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威利的画读后感 > 导航 > 《华威先生》的读后感2000字

威利的画读后感

《华威先生》的读后感2000字。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作品中的情节,读了以后让人不断地回味!有了想法和感触,为了不让它遗忘,最好是写一篇读书心得。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华威先生》的读后感2000字可能你会喜欢,欢迎分享。

张天翼是现代文学史上左联的重要青年作家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讽刺风格,为世人所瞩目。《华威先生》是其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短篇小说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作。这是一部创作于抗战之初的政治讽刺小说,暴露了国统区的弊端。在抗战的特定时代环境中,华威先生无疑是国民党政客的化身,其反复鼓吹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则是国民党四处抓权、破坏抗战的真切写照。

作者继承了鲁迅、果戈理、契诃夫、莫泊桑等中外名师的文学描写手法和反映现实与人生的传统,学习了他们讽刺艺术的优秀成果,又采用漫画的方式,体现了张氏讽刺艺术的独特风貌。 在塑造华威先生这一形象时,张天翼并没有用具有中心意味的事件或大的矛盾冲突来表现,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靠我的观察并用平实的语言叙述出来,显得不温不火,诙谐幽默,含蓄深沉,却也发人深思。作者通过对华威先生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进行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一个浮夸傲慢、虚伪狂妄、盛气凌人的国民党文化官僚的形象。

张天翼并不直接进行评论和指出,而通过华威先生形象和行动上的前后矛盾对比,并采用了适当的夸大和丑化,产生了强烈的讽刺效果。例如华威先生刚出场时就给人一种他非常忙的感觉,他对我说:我们改日再谈好不好?我总想畅畅快快跟你谈一次──唉,可总是没有时间。今天刘主任起草了一个县长公余工作方案,硬叫我参加意见,叫我替他修改。三点钟又还有一个集会。王委员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硬要请我到汉口去一趟。这里全省文化界抗敌总会又成立了,一切抗战工作都要领导起来才行。我怎么跑得开呢,我的天!于是和我握手告别,开始忙碌地赶起场子来。那华威先生究竟有多忙呢?让我们来看看。先是他的包车总是跑的顶快,像闪电一样快,从一方面突出了他的时间很要紧。他首先到难民救济会去开会。张天翼在写这一段时,描写了一个小细节,他在门口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叮!这一细微的、稍不留神就会忽略过去的下意识的动作,恰好泄露了人物内心隐秘的君临一切的心理状态,这一声叮正是想引起在场人员的注意,特意告诉人们:我!华威先生来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说开头我称呼他为华威先生,但他却让我叫他威弟或阿威,很好体现了华威先生的虚伪。华威先生很客气地坐到一个冷角落里,离主席位子顶远的一角。他不大肯当主席。但他却以自己时间不够支配为由让主席简短发言,主席还没发言完他就起来提意见,一副比主席还厉害的样子。他总结了两点建议,一是每个工作人员不能够怠工并要加紧工作,二是青年工作人员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才没讲几句,华威先生就把帽子一戴,把皮包一挟,瞧着天花板点点头,挺着肚子走了出去。在临走时,他把主席拉到一边,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说话。有一位忍不住插嘴了解释的青年,华威先生则冷冷地瞅他一眼,带着鼻音哼了一句──唔,我有别的事。刚进门时庄严的态度和现在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的态度有着很大区别,撕破了华威先生的伪装。接着,华威先生又到了通俗文艺研究会的会场。他依旧因为时间赶而打断了正在发言的人,自己发表了两个意见,而其中的第二点依旧是强调认清一个领导中心。于是,他又匆匆赶到文化界抗敌总会的会议室。不出所料,他提的所谓的意见就和他在前两次会议中提的意见一样,反复地说明了领导中心作用的重要。发表完高见后,他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华威先生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声势、欺民扰民,他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而无聊。值得一提的是华威先生的参加三次会议的态度有些不同,或许是因为会议的级别不同吧。第一次会议,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他并且还点点头。他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他是在对整个集体打招呼。,他完全将自己当做这场会议的主角,对于迟到毫不在意,仿佛大家理所当然地应该等他。主席报告的时候,华威先生不断地在那里括洋火点他的烟。,还猛地站了起来,大声说,十分傲慢无礼。而到了第二次会议时,他坐了下来,点着了雪茄,不高兴地拍了三下手板。,可以看出他虽然不是很高兴,但也没有先前那般自大。第三次会议,他明显表现得有礼貌,谦和多了,这回他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人点头。,说:对不住得很,对不住得很,迟到了三刻钟。,还要瞧瞧形势,才拣在一个小胡子的旁边坐下来。这次他也没有直接打断别人的发言,而是拿出一张纸条──写几个字递给了主席要求先发言。他还表示了自身的歉意,说:主席!腰板微微地一弯,各位先生!腰板微微地一弯,兄弟首先要请求各位原谅:我到会迟了点,而又要提前退席,显得卑躬屈膝。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虚伪、庸俗的国民党忠实走狗的奴才嘴脸。华威先生还是个权力欲相当强的人,对于什么事都想插一脚。妇女界有些人组织了一个战时保婴会,竟没有去找他,他知晓后就开始打听调查,一定要成为战时保婴会的委员。当他训斥两个两个学生样的人不去听他的演讲时,他又获知有个什么日本问题座谈会,虽然找过自己而错过,却居然在他不知晓的背景下擅自召开了,因而他勃然大怒,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倒到了沙发上,嘴巴痛苦地抽得歪着。,没命地喝了许多酒,嘴里嘶嘶地骂着那些小伙子。他打碎了一只茶杯。这些有些夸张的行为动作极具讽刺意味。

像华威先生一样包而不办、心怀叵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的伪善市侩官僚具有鲜明的代表性,这样的官员如今依旧可见。这使得小说突破了时代的局限,让人至今读来仍然有所感慨。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活着余华读后感2000字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读完时,屋外已是华灯初上了,不记得当时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不太喜欢悲剧,每每读完都让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从那种心境中恢复过来。而今,再次读余华的活着,我却多了几分感动与思考。

文章作者是以第一人的笔触在记述的,仿佛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在向我诉说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没有抱怨,也没有悔恨,而是一种平淡的诉说,很平淡。就像一位哲人一样,洞察了生活,超脱地看待着这世界。

福贵年轻时本是一个地主家少爷,娶得一位米行千金为妻,家境算是殷实,但却游手好闲,做过许多荒唐事,最后因赌博而败光了家业,沦落为一介贫农,一家人住进了茅草房,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父亲因为他的败家而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为去请大夫给母亲看病在街上又被人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福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虽然此时的福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想要开始过稳当的日子,但这时女儿凤霞因病而变成了哑巴,妻子身体也因病而每况日下,生活仍然很艰难。然后就是亲人的相继离去,首先是她的儿子有庆,因热心去献血被他人贪婪的抽干了,然后是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最后是外甥苦根。面对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们时福贵内心该是多么的沉痛......始终觉得文章作者是有点残忍的,在描写生离死别时是那么轻描淡写,也几乎不给人活下去的希望。本以为从战场回来的福贵会从此走向安稳的生活,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可是儿子有庆却因那样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为悲痛不久就离开人世了,使人心情刚起又落。女儿凤霞嫁了一个好女婿,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生苦根难产而死了,心情稍转晴又来一场灾难,情绪不免又一次起伏。然后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来的东西砸死了。虽然女儿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还有外甥这个希望吧,但谁又料想,可怜的孩子在长到几岁的时候因贪吃豆子而撑死了。最后的最后,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灭了,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与他相伴......

纵观主人公的一生,如果非要评价他的命运的话,我觉得他既可怜又幸运。可怜在他身边的亲人最后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他年轻时的荒唐债,都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到惩罚,要知道其实活着的人是比死去的人要承受更多的;幸运在他生命中不管怎样都有关心爱着他的人,在他年轻犯错时,有他的母亲袒护着他,无私的爱着她,有家珍不离不弃的包容着她,即使在他沦为贫民,家珍还是对他不离不弃。

文中最吸引我的人是妻子家珍,她是一个隐忍贤惠的女人。在福贵年轻时出去鬼混的时候,仍能包容他,小心的提醒他;在他沦落后,即使被自己父亲接回去过大小姐舒坦的日子,她还是拒绝了,她回到福贵身边,还偷偷带回来一袋米。她说:即使再苦,一家人也要在一起。在福贵被拉去打仗那几年,他辛苦操持着这个家,照顾孩子和生病的母亲,等到富贵回来;在她患了软骨病不能干重活的时候,仍想着要下地做事为多赚工分;即使在临死前还在想着要多纳几双鞋底,好让家人过冬。家珍的命运也是可悲的,他的世界里就只有那种封建女性的三从四德、坚韧和隐忍,她没有自己想要的东西。家珍代表的是许多勤劳善良的农村妇女形象,虽然一生过得很苦却最终也获得富贵的爱。虽然他的那种隐忍我不是很赞同,但是却因她有这种坚贞而感到钦佩。

福贵的一生也带给我们很多的思考。在艰辛的生命历程中,福贵没有流露出丝毫胆怯和放弃,而是在不断挖掘着活着的乐趣,他买下将死的不中用的老牛,孩童般的和老牛开着玩笑,用粗哑的嗓音放声唱着歌谣,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怨天尤人,他坚信着活着总是好的,活着就有希望!他那种对待生活的乐观态度,无论面对多么沉重的打击都活下去的勇气就是生命的真谛吧。是的,生活有时候是很无奈的,甚至是很现实、很残忍的,但关键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这些我们无法左右,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无法预测的突发灾难,但活着就是希望,希望就是活着的力量,无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只要心中信念的灯亮着,所有的绝境和困苦都算不了什么,逆境和磨难不是憾事,相反,只有经历磨难的洗礼,人才会懂得成长,懂得珍惜,去珍爱生命,去感受生活,就像文中的福贵一样!

经常有报道说某某重点大学学生跳楼自杀,某某学校一对情侣因分手闹得不快而闹得两相俱焚。现在的我们,也许没有品尝到生活的辛酸与苦辣,不懂得其中的艰难与无奈,一遇到点挫折就承受不住,所以会出现很多孩子的轻生现象。和福贵比起来,他们的遭遇真的不算什么,只是在某一时刻他们把自己内心的痛苦放大了,认为已经经历着人生最大的灾难,其事实却非如此。我们没有福贵的那般超脱,还没能做到只为活着而活,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其他事物,但我们要去追求这活着的真谛。

我们要为活着而活,相信活着就有希望!

以上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好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卡尔威特的教育》的读后感2000字


拿起手中的这本书《卡尔?威特的教育》,想起去年在北京书店寻找自己喜爱的书时,正赶上书店下班,一眼看见这本书,也没来得及看介绍便和这本书邂逅。

据说,这是一本中外教育史上的奇书,其德文原版藏于哈佛大学图书馆内,据说是美国的唯一珍本。从问世至今,凡是有幸读到此书并照书中方法去做的父母,都成功地培养出了极其优秀的孩子。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很想了解一下卡尔?威特究竟受到的是一种什么样神奇的教育。带着一丝虔诚,我认真地读完了全书。该书的作者卡尔的父亲把小卡尔长到14岁以前的教育进行了详细地记载,展示了自己教子的心得和独辟蹊径的教育方法。该书写于1818年,大概是世界上论述早期教育的最早文献。但这本书问世后并未引起人们重视,几乎绝版,保留至今的只有很少的几部了,因此,如今看过原书的人极其少,老卡尔?威特的教育理论只散见于受他启发的一些教育论著诸如《俗物与天才》、《早期教育和天才》等书中。然而,正是由这些残章断片生发出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近代像塞德兹、威纳?巴尔及维尼夫雷特等无数世界级的通过早期教育成长的典范。

卡尔?威特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时他进入了哥廷根大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逝世为止。

看完全书,总结如下几点:

第一:坚定的教育信念。

书中的教育理念认为,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才。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

如果所有孩子都受到一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就决定于其禀赋的多少。可是今天的孩子大都受的是非常不完全的教育,所以他们的禀赋连一半也没发挥出来。比如说禀赋为8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40;禀赋为60的,可能只发挥出了30。

第二:抓住教育时机。

根据儿童潜能的递减法则,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是有某种智力发展最佳时期的。这个最佳期非常关键,它对人一生的智力发展都起着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要错过。对儿童早期智力开发的关键,就是抓住最佳期。卡尔?威特的教育可以说在0岁时就开始了,这一点现在很多年轻父母都做的很好,教育从胎教做起。

第三:几种教育方法。

(1) 用游戏的方法进行教育。

(2) 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

(3) 保持与孩子民主平等的关系。

(4) 深入生活,与知识亲密接触。

第四: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 培养孩子专心致志的习惯。

(2) 培养孩子敏捷灵巧的习惯。

(3) 培养孩子精益求精的习惯。

(4) 培养孩子坚持不懈的习惯。

(5) 杜绝孩子产生恶习。

第五:塑造孩子的心理。

培养孩子的勇气和独立意识,磨练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孩子尽量争取和果断放弃的心理品质。保持孩子的精神卫生。我个人觉得这一点对中国的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父母替孩子做太多的事,会使孩子失去实践和锻炼的机会。这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如此,更严重的是过分地为孩子做事,实际上等于告诉孩子他什么也不会做,是个低能儿,他必须依靠父母,否则就不能生活。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一旦走上社会便会无所适从,会到处寻找帮助,然而家庭之外是找不到父母式的照顾的,独立意识更无从谈起,这实际上是害了他们。

总之,要培养好一个孩子,每个方面都需要父母付出巨大的心血和努力,奇迹离不开钻研与摸索,教育孩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真的希望所有的家长能够对自己的孩子负责,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能讲究科学的方法,也希望家长们能够成功。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也是社会和国家未来的希望,培养好孩子,在成就小我的同时,也是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

余华的《活着》读后感2000字(文章三)


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读完时,屋外已是华灯初上了,不记得当时是怎样一种复杂的心情。不太喜欢悲剧,每每读完都让人唏嘘不已,久久不能从那种心境中恢复过来。而今,再次读余华的活着,我却多了几分感动与思考。

文章作者是以第一人的笔触在记述的,仿佛一个叫福贵的老人在向我诉说着他的坎坷波折的一生,没有抱怨,也没有悔恨,而是一种平淡的诉说,很平淡。就像一位哲人一样,洞察了生活,超脱地看待着这世界。

福贵年轻时本是一个地主家少爷,娶得一位米行千金为妻,家境算是殷实,但却游手好闲,做过许多荒唐事,最后因赌博而败光了家业,沦落为一介贫农,一家人住进了茅草房,然而这只是悲剧的开始。父亲因为他的败家而活活气死,母亲也因此病倒了,为去请大夫给母亲看病在街上又被人拉去当壮丁,在战场上九死一生回来的福贵,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虽然此时的福贵已经体会到活着的好,想要开始过稳当的日子,但这时女儿凤霞因病而变成了哑巴,妻子身体也因病而每况日下,生活仍然很艰难。然后就是亲人的相继离去,首先是她的儿子有庆,因热心去献血被他人贪婪的抽干了,然后是妻子家珍,女儿凤霞,女婿二喜,最后是外甥苦根。面对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离他而去,我不知道在埋葬他们时福贵内心该是多么的沉痛......始终觉得文章作者是有点残忍的,在描写生离死别时是那么轻描淡写,也几乎不给人活下去的希望。本以为从战场回来的福贵会从此走向安稳的生活,妻子贤惠,儿女懂事。可是儿子有庆却因那样的意外而死亡,家珍也因为悲痛不久就离开人世了,使人心情刚起又落。女儿凤霞嫁了一个好女婿,好日子没过几年,因为生苦根难产而死了,心情稍转晴又来一场灾难,情绪不免又一次起伏。然后女婿二喜在工地做事被掉下来的东西砸死了。虽然女儿女婿不在了,但想着至少还有外甥这个希望吧,但谁又料想,可怜的孩子在长到几岁的时候因贪吃豆子而撑死了。最后的最后,所有活着的希望都被掐灭了,只剩下一头名叫福贵的老牛与他相伴......

纵观主人公的一生,如果非要评价他的命运的话,我觉得他既可怜又幸运。可怜在他身边的亲人最后一个个都离他而去,他年轻时的荒唐债,都在之后的生活中得到惩罚,要知道其实活着的人是比死去的人要承受更多的;幸运在他生命中不管怎样都有关心爱着他的人,在他年轻犯错时,有他的母亲袒护着他,无私的爱着她,有家珍不离不弃的包容着她,即使在他沦为贫民,家珍还是对他不离不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