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马说读后感800字 > 导航 >

马说读后感800字,2024马说读后感800字范文

马说读后感800字

马说读后感300字(一)

人才是需要慧眼来识别的,否则人才若没被识出,就是一个普通人。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真是这样吗?

千里马也只有伯乐才能认出,否则吃不饱,住不好,如何日行千里呢?只不过是茫茫马群中的一支普通的马罢了。人才也是,如果发现不了长处,永远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但如果真没被识出,只能被埋没了吗?不,如果没人发现你的长处就要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有一个事例就是这样:一个年轻人在经商,却屡屡赔本,后来,他开了一家公司,却在几个月后倒闭了,他又换了许多工作,却总是没有起色。不知试了多少次后,他放弃了。他颓废地走在大街上,一个老者拦住了他。老者问:怎么了,年轻人?你脸色很差呀。年轻人告诉了老者他的经历。老者捋了下胡子,说:我见你口才很好,不如当个作家吧。年轻人照做。自此,文坛上一颗红星迅速升起,如日中天。年轻人终于成为了一个称霸一方的作家。

千万不能等着被人发现长处,而要自己去寻找,否则,极可能一生都无法发现自己的长处。

马说读后感300字(二)

这篇文章虽然很短,但是全文却饱含了韩愈的感情,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然后又写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千里马和伯乐的依赖关系是如此密切,而伯乐却不常有,千里马终身要被一浪一费的命运也就不可避免了。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一浪一费的遭遇,对无知的食马者(统治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本文虽短,中心却十分明显,写出了对统治者的无知的憎恨,还有对伯乐的期待!

【马说】真是一篇好文章呀!

马说读后感300字(三)

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寄言杂文【马说】里有这样一段话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段话深刻的阐述了这样一个道理世上有了能鉴别俊才的伯乐,他死马必亡之理。世人愤激。

这样看来。问题是在有无伯乐,是在有伯乐而能否起伯乐的作用。我以为伯乐常有,而起伯乐作用的不常有。伯乐多在中间,他们虽可荐贤,但因受到条条框框的限制,难以生效;身处领导岗位者,亦不乏伯乐。真能起伯乐作用的却属寥寥。

再者味千里马的食马者,食的少得可怜,有时还没食。这样再好的千里马也将是才美不外现了。所以千里马不能出众,社会的埋没了。

在现代化高度发展的社会,科技技术大为改观,人才作为科技的基础。而人才就在我们身边,只是利用得

查看全文>>>

马说读后感400字(一)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人们所说的千里马通常是指那种德才兼备、有才识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间的伯乐不常有,就这样,即使是千里马,最终也只能被埋没。

在【马说】里可得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便是导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比如一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际的研究生只懂埋头在事业工作中,而不懂与上司套近乎,善于观颜察色的大学生却很会对上司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就这样,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学生,而忽略了那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没能提一供更好的舞台来让研究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由此而埋没了很好的人才。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个一性一和人生观决定了各人不同的命运。

炯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问题是出在千里马总是不能出现于伯乐的视线范围内,而导致怀才不遇的情况很无奈地重复出现,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间悲剧,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很多事的健康发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贤人志士,由于无幸遇到伯乐,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过原本可能辉煌的一生。

因为统治者的不识人才,才会引发人们的疑问:其真无马耶?其实,这不过是他们不知道罢了。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述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玖了课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统治者能够学会善于识别人才,不要让千里马怀才不遇伯乐的惨剧屡屡重现。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一样常有!

马说读后感400字(二)

最近几天,我背了【马说】一文。

【马说】是韩愈写的。大家肯定知道韩愈很育才。可是,在那时,韩愈怀才不遇,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

韩愈的坎坷遭遇正式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另一用意是惋惜的表白心迹,并与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篇文章巧妙的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韩愈本人比做千里马;将中用韩愈的人比作伯乐。

我觉得,最能体现韩愈怀才不遇,也最带有讽刺意义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意思是: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但是吃不饱,力气不足,才能和特长也就显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它的内含意义是:我韩愈,虽然有许多才华,许多智慧,

查看全文>>>

马说读后感

一匹普通的马一顿吃一斗粮食就足够,如果我是普通马,我连一斗粮食也吃不到。

我不甘心做普通的马,因为普通的马只有拉车的份;如果每个人都相似地看成是马,那么谁都不愿意当普通的马。但是也不是所有的人都想当千里马,千里马是有很远大的志向的,它们应该是战场上跑在军队最前面的马。千里马在活着的时候时时都明白自己的使命。现在的人,真是很难做到。而少有的有抱负的人也不被发现。

在学校,学生在老师眼里都是分档次的。优秀的学生就是老师心目中的千里马,老师无论如何,也要满足这些学生在学习上的意愿,而且尽可能包容他们的过失。再有的就是普通的学生,他们就是普通的马,每天过着极为平凡的生活,有些常常在学习上遇到很多的困难,也有些学习马马虎虎,这些还算可以,起码不受偏见。还有一帮学生就属于劣马级别的人,如果老师不能用棍子或者其他硬家伙一抽一打着他们,他们是不会生活的,他们根本没有在学校生活的能力。他们的学习水平,让很多老师都懒得在乎他们。他们当中倘若有悔改的,也很难改变老师对他的看法。

衡量这帮学生的标准,先看学习的好坏,再凭主观印象来评价学生。一个学习一般的学生,无论他有多么正直、或者有心地多么善良,只要有做过得罪老师的事,就永远不要指望自己能变成好学生。他将永远得不到千里马的待遇。除非那个老师远离他的世界。不过要我说,这样看待一个学生,总归是不好的,就好比只看一毛一色就区分马的能力一样。

把老师心中的千里马搁在一边。就只谈那些想要悔改的学生,他们其实都有机会变成千里马的,但是在这样的世界,想要成为所谓的千里马,都是靠运气和机遇的。如果这个普通的马或是劣马想要在未来驰骋沙场,封闭得死死的马棚就是他永远无法度过的难关,他们不可能看到外面的世界,更不会有空间让自己飞腾起来。他们需要的粮食将会更多,可是未必可以得到。

在一个班级里面,学生和学生都是有差距的,学生也都是分档次的。可是这个档次未必是全校学生的档次的体现。在我的学校,一个级部班级与班级之间的差距都应该有的,要么一点点,要么就相差一条巨大的深沟,就像站在海南岛去遥望夏威夷一样。学校的领导永远是最偏心的人,也是很多人心中最可恶的人。有些学生就是因为他们太偏心,总是找他们的茬,所以非常恨他们。有些学生就是因为这帮可恶的家伙不给他们出路,才有不一般的憎恨。

憎恨在以后有可能就是仇恨了。这帮校领导会在每个级部选出两个班来,叫重点班。把

查看全文>>>

马说读后感200字(一)

【马说】是韩愈写的。大家肯定知道韩愈很育才。可是,在那时,韩愈怀才不遇,曾三次上书宰相以求得提拔,却一直未被采纳。

韩愈的坎坷遭遇正式写这篇【马说】的思想基础,这篇文章另一用意是惋惜的表白心迹,并与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这篇文章巧妙的运用了比喻手法。将韩愈本人比做千里马;将中用韩愈的人比作伯乐。

由韩愈的这个文章,我突然觉得引申到现在正合适。现在这篇文章的意思是: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人都有各自的特长,要根据他人的特长来使用。就像【马说】中所说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一样。

哎,伯乐不常有啊!即使有,也是那么一点点,很难碰上啊!悲哀!悲哀!地球人的悲哀!

马说读后感200字(二)

人们常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里人们所说的千里马通常是指那种德才兼备、有才识或有特殊技能的人。然而,由于世间的伯乐不常有,就这样,即使是千里马,最终也只能被埋没。

在【马说】里可得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因此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便是导致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根本原因。

现实生活中,怀才不遇的情况是常有的事。比如一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和一个普通的大学生同时受聘于一家公司,不善交际的研究生只懂埋头在事业工作中,而不懂与上司套近乎,善于观颜察色的大学生却很会对上司溜须拍马,阿谀奉承。就这样,上司便很看好那位大学生,而忽略了那个满腹才学的研究生,没能提一供更好的舞台来让研究生发挥他的聪明才智,由此而埋没了很好的人才。同样的条件,不同的个一性一和人生观决定了各人不同的命运。

炯说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问题是出在千里马总是不能出现于伯乐的视线范围内,而导致怀才不遇的情况很无奈地重复出现,并由此衍生很多人间悲剧,在一定的程度上阻碍了很多事的健康发展。历数古今中外,多少贤人志士,由于无幸遇到伯乐,由此只能在默默中,痛苦地度过原本可能辉煌的一生。

因为统治者的不识人才,才会引发人们的疑问:其真无马耶?其实,这不过是他们不知道罢了。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来表述千里马的不幸遭遇,值得同情。

玖了课文后,我希望天下的统治者能够学会善于识别人才,不要让千里马怀才不遇伯乐的惨剧屡屡重现。我相信在未来的世界,一定是千里马常有,伯乐也一样常有!

马说读后感200字(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是【马说】作者韩愈的观点。

查看全文>>>

马说读后感100字(一)

前些时候,我预习了一篇名叫【马说】的古文,让我深有感触。这篇文章通篇运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人才比为千里马,将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比做食马者,以千里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遭遇,写有才之士终身不得其用的遭际,以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写千里马埋没的原因等等,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有才学的人受到的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处境。韩愈希望通过这篇文章使统治者能够识别人才,重用人才,让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韩愈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同时对统治者埋没、摧一残人才进行了无情的讽刺、针砭和控诉。

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这话巧妙地揭示了马的才能被埋没的原因,激发了我们的不平感,也表达了当时千万个有才能的人的悲愤。

马说读后感100字(二)

韩愈写出【马说】这篇文章他没有被当时的伯乐赏识。难道,自荐的一毛一遂的命运就是在某一天会被赏识,而伟大的文学家韩愈却是命中注定要被埋没?

真希望韩愈本人不是这样想的。可如果不的话,他为什么不尝试着向一毛一遂那样向统治者推荐自己呢?他难道因为怕失败或是已经失败就认为自己没有希望就不再试试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命运存在,而早已命中注定的命运并不存在。只有自己才能真正改变自己的命运。韩愈没有试图使自己脱颖而出,他的作品【马说】却通篇悲观、气愤地透露着自己极度盼望赏识自己的伯乐来改变自己悲惨命运的心情!

我突然难过起来。唐宋八大家之一不该如此脆弱。或许我理解错了但愿吧!

坐等伯乐就像守株待兔,两者都不会有任何成果,我们最好也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只能靠自己,我们等不来伯乐。

马说读后感100字(三)

现实生活中,各中学校园中,所谓雄壮的千里马数不胜数,现代的青少年真的都很强,才华朝四面八方溢。我是中学生所以比较了解中学生,就不说什么成年人甚至古代人的事例了。但是,我们中的绝大多数并未能够被社会甚至被班级师生认可,有些极有才气的学生在班中还被认为是差生,在这方面的学生们的优劣都是由考试分数来划分的。考试当然不公平,于是各大才子才女们便大骂考试制度的愚昧;更有甚者责怪老师有眼不识英雄。

同时,大部分人开始抱着一点点希望,痴心地等待着能够赏识自己的人。

青少年们盼望渴求知已,于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便坐等伯乐。

马说读后感100字(四)

唐朝着名文学家韩愈在他的寓言杂文【马说

查看全文>>>

费马大定理是17世纪法国数学家费马留给后世的一个不解之谜。即:当整数n 2时,关于x, y, z的不定方程 x^n + y^n = z^n. 无正整数解。 为证明这个命题,无数的大数学家们都在不懈努力,孜孜不倦的力求攻克。该问题的提出还在于毕达哥拉斯定理(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平方等于两直角边的平方之和)的存在。而后欧拉用他的方式证明了x^3 + y^3 = z^3无正整数解。同理3的倍数也无解。费马也证明了n为4时成立。这样使得待证明的个数大大减少。终于在谷山志村猜想 之后,被安德鲁怀尔斯完全证明。 看过该书以后,一方面是对于费马大定理的证明过程的惊叹。这是一个如此艰辛的过程。阿瑟爱丁顿爵士曾说,证明是一个偶像,数学家在这个偶像面前折磨自己。值得解决的问题会以反击来证明他的价值。费马大定理的成功证明的实现在是它被提出后的300多年。经典数学的证明办法是从一系列公理、陈述出发,然后通过逻辑论证,一步接着一步,最后就可能得到某个结论。数学证明依靠这个逻辑过程,一经证明就永远是对的。数学证明是绝对的。也是一环扣一环的,没有索菲热尔曼,柯西,欧拉等人在之前的研究,该定理并非能在个人的一次研究中就能得到证明。对于数学的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另一方面,我也认识到寻找一个数学证明就是寻找一种认识,这种认识比别的训练所积累的认识都更不容置疑。最近两千五百年以来,驱使着数学家们的正是这种以证明的方法发现最终真理的欲望。数学家有着不安分的想象与极具耐心的执拗。虽说当今计算机已经发展到一定地步了,它的计算速度再快,但是无法改变数学证明的需要。数学证明不仅回答了问题,还使得人们对为什么答案应该如此有所了解。 学数学能干什么?曾经也有学生这样问过欧拉,欧拉给他一些钱以后就让学生走了。培根也说过,数学使人周密。数学的证明最能培养严谨的态度。

查看全文>>>

韩愈不愧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寥寥数百字写出自己的郁郁不得志,但,这对于马儿,是否有些公平?

人类做到的最高贵的征服,便是征服了这豪迈和剽悍的动物马。它和人分担着疆场的辛苦,同享战斗的光荣;它和主人一样,有无畏的精神;它的驯良不亚于它的勇敢,它不逞自己的烈性,它知道克制自己的动作;它为满足主人无保留地贡献自己,尽自己的一切力量为人类服务。

上面所说的,是一匹有才能的马,是天然品质被人工改进后的马,是从小就被人养育,后来又经过训练,专为供人驱使而培养出来的马。然而这样的好马,它的教育从丧失自由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这种动物被驯养得太普遍、太悠久了,即使解除了羁绊,它也不会因此而变得活泼些了。

天然的却比人工的美丽得多。看看那些生活在南美各地的马匹吧,它们行走奔驰着,它们跳跃着,不受拘束,没有节制,不因受到羁勒而自豪。它们不屑于受人类照顾,它们能够自己寻找适当的食料。它们没有固定的住所,除了晴朗的天空外没有任何庇荫。它们呼吸新鲜的空气,这种空气,比我们为压空间而禁闭它们所提供的空气,要新鲜得多。所以那些野马比家马来得强壮和轻捷。因为,它们有大自然给予的美质,有充分的精力和高贵的精神。而人类拥有的家马,仅是技巧和妍媚。

其实,从一匹马的角度来看,自由才是最宝贵的。不管它是否日行千里或者能否遇上伯乐,也不管它在干什么工作。一匹具有高贵品质的马,恰恰是马性丧失得彻底的马。马的悲剧,不是因为他们没遇到识马的人,而是因为它们本不该遇到人。它们一切的变化开始扭曲,而这样的变化不是因为自己,是因为人。

韩愈一生在政治上的无所作为是由他的性格所造成的,《马说》告诉我们,韩愈的本性是自由、豪迈的,他受不得约束,他本该属于一片自由的天空。

查看全文>>>

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书,叫《马燕日记》。初读此书,我就被马燕那双质朴而又对未来充满希冀的眼睛吸引住了。我拿起这本被称为“感动世界现代童话”的书,开始进人了马燕的世界。不!是宁夏西海固大量失学孩子的世界。

他们对走进学校的渴望,从内心深处发出了呼唤——“我想读书”。可他们为生活所迫,稚嫩的双肩过早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做了童工甚至是“小乞丐”。由于自然环境极度恶劣,西海固那儿时常干早,他们的生活贫困潦倒,仿佛和我们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但是,他们满含斗志,也想走出这里(贫困),走向光明。=

“我想读书”,这是马燕在面临辍学时写给母亲信中的一句话,这四个字,大大的,还圈了出来。信上还说:“今天我上不起学了。我回来种田,供养弟弟上学。我多么想读书啊,可是我家里没钱!”短短几行字给了我深深的震撼,要知道,那时,她才13岁……读着读着,你或许会问,学习条件与学习环境这么艰苦,马燕怎会如此的渴望读书呢?是的,夏天要顶着火辣的太阳,似乎要将她燃烧起来;冬天要冒着凛冽刺骨的寒风,一直冷到她心里。她与同学踩着那崎岖不平的山路去上学要走上几十公里,往往是在人们睡得正香的时候就已悄然起床……由于长期风吹日晒,他们的脸都红红的,糙糙的,几双小脚都捂出了血泡……总算来到学校了,可马燕和她的同学又要面临饥饿的难题。出门时带来的米、馒头若不省着吃,很快就会吃完,如此,他们还常常饿肚子……但是,就算再怎么苦,马燕始终明白,只有读好了书,才能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生活。她坚信永不放弃的梦想终将成真!记得她曾对母亲说过那样一句话:“妈妈,不上学,我一辈子的眼泪都流不干!”

马燕强烈的求学愿望令人肃然起敬!当我们为了贪玩而放松学习时,马燕的故事怎能不让我们激动呢?“身在福中”的我们常常觉得读书并不重要,总盼望着更多的假期,上更少的课。马燕的故事重新让我们看到对于一个孩子(尤其是农村孩子)来说,教育是多么重要。想到我每天理所当然地拿着5元零花钱,想到我每天“肥马轻裘”地开电瓶车上学,想到我前两天有点咳嗽就“挂免课牌”(防控流感时,老师说学生生病了可以在家休息),我不禁汗颜……是生活的苦难给了马燕希望与力量,让她有了坚实的目标,那“幸福像花儿一样”的我们难道就不应该向她学习,天天向仁吗?建议感兴趣的同学不妨也拿起这本书,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吧!

查看全文>>>

重读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一时想起曾经看过的许多名人学士求学成识的历程,其中所讲道理对我们今天也很有启发意义。

《送东阳马生序》不是板着面孔说教,也非轻施谀词以恭维对方,而是现身说法,针对时弊以加针砭,强调勤学苦读的重要性。叙自己“为学之难”,求师之艰,先以环境的恶劣突显其坚苦不移,后以“烨然若神人”的纨绔子弟为对比反衬其独得其乐,正由于如此,不计客观条件的艰苦,执着追求,虚心求教,他才能“遍观群书”,而列于君子之列,居天子之侧,四海称其姓氏。再从食、住、书、师四个方面对当今太学生的学习生活予以对比:太学生无衣食之患,鲜服美食;高堂大厦,群书毕集,师随左右,不像自己当年有“冻馁之患”、“奔走之劳”、“求而不得”之苦,可是条件好了,却有“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作者在充分比照的基础上其理颖然而出:“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从童蒙时期起,故事、寓言、童话、课本,甚至电视节目,我们接触到的一切文化载体,都不倦的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治学。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其后的一句却是这“澹泊”“宁静”的根本来源:“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一语中的。

有从小就好学,不怕艰苦的。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王冕七八岁时,“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还有诸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以及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故事,都是少而勤学的典范。

还有年长而勤学,孜孜不倦的。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如是者十四年。”以至于“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可以与马克思同志相媲美的了。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时盖年四十矣”,犹肯“程门立雪”,不仅于自己求学治学助益非常,也造就了一段千古佳话。吕蒙“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连孙权都赞他“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了。

师旷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

查看全文>>>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藏收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

时光过去了600余年,今天我们的生活、学习条件与600余年前相比,发生了不可同日而语的变化。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们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

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不惜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便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正如宋濂所言,我的学业没有大的进步,如果不是因为我的天资不够聪明的话,只能归因于不如宋濂专心和勤奋了。

我曾经看过标题为《要穷孩子不要富孩子》这样一篇文章,印象很深。这是一篇关于澳大利亚父母教育孩子的文章。文章介绍说,澳大利亚是一个发达国家,每个家庭都相当富裕。但是,父母却让孩子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冬天父母让孩子穿很薄的衣服,磨炼他们的意志;从小让他们到大海中冲浪、冒险,锻炼他们的胆量。我想,也许这就是澳大利亚之所以成为发达国家的原因之一吧!

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天优越的生活条件下,希望学校、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多给孩子提供锻炼的机会,磨炼其勤奋好学、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其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有更出色的表现。

查看全文>>>

马说读后感800字

当我们阅读书籍的时候往往能够从中获益,马说读后感800字栏目为您提供小学生马说读后感800字、初中生马说读后感800字、高中生马说读后感800字等,感谢您的查看。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