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人间正道观后感范文 > 导航 > 《人间正道》之读后感1500字

人间正道观后感范文

《人间正道》之读后感1500字。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它是阅读一个作品后的心得体会。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阅读完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犹如涨潮的潮水,久久不能平静下来,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写作品的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人间正道》之读后感1500字”,欢迎你的品鉴!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过了九十载的风风雨雨。

这是一部恢弘的史诗。从嘉兴南湖红船到八一枪声,从井岗号角到长征壮歌,从抗日烽烟到建国大业,从改革春风到小康蓝图,九十年波澜壮阔,九十年壮丽辉煌。

正如《人间正道》所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创的中国道路,是对既有人类现代经验、现代道路的超越,特别是对西方资产阶级所开辟的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超越。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道路,是对中国传统文明的超越,而这尤其是指:中国共产党以人民民主和群众路线,将人民组织起来,戮力同心建设新中国、新社会,从而一举解决了传统中国一盘散沙、国家和社会组织能力持续下降的痼疾。

欲知大道,史可为鉴。中国共产党诞生至今,改变了中国历史的走向,甚至影响了整个世界的历史进程。这样一个伟大政党的历史,这样一座思想的宝库,所蕴藏的智慧与启示厚重而深刻。中国共产党承载着艰苦卓绝,承载着荣耀辉煌,党领导中华儿女团结一致,艰苦奋斗,翻开了中华民族新的扉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伟大复兴的奋斗凯歌。

从天安门城楼上的豪迈宣示到社会主义的全面改造,从提出两个务必到坚持自力更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求索历史;从实行改革开放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开启实现小康社会征程到高扬民族复兴伟大旗帜,这是中国共产党开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辉煌历史。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指出,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壮阔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

历史是现实的向导,现实是历史的接续。

今天,我们需要清醒认识这样一个事实,必须树立这样一个自觉:离开了中国、离开了广大基层人民群众、离开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个根本,中国的社会发展就会丧失前途与方向。毛泽东: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邓小平: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江泽民: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要考虑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只有把人民利益书写入党章,宣示于誓词,贯穿于行动,高擎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开拓进取,奋力开创幸福美好的生活,才能拥有强大的生命力,赢得亿万群众的衷心拥护。

毛泽东:我们正在走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走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道路。

今天,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共产党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当今中国正遭遇着发展的难局与困境,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党心涣散、人心涣散、思想文化领导权的失落,更深刻威胁着具有九十年光辉历史的、战斗的中国共产党。

在严峻的危机与压力面前,除了以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实践去克服重重困难,除了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除了在本来没有路的地方硬闯出一条新路之外,中国共产党人没有任何退路可走。

一百年来中国的变化是天翻地覆的,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所取得的成就是惊天动地的。不能因为今天的问题而否定昨天的成就和中国体制的优越性。解决中国今天的问题,应该根据中国国情,走中国自己的路,而不是言必称西方,被西方指手画脚。回望过去,社会主义和人民是百年中国的主题词,是中国的正道,这是共产党最可宝贵的传统和治国理政经验,坚守、弘扬和创新这些好传统和经验,而不是别求新路,中国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历史将继续书写中国共产党的丰功伟绩。

F132.cOm更多精选读后感阅读

《人间正道是沧桑》观后感1200字[大学篇]


  “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于毛泽东先生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原诗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电视剧只有短短50集,但却跨越了中国大变革,直至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封建社会,却又沦为了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西方工业化革命影响我国的同时,“民主”与先进文化也在慢慢侵食着我国的先进青年。而全剧通过瞿、杨两家的五位年青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和命运的索求走上了各自理想和信念奋斗的人生道路。
  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角色,瞿恩,是一位革命意志非常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在他身上映现了许多革命先烈的影子,他曾说过:“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实现了。”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认为他所说的这两种理想是同一种,他用他的死证明亿亿万他所代表的共产主义人为了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理想。为了党的秘密宁可把牢底坐穿的瞿霞,她是个具有浪漫主义的人物,她被捕前后判若两人,最终虽没能与杨立青共结连理,但她身上始终未变的是坚定的革命意志,她代表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中国共产党史上的才俊。身为女流之辈,为了国家和党宁可拥有与男儿一样的坚强的身躯和意志。董建昌,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惜才重视杨立青的同时丝毫没有放下过他军阀的身份,具有民族大义对蒋介石的独裁政策,虽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他的妻子杨立华支持弟弟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忱却又不得不夹在丈夫与弟弟之间,立仁却因手段足够阴险和残忍而被国民党所重用,却总感觉自已不如弟弟立青,两兄弟之间因信仰不同而发生的争斗也正是代表了国共两个主义的斗争。


立青在姐姐的指引下来到广州,而同为黄埔军校教官的瞿恩和董建昌对立青的影响却是不同的,最后瞿恩成为了他的精神导师,“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警醒了他,使他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杨立青这个角色是众多在黄埔军校就读,在国民部队带兵,通过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而走上了革命道路的将帅的综合体现,黄埔师生在红军、八路军、新四军和解放军中担任正军职以上的领导有很多,人说“黄埔军校既是国民革命培养军事将领的摇篮,也是中国共产党开展武装斗争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
  俗话说的好“道不同不相为谋”,国共两党在救国救亡、争取民主自由、国家独立具有共同的理想,所以才有了国共的合作,而在国内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就产生了根本利益的冲突,所以才有了“四.一二”大屠杀和解放战争。然而国民党反动派对国民同胞的残酷略杀却并没有打磨掉共产党人的斗志,更加坚定了他们的革命信念,并且使许多进步青年冲突国民党的重要障碍走向了中国革命的战场投入到无产阶级的大怀抱中。
  看完《人间正道是沧桑》让我对中国的那段历史有了身临其境的体会,让我更加懂得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愿意更加靠近组织的怀抱为中国的共产事业奋斗终身!

  “人间正道是沧桑”出自于毛泽东先生的七律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原诗是:“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虽然电视剧只有短短50集,但却跨越了中国大变革,直至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当时的中国,刚刚结束封建社会,却又沦为了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军阀割据,人心惶惶,民不聊生,西方工业化革命影响我国的同时,“民主”与先进文化也在慢慢侵食着我国的先进青年。而全剧通过瞿、杨两家的五位年青人在当时社会背景下对民族未来和命运的索求走上了各自理想和信念奋斗的人生道路。
  剧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几个角色,瞿恩,是一位革命意志非常坚定的理想主义者,在他身上映现了许多革命先烈的影子,他曾说过:“理想有两种,一种是我实现了我的理想,另一种是理想通过我实现了。”再现了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我认为他所说的这两种理想是同一种,他用他的死证明亿亿万他所代表的共产主义人为了中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惜牺牲生命的崇高理想。为了党的秘密宁可把牢底坐穿的瞿霞,她是个具有浪漫主义的人物,她被捕前后判若两人,最终虽没能与杨立青共结连理,但她身上始终未变的是坚定的革命意志,她代表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中国共产党史上的才俊。身为女流之辈,为了国家和党宁可拥有与男儿一样的坚强的身躯和意志。董建昌,是个典型的现实主义者,他惜才重视杨立青的同时丝毫没有放下过他军阀的身份,具有民族大义对蒋介石的独裁政策,虽然不满却又无可奈何。他的妻子杨立华支持弟弟对共产主义事业的热忱却又不得不夹在丈夫与弟弟之间,立仁却因手段足够阴险和残忍而被国民党所重用,却总感觉自已不如弟弟立青,两兄弟之间因信仰不同而发生的争斗也正是代表了国共两个主义的斗争。

在人间读后感1500字


在人间读后感1500字

这个国庆假期,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在人间】。【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真实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压力。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一爱一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一落。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一由的天地。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一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在这个困难的年代,依然有一些人,引导高尔基走上文学、知识的道路,这本书中让我影像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外祖母和一位厨师:斯姆雷。斯姆雷是高尔基工作的船上的一位厨师,是他让高尔基一爱一上的读书。每晚穆斯雷会让高尔基坐在一个装通心粉的箱子旁念书。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了太多的屈辱、欺凌。他读书读得入了迷,读到身一子冻僵了为止。读到忘记身边的事情。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撕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

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高尔基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可以说是书成就了高尔基。而现在的我们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玩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一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所以即使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名热一爱一读书的人。

这个国庆假期,我读了高尔基的着作【在人间】。【在人间】是俄国作家高尔基写的。它真实的记录了高尔基小时的惨淡童年。

【在人间】是一本不同的小说,不是描写贵族舞会似的生活,而是一本贫民贴心的读物,跟着主人公去经历底层社会的种种压力。这本书说高尔基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东家的房子里和轮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玛尔戈皇后这些有文化、有教养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一爱一吵架、背地里说人坏话的小市民。在无法抗拒的压力下,人们似乎只能选择堕一落。就在看不到希望的地方。有一双犀利的双眼,探寻着智慧的光芒那就是主人公渴望出路与改变的双眼。他生活在他们中间,独立着,总是以旁观者的角度去揣测生活的意义。他的思想被书引领着,生活在另一个广阔而自一由的天地。见识的浅薄,生活圈子的狭小让高尔基周围的人都不懂书籍的好处,总在抑制他看书的欲一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样,坚持看书,也有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

在这个困难的年代,依然有一些人,引导高尔基走上文学、知识的道路,这本书中让我影像最为深刻的是他的外祖母和一位厨师:斯姆雷。斯姆雷是高尔基工作的船上的一位厨师,是他让高尔基一爱一上的读书。每晚穆斯雷会让高尔基坐在一个装通心粉的箱子旁念书。高尔基为了读书遭受了太多的屈辱、欺凌。他读书读得入了迷,读到身一子冻僵了为止。读到忘记身边的事情。有时主人发现了,还把他的书统统撕碎、烧掉,有的时候甚至殴打他一顿!但他一直坚持着读书,永不放弃!

在如此生活的艰难困苦之中,高尔基依然能够不断地学习,忘我地看书,可以说是书成就了高尔基。而现在的我们面对一个个好看的电视剧,一个个好玩的游戏,一部部好看的电一影魂都全给了这些琐事,怎么还有时间来博览群书呢?书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让社会进步了,让人类进步!所以即使我们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也要向高尔基一样,坚持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成为一名热一爱一读书的人。

读后感1500字《人间词话》


谁道落花无情意?

词,自古以来就是一种文化的诠释,和诗歌一样,它是我们华夏文化中一朵璀璨夺目的奇葩。喜欢古老的中国文化,更喜爱精美绝伦的词,因而爱上了《人间词话》。

在细雨纷纷的暮春,最惬意的莫过于手捧书卷,憩于窗棂之旁,沏一壶香茗,享受极致的幽雅。好茶美景,名书在怀,实是人生一大乐事!细品《人间词话》,让灵魂在古词中得以冲涤,然后缓缓地,带着清新的心情,让蛰伏的心灵重新焕发活力。

境界,是王国维先生最为看重的一个词语,也是全书的核心。有境界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此言一出,如金石掷地。若无青莲居士的旷达之境,怎会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千古气象?若无欧阳修深沉之境,怎会有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无关风与月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慨叹?若无稼轩的豪放之境,怎会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塞上绝唱?若无李后主幽婉之境,又怎会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幽怨之曲?

在《人间词话》中古人造境不外乎以下三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境虽过于平直,然登高远望,无遮无拦,妙在深远、旷达。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气象取胜,无大胸襟,大豪气难以为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是也,读罢令人神清气爽,胸襟开阔。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境虽有些柔弱,然感触细腻,凄婉动人,妙在情真、意切。凡造此种境界必以性情取胜,无细致的感受,痴迷的情怀难以为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也,读罢令人柔肠百转,缠绵悱恻。

此二种境界易造,古诗词中出现也最多,若论造境之难,之高妙当在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境之妙在于顿彻,要入乎物中,又要超然物外,无宇宙间的大智慧而不可得。或许唯灵性二字可当之。凡含此境之作必为神品。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是也。

造境之种类有三,造境之法却只有一个真字。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欲成大事者,必须下定决心在自己的路是一直走下去,披荆斩棘,百折不回。然而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却具有更丰富的内涵。是的,成功的灵感是一个不速之客,它永远在不经意间光顾,如电光乍现。然而将这句话细细品呷,仿佛又能读出一种超脱成功的喜悦,透着一丝智慧的禅意。

忘不了李后主之词那以血书成的文字。在他的笔下,词不再是风月笔墨,而是生命与亡国之恨的长吟。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李煜的词之所以扣人心弦,是因为无论顺境逆境,他都保有着一颗赤子之心。国破家亡,从君主沦为阶下囚的命运不但没有吞噬他的赤子之心,反而使他的性情愈发纯粹,而他的痛苦也愈发深刻。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份深切的亡国之痛,也许深深触痛作为前清遗老的王国维先生,在他的内心引起了激烈的共鸣。作为前清遗民,眼看国运日下,世道苍凉,王国维先生却只能是徒有心焦,也许他也曾感慨过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也许他也想褪下长袍马褂,换上盔甲,一如东坡笔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保家卫国。

在昆明湖畔,王国维先生纵身一跃,带着一腔的热血以及满怀的无奈与愤懑,在年富力强之际早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令人扼腕叹息。也许那人心动荡的民国乱世,无从存放他的信仰,只有那方悠悠清泠的湖水,才是那颗赤子之心安眠的归宿。我轻抚书册,昔人已去,然而这由几十条短句组成的著作,仿佛珠玉之声,在每个爱词者耳畔轻奏。

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人生》之读后感1500字


读完路遥的《人生》,我第一感觉这分明就是司汤达《红与黑》的再版嘛。《人生》中的高加林和《红与黑》中的于连,这两位主人公都出身寒微,他们胸怀抱负,勤奋好学,才华过人,相貌英俊,颇得女子垂青, 又对现实不满,桀骜不驯,自傲、自尊又自卑。他们的第一次恋爱对象巧珍和雷纳尔夫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但是他俩为了理想,为了更远的世界,都抛弃了自己的所爱,分别爱上了对自己人生发展有利的黄亚萍和玛蒂尔德,妄图攀着女人的石榴裙往上爬。到最后,二人都忍受着良心的煎 熬,并一无所有。

其实,想了想,两位主人公又有所不 同。首先社会背景不同。社会背景对他们性格的形成有着巨大影响。高加林生活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巨变的大幕刚刚拉起;于连生活在法国封建社会末资产阶级革命初 期,各种思潮涌起。两者类似的是,都是在社会急剧变化中的环境里。其次,于连在自己疯狂追求私欲,并抛弃道德后又忍受不了内心的煎熬,最终走向人生的自我毁灭。 就我个人感觉,虽然说合理的个人私欲也没有错,但于连的追求,理想成分少,私欲成分多;高加林也有私欲,但理想成分多一 些。你不能说高比于好,因为在当时的时代下,二者都是时代的典型人物。这是历史的局限性,而不能完全归结于个人身上。高加林在浮浮沉沉之后又回到了人生的原点,巧珍也嫁人了,貌似满目伤痛。一个在别人眼中出卖良心的人,是为人所不齿的,但农人淳朴的心又很快接纳了他,他找回了自己的根,又开始了新的希望。

这里,我还想说说巧珍及其所代表的 一些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文化,或许看起来很土气,但他们真!他们坚强!他们身上洋溢着人格的芬芳。那是一份淳朴而伟大的 感情,他们的爱没有局限 性,不会因为 物质的变化而改变。他们才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无怨无悔的人。写到这儿,我想起了我的母亲,一个文化程度不高,脾气很火爆(现在她的脾气被我这么个儿子磨得温柔了)的人。据说年轻时很漂亮,嘿嘿,当然现在也不老一个银行小职员的形象。 我的父亲常对我讲,别看你我文化程度都比你母亲高,知识、思想都比她丰富,可真要是比起为人的那股子真,那股子对家人的纯净与无悔,你我差远了。当时一听也只当笑谈,现在想起,句句真言。是她在我心灵最困苦的时候,别人都认为我不好的时候,耐下性子, 听我这个混球絮絮叨叨,使我逐渐从心灵的阴影中走出来。然而,她这种美好的品质又常为我所忽略,只记得这老娘们,嘿嘿,天天没完没了地和我斗嘴。现在想想,和老娘嬉皮笑脸逗逗闹闹的时光真是美好啊。想起一句话,大意是:知识的丰富与良好的品质是不一定成正比例的,这话放在我妈身上很合适。

再回到书上,我觉得路遥的这个结局很好,留给我无限追念,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开阔。就像黄永玉说过,走路在一个坑上摔了一跤,就要在这个坑边骂它一辈子吗?也如同毕淑敏在一篇文章中所提到的,人生没有唯一,不要给自己加牢笼。得到时要珍惜,失去时,也没必要过分悲伤。

当然,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人生奋斗过 程中,万不可耍小聪明,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在这点上我深有体会,老是倚仗自己会沟通,不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好多事,不要有过多的功利考虑,结交你、认识你,天性使然,同气相求,不为图啥,但到后来你有条件,真帮了我大忙,那么我就感激你。这两天,读多了黄永玉的书,还要引用他的话: 我这一生感激两件事:一认识了许多好人, 并在他们温情下灌溉我的成长;二读了很多好书,让我有了自己的独立的信仰。是啊, 这样的话,人际关系又怎会是负累呢?分明是力量的源泉啊。

还有,我从小在城市长大,每次父亲让我回农村老家看看,都跟上刑似的,觉得和他们没啥共同语言。其实我辜负了多少乡情啊,想来,不免怅惘。以后还是要多回去看看,因为祖辈的根在那里,没有他们哪来的我呀。

最后以张元济先生的一句话结束本文吧: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罪与罚》之读后感1500字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开始习惯于妥思妥耶夫式的的漫长叙事,也许最真实的叙事注定无法不漫长。执着是个可怕的东西,执着于生活的人可以像蚂蚁一样埋头长征,也可以恶魔一样揣起屠刀。可人从来不是只生存于两段的砝码,最真实的人生是游离在平衡与偏执两端的维系。跨过天平的横梁走到极端的过程,是屠戮自己的过程把自己交给上帝,或是交给恶魔。

生活擅长制作常谈常新的谜团,不管是天才还是傻瓜都能有所解悟,但现实永无正解。窘迫的现实与对理想主义的推崇让一个年轻人陷入疯狂,他躺在棺材一样阴暗低矮的出租房里思索,以确定自己是属于可以为所欲为的不平凡的人,还是只配做不平凡的人的工具的普通人。在偏执狂的思维里,不平凡的人可以疾驰的象群般践踏着脚下的生命踏上光明,平凡的人注定庸庸碌碌供人踩踏。拿破仑的铁骑横扫欧洲的时候,生灵涂炭的战场成了皇位后最闪亮的注脚。拿破仑乘着历史的东风成就王座,他说:从伟大到可笑只有一步之差,让后人去评判吧。可惜那个躺在棺材里的大学辍学生做了最偏执的评判。社会的畸态让他只看到践踏与辉煌,并且将前者视作后者的必要基础。

对自我哪怕还有一丝坚持的人,都是不适合拿起屠刀的,更何况是饥寒交迫中靠消化自我维系生命的拉斯科利尼科夫。当他在病态的执念中将劈柴的斧头变成杀人的利器,其实他不差毫厘地杀死了自己。他近乎推脱的言辞并没有错,不是他杀死了寄生虫一样的老太婆,更不是他杀死了老太婆天真无邪的妹妹,他事先早就将斧头砍进自己的脉搏,犯罪现场只生产恶魔而不适合活人。我之死成就我之恶,这个命题也许在唯物论者眼中是嗤之以鼻的自欺之辞,可惜人是天生的形而上学家,唯心的解读往往给生活以解脱。

执着于错误的后果是可怕的,这偏执表现在生活里尤其令人难以逃离。用最世俗的眼光审视小说主人公,或许会觉得他最大的错误就是未能将自己的教义坚持到底,他没能彻底将良心的自我毁灭于黑暗中,杀人后他成功地规避了法律的制裁却再脱离不了自我的谴责。无耻者的最无耻之处便在于他总能绕过人性的约束而将失败归之于手法上的失误。正如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所说:人这种卑鄙的东西,什么都会习惯的!若人可以用畜道生存,那么生活就没什么不可以。所以罪的罚对于无耻者是无效的,对于高尚者却是难以逃离的。也因此,生理上的惩罚其实对于罪犯而言是最低级的,因为这能够以儆效尤,却不能让他学会高尚。只要邪念未死,一点点侥幸心理的作祟便足以令其重返罪途。

关于拉斯科利尼科夫的救赎,陀思妥耶夫斯基直到文末也是语焉不详,或许正如批判者所言,这曝露了无法剥离的时代烙印。但当索尼娅将自己的柏木十字架戴上拉斯科利尼科夫的脖颈,而自己戴上属于被男人杀死的莉扎薇塔的铜十字,当她选择罪之罚的重者与男人共涉西伯利亚,当爱情的唯美洗濯时代的污浊,我想没有比这更好的结局。同是时代的弃婴,却以爱为结获得了新生,这到底是出于文学家的浪漫,还是源自历史的归宿?真情难求,难在少有共同承受,爱情的本义可能便是于共同承受中获取共同的救赎。可惜,小说诞生之日起,作者便已经死亡,何况如今其人尸骨早已化为春泥,陀思妥耶夫斯基已然没有机会为自己辩驳。文学大师恐怕也不会为小说辩驳,但若是那份共享十字架的伟大爱情尚不能让人救赎,我亦无言。

时代的焦灼塑造时代的弃婴或是宠儿,生存在历史之痛中的人们,自须领受生活的正解。在此意义上,罪与罚毋宁说是罪与救,救赎之道与沦落之道同在。

《长征》之读后感1500字


长征犹如一座丰碑,光辉地矗立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史册中,成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奋图强,坚忍不拔,积极向上,战胜任何困难的精神力量。

历史事实已经证明,长征锻炼了中国共产党,使党从幼稚走向成熟。正是凭着长征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才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险阻,创造出了无数可歌可泣的人间奇迹,使中国革命的局势转危为安。有了长征的伟大胜利,才有了后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不懈奋斗。

文化是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中的存在方式,是人类精神活动的表现和产物。而长征文化,便是五四以来我党形成的最重要的革命传统之一。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当年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之后,毛泽东同志曾就长征做过如此精辟的总结。红军长征已过去了几十年了,但长征精神依然鲜活地留在人们心中,鼓舞着我们每一人。

抚今追昔,共和国的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继往开来,小康社会的美好前景呼唤着我们继续前行。传承长征精神,就是要坚持艰苦奋斗,百折不挠。艰苦才能磨练人,造就人。青年要时刻铭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以长征精神自省,谨记红色革命的优良传统。

我是一名普通大学生,很小的时候就熟悉了红军的事迹,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结愈发强烈。在我眼里,红军能完成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每一位红军将士都是英雄好汉。连外国人斯诺索尔兹伯里都高度评价了红军长征。没有长征,就不能保存我们的党、我们的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就不会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的胜利,也不会有新中国,更不会有现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当面对先辈时,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我们的幸福生活来自哪里?我们有没有忘记那些为我们打天下的革命先辈?有人可能会认为,当年穷人参加红军是为了有饭吃。确实是有这样的人,但是他们当了红军以后,其信念就不只是为了吃饭。我们在长征七十年后的今天,仍然能深深地感受到红军长征的艰苦卓绝和巨大牺牲,送郎当红军绝不仅仅是为了吃饭而去的,而且有许多红军将领都出身书香门第,他们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扛起了枪。

假如仅仅为了吃饭,你就无法解释这样的故事:红军长征到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但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当地群众后来把这个洞叫红军洞,这个事迹就刻在了那个洞口的碑上。

我觉得,红军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那个年代里承担起了自己的历史责任。这种历史责任感最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更是今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需要的。

什么样的精神让我落泪?那就是宁可牺牲自我,去保全集体的团队精神。从资料上看到当年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率部队为红军殿后,掩护主力队伍撤退以后,他们只剩下四五百人。等到他们撤退的时候,湘江已经被国民党反动派封锁了,他们又饿着肚子翻山越岭退回到湘西打游击。撤退途中,陈师长腹部中了敌人的子弹,他命令其他的战士撤退,自己来掩护,不幸被敌人抓住。敌人非常得意,在抬着他去邀功的时候,陈师长把自己的肠子掏出来扯断,最后壮烈牺牲,年仅24岁。这个故事让我流泪,长征中还有许许多多的红军战士为了大部队的安全,牺牲了自己。如果一支军队、一个民族拥有这种精神,那就无坚不摧了。长征是一座精神宝库,过去、现在和将来都能让我们受益匪浅,倍受鼓舞。

在漫长的历史与文化的进程中,我们的民族有着很多辉煌的过去,穿越时空的苍凉与沉重,是历经沧桑后的繁华。

长征,你使中国更辉煌。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