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的人生笔记读后感 > 导航 > 我的人生梦读后感

我的人生笔记读后感

我的人生梦读后感。

静下心阅读一本书的时候,我们就好像进入到了另一个世界一般。我们都知道读一本好书是非常重要的,想要在书中获得知识读经典书籍作品就很有必要。阅读作品后,我被作者描绘书写的情景吸引,印象深刻,为了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我们需要写一篇读后感。作品中哪些情节让您印象最为深刻呢?或许"我的人生梦读后感"是你正在寻找的内容,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的人生梦读后感范文一

看完了张海迪的《我的人生梦》,我明白了: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热爱的人:如辛勤培育我们的老师,治病救人的医生和护士,忠于职守的pol.ice叔叔,还有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阿姨

然而,我最敬佩的人是张海迪阿姨。张海迪阿姨5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她做了很多次手术,虽然保住了性命,但是张海迪却因此而残疾了。所以她只能在轮椅上度过每一天。张海迪并没有因此而失去信心,她身残志坚,勤奋学习,热心助人,被誉为当代保尔。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对生活仍充满了信心,张海迪阿姨以顽强的毅力与疾病做斗争。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门,但张海迪却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她还学了大学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并攻读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我感到非常惊奇,一个残疾人如此热爱生命,真是令人敬佩!

人生如梦,梦如人生,看完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和看法。人生的梦,很迷茫。很模糊。去又好清晰。就像是玻璃上的苍蝇,前途一片光明,但出不去! 但人生又如梦,疾似水流,别等到梦醒时分,拖着疲惫的身躯却劳而无获。伙伴们,无论如何,过去的时光已不再回来,别内疚,也别气馁,从现在开始,只争朝夕,珍惜梦想,珍惜拥有,实现我们的人生价值,别让梦想留有遗憾,为梦想而努力将成为大家一致的目标。 所以,我更要努力,为我的人生去闯。

张海迪阿姨真是一个热爱生命的人啊!她那种身残志坚,热爱生命的精神令我敬畏。

《我的人生梦》读后感范文二

大哲学家苏格拉底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如果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岂不是一种对自己的侮辱,对自己的一种否认。理想是一种能改变人的一生,一个人的灵魂的物质。它是人一生中最大最引以为豪的信念所在。有了它生活就有了奋斗的目标,有了生活的意义与快乐。所以苏格拉底的那句话是人们应牢记的。但是将这种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却在一位残疾人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她就是拥有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之称的张海迪老师。而她的现实经历则通过《我的人生梦》这部电影映射出来。

《我的人生梦》是根据张海迪的《轮椅上的梦》改编而成。影片中的女主角章方丹就是张海迪自己的影子。张海迪将自己的经历完全印在了文章中,使后来的读者有了更加深刻的感触。至少他们知道:这是一件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真实事例。作家张海迪笔下的方丹 是一个在残酷的命运面前,没有沮丧和沉沦,对人生充满了信心的榜样。她虽然没有向别人一样的双腿,但是它拥有一颗比别人飞得更远的心。她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她通过自学成为了一名教师。她虽然是一病人,但是她用她所掌握的医术为村民看病。她做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事情。她用她的努力换来了更多人的敬佩。她为自己的人生梦做出了艰苦的奋斗,但她始终都在为自己的理想而快乐着。

张海迪是一个富有浓重的传奇色彩的人。她与父母从城市来到了农村,却获得了村民的关怀,她是一个平凡的人,与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但她又是一个不平凡的人,她用被病魔磨损的身躯,谱写一篇篇后人称赞的诗歌。张海迪再不幸的生活中,通过不懈的努力使这样一位残疾人,不但以常人难以想象的乐观精神顽强的与病魔进行斗争,而且以超人的意志自学了小学、中学的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她还自学了医学,学会针灸,能为病人看病。这些是一位残疾人留下的真正的传奇。

张海迪老师可以称得上是中国海伦。海伦失去了光明,张海迪失去了自由。张海迪用笔周游世界,海伦用书享受阳光。海伦一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震惊世界,张海迪一个《轮椅上的梦》感动世人。他们都以残疾的身体,与健全的心为自己的理想而奋斗。他们是从不向困难低头,只会勇敢地前进,勇敢地过着每一天的实践者。

一个人要想拥有一个梦,很简单。但是如果一个人想要一个完美的梦,那才是真正的困难。可是张海迪老师却为我们做了一个好例子。他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他的人生梦,变得美好。那么我们这些健全人 难道不能做到吗?让我们行动起来,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让自己做一个美丽的人生梦,拥有一个幸福的少年时代。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我的人生故事》读后感


周有光老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江苏常州人,与赵元任、瞿秋白是邻居,都住在常州的青果巷里头,《我的人生故事》一书也是从这里开始的。该书包含周老先生的口述与亲笔,内容主要围绕他个人的人生经历展开描述,其中穿cha亲朋好友的故事,以及周老先生对世界发展的看法。

周有光老先生生于一个原本富庶的家庭,太平天国运动中家道中落,到了他这一辈,家中基本靠变卖各处的房屋过活:卖一处,过活几年,再卖一处...。他的小学与中学学习古文、数学和英语,据他描述,他身边的许多同学都比他有天赋,XX古文读得多,我就跟着他一起学习古文,后来考上圣约翰大学(在那个时代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学费要200银元一年,本来是没有钱去念的,他也打算着去念别的学校,后来他同学的奶奶知道了这件事,变卖了自己的部分嫁妆给他交了学费,他才去念的圣约翰大学。

到后来大学毕业,同学们都去国外留学,他没钱去,就留在学校教书,后来去日本留学,也是因为岳父给的钱只够去日本留学的。去日本留学,本来他是想去修经济,阴差阳错只能学习日文。后来去美国工作,从事的是金融行业,回国之后却干起了文字工作,成了语言学家。

他的许多经历看似与本人的意愿所违背,最后却给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或是让他避免了一场灾祸。人生所经历的许多事情都是祸兮福兮,没有到人生的最后,你怎么知道这件事情是不好的呢?不知道是因为活了百岁已看透这个世界,还是他本身就有乐观豁达的xing格,在描述一些惊心动魄的大得失时,他都很淡然。(星辰ww)说起六十多岁被下放的经历,他没有说那时候有多苦,老知识分子受了多大委屈,他说的是生产队开会,大家都被鸟屎淋而他戴了草帽独得幸免的趣事,还有看守高粱田,偷懒躺着和别的学者高谈阔论中国未来语言改革的方向。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有一种鸟儿,是牢笼所不能困住的,因为它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用来形容我读这段时的感受,再合适不过。

听老人家讲过去的事情,都会有一种死生不过如此的感觉。周老先生在提到女儿病死、朋友自杀、被下放、差点儿被炸弹炸死的经历与上学、工作、结婚等事情的语气并无太大差别,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喜也是过,悲也是过,命运很神奇,有时候你想向西去,它却推着你向东。向东走的路上,你或许又会发现风景不逊于西边。凡经历过大风浪的人,多是相信命运一说的,不是逆来顺受的信命,更不是怨怼地信命,而是公正地相信,你会不会去反抗眼前的不满,你选择悲观或是乐观,也是命中注定的事情。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范文一

这本书和我之前看的大前研一的书都不太一样,有点像自传,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处世态度结合起来。

整体看起来比较平淡无奇,可能是我最近看了不少他的书有关,类似的说法或多或少的,我在其他书上都看到过。

不过他认为日本战后企业经营最强者是雅马哈的川上源一还是比较新鲜的,他总结出了川上成功的三大因素:

理智的好奇心

行动能力

向产业化发展

在我看来,这是一套流程。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是还能保持理智的观察思考;然后才去行动研究,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最后从中赚钱。真正的企业家,创业者的能力啊。

《我的人生哲学》读后感范文二

某种情况下,我甚至要说,恰恰是在身处逆境之时,学习的条件最好,心最专,效果最好。顺境时人容易浮躁,周围常常会有各种朋友、跟随者、慕名者、请教者;顺境时你常常忙于说话、写字、发意见、教授旁人、好为人师;顺境时常常自我感觉良好,志得意满,看到的是旁人的失缺;顺境时你必须满足社会与众人对你的期待,你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做旁人要你做的事情,比如出席某些活动、仪式而目的仅仅是为了表示你确已出席。而逆境时、被晾到一边时、不可接触时、不准革命时,正是不受干扰地求学的良机、深思的良机、总结经验教训的良机,是严格地清醒地审视自己反省自身解剖自身的良机,是补充自己、壮大自身、使自身成长、使自身更新的良机,是学大知识、获大本领、得大彻大悟的最好契机。

王老这篇文章虽有些啰嗦,可也写的其实。人总是这样,顺境时看自己看不深远,逆境时看自己才够真实。不过我却认为,即使在顺境时,只要谦虚、心静,因为接触不明了事情的机会多些,反而更有机会提高自己。相反,在逆境时,心恰恰静不下来!总结经验解刨教训时,往往会怨会悔会空想,心思不能专于当下事!与其颠来覆去的让错误折磨自己,倒不如抛空一切曾经拥有的,看准眼前重做分析!

人生给我们重新分析的机会并不多,我认识的很多身在顺境的人都在明知山有虎而将错就错着,这是种无奈,更是等待。他们无时不刻的在学习如何规避风险,却永远跳不出圈外重新再来。因为他们害怕逆境,所以才这样捱着。毕竟失去与获得永远不能成绝对的正比,虽说高处不胜寒,却好歹也能捱住,毕竟低处难行那是寸步难行啊!

我现在很明白自己的的确确是在逆境中,人在逆境中最怕自己不认境遇,不求上进;不认错误,不求改变。我感谢人生给我重新分析的机会。可认了的同时也让我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究竟哪个路口才是最正确的出路?这些天似乎越想越乱,越分析越不得章法,怎么选择都像错。这样左思右想多了心倒也静下来了,听天命尽人事吧!总之等待、寻觅着全胜的机会。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一)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家宝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着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一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一漓,痛快而又入骨。

玖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二)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一爱一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一性一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一爱一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三)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救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一精一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救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一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一团一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一精一神与身一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一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一性一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