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 导航 >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500字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500字。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阅读的过程,就是人不断成长升华的过程。作品是作者写的,读后让人很受感动,令人感慨良多,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我们从哪些角度来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500字",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你能喜欢!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历史发出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却能看见。某些声音可以在心中滋长,甚至变得很喧嚣,很庞巨,耳畔却没有任何声响。
  遥想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这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在黑暗的旧中国,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中国,用了整个世纪的光年,把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走在山林小径上,鸟叫虫鸣,风拂雨斜,耳朵颇为和谧。可是,静下心来,执捧《共产党宣言》,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流动,仔细倾听!没有一种历史是可以暂时停止运转的,停止在历史之河里流动。泰国的禅坐大师阿姜查,教导弟子要学习“静止的流水”的心境。弟子们怀疑,世界上哪里有静止不动的流水呢?既然是流动的水,便无法同时保持静止呀!是啊!既然是声音,便不能有听不见的声音呀!听不见的声音又如何叫做“声音”呢?阿姜查说,那是一种心灵状态。保持心灵的静止、安详,并不表示历史与外在的互动会暂时停止;思考仍然在心灵中流动着,智慧容易在其中受孕生成。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我想,世间的表面不能决定所有的状态。在时代响起的声音,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怎么会听不见?你是否有过许多的声音不是自耳畔响起,而是自心田深处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偶尔满溢,或时时回荡于脑海中,在召唤?某些时空触动起回忆的声音,未来的声音,理想的声音,乃至时代的声音,思考流转。你的心灵的土地上是繁杂吵闹,亦是空荡冷清,毫无声响。也许你是学习安静而易于感受,然后让你的心田喧嚣热闹,充满意志的能量,而不是吵闹得无法倾听。
  心中挂计着“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走在春日喧嚣的山林小径上,耳畔清静,蹲下来,却能看见热闹鼎沸的声音。一株株细嫩的幼苗刚从柔软的黑泥中探出绿色的新芽。在接受雨水的充分滋养之后,它们迸发出来的历史能量是何等庞大的温柔。未及等待泥土由寒转暖,一株,两株,三株,一百株,一千株纷纷破土而出,铺满每一处柔软的土地。
  植物发芽的声音也许听不见,却看得见,领受得到。仔细低头探视每一处被去年的老株残枝所掩盖的角落,假如你听得见那微弱幼苗群起探头的声音:那多如波浪、不断涌向海岸的声音,在亘古的时代它们便未曾止歇,一直向未来发音,掀起历史的意志。
  历史的尘烟,掩盖不住世纪的风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无数先驱者已将希望的种子撒向人间,绽开了一片烂漫的红色。


弹指一挥间,上下越千年,黯淡与辉煌、幻灭与再生,永恒的悲怆与不朽的豪情,贯穿于这一清晰的脉络。90年风云变幻,90年潮起潮落,中国共产党历久弥新,青春常在。
  我庆幸内心开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候。”的心境,要把这幽灵的豪情推到“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 ”是一段不容易体会的人生修行。
  当然,这修行,我们需要!

  “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飞起玉龙三百万,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历史发出的声音是听不见的,但却能看见。某些声音可以在心中滋长,甚至变得很喧嚣,很庞巨,耳畔却没有任何声响。
  遥想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这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在黑暗的旧中国,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中国,用了整个世纪的光年,把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走在山林小径上,鸟叫虫鸣,风拂雨斜,耳朵颇为和谧。可是,静下心来,执捧《共产党宣言》,让真正的声音在心头滋长,流动,仔细倾听!没有一种历史是可以暂时停止运转的,停止在历史之河里流动。泰国的禅坐大师阿姜查,教导弟子要学习“静止的流水”的心境。弟子们怀疑,世界上哪里有静止不动的流水呢?既然是流动的水,便无法同时保持静止呀!是啊!既然是声音,便不能有听不见的声音呀!听不见的声音又如何叫做“声音”呢?阿姜查说,那是一种心灵状态。保持心灵的静止、安详,并不表示历史与外在的互动会暂时停止;思考仍然在心灵中流动着,智慧容易在其中受孕生成。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共产党宣言》之读后感1500字


162年前,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著作《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出版。这一伟大著作的问世给广大的无产阶级带来了福音。这标志着无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所成立的政党在反对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的道路上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由此诞生的马克思主义也成功指导了社会主义和工人运动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已经在中国屹立不倒的今天,《共产党宣言》也在一直指引这中国共产党前进的方向。而由此诞生的一系列理论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也一直带领着我们向着共产主义一步步的迈进!

《共产党宣言》首先说明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动力的基本原理,利用这一基本原理考察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这一客观规律。在《宣言》的开篇,就有一句精辟的话概括了历史的本质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句话让我茅舍顿开。因为是理科生,以前只接触过少部分政治知识的我只知道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并不了解这些社会的本质是什么,而《共产党宣言》的这一句话就让我豁然开朗,让我明白了历史的本质,也引发了我对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的思考,然我迫不及待的想要读下去。而接下来,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资产阶级的起源,发展,用辩证的观点指出了资产阶级起的积极作用,包括反对封建,追求自由,开拓世界市场,极大的提高了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也指出,资本主义其固有的缺陷和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它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把财产重新聚集在少数人手中,它与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突出,越来越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而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对立阶级,也日益显示出其特有的先进性,他们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他们的存在同时开始的;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他们没有生产资料;他们通过机器化大工业和历次革命活动的到了锻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团结,其革命的目的必然是为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最终解放全人类。

《共产党宣言》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即使亲人之间也不例外。就像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写得那样,有钱就是亲人,没钱就装作不认识,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这点在许多小说中都有体现,而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关系也剑拔弩张。资产家无情地剥削着工人们,仅仅给工人们基本生存的物资,资本家丑恶的嘴脸在社会现实中我们可以一览无遗。资本家不仅剥削本国,而且还要剥削其他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前不久的伊拉克、阿富汗战争不就是如此么,为了抢夺资源而引起的战争。资本家们丑恶的嘴脸让人厌恶!

幸好,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即使仅仅是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仍然有强烈的幸福感和使命感。特别是作为青年学生的我们,更应该仔细的研读《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在平常的学习中不断地充实自己,用知识武装自己。在资本主义社会已经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社会主义为主流的时代也已经渐渐来临,这要求我们年青一代认清自己使命,洞察各种资本主义现象的本质。我们应该看到,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只是在新的历史时期,表现为新的形态而已。当前,工人阶级必须加强队伍建设,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以自己的先进思想带动全体人民,才能完成解放全人类的神圣历史使命。只要还存在资本主义制度,世界还存在剥削,无产阶级的斗争就不可能停止。而社会主义的高度发展也要求我们要紧跟时代发展,挺高自身素质,才能为社会主义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由此可见,在现代社会青年学生研读《共产党宣言》是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的。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作为一名拥有22年党龄的中共产党员,我已先后数次研读过《共产党宣言》。随着岁月的沉淀、知识的积累,每次研读之后,我都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

作为马克思主义奠基之作,《共产党宣言》篇幅并不算长(第一个德文版单行本共23页),然而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历经160余年而不褪色,以其毋庸置疑的真理性和逻辑力量征服了世人,这在世界学术理论领域是绝无仅有的,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是一个胜利──马克思主义的胜利,这也从一个侧面印证了它的不朽。诚如恩格斯所言:“《宣言》的历史在某种程度上反映着1848年以来现代工人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列宁也曾说过:“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

这次重读,我主要有四点体会:

1、《共产党宣言》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们应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这一历史文献。作为一部划时代的历史文献,《共产党宣言》在人类思想史上树立起了一座丰碑。尤其难能可贵的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于自己创立的理论的态度。马克思曾说:“正确的理论必须结合具体情况并根据现存条件加以阐明和发挥。”恩格斯也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1872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德文版序言中说:“由于最近25年来大工业有了巨大发展而工人阶级的政党组织也跟着发展起来,由于首先有了二月革命的实际经验而后来尤其是有了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达两月之久的巴黎公社的实际经验,所以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不管最近25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现在这一段在许多方面都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了。”因此,我们要历史地、完整地理解和把握《共产党宣言》的精神实质,结合当下的具体实践,与时俱进地理解和运用《共产党宣言》揭示的一般原理,同时透过《宣言》,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真理的态度、认识世界的方法。

2、《共产党宣言》起草工作安排和早期共运事业发展赋予年轻人以重任,从中我们应更加坚定干部年轻化的政策自信。1847年11月,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在伦敦召开,年轻的马克思(时年29岁)、恩格斯(时年27岁)受大会委托,为同盟起草一个准备公布的纲领。在他们的努力下,《共产党宣言》于2个月后宣告诞生。马克思和恩格斯如此年轻,便承当了如此重任,为共产主义事业作出了如此重要贡献,充分展示了年轻人的能力、担当和智慧。1848年底,共产主义者同盟中央委员会把领导权移交给了以马克思为首的布鲁塞尔区部委员会,恩格斯也当选为中央委员。直到1852年11月根据马克思的建议共产主义者同盟宣告解散为止,马克思和恩格斯成为这一组织领导工作的重要参与者。在我们党内,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年轻时便在党内担当重任;上个世纪80年代初,面对“文革”后干部老化、青黄不接等严峻现实,我们党极力倡导干部年轻化;纵观当下,在重要岗位上大胆使用年轻人已成为工作常态。综上所言,马克思主义奠基人是干部年轻化的重要实践者,《共产党宣言》起草工作安排和早期共运事业发展为我们党的干部年轻化政策提供了依据,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当下,我们应更加坚定这一政策自信。

3、共产主义既是一个崇高理想,又是一个奋斗过程。自从“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游荡”以来,各国共产党人一直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高理想。关于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作了概述。马克思描绘的共产主义社会的确值得每一位共产党人为之孜孜以求、矢志奋斗。但另一方面,《共产党宣言》发表至今160余年来,共产主义依然未能实现,说明它同时又是一个奋斗的过程,即每一代共产党人的奋斗都为继任者奠定奋斗的基础,每一代共产党人的奋斗都建立在前人奋斗的基础之上,每一代共产党人都是构成把共产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整个链条的不可或缺的一环;一切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制度和实践都是共产主义的实践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共运陷入低潮,这一过程可能还要持续更长时间,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放弃共产党人的理想,要以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永远在行动的清醒和自觉始终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4、相对于革命战争年代而言,建设和改革时期能否坚守共产主义理想更能检验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革命战争年代,共产党人为实现共产主义甘愿抛头颅、洒热血,靠的是一种革命意志和坚定信仰。那个年代,共产主义社会的模样仅停留在共产党人的意念和想象中,《共产党宣言》对这幅图景的描绘虽然壮丽,但谁也没见过,因此,革命先辈们怀着“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的胸怀和“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气概,一茬茬接续奋斗,无怨无悔。建设和改革时期,执政的共产党人从革命的共产党人手中接棒以后,随着时势的推移、对公权力的占有和既得利益的形成,很容易“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从而陷入“政怠宦成”、“人亡政息”、“求荣取辱”的历史周期率。一些人因为“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对共产主义虽向往之但由于遥不可及,逐渐背离“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的远大理想,有的甚至未能经受住考验,做出让组织失望、令自己蒙羞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建设和改革时期由于面对的诱惑更多,更加防不胜防,因欲念而行动到达成愿望更加便捷,能否坚守共产主义理想更能检验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更能看出共产党人的生命底色。因此,我们要不改初心,自觉加强党性修养,补足精神上的“钙”,拧紧理想信念这个“总开关”,以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入党时的庄严承诺。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50年前,当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以无比巨大的理论威力、思想锋芒和战斗精神令西方统治阶级发抖时,中国正在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下逐步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深渊……。 150年后的今天,社会主义中国昂然屹立于世界东方,中国共产党以“三个代表”的先进思想,迎接着世界变局的挑战……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浓缩了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更显示着中国共产党80年奋斗发展的辉煌。 80年旗帜高扬,从民族独立,到人民解放,再到国家富强,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80年与时俱进,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指引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 照亮征途,指引方向——80年来,《共产党宣言》的真理之火在中华大地始终高高擎起,指引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向繁荣富强.站在新世纪的起跑线上,当我们以历史的目光洞察80年风风雨雨,回顾中华民族顽强奋起的历程,必然发现一个坚强的民族脊梁——中国共产党;必然发现一个伟大的思想灯塔——马克思主义。 1848年2月,英国伦敦瓦伦街19号一家不大的印刷所,印出了一本字数不多却震撼世界、影响人类的小册子——《共产党宣言》。这本小册子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威力,是因为它的发表诞生了一个伟大的真理——马克思主义。 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以前,一切社会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历史唯物主义考察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论述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发展为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资本主义掘墓人和未来社会创造者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共产党宣言》成为工人阶级斗争实践的一个光辉起点。 在黑暗的旧中国,这个光辉起点的到来,浸透着无数仁人志士的智慧、勇敢和鲜血。太平天国农民革命运动、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这些斗争的最终失败揭示,农民、资产阶级改良派都不可能承担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但这次革命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未能改变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和人民的悲惨境遇。路在何方?这依然是中国志士仁人和先进知识分子苦苦求索的问题。 1921年7月,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宣告成立。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高高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从此,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引,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28年艰苦奋斗玉汝于成,28年真理之火熊熊燃烧。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完成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重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胜利。 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的时间,共产主义的“幽灵”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化作喷薄而出的红日,蒸蒸日上……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关系是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和进步的终极原因。《共产党宣言》的一个重要理论贡献就是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要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位。 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新课题。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邓小平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以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正确指引下,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生产力发展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面向新世纪,江泽民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三个代表”是对150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和中国共产党80年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 历史雄辩地说明,没有《共产党宣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中国共产党,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改革开放的今天;历史同样雄辩地昭示: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必将指引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与时俱进,勇立潮头——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成为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源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的丰功伟绩,有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面貌,并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人的成功实践向世人昭示: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马克思主义只有同时代前进的步伐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经久不息的活力。 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从毛泽东到邓小平,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真理之火,之所以能穿越150多年的时空依然光芒四射、璀璨夺目,其原因就在于:这一理论深刻揭示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注入新的活力。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格;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历久弥新,永葆强大生命力的根源所在。 在人类文明史上,有过许多传世名著,但没有哪一篇能够像《共产党宣言》这样牵动全世界最广大人民的心魄。这不仅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还在于它鲜明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不变的教条,而是不断发展的理论。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德文版写的序言中强调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共产党宣言》发表后数十年间,马克思、恩格斯一直注意用实践检验自己的理论,在总结1848年革命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阐明了不断革命、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根据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发展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的理论,从而使自己的理论不断丰富发展,成为严整的科学体系。 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时代特征和俄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理论上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在主要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同时胜利的设想,探索出了一条在俄国实现社会主义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推到新的阶段。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同一切从本本出发、照抄照搬外国经验的教条主义的长期斗争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原则,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找到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毛泽东思想。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从新的历史条件出发,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实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理论。 面对充满挑战和希望的21世纪,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巨大的新考验。正确应对国际国内的新问题,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完成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关键取决于党的建设。把握时代特征,顺应时代要求,站在时代前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应运而生。   “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实践性和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把进入21世纪中国共产党必须具有的先进性集中概括出来,从根本上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大问题,进一步明确了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继续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根本要求。这样,就使我们党从根本上获得了新的思想武装。 追溯“三个代表”的渊源和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丰富,又是创造性的发展;是紧跟时代潮流,与时代特征有机结合,与时俱进的光辉典范,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要求我们始终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在不断开拓进取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共产党宣言》到“三个代表”,150多年风风雨雨,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精神、基本方法,也随着实践的发展,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保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面对变化了的现实,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思考问题,进行理论创新,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法,就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正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真谛。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是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 实践永无止境;在实践中探索真理、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同样永无止境;因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全面正确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始终坚持、牢牢把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时代条件的不断变化,社会生活的日益变动,特别是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对党的建设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对党的建设中遇到的新课题,不应当简单地找本本上怎么说的,而是要看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否真正代表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说原则,这就是根本的原则;要说标准,这就是根本的标准。   比如说,生产力的发展本身是一个新陈代谢的过程,落后了就会逐步退出历史舞台,被先进的生产力所代替。就工人阶级的某一部分而言,也可能由于新的生产力不断出现,原先所联系的生产力变得落后了。为了从整体上始终保持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工人阶级的内部结构也应该随时相应地加以变动,不断地向更加先进的生产力转移。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也应该有不断前进的意识。 开拓,才有出路;创新,才能发展。一个执政党只有不断地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努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才能永远走在时代的前列。创新是人类社会的一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精神,是我们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反映。党的生命活力是与党有无开拓创新的勇气和能力联系在一起的。“三个代表”本身是创新的产物,处处体现出创新精神,其实质是要求全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努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进行新的理论概括,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站在新世纪的起点,我们有理由相信,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只要按照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在开拓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够实现。

《共产党宣言》读后感1000字


《共产党宣言》是与时俱进而非过时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极力追求的普遍性遇到的外来障碍,就其性质来说是资本本身异化的产物,只能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去寻找。换句话说,资本的扩张带来的一系列矛盾是资本主义本身无法克服的。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联合而达到的革命团结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只有工人阶级的联合的制度,即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才能从根本解决资本面临的问题。

然而,随着前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马克思的理论似乎不吃香了,如火如荼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一时沉寂下来。一些伧俗势利小人趁机发难,声讨马克思主义的种种罪恶,欢呼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美好理想的预言已被历史宣判为失败。一些原本对共产主义理想怀有憧憬的人们也对前景产生了迷茫。然而,《共产党宣言》宣传的理论真的过时了吗?

《宣言》第一节的第一句话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是斩钉切铁的话了。《宣言》的第一部分对资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有肯定方面的评价,资产阶级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非常革命的作用。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有人会觉得疑惑,一个以批判资本主义为己任的人为何还会如此的推崇其生产方式?联系到现实,不少人在改革的条件下初步获得了好处,便固守既得的经济利益,为了达到目的甚至不则手段。在他们看来连马克思都肯定了资本的生产方式,那么这一资本积累阶段自然是不可避免的,所以为加速这一过程的付出代价就是必须的。

是的,改革意味着重新调整生产和社会结构,不得不触及部分社会集团、阶层的某些利益,成本与代价也难免。问题在于改革的成本与得益是否相符?现在看来我国的工人、农民承担了改革的大部分成本,他们甚至会面临下岗、失业的危险。可他们的所得的实际收益又有多少?如果一切都向资本看齐,而将社会分配不合理的现实弃之不理,我们就可能有违于改革开放的初衷,有违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邓小平同志将社会主义定义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我们也经常被告知市场与资本同样有着自身不可克服的缺陷,它不可能自动的将一个社会带入共同富裕的理想境界。那么出路何在?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