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动物庄园读后感1500字 > 导航 > 《动物解放》之读后感1500字

动物庄园读后感1500字

《动物解放》之读后感1500字。

世界上的书多若星辰,总有那么一些经典让人们不断地传阅。读书对我们是有很大影响的,所以有很多人就很喜欢看各种的书籍,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写一篇读后感,可以更好地从书中领悟出作者想表达的理念。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以下由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动物解放》之读后感1500字”,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动动手指请收藏一下!

文中说:去一家现代化养鸡场参观,是一场痛苦的经历。当时心里难受,过后心里仍然难受。所谓的参观,只是在袖手旁观生灵的痛苦,它们生不如死的惨状。为使成本降至最低、利润最大化,每只鸡仅只有一页小32开作业纸那么大的一点地方。它们不能走动,不能转身,就那么呆滞的站着,被迫做那痛苦的作业。站着,站着,这一站,就是一生。它们的一生,在过去放养,至少2年左右,而得享天年,可达10年左右,但在鸡的集中营里,肉鸡只能活50天。它们的食谱,体现了人用智力篡改自然之道,剥削弱小生命已经无所不用其极。饲料里添加激素、抗生素、镇静剂(为防止它们因拥挤、肥胖、亢奋、烦躁、压抑而疯掉)。

读到这里,我感慨万千,心想:人们总是在谈论现今世上乃至早期的恐龙生活的世纪,最残忍,最凶猛的野兽是什么。霸王龙,猛犸象,剑齿虎,亦或是这个世纪刚刚灭绝的物种华南虎。它们确实在这个世纪上雄霸一方过,可人们为何不曾想过它们为何灭绝了,昔日的霸主今日去向何方?与其追问最凶猛的野兽是什么,倒不如反省自己,孰不知,最凶残的动物就是人类自己,这就像是贼喊捉贼那样的可笑。

撇开恐龙不谈,因为它们离人类太遥远,它们的消失还不能归咎到人类头上,可剑齿虎,猛犸象呢,它们的的确确消失在了我们的地球上,而那时已有了我们的祖先,不过那时的人们没接受过教育,肆掠的屠杀也只是为了生存,所以我们不能怪他们。

现今人们接受了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甚至在未出世前就早早的被动接受所谓的胎教接受教育如此简单普遍,可为何连最基本的尊重都不会,尊重与我们共同生活在世上的动物们有那么难么?政治课上老师说过:我们与世上所有的动物都一样,都是物质,都是动物,只是我们人类拥有意识罢了。试问:有意识就可以肆意屠杀其他动物,让它们变成我们的盘中餐么,那未免有些太残忍了。

很久以前,看过一段视频,里面讲述了日本渔民在每年的九月至次年一月大面积捕杀海豚的事实,看着画面中被鲜血染红的海水,以及在那红色海水中垂死挣扎的小海豚,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那么多鲜活的小生命就这样葬送在人类的手中,当时的我泪流满面,脑海中不停的想着: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永远拥有大自然最高明伪装的海豚为何要被如此的屠杀,海豚的微笑总是让人们误以为它们很快乐,其实不然。它们那样的可爱,那些渔夫你们于心何忍?

大的动物面临屠杀,物种灭绝。而小的动物虽不用面临种族灭绝的危险,却要经受着每天被人类所施加的折磨。与其这样每天生活在痛苦中,倒不如种族灭绝来的痛快,这样起码不用让他们世世代代的子孙重蹈他们的覆辙。为加害它们的人类生产源源不断的蛋白质和脂肪,完成一种肉体机器的指令性宿命。它们在短促的生命里,没见过一缕阳光,没见过一片绿叶,没见过一个异性,没有舒展地伸过一次懒腰,没有自由地奔跑过片刻,没有舒畅地鸣叫过一声,它们活着,不曾有过丁点儿快乐。作为与人类相守数千年的温顺可爱的动物,鸡沦入如此悲苦、可怜的境地。我一边看一边暗自叹息。看着这样的现代化的鸡的集中营,若是你以前不相信世上有地狱,现在你只能说你不仅相信,而且看见了地狱。为了向人类贡献出自己的肉体,它们每天都要面临着吃下人造的毒药人类终究不是它们,无法体会到食物在体内日积月累所带给它们的疼痛,也无法体会到被注射药物的痛苦,我问过妈妈:现在的人为什么会为了一己私利而毒害这些小动物们,而且最终伤害的也是人类自己啊!妈妈说:在我们小时候,那些小鸡们吃的都是小虫子,小青菜,稻类谷类长大的,所以鸡肉也是很鲜嫩的,哪像现在这些鸡都是吃带了激素的饲料长大的,人吃了这些鸡肉后也会伤害人类的身体,这些厂家的心真是太黑了。

现实的人们吶,你们能否听到动物们内心的呼喊,能否在心底找到久久不见踪影的善良呢,动物们一声声凄惨的叫声,能否激起你们隐藏了的良知,朱熹劝诫人们存天理,灭人欲。而这一观点遭到后人的反对,可如今想想,吃,的确是天理,可如今人们吃的更多的是人们的欲望看来朱熹的观点在现世还是受用的。

我们人类已经解放,可动物们呢?它们依旧每天在铁笼里煎熬,每天与死神相依为伴,希望我们人类多为动物们想想,让动物们也解放吧,不要再变相的被人类所囚禁,让人类与动物们和谐相处,共同拥有一片蓝天,平等的生活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我们爱科学》之《动物解放》读后感1000字


  《我们爱科学》之《动物解放》读后感1000字

  当第一眼看到《动物解放》这本书的题目时,感觉很与众不同。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很喜欢、关爱动物。

  但我们错了,作者彼得·辛格不是对动物有什么特别兴趣,而是揭露了我们人类对待动物的残忍,点拨我们的内心,认为动物解放也是人的解放。

  本书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还有人类残忍对待动物的暴行,呼吁人类。动物被人类拿来做残酷实验,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实验台上饱受折磨,并且最后死在了实验台上。肉鸡、蛋鸡、猪、奶牛、肉牛等等一些抚慰人类食欲的动物,他们没有自由地艰辛地“成长”,然后面对的就是死亡。作者呼吁我们应该做一个吃素人,少养肉品动物,不杀生,一切物种都是平等的,动物的解放也是人类的解放。

  读完《动物解放》后,我感触很深。所有的人类都伤害了动物,都为了一时之欲残忍地食用他们。但有谁真正考虑过动物是否也会疼?屠夫们残忍地杀害动物,我们看不到那些血腥的场面,难道无法想象一下那种痛苦吗?那么你还吃得下那些同样是肉的东西吗?

  作者提倡吃素食,其实对身体也是好的,并且最根本的是能让动物解放,和人类一样自由,有着平等的权利。我们同为生物,平时嘴里念叨的就是人人平等,更应该提倡物种平等。动物也是有生命的。

  一些和我们很亲密的动物,到最后有多少是和人类一样老去的?只有被通过各种途径残忍杀害以饱口欲。当初还当是朋友、家人,一转眼就是食物。还有些动物从来没被当作过是生物,生来就是食物。

  有些人对于现状还不满意,对一些野生动物也开始了滥捕滥杀。还记得很早以前的非典,就是人类食用果子狸的报应。动物身上的细菌可能成为它们唯一可以报仇的东西,但还是阻止不了黑暗的来临。

  上次还和爸爸看了一个纪录片,天生善良、被当作心灵的补救的海豚,在战争时期,被美国、苏联培养成了“战士”,去探测情报。天性善良的海豚被训练成了残忍的“士兵”,最后,竟自然得听命于他们。为了测验海豚是否会逃跑,他们利用海豚的善良,使海豚相信于伤害他们的敌人。最后发现海豚不能作战,才像丢垃圾一样把它们无情地送回。海豚已经受到了伤害。

  动物还被残忍带到实验台上,人类只为了自身的利益,全然不顾动物的感受。让它们浑然不知地接受各种各样的残酷实验,去认证人类自己的观点和发明有利于人类自己的东西。但痛苦全“给予”了动物。有些死了,他们毫无同情,换其他无辜的动物。本有的自由没了,仅剩下的只有在笼子里的活动和训练中的动作。

  要想让动物不再受到这样的折磨,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养殖人员饲养动物是为了卖掉赚钱,屠夫杀害动物是为了卖掉肉赚钱,那我们不去吃肉、不去卖肉,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有关人员抓捕动物是为了赚钱,动物园剥夺动物自由是为了赚钱,那我们不去动物园观赏动物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人类扒下动物皮毛是为了卖掉赚钱,工作人员毫无感情地加工这些皮毛是为了赚钱,那我们不去买用动物皮毛制成的衣服是不是一切都不会发生?

  磨灭我们的口欲、眼欲,不伤害动物,永远铭记物种平等。感受、体会它们的痛苦,它们是和我们一样的,一样是有感觉、有感情的生物。

  让我们一起解放动物,也解放我们全人类。

  《我们爱科学》之《动物解放》读后感1000字

  当第一眼看到《动物解放》这本书的题目时,感觉很与众不同。第一感觉就是作者很喜欢、关爱动物。

  但我们错了,作者彼得·辛格不是对动物有什么特别兴趣,而是揭露了我们人类对待动物的残忍,点拨我们的内心,认为动物解放也是人的解放。

  本书阐述了作者的观点,还有人类残忍对待动物的暴行,呼吁人类。动物被人类拿来做残酷实验,许许多多的动物在实验台上饱受折磨,并且最后死在了实验台上。肉鸡、蛋鸡、猪、奶牛、肉牛等等一些抚慰人类食欲的动物,他们没有自由地艰辛地“成长”,然后面对的就是死亡。作者呼吁我们应该做一个吃素人,少养肉品动物,不杀生,一切物种都是平等的,动物的解放也是人类的解放。

  读完《动物解放》后,我感触很深。所有的人类都伤害了动物,都为了一时之欲残忍地食用他们。但有谁真正考虑过动物是否也会疼?屠夫们残忍地杀害动物,我们看不到那些血腥的场面,难道无法想象一下那种痛苦吗?那么你还吃得下那些同样是肉的东西吗?

  作者提倡吃素食,其实对身体也是好的,并且最根本的是能让动物解放,和人类一样自由,有着平等的权利。我们同为生物,平时嘴里念叨的就是人人平等,更应该提倡物种平等。动物也是有生命的。

动物解放读后感


动物解放读后感(一)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古时候的人类没有熟食吃,更别说是饭了。抗战时期的人类有了一些饭吃,但也没有鱼、肉这些菜了,而现在的人类整天是鱼、肉、鸡如果把这些年代对比一下,你一定会认为我们处于的年代是最美好的,看了这本书我才知道,这完全是一个错误!

每年有多少只可怜的动物被杀,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地上跑的,都在所难免,难逃被杀的命运。每年有近2亿野生动物被我们人类吃掉,每天都有3个物种灭绝。现在吃野生动物被当作一种享受,燕窝、熊掌、巨虾、鱼翅都是一种美味佳品,人类就像一只凶恶的巨兽,渐渐地吞掉大自然

2004年,人类发生了一场巨大的疫情非典,就是因为有人吃了带有病揪的野生动物,然后病揪才传播开来的。在此,我提醒所有喜欢吃野生动物的人类,不要再疯狂地吃下去了!

作为高级动物的我们应该反思,吸取教训,可怜、可怜这些动物们吧!颗过它们吧!让动物们解放吧!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的大自然生态平衡,为了我们共同的地球,让动物们解放每一天吧!

动物解放读后感(二)

【动物解放】这本书论述了人类对动物的残忍暴行。书中所提到的各类残杀动物的方式让人心寒,这样的情况不容忽视。人类是否应该像黑人解放一样解放动物,万物苍生均是平等的。这样的人类能够凌驾于其他动物之上吗?答案是不能!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伤害动物并快乐着,实在可悲!

这不免让人想起日本捕杀海豚的罪恶行迹。海豚是有灵一性一的动物,是自闭症儿童能够敞开心扉的伙伴,是人类的朋友。但就是这样一个与人类友好相处的海洋朋友,日本人仍不能手下留情,无情的解剖刀挥舞着,一个个善良的生命就终结了。与此相同的还有可怕的黑熊取胆,熊虽凶猛,但如果人类不侵犯它们的领地,它们不会主动攻击人类,应该说与人类是井水不犯河水,但是它们被人类抓进铁笼,肚子上插一进了管子,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及数万只鸡被关押、囚禁在狭窄的空间里,每只鸡仅占有一页小32开作业纸那么大的一点地方。这些鸡是痛苦的,原本一只肉鸡的寿命可达两年,若能得享天年,一只鸡的寿命可达10年左右。而现在,一只肉鸡只能活50天左右,之后,就被宰杀。人类的那种惨杀动物的现象已经有了好几十年了,也就是好几十年的鸡等动物都只活了没多少时间就被惨杀。

鲨鱼被人类割去鱼鳍后扔进水里,这样的杀戮,使得鲨鱼的数量下降了90%,而处于海洋生物链顶端的鲨鱼一旦灭绝,将是人类的灭顶之灾,因为我们生存所需的氧气的70%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提一供的,鲨鱼一旦灭绝,没有了天敌的控制的其它海洋生物就会大量吞噬海洋浮游生物,海洋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起到调节气候和为其它生物提一供食物的作用,因此拯救鲨鱼其实就是在拯救人类自己。

我们有多少次在报纸、电视、网络上看到,有些人很残忍地对待动物,虐猫、虐狗现象层出不穷。当这些人以此为乐的时候,我不知道他们的心中还存在怎样的良知?当那些尊贵的先生小一姐们,身披着从动物身上活剥下来的皮一毛一时,不知他们又是怎么享受他们的奢侈?

人类在手术开刀时,也懂得痛苦,懂得先麻醉,但是在同样对待我们的动物朋友时,却可以在他们完全清醒的情况下,拿刀将他们的喉管直接切开;或者拿热得发红的刀一具,直接插一进他们的身一体,这又是怎样的一种人类社会的文明!

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建设,难道就不包括对待动物朋友的和谐吗?我相信,如何正确地善待动物,必将成为日后讲述社会道德和伦理道德的一项专门学问。我们必须考虑到动物也是有其生命尊严的!

动物解放读后感(三)

在暑假里,我阅读了一本叫【动物解放】的书,是由彼得辛格所写的,这本书讲述了人类是怎样大量捕猎,让动物们饱受折磨的。

我想大家也知道,我们平时的一日三餐中,总会出现肉类、一奶一类、蛋类等一些从动物身上得来的东西。现在,地球的人口数量在不断增加,猎杀的动物也越来越多,有很多动物都走到了灭亡的边缘。我们每天吃着用生命换来的食物,还要一浪一费,而且还大量砍伐树木,害的动物无家可归、流离失所,这就是所谓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生活中,这样的案例多了去了。以前有一次,我就在电视上看见一个残忍的画面,人们在海上开着大船,后面拖着一条大鲨鱼,大鲨鱼很辛苦的样子。船上的人想办法把大鲨鱼弄上来,然后,拿出大刀,割下了鲨鱼的鱼翅,鲨鱼就死了,人们又把它扔回了海里。大鲨鱼的一尸一体在海中腐烂,这样,不但污染了海洋,还牺牲了生命。那些杀害鲨鱼的禽一兽,回去后,把鲨鱼的鱼翅在市场上高价卖出,真是残忍至极。

人与人之间的恩恩怨怨都解除了,那人与动物之间的事又有什么呢?动物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份子,我们应该要像珍惜自己的生命一样珍一爱一动物的生命。

《动物解放》读后感1000字


  《动物解放》读后感1000字
  夜半,我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
  想到先前看到的《动物解放》中一个个事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同在一片蓝天下,来自同一个祖先,为何人类自诩为天之骄子,却给动物带上枷锁,让它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人类的管制?
  一只狗,本可以自由自在地跟随主人过完一生,但却被科学家们送进实验室,进行电击热辐射等实验,只为医学“更好的发展”,这和731部队有什么区别?难道它们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难道它们一生下来就要进入死亡倒计时吗?这样应做实验的狗每年都会有数十万,数十万的生命在人类的折磨下含恨而逝。
  一只鸡,即使已经注定要上餐桌,也有自由奔跑的权利。而现在一些农场主,为了一己私利,让8万只鸡挤在黑暗的鸡棚里,靠着各种激素和廉价的饲料,让它们在7周后便走上餐桌。它们的生命被从几个月压缩到几周,更有甚者在刚出生时就被做成了烤鸡。这难道就该是一只鸡的命运吗?
  即使是一只老鼠,也不是注定将被用于科学实验。在它被推上实验台时,也会流泪,也会抱怨。人类为了医疗体系的完备,向它们注入各种药物。一阵痉挛后,它们在疼痛中死去,紧接着是令人发指的解剖实验。


老鼠虽被人类当作敌人,但它们也是自然的一分子,也是食物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对于这些,我们忽视的太多。
  大部分人都吃鱼吃肉,却不知道鱼跟肉是来自痛苦的残杀;大部分人都吃蛋类和奶品,却不知道蛋类和奶品来自痛苦的囚禁与饲养;大部分人都去过医院,却不知道医疗体系中所隐藏的活体解剖与动物实验。
  如果某种残酷之事施于人类,不论是何样的人类,我们都绝不能容忍,但若施于其他动物我们往往就又无动于衷。
  从某种根本的意义上说,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都天然拥有某些基本的权利。然而其他动物呢?对于那些动物,我们对之不屑一顾,甚至认为他们生下来就该为我们付出,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动物早在人类出现前20亿年就已开始在地球上繁衍生息,我们有什么理由把自己当成地球的霸主?
  人类对其他物种的歧视,让动物们流离失所,让动物们开始报复,美国工业伤害最大的行业就是屠宰业。证据显示每年屠宰场员工有58,000名受伤,也就是每天160名。对于这一切我们应该责怪动物,还是反省我们自己?
  我们应该反省自己,在人类文明出现的几万年里,多少物种灭绝了,多少生命倒在了人类的脚下?现在的动物正在遭受一场空前的灾难,人类从未如此疯狂地捕猎它们,过度的农药使用又给他们打下了慢性毒药,栖息地的破坏让许多物种濒危。
  也许将来的某一天,当我们经过鸡棚时,会看到一双双充满怨恨的眼睛;当我们经过狗舍时,会看到小狗流出的泪水。这是与我们朝夕相处的动物呀!我们生活在敌对的目光下会是什么感觉?
  这是一个我们都不愿看到的画面。
  善待动物吧,少做一些动物实验能解放数以百万计的生命,少吃一只鸡,能让数亿只鸡免受煎熬。

  《动物解放》读后感1000字
  夜半,我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
  想到先前看到的《动物解放》中一个个事件,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同在一片蓝天下,来自同一个祖先,为何人类自诩为天之骄子,却给动物带上枷锁,让它们从出生到死亡都要接受人类的管制?
  一只狗,本可以自由自在地跟随主人过完一生,但却被科学家们送进实验室,进行电击热辐射等实验,只为医学“更好的发展”,这和731部队有什么区别?难道它们就没有生存的权利吗?难道它们一生下来就要进入死亡倒计时吗?这样应做实验的狗每年都会有数十万,数十万的生命在人类的折磨下含恨而逝。
  一只鸡,即使已经注定要上餐桌,也有自由奔跑的权利。而现在一些农场主,为了一己私利,让8万只鸡挤在黑暗的鸡棚里,靠着各种激素和廉价的饲料,让它们在7周后便走上餐桌。它们的生命被从几个月压缩到几周,更有甚者在刚出生时就被做成了烤鸡。这难道就该是一只鸡的命运吗?
  即使是一只老鼠,也不是注定将被用于科学实验。在它被推上实验台时,也会流泪,也会抱怨。人类为了医疗体系的完备,向它们注入各种药物。一阵痉挛后,它们在疼痛中死去,紧接着是令人发指的解剖实验。

《动物解放》的读后感2000字


看了这本书,让我感触颇深。书中作者所主张的解放动物的思想令人耳目一新,作者把动物的解放与黑奴、妇女的解放放在一起类比,意在说明解放动物使其获得自由与生存的权利是一项艰苦持久的运动。的确,当人们在大饱口腹之欲的时候,决然不会有人会想到被屠杀的动物的感受,抑或有成人像孩童一样关心被屠杀的动物是否疼痛甚至放弃食用。因此作者提出的观点,恐怕是与大多数人的固定看法格格不入的。

正如作者所言,动物这一种类是包括人在内的,那么从这一角度而言,人和其他非人类的动物本身就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等种族之分。因此,即使是拥有最高等智慧的人类,也是动物;即使是渺小如爬虫一般,也是动物。既然黑奴和妇女这些同种族的都可以被解放,那么非人类动物也应被解放,因为这是有理论和前车之鉴做基础的,是有道理的。再者,人类信奉的世界三大宗教的教义也不同程度的提到了解放动物。譬如佛教,确确实实规定不准食荤即不对动物进行杀害;再如基督教,也有规定不能食动物血,不能吃勒死的和死于非命的动物;还有伊斯兰教,也如基督教般,更甚者是禁食猪肉。这些都可以作为解放动物的理论依据,尽管会有迷信、圣洁或污秽的原因使然,但从另一角度来说,这些是有明文规定并在世界范围内流传的对动物的保护条例,因为没有食用、没有买卖,就不会有杀害。

当人类对家禽之类的动物进行杀害时,为什么想不到他们屠杀的也是和他们平等的生命?同样地呼吸,同样地生存,为什么会让一种生物能肆无忌惮地对这种生物之外的其他生物大开杀戒?可能大部分人都会自恃拥有高等智慧,以自然界的进化最高级的结晶自居,但这就能成为凌驾于动物之上的理由吗?论智慧,电子科技、人工智能甚至海豚也能如人类般智慧,但它们会因此四处屠杀吗?论进化,人类会有猎豹般的速度、狮虎般的力量、蜂鸟般的灵巧吗?答案自是否定的。有些人会认为人类屠杀动物是出于正常的生存需要,是食物链顶端的生物对居于其下的生物的合理需求,这当然没错,因为自然法则无法否定。但事实真的能这样美好吗?相信人人都不敢苟同。人们肯定还记得多少物种的灭绝是因为人类的需求,无耻而泛滥的需求。赘述一下,就如渡渡鸟一样,本来这种笨拙的鸟类在其世代生存的土地上自在地繁衍生息,但就是因为人类的到来,人类发现了其肉质鲜美,发现了它对于人类的价值,于是一场灭绝生物的围猎就大肆地开展。存在万年的生物在百年不到的时间里就消失了。这难道是人类的生存需要所致吗?恐怕只是人类对自然的又一场粗暴地劫掠吧。

现代人多无法容忍鲜血惨剧的发生,流血的场面往往让人不忍正视。因为这是人类在流血。那每天有亿万只包括家禽在内的动物流血惨死,尸骨无存,其悲鸣为什么就没人能听到。难道场面不如人类的惨烈吗?想想看,屠夫拿着砍刀,猎人举着火枪,对着毫无反抗能力的弱小生灵,痛下杀手的那一场面,不足以催人泪下吗?提到这里,脑海里都会反映出诸如藏羚羊被剥皮后汨汨淌血的片段,其哀怨的眼神仿佛在拷问人类,又好像在向自然哭诉。平等互容只能存活在人与人之间吗人类的同情心什么时候才能施舍给最需要同情关注的动物

解放动物,其存在的合理性不容质疑。

但也不得不提出我的疑惑,动物解放的可行性究竟几何?作者文章中举出佛教徒和解放者们的行动,以不食动物作为表率。可是对于人类而言,肉食的需求不得不供应,对动物的杀害无法停止。这听上去和上文所说的颇有矛盾。其实关键在于度的问题。杀害不等于屠杀,动物也不等于家禽。作者提出对家禽的杀害也应解放,对此我是不尽赞同的。因为这是具有无可替代性的行为,人类不可能放弃肉食以素食充饥,即使和尚也会开个荤。解放了动物,作者认为也是解放了人类,人类可以由此摆脱传统膳食结构。说起来的确很美好,但做起来恐是难于登天。

世界上仍有那么多贫困人口,连肉食都吃不上,他们所期盼的正是肉也正是动物本身。让他们放弃动物,一如既往地吃作物的果实,无异于剥夺其生存的目标,这是首先从范围上发问。其次,人类杀害动物,其所希冀的不是过程而是结果,人类需要动物的营养,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人类所能仁至义尽做得最多,也就是像一些古老的民族。在猎杀后祷告一番,感谢被猎杀的动物给予自己所要的,他们认为这是自然的循环,动物归于人,人归于自然,自然仍能养育出动物。这便是从本能上发问。还有,解放动物即使突破了传统思想的阻碍,其进行的力度也是难以把握的,人类是容易激进的生物,走极端是容易发生的。若是像文革般提出一个好的理念被演化成反动势力的幌子,那后果不堪设想。再从社会角度说,以动物为货物做生意也是经济的重要支柱,就算是卖肉卖鱼也是人的经济来源,多少人以此为生,放弃这一行业谈何容易。

我甚至也曾对作者的观点产生歧义,认为这是资产阶级的矫揉造作。但后来才发现作者的重点是偏向于理念的。动物解放,只要能改变自己的消费理念和态度看法,能够换位思考,以动物所承受的痛苦来类比自己的苦痛,就能由内而外地改变对动物的举措方式。时刻谨记自己面对的是一条生命而非一具肉体,那曾经挥起屠刀的手也能造起雏鸟的巢。

动物解放,任重而道远,路漫漫但终会实现,动物共蓝天的美好场景定会出现!

《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的再版嘛。《人生》中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 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雷纳尔夫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俩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玛蒂尔德,妄图攀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 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又有所不 同。首先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社会末资产阶级革命初 期,各种思潮涌起。两者类似的是,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里。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又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 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说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但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 些。你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也嫁人了,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

这里,我还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 一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他们真!他们坚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格的芬芳。那是一份淳朴而伟大的 感情,他们的爱没有局限 性,不会因为 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的人。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形象。 我的父亲常对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她丰富,可真要是比起为人的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 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使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她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地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一定成正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再回到书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给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说过,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就要在这个坑边骂它一辈子吗?也如同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得到时要珍惜,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 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就感激你。这两天,读多了黄永玉的书,还要引用他的话: 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 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 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啊。

还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农村老家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没有他们哪来的我呀。

最后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时代烙印。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同是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承受,爱情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获取共同的救赎。可惜,小说诞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文学大师恐怕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义上,罪与罚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之道同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