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游戏风吹草动活动总结 > 导航 >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游戏风吹草动活动总结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

“活到老学到老”,可见读书是我们一辈子的事。人类的进步,都是与读书相伴而行的。人们在阅读了一篇书籍后都会有自己的收获和体会,趁着自己的感触 ,最适合写一篇作品的读书笔记了!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作品的读后感呢?小编特别编辑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赏析”,供你阅读参考,并请收藏本页面!

白居易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风格平易清新,语言质朴自然,具有独特的艺术特点,《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诗的开始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写出了原上野草秋枯春荣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用绵绵不尽的春草比喻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的境界。

细细品味这首古诗,它更像是一首励志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已成为千古名句,寓意一种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斗争精神,这种精神在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中更具有积极意义。2008年5月12日举世震惊的汶川大地震发生了,顷刻间山崩地裂,屋倒楼塌,无数条鲜活的生命被夺走,面对大灾难,我们的人民没有被吓倒,一方有难,八方相助,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向灾区伸出了援助之手,一条条道路被开通,一间间活动板房建起来,一批批学生重新走进了课堂,一面面五星红旗又飘扬在灾区的上空,我们深信中国人民是压不垮的,就像诗中的野草一样,有着顽强的生命力,等待春天来临,展现在我们眼前的依然是一派繁荣茂盛的景象,我们有理由相信不久的将来,一个美丽的新汶川会出现在我们眼前。

没有经历过苦难洗礼的生命是幸运的,也是脆弱的,透过灾难,你会发现,人性的坚韧、顽强和宽厚是来自于苦难的另一种恩赐,让我们明白了生命的真谛,收获面对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f132.COM更多读后感延伸阅读

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


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一)

这几天我在读李英儒先生的作品【野火春风斗古城】这是一部描写抗日英雄人物的对话和斗争的小说。

李英儒先生的作品【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主人公是杨晓东。他的主有内容写:以杨晓东为主线的内线抗日力量,木门金环、银环、韩家兄弟们都协助杨晓东与河北省会保定的隐蔽战线上的日本侵略者和伪军们斗智斗勇的故事。

【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杨晓东英勇出色的完成任务,在敌人的刑具前宁死不屈,体现了杨晓东的英勇、智慧、负责、良好的指挥能力和坚强的意志。在我看来,一个把机智和勇敢运用自如的人才才是一个完美的人。杨晓东就是如此,每次遇到困难时,都会机智勇敢﹑沉着冷静的面对。

梁队长也是一个英雄好汉,有一次,他刚刚在监狱里受完酷刑被杨晓东劫狱救出来,身上随即又中两一槍一,但他还能远远的射中总司令员高大成的马。他忍着剧痛,一槍一法还这么准,真是神一槍一手啊!

我是一个不珍惜一党一用血与肉换来和平的人。当我依偎在父母温暖的怀中,整日无忧无虑,我知道了我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在幼年的时候,沉静在老师的淳淳教导下,学习知识,我知道了我的幸福是谁换来的。但每当电视上放共产一党一与敌人作殊死搏斗时,我都不以为然,认为只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当我读【野火春风斗古城】时,我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内心深处充满了涅磐般的圣洁,他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丰厚而且深邃的一精一神财富,不仅仅是始终闪耀着奕奕光芒的一爱一国主义,更是一个更古不变的话题。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中也生活着一群同【野火春风斗古城】中的主人公杨晓东,为了一党一的事业,为了祖国的繁荣,毫不计较个人得失,随时准备付出自己的一切,留下了可歌可泣事迹的英雄们。

当我们聚在一起,我们就是整个星空;当我们凝在一起,我们就是一道闪电;当我们站起来,我们就是构建共和国大厦的基石。新世纪的曙光已照拂我们的面颊,让我们挽起手来,共同为祖国的明天而奋斗。

玖了这本书,我知道了做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不害怕困难,才能把事做好。我想,我们现在的好生活都是这些革命烈士用血换来的,我们要好好珍惜每一寸土地,不能辜负这些革命烈士的期望。

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二)

【野火春风斗古城】以生动的笔触,曲折的情节,记叙了中国共产一党一派杨晓东同志深入敌后,许多与他在同一战线的地下工作者,一爱一国人士一同奋力抗战,一团一结群众,一同分化瓦解伪军,打击日寇,最终通过不懈的努力与坚持完成任务的故事。

在本剧中,正反两面人物的激烈斗争惊心动魄。伪军司令高大成、伪省长吴赞东等人的一陰一谋暗算、勾结反动势力的行为令人唾弃,而杨晓东、金环、银环、韩燕来以及其妹妹的行动都使我感动,他们为了国家,为了人民,不惜深入敌后,像做贼一般潜伏着,只为了迎接那最后的胜利。从中我不由得怀念起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中艰苦的斗争。

杨晓东被捕后,高大成与范大昌把晓冬接到宴乐园给他压惊,妄图制造晓冬投降的舆论。但没想到杨晓东竟在宴会上无情嘲弄和揭露敌人的罪恶,踢翻桌子,大闹宴乐园。敌人软的一招失败了,就把晓冬带到早已捕到的杨老太太的牢房,妄图以母子之情一动摇晓冬的意志。杨一妈一一妈一识破敌人的诡计,勇敢地跳楼自一杀。杨晓冬悲愤之余,决心以母亲为榜样,同敌人斗争到底。这是最令我感动的,杨老太太为了不让晓东因她而犹豫,不惜跳楼自尽,以身殉国,为的就是让晓东了无牵挂。

绝另一情节使我感动的莫过于金环的遗书,金环一性一格泼辣倔强,日常生活中,你有一丝缺点,她都会毫不留情的挖苦你一番。然而一到危机关头,她真是你的亲人一般,宁愿自己露天住也要给你腾出屋子,自己饿肚子也要给你吃饱。在与敌人抗争时,她英勇顽强。金环的遗书中,那段深度的思想令我震撼:敌人不是草包,他们能做到的事太多了。他们能敲碎我的牙齿,能割掉我的舌头,甚至能剖腹摘出我的心肝;但他们只有一条不能,不能从我的嘴里得出他们所需要的话!

没有半点的疑虑、惋惜,有的只是视死如归的决心和英勇气概!一名女子因为信念而变得如此坚强,看到这,我肃然起敬!

【野火春风斗古城】,它道出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宣言,那不是虚无的口号,而是应由历史见证的雄伟憧憬和蓝图!

在被日寇伪军这一类的野火映得绯红的日子里,春风我们伟大的共产一党一已经抵达,抵达这历史沧桑的古城,让我们一同注视着,中国正崛起!

野火春风斗古城读后感(三)

【野火春风斗古城】这部影片把共产一党一比喻如沐的春风,把敌人比作野火凶焰,讲述的是地下一党一的一名政委杨晓东深入敌后,分化瓦解伪军、打击日寇的故事。

其中一幅情景时常浮现在我脑海中,有一次,杨晓东和他的母亲因为高自萍的出卖被日军抓起来了。日本人想利用亲情使杨政委招供。当日本人让他们见面时,母子二人都不由自主地流下了眼泪。日本人说:儿子的罪母亲受,倒替着受,杨政委你还不招供吗?这时,杨政委泪流满面,伤心地对母亲说:一娘一,我对不起您,我是一名共产一党一员,必须要对得起一党一,对得起人民,您养育了我这么多年,不但没有回报,还被我牵连了。母亲深情地望着他说:孩子,有您这句话就够了。话音刚落,母亲已经坠楼身亡了。

杨政委面对这件事都没有丝毫顾虑,他选择了一党一和人民,他不一爱一母亲吗?不可能。母亲养育了他这么多年,哪有不一爱一母亲的道理,但母亲和他一样,他们在乎的不是个人的安危,而是整个国家的兴亡。母亲曾告诉过他,让他把对母亲的孝心变成对人民安危的关心,他做到了。

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少人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我们努力学习。我们中华民族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断洗涤自身,战胜艰难险阻,积累着日月一精一华,奔向那更加光辉灿烂的前程,这正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所骄傲的。当然,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在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的时候,要大胆吸收文明的一切成果,不断熔铸和培植更符合时代潮流的民族一精一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现在的少年应如何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呢?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成千上万掌握丰富科学文化知识的人报效祖国。因此,我必须立足当前,展望未来,把强烈的一爱一国热情化为实际行动,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堂课,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进一步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一爱一国主义传统吧!用我们的双肩担当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吧!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一)

最近,读了季羡林先生的【赋得永久的悔】一文,感受颇深。这篇文章是季先生在他望九之年写给母亲的。季先生是一位过早地失去母亲而终身怀有风木之悲的人,他6岁就离开了母亲,不记得母亲的笑容。文中回忆了他小时候生活的艰辛,食物匮乏,想方设法寻找吃的东西而母亲则终日吃黄的食物的情节,令人心酸。全文渗透了母亲对孩子的至亲至一爱一,通篇情意刺骨,无限凄切。季先生把他对母亲的深情和歉意寓于质朴的语言之中,自始至终倾注了一个情字,读后让人不能不为之动容。现节选文章的最后两段与大家一起分享:

我在母亲身边只呆到6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我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一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像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日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告诉我说:你一娘一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不回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单的一句话里饱含一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母亲不知有多少日日夜夜,眼望远方,盼望自己的儿子回来啊!然而这个儿子始终没有归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驹于这个情况,我最初懵懵懂懂,理解得并不深刻。到了上高中的时候,自己大了几岁,逐渐理解了,但是自己寄人篱下,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怎奈无法实现,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了工作,立即迎养母亲,然而没有等到我大学毕业,母亲就离开我走了,永远永远地走了。古人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正应在我身上。我不忍想像母亲临终思念一爱一子的情况,一想到,我就会心肝俱裂,眼泪盈眶。当我从北平赶回济南,又从济南赶回清平奔丧的时候,看到了母亲的棺材,看到了那简陋的屋子,我真想一头撞死在棺材上,随母亲于地下。我后悔,我真后悔,我千不该万不该离开了母亲。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

这就是我的永久的悔。

【赋得永久的悔】,如泣如诉。这是一份平平常常的人生菜单,季先生到了耄耋之年感叹自己的人生,这是季先生心灵的晾晒,值得我们深思。母亲的伟大在于母一爱一,母一爱一的伟大在于无私。母亲为了孩子可以舍得一切,忍受一切,充当一切。那么,作为儿女应该怎样回报母亲呢?读完这篇文章,我最深的感慨是,我们应该趁着自己的母亲还健在,赶紧补上这一堂人生之课,不要因为自己的怠慢和疏忽酿成一人间悲剧,时间不等人呀!正象季老先生所讲的,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比起伟大的母亲又算得了什么!是啊,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人生固然重要,但与伟大的母一爱一和母亲的无私相比,又算得了什么。季先生的感受刻骨铭心!永久的悔实则是无尽的一爱一。我们可能不曾有季先生那样的悔,但愿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要像季老先生那样,纵使悔痛一生,也唤不回望眼欲穿的那位母亲的生命。在母亲过世后抚棺大哭时,恨不能随母亲而地下,然后再为永久的悔写什么赋。我希望我们大家都有颗清清明明的心,不要有这样永久的悔。让我们理解和关一爱一自己的母亲吧!伟大的母一爱一是一盏不灭的灯。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二)

在【大众日报】上看到季羡林的文章【赋得永久的悔】,季老对母亲的情,那种一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一样痛彻了我的心扉。季老去世后,他的骨灰的三分之一与父母以及妻子合葬在一起,实现了他的生前遗愿回到母亲身边。

我的父亲去世三年多了。子女永远欠父母的,永远报答不完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父亲是一位老实巴交、沉默寡言的农民。小时因为家贫没有上学,他说:中国的字我识一半,我就认识中字。因为从小不识肉味,后来酷一爱一吃肥肉,直至患脑血栓去世。

父亲家里很穷,直到三十多岁仍然没有娶上媳妇。36岁那年,18岁的母亲和姥姥一家逃荒从百里外来到父亲的村庄。当年恰筷父亲家里收成好一些,一奶一一奶一收留了母亲一大家子。姥姥带领子女要走时,母亲留了下来,嫁给了父亲,来年年后生下了我。几年后两个弟弟相继出生。

父亲为了生计,除了在地里辛勤耕作外,靠打短工挣点儿辛苦钱。修水库时扛方土,给人家脱土胚,什么脏活累活都干。他还卖过炒花生,煮下猪下水,卖甘蔗、蒜,种菜卖菜,什么都干。即使这样,我家的日子仍然很穷。

我大学毕业后到济南上班,离家远了,近300公里。从我成家到父亲去世10年的时间,父亲一次都没到我家来过,不知道我家的大门朝哪开。他永远也来不了了。

父亲患脑血栓好几年,每年输液扩充一血管。那天中午他煮了面条,想吃完面条到县城澡塘洗个澡。把锅从东屋端到北屋,刚跨进北屋的门就摔倒了,以后再也没有起来。

弟弟给我打了电话,我请了假赶紧赶了回去。我说带父亲到县城住院,母亲说还要花钱,还要人照顾,离家又远,弟弟他们又穷,又没时间,即使好了也起不来床,到时还得母亲照顾,母亲身一体不好,病很多,也照顾不了。

我在家呆了10天,两个姑姑也来了,10天的时间也没照顾多少,只是给父亲喂喂饭,后来因为单位有事回去了。几天后的中午弟弟打电话说父亲去世了。又请假回家奔丧。

父亲患脑血栓期间是不应该吃肥肉的,但他非常想吃,宁愿得病也要吃。我也没有办法,只好依他,每次回去偷偷给他些钱,他都买了肉吃。

因为母亲说了自己多病不能照顾父亲的话,自父亲去世我一直怨恨母亲。

公公每年冬天到我家来住,夏天去一爱一人的弟弟家。父亲去世那年春天,公公走后,我收拾他的房间,洗床单枕套,给他刷鞋,这些活我是不情愿做也得做的。想到了母亲给父亲刷鞋。父亲一生不知道穿坏过多少双鞋,母亲给父亲做过多少双鞋,刷过多少双鞋。而我这个做女儿的,又照顾过父亲多少?这么多年,还不是母亲在照顾。想到这些,我心中对母亲的怨恨便释然了。

父亲的一生是贫苦的,没有享过什么福。如果有来生,我仍想做父亲的女儿,好好孝敬我的父亲。

赋得永久的悔读后感(三)

读万卷书且行万里路

淳朴恬澹,本色天然

外表平易,秀色内涵

这些词句来概括季老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原本读这本书,信手拣来,纯属偶然,但现在却是欣然。原因自不必多说,尽(浸)在书中了。

季老的阅历已不能用丰富二字形容,但他能持着谦虚待人的本一性一,在大家中委实不多。也许正是清楚了自己的优劣,所以有感而发的谦虚是真诚的,绝不是虚妄的。

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季羡林正是经历了这样苦涩的童年。诚如季老所言,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家境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此情此景,与我们相比,真不可同日而语六岁那年,背井离乡,成为季老一生中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叔父对他望子成龙,教育十分严格。季老也正是从此刻起开启了他漫长的求学生涯

季老虽已耄耋之年,写起文章来仍像孩子们般生动、活泼。比方,在夜课后,在黑暗中,走过一片种满了芍药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药花同绿色的叶子化成了一个颜色,清香似乎扑入鼻宫。季老戏称,学习英文总同美丽的芍药花联在一起,留在脑海,成为美丽的回忆。

关于拖一尸一,季老也描写得惟妙惟肖。据说,这是当时清华的一个特色。新生在报到前必须先到体育馆,旧生好事者列队对新生进行拖一尸一。几个彪形大汉把新生的两手、两脚抓住,举了起来,在空中摇晃几次,然后抛到垫子上,这就算完成了手续,颇有点像【水浒传】上提到的杀威棒。想想,我们报到是去的也是体育馆,只是没受到这样的礼遇。其实,这只不过是旧生对新伙伴开一点玩笑,充满了友情的。

季老就是如此赋有生活感,此外,他的处事原则、清醒自知、民族意识也毫不逊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季老躬行着。他心头有拂拭不掉的科钦人民的一颦一笑,有火焰山的热烈奇异,也丝毫不缺少哥廷根般的点点怀念、感激。体验天雨曼陀罗,分享山中逸趣,来到虎门炮台,一笔点出民族的脊梁: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他不以瓦尔德施密特的评价而沮丧,也决不由于中村元教授的夸奖而发昏。他认识到翻译工作的价值,也清醒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他甚至可以对垂垂老矣的瓦尔德施密特教授说出善意的谎言,真心却又不虚伪。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般成熟,一个百变的季羡林。一个时代的骄子。

书名用永久的悔,那么季老永久的悔又是什么呢!季老说,这是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的悔,这永久的悔片刻没有离开过他的心,即:不该离开故乡,不该离开母亲。

是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即使她一个字也不识,即使整天吃红的季老如是说。对他自己,也对我们。

《野火集》读书笔记


1、我是个浪迹天涯的人,但是深切地知道,即使穿着凉鞋的脚踏在土耳其的石板路上,别人问客从哪里来时,我只有一个答案:不是湖南,不是纽约,不是慕尼黑。家,可以暂时挥别,可以离弃,可以忘怀,但家,永远还是那么一个。四十年后的台湾,有想走而走不掉的人,有可以走而不走的人,也有一心一意在这今生今世的人。不管哪一种,只要他把这里当家,心甘情愿的也罢,迫不得已也罢只要他把这里当家,这个地方就会受到关爱、耕耘、培养。

2、爱国要以爱人民也就是你和我和街头卖蚵仔煎的老头为出发点,政府为人民所雇用,做得好则留,做不好则解聘换人,根本无所谓爱不爱。

3、有一天搭计程车,跳过马路上一个大坑,受惊之余,这个嚼槟榔的司机往窗外狠狠吐了一口痰,骂了一句:操国民党!

这个司机完全错了!他可以操养工出,可以操市政府,但路上一个坑,与国民党这个政党何干?他的咒骂完全不公平。可是,或许有一个可能的解释:他骂党,因为他不知道政府哪一个部门负责哪一桩事,路上有坑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找谁负责;换句话说,当他要争权利的时候(譬如行路无坑的权利),他并不知道有什么管道可循。

我们要的是敢于面对现实、接受挑战,勇于负责的政府,但是要促成这样的政府,我们更需要有批判能力、有主动精神、有理性的人民。归根究底,实在是一句老生常谈:几流的人民就配几流的政府。

4、真正有信心的人不怕暴露自己的缺点,更不忌讳承认启己的丑陋。试图遮掩粉饰才真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5、在这个时代,我慢慢的发现,静下来认真的读一本书是有多么的困难。电子产品似乎已经取代了一切,成为了我们唯一的消遣。它们可以轻松的的让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一切资料,可是我慢慢的发现,找到的太多,感兴趣的太多,顿时我慌了手脚,之后便只剩下发呆。也许,不要求得到的太多才会得到自己想要的。

6、这一代应该对上一代充满感恩之情。这垂垂老去的所谓上一代,曾经在兵荒马乱之中紧紧搂着怀抱里熟睡的婴儿,曾经饿着肚子带孩子去付医药费,曾经推着脚踏车沿路喊机器馒头,让孩子缴学费,后来又曾经把薄薄一叠退休金换取儿女留学的机票。这个上一代,把自己躺下来铺成砖块让我们这一代昂首阔步地踩过去,衣食温暖的安定是上一代咬紧牙根拼了命才达到的终点,对这一代,那却实个稀松平常的起点,感恩,当然应该。

可是,这一代的大声嚷嚷并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他已经有了衣食温暖的福,现在大声嚷嚷,追求的是另一种福,更高层次的福:民主、自由、人权......。衣食温暖的安定只是基本的出发点,这一代当然不能以此满足;上一代如果认为这一代吃饱了、打个嗝,就该在安定中睡个午觉,那就太天真了。食物够吃了,开始追求烹饪的精致;衣服够穿了,开始求设计的美好;社会安定了,开始要求有所作为。物质丰富与环境的安定都只是社会要进步的基础条件而已。上一代奠定了这么一个基础,这一代或许就能建立一个开放自由、公理伸张的社会,作为下一代的基础;而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下一代继续大声嚷嚷,或许我们就有了真正伟大的思想家、艺术家、政治家

7、《精神崩溃的老鼠》:一个人,也只不过是只有可能精神崩溃的老鼠。人生的每个阶段里都有看似不可解的难题时时强迫他作抉择:考试失败了,爱人变心了,婚姻破裂了,工作失去了。每一个难题都需要一个解决的办法。究竟乳酪在左边还是右边?不管在左在右,当一个人不再能以新的方式来应付新的情况,当他不计后果的,根本拒绝改变自己的时候,他就是一只弄拧了的老鼠;精神的阶梯只是自然的结局。

8、心里知道在我跟某cu说,我相信我们社会民主化不断扩大,法制在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底气是多么的不足。一来,沉迷于小清新情怀疏于关注时事发展。二来,腹内墨水稀缺更无什么独特的见解,从众地喊句口号感觉好像没那么突兀。

人总是不喜欢承认自己的浅薄,不懂却想装懂。明知没理,却还要像白话说的死鸡撑撑饭盖。反驳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大可搬出庄子逍遥无为那套来忽悠。被冠名不会闹事的一代也可甩出经济人那套值得不值得去辨证。这样说来,又未免太断章取义了。避讳或遮盖都是自欺,自欺意味信心不够可这似乎不是我一个人的信心不足。

当问及辛亥革命是哪一年或许还需要查*,而大S和汪小菲哪一年结婚却可以脱口而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快餐文化娱乐不断充斥每天的生活,易得的却广泛传播。点开网页,最抓眼球的往往是那些带图的八卦小道消息。对大学生们的沉默没独立思考,可以冠冕堂皇地抱怨这是大环境的影响、这是媒体的导向、这是应试教育的结果。

is it none of my business? it is none of my business. 对于事情的表态,就英文来看,外国人个性会更鲜明。不像我们,态度要暧昧到最后一个标点符号。不关我的事?不关我的事!在这样一个奉行中庸之道的群体里,不置可否地辩证有时候是王道,有时候看来却是多么的无奈和懦弱。对于一部禁片,很多人会翻箱倒柜地找到种子资源去下载观看。对于一本禁书,也有许多人会私底传阅交流。对于一项禁令,还是会有人提出异议争取更广的自由。这一撮人有着特立独行的想法和处事方式,但如果他们的这些言论思想只是对某些名家的总结和提取概要,那么也将难以成为中流砥柱。更何况还有沉默的大多数。

定论都不是永恒的,在某些特定的时段里,总在变化。心中还是愿意相信青年一代在沉淀正在等待。作为第一个捅破窗纱的人毕竟要有勇气,而选择敲碎玻璃的人带来的也不仅只是一声巨响后的震动。

9、人生匆促得可怕 ,忙着去改个社会,我就失去了享受生活的时间。大部分的时候,我宁可和孤独的梭罗一样,去看云、看山、看田里的水牛与鹭鸶。不过,我们不做大人物,总可以做个有一点用的小人物吧?一个渺小的个人,如你,如我,还是可以发光发热。过程会很困难,没错;有些人会被牺牲,没错。可是,在你没有亲身试过之前,你不能说不可能!在你没有努力奋斗过以前,你也不能谈无力感。

10、所谓慎思明辨、格物致知、打破砂锅指的都是同一原则:对真相、真理的全心全意地追求;学问由此而来。

11、你是谁?凭什么你就做沉默的大众,等着少数人努力了,甚至牺牲了,你再去享受他们的成果?你在买着消费者团体认可的食品,当初这些人投告无路的时候,你是在一旁观望?嘲笑?还是漠不关心?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