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科学故事100个读后感 > 导航 > 《科学偶然故事》读后感1000字

科学故事100个读后感

《科学偶然故事》读后感1000字。

书虽然是死物,但是可以帮助我们提升自我,丰富我们的生活,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当不同的人在看完作品后,相信也会有对于它的专属心得体会,其实最好的阅读收获,是将心得写成读后感分享给周边的人,写作品的读后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呢?小编特别从网络上整理了《科学偶然故事》读后感1000字,欢迎收藏本网站,继续关注我们的更新!

  《可燃冰》读后感1000字
  闲暇时候,读了《可燃冰》这篇文章。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从这篇文章中还能够了解到,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储量的两倍以上。
  随着对“可燃冰”在能源方面所扮演角色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尽管当前技术还不足以大规模开采,但是利“可燃冰”用作为第四代能源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开采可燃冰,使用可燃冰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可燃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放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化、减压法和注入剂法三种。


“可燃冰”开采的最大难点是保证井底稳定,是甲烷气不泄漏、不引发温室效应。“可燃冰”气藏的最终确定必须通过钻探,其难度比常规海上油气钻探要大得多,一方面是水太深,另一方面由于“可燃冰”遇减压会迅速分解,极易造成井喷。
  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我们现在的能源问题很严峻,幸亏发现了第四代性能源——“可燃冰”,才能看到缓解能源问题的希望,然而这时候的情况并不乐观,以为就我们目前的技术,还不足以去大规模开采“可燃冰”,使用之后又会产生大量温室气体,这些气体对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有很大的“帮助”。将导致全部拿球范围内的冰山、雪山融化速度加快,海平面上升,会淹没许多国家或默写国家的沿海低地城市。此外会导致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自然灾害频发,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都得不到良好的保障,这样有会引发社会危机,威胁全人类的安全。
  然而这些问题最终都指向人类,所以我们得解决它。就我们现在的科学技术,根本没有能力解决。所以我们要以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样不仅能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还可以实现个人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价值。在科学技术推动下,我们就可以获取大量的资源,来维持我们的生存。
  然而科学技术并不能为我们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也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一个公民应做的事,温室效应固然可怕,但并不是无法解决的,如果我们能合理利用能源,不浪费能源,不就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吗?

  《可燃冰》读后感1000字
  闲暇时候,读了《可燃冰》这篇文章。
  “可燃冰”是天然气水合物的俗称,它是水和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在中高压和低温条件下混合时产生的晶体物质,外貌极似冰雪,点火即可燃烧,故称之为“可燃冰”或者“气冰”、“固体瓦斯”。从这篇文章中还能够了解到,可燃冰在自然界的分布非常广泛,世界上已有79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天然气水合物气藏。
  “可燃冰”可视为被高度压缩的天然气资源,每立方米能分解释放出160-180标准立方米的天然气,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及大陆地层中,已探明的“可燃冰”储量已相当于全球传统化石能源储量的两倍以上。
  随着对“可燃冰”在能源方面所扮演角色重要性的认识,人们巴不得它的储量越多越好,尽管当前技术还不足以大规模开采,但是利“可燃冰”用作为第四代能源只是时间问题。然而开采可燃冰,使用可燃冰的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问题。有专家认为,开采这种水合物会给生态造成一系列严重问题。因为可燃冰中存在两种温室气体甲烷和二氧化碳。甲烷是绝大多数“可燃冰”中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一种放应快速|、影响明显的温室气体。作为短期温室气体,甲烷比二氧化碳所产生的温室效应要大得多。
  目前,“可燃冰”的开采方法主要有热激化、减压法和注入剂法三种。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科学偶然故事》之读后感1500字


科学史上,不乏探索真理的先驱,对于他们的功成名就,人们常常视作偶然,这一点,恰恰为《科学偶然故事》所推翻。如果悉心研究本书中取得科学领域巨大突破的研究者,就不难发现,他们无一不是对科学有追求,对探索有信心,对研究有兴趣的人。达观集装箱的发明,是一个深谙运输业的卡车司机20年的念想,最后终于实现;微观显微镜的出世,科学家列文虎克更是潜心多年,一心所求。他们对待科学,具有极度的渴望或是万分的热爱,好比君子求淑女,隐士求桃源。不是蛟龙,但求深渊。当均等的机会摆在所有人面前,抓住的一定是他们。 这条定理变一变形,同样适用于一个国家的氛围。

作者在书中曾叹惋:在某些国家,一项足以轰动学术界的重大发明,发现横空出世以后,居然无人问津。研究者黯然神伤,有的远走高飞如青霉素的发明者弗莱明,携药横跨大西洋,在美国名扬四海;有的始至不渝如打字机的发明者米特霍费尔,虽然足以惊动世人,但是最终没能造就一番伟业。比较起来,当一个国家具有创新精神,毫无疑义将成为科研人员的天堂;当一个国家的学术界自内而外死气沉沉,没人会愿意涉足科学领域。所以诸如爱迪生这样的大发明家,他的头衔一半是属于自己的,一半是属于美国的。我曾经对牛顿的至理名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发出疑问:巨人是谁?这个谜团,正写在书本的封面上,这也不是偶然,因为书本揭晓了谜底:是前人的理论基础。

牛顿处于大发现的时代,其后是以他的理论为基础的工业时代,其前是伽利略等人开启的启蒙时代。他被时代推至峰口浪尖处,能够一飞冲天,的确是继承了前人的衣钵。同理,温度计的改进完善者们,也都是站在伽利略等人的肩膀上。试想,如果没有古人的底蕴和积淀,哪会有社会的进步?这也是作者启示读者们的:好好学习,以前人为榜样。当代中国,不缺乏擅长做题、精通考试的学习机器。显而易见,他们走上社会,不能成为人中龙凤,国家栋梁。究其根本,在于并不了解学习的重要性,为何学习?美国人富兰克林从事电学研究从事电学研究,当记者采访他为何冒生命危险做风筝实验时,他回答说:为了美国。书目中一则西方传教士发现大熊猫的故事,原来我还很纳闷这算什么科学,凭什么收入书中?但现在我大概明白了,西方人对大熊猫发现猎杀,正是对中国的发现猎杀,因为的沦丧,我们的熊猫被外国人命名。作为中华儿女,肩负振兴科学,复兴中华的使命,有了这种时代危机感,有了投身学习的理由,科研也就有了巨大的内在动力,这是国家的力量赐予科学人员披荆斩棘的勇气,可见科学没有偶然。

一遍又一遍地阅读《科学偶然故事》,我越发感受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当第一次阅读,我还只是被作者语言的妙笔生花和81个小故事的趣味横生所吸引,然而时至今日,我终于明白作者用偶然跟我开了一个玩笑。如今的我感觉到一股神秘的召唤--一种既熟悉又陌生,使人不禁好奇的、权威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从今日起,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吧,你已经发现了科学的真谛。《科学偶然故事》简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每一位读者脑中播下科学的种子,总有一天,会长成一朵瑰丽的奇葩。

《科学机遇故事》读后感1000字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
  科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过去,这个词语似乎刻意的保存着自己的神秘感,让我始终无法解答。
  我想,科学一定是一个庄重而有肃穆的词汇。就好像那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也有可能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这些无疑都是科学,但又似乎不是科学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让人想抓住。我开始翻《时间简史》,这本字里行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成句段却让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书,生生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我一页一页地浏览百科全书,想从中抓住科学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近,它又像个个小姑娘般跑远了……
  都说喜欢源于好奇,在无数次的追问与探索中,我渐渐迷恋上了“科学”这个字眼,以及它背后无垠的浩瀚。我看科学,离我那么遥远,可有时又觉得,它离我好近。
  夜晚,我常独自仰望星空,想象着亿万光年外,那一颗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么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么小一样。众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径围绕着太阳转动,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在宇宙中,不过尘埃一粒;众所周知,物质由无数个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原子核高度转动。


我想,那些星球,那些电子,是多么的相似!同样是渺小的,但都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连运动方式都那么相似。那么,我可不可以大胆的假设,整个宇宙,不过是一个原子的内部,那些星球,不过是类似电子的物质,而我们的社会,社会中的人类,不过是一些更小的单位;反过来讲,构成我们的世界,甚至我们身体的物质,是不是也包含了一个宇宙,其中有更小的生物在自由生活着,在写作业,上班,生老病死,或者在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思考着与我一样的问题…也许真的,有宇宙中的宇宙,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一个套着一个,环环相扣,生生不息。好吧,这也许是异想天开,更可能是痴人说梦,但一切皆有可能不是吗,想象力也可如这宇宙一般浩大不是吗?很难想像,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着微小的物质,而我们自己,也如尘埃一样,是另一个世界研究的对象。希望有一天,我的想法能得到证实,或者推翻。
  从一片星空,我便能联想许多,这样的思维过程是多么的酣畅淋漓!人类果然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科学是什么,也许就是一个思考,到验证,到解决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更了解科学,对其的热爱又添几分。
  初三的时候,我学习了杠杆原理。一开始觉得很没意思,几根棒子翘来翘去,实在乏善可陈。老师不厌其烦的反复强调,F越大,相应的力臂就越小,反之则越大。我一边啃着作业一边神游太虚,感叹着学习的趣味性与枯燥性。不知哪一刻灵光一现,我感到,学习与杠杆原理,似乎有异曲同工之妙。F好比学习时下的功夫,对应力臂便是完全掌握需要的时间。你越努力的学习,相对的,所花的时间也就越少,换而言之,完全掌握一个知识的速度也就越快;反之,若消极怠工,看似省力,花费的时间却更长。省力,便不省距离,只有费力,才能省距离,杠杆如此,学习亦如此。不管怎样,总是不能省功,心力时间的多少,端看你如何安排。
  我想,自然科学,到人文科学,甚至是哲学道理之间,总有一座桥梁。挖掘这座桥梁的过程,也是探索科学的过程吧。我越来越喜欢这样思考,将文理联系起来,将理性与感性结合,独自的,悠悠的思考。至此,我发现,我对科学到了爱不释手的地步。
  再后来,我总能时时在生活中发现科学的笑靥。我再不用死啃公式概念,不用刻意翻阅名片著作,科学就在你我身边,等着你我发现。我读的,是世界社会这本大书,每时每刻点点滴滴的心得体会,或是一个小小的灵感,都是我的阅读体验。当然,这是一本深刻且复杂的书,我读了十多年,不过是它的扉页。


  是的,我爱探索,爱思考,爱科学。
  科学在哪里?不仅是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不仅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不仅是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而应该在…
  ——你的脚下,我的枕边。

  《时间简史》读后感1000字
  科学在哪里?
  这个问题我从小就苦苦思索,十多年过去,这个词语似乎刻意的保存着自己的神秘感,让我始终无法解答。
  我想,科学一定是一个庄重而有肃穆的词汇。就好像那实验室中科学家们捣鼓的瓶瓶罐罐,抑或是宇宙飞船升天时电脑显示器上一连串的数字,也有可能是当年比萨斜塔上抛下的一个小球……这些无疑都是科学,但又似乎不是科学本身。
  越得不到的,就越让人想抓住。我开始翻《时间简史》,这本字里行间每个字我都认识但连成句段却让我丈二摸不着头脑的书,生生让我感到自己的渺小与无力;我一页一页地浏览百科全书,想从中抓住科学的影子,可每次我一靠近,它又像个个小姑娘般跑远了……
  都说喜欢源于好奇,在无数次的追问与探索中,我渐渐迷恋上了“科学”这个字眼,以及它背后无垠的浩瀚。我看科学,离我那么遥远,可有时又觉得,它离我好近。
  夜晚,我常独自仰望星空,想象着亿万光年外,那一颗小小的寂寞的星球。它在我眼中那么小,正如地球在宇宙中那么小一样。众所周知,地球,以及火星、水星等等,都以一定的速度一定的路径围绕着太阳转动,日日,月月,年年,那些星球在宇宙中,不过沧海一粟,人类在宇宙中,不过尘埃一粒;众所周知,物质由无数个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核与电子构成,电子按一定的轨道绕着原子核高度转动。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1000字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1000字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璀璨的翩翩起舞。但是时间会随着我们的舞姿慢慢流逝,科学与哲学则会一代又一代的延续。
  苏菲的世界曾这样写道:“当人们安于沉睡在兔毛时,哲学家总是攀在兔毛顶端,向下大喊‘你们快看’而人们只是一笑:‘这群捣蛋鬼。’”我想,哲学与科学是分不开的,那么多的科学家同样也是哲学家。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诠释着科学这门深奥的学术。现在的我读了《科学哲理故事》,我才知道原来科学家也是有血有肉的,我似乎与他们拉近了距离。也许,我未曾和他们离远过。
  华罗庚厚薄法让我不禁肃然,这是何等奇特的思维啊。在菜油灯的摇曳下,我的眼前勾勒出你那消瘦的背影,衣衫褴褛,无不显示你的贫穷。反复使用的草稿纸,上面密密密密麻麻,只因你穷,买不起。到处飞舞的蚊子,无不叫嚣着,你的血喂饱了它们。放眼望去,家徒四壁,连这所谓的家似乎都摇摇欲坠。殊不知,在这样一个破旧的竹楼里孕育着如此伟大的数学家。
  安德列·柯尔莫哥洛夫在5,6岁时就独自发现奇数与平方的关系,而这个年龄的大多数孩子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打瞌睡呢。善于思考的他在大学里就名扬四方,但他并不傲气,仍然认真听课。在大一的时候,他竟反驳了老师的一个假设,这是何等的智慧,又是何等的思维。但他绝对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酷爱体育锻炼,被人们称为“户外数学家”在鸟语花香的春天,他常常穿着短裤和滑雪鞋,连续四小时在外锻炼。这是,连常人都难以做到的。


更令人惊讶的是在他70岁生日庆祝会期间,组织了一次滑雪旅行,他穿着短裤,光着膀子,遥遥领先!
  玛利亚也就是著名的居里夫人16岁时到一户贵族家族教书,挣钱去上大学。但是,“哪个少女不怀春?哪个男子不钟情?”还是颗少女心的她与贵族里的长子卡西米尔相恋了。2年后,他们计划结婚,当然,如果他们结了婚,玛利亚就不可能读大学去了。因为门不当户不对的,他们被分开了。玛利亚悲痛万分,竟然起了“同尘世告别”的念头。但她有颗顽强的内心,她的内心无不告诫着自己要坚强。于是,她将自己的这份悲痛转变为教育贫穷孩子,以及独自一人去巴黎求学。在知识的海洋中她忘记自我,忘记悲痛。这是何等的高尚,何等的让人敬佩啊。而在这“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谁会愿意付出呢,大多数的人们只会各扫门前雪。而如今的少女们失恋就动不动自杀,她们可想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呢。后来,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比起我们,他们的生活似乎和我们没有什么不同,只是,比我们环境更艰苦些。她们一样有自己的喜好,一样有着对爱的向往。但是他们有自己的信念,有自己的坚定,有自己的使命。让我想起席慕容曾说:“每一条走过的路都有不得不这样跋涉的理由,每一条要走下去的路也有不得不这样选择的方向。”而真正的勇敢不是为某件事壮烈的死去,而是为某件事卑贱的活着。我们喜欢无病呻吟,而他们将痛苦转化为力量,投身于科学当中。
  我想,“子非花,焉知花之乐。”

  《科学哲理故事》读后感1000字
  在人生的舞台上,我们璀璨的翩翩起舞。但是时间会随着我们的舞姿慢慢流逝,科学与哲学则会一代又一代的延续。
  苏菲的世界曾这样写道:“当人们安于沉睡在兔毛时,哲学家总是攀在兔毛顶端,向下大喊‘你们快看’而人们只是一笑:‘这群捣蛋鬼。’”我想,哲学与科学是分不开的,那么多的科学家同样也是哲学家。一句句富有哲理的话来诠释着科学这门深奥的学术。现在的我读了《科学哲理故事》,我才知道原来科学家也是有血有肉的,我似乎与他们拉近了距离。也许,我未曾和他们离远过。
  华罗庚厚薄法让我不禁肃然,这是何等奇特的思维啊。在菜油灯的摇曳下,我的眼前勾勒出你那消瘦的背影,衣衫褴褛,无不显示你的贫穷。反复使用的草稿纸,上面密密密密麻麻,只因你穷,买不起。到处飞舞的蚊子,无不叫嚣着,你的血喂饱了它们。放眼望去,家徒四壁,连这所谓的家似乎都摇摇欲坠。殊不知,在这样一个破旧的竹楼里孕育着如此伟大的数学家。
  安德列·柯尔莫哥洛夫在5,6岁时就独自发现奇数与平方的关系,而这个年龄的大多数孩子还不知道在哪个角落里打瞌睡呢。善于思考的他在大学里就名扬四方,但他并不傲气,仍然认真听课。在大一的时候,他竟反驳了老师的一个假设,这是何等的智慧,又是何等的思维。但他绝对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他酷爱体育锻炼,被人们称为“户外数学家”在鸟语花香的春天,他常常穿着短裤和滑雪鞋,连续四小时在外锻炼。这是,连常人都难以做到的。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