下水,再向上一跳,跳了十几米,都快碰到天花板了!有几只白鲸在水中转圈,像在跳舞一样!多么聪明可爱的家伙们! 观赏了这么久,如果您已经累了,可以在草坪上吃自己带来的食物,记住不要乱扔垃圾,环保靠大家哦!

下面我希望大家旅途愉快,欢迎您下次再来,我随时愿意为您服务!

精彩点评:智宸写作越来越有感觉了,林老师跟你游得都流连忘返了,呵呵!小作者的小导游做得十分称职,从“海豚馆”到“海底两万里”再到“白鲸馆”,我们的眼前交替着一个个可爱机灵的海洋生物,心情也轻松愉悦着,这次旅游不虚此行!海豚的描写可以更丰富点哦!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青藏地区的位置、范围、面积、人口和民族等基本情况。 2、了解青藏地区的山脉、盆地、河流、湖泊的分布。 3、了解青藏地区的公路和青藏铁路的分布。 4、了解青藏地区的农牧业生产特点及主要农作物和牲畜。 5、了解青藏地区交通条件的变化及青藏铁路的修建。 6、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读图填图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育学生保护珍稀野生动物、保护生态环境。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影响。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由歌曲《青藏高原》引入新课 [展示学习目标,指导学法] 1、学生朗读学习目标。 2、指导学生结合教材解析学习目标,即知识要点:青藏地区的范围,地形、气候、河流、植被、自然资源等自然地理特征,人口、民族,农业情况、能源矿产、交通等知识点,要求以记忆为主,理解为辅;技能与能力要求:了解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和步骤。 3、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①结合课本第87页图4-21“青藏地区”图,完成第87页活动题1-6,了解本区的基本情况。 ②先通读课本 查看全文>>>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能说明三江源地区高海拔的地势,高寒的气候,广布的雪山冰川,星罗棋布的湖泊、沼泽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并能据此说明三江源地区是多条大河源头的原因。 2.分析三江源地区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了解三江源地区保护江河源地与生态环境的成功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读图、析图的能力,获取图文信息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学会运用地图和资料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3.通过课堂活动、练习等,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锻炼学生学习区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以及拓宽视野,增强学习地理的兴趣以及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对区域生态环保的学习,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认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1. 分析三江源地区是大河源头的原因 ; 2. 理解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重要性 .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直接引入:同学们知道长江、黄河是i我国两条重要的大河,但你们知道他们发源于同一个地区吗?这个地方除了孕育了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之外,还孕育了国际河流澜沧江。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和认识这片伟大、神圣的土地--三江源地区。(展示三江源相关图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板书: 第二节 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讲授新课] 展示三组图片:①高海拔,高寒气候影响下的地貌景观--雪山连绵、冰川高悬、冰塔耸立;②高原湿地景观--湖泊星罗,沼泽密布、小溪潺潺;③生物多样性及独特的高原生态系统--细草如毯、羽族炫翎、蹄类竞骄。 通过图片的展示,培养学生审美情操的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引导学生初步感知“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 教师:介绍“三江源”名称的由来。“三江”为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即源头,发源地;“三江源”就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 板书:一、江河的源地: 1、包括: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区 展示:青藏高原和青海省区域图,请学生描述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 学生:利用地图找出三江源大概位置,教师指导并板书。 板书: 2、地理位置:青海省南部 阅读:结合图9.17、9.18阅读教材92页文字,引导学生了解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查看全文>>>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教学要求 1.明确秦岭—淮河一线是划分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 2.通过阅读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比较图,明确区域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 3.通过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和人文特点的比较,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地理差异,以及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差异。 4.训练学生学会用比较法和归纳法学习区域地理。 结构分析 教材的第二节和第三节是在第一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四大地区的区域特征。本节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区域特征,内容涉及“总论”中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中国地形的分布和特点、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中国主要的河流以及中国的农业生产等知识。 1.本节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同属我国的东部季风区,与西部地区有明显的差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对于区域内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没有一一罗列,而是用比较的方法,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2.本节教材对应《地理课程标准》中以下要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自然环境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建议 【课时安排】 建议本节安排2课时。 【引入新课】 1.中国区域地理知识是在中国总论的基础上讲述的,因此,所涉及的内容中很多都是学生已经学过的。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抓住这一点,尽量采用简明生动的启发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对区域知识的构建。 2.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直观地感到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差异。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明显,在教学中要突出区域特色。 【北方与南方的自然差异】 1.展示不同区域的图片资料,让学生直观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自然差异。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播放录像资料。提出问题:从图片或录像资料中看到南方和北方有哪些差异?如何用科学的地理方法表述它们?为什么会有差异? 2.这部分教材中的图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景观图,包括图5.9中的“北方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南方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图5.10的“东北林海雪原”、图5.11的“海南岛热带风光”。另一类是地理图表,包括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城市的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图,长江和黄河的流量过程线图,这部分教学活动应注重学生读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西北地区地形图,找出西北地区的范围,并指出本区主要地形组成和主要地形区。 2.运用地图,让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该区干旱的表现、形成的原因及变化规律。 3.分析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对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的影响。 4.理解人们在干旱环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条件。 教学重难点 分析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的影响。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一.由位置联想景观导入新课 1.由区域名称描述大致位置。 2.联想该区景象:“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黄沙漫漫。 3.设问: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区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从西北的自然环境来寻找一下答案。 新课讲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与位置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图,找出主要山脉,指导学生概括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概括出本区的位置特点(从纬度、海陆、相对位置分析)。 2.归纳:该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长城-阿尔金山脉以北。本区深居内陆,位于我国北部和西北边疆,属于内陆地区。该区面积广大,包括内蒙古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甘肃省大部和宁夏北部。 3.多媒体展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图、西北地形图,指导学生认识该区所处阶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区。 4.归纳:该区主要位于第二阶梯,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东部内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夹两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点(远、高、阻、广)对气候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二)气候特点与景观分布 1.展示中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并提问:西北地区降水的大致范围? 2.小结:西北气候特点——干旱。 3.完成p73——p74活动。 4.归纳:西北地区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变化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问:那么造成西北地区自然景观差异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学生回答:深居内陆,离海洋远,降水少,越往内陆走降水越少 7.教师小结:对,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离海洋远,水汽难以到达,所以造成西北地区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转承:干旱的气候对该区的河流产生直接的影响。 (三)河流 1.多媒体展示西北地区景观图,让学生体会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师归纳:西北地区气候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严寒

查看全文>>>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日本》

教学目标

1.在地图上找出日本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2.根据地图和资料说出日本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并能分析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了解日本的抗震防灾意识。

3.运用地图资料,说明日本海洋性季风气候的分布、特点。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掌握研究国家地理自然地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日本的气候为什么呈现“海洋性”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活思维

观看多媒体课件中的一组图片,回答一个问题:这些图片来自于哪个国家?

(二)展示目标

学生集体诵读学习目标一遍,初步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三)自主学习

1.日本的地理位置

①半球位置

②纬度位置

③海陆位置

2. 日本的领土范围

①日本的陆地是由什么组成的?

(提示:陆地一般由大陆、半岛、岛屿等组成)

②自北向南分别是什么?

③日本周围的邻国有哪些?在地图上找到日本的首都

3. 日本的地形

读地图册32页:日本群岛地势及日本地形面积比较

①描述日本的地形特点

②日本第一高峰在哪里?

③日本的平原是什么?

4. 日本的气候

读图课本第10页:亚洲气候类型分布

①日本的主要气候类型是什么?

②日本的气候有什么特点?

5.日本的资源

尝试描述日本的森林资源、水资源、渔业资源及矿产资源(提示:是丰富还是不足)

(四)合作探究

要求:以小组形式进行合作探究;将探究结果写在老师发的纸上面;时间5分钟。

1. 阅读课本55页图8-1-3、地图册32页日本在地震带中的位置,尝试分析日本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2. 展示材料,日本2011年的3.11地震与中国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相比,损失要小很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日本的哪些抗震、防震措施值得我们学习?

3.东京和济南都位于36°n附近,下表为两个城市的气象数据。

①完成表格

②对比济南的气象数据,描述东京的气候特点? 造成此气候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五)风采展示

将合作探究的结果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展示。

(六)达标检测

1.日本的地形以( )为主。

a.山地 、丘陵 b.平原 c.盆地 d.高原

2.日本的自然资源中,比较丰富的是( )

a.石油和煤炭 b. 水能和森林

c.铁矿和水能 d.森林

查看全文>>>

《褶皱山》教学设计 泉州五中 赖祯真 【课程标准】 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褶 皱 山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 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 中的动画 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意义——找矿,找水,工程——找矿

查看全文>>>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 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 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一、干旱的西北地区   【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x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5.5图、5.7图 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 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5.14,然后回答: 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 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由东向西,植被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是全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   【小结】通过学习这一节,我们了解了西北地区地广人稀,地形以高原、盆地为主,气候干旱以及河湖、植被方面的自然特征,也了解到本区矿产资源丰富,畜牧业和灌溉农业发达。通过“干旱”这一主导因素,逐层分析区内其他因素、归纳区域特征的方法。 布置作业 完成p14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查看全文>>>

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

范文资讯网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2024人教版初中地理极地地区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