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教案 > 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 导航 >

旅游地理优秀教案,2024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开学两个月以来,我们学习了旅游制图其应用、地图概括、旅游地图符号与色彩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着重学习了地形图方面的知识,如高斯-克吕格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三北方向、分幅编号。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长安集》包括求算点的位置、地面点的高程、圈定汇水面积并计算、量算长度等方面的室内量测任务。在各方面理论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前往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5天的地图学实习。

11.11日上午,我们乘校车到达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下午2点准时开始定向越野比赛。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鹫峰1:10000地形图上的基本地形单元、如何通过直长地物进行读图对照,然后大家分三组开始开始分头行动。我所在的第二组抽到的点号为0-1-2-27-24--20-21-22--26-0。我们首先对各点位置进行了分析。其中0号点为原点,2、1、26、22、21沿京张铁路从北向南分布,27、24、20分布在东部居民区。我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2139423-2139424之间。所以,我们首先北上利用铁路定向,很快找到了1号点的位置。但是因为距离计算不对的缘故我们顺着铁路走过了2号点,走上公路的准备返回的时候,才又发现了2号点。秉着有路不越野的原则,我们返回1号点,从1号点向东沿公路前进。但是居民区地形复杂,岔路繁多,我们凭着对路的大致方向感,在指北针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四十七中,并小憩了一下,补充了能量,然后继续向对的方向前行,我们找到了我们心中的27号点。在此途中,我们看见了一名党员户和邮局,农家乐、飞机场、凤凰关爱残疾人疗养院、47中、阳台山养老院、部分果园林地边界等要素,并测量出了居民区中三条明显的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并对景点普照寺进行了量测。体会到了这里人们的淳朴。后来继续在整洁的小巷子中穿梭。凭借着方向感,我们不知不觉的经过了24、20号点吧。一路西行我们走上了铁路,沿铁路顺利找到了21,22,26号点的准确位置,此时天色已晚,我们加速返回,最终5点之前回到驻地。我认为,地形量测工作开始前进行定向越野对具体实习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定向越野,我们了解了实习地区的地形,和一些标志性建筑的位置,对这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它也是很好的热身运动,为以后几天的长途跋涉做好了身体心里的双重准备。

11.12日上午,老师为我们重点介绍了罗盘、gps、高程表的使用方法。罗盘:^通过罗盘可以确定所在地的方位,也可以测量

查看全文>>>

开学两个月以来,我们学习了旅游制图其应用、地图概括、旅游地图符号与色彩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着重学习了地形图方面的知识,如高斯-克吕格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三北方向、分幅编号。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长安集》包括求算点的位置、地面点的高程、圈定汇水面积并计算、量算长度等方面的室内量测任务。在各方面理论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前往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5天的地图学实习。

11.11日上午,我们乘校车到达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下午2点准时开始定向越野比赛。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鹫峰1:10000地形图上的基本地形单元、如何通过直长地物进行读图对照,然后大家分三组开始开始分头行动。我所在的第二组抽到的点号为0-1-2-27-24--20-21-22--26-0。我们首先对各点位置进行了分析。其中0号点为原点,2、1、26、22、21沿京张铁路从北向南分布,27、24、20分布在东部居民区。我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2139423-2139424之间。所以,我们首先北上利用铁路定向,很快找到了1号点的位置。但是因为距离计算不对的缘故我们顺着铁路走过了2号点,走上公路的准备返回的时候,才又发现了2号点。秉着有路不越野的原则,我们返回1号点,从1号点向东沿公路前进。但是居民区地形复杂,岔路繁多,我们凭着对路的大致方向感,在指北针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四十七中,并小憩了一下,补充了能量,然后继续向对的方向前行,我们找到了我们心中的27号点。在此途中,我们看见了一名党员户和邮局,农家乐、飞机场、凤凰关爱残疾人疗养院、47中、阳台山养老院、部分果园林地边界等要素,并测量出了居民区中三条明显的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并对景点普照寺进行了量测。体会到了这里人们的淳朴。后来继续在整洁的小巷子中穿梭。凭借着方向感,我们不知不觉的经过了24、20号点吧。一路西行我们走上了铁路,沿铁路顺利找到了21,22,26号点的准确位置,此时天色已晚,我们加速返回,最终5点之前回到驻地。我认为,地形量测工作开始前进行定向越野对具体实习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定向越野,我们了解了实习地区的地形,和一些标志性建筑的位置,对这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它也是很好的热身运动,为以后几天的长途跋涉做好了身体心里的双重准备。

11.12日上午,老师为我们重点介绍了罗盘、gps、高程表的使用方法。罗盘:^……通过罗盘可以确定所在地的方位,也可以

查看全文>>>

开学两个月以来,我们学习了旅游制图其应用、地图概括、旅游地图符号与色彩设计等方面的内容。着重学习了地形图方面的知识,如高斯-克吕格投影、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三北方向、分幅编号。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了对《长安集》包括求算点的位置、地面点的高程、圈定汇水面积并计算、量算长度等方面的室内量测任务。在各方面理论准备充分的情况下,我们前往鹫峰国家森林公园进行了为期5天的地图学实习。

11.11日上午,我们乘校车到达鹫峰国家森林公园。下午2点准时开始定向越野比赛。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鹫峰1:10000地形图上的基本地形单元、如何通过直长地物进行读图对照,然后大家分三组开始开始分头行动。我所在的第二组抽到的点号为0-1-2-27-24--20-21-22--26-0。我们首先对各点位置进行了分析。其中0号点为原点,2、1、26、22、21沿京张铁路从北向南分布,27、24、20分布在东部居民区。我们的主要活动范围在2139423-2139424之间。所以,我们首先北上利用铁路定向,很快找到了1号点的位置。但是因为距离计算不对的缘故我们顺着铁路走过了2号点,走上公路的准备返回的时候,才又发现了2号点。秉着有路不越野的原则,我们返回1号点,从1号点向东沿公路前进。但是居民区地形复杂,岔路繁多,我们凭着对路的大致方向感,在指北针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四十七中,并小憩了一下,补充了能量,然后继续向对的方向前行,我们找到了我们心中的27号点。在此途中,我们看见了一名党员户和邮局,农家乐、飞机场、凤凰关爱残疾人疗养院、47中、阳台山养老院、部分果园林地边界等要素,并测量出了居民区中三条明显的东西走向的主干道。并对景点普照寺进行了量测。体会到了这里人们的淳朴。后来继续在整洁的小巷子中穿梭。凭借着方向感,我们不知不觉的经过了24、20号点吧。一路西行我们走上了铁路,沿铁路顺利找到了21,22,26号点的准确位置,此时天色已晚,我们加速返回,最终5点之前回到驻地。我认为,地形量测工作开始前进行定向越野对具体实习是很有帮助的,通过定向越野,我们了解了实习地区的地形,和一些标志性建筑的位置,对这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同时,它也是很好的热身运动,为以后几天的长途跋涉做好了身体心里的双重准备。

11.12日上午,老师为我们重点介绍了罗盘、gps、高程表的使用方法。罗盘:^……通过罗盘可以确定所在地的方位,也可以

查看全文>>>

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 理解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成因 (2) 掌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内容 2.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分析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文明习惯、公德意识及利用资源、保护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观 教学重点: 旅游资源开发评价条件 教学难点: 1.游览价值 2.市场距离 3.旅游的环境承载量 教学方法: 案例法、讨论比较法 教学手段: 电化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略 [讲授新课] [板书]4.5旅游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 旅游活动中的环境问题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旅游交通工具,旅客随便丢废弃物 提问:这幅图片反映出旅游活动会产生什么问题?产生什么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1、环境污染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1、材料2 提问:上述两材料,反映旅游活动中存在什么问题?后果如何? 回答,总结:略 [板书]2、对动植物资源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提问:这段材料反映出旅游活动中的什么问题?有何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3、对背景环境的破坏 [点击课件]展示图片 提问:上述几幅图片反映旅游活动中的什么现象?会有何负面影响? 回答,总结:略 [板书]4、对文物古迹的破坏 [承接]除了以上问题,旅游活动还会对正常社会秩序产生冲击。 [板书]5、对正常社会秩序的冲击 [提问]谁能说一下,旅游活动会怎样冲击正常社会秩序? 回答,总结:略 [过渡承转]略 [板书]二、旅游资源开发评价 1、游览价值 [提问]从游览价值角度考虑,旅游资源开发要考虑哪些条件? 回答,总结:(1)资源的质量。举例①万里长城,秦兵马俑 ②杭州西湖,苏州园林 (2)集群状况。 举例①北京景区 ②杨村小世界 (3)地域组合状况。举例①天津水上公园 ②北京雍和宫 [承转]旅游地的资源价值越高,其经济价值也就越高吗?(不是) 讲解:与其他产业一样,旅游业也必须考虑市场因素。 [板书]2、市场距离 [点击课件]展示材料 讨论:为什么到杭州的游客以上海、江苏最多?而安徽、北京很少? 师总结:略。提出经济距离的概念。 [点击课件]展示“经济距离”动画 [承转]经济距离越长,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需求也越低,可见,旅游地的吸引半径是有限的。 [点击课件]

查看全文>>>

一、活动目标: 1、了解旅游途中乘坐交通工具以及在其他场合注意的安全问题。 2、知道出门时紧跟成人以免走失,并学习解决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 3、愿意在活动情境中创编安全儿歌,模拟练习解决问题。

二、活动准备:《开火车》的音乐磁带。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和幼儿玩旅游去的游戏,体验旅游路图的陌生和遥远。 教师组织幼儿回忆曾经旅游过的地方,让幼儿明确旅游时要坐各种交通工具。 教师:小朋友们,你们和爸爸妈妈到过什么地方去旅游的?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有哪些好玩的地方呢?这些地方是近还是远?你坐的什么交通工具呢? 教师和幼儿观看创设的游戏情境。 教师:小朋友们可以坐汽车或者火车去不同的地方,可以去海边游泳,可以和爸爸妈妈去商场、超市购买喜欢的玩具等。 教师和幼儿在《开火车》的音乐伴奏声中玩旅游去的游戏。

2、教师引导幼儿讨论乘坐的交通工具和在危险的地方时应注意的问题。 教师和幼儿乘坐在汽车或者火车上,讨论乘坐的安全,如:等汽车停下后再排队上下车,乘坐时不要将头、手伸出窗外等。 教师启发幼儿谈谈在海滩、游泳池等有危险的地方如何注意安全。 教师组织逛商场或者超市,讨论迷路后的解决方法。 教师:和爸爸妈妈逛商场时如果不小心迷路,小朋友该怎么办呢? 教师和幼儿共同创编遇到突发情况后的解决方法的儿歌,如外出紧跟爸妈,东张西望可不好,不见大人怎么办?别急,别急,慢慢想,先在原地等妈妈,再请叔叔(阿姨)打110,警察一定会帮忙。

3、教师启发幼儿在游戏情境中注意安全,并模拟练习遇到突发情况时的解决方法。 教师帮助幼儿小结在旅途中乘坐交通工具时、在有水等的地方时,以及在遇到突发情况时的安全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师组织幼儿再次玩旅游去的游戏,以安全儿歌巩固幼儿的安全行为。

查看全文>>>

通过制定地理教案,可以很好的对需要学习的地理知识进行安排,让学生可以更好的吸收到地理内容,增加对地理学科的好奇心和兴趣,下面是由范文资讯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地理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中地理教案(一)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气候条件、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2、会用地图、景观图片和相关资料,总结归纳出两极地区的环境特点。

3、学会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辨别方向。

4、培养从图片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某一地区位置特点的方法。

2、掌握使用两极地形图和景观图片,总结归纳两极地区气候特点的方法。

3、使用两极地区气温图表区分两极气候的特点。

4、掌握利用经纬网在以两极地区为中心的地图上判断方向的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家热爱科学、不畏艰险、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强他们保护两极地区环境的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两极地区的位置、气候、自然环境、自然资源等。

教学难点

1、判断两极地区的方向,辨别周围环境。

2、读图理解、区分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

3、读图分析能力与技巧的培养。

三、教学突破

1、分别用南极地区和北极地区的地图,说明两极地区的位置。

2、在以两极为中心的地图上,用经纬网辨别方向和周围的环境

3、利用两极地区气温图,区分两极地区自然环境的差异。

4.利用图片等相关资料,总结、归纳两极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四、教学准备

北极地区图、南极地区图、两极地区气温比较图、有关阅读资料、图片、课件等。

五、教学提示与建议

冰雪覆盖的地区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请大家看一段录像,猜一猜片中展现的是哪儿的景象?(播放极地区的景象录像)

总结:这就是神秘的北极地区和南极地区,今天我们进入到这两个特殊地区,去解开它们神秘的面纱。

板书:两极地区。

2、两极地区都是被冰雪覆盖的地区,为什么呢?我们来揭示这一问题。

板书:冰雪覆盖的地区。

展示北极地区图和南极地区图。

请同学们从图中查出两极地区的位置范围和周围的大洲或大洋。(北极地区:位于北纬66.5以北,中心位置是北冰洋,周围被亚洲、欧

查看全文>>>

一、活动背景

火火的五月,迎来了新千年的第一个长假,大人小孩都趁着这个假期好好地轻松一下。五月八日,我一走进活动室,只见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起,热烈地交谈着什么?走近一瞧,有的拿着照片向伙伴们介绍旅游景点;有的则拿着门票说着些什么?还有的原来是在相互交流他们外出旅游的情况呢,那副神情真象一个个小导游。一瞧这架势,我们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一个很有教育价值的主题,马上和小朋友一起商量是否想了解更多关于旅游的知识。孩子们纷纷发表看法:(1)把自己去过的地方向同伴们介绍一下。(2)想了解同伴去旅游的地方名称、物产。(3)想了解各旅游景点的门票接下来的几天孩子们忙着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有关旅游的照片、门票等资料,于是 旅游主题活动应运而生。

二、过程实录

活动1:谈话 我的照片

在孩子们带来的与旅游有关的物品、资料中,照片是他们的最爱,几乎每一个孩子都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同伴自己去过哪些地方,因而将谈话活动放在了第一,以满足孩子们的兴趣。

(一)活动目标:

1、能用较完整的语言向同伴介绍照片是在什么地方拍的,以及在那里的所见所闻。

2、初步了解看地图的方法,对地图产生兴趣。

3、养成认真倾听同伴发言的良好习惯。

(二)活动准备:

照片、少儿地图、视频仪、电视机。

(三)活动过程:

1、请幼儿和身边的好朋友相互交流照片上的内容。

(评:在这一活动中,因为孩子们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所以每一个孩子都表现得非常活跃,他们乐于与同伴交流,言语间不时流露出几许自豪与得意。)

2、请个别幼儿向全班小朋友介绍自己的照片是在什么地方拍的,在那里看见了什么?(照片转换到电视机屏幕上)

幼儿a:我的照片是在上海东方明珠的圆球上拍的。那圆球很高的,我从上面往下面看,人就象蚂蚁一样,黄浦江就象一根带子。

幼儿b:五一节我和爸爸妈妈乘汽车一起到上海西郊动物园,这是我在喂鸽子吃东西时拍的。我还看见了长颈鹿、大象、天鹅

幼儿c:看!这是我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拍的照片,很神气吧!我还看见了毛主席的照片呢。(教案出自:)奶奶说,毛主席是一个非常伟大的人。我们还是乘飞机去北京的呢。

幼儿d:这是我在昆山亭林公园的竹林里拍的,那儿的竹子可多啦,数也数不清。是我爸爸自己开车去的。

3、说说在旅途中发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幼儿a:有一次我和妈妈到苏州的狮子林玩,那里有很多石头和山洞,我们在山洞里绕来绕去,就象在走迷宫,可好玩

查看全文>>>

天气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2.理解各种天气系统所产生的天气状况。 二、能力目标 识读简易天气图。 三、德育目标 了解我国天气系统,初步学会解释天气现象成因,培养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难点:冷锋、暖锋与天气的关系,锋面气旋的原理。 教学设计 【引言、设疑】在每天的电视天气预报节目中常出现一些天气图并播放天气形势预报,你能识读哪些天气图,听懂天气预报吗?激发学生思索导出本课的课题《常见的天气系统》。 【新课】 引出重点:要掌握识读天气图和听懂天气形势预报中的常用术语,首先要了解一些影响我国的主要天气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的基础知识,即锋面系统、低压系统、高压系统。 一、锋面系统及其与天气关系:锋面系统是由气流运动而产生的天气现象,因而可采用电脑动画将复杂的气流运动进行分解变空间想象为直观形象的动感画面,帮助学生理解。 (-)锋面结构与特性: 1.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之间产生分界面,分界面闪动定义为锋面。   2.演示软件:几组冷暖气流交汇之后相互运动图,学生分析画面,总结锋面的共同点均为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 3.提问:为何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学生思考得出:暖气团暖而轻密度小,冷气团冷而重密度大,因而暖气团在上,冷气团在下。 4.设疑:一上一下的两种不同性质气团会稳定存在吗? 5.演示软件:冷暖气流交汇后产生天气现象,学生观察画面分析总结得出因锋面两侧的温度、湿度、气压、风等都有明显差别,所以锋面附近常伴有云、雨、大风等天气。 (二)主要锋面类型及其与天气关系: 1.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①演示软件:冷锋、暖锋形成过程    提问:观察画面,冷暖气团哪个主动运动而来? 学生观察分析总结:一图为冷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暖气团相遇,一图为暖气团主动运动过来与当地冷气团相遇。 讲述:冷空气主动向暖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冷锋,暖空气生动向冷空气移动形成的锋面为暖锋。 ②演示软件:冷锋暖锋结构。引导学生在笔记本上练习绘制冷锋暖锋示意图和代表符号。   2.冷锋、暖锋与天气 ①演

查看全文>>>

《褶皱山》教学设计 泉州五中 赖祯真 【课程标准】 1.以褶皱山为例,分析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褶皱的概念,认识褶皱山的形成和基本形态特征。 【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 了解褶皱和褶皱山的概念和基本形态,掌握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 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过程与方法: 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褶皱成因及地貌表现,培养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能应用所学知识解释山地的形成原因,认识自然界的事物是不断发展变化,但是有规律可循,可以被认识的。 【教学重难点】 岩层分布不完整情况下:背斜,向斜的判别 【教学方法】 探究法 白板,flash动画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褶 皱 山 【引入】播放ppt褶皱山脉岩层的图片和世界名山,看图引导学生,提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现象。 【设问】当你们看到这些自然景观是有没有产生疑惑呢?这些山是怎么形成的,岩层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一下,刚才看到的其中一种山地的形成原因。播放ppt “褶皱山” 【进入重点】 1.引导学生观看图片 2.播放ppt里的动画:沉积岩形成 提问:问题1 提问:问题2 追问; 3.播放ppt中的动画 讲解; 播放ppt引导学生认图; 4.这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 播放ppt 中的动画 进行探究,引入岩层再次在外力作用下的情况,及地貌的变化; 讲解; 5 .探究1 探究2 6.小结:对一节课进行总结 学生读图

学生思考完后回答问题

学生看动画,从动画中获取地理信息 并思考问题,思考后回答 学生读图

学生认图,引起思维冲突,读图,分析岩层和岩层的变化的原因。 判断内外力作用下地貌的形态 学生学以致用运用到实际生活

【板书设计】 内力作用——褶皱山——背斜成山 向斜成谷 外力作用——背斜成谷——判断——新老关系 向斜成山 意义——找矿,找水,工程——找矿

查看全文>>>

【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人口的增长规律和分布特点,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的概念,掌握不同人种的分布地区。

2、了解世界主要语言的分布地区,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特点和分布。

3、了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和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重点】

世界人种和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

【教学用具】

教学挂图和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人口和人种。

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先慢后快。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各洲人口增长的快慢。对于各洲来说,非洲最快,欧洲最慢。

世界人口的分布: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及北美洲东部人口稠密。

沙漠、雨林,高纬度和高山高原地区人口稀疏。

人口问题:使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人种的划分:白种人、黑种人和黄种人。

人种的分布:白种人: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亚洲西部。

黄种人: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拉丁美洲。

黑种人:非洲,大洋洲,美洲

补充:结合地图掌握三大人种的分布地区,特别是人种比较复杂的亚洲和非洲地区。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世界的主要语言:汉语、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范围最广的是英语)。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名称

发源

分布

典型建筑

基督教

亚洲的西部

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教堂

伊斯兰教

阿拉伯半岛

亚洲西部,非洲的北部和东部

清真寺

佛教

古印度

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

寺庙(佛塔)

补充:我国的维吾尔族是白种人,印第安人是黄种人。藏族和蒙古族信仰佛教。回族和维吾尔族信仰伊斯兰教。

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聚落的形式: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分类标准:劳动方式的差异。

聚落的发展和环境的关系: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地形平坦肥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

各地的聚落都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的特点。

总结:本章讲述了世界的人种和语言宗教的分布,还有世界人口和聚落的分布好发展规律。重点是人种、语言、宗教的分布地区,这是一个考试的重点内容,要熟练掌握。

【作业设计】

列表比较世界人种、语言和宗教的分布地区。

查看全文>>>

旅游地理优秀教案

范文资讯网旅游地理优秀教案栏目为各位老师提供优质的旅游地理优秀教案,2024旅游地理优秀教案等,希望能够帮助到各位老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