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范文大全 >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 > 导航 >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1000字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1000字。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范文需要我们不断地积累,范文往往会涉及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好的范文是怎么样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1000字”,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1

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校外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垃圾。因而,垃圾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

我在上这堂课前,先是布置学生回家去调查一下,你家里或者是你家旁边的垃圾,并将垃圾捡进垃圾袋。上课了,我看到学生都拾到了很多的垃圾。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捡垃圾,目的有两个:一、让学生亲自实践,明白我们身边的垃圾很多很多,我们要做到不乱丢垃圾。二、我们用什么办法去处理垃圾。对于第一个目的,学生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深的,当他们看到那么多的同学都捡到那么多的垃圾时,他们就明白我们身边的垃圾实在太多了。也知道如果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乱丢一张纸,我们的身边就非常的脏了。对于第二个目的,学生感受更深,当时我问学生打算如何处理时,有许多学生开始说我们把垃圾扔到垃圾筒。于是我让一些同学去扔,但没几个,教室的垃圾筒就满了。这时我又问他们“这时我们又该把垃圾怎么处理?”学生又提出可以把垃圾扔到学校的垃圾箱里。那时我就问学生,那么我们整个社会上又有那么多的垃圾,我们该把垃圾怎么处理呢?这时学生就积极开动脑筋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也不乏非常好的办法,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把垃圾进行处理,生产出有用的产品。经过捡垃圾,处理垃圾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认真动脑,积极发言,亲身体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当然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问题一:学生对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表达不够清楚。这主要是在让学生说一说处理垃圾的办法的时候,学生说不清楚办法。问题二:让一年级学生学会提问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敢提问,并逐渐会提问,这种能力形成需要长期耐心的指导。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

教学的重点

识记生字,通过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的难点

规范的书写生字。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具准备

挂图、生字卡片、一张失物招领、课件、泡沫纸做的苹果。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出示一张失物招领)“小朋友们这是什么?”“它是用来干什么的?”(当你拾到了东西,没人领的时候,就需要帖这样一张“失物招领”)

我这里就有一则“失物招领”,这上面都写了些什么呢?

二、初读课文,初步识字

1、自己读一读课文,看看这个“失物招领”讲了一件什么事?

(汇报自读情况)

2、检查预习:

小朋友们,自学的能力是越来越强了,那现在老师考一考你:

这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8个自然段)

刚才是小朋友们自己在读,闹喳喳的,现在老师想听听整齐的朗读。现在我们来比一比哪一组的小朋友读得整齐并且字音正确。

(把全班分成8个小组,每组小朋友读一自然段)

(改错字,把你刚才听到的错的字音提出来,教读小朋友)

3、看来有的小朋友字音掌握得还不够,得请小老师先来教教大家读读生字,谁愿做小老师。

(出示生字卡片,一个小朋友站起来“跟我读X”,全班小朋友齐读XXX)

4、现在咱们不要小老师了,你能读吗?

(出示生字卡片,齐读)

5、这些字都有拼音,那现在我们云掉拼音来试一试行吗?

(出示没有拼音的生字卡片,分小组比赛读)

6、现在小朋友们能这么准确的读字了,有没有信心把课文读得更好呢?

(再一次齐读课文)

三、朗读感悟

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学生接)。“失物”是什么意思?

2、在这则失物招领中是谁丢失了东西呢?到底有没有人丢失了东西?从哪里知道的?

(指导朗读第5自然段)

3、既然没人丢失东西,这里的“失物”在课文中指的是什么?(同桌交流)你从哪里知道的?

(齐读6自然段)

4、看到这些失物,小朋友们都有怎样的表现呢?

(出示52页上的图)

意识到自己的不对之后,小朋友们又是怎样做的呢?

(齐读7自然段)

(指导读出难过、不好意思的感觉)

5、看到小朋友们这样做,唐老师和张爷爷心里感觉怎么样呢?

(高兴)

“从哪个词可以知道?”

(会心的微笑)

(通过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读出高兴的感觉)

6、现在我们学习完了这篇课文,都知道了“失物”明明是同学们扔的垃圾,不是真的丢失了东西,那为什么课文又叫“失物招领”呢?

(分小组讨论)

四、课后总结

1、从这件事你学会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环境保护、良好行为习惯等方面进行小结)

2、安排实践活动:

找“失物”:

找一找在自己的校园内或住家附近有没有“失物”,如果有,就将他们扔到果皮箱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失物招领》这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中是谁丢了东西?丢了什么东西?后来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2、现在你能够流利而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课文了吗?

(齐读课文)

3、课文很长吧,读起来也挺累的,谁能到台上来用你自己的话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

(指名讲故事)

二、巩固生字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知道了这个故事,懂得爱护环境的重要,还学会了14个生字呢。

1、出示生字卡片,大组轮读、男女生轮读。

(即一个字男生读,另一个女生读)

2、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3、玩摘苹果的游戏:

在黑板上画了一棵苹果树,树上贴一些红色的苹果,每个苹果后面写有一个字,摘下苹果后读准了字音,就吧这个苹果送给这位小朋友)

4、交流自己的记字方法。

(为记字棒的小朋友发智慧星)

5、再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考一考他,认生字。

三、读读比比

我们的一些生字就像一些双胞胎兄妹一样长得很像,你能分清它们吗?

课件出示:

认──队准──难

先──失备──各

(用红色标出它们的不同)

齐读;指名说它们的异同;组词比赛;通过点击字出现它所组的一些词让小朋友们认一认读一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同、工、专、才、级、队”指名说拼音,师板书,齐读。

2、用这些字组词,评出组词大王。

3、记一记,同桌互相用手在桌上听写。

4、分别指导字的书写:

(课件出示要求写的生字)

⑴点击“同”字,出现它的书写过程,学生跟着书空:

“同”是半包围结构的字(上包下),被包围的部分要往上写。

⑵点击“工”字,出现它的书写过程,学生跟着书空:

“工”注意上面一横长,下面一横短。

⑶点击“专”字,出现它的书写过程,学生跟着书空:

“专”字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拆为两笔,书写时,要把竖写得向左斜一点。

⑷点击“才”字,出现它的书写过程,学生跟着书空:

“才”字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竖要写在竖中线右边一点。

⑸点击“队”字,出现它的书写过程,学生跟着书空:

“队”字的指导应把重点放在双耳旁的写法上,“耳朵”高而小,以便给右边“人”字的撇留出空来。

⑹“级”与“红”字和“奶”字比较,让学生发现写法。

板书设计

12失物招领

丢───“失物”───捡

“会心的微笑”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3

《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讲了一年级一班的唐老师带领学生到植物园参观,在吃饭时乱扔垃圾,老师用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了垃圾,旨在让学生从文中受到启发,反思个人行为,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好习惯。我们班正好在这方面表现较差,我反复强调,也不断给学生做表率,但始终不见好转。因此我希望借此课文能对班上的孩子们进行一番教育。课前,我把教室里同学们丢在地上的纸、笔,掉在书包柜后面的衣服,书包,全都收拾起来,以备上课时用。

随着课文的进行,孩子们读得很有兴趣,当讲到唐老师拿着一袋“失物”时,我让学生猜猜,同学们都会把什么东西丢失呢?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说:可能是同学们带的书包忘拿了;有的说:可能是谁的衣服忘记穿了……当同学看到我否定的表情时,都表示非常奇怪,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接着读课文,“他们一个个跑到唐老师面前,领回了自己的‘失物’,向不远处的果皮箱走去。”读到这里,孩子们都明白了,原来这些“失物”竟然是同学们丢掉的垃圾。课进行到这里,我觉得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机已到,于是我,举起手中的塑料袋,对学生说:“同学们,我们班经常因为地面杂物较多而在卫生检查时扣分,都是谁丢的呢?”同学们面面相觑,都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我又接着说:“课间的时候,老师也在我们班里捡到了许多‘失物’。大家看一下,这些东西都是谁的呢?谁愿意把它们领回去?”孩子们看到老师手里的东西,纷纷下来把袋里的东西有的扔进了垃圾桶里,有的把衣服重新叠整齐放到衣柜里,有的把书包又整齐地放进书包柜里。

可是这只是暂时的,怎么才能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呢?我忽然想起前一段时间在《班主任之友》上看到的一篇文章——《和孩子抢“垃圾”》,于是我提议,从今天开始,我们来个比赛,每天老师会不定时的进教室,如果老师进教室时,捡到地面上有纸,那老师就赢了,如果老师捡不到纸,那你们就赢了。孩子们一听要进行比赛,个个都来了兴致,纷纷答应,我又说如果老师赢了,要罚你们给老师讲故事,唱歌,你们赢了,老师也可以给你们讲故事,唱歌。这下学生更有兴趣了。

课上完了,孩子们既理解了课文内容,又进行了一次较好的思想教育。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孩子们一定会有良好的表现,我们的班级一定会大变样的。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4

我们生活在美丽的地球上。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大家都爱她。这是一年级第三单元的导读文字,从这些文字中就可以看出本单元是围绕保护自然环境而展开的、爱护地球这样一个深层次的道理,编者选用了形象有趣的童话故事《松鼠和松果》、《美丽的小路》来诠释。而12课《失物招领》则这篇课文写的是现实生活中一年级小学生去植物园参观而发生的一件事,通过文中小朋友的事来作典范,让学生明白无论我们在哪里都不能随手扔垃圾。

内容很简单,作者设计得却很巧妙,明明是乱扔的垃圾,却称作“失物”。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呢,那么谁会去认领这些“失物”?主人又是怎样处理的?通过朗读、观看插图以及结合学校最近一直提倡的“捡起一张费纸,捡回一个美德”这种活动意识融合。

大部分学生的确能很好的明白课题的真正意义,也就是明白了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当分析到课文最近一段唐老师望望张爷爷,张爷爷望望唐老师,发出了会心的微笑时。没等我提问就有孩子举手说:“老师,我知道,唐老师和张爷爷为什么会发出会心的微笑了,因为那些小朋友能知错就改,并且领回了垃圾扔到了果皮箱。”不用我引领,孩子就能明白,这就说明他们理解课文了。这样的感觉不错。

一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有些学生有随手乱扔垃圾的习惯,光凭单纯的说教和强制命令教育效果甚微。所以这篇课文真正引导学生自觉养成爱护环境卫生的习惯。我想孩子们之所以能在短短一节课内深刻感悟,这与我们正提倡的“捡起一张费纸,捡回一个美德”也有很大关系,时时强调,处处做到,学生自然而然能保护环境,养成美德了。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5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写的是小学生现实生活中的一件事。通过失物招领的方式教育学生,让学生领回垃圾,从文中受到启发,养成爱护环境的好习惯。

在课文导入时,我拿出一支学生捡到的铅笔,然后询问是谁的笔,让笔的主人把笔领回去。最后,我告诉学生,这支笔就是失物,而把笔领回去的过程就是失物招领。通过事实,让学生能更清晰的明白“失物招领”的意思。

在讲读课文时,我先提出了一些问题:课文中的“失物”是什么东西?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又是怎样被主人领回去的呢?主人又是怎样处理它们的呢?让这些问题成为学习这篇课文的线索,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学习本篇课文。学生在自主寻找问题答案的时候也完成了对课文的学习。通过这种方式不但学习了课文还能培养学生边读边思考问题的习惯,还有利于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考和学习能力。

当我讲到文中的小学生都把垃圾捡回垃圾箱去时,我环顾教室,说:“我们班也有很多的失物要招领,你们看看自己的桌子底下。”说到这里,我就不再讲话。同学们看看我,再看看桌子下的垃圾,接着就弯腰拾起旁边的废纸走向了垃圾篓。

看到这种情况,我很高兴,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不但学到了新的知识,也感悟到了乱扔垃圾的.不对,爱护环境卫生的可贵。他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表明他们都愿意为保护环境卫生尽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样做的效果要远远比单纯的说教要来的实际,效果也更明显。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6

从学校到家里,从家里到校外我们的学生每天都可以接触到垃圾。因而,垃圾对他们而言并不陌生。从这堂课中我总结出这么几个方面:

一、整体设计思路有新意

教学中创设交际的情境,如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节目,由老师担任主持人,学生做现场来宾,先交流自己的发现:问题一:你家里的'垃圾有哪些?问题二:它们是怎么来的?问题三:你家里的垃圾怎么处理的?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二、课前调查,积极准备

于是我在上这堂课前,先是布置学生回家去调查一下,你家里或者是家旁边的垃圾。我给学生出了这么几个问题,让他们按照这几个问题去展开调查。问题一:你家里的垃圾有哪些?问题二:它们是怎么来的?问题三:你家里的垃圾怎么处理的?而且我还告诉学生,对于这几个问题如果你自己没注意过的话,可以向家里的人询问。

三、亲自实践,感受深刻

在这堂课前两个晚上我是让学生回家去调查家里的垃圾。但我为了让学生对身边的垃圾有更为深刻的了解,在上这堂课前20分钟,我又让学生拿着他们从家里带来的袋子去找一找我们校园里的垃圾。上课了,我看到学生都拾到了很多的垃圾。为什么要让学生去捡垃圾,目的有两个:一、让学生亲自实践,明白我们身边的垃圾很多很多,我们需要时时的不去乱丢垃圾。二、我们用什么办法去处理垃圾。对于第一个目的,学生的了解可以说是非常深的,当他们看到那么多的同学都捡到那么多的垃圾时,他们就明白我们身边的垃圾实在太多了。也知道如果我们每个小朋友都乱丢一张纸,我们的身边就非常的脏了。对于第二个目的,学生感受更深,当时我问学生打算如何处理时,有许多学生开始说我们把垃圾扔到垃圾筒。于是我让一些同学去扔,但没几个,教室的垃圾筒就满了。这时我又问他们“这时我们又该把垃圾怎么处理?”这时学生又提出可以把垃圾扔到学校的垃圾箱里。那时我就问学生,那么我们整个社会上又有那么多的垃圾,我们该把垃圾怎么处理呢?这时学生就积极动脑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其中也不乏非常好的办法,比如有个学生就提出把垃圾进行处理,生产出有用的产品。经过捡垃圾,处理垃圾这样一个过程,学生认真动脑,积极发言,亲身体验。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产生了激烈的碰撞,把整个课堂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学生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四、存在的问题

当然在这堂课上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问题一:学生对于自己要表达的观点表达不够清楚。这主要是在让学生说一说处理垃圾的办法的时候,学生把办法说不清楚。

问题二:让一年级学生学会提问有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善待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鼓励学生敢提问,并逐渐会提问,这种能力形成需要长期耐心的指导。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7

《失物招领》是一年级下册三单元12课《失物招领》一文,主要让学生感感悟我们肩上环保责任的教学。本课教学把语言训练列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重点,贯穿教学的全过程。而且,用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使语言训练扎实有效。在引导孩子感受植物园的美丽时,让学生用“很——很——”说短语,说句子,让学生在运用中感悟偏正式形容词短语重叠后的表达效果——既表示强调,又增强了生动性。在理解“失物”在课文中的意义时,把词语和标点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理解词义的同时顺带领悟引号的一种用法。“会心”一词不仅放在句中,而且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去理解,这样显得更为亲切自然。发展思维也是语言训练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探究唐老师和张爷爷发出会心微笑的原由,设想他们的谈话,这样,既能让学生更解本的主旨,也有利于学生的想象能力。

本课中存在的问题也有许多。如,当我要求学生们再读一次课文,并理解“失物”的意思。孩子们说出的答案是:“课文中的失物指的是饮料罐、香蕉皮、餐巾纸、花生壳等。” 《失物招领》这一课中的“失物”其实是有其特殊意义的,要让学生明白“此失物”不是“彼失物”是本课的重难点。当揭示课题时,学生回答错了,明显的是把“失物”与“食物”混淆起来了,而物品在这里并没有及时纠错,把“食物”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来朗读辨析。因为揭示课题时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失物”的意思,而“失物”的真正意思与课文中的“失物更是有所不同。

《失物招领》这篇课文语言浅显易懂,且贴近生活实际,学生易于接受。

课堂上在出示课题之后,我就问学生:“读了这个题目有什么想问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这些失物的主人是谁?它们是怎样被主人认领的?主人又是怎样处理他们的呢?这些都成为了孩子们质题的内容。于是,我让孩子自己带着提出的问题,在读中自主发现、自主感悟、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孩子的问题意识和合作精神。

本节课自始至终朗读占的比重太大了,这应该是过分尊重了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但以读为本不是只以朗读为本,更不是以“大声朗读”为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还是应该姓“语”、姓“文”,课文中如“植物园很大很大,花草树木很多很多”、“他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四十双眼睛睁得大大的,四十双小手在各自的口袋里摸着,不一会儿,四十张小嘴一齐喊:‘唐老师,我没丢东西!’”等都是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材料,可以让学生从中读出韵味、悟出方法、模仿说话、学着写话,从而让读为理解感悟、学以致用服务。朗读是必须的,但在以后的课堂上也应该定一个不变的练习环节,让孩子们更全面、实在地面对“语文”。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失、级”等14个生字,会写“同、工”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养成爱护环境,保持卫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教学挂图。

设计思路

本文的设计力图落实三维整合目标,围绕“失物”将整课内容贯穿一体,追求语文课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努力捕捉探究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发现。

课时建议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谈话引入出示课题。

谁见过失物招领吗?什么时候需要用到失物招领?

2、学生齐读课题质疑,如:

失物是什么?谁丢的?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如:

分组互助学习。

3、自学生字。

4、指名读生字。

5、认读生字,并练习用生字组词。

三、通读课文

1、自由读,要求:

读准字音,不漏字,不加字。

2、指名读。

3、依据要求进行评议。

4、齐读课文。

四、图文结合,感知大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相互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上台补充插图,理解课文。

4、再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

1、复习字词。

2、出示课后“读读比比”:

⑴读认相同。

⑵扩词练习。

二、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

让学生自主分析字形特点。

2、生字组词练习。

3、教师范写重点指导:

“专”第三笔是竖折折,不能拆为两笔,书写是把竖写得向左斜一点。

“才”横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竖写在竖中线右边一点

“队”双耳练习,双耳旁高而小。

4、学生练习写字。

5、实物投影,展示评议。

三、拓展活动

1、先读后演:

⑴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朗读。

⑵小组合用,表演课文。

2、实践活动:

“找失物”找一找在校园里或自己家有没有“失物”。如果有就将它们扔到果皮箱。

《失物招领》教学反思精选 篇9

应该说,上完以上环节,我在喜出望外的同时也真的惊出了一身的冷汗!如果我一味地牢牢控制住教学时间,没有让学生表达完,我将错过一场多么精彩的表演!我又将新课程的理念置于何处呢?

一、教师角色的转变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体现

虽然新课程提出,教师的角色要转变,要以学生为主,但一直以来,我们总免不了习惯于主体是教师,学生是客体,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他们的学习活动制约于主体预设的框架之中,其最终结果是导致了儿童主体精神的缺失与沦落。在教师们每日进行着的课堂教学中,教学实施的过程成了“教案剧”的演绎,一切尽在“执行与落实”之中,甚至教师为了完成目标而完成目标,从而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

反思今天的教学,已不能再简单地理解成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的流程也不再是简单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如何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应当尊重和相信学生,善于倾听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只有为学生搭建起足以任他们舞蹈的舞台,学生才能展现出他们的精彩!我们的教学也才能充满活力,充满个性。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

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不仅担负着组织课堂教学的任务,更要努力使学生乐学、善学。

试想,如果本节课我在上课伊始不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没有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学生会有如此活跃的思维,如此精彩的发言吗?答案似乎应该是否定的。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适宜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催放学生的智慧,撞击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方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