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 导航 > 高一地理说课稿:《地理图表的判读》

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

高一地理说课稿:《地理图表的判读》。

教案课件是我们老师的部分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写好每一份教案课件。要知道学生课堂反应也会在老师教案课件里体现出来。那网上有哪些值得推荐的优秀教案课件?以下为小编为你收集整理的高一地理说课稿:《地理图表的判读》,建议你收藏本页和本站,以便后续阅读!

这篇《高一地理说课稿:《地理图表的判读》》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以下信息仅供参考!!!


一、 本课题提出的思路
此次出课正赶上高一地理总复习结束期间,第二轮综合复习基本结束,马上就要会考了,在会考考纲中有明显的规定,读图分析题占30分,以中等难度为主,属于知识的灵活运用。有必要将学生掌握得并不太好的内容综合复习一下,特制定了本课题。知识点涉及地图的定向、等值线图的判读、日照图的判读、气候类型图的判读等。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直观手段进行教学,不但容量大,而且效果好。
二、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节课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读图,地图的定向属于初中地理的内容,但有不少学生并没有完全掌握,另外这部分知识也是地理学科学习的基础知识,有必要进行复习,日照图的判读,是高中地理上册中难度较大的部分,也是每次考试必有的内容,可以充分考察学生对第一单元的掌握情况。会考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判读等压线图,在图上判断高、低压中心;空气运动方向;风力大小;天气状况等。气候类型图的判读也是会考的考点之一。因此,我将日照图的判读和等值线图的判读及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重点;将等压线图的判读和日照图的判读定为本课的难点。
三、 教学过程与方法
由于是专题复习课,应多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要说的话留给学生说,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导”的作用,并且要把学生的话概括起来,形成方法。通过练习,及时巩固,加深印象。
(一)地图的定向
采用三个练习题,让学生总结地图定向的方法,教师及时总结,概括出地图定向的基本方法:一般地图,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定向;有经纬网的地图,要根据经纬网定向,同一条经线表示南北方向,同一条纬线表示东西方法。
(二)日照图的判读
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利用本人依自己思路制作的课件,讲清日照图的类型,然后让学生判断各种日照图中的晨昏线、地方时、正午太阳高度、昼长情况,最后总结出日照图的读图要点:晨昏线的判断依地球自转而定,地方时的判断应在赤道上进行(日出6时,日落18时),正午太阳高度的判定应掌握计算的方法。昼长情况应看该点纬线的昼夜分布状况。通过练习及时巩固,提高效率。
(三)等值线图的判读
从等高线入手,带出等压线,重点落在等压线图的判读上,引导学生判断高、低压中心、天气状况、风向和风力的大小;温带气旋中锋面的判断及锋面天气的判断。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已有的基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参与,多说多写多做。
(四)气候类型图的判读
气候类型图的判读应抓住基础知识,气候类型的分类和特点。具体区分时应掌握依据气温和降水两个要素。教学中先引导学生判断,然后总结方法,辅以练习。
四、 题外话
这是一节现代教育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研究课,我觉得应该通过一节课的教学,及时将素材积累起来,形成备课素材库,以备后用。同一学科应制作本学科的网页,收集各单元、各章节的素材,积累起来,形成一种共享资源。同时,为本课题的结题做好准备工作。

Fwr816.COm精选推荐

高一地理教案


地理也是一门很有趣的学科,通过制定详细的教学教案,可以更好的给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到地理内容,从而收获更多知识,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高一地理教案(一)

位置和范围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利用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来描述一个区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学会描述一个区域的范围。

4、了解亚洲的地理分区。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对亚洲的学习,掌握认识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学会正确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点,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描述区域某一地势变化及地形分布特点。

三、教学工具

课件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结合我们平时接触的电视、电影、报纸、网络资料,谈谈自己知道的亚洲。

学习讨论回答。

教师归纳:我们居住的大洲从南到北、从东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皑皑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这就是我们居住的大洲。它有众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灿烂的文化,有优美的风景。它就是雄踞东方的亚洲。

板书:雄踞东方的大洲--亚洲

2、明确学习目标

新授:

(一)温故知新(生回顾亚洲地名的由来)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意为“东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东岸(今天的叙利亚一带)兴起,建立起强大的腓尼基王国。他们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跃于整个地中海。频繁的海上活动,要求腓尼基人必须确定方位。所以,他们把地中海以东的陆地称之为“Asu”,即“东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围后来逐步扩大到整个亚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陆地称为“Ereb”,意为“西方日落处”,后来被用来指代整个欧洲。

(二)亚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认识一个大洲,先要从“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确位置,搞清楚范围、边界。那么,应当如何描述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师点拨描述区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陆位置、经纬度位置

3、活动:看图讨论回答:

读图6.1《亚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亚洲在东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绝大部分在东半球、北半球)

读图6.2《亚洲的范围》,找出亚洲的纬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东:170°W;最西:26°E

读图6.2《亚洲的范围》,了解亚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围?

亚洲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北、东、南分别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与欧洲毗邻,西南与非洲相邻,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读图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围”,

简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说出北美洲的经纬度位置。

找出北美洲周围的大洋、大洲,说出它们分别位于北美洲的方位,归纳北美洲的海陆位置特点。

4、活动:师生互动,完成第5页活动题:比较北美洲和亚洲的位置和范围差异。

五、课堂小结

认识区域,首先要认识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从半球位置、海陆位置和经纬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六、作业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图册同步练习。

高一地理教案(二)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内容和意义,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的强烈*和兴趣。

2、引导学生懂得学习地理课的方法,为学生学好地理课指出正确的途径。

二、教学重点

介绍学习地理的内容和学习方法。

三、教学难点

教师要用“磁性效应”强烈地吸引住学生,使学生有效地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四、教学思路

1、采用提问、讲解、读课文等综合方法,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告诉学生,学习地理与人们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2、通过“想一想”,利用地图册、电化教学等教学方法,演示一些有趣的地理现象,让学生初步掌握从5个方面思考的学习地理方法。

3、课后组织课外地理兴趣小组。从课外阅读、看电视、看电影、听广播中增加地理知识的学习。办地理小专刊、黑板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地理课外兴趣小组。

五、课程类型

阅读欣赏课。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具准备

1、自制本课知识结构图。

2、自制学习地理五步法图表(贴在教室)。

3、收集有趣的地理知识图片2~3张。

八、学具准备

课本、地图册、填充图、红蓝铅笔。

九、教学过程

教师用信任的目光,将学生看一遍,然后充满*地向学生讲道:“宁静的夜晚,我们看到天空密密麻麻的星星,它们每一个都像地球一样,甚至比地球大得多,满天的星星组成了庞大的银行系,银河系外面还有更大的河外星系。地球仅是银河系内的一个成员,太阳系里的一颗行星。如果说,河外星系就像我们的学校,银河系就像我们的班级,太阳系则是班上一个小组,地球就是我自己”。我们今天就学习地理课第一节‘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板书课题。

1、讲授新课

为什么要学习地理(13分钟)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但对地球的真正面目还认识不清楚。例如,我国“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动力学研究”测量出我国大陆每年向东偏南运动8毫米;科学家预言地球轨道正面临陨石进入的高峰期,美国科学家自1994年开始利用卫星控测陨石突破大气层后的轨迹;我们附近的小造纸厂给我们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这些问题都是地理课中要研究的问题。教科书中讲了7个地理学中学生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同学们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就可以对这些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

教师小结:地理课的内容远比这些问题广阔的多,中国的、外国的、本地的,同学们在初中、高中、大学的地理专业学习的内容都有很大差别,学习研究的目的都是了解认识人类之家,让人们在地球上生活得更好。

2、看彩图,想一想我们生活中的地理知识(8分钟)

引导学生看彩图:火山喷发

东方明珠香港图片

初中地图册

让学生想一想:举例说明地理知识在我们生活中的用途。“旅行、书报、看电视、天气预报、筑路、治理环境等等”

3、怎样学好地理(13分钟)教师将学好地理应思考的5个方面贴在黑板上引导讲解。学习什么内容──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原因──同人类有什么关系──用什么方法处理好人类同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会阅读地图,掌握绘制地理图表的技能,初步形成观察自然和社会环境的能力。

引导组织地理课外活动,积极参加课外活动小组,办地理小专刊,收集地理自然景观图片等,以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和才智,启发探索大自然的奥秘和兴趣。

4、地理小游戏(3分钟)话说世界稀奇事。活动内容始终围绕地理题材,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十、课后小结

讲地理科学的发展前景。培养热爱“人类之家,建设人类之家──地球”的远大情怀。

高一地理教案(三)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四种主要地质灾害(地震、火山喷发、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质灾害的关联性,理解监测防御地质灾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了解关于地质灾害方面的科学研究的进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能正确评价地质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关系;

2、增强学生面临地质灾害时的应变能力;

3、读图获取信息能力。

情感目标

强化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使学生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防灾、减灾意识。

二、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三、课前准备

将学生分组,使搜集与地质灾害相关的各类资料。

四、课件演示

唐山地震图片,有配音。

五、教师引导

刚才我们看了有关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我们发现,陆地环境的变化有时异常激烈,这些自然现象是地球内力作用的表现,它们常常给人类环境造成极大的损害和威胁,我们称为地质灾害。请同学们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质灾害有哪些,能举例说明吗?

六、课件演示

主要地质灾害目录

七、观看录像

1、地震基础知识

提问:地球为什么会有地震呢?

学生回答:(板块边缘,地壳不稳)

2、地震发生的原因

教师总结:知道了地震发生的原因,我们不难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观看图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图”和“六大板块的分布图”

提问:虽然我们很少亲临地震,但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地震实际上是地球内能在地壳的断层带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释放的过程,请大家发挥想像,地震会产生哪些危害呢?

教师补充:我们很容易看到地震带来的直接危害,而实际上,地震常常会带来其它一些间接危害,这些间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为惨重的损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引发的瘟疫等等。

过渡:刚才我们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图,事实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础知识。

播放录像:“火山的基础知识”

教师引导并提问:通过观看录像,我们了解了关于火山的一些知识,请你回忆一下,火山的分类有哪些?你觉得这样的分类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八、教师总结

科学家们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说明了我们对于火山喷发规律的不甚了解。要确切了解这方面的知识,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学研究。

1、过渡提问

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动频繁的国家?火山喷发的原因是什么?

2、课件演示

展示板块碰撞的动画。

3、分组讨论

火山喷发也是破坏性很大的地质灾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喷发有没有有利的方面呢?请举例说明。

4、课件演示

对火山喷发这种地质灾害应该有正确的评价。(1)从灾害的角度看(2)从资源的角度看。

高一地理教案:山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内力作用形成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3.通过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分析,进一步使学生理解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过程与方法
1.分析法、讨论法。
2.探究与活动,理解背斜、向斜的判断。
3.利用直观的录像、景观图片等进行展示,使学生理解山岳地貌的成因与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火山的危害和好处的分析使学生树立辩证法的思想;通过山岳对交通的影响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明白人类的活动应和自然和谐统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岳的三种类型。
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教学难点
背斜、向斜的判断依据
教学过程
【活动】判断背斜和向斜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从形态上可以区别它们,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表现为山岭;向斜的岩层向下弯曲,表现为谷地。
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背斜的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而向斜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练习】褶皱构造判断及成因
1.判断甲乙两地何处是背斜?何处是向斜?
2.甲乙两处何处是山岭?何处是山谷?
3.解释甲地形成山岭,乙地形成山谷的原因?
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疏松、破碎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致密、坚硬,不易被外力所侵蚀,而保留下来形成山岭。
【讲授】板块学说的基本观点
1.岩石圈可以划分为六大板块,且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位于软流层之上,处于不断的运动之中
3.板块内部相对稳定,交界处活跃,碰撞的位置多火山地震
4.板块的相对运动形成了地表的基本面貌
【活动】板块构造学说应用
1.为什么亚洲多火山地震?
亚洲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
亚欧板块)
2.‘为什么太平洋沿岸多火山地震,而大西洋沿岸火山地震相对要少?
太平洋沿岸多板块交界处,印度洋沿岸较少
3.新西兰地震的形成原因?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撞
【活动】褶皱构造与矿产
1 .为什么背斜多能成为良好的储油、气构造?
油、气密度小,上浮,因而分布在背斜。
2.为什么“向斜岩层储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
水的密度大,由高处往低处渗流,因而分布在向斜。
【讲授】探究分析:背斜、向斜的实践意义。
背斜:石油、天然气埋藏区
隧道的良好选址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向斜: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讲授】火山活动的影响
有利影响:带来肥沃的火山灰土壤;带来硫磺、建材、能源(地热资源)和其他矿产资源;利用火山景观发展旅游(温泉);有利于火山研究(或火山科研考察)。
不利影响:火山喷发可能会造成当地冰雪融化,形成洪水;空气中的悬浮物增多,污染大气;火山灰漂浮在空中,影响航空和旅游业;还会使地面接收太阳辐射减少,引起地面温度下降;火山喷发的有毒气体会影响到人的健康。
高中地理必修1《山岳的形成》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复述褶皱、断层的概念,认识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形态。
2.绘制褶皱构造的示意图,判断褶皱的基本类型。
3.描述火山的形成、结构和规模。
4.说明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阅读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2.通过读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培 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初步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探究: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线路分布格局、线路延伸方向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和“板块学说”教学,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通过对山地形成的学习,树立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山地的类型的判断。
2.山地对交通的影响。
【教学难点】
正确判断褶皱、断层示意图,分析褶皱、断层的成因及地貌表现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
通过上节课内容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两大力量,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而外力作用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今天这节?课我们要进一步以山岳为例来学习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和影响。[来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一、山地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
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课件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1)汾河谷地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 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板书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
第一课时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一)褶皱: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二)板块属性:内部稳定、交界活跃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1.找水、找油
2.确定钻矿、修建隧道的位置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四)断层构造地貌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课标要求

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二、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高中地理必修(2)第四章第一节,主要由工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的发展变化及社会、环境需要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三部分组成。

区位理念贯穿了高中人文地理有关人类空间活动的章节,从城市、农业、工业、到交通区位,把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活的灵魂”。而工业和农业是国民经济最基础的物质生产部门,工业又因其特点在区位因素及区位选择上比农业更加复杂与灵活,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是对前面知识的深化,也是为后面知识的辅垫,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本节的工业区位理论在本章后面各节的学习中要反复应用,是理解各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也是是本章的核心内容。

【教学目标】

依据本节内容在本册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新课标中的要求,本节课主要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 结合实例掌握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使学生学会根据主导区位因素进行工业区位选择,理解主导区位因素变化对区位选择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工业区位分析注重多要素综合分析和评价,突出对实际问题的区位分析,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分析法、对比法、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地理图表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效地理信息的能力,从而加强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情景案例的创设激发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兴趣,在学习中建立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2.运用工业区位选择的基本原理对工厂进行合理的区位选择。

难点:判断影响某个工厂区位的主导因素及其合理布局。

三、学生情况分析

工业的区位选择对学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地理事物。所谓熟悉,是前面学习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后,有一定的基础,对区位因素有了一定的认识。所谓陌生是学生对工业的区位选择还是一片茫然,没有接触过,因为这些基本上还是一个全新的知识。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比较忽视,往往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

四、教学方法

本节课采用案例教学、体验学习等教学方式。教师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在小组活动的过程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案例教学主要采用生活中的具体实例,为学生提供身边的事物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体现新课程“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活动:展示玉树地震前后的图片,灾后重建中我们该如何帮助当地恢复经济建设?

展示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图片,说明区域经济发展中工业的重要性。

那么,人们该如何来选择工业部门?这些工业部门又该布局在什么地方呢?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影响下的工业区位选择。

【设计思路:结合时事,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求知欲,同时为学生提供生活中的实例进行分析研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质疑,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体现新课程“学生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教学理念。】

【新课学习】

一、工业及工业区位因素

1、工业及工业生产的一般过程

活动:展示工业生产图片及课本图4.1,说出工业生产有何特点?

生回答:略(提示:与农业相比,从生产场地、投入——产出要素等方面分析)

师小结:工业生产主要在工厂中进行,建什么工厂、工厂建在什么地方是工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任务。

2、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活动:进一步结合课本图4.1和图4.2,分析工厂建设要考虑哪些因素?

生回答:略(提示:从投入要素的来源、产品的销售、工业三废的影响等角度讨论)

师小结:工业的主要区位因素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环境因素。

【设计思路:通过与农业的对比来迁移学习帮助学生理清分析思路,引出影响工业布局的一般区位因素。同时培养了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语言表述能力。】

二、工业的区位选择

情境创设:某一因地震而需异地重建的城市,正在进行城市工业园建设的研讨会,参与会议的有企业家代表、普通居民和政府官员等。

(一)工业的主导区位因素(不同的导向型工业)

角色扮演1——企业家

活动1:假如你们就是与会的“企业家”们,你们希望自己的工厂建在什么地方?目的是什么?这样的地方是否能找到?如果找不到该怎么办?以炼铝业为例,分析这类企业的布局原则。

生回答:略(提示:从降低成本取得经济效益,理想区位与现实区位的差异,炼铝业的生产特点等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

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特点 识别主导区位因素 选择具有明显优势条件的地方

【设计思路:通过企业家这一角色扮演使学生抓住经济效益这一目的进行分析,就理想区位与现实情况的对比理解抓住主导区位因素的重要性,通过炼铝业进行分析归纳出工业区位选择的一般思路,使学生明确工业布局不仅要因地制宜,而且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工业导向类型

工业生产特点

主导因素

选址要求

举例

原料导向型

市场导向型

动力导向型

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

【设计思路:分组讨论,选择学生熟悉而典型的案例针对不同的工业部门特点,培养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掌握分析问题的一般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过渡)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需求的变化,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工业区位因素及其所起的作用也在不断变化,那么工业区位选择将会怎样变化?

(二)工业区位选择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活动1:读p59案例及图4.3,对比鞍钢和宝钢的区位差异,完成下表,试分析其原因

鞍钢

宝钢

兴建时间

地理位置

铁矿石来源

煤炭来源

市场条件

主导区位因素

活动2:结合p60图4.5,试解释钢铁工业区位选择变化的原因

生回答:略(提示:从生产技术改善、交通运输能力提高的角度分析)

师小结:交通和科技的发展,降低了工业区位选择对原来、动力等区位因素的依赖程度。

【设计思路:通过对工业区位因素时空发展变化的案例分析,逐步让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初步建立科学的发展观。】

2、环境效益的影响

角色扮演2——城市居民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普通居民,你认为工业区位选择还需要考虑什么?

图中各企业布局是否合理?为什么?

B

A

生回答:略(提示:从工业三废的影响、环境质量的角度分析)

(师归纳小结)污染严重工业区位选择的思路:

分析不同工业部门的产生的污染选择对城市环境影响最小的地方布局

污染大气的企业:布局在盛行风向的下风向或垂直盛行风向的郊外。

污染水源的企业:应布局在居民区河流的下游地区,远离水源地。

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企业:原理居民区和农田

【设计思路:通过普通城市居民这一角色扮演使学生明确工业布局也要考虑环境效益,采用对工业布局的合理性的讨论,引发学生思考、质疑,活跃课堂,培养读图能力、分析能力和树立环保意识】

3、社会需求的影响

角色扮演3——政府官员

活动:假如你们就是这个城市中的政府官员,你的工作目的是什么?分析所给案例的影响因素,并总结你会通过哪些途径实现招商引资?(提示:从政策变化、企业决策者个人因素角度分析)

(1)我国工业区位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前,在内地建立了一些大型工业基地;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迅猛发展;20世纪末,国家又加大了在西部发展工业的力度。

(2)改革开放以来,东南沿海地区许多侨乡经济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华人、华侨投资的结果。

(3)09年7月,由无锡桥联风电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江苏联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成立的四川桥联锡旺新能源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经四川省工商局核准,成为首家进驻汉旺无锡工业园的无锡企业。

生回答:略

【设计思路:通过政府官员这一角色扮演使学生明确工业布局还要从社会效益出发,采用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明确政策、企业决策者的理念和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工业区位选择】

高一地理教案: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课标要求:举例说明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二、教学思路设计

1.本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工业地域的形成原因而展开的,从工业联系到工业集聚与分散再到工业地域的形成,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在现实生活中这一知识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往往不会引起学生的注意,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教学中采用了案例教学的方法,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乡土地理的内容,本人先后采用了新塘牛仔业、永和经济开发区、广州本田厂等例子。使学生感到这一知识讲的就是自己周围的事,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2.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抓住本节内容的主线,即工业联系→工业集聚与分散→工业地域的形成。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网络,理清知识线索,使本节知识易于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重点:工业地域的形成

教学难点:理解工业联系和工业集聚现象

四、课时:1课时

五、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我将每个班分成四个小组,各组分别调查“新塘牛仔业”、“永和经济开发区”

并对每个调查内容提出调查要求。

1.新塘牛仔业

A.主要有哪些工厂

B.做一条牛仔裤要经过哪些工序

C.做牛仔裤的每道工序通过哪些工厂完成

2.永和经济开发区

A.主要有哪些工厂

B.工人工资是多少

C.工厂租金是多少

D.厂区附近的交通情况

E.厂区附近有没有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

[导入新课]

1.请问生产一条牛仔裤经过哪些工序

2.每道工序通过哪些工厂完成

3.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课前准备,分组讨论,找代表发言。

[图片展示]新塘牛仔工业的分布图

[提问]围绕图中牛仔工业的分布,说出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一家工厂的产品是另一家工厂的原料,这些工厂联系在一起可以进行消息交流,工作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

板书:1.工业联系①生产工序上的联系→专业化工业集聚

[图片展示]永和经济开发区工业分布图

[提问]

1.主要有哪些工厂?

2.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

3.这些工厂集聚在一起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活动]学生根据图中工厂的分布及课前准备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这些工厂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布局在一起可以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以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或者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板书:②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共用公共设施的工业集聚

[承转]由于工业联系而集聚在一起,就形成了工业地域。

[提问]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如新塘牛仔城和规划建设形成的工业地域如永和经济开发区在形成上有何区别?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

板书: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有投入—产出的关系

规划形成的工业地域——各工厂由于共用公共设施而集聚在一起。

[知识拓展]世界上有许多“钢城”、“汽车城”,但很少听说有“糕点城”、“面包城”,原因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小结]一些工业部门,由于内部联系比较复杂,形成的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形成重要的工业城。一些工业部门,由于内部联系比较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很少形成工业城。

[承转]从工业联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集中在一起,产生工业集聚现象,而有些工业虽然有联系,却是分散在世界各地。

[提问]

1.分布在广州经济开发区的可口可乐公司与美国可口可乐总厂有没有联系?

2.两间工厂有联系为什么不集聚在一起,而却分散在不同的国家?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工业分散可以在全球寻找区位,或接近市场,或接近原料地,或接近劳力丰富地区,获得经济效益。

[知识拓展]美国移动电话生产商摩托罗拉公司,除了在我国设立生产厂家外,还设立了技术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提问]什么导致工厂分散在不同的国家也能取得联系?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现代化的交通和现代化的通信技术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热点渗透]广州本田在新塘镇沙埔正在大规模地筹备建厂,假设抵制日货成功,你们认为这间工厂还能否建成?

[学生讨论、自由发表意见]

七、教学反馈

1.保洁公司在广州设厂的目的是什么?

A.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B.接近市场

C.充分利用廉价劳动力 D.减少污染

2.根据工业的集聚效应,你认为在仙村布局什么工厂?

A.制药厂 B.炼油厂 C.硫酸厂 D.瓷砖厂

3.我国海尔公司在美国投资建立的工厂正式运行,所雇佣员工大部分是美国人,而美国人的工资要高出我国好多倍,海尔雇佣美国员工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A.降低生产成本 B.提高美国就业水平

C.增进中美友谊 D.企业文化建设

4.新塘牛仔业的集聚与新塘太平洋工业区集聚现象是否一样?目的分别是什么?

5.仙村的主导产业是水泥厂,随着经济的发展,仙村有没有可能发展成水泥城?为什么?

6.东莞家电分布是属于集聚还是分散?

7.东莞有“北中关村,南东莞”之称,现有3000多家电脑生产企业,解释台商在东莞大量投资电脑生产企业的原因?

探究活动

上网搜集有关辽宁鞍山工业城,1、鞍山主导产业是什么?还有哪些工业?各工厂之间有没有联系?2、主导产业生产工序如何?3、工业是分散还是集聚?为什么?

初中初一地理《人口众多》说课稿


一、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
众多的人口第一课时是九年义务教育初中地理第一册第三章<中国的人口>第一节的内容。教材编排是以人口—环境—资源为主线,正确阐明了人地关系,学习本课内容是学习本章其它部分知识的基础,也是为今后学生进一步学习有关社会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2、教学目标
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及学生实际,确定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知道我国人口众多,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掌握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掌握我国人口基本国策;通过读图,找出我国人口分布情况等。
技能培养: 学会计算人口密度; 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关注社会,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图表、数据、文字材料等,分析问题、总结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教育:通过讲述我国人口,使学生认识中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初步树立必须实行计划生育国策的观点,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加强我国国情、国策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重点和难点:
重点:我国人口基本国策及我国人口分布特点。(理由是计划生育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基本国策,同时也为初三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打下基础。我国人口分布特点上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受到自然、经济、社会历史等因素制约。这些知识是学生必须认识的内容。)
难点:人口过多带来的问题或影响。(理由是根据初一学生的认识水平及学生大多缺乏综合分析能力)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的优劣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要求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在本节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精心设计课堂质疑,充分发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中运用读图分析法、启发诱导法、分组讨论法。
三、学法指导
自主合作学习。通过引导学生读、思、议,以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读: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习惯和能力。思:通过教师提问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学习的要求。议:学生围绕教师的质疑,展开讨论,进一步理解知识。
四、教学程序
问题导入: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是哪个国家,我国在1995年抽样调查、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我国总人口是多少,分布情况如何,过多的人口带来哪些问题或影响,该如何控制?(理由:一方面吸引学生注意力,引起对我国人口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兴趣,同时可对本课学习的内容有个粗略的认识。)
探究新知,师生互动:[课件]播放一组人口众多的照片和录像[提问]这些照片和录像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学生自由发言)师归纳小结。(能使学生感性认识我国人口众多)接着展示[课件]我国人口增长图 师指出1995年、2000年世界人口总数,并让学生计算一下,当时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启发学生从图中发现“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840年—1949年百年多时间与1949年—2000年50多年时间人口增长情况,并讨论分析其原因。[课件]显示“全国各省级行政区的人口数量(1999)”图[提问]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人口最少的省级行政区是哪个?(学生读图回答)(通过这些数据,使学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中国人口数量多的特点,各省数量相差大,为学习下一知识点作基础)接着师也联系一下本地实际(加强乡土教育)针对前面得出的结论,师分组让学生思考讨论:我国人口数量多,增长快,给我国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或影响(设计意图:可使学生充分认识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有利于加强我国国情教育,可培养学生识图和解题能力及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接着设问:针对我国人口众多,对我国的社会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那么应用什么方法解决?(前后衔接,通过学生思考、回答,突破重点)
关于人口密度教学:可以这样转入,我国人口众多,这么多的人口分布在哪里?从地图上怎么阅读?一个地区的人口疏密状况用什么表示,怎样计算?为了理解人口密度启发学生计算江苏、山东、新疆、西藏四省的人口密度(作业本),并根据结果思考:我国人口分布有何特点?(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充分理解人口密度,并为学习接下来的内容作准备,同时可提高学生探究问题能力)
[课件]显示“中国人口密度图” [读图提示]1.A、B两点的人口密度各在什么范围? 2.我国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大,哪些部分人口密度小?3.我国人口界线是从什么地方到什么地方?4。在图中找出人口密度的省和人口密度最小的一个自治区。师指导学生读图,归纳小结。(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为突破重点奠定了基础)[课件]闪烁“黑河、腾冲”的名称和之间的人口界线 [提问]人口界线东南、西北两部分面积和人口占全国的比重各是多少?学生回答基础上小结: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设计意图:通过师生互动,层层设问推进,实现重点的突破)
归纳小结:根据本节课知识内容和特点,对照地图采取概括式小结方式(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及时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知识运用,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
反馈练习:为了真正落实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引入练习
板书设计:
人口总数:1995年 2000年
人口最多的省区 和最少的省区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影响
人口增长快
的省区
人口密度 人口国策
人口分布 界线 最小的省区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


《热力环流和风》备课教案
学习目标  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及风的成因。
一、热力环流
1.概念:热力环流是由地面①__________引起的大气运动,它是大气运动的②________的形式。
2.过程
(1)a地受热,空气上升,形成③______;d处空气密度增大,形成④______;
(2)b、c地冷却,空气下沉,形成⑤______;f、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⑥______;
(3)同一水平面上,气流由⑦______流向⑧______。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




影响大气运动的力
风向及图示(北半球)
高低气压分布(北半球)
名称
方向
高空风
⑨______________
垂直于⑩____,由?____压指向?____压
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左?______右?______
地转偏向力
与风向?______




水平气压梯度力
同上
风向与等压线?__________
?______低压,?______高压
地转偏向力
?________
与风向?______

 
基础达标练
考查点1 热力环流
读下图,回答1~2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温度:a>b>c>d
b.气压:d>a>b>c
c.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净化、增温 b、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考查点2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3.如下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a.顺风飞行 b.逆风飞行
c.飞机在信风带中飞行 d.风从北侧吹来
4.下列四幅图能正确反映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方法技巧练
方法一 等压面图的判读方法
1.下面的等压面分布图中,正确的是()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方法技巧 
(1)等压面凹凸与气压类型
等压面向上凸起的地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可简化为“上凸高压,下凹低压”),因近地面与高空气压类型相反,故同一地区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凹凸方向相反;在同一高度上,气流是从等压面上凸的地方水平流向下凹的地方。
(2)等压面的分布
①在垂直方向上,高度越高,气压越低。
②若地面海拔相同、冷热均匀,等压面与等高线重合且与地面平行。
③若地面冷热不均,等压面发生弯曲,等压面向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向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④近地面的气压与高空气压值高低相反。
方法二 风向和风力大小的判断方法
2.读“近地面风形成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产生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________(填字母)。
(2)图中箭头v表示a点空气匀速运动方向,此图是______(南、北)半球气压分布图,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可见,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是________。
(4)f1、f2、f3对风速有明显影响的是____________(填字母),只影响风向的是________(填字母)。a、c两处相比,风力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画出b、c两点风向。
方法技巧 

图示
作用力
特征
意义
f1
水平气压梯度力
大小与气压梯度有关,方向始终垂直于等压线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既影响风速也影响风向
f2
地转偏向力
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方向始终与风向垂直
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f3
摩擦力
方向与风向相反,大小与地面状况有关
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教材p35 读图
空气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近地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气压低。近地面温度低,空气受冷收缩下沉,近地面气压高。

参考答案
知识清单
①冷热不均 ②最简单 ③低压 ④高压 ⑤高压 ⑥低压 ⑦高压 ⑧低压 ⑨水平气压梯度力 ⑩等压线 ?高 ?低 ?垂直 ?低压 ?高压 ?摩擦力?相反 ?成一夹角 ?左前 ?右后
基础达标练
1.c [若为热力环流,则a处气压高、气温低,b处气压低、气温高,d、c气温、气压都小于a、b气温、气压,且d>c。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形成的,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的形式。]
2.b [若为城郊环流,则a为郊区,b为城市,城市形成“热岛效应”,从郊区绿地吹来的风对城市空气有净化、增湿、降温的作用。]
3.b [由图示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由下方指向上方,在北半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即风向由西向东吹,故为逆风飞行。]
4.d [近地面的风受到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且北半球风向右偏,因此符合要求的只有d选项。]
方法技巧练
1.d [根据等压面的凸向可判断气压的高低。地表受热,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等压面向下凹,高空相反;地表冷却,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等压面向上凸,高空相反。]
2.(1)f1
(2)南 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左偏 (3)斜交
(4)f1、f3 f2 c c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5)略。

高中高一地理教案三篇


地理(Geography),是世界或某一地区的自然环境(山川、气候等)及社会要素的统称。“地理”一词最早见于中国《易经》。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③易混淆的数据:五带的划分的分界线的纬度23°26′和66°34′,与低纬、中纬、高纬度的分界线的纬度30°和60°.(比较法)
《农业的区位选择》
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

从容说课

本节内容较为系统、详细地分析了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通过活动,使学生了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因此在发展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过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和澳大利亚牧场的对比,引出区位的概念以及农业不同区位选择的原因。泰国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亚东南部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业生产特点方面的区别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加以对比。使学生理解:农业的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农业的区位选择在本质上就是综合考虑多种区位因素从而对土地的合理利用。在这一基础上,学生就较容易回答出两地农业生产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了。

图3.3是本单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图,是本单元的其他内容的基础,教学中应在分析各个案例和“活动”的过程中反复运用,从而达到熟练应用的目的。p43的三个活动的设计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好这一内容,以提高对学生探究能力和读图分析能力的培养。活动l和活动2在教学时应出示地图,让学生找到孟买、罗马、江西泰和县的地理位置。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进而帮助他们分析这三个地区的地理区位条件。活动3是“我国*带沿海地区农业景观的变迁”,教学中需要出示一些这一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资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种作物的市场价格,最后引导学生分析说明农业区位的选择受市场因素的影响。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说明农业的区位选择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而且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分析地中海农产品种类及消费地的变化,通过对法国和西班牙两国的农业区位差异的比较,使学生学会进行地理区域比较的方法和思想。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教学时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图综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同时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l.从地理位置、自然和社会因素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说明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类型形成的原因,训练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景观图的比较,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

2.利用图表分析法、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农业生产的布局、变化与区位因素的影响。

3.以具体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国和西班牙两个国家农业区位差异,学会进行区域比较。
《地球的圈层》
习者水平分析:

1、地球内部圈层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理论化,无法让学生用“眼见为实”来感受,所以通过实物比拟的方法来描述地球内部结构(如地球内部圈层就像一个鸡蛋剖面一样)是一种比较好的“化繁为简、化虚为实”的好方法。

2、关于地震波的纵波和横波,学生在初中只能是看到过,在高中物理中还没学到该部分的内容。所以,我们地理老师就应当充当一回物理老师,要全面的把纵波和横波的相关知识讲清讲透,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学好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特点。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圈层结构,包括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对地震波的研究,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组成及其他特征。所以,在具体的教学中,首先掌握地震波的特点:纵波传播速度快,能通过固态液态气态三态物质;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通过固态物质。在此基础上,我们就可以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来推知地球内部的物质的组成及特点。我们把地震波速度突然变化的面叫做不连续面一个是莫霍面一个是古登堡面。根据这两个面,我们可以将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球外部圈层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在后面的教材会有更详细的介绍,所以在本节中介绍可简略点。当然,要强调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制约的,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作用都会造成环境对人类的反作用。所以,人类只有按自然规律办事,合理利用、改造自然,才能促进生态体统的良性发展,为人类造福。否则,会使生态系统恶性发展,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了解地球圈层结构及特点,并能概括出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B、运用资料和图表了解地球外部圈层的作用与人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A、能够结合地球各圈层结构特点,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理现象

B、用具体实例说明地球表层的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初步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认识事物的普遍联系性规律

B、初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科学精神

C、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局部的方法,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地球内外部圈层的空间分布和特点

教学难点:

地球内部圈层的结构和基本特征

教学方法:

对比分析法、读图分析法、画图分析法、合作讨论法

教学过程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设计意图

创设情境、导入主题

探究地球内部圈层

活动

中国古代对大地有一种说法:我们活人生活的地表叫人间,而地表之下的部分,叫阴间。阴间又分18层,所谓18层地狱么?你认为我们住的地底之下真的有18层吗?那我们的地球内部结构到底是怎样的呢?同学们的猜想都很有意思,想听听我的猜想吗?我认为地球内部结构就像是一个熟鸡蛋的结构,你相信吗?

不信是吧!我这里有一个熟鸡蛋(小刀切开,展示给学生看)同学们能把看到的情景描述一下吗?

(可对学生的描述进行鼓励性评价)

那么我是怎么知道地球内部结构也像这个熟鸡蛋呢?(自问自答)

是不是我也把地球当鸡蛋一样用这把小刀给切开呢?或者像《封神榜中的土行孙一样,可以到地下去看看呢?或者又像凡尔纳作品《地心之旅》中的主人公一样一个火山口进一个火山口出呢?(都不可能)

(有感而言:上天不易,下地也挺难)

那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探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和组成物质呢?

教师总结:那么,人来是如何利用地震波来实现对地球的“*”呢?

仔细阅读课本21页第一段和第二段内容,并结合图1.25,完成下列问题:

1、地震波、纵波、横波的概念

2、对比纵波和横波,完成下列表格

地震波类型

纵波

传播速度

通过的物质

横波

根据第一和二题的结论,分析:当地震发生时,人们首先感到地面是上下跳动还是左右晃动?为什么?(深入探究:如果是在水面上呢?你的感叹又会是什么?为什么?)

4、什么叫不连续面?在地球内部存在着哪几个不连续面呢?请在图1.25中找出不连续面的名称以及他们所处的大概深度。

5、不连续面把地球内部分成几个圈层,分别叫什么?

6、地震波在通过不连续面时,波速会不会变化?如果会,是如何变化的?(深入探究:据此你能推测出地幔和地核的物质状态吗?)

7、根据你的理解,地壳的厚度会均匀吗?请举出实例说明

(最后,教师可对比验证地球内部圈层确实很像一i个鸡蛋的内部结构)

1、画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要求:只看鸡蛋不看书)

2、完成后,教师给出地幔可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地核可分为外核和内核的相关知识和数据,再次让学生在已完成的示意图中做出上述内容。

3、然后,教师在给出软流层和岩石圈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与学生可相互纠错。续作出软流层和岩石圈在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对范围

4、最后可根据完成的示意图提问:地壳等于岩石圈?请说出它们的差异?

过度:通过上述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地下世界很“精彩”,其实地表世界“更精彩”,接下来我们在探究一下地球的外部圈层。

学生回答:不是!

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想!

学生思考

某一学生:由外向里共分三层,即蛋壳蛋白和蛋黄;厚度有差异,蛋壳最薄,蛋白次之,蛋黄最后

学生哄笑

学生讨论,答案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如钻探技术、火山、温泉、遥感、地震波等等。

学生阅读,小范围内合作完成上述7个问题

学生相互纠错

学生回答问题

从学生掌握的知识和生活体验进入学习情境,引起学生思考和求证*,激发学习*。

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

培养学生阅读归纳能力,读图、析图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合作能力。

提高学生作图能力、读图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探究地球外部圈层

课堂小结

请根据图1.27和资料1,回答下列问题

1、你认为地球外部圈层主要有哪几层?各自的范围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2、举例说明为什么地球外部圈层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3、探究:你认为岩石圈是属于地球的外部圈层还是属于内部圈层?

教师小结:(完整版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和地球之间有了一次亲密的接触,让我们清晰的认识到地球这个“精彩’的、充满生机的家园。同时,也让我们清醒的感受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这个家园,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是如此。所以,请同学们一起行动起来,伸出你我双手,自觉的去爱护她、保护她、珍惜她、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每位同学,可任选一题,完成下列探究:(字数:200—300之间)

选题一:如果将来,人类真的发明了一种能到地球深处的“船“,你认为,这样的”船“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选题二:以“一颗小水滴的旅行“为题,写一篇地理小论文。

学生阅读、讨论回答

课后探讨

通过阅读材料,培养学生提取、分析信息并运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活学活用,理论联系实际,培养探究精神。

感谢您拜读范文资讯网教案频道的“高一地理说课稿:《地理图表的判读》”一文,希望“高一地理说课稿:《地理图表的判读》”能解决您的教案需求,同时,Fwr816.com还为您精选准备的高一地理教师工作总结专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