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00字 > 导航 > 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

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00字

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

阅读一本好书,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在阅读的过程中,知识与能力在同步增长。在上学的时候,老师会经常要求我们会写读后感。要真正地理解作品,其实需要以读书心得的方式去认真回味。作品读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小编特地花时间为你收集并编辑了叶君《潘先生在难中》读后感1200字,相信会对你有所帮助!

  叶君的《潘先生在难中》,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从本质上揭露了乱世中的代表-——潘先生,一个卑怯自私、随遇而安的灰色知识分子的典型。用一种诙谐的语调描述了在五四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挣扎过活的形象。这一类型的民众在社会环境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又朝不保夕,以小见大,通过潘先生的这一个体从而加以引申为一个群体的灰色生活。
  小说一开始,在一列满载难民的火车上,潘先生就出场了。叶君着重写他的行动——“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但是随着人流的冲击,潘先生家人便不禁被冲散了,潘先生愤怒的想:“没用的东西。”随即又拉扯着家人向前冲。潘先生的不自量力,自作聪明的可笑形象便由此在读者的心中扎下了根。潘先生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济上的贫乏以及作为人的卑微,使得这样的冲劲也赋予了隐喻式的意义,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停的征战不住的向前钻才能存活下去。他的人生哲学是养家糊口,在战乱的年代便以活命为上策,可是利己主义和投机取巧的思想蒙蔽了他,他争先恐后地寻找夹缝来钻,潘先生自以为精明能干,实际上迂腐可笑的性格得到了鲜明有力的表现。而后潘先生一家在密密的人流之中走散,他的心中萌生了一种破灭感,他禁不住的渗下两滴眼泪来。而随后团聚之后潘先生所发之感慨:“现在好了!”说明潘先生只顾个人私利,一味苟且偷安,就是这种人生活的目标。
  本文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潘先生回到让里之后的种种表现,通过前后的对比加重了讽喻意义。如前文中他带着妻儿逃难去上海,当得知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消息之后他的矛盾心理,“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点儿惆怅。


”作为小资产阶级的心里展现的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希望逃难成功,另一方面又害怕被免职之后生计会受困。第二部分是草拟完上课通知之后的行为,他去往红十字会领取了旗子与徽章,他的心中是这样的感受“像捧着救命的神符,心头起一种神秘的快慰。”而其实此时的妻儿远在上海。由此,我们心中可以臆测这样的心理,他觉得心里空茫需要一些外物以包裹不安全的内心。这样的行为更像是一种表演,在笑声过后不免引起深思,内心的脆弱与不安定而求物质的庇佑,这与古时劳动人民祈求丰收祭拜神灵是同样的心里,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这未免显得唯心又无知了些。达到幽默讽喻巅峰的是在红房子中潘先生的所遇所感以及表现行为。在战事发展到碧庄时,潘先生卷带包裹去往红房子避难,没想到竟然在此碰见了貌似尊严的局长。“那局长也望见了他,尴尬的脸上故作笑容说”,这一部分不只潘先生一人作出了可笑的行径,连局长也表现的亦步亦趋畏缩不前。我们可以猜测此处是叶君在灰色知识分子人群扩大上所做的伏笔。
  不过最终让里没有发生战争,当他去教育局探听开学事宜时,却被拉去书写歌颂军阀的标语。“德隆恩溥”——他写到“溥”字,仿佛看到许多影片,拉夫,开炮,焚烧房屋,奸淫妇人,菜色的男女,腐烂的死尸,在眼前一闪。他显然是知道这样的时候官样背后的腐败是何其严重,这便更加的增添了几分玩味意义,多了一些讽刺艺术的魅力。“这一句更见恳切,字也越来越好了。”读来令人觉得可笑。他本身知道并且饱尝了战乱的坚信,但是他仍然为了一己之私而忙碌,每遇风吹草动,便惊恐万分,稍遇安定,又得意忘形。
  《潘先生在难中》既反映了旧中国动乱不安的现实,又揭示出小资产阶级灰色、卑琐的生活和自私苟安的性格。作者以冷静的视角审视了小市民及知识分子的灰色生活,又不动声色的以讽刺的口吻展现了潘先生为代表的一类人的卑琐怯懦的人生面目,又以此控诉了军阀混战的罪恶使得民不聊生。

  叶君的《潘先生在难中》,以军阀混战为背景,从本质上揭露了乱世中的代表-——潘先生,一个卑怯自私、随遇而安的灰色知识分子的典型。用一种诙谐的语调描述了在五四时期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挣扎过活的形象。这一类型的民众在社会环境的夹缝中求生存而又朝不保夕,以小见大,通过潘先生的这一个体从而加以引申为一个群体的灰色生活。
  小说一开始,在一列满载难民的火车上,潘先生就出场了。叶君着重写他的行动——“首尾一气,犹如一条蛇,什么地方都好钻了。”但是随着人流的冲击,潘先生家人便不禁被冲散了,潘先生愤怒的想:“没用的东西。”随即又拉扯着家人向前冲。潘先生的不自量力,自作聪明的可笑形象便由此在读者的心中扎下了根。潘先生是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经济上的贫乏以及作为人的卑微,使得这样的冲劲也赋予了隐喻式的意义,他的人生也是如此,只有不停的征战不住的向前钻才能存活下去。他的人生哲学是养家糊口,在战乱的年代便以活命为上策,可是利己主义和投机取巧的思想蒙蔽了他,他争先恐后地寻找夹缝来钻,潘先生自以为精明能干,实际上迂腐可笑的性格得到了鲜明有力的表现。而后潘先生一家在密密的人流之中走散,他的心中萌生了一种破灭感,他禁不住的渗下两滴眼泪来。而随后团聚之后潘先生所发之感慨:“现在好了!”说明潘先生只顾个人私利,一味苟且偷安,就是这种人生活的目标。
  本文的精彩部分主要集中在潘先生回到让里之后的种种表现,通过前后的对比加重了讽喻意义。如前文中他带着妻儿逃难去上海,当得知教育局长要照常开学的消息之后他的矛盾心理,“他心中似乎很安慰,又似乎有点儿惆怅。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叶萱《纸婚》读后感1200字


  一直以来,执着于叶萱的笔峰。淡淡地叙述却不乏生动;浅浅地刻画却深刻地折射出现实的影子,让人慢慢地回味身边的人或是自己。《纸婚》就是如此,它讲述的不是灰姑娘的传奇故事;也不是豪门恩怨、乱世纠葛;而是柴米油盐的岁月中,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叶萱想说的:不是极易撕碎的那张纸婚,而是想要追求在这世间最凡俗的生活中,年轻的我们,所攥紧了的、不放弃的未来。 通篇小说,作者给读者最大的感受是从女性的转变角度来展开,向我们展示了80后新女性的自强自立的风彩和对婚姻恋爱的心理矛盾。
  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80后的潮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婚姻模式与矛盾也不乏例子。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再现现实。而是在两对不同夫妻的结局对比中揭示了“纸婚新的内涵与通往婚姻归宿的钥匙”.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纸婚》的主线索是顾小影与管桐的恋爱婚姻之路。两人从相遇、相知、再到相依是一轮岁月的考验。尤其在婚后“磨合期”所出现的矛盾,对彼此的失望与希望,坚持与放弃,爱与恨,责任、奉献与牺牲,理解与独行,婚姻的意义……,可以说是小说展现新一代人内心世界的镜子。顾小影在遇到管桐后的满意,使她重新点燃起对爱情的希望,但在遭遇爱情的挫折时又流露出了失望; 当段菲一直认为自己的婚姻完美幸福时,丈夫孟旭却出轨。是坚持这段残缺的婚姻还是果断地停止去寻找新的旅途;当顾小影面对失去孩子时的害怕与恐惧,是提出“离婚“,逃避这些困难还是解决继续向前走;当之前深爱过的男朋友陈烨的再次出现时,顾小影选择了坚持忠贞还是是旧情复燃;管桐-一个“凤凰男”出身的省委办公厅秘书,心里一直存在的不愿承认的自卑,与工作压力与辛酸,为了妻子,他选择牺牲,为爱而牺牲……这一系列的对比,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了坚守婚姻的不易。


  80后的“城乡二元”现象在小说中有明显的体现,引人思考。小说中说“嫁人不仅是嫁给一个男人,也是嫁给一个家庭。”但在叙述与长辈之间的矛盾时,作者没有落入俗套,也另读者眼前一亮。公公管利明与儿媳顾小影之间有说不清的隔阂。无论是公婆的生活习惯、还是思维方式都与现代80后的一代有着无以言状的代沟……尤其在生孩子的的观点上,公公管利明报孙愿望的强烈与顾小影现代女性先拼事业,晚生孩子的新观念是有极大冲突的,以致顾小影的离家。这是从小的方面折射了两代人、以及农村城市的最根本的悬差。这也是该作品虽是现代言情小说,但也有深刻的地方。
  顾小影--一个从文科生、艺术生一路比较顺畅的艺术学院的80后城市女人---任性、有个性;管桐可以说是一个胸襟大的好男人,努力地为妻子顾小影撑好那把遮风挡雨的伞。正如作者说的:“有时候,婚姻的缘起,除了爱情,或许还有最现实不过的相依为命。”我想这相依为命是要相互理解,相互宽宥,并给彼此平等的发展空间。小说中顾小影与管桐最终懂了生活是彼此的,他们一起跌跌撞撞地走过了这段磨合期。但婚姻是一辈子的路,所以她们的故事没有结束,而是刚刚开始……而作为配角的段菲与孟旭的婚姻看似完美无缺,一帆风顺,殊不知,早已潜藏了危机,孟旭出轨了!段菲是典型的女能手,事业与家事兼优。其实与其说爱,不如说怕。婚姻是平等的关系,每方必在某面占优势,但不能全能,这样才有平衡点,否则对方将无法呼吸。这就是婚姻发展空间。
  这场书面的“纸婚”,是我们这一代人必走的路。我想:婚姻没有固定的模式,最重要的,是两个人的相依相守,互相给予,一辈子的唇齿相依。

  一直以来,执着于叶萱的笔峰。淡淡地叙述却不乏生动;浅浅地刻画却深刻地折射出现实的影子,让人慢慢地回味身边的人或是自己。《纸婚》就是如此,它讲述的不是灰姑娘的传奇故事;也不是豪门恩怨、乱世纠葛;而是柴米油盐的岁月中,一代人的成长轨迹。叶萱想说的:不是极易撕碎的那张纸婚,而是想要追求在这世间最凡俗的生活中,年轻的我们,所攥紧了的、不放弃的未来。 通篇小说,作者给读者最大的感受是从女性的转变角度来展开,向我们展示了80后新女性的自强自立的风彩和对婚姻恋爱的心理矛盾。
  作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在80后的潮流中随处可见。这样的婚姻模式与矛盾也不乏例子。但作者并没有止步于再现现实。而是在两对不同夫妻的结局对比中揭示了“纸婚新的内涵与通往婚姻归宿的钥匙”.这是小说的成功之处。
  《纸婚》的主线索是顾小影与管桐的恋爱婚姻之路。两人从相遇、相知、再到相依是一轮岁月的考验。尤其在婚后“磨合期”所出现的矛盾,对彼此的失望与希望,坚持与放弃,爱与恨,责任、奉献与牺牲,理解与独行,婚姻的意义……,可以说是小说展现新一代人内心世界的镜子。顾小影在遇到管桐后的满意,使她重新点燃起对爱情的希望,但在遭遇爱情的挫折时又流露出了失望; 当段菲一直认为自己的婚姻完美幸福时,丈夫孟旭却出轨。是坚持这段残缺的婚姻还是果断地停止去寻找新的旅途;当顾小影面对失去孩子时的害怕与恐惧,是提出“离婚“,逃避这些困难还是解决继续向前走;当之前深爱过的男朋友陈烨的再次出现时,顾小影选择了坚持忠贞还是是旧情复燃;管桐-一个“凤凰男”出身的省委办公厅秘书,心里一直存在的不愿承认的自卑,与工作压力与辛酸,为了妻子,他选择牺牲,为爱而牺牲……这一系列的对比,让我们真实地感受了坚守婚姻的不易。

《纪念刘和珍君》读后感1200字


  历史的尘埃纷扬,在时间的河流中沉淀。那些曾经绚烂过的年华,枯萎、凋零,却在天地的帛锦上留下浓重一笔。天地可灭、时间可逝,历史却永存。我们不能忘却历史,忘却就意味着背叛。
  我似乎总在背叛的边缘上来回摇荡,我总是会忘却那些曾经,然后再记忆再忘却。不只是它们不够沉重,抑或我天生就是背叛者,但我却始终忘不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极为温柔、安静的一个人--刘和珍
  我知道她也只在几个月前,在新发地散着油墨香的语文书上,我百无聊赖的随手翻着一些文章,却被这篇普通的文章吸引--《纪念刘和珍君》,鲁迅的,吸引我的是好奇,谁这么大牌能被鲁迅纪念?我就问了同桌:“你知道刘和珍是谁吗?为什么会在鲁迅的文章中以这么隆重的方式出现?”“世上的人多了去了,我记他干嘛?你看不就知道了。”同住就给了我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答案。是啊,看就是了,可能像鲁迅笔下的“阿长”一样,普通的却不被他忘记的人吧!
  我带着好奇的心看了下去,看完后,我却愣住了,周围似乎弥漫着浓重的血腥,这本书似乎也染了血,是谁的血?我似乎看见那么温柔的带着淡然如风的微笑的女子倒在血波之中,她只是一个女子啊!二十四岁花样的年华,却这么香消玉殒了,她还没来得及在人世上享受什么,就这么喋血府门了。她却是死在自己国家的军人手上的,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多么大的悲哀,那些军人拿着人民的供奉,喝人民的血,噬咬着人民的肉,却还拿起枪,攻击自己的人民,这是怎样的人?不,这不是人,是禽兽!她又是怎样面对这样丧心病狂的禽兽却面无惧色!是她太过勇敢,抑或她早已忘却了什么是害怕。


在那个时代害怕是不能存在的东西,也是存在不了的东西!她无法不害怕却又不能害怕!因为害怕不是她能有的东西!因为她是刘和珍!因为她是真正的中国人!
  我震撼于她的勇敢、温柔、对真理的渴求和对学校的责任感,那样非人的世界,阻止不了他对真理的渴求,我不懂她以什么样的心情反抗一位校长!本该那么温柔如水的女子,却有着冰一般的坚韧和不屈,我也不懂她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担心一个开除她、抛弃她的学校,本该憎恨至极的学校,她却始终担忧着,她有着对国家的热爱,对学校的热爱,即使这个学校曾经让她伤心让她失望,她都不曾怨恨过,她也都坦然的面对这一切。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她可以以这么一个平凡而伟大的方式跃然与鲁迅笔下,她是真正的勇士!“真正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鲁迅在文章中给她乃至整个中华民族脊梁的评价。“中国自古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然等于为帝王将相做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失去她是这个时代乃至整个民族的不幸,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精髓在她的身上凝聚,一根傲骨,历经磨难,以那么耀眼的光芒,永留人世!
  她就这么走了,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却留下了这么让人不禁然而涕下的身影,这喋血之殇怎能不使我铭记我们是不该忘却历史,不该忘却前些绚烂而短暂的生命。我们无法铭记历史是因为我们无法体会那些悲壮,而她却以这么柔弱的身躯在世人的脑海里留下史歌在历史的书册中,留下血色的悲哀,她的名字在我脑海中盘亘,在所有人心底留下了沉重的烙印,因为她是--刘和珍!

  历史的尘埃纷扬,在时间的河流中沉淀。那些曾经绚烂过的年华,枯萎、凋零,却在天地的帛锦上留下浓重一笔。天地可灭、时间可逝,历史却永存。我们不能忘却历史,忘却就意味着背叛。
  我似乎总在背叛的边缘上来回摇荡,我总是会忘却那些曾经,然后再记忆再忘却。不只是它们不够沉重,抑或我天生就是背叛者,但我却始终忘不了这样一个人,一个极为温柔、安静的一个人--刘和珍
  我知道她也只在几个月前,在新发地散着油墨香的语文书上,我百无聊赖的随手翻着一些文章,却被这篇普通的文章吸引--《纪念刘和珍君》,鲁迅的,吸引我的是好奇,谁这么大牌能被鲁迅纪念?我就问了同桌:“你知道刘和珍是谁吗?为什么会在鲁迅的文章中以这么隆重的方式出现?”“世上的人多了去了,我记他干嘛?你看不就知道了。”同住就给了我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答案。是啊,看就是了,可能像鲁迅笔下的“阿长”一样,普通的却不被他忘记的人吧!
  我带着好奇的心看了下去,看完后,我却愣住了,周围似乎弥漫着浓重的血腥,这本书似乎也染了血,是谁的血?我似乎看见那么温柔的带着淡然如风的微笑的女子倒在血波之中,她只是一个女子啊!二十四岁花样的年华,却这么香消玉殒了,她还没来得及在人世上享受什么,就这么喋血府门了。她却是死在自己国家的军人手上的,这是多么大的讽刺和多么大的悲哀,那些军人拿着人民的供奉,喝人民的血,噬咬着人民的肉,却还拿起枪,攻击自己的人民,这是怎样的人?不,这不是人,是禽兽!她又是怎样面对这样丧心病狂的禽兽却面无惧色!是她太过勇敢,抑或她早已忘却了什么是害怕。

《设计中的设计》读后感--1200字


在拜读原研哉先生的《设计中的设计》时,每每读到精彩的语句是,便不由的的引发阵阵感慨,也引得我不断地就设计问题进行思考。为了抓住瞬间的灵感,便以随笔的形式记下自己的所感所悟,边读边记录。仅为自己的一点拙见,与大家一同分享交流。
1、【解决社会上多数人共同面临的问题,是设计的本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也就是设计的过程中产生的那种人类能够共同感受的价值观或是精神,以及由此引发的感动,这就是设计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认为设计不仅仅是满足人们实际物质上的需求或是满足投资方的经济利益,其最高的境界是通过设计、或是消费者共同参与设计的过程而让消费者获得一份感动、得到精神上一种收获。例如我曾经看到的一个充气椅子的设计,若是只有中间的一个大椅子也可以满足坐的需求,但是设计师却在与主体的四周连有一些充气小动物的造型,当人坐到主体上时,主体椅子内的气体就会因为挤压的原因通过相连的软管进入到小动物的体内,这些小动物就站起来,这样不乏童趣,为平日枯燥的生活增添一份活力。
2、坂茂与卫生纸
其卫生纸中间的芯是方形的,在抽取卷上取卫生纸时会因为阻力问题而发出咔哒的声音。这种阻力发出的信息和实现的功能便是节约能源。另外在卫生纸的排列上也可以紧密排列而节省空间。由此而见,设计是具有一定的批判性。针对现状所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设计这个媒介阐述自己的观点,或是揭露这个问题,引发使用者的思考。设计也是为社会而服务。就如同一些大师通过自己的招贴设计号召人们热爱自然,尊重生命。
3、佐藤雅彦与出入境章
正是因为对沟通的法则很有心得,又能够在实践中很好的应用,他在许多领域都很活跃。我认为,设计是通过设计品进行的设计师与消费者的心灵的沟通。
出入境章是一个向左或是向右飞行的飞机,这个设计不仅使得出入境手续一目了然,而且给人留下了难忘的惊喜。为这个程式化的手续中增添了一份情趣,从而增加了旅客对这个国家的喜爱。
这个设计就包含一种感动,他的设计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可行且生动的相互沟通的方法。
4、将这些日常用品陌生化,在进一步捕捉到新鲜感进行设计,就是RE-DESIGN。
5、【我曾尝试着从触觉开始,设计各种各样与感觉相关的媒介,进行信息的传达。】
设计可以说是一种设计师思想的信息传达的媒介,所以我们要提供给使用者的感受、想法等可以通过多种感官渠道去传达、从不同的感官去刺激使用者,更加加深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要从综合感觉形成的这一角度出发。
6、【我们应当在适应市场的同时,用心推动消费者的审美意识,争取实现一个具有引导性的设计。】
就是通过我们的设计一步步的提升消费者的审美意识,通俗点说就是提升消费者的品味。
7、【无何有之乡庄子的名言。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正因为容器是空的,才能收藏东西。这样就其拥有的可能性来说,非常丰富。】
我们现在的设计是不断的加上一个个的设计点,不停的做着加法,实质上并没有体会无的内涵与丰富。无更会带个人们以无限想象的可能。
8、【人类的幸福并不是只能在持续增长的经济中找到。我们应该对异国文化、经济、科技等这些因素进行冷静的思考,意识到自身文化的长处所在,争取生成一种成熟文化应该具有的典型气质。不然的话,日本就会成为一个无趣的国家,因为不知道用哪种方式合理运用自己的资源而失去对其他国家的吸引力。这样的日本式肤浅的,会被遗忘的。也许,再创成熟的文化是很必要的。】
一个有内涵的设计就是具有一定的文化背景。若是没有生成一种成熟的文化的典型的气质,那么我们的设计也是无趣的,肤浅的、早晚被时代所淘汰的。作为设计师,应当不断地加深自己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内涵。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