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趣味地理的教案 > 导航 >

趣味地理的教案,2024趣味地理的教案

一、活动名称:河津四中“我爱地理”趣味地理常识、绘图竞赛

二、活动目的:为了提高同学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掌握最基本的地理常识。紧跟新课标的改革思想,让同学们“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把地理跟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培养学生热爱地生活、热爱祖国的情感。同时为全校地理爱好者提供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交流和同台竞技的机会.

三、参赛对象:河津四中高一xxx班、xxx班学生。

四、赛前准备:1、教师活动前动员;2、教师赛前辅导

3、接受报名:4月30日—5月24日

五、比赛项目设置

1、知识竞答比赛 分团体赛和个人赛

2、地理绘图比赛

六、参赛办法

(1)团体赛参赛办法:各班选出30个人组成竞赛团,15到25人组成智囊团。

(2)个人赛参赛办法:个人赛采取自愿报名的办法,参赛人员不限。个人赛采用预赛和决赛两项。

(3)地理绘图比赛参赛办法:个人自愿报名参加。

七、参赛规则

1、团体赛参赛规则:团体赛竞赛规则:(1)抽签。参赛队采用现场抽签的形式决定参赛题(试题分a、b卷)(2)团体赛答题分必答题和抢答题。a、答必答题时,主持人宣读竞赛题,参赛团的成员必须在20秒内答出此题,正确加10分,错误不扣分。20秒内答不出,智囊团可以补充,但每题只加5分,且答题时间不得超过10秒。b、(a)抢答题答题时,当主持人读完题时。各代表队选举一名队员举牌示意,在主持人读完题之前,各代表队不得抢题,当抢题发生后,答题权自动归另一代表队。(b)抢答题答对加一分,答错扣一分。(c)抢答题智囊团不得答题。(3)最后分数最高者胜出。(4)当分数相同时,由现场嘉宾出题5道题加赛。(5)各参赛队不得夹带任何与竞赛有关的资料,包括智囊团。

2、个人赛参赛规则:(1)初赛 个人采取抽签答题的办法答题,每人答题20道,按答题正确的多少排名,前8名进入决赛。

(2)决赛 决赛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每人分别答题15道;第二部分:在中国地图和世界地图上,分别指出主持人说出的国家和地区。(答题每题10分,读图每题10分)按两项总分来排名。

(3)绘图比赛 各参赛成员采用a3纸绘制地图一幅,地图内容不限。评判时由高一年级地理老师分别评判,最后综合排名决定名次。

注:知识竞答时所有参赛队员、包括智囊团都不得携带与知识竞赛有关的书籍和材料。如有发现,团体赛不得获得冠军;个人赛取消参赛资格。

八、比

查看全文>>>

通过制定地理教案,可以很好的对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安排,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吸收到地理内容,增加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地理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提示与建议

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的产生及受力状况。在学习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判读原理图和示意图的能力,训练学生绘制简单原理示意图的基本技能。在明确大气运动基本原理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与人们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关系。

教学建议

关于读图能力培养和课后活动的教学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区)的等压线和风向图”是训练学生阅读地图的基本技能,也是训练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密切联系的很好途径,教师不能忽视这一教育功能,应该充分利用此图达到训练的目的,另外本课教材中的阅读材料能够使学生更加了解大气运动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因此也应该引起教师的重视,不能放任学生自由阅读,潦草而过。

关于风的形成和风的方向的教学分析 关于风的形成是本课重点的知识内容,而风向的确定则是本课的难点知识,确定风向的关键是明确几种力的关系,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这种力在气压场中如何绘制应该使学生明确,无论等压线的表现形式如何,水平气压梯度力始终与等压线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空气一旦运动起来,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空气运动的方向而不影响空气运动的速度,当这两个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这个运动的过程,教材中用一幅图像加以表示。这种风向只会出现在高空大气中,而近地面的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影响,摩擦力既改变力的方向,又会对风速产生一定影响,当三力达到平衡时,风向与等压线斜交,由高压指向低压,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过程比较复杂,不必让学生了解,学生只要知道结论即可。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的教学建议 关于“大气的水平运动”这部分内容,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引导学生判读教材提供的图像“水平气压梯度力”示意图,明确绘制水平气压梯度力应该注意的问题:水平气压梯度力总是与等压线相垂直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当空气开始运动后,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如果只受到两个力的影响,二力平衡风向如何表示,这部分内容注意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图像资料,如能够提供学生动画演示有助于学生理解地转偏向力如何逐步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最终达到二力平衡,使风向达到稳定。在近地面的风除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外,还

查看全文>>>

经过整理,栏目小编为你呈上趣味大班教案。把所会的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下去是历代老师的重任,教案要根据教学原则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具体情况进行编写。教案可以帮助老师提高教学的效率。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趣味大班教案【篇1】

大班优质科学教案《趣味拼搭》

活动内容:趣味拼搭

活动目标:

1.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初步体验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2.发展幼儿创造力和思维灵活性。

活动准备:

每人一份操作材料塑料棒。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巩固对常见平面图形的认识。

看,(教师出示塑料棒),这是什么?(塑料棒)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一起来变个魔术,仔细看哦!

(二)教师讲解“公用边”

1、那请小朋友来看看,黑板上有几个三角形呀?(两个)

2、两个三角形由几根塑料棒拼搭而成的?(6根)6根塑料棒拼搭成两个三角形,一共六条边。

3、那我准备要变魔术了,我拿掉一根塑料棒还剩几根?*(5根)那你们相不相信我用5根塑料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我要变了,你们可要看仔细了!(教师操作移动)

4、成功了吗?我用5根塑料棒也拼出了两个三角形。咦,奇怪了,同样是两个三角形,为什么前面我用了六根塑料棒而现在我就用了5根塑料棒也能搭出两个三角形呢?为什么?谁已经看出来了?(两个三角形共用一条边)个别幼儿上来指认。

5、原来这根棒塑料既是上面三角形的一条边也是下面三角形的一条边,是不是这样呀!原来上面的三角形用到了这条边,下面的三角形也用到了这条边,两个三角形都用到了这条边,我们把这条边叫“公用边”,小朋友一起来念一念!

6、小结:这根棒塑料既是上面三角形的一条边也是下面三角形的一条边,是这两个三角形的一条公用边,小朋友听清楚了吗?

(三)幼儿第一次操作:教师启发幼儿用塑料棍拼搭图形,感知图形边的共用特征。

1.那现在老师请小朋友用公用边这个魔法来变魔术,听清楚我的要求:请你用六根塑料棒搭出一个三角形和一个正方形,老师在桌子上给你们准备了许多塑料棒,请小朋友拿出六根塑料棒在桌子上用公用边的方法拼搭出一个正方形和一个三角形。听清楚了吗?开始

2.刚才老师看见许多小朋友都搭成功了,那请小朋友上来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搭的?你的三角形在哪里?正方形在哪里?他搭的对吗?

3、请你告诉小朋友哪条边是两个图形的公用边?他找对了吗?

4、谁和他搭的不一样?请你也来介绍一下!你来找找哪条边是它们的公用边?

查看全文>>>

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2.理解各种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状况。 二、能力目标 识读简易天气图。 三、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天气系统,初步学会解释天气现象成因,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锋面气旋的原理。 教学设计 【引言、设疑】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你能识读哪些天气图,听懂天气预报吗?激发学生思索导出本课的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新课】 引出重点:要掌握识读天气图和听懂天气形势预报中的常用术语,首先要了解一些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的基础知识,即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一、锋面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因而可采用电脑动画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锋面结构与特性: 1.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之间产生分界面,分界面闪动定义为锋面。   2.演示软件:几组冷暖气流交汇之后相互运动图,学生分析画面,总结锋面的共同点均为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提问:为何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学生思考得出:暖气团暖而轻密度小,冷气团冷而重密度大,因而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4.设疑:一上一下的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5.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后产生天气现象,学生观察画面分析总结得出因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二)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提问:观察画面,冷暖气团哪个主动运动而来?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一图为冷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暖气团相遇,一图为暖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冷气团相遇。 讲述: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生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②演示软件:冷锋暖锋结构。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冷锋、暖锋与天气 ①演

查看全文>>>

《大气的运动》教案 济源二中 宋 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大气运动的分类。 ②使学生认识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及产生的地理意义。 ③使学生掌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产生的原因及风向的由来。 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②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和判断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并能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的能力。 ④培养学生实际生活中对地理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 思想教育目标: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点:①热力环流;②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教学难点:分析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用具:多媒体电脑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启发式教学。 教学设想: ①借助多媒体把抽象的大气运动,具体、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便于学生认知发展过程的实现,利用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还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 ②注重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理论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从根本上讲,学生学习知识目的就是为了在生活中能够自如的运用知识指导生活实践,所以注重联系实际是非常有必要的,同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特别是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课程的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兴趣。 2.3大气运动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是 2.3《大气运动》。 讲授新课:展示本课教学内容(主菜单)。 (教师提出要求) 学生用一分钟时间预习课文前言,对照屏幕上展示的内容,大家在课文中找到前四个知识点对应的内容: 1、大气运动的地理意义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 3、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的分类 (教师阐述第一个知识点的内容做示范) 大气中热量和水分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来实现的。这就是大气运动的意义。由此可见大气运动和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非常密切,我们研究大气运动也是十分有必要的。 (由个别学生作答其余三个问题)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3、由于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高低纬度间分布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温度的差异,这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简单的说:地面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4、大气运动可以分为,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包括气流的上升和气流的下沉,水平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风。 一、 热力环流: 现在我们以大气运动的最

查看全文>>>

[学习要求]

知识目标:

1.理解聚落的概念及分类

2.分析乡村、城市的起源和条件

3.理解地理环境对聚落的影响

能力目标: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身边聚落形式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德育目标:

通过聚落的形成,进一步理解人地关系的协调统一

[教学重点]乡村的形成和城市的起源

[教学难点]聚落的概念

[教具]电脑多媒体

[课型]新授课

[教法]图例分析引导法教学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引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衣、食、住、行。居住也是人类的一种活动,与人类获取食物的历史同样久远。人类聚居(集中居住在某一区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整体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涉及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

[新授]

一、聚落及其分类

[结合图片聚落,理解聚落的定义及分类]

1.聚落房屋建筑

聚落,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也是人们进行生产的场所。

2.聚落的分类-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过去我国乡村居民几乎全是农民,所以乡村又称农村。

乡村

城市

人口

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规模

较小

较大

联系

城市是由乡村发展而来的

3.研究意义

聚落,尤其是城市,一方面是人类作用于自然环境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另一方面也是自然对人类社会反馈的区域。聚落是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作为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场所,它的形式与规模,既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适应,也要有利于生产和生活。聚落的外部形态、组合类型无不深深打上了当地地理环境的烙印。

聚落也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它是人类的居住活动所创造的最为典型的人文环境。聚落是在不同时代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形成的,作为人文环境的聚落,在其形成发展的过程中肯定也受到风俗、文化等人文因素的控制与作用,如西方乡村聚落景观与东方不同,同属工业社会的西欧与北美,其城市景观也不相同。

聚落的形成,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自然,规划、建设并管理好聚居环境。

二、聚落的形成

〔一〕乡村的形成:

1.聚居是人类的本性和需求

乡村聚落的形成首先是人类聚居的本性和需求。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之一。在人类早期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人们发现共同生活在一起,可以利用集体的力量,开展互助合作,更好地实现防御、繁衍、获取资源等方面的目的,由此形成聚居。人类聚居的发展是和人类生存进化分不开的,是不断适应变化的环境并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结果。从穴居

查看全文>>>

我国的地理差异

【教学目标】 1、了解区域 划分的依据和四大区域的界限,知道主要的地形区和阶梯,理解秦岭-淮河一线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2、了解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自然环境差异,理解其工农业生产和文化的不同。 3、知道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理解其自然环境的特点。 【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主要的农业和矿产的区别,西北和青藏地区自然环境的特点。 2、教学难点:各地自然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 【教学过程】 一、四大地理区域。 展示中国四大区域划分图 组织学生活动: (1)讨论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依据(气候、地形) (2)指派代表去黑板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分界线,说明分界线的依据。 (3)回忆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和地势划分,指出各个区域主要的地形区和阶梯。 (4)讨论秦岭-淮河一些通过了哪些地理分 界线。 强调:四大地理区域中,南方和北方以气温和降水为依据;西北和北方以季风为依据;青藏地区以地势为依据。秦岭-淮河一线有很多分界线通过,如一月 份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等。 列表总结 项目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位置 秦岭-淮河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秦岭-淮河以南,横断山脉以东 面积 20%25% 人口40%55% 地形东北平原(黑土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黄土地) 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稻土),东南丘陵(红壤),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河湖黑龙江、松花江、黄河长江,珠江,鄱阳湖,洞庭湖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农耕制度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主要农作物小麦、大豆等水稻、油菜等 作物熟制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一年二熟至三熟 传统运输方式陆路运输为主,多用汽车、马车水运 传统民居坡度较小、墙体较厚屋顶坡 度大,墙体高 其他不同 北咸南甜 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展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图 学生活动:(1)找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的范围及主要地形区、河流。 (2)分析两地自然环境的特点。 (3)了解其人口分布和主要民族。 项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 位置大兴安岭以西,长城-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以北横断 山脉以西,喜马拉雅山脉以北, 昆仑山-阿 尔金山-祁连山以南。 面积30%25% 人口4%1% 地形河 流内蒙古高原,塔里木盆地,准格尔盆地,塔里木河青藏高原,柴达木盆地, 长江,雅鲁藏布江 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高

查看全文>>>

引导语:如何策划一次七年级地理趣味活动?接下来是小编给大家手机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七年级地理趣味活动策划书(一)

一、活动时间:

第11周星期二兴趣课。

二、参加对象:

初二级学生

三、活动内容:

1、画地图。(25分钟左右)

2、拼地图比赛。(8分钟左右)

四、活动目标:

1、熟悉地图,认识地图的关键要素,如图例、比例尺等。

2、能运用地图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带动地理教学。

五、组织方案:

1、由每班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报名的同学分两大组,每组推荐一名组长来负责各成员任务。

3、组长各选派两位同学对另一组同学画出的地图进行打分,每组分数最高的一副地图获奖。

5、比赛时组长负责计时,最快拼出地图的同学获奖。

六、活动要求:

1、报名参加的同学要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每次活动听从组长安排。

2、根据各组实际情况,各小组长要定好活动计划活动内容,记好活动记录。

3、各小组要记好组员承担的任务,活动结束后把参加本次活动的记录作为成长记录存档

七、活动需要的器材:

1、a4纸40张。

2、拼图地图两张。

3、每位同学各自准备

备蜡笔一盒。

八、指导老师:

彭xx

七年级地理趣味活动策划书(二)

一、 活动目标:

1、发展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能力,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学习掌握。

2、 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地理学习兴趣、地理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带动地理教学。

3、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增强学生间凝聚力,增强教师的向心力,进一步融洽师生感情。

二、参加对象:

七年级学生

三、组织方案:

1、由每班有兴趣爱好的学生自愿报名参加。

2、报名的同学分两大组,由教师进行考核、选拔,挑选12名同学,分成两个活动小组。

3、每组推荐一名组长来负责每个成员任务。

4、每组组长负责保管好记录表,负责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5、最后活动结束后组长分配任务要根据获得的数据写汇报记录。

四、活动要求:

1、报名参加的同学不能半途而废,必须准时到场完成自己所担任的项目。

2、每次活动全体成员必须到场。

3、根据各组实际情况,各小组长要定好活动计划活动内容,记好活动记录。

4、各小组活动确保五落实:落实人员、落实场地、落实时间、落实安全、落实任务。

5、各组计划要切实可行、具体,不能放任自流,小组长必须临场安排指导。

6、各小组要记好组员承担

查看全文>>>

《褶皱山》教学设计 泉州五中 赖祯真 【课程标准】 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褶 皱 山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 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 中的动画 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意义——找矿,找水,工程——找矿

查看全文>>>

趣味地理的教案

范文资讯网趣味地理的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趣味地理的教案,2024趣味地理的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