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我的人生笔记读后感 > 导航 >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我的人生笔记读后感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书很重要,读一本好书更重要,而经典的书籍作品就是人们最适合读的书籍。每一个人在读过一本书之后都会有所感受,对于这个作品,我们都需要写一篇读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我们的小编特意搜集并整理了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在此温馨提醒你在浏览器收藏本页。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一)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家宝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着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一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一漓,痛快而又入骨。

玖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二)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一爱一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一性一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一爱一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三)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学界泰斗,对印救古代语言学、原始佛教语言、吐火罗语语义,梵文文学等研究做出过重要贡献。他一精一通英语、德语、梵语、法语、吠陀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多种外语,在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救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

季羡林的思想像一本厚厚的百科全书,读之使人明智,而他的品格却像一幕见底的清水,大德大智隐于无形。

【季羡林谈人生】一书,在文字不多的一节一节的小内容中,语言通俗易懂,但都包含一着人生的哲理。让人读后产生共鸣和钦佩之感。读完之后让思想得到洗理与升华。

譬如,在【傻瓜】一文中,他写道:天下有没有傻瓜?有的,但却不是被别人称做傻瓜的人,而是认为别人是傻瓜的人,这样的人才是天下最大的傻瓜。这说明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道理。他认为:不自作聪明,不把别人当傻瓜,从而自己也就不是傻瓜。哪一个时代、哪一个社会,只要能做到这一步,全社会就都是聪明人,没有傻瓜,全社会也就会安定一团一结。

他在【论压力】一文中写道:什么是压力?压力是一精一神与身一体对内在与外在事件的生理与心理反应。他认为大至全社会,小至每一个人都会有压力。他认为压力是好事。从大处来看,全球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出洞、人口一爆炸、新疾病丛生等等,人们感觉到了,这当然就是压力,然而压出来却是增强忧患意识,增强防范措施,这难道不是天大的好事吗?对一般人来说,法律和其他一切合理的规章制度,都是压力。如果没有压力,社会将会陷入混乱,人类将无法生存。压力如何排除呢?压力粗略可分为俩类:一被动,一主动。天灾人祸,意外事件,属于被动,这种压力,无法预测,只能泰然处之,切不可杞人忧天。主动的来源于自身,自己能有所作为。只要能做到遇事不嘀咕,就能排除自己造成的压力。

他的老年十忌是:一忌说话太多;二忌倚老卖老;三忌思想僵化;四忌不服老;五忌无所事事;六忌提当年勇;七忌自我封闭;八忌叹老嗟贫;九忌老想到死;十忌愤世嫉俗。我认为,老年人如果能做到这十忌,晚年会过得快乐、充实,会为长寿增加砝码。

总之,季老的思想值得我们去思考与借鉴。例如:

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一性一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就是一个及格的人。

每个人都争取一个完满的人生。然而,自古及今,海内海外,一个百分之百完满的人生是没有的。不完满才是人生。

走运时,要想到倒霉,不要得意过了头;倒霉时,要想到走运,不要垂头丧气。心态始终保持平衡,情绪始终保持稳定,此也长寿之道。

自己生存,也让别的人或动植物生存,这就是善。只考虑自己生存不考虑别人生存,这就是恶。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生活就有苦恼。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000字


当我开始写这篇日志时总在想应该怎样为这篇心得定一个主题,头脑中反复出现的画面是季羡林老人那历经沧桑却依旧睿智的面容。在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季老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更多的是一种平静,而这种平静是人生的一种提炼,一种人文思想的沉淀

季老在他的《感悟人生》中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我已到望九之年,在八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中,一波三折,好运与多舛相结合,坦途与坎坷相混杂,几度倒下,又几度爬起来,爬到今天这个地步,我可是真正参透了世态炎凉的玄机,尝够了世态炎凉的滋味。

人生?何谓人生?季老告诉我们,人生是生命的轨迹,是在这段轨迹中蹒跚的步履,磕磕畔畔的途径。季老说:做人,应当朴质、平易、应当骨头硬,心肠软季老的一席话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温暖,季老说:中国的知识分子和国外的知识分子不同,中国的知识分子永远关心国家大事。听了这句,说实话,我很愧颜,作为一名青年,一名有文化有思想的青年,我们更多的想的是自己,在国与己中,我们选择了后者,读书为的是拿文凭,找工作为的是比别人用有更好的生活环境,很难着实为国而想。在许小的时候,我们说过为四化而建设,我们说过,为中华民族、人民而建设,可是现在,我们又有谁能比的上这位耄耋老人呢?老人在接见温家宝总理时直言不讳的说到,我们国家更应当注重人文主义的建设,老人在展望新的一年时也曾说过,人文建设是他的一个夙愿。而我们谁又能比的上这位老人呢?在耄耋之年,心中惦念的依旧是我们的祖国,我们的人民,而这种惦念却是一种品格,我们又有谁有这样的品格呢?

季老,一位中国文坛的泰斗,一位国宝级的人物,可老人却写了《辞泰斗》、《辞国宝》,老人说太过了,他不是什么泰斗,也不是什么国宝。面对荣誉,老人选择了辞别,老人的话让我感动,我记得老人曾在他的书中写到:十年浩劫中,我因为胆大包天,自己跳出来反对北大那一位炙手可热的老佛爷,被戴上了种种莫须有的帽子,被打成了反革命,遭受了极其残酷的至今回想起来还毛骨悚然的折磨。从牛棚里放出来以后,有长达几年的一段时间,我成了燕园中一个不可接触者。雨过天晴,云开雾散,我不但官复原职,而且还加官晋爵,又开始了一段辉煌。原来是门可罗雀,现在又是宾客盈门。你若问我有什么想法没有,想法当然是有的,一个忽而上天堂,忽而下地狱,又忽而重上天堂的人,哪能没有想法呢?我想的是:世态炎凉,古今如此。任何一个人,包括我自己在内,以及任何一个生物,从本能上来看,总是趋吉避凶的。因此,我没怪罪任何人,包括打过我的人。我没有对任何人打击报复。并不是由于我度量特别大,能容天下难容之事,而是由于我洞明世事,又反求诸躬。假如我处在别人的地位上,我的行动不见得会比别人好

老人告诉我们的心得让我久久不能平息,做人,理应有这样的洞悉力,这份洞悉是建立在宽容和理解之上的。

其实这篇日志没有写出我全部内心的感动,这仅是肤浅的表达,对季老人文思想的洗礼我依旧渴望,我想,我还会继续倾听季老教诲的同时,浅尝自己内心独出一辙的对白。

我的人生感悟读后感1300字


知道季羡林老先生的名字是最近几年,真正留下印象的是看了他写的一篇文章《漫谈皇帝》,随后就于2006年10月16日买了他的一本作品集《我的人生感悟》,十分喜爱里面的第三、四部份《寄情》,《旷达》。知道他离开俗世后,就把他的书拿出来又看了一遍。

看了人家的作品也就算是认识了,说是老师也不为过,当然他未必肯认我这个学生,何况老先生身为牛哄哄之北大之副校长。不过让我跟着他去学吐火罗文之类的,揍死我也不去。

一个人在老年能够写出那么纯情文章,充满对母亲,对师长,对朋友,对自然的爱,且常常自己为之潸然泪下,他肯定是个有情的人。他也以仁爱之心对待社会,他肯定是个善良之人。

《清塘荷韵》记述了季老在北大池塘中播撒莲种,最后荷叶田田,香远益清的乐事,季老认为自己难道我这个人将以荷而传吗?这种以对自然的爱而传,其实真是比不知道多少书,多少学问要有用的多啊。老先生是以此而有所指吗?季老以70岁的年龄忽然悟到丝瓜是有思想的,我无法同丝瓜对话,这是一个沉默的奇迹。大自然的奇迹正如丝瓜则心中有数,无言静观他怡然悠然坦然,仿佛含笑面对秋阳。季老是以敬畏之心在写丝瓜,在写自然的神奇。老先生以仁爱之心记述了大自然中的二月兰、夹竹桃、马樱花,是这些不名贵的花温暖着老先生的心,幸福着老先生的心。反观我们自己,给我们感动,带给我们幸福的是不是正是名不见经传的草本呢?

《赋得永久的悔》展现了一位贫家儿子不能陪伴母亲的爱和淡淡离开母亲的哀伤,或许正是这种与母亲在一起的清贫生活,培育了季老平淡质朴的本性,也唯有在贫困长大的孩子才能真正体味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那种情感和无奈。《迈耶一家》不多的暗含了季老的一种别样的爱情,但是这种割舍恰恰正是季老的可贵之处,一种男人的但当和一种对家对人的责任,这是风流倜傥之徐志摩老先生不能理解的。季老写了很多怀念师长和朋友的文章。给我印象深刻的《怀念乔木》一篇,真正体现了君子之交淡如水那种友情,也使我们看到了季老淡泊的性格,尽管淡泊需要能力扺掌。季老与自己的孩子没有处理好关系,这不能不说是遗憾和季老的失败之处。也说明了季老天人合一思想是有缺失的。

季老在《牛棚杂记缘起》中说道:我恐惧,是因为我怕这些千载难得的经验一旦泯灭,一千万人遭受难言的苦难为代价而换来的经验教训就难以发挥它的社会效益了。想再获得这样的教训恐怕是难之又难了。于是我恐惧。这既是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也是对社会的警示,担心将来还会有人发疯,有人残暴。《牛棚杂记》我没有看过,主要是对于人性之恶的事知道的太多,懒得看了,再说现实有的是,何必回头看呢。季老在***和jun。4的表里如一体现了季老的风骨。季老以善良之心对待社会。

季老常常讲到爱国,是所谓爱国没商量,不免为无良政府利用,这想来也令人难过,这或许正是恩封国学大师等之名头的由来。但是季老年青时身处中国风雨交汇外辱内患之际,对国家的情节自然很深,求国家富强更为迫切,也是情理中的事情。岂不知一国当由全体国民经过一定的公平、公正、公开的全民参与的程序,选择大家能够基本认同的人员组成国家代理人,依法对公共事务进行管理。但愿季老所说的国家是国破山河在的山河。

季老在《八十抒怀》中写道很喜欢陶渊明的诗: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或许正是季老长寿的秘诀。大家对季老的长寿很感兴趣。其实长寿是学不来的,各自的造化而已。

看季老的书只这一本,自是不能理解季老。从电视中看到过季老,家中放着季老的书,这样的话,就不能说不认识季老。人去了,人之常情念叨几句,是为人情。

这样尘封他的书,自己也就心安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一)

决定买一本【季羡林谈人生】,感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智慧太单薄了,而且做事情的时候很迷茫和彷徨。希望能从智者那里学习智慧。

【季羡林谈人生】,是季羡林(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一爱一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一性一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一爱一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二)

也许真的是书非借不能读,尽管久仰季羡林大名,尽管【季羡林谈人生】就放在案头,我却迟迟未能细读。年前在电视和网络中,闻年过耄耋的季老说,请摘去他头上的国学大师等三顶帽子。我还和多此一举的炒作联系起来,至于他那句现在总的是人和政通、海晏河清(同温家宝总理谈论当今社会时语),更是让我等常写时评的愤青耿耿于怀。

带着这种矛盾的心情,为了完成暑假读书笔记。我拭去【季羡林谈人生】书面上的灰尘,一篇一篇地细读起来。

前三篇直接谈人生,季老开宗明意,首先点明了写作的年龄背景,却又谦虚:望九之年还不清楚什么是人生。这样的开头很吸引人,一代宗师,着作等身,国家总理几度探望,执手相庆;北大不避炒作之嫌,甚至特设季羡林研究所。活到这种境地,还一口一个吾辈凡人老百姓,真让我等倍感惭愧。

【季羡林谈人生】由数十篇千字随笔组成。以前看到谈论人生的文章,大都是主义一统,口号满篇,而季老先生用非常朴实的话语谈论了人生绕不开的酸甜苦辣、进退荣辱,语言朴实无华,但从一个看惯了人生百态,明了了世间春秋的世纪老人笔下绘出,渐觉启迪之意非同寻常。

人生的真谛是什么?这是哲学永恒的话题。季先生强调,对人生问题的思考不是那些坐在神圣殿堂里的哲学家们的专利,吾辈凡人也要扪心自问:你为什么活着?人无法选择生与死,但人不能总处在被动和糊涂之中,我们应有所作为。他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一句评价: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有所作为承担责任这类词如果从一个普通人口里蹦出,实有平庸教化之嫌,但联系季老的学识与人品,又不由得暗自认同。季老的文字初读平淡如水,索然寡味,并无多少新奇高深的教诲。掩卷深思,顿悟:大智大慧者,自然反璞归真;世间之真理,又何需华丽的辞藻来修饰呢?

季老先生还提出了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他从另一种意义上对人生的诠释。尽管人人都希望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然而每个人不可能始终一帆风顺。常言道:不如意事常八九。哪里事事都会让你称心如意呢?况且人生活在世上又怎能逃脱了生、老、病、死呢?既然如此,人活一世,就不要幻想生活总是那么圆圆满满,关键在于我们采取怎样的生活态度。读到这里,我突然明白了他为什么说那句人和政通、海晏河清,是啊,评价一个时期,如果不放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准参照,而以完美的理想化标准去要求,明显属于空想。季老经历文革,进过牛棚,他又对谁抱怨过什么?既然季老都无法力挽狂澜、改变历史,我们为何不去试着改变自己的心境呢?

改变心境也就是寻求内心的和谐。温家宝总理曾对季老说:有个问题我考虑很久,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一个人内心的和谐正是一切和谐的基础,是根本中的根本。联系季老对人生的解读,一切释然。积极进取、努力改善是人生,消极沉一沦、怨天尤人也是人生。不懂得满足,不保持心态平衡,又哪来内心的和谐?慢慢品读【季羡林谈人生】一书,他对人生的感悟洗涤着我内心的芜杂、浅薄。如果不这么细致地读他,我还真的质疑摘帽为炒作,读过他,悟过他,才知道,那不是,而是老人真正的声音,是他智慧内敛人生的真实渴望。

这些天,我一有时间,就走进老人的文字,去感受那份真实,去品味假话全不讲,真话不讲全的中国式正直。也许有人还在以真话不讲全为由苛求季老,其实季老是不惮讲真话的:根据我个人的观察,对世界上绝大多数人来说,人生一无意义,二无价值。他们也从来不考虑这样的哲学问题。走运时,手里攥满了钞票,白天两趟美食城。晚上一趟卡拉0K,玩一点小权术,耍一点小聪明。甚至恣睢骄横、飞扬跋扈,昏昏沉沉、浑浑噩噩,等到钻入了骨灰盒,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活这一生。其中不走运的则穷困潦倒,终日为衣食奔波,愁眉苦脸、长吁短叹。即使是日子还能过得去的,不愁衣食、能够温饱,然而也终日忙忙碌碌,被困于名缰、被缚于利锁。同样是昏昏沉沉、浑浑噩噩,不知道为什么活这一生。如此直截了当的批判式揭露,酣畅淋一漓,痛快而又入骨。

玖了【季羡林谈人生】,感觉很是中的,一直渴望与一位知天命以上的老者交流一番,不是平常那种与上上辈人的闲谈,而是真正谈谈人生中的许多对我来说还很懵懂浑噩的东西。而这位望九之年的老先生能把对人生的感悟分享出来,于我似久旱之甘雨,润心润肺。有些东西,在这个纷乱的世界,我们来不及沉淀,在忙碌无为中忘记思考,甚至有些人已然根本不会去考虑了。但在我的内心深处一直留有一个位置,存放它们。是季先生帮我拂去了存放它们的箱子上的灰尘,重新将它开启,并确认了它们的存在与正确。季先生乐观地相信人类会到达大同之域,为此,我们每个人都有着为推动人类发展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作用,只要抱有这份责任感,那么个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就找到了。

季羡林谈人生读后感(三)

谈人生问题的短文的汇集,是他在望九之年发出的人生感悟。耄耋之年,正是人生的一个极为特殊的阶段。世事沧桑,从这样一位智识老人口中道来的人生感悟,如陈年佳酿,沁人心脾。令人一爱一不释手的是,季羡林的人生感悟,是以十分简洁、通俗的百姓语言娓娓道出的,通篇难以找到时下一些教科书式的人生哲学教材中充斥着的概念和说教。

在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季羡林赞成张载民胞物与的世界观,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把自然界看作是人类的伙伴,对自然界的利用要使用和平的手段,而不是强制的手段。也就是说,是利用自然,不是征服自然。否则,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或惩罚。

在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上,季羡林提出:能为国家、为人民、为他人着想而遏制自己的本一性一的,就是有道德的人。能够百分之六十为他人着想,百分之四十为自己着想,他就是一个及格的好人。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道德水平越高。百分之百,所谓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绝无仅有。反之,为自己着想而不为他人着想的百分比越高越坏。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二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忍者,相互容忍也。

在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上,季羡林的化解之法是,惟有消灭私心,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正是基于这种人生观,季羡林对人生具体境遇的态度,无论是对人生的不完满、世态炎凉,还是对一爱一情、老年等等的论述,都显得豁达、宽容、乐观和实用。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认识和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个意义和价值基于平实的真理。季羡林的人生哲学也许不是无懈可击的,但却是平实而真挚、引人向善、切实可行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