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大班社会教案我也爱妈妈 > 导航 > 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

大班社会教案我也爱妈妈

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

人们把所有丰富的经历以及学习的知识都总结在了书里,等待我们去领悟。纵观世界上的伟大人物,他们无不是书籍的爱好者,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作品心得更好的记录下来呢?经过收集,小编为您献上在爱中行走——我也《德兰修女传》,欢迎大家阅读收藏,分享给身边的人!

沉默的果实是祈祷,祈祷的果实是信仰,信仰的果实是仁爱,仁爱的果实是服务,服务的果实是和平。

题记

在我读完最后一行字后,我轻轻得合上书。但是我却呆呆得坐在椅子上,很久很久都不能从书中回到现实生活中来。脑海里总是会浮现出那些骨瘦如柴的人们,那些无私奉献的修女和那个令人尊敬的姆姆。无论是印度的贫穷,还是德兰姆姆和修女们对穷人的爱,都令我无法相信。但是,我又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个地方:那儿的人没有家,没有钱,甚至连食物都没有,他们唯一的生活来源仅仅是一堆垃圾。虽然那儿贫穷,但是那儿仍然充满着爱。我也不得不相信世界上还有那么一群人:他们爱穷人,他们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他们不求回报,他们过着和穷人一样贫穷的生活,但他们很快乐。书中描写的,是我未曾了解的世界贫穷,但充满爱。

当我第一次拿到书的时候,着实被封面上的人给吓了一跳。那是一个瘦小的、年迈的、甚至有些丑陋的老人。但在我读完后,当那个封面中的老人重新出现在我的视野里时,我觉得她已经变了。她眉宇间流露出来的那种无止境的慈祥,她脸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里散发出来的爱的光芒,她那双不知拯救过多少人的手和那条洁白的廉价的代表她身份的修女服。她不再瘦小,不再年迈,不再丑陋,她是伟大的。她就像拯救世界的奥特曼一样,但她用的不是暴力,而是爱。她用爱感动着世界,用爱拯救着世界。

德兰姆姆出生在一个幸福的家庭,父母给她取名为:龚莎。在阿尔巴尼亚语言里,龚莎就是花朵的意思。龚莎小时候就很有爱心,她看见穷人在排队领取面包,就问开药店的爸爸:爸爸,你那里有只好贫穷的药吗?看!我们的姆姆多么伟大。她那时只是个学龄前的儿童,她就懂得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

而我呢?在我还是个学龄前的儿童时,我在干什么?我还躲在父母的身后,向他们要着糖果,要着玩具,甚至还和别的小朋友抢零食。那个时候的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饿,什么叫苦。父母把我当成掌上明珠,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生怕我哪碰伤了,哪摔疼了。那时的我只会说:爸爸,我要这个。爸爸,我要那个。我根本就不会想到别人,关心别人,哪里会问出:爸爸,你有没有治疗贫穷的药?而那时候的姆姆,已经在关心穷人了。姆姆一生都在帮助穷人,就在她还是一个学龄前的儿童时就已经开始了。

德兰姆姆的一生经历了不知道多少次的坎坷。她遭穷人的误解,遭世人的辱骂,遭其他教会的反对。但她都没有放弃,她一直坚持着一个信念:一生都为穷人中的穷人服务。

再看看我,我在学习的时候,生活的时候,经历的困难与德兰姆姆的困难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我却时不时就想要放弃。这道题不会做了,就想着不做了。看见考卷上的压轴题,就直接放弃,有时可能连看都不看一眼。语文看文言文的时候,读不懂了就不读了,随便翻译一下就草草了事。学游泳的时候,呛了几口水就再也不肯下水去了。学炒菜的时候,被油溅了一下起了个胞就不再接近油锅了。我的那些困难是多么的小啊,有的简直都称不上是苦难。只要我稍微努力一下,我完全可以克服它们。但是我缺少的正是德兰姆姆身上那种坚持不懈的毅力。她深知我们活在一个光明与黑暗并存的世界里,因而她用整整一生来邀请我们,邀请我们选择光明。一生的坚持是需要怎样的毅力啊!

姆姆的全部个人财产,就是一张耶稣受难像,一双凉鞋和三件旧衣服。姆姆从来都不穿袜子,哪怕是在寒冷的冬天。她认为只有体验穷人的生活才能体会到他们的艰辛。没有一个穷人会对那些西装革履满腹经纶的人在乎的,因为他们是那么的高高在上,不切实际。说得多做得少。正是看到了这点,所以德兰姆姆一生坚持贫穷,只要一有钱就把它奉献给这项事业。我想坚持是一件很难的事了,而坚持贫穷就更难了。没有坚定的信仰,没有对上帝的热爱,没有忘我的奉献,这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我连坚持每天写日记都做不到,更不用说是一生坚持做一件事。姆姆一生的坚持,让我再一次对她佩服的五体投地。

她爱世人所不爱,她爱世人所畏惧,她爱世人所遗忘。她努力一生,只是想给那些最穷的人安慰、温饱和做人的基本尊严。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特立独行做的却是所有人都希望做的事。

书后有一个小故事。

有一天,一个人到上帝那里,要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问题。

上帝对那个人说:好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

他们走进一个房间,房间里有一大群人正围着一大锅肉汤,但每个人看起来都营养不良,饥饿而且绝望。原来,虽然他们手里都拿着一个可以伸到锅里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他们没法把汤送进自己的嘴里。

上帝又对那人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天堂。

他们走进了另一个房间。这个房间里的一切都和上一个房间一模一样,还是一群人,一锅汤,一样的长柄汤勺。惟一不同的是:大家都在快乐的唱歌。

那个人就问上帝:我不懂,为什么一样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快乐,而那个房间的人却悲苦?

上帝微笑着慈爱的回答:我的孩子,这很简单,因为在这里,大家都在喂别人,而在那里,他们只喂自己。

在地狱,每个人只想着自己。他们不懂得互相帮助,他们不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饥饿,他们绝望,他们生活在地狱。

在天堂,每个人都为别人着想。他们懂得互相帮助,他们懂得关爱别人。因此他们快乐,他们幸福,他们生活在天堂。

也许地狱更加像我们现在的社会。人人只想着自己,不会去关心别人。人们贪婪的索取着,却不懂得回报。每当商场有免费赠送的活动时,人们就会里三层外三层的挤过去,把商场围的水泄不通。每个人都有着一颗如此贪婪的心,都想要尽可能多的得到自己不劳而获的东西。

而德兰姆姆呢。她一生都在帮助穷人中的穷人,她一生都在奉献。而她从来都不求回报。她从来都不想着要出名,从来都没有想要让自己变得富裕,甚至她在诺贝尔领奖台上说:事实上,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但我愿意代替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因为我相信,你们是愿意借着领奖给我,而承认穷人也有尊严,也有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权利。德兰姆姆,您怎么会不配领受呢?您有多伟大,您不知道吗?

1997年9月5日9点30分,这位深爱穷人,同时也被穷人挚爱的伟大修女,因为心脏衰竭在加尔各答仁爱传教修女会总部安然辞世。让我们从加尔各答悲伤的雨季回到今天,我们都学会了如何去做,如何去爱。

德兰姆姆,一个被赐福的伟大的灵魂。

f132.CoM更多读后感编辑推荐

《德兰修女传》的读后感2000字


最近读了一本书,一本在生命的历程中有着重要意义的一本书《德兰修女传》。德兰修女用其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告诉我们什么是爱,告诉我们爱才是生命的真谛。

1979年2月10日,在庄严肃穆的诺贝尔和平奖颁奖典礼上,一位矮小瘦弱的老妇人走向了举世瞩目的领奖台。她其貌不扬,满脸堆满皱纹,穿着朴素,却迎来了经久不息的掌声。这就是我们尊敬的德兰修女。面对这项人人羡慕的荣誉,她的回答是:这项荣誉,我个人不配领受,我只是穷人的手臂,我愿意代表世界上所有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来接受这项奖金。这是她的回答,也是她一生的写照。因为她的一生就奉献给了穷人。她以博爱的精神,默默地关注着那些穷人中的穷人,使 他们感受到尊重和关怀。她用行动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

爱是无界限的。德兰修女不是印度人,可是她却为印度及全世界的穷人奉献了她的大部分生命。她是阿尔巴尼亚的后裔,生活得富足而美好,但是她在18岁时,却毅然地做出决定,到加尔各答去,到穷人中的穷人中去。她本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但是她却说,谁需要我们帮助,我们就帮助谁,不管他是回教徒、印度教徒还是佛教徒。一个回教徒临终时,她诵的是《古兰经》;一个佛教徒临终时,她诵的是《弥陀经》。之所以这样,就是因为在她看来,爱是没有界限的,人种、民族、国家、语言和信仰,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一种限制。只要有爱,就能够成为父子、兄弟和姐妹,就可以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最重要的是,是否有爱,而不是别的什么。所以,她不仅帮助印度的穷人,也帮助全世界的穷人。饥饿不单指食物,也指对爱的需求。哪里在期待爱心,哪里就有德兰修女的仁爱传教修女会。

爱是谦卑的。爱绝不是一种居高临下的施舍。为了帮助穷人,她首先把自己变成了穷人。贫穷成为她们生命的馈赠,成为她们工作的必备条件。德兰修女曾说:除非你过贫苦者的生活,否则你如何真正了解他们?如果他们对食物不满,我们可以说我们也吃同样的东西。如果他们说热,我们也一样热。他们赤脚走路,我们也是。他们只有一桶水,我们也是。他们排长队,我们也排。我们只有降低自己,才能升高他们。为了表示对穷人的尊重和同情,修女们放弃了一切不必要的物质需求。

爱是无我的。德兰修女完全地奉献出了自己,不留毫分,直到成伤。她们放弃了对物质的贪求,放弃了名誉和地位。在她们的心中装的不是自己的苦,而是穷人的苦。放下了自我,也就放下了沉重的包袱,所以她们的人生是自由的、轻松的、快乐的。她们既不活在过去,也不活在将来,她们只活在当下。她们既不说,也不讲,只是做。她们不为明天的事发愁,因为相信自然有解决的办法。如果单纯是自己的私事,那就不一定成功。

爱是无所不在的。爱是没有局限的,只要你想爱,那么任何时刻、任何地方,你都可以献出一份爱心。有时,我们迷失在以为做大事才是奉献爱心这种错误的理念当中,好像奉献爱心是要故意去做某一种事情,就如同想救落水的孩子,而希望有一个孩子落水似的。实际上,爱是一种自然流淌,只有存有一颗真正的爱心,所经之处,人们都会受到爱的滋润。怀大爱心,做小事情就是德兰修女的人生格言,而这也正是其爱的自然流露。如果我们连小事情也做不好,又怎能做好大事情呢?有人指责德兰修女,说:仁爱传教修女会的做法是幼稚的,以为这样就可以改变世界吗?还有:与其给他们以鱼,还不如给他们钓竿。类似的指责很多很多,但德兰修女只是淡淡地说:无论是谁,无论他说了什么,你都要面带微笑地接受,同时继续做你的工作。当有人问修女应该如何为穷人服务时,修女总是说从自家做起,从身边的人做起。帮助别人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关键在于我们是否有一颗爱心。在我们的一生中,常常不能够成就什么大事,但我们却能以大的爱心来成就一些小事。德兰修女不只一次地提醒我们,做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在所做的事里,究竟倾注了多少爱心。对她而言,爱才是衡量成就的标准。

爱是无所不能的。最不可能的事,在爱看来都是容易的,是甘馨的。1948年她独自一人走向穷人,这时恐怕没有人想到,几十年后她手下会有7000多名正式成员,还有数不清的追随者和义务工作者分布在100多个国家;在她身无分文时,恐怕人们也不会预计到,她创建的组织会有4亿多的资产,世界上最有钱的公司都乐意捐款给她;在她默默无闻地照顾那些垂死的穷人时,人们也不会想到,将来她会认识众多的总统、国王、传媒巨头和企业巨子,并受到他们的仰慕和爱戴。这一切的取得靠的就是爱,也仅仅靠着这种爱心,她赢得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而这一切都源于一个字爱。有了爱,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因为那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德兰修女只是怀着一颗伟大的爱心,做好生活中的每一件平凡的小事。她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一个真理,什么是爱。人人都期待被爱的感觉,却往往为了自己的私心和为自己打算而感受不到爱。爱在哪里?从德兰修女身上我们找到了答案爱就是奉献。当你奉献一颗爱心的时候,你就找到了爱的感觉。爱才是生命的真谛。

德蕾莎修女传读后感


德蕾莎修女传读后感

最近刚看完一本传记,关于一个曾经得过诺贝尔和平奖的得主,在得奖的时候说过:我是代替所有的穷人来领取和平奖。没错,这个人物就是德蕾莎嬷嬷。

在近代的杰出人物中,我喜欢德鲍思高、德蕾莎修女和教宗若望保禄二世,他们是我钦佩的对象。也许是因为他们是生活在现代社会化的时代,更有真实感,我对于他们的喜爱远远胜过其他的圣人。

这本传记中我看到了德蕾莎的初生时代和大致经历。她是1910年8月27日出生在南斯拉夫的一个叫史克比亚的城市。他出生在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家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她十二岁,妈妈送给她一本亚西西的圣方济各。因为这本书的缘故,在她幼小的心灵有一个渴望就是希望能为主做些什么奉献。

经过六年的光景,神父到她家的募捐却让她选择在一个自己从未见过的地方、离家又遥远的异乡印度的加尔各答去福传。那年她是十八岁,跟随船只达到了目的地,他进入了修会生活。

经过十五年的时光,她在一次祈祷中听到了主的声音,希望她去印度的贫民区服务人,当她听到主的呼唤,她就像圣母妈妈一样,没有怀疑和不安,只有听命,因为她相信这一切有主的安排。

她经过申请得到教宗的批准,她一刻也没有停歇,立刻去医院学会照顾各类病人的技能,就回到贫民区。在服务的过程中,诚如德蕾莎嬷嬷所说的,一切都有主的安排,从她进入工作时,主没有忘记这个工人,不断的安排人员l来帮忙,在德蕾莎修女的带领下,不仅仅成立了一个属于教宗直属管辖的修会,而且还是一个属于全世界的修会男修会和女修会。

在这本传记中,我被感动的是1971年的巴基斯坦和印度的战争,导致了霍乱的发生。印度加尔各答的市公所所长和保健科长为了防止霍乱传染,打算弃绝难民进入城市。但是德蕾莎修女却是带领了三十个健壮的修女去难民营服务他们,两个月的时间里面,她们的努力把霍乱给控制住,使他们的努力拯救了五千多个难民。其实令我钦佩的是他们的勇气,霍乱是一种极易感染的传染病,但是她们却不顾自己的安危,只是想到这种病一旦传染那么死亡的贫民就更多,到时候的危害就更大,他们心中装着大爱。经过这样的事,德蕾莎修女出名,可是他还是一如既往的生活,穿梭在服务贫民的人群中。

其实德蕾莎修女的事例很多,举不胜举。只是我们看到的也只是一小部分而已。在读完这本书,我有很大的感触,我深深的被修女的可爱、执着所感动。她的可爱之处在于她认为:贫困的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他们绝不会骄傲,不会欺骗人,贫困的人均拥有感谢的心、上善良的心。她一生在为贫困的人服务,她的态度是一如既往。在她眼中每个人都是天主的宝贝、耶稣的化身。她在用对待耶稣的爱来对待她一生在服务的人。执着是她不放弃,认定的时候只要是对的,她都相信都天主的安排而坚持下去。

德蕾莎一开始听到天主的呼唤,她就不放弃,没有因为身处这样的环境而去怀疑是否是自己的错觉。在服务中,她相信一切有主的安排。就如在别人赠送的物品或者钱财,她认为这是主的恩典,所以应该是全部用在穷人的身上。就如教宗赠送的高级车。所以在他去世的时候几乎没有任何财产,除了一双鞋和衣服。

让世界在温暖中行走——读《逐梦路上》有感


一温一岭市实验学校 初二(12)班 叶紫旖

时光流逝,茫茫人海中,我们走着,不断相遇。目送着人行道上的路人擦肩而过,目睹着老巷中孤傲的花儿开放与凋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这日月无声的穿梭之中愈发遥远。只愿这世界在一温一暖中行走……

王光明一个普通人,却因为工作而不平凡。他从事的是粪便处理,过去没人愿意干,也被人瞧不起。然而,多年来,他全身心融入环卫工作,一直脚踏实地,任劳任怨地奋战在环卫的第一线。只为一句:“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他是这样做的。

一干,就是整整三年……

合上书,我眼前出现这样一副情境:眼帘中依旧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繁华的灯模糊了我的双目,每一个人都是倾慕者,仿佛看到了你。暮秋涩涩的风执掌着空气,无情地割下虚落至极的枯叶。斑白的双鬓,皱纹密布的脸,一双浮肿的眼,流一溢着柔和暗淡的光。你一个人,一颗螺丝一颗螺丝地拧开管道,一桶一桶的粪便往外运,从这边运到那边。你呼哧呼哧地喘着气,直到累了直不起腰,也无暇顾及他人,也无暇擦一拭额头的汗水。我被你的执着与淡淡的苦涩感动了心灵。你三年如一日,默默地奉献,也不曾多说一句。我感受你青丝变白发的沧桑,焦虑的神情,默默的奉献,酝酿着一温一暖涌一入心田。《逐梦路上》虽不是一本文学书,我却在这位普通人身上读出了几许滋味……

情极笔止,忽然想起:那天,下雨了,豆大的雨点砸在伞上,好像在催促着行人。平日里风尘仆仆的街道,被雨冲刷得清晰。本来和舅舅一起出来玩的我,却在十字一交一叉的路口走散了。我仓促地看着周围陌生的人群,地上到处是水坑。无可奈何,我只能向路人求救。

目光中是一位微胖的老一奶一一奶一,她急急忙忙地拎着包在拥挤的人群中行走。我连忙过去:“老一奶一一奶一,你有手机吗?”我声音微弱,生怕老一奶一一奶一误以为我是要骗手机。尽管本无此意,我也将头埋地低低的,脸红了。“手机吗?有……”在老一奶一一奶一慈祥的脸上,皱纹犹如湖面澄澈的涟漪,缓缓地展开。长满茧子的手,伸进衣服,摸索出一个老式的手机。我匆忙地接过,心中充满了感激。老一奶一一奶一的帮助,微乎其微,却给人以一温一馨。也许在熙熙攘攘的车流中,我再也难以遇见那微胖的身影,但她那一温一暖的举动,将始终在我心中挥之不去。

本已尘封的记忆,随着文章逐渐打开,如今,像王光明和老一奶一一奶一一样的人越来越多了。我们在一个市区,似乎成了永远的路人。人与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随地乱滚,一温一暖的一爱一便是那根柔和而又坚韧的细丝,将珠子穿起来。我们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人都该在这个文明和谐的时代义不容辞的付出。多一些奉献,多一些像王光明和老一奶一一奶一一样的人,让每一个角落,闪烁着我们一温一暖的影子。

真心相待,让世界能在一温一暖中行走……

[点评]
本文用第二人称叙述一位环卫工人三年如一日的工作情境,显得更加亲切,由此及彼地联想到一位助自己一臂之力的老一奶一一奶一一温一暖举动,描写生动,叙议结合,表达了逐梦路上的美好愿望。
(辅导老师:王慧丹)

我也爱上低碳


读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作者描写了笨小孩和他的好朋友华汪德、秦超逸组建了青蛙军团,并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实践和对大自然的感悟来一点点地了解低碳生活这个听起来有点陌生的词语,孩子们用自己纯洁美好的心灵及实际行动渐渐地融入到低碳绿色生活中来。

书中通过一个又一个实际生动的小故事来解释了什么是低碳绿色生活,而不像电视、新闻上所播放的那样古板,例如:环境污染、温室效应、动物灭绝、土地沙漠化、浑浊的长江和黄河、日益短缺和紧张的水资源很难令人真正理解,只能发出叹息。但是这本书写的很不一样,它以孩子们的视角去解释并教会了我什么是低碳生活,怎样才能低碳生活。论起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关注,孩子并不亚于大人。很多人还沉浸在贪婪的物欲中忘乎所以,而一些孩子们却已十分清醒地看到,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已处在极度危机中了。孩子是未来世界的希望,他们的成长需要融入低碳生活。

印象比较深的是主人公黄金鑫第一次用废弃的易拉罐来改造了一个台灯,最终得到爸爸的肯定和褒奖。还介绍了学校里使用双面纸避免浪费;使用墨水代替签字笔的推广计划。三个孩子一台戏,他们不仅自身积极奉风行低碳环保,还把自己的青蛙军团像其他同学宣传,最后感染了胡老师,青蛙军团的力量壮大了。

孩子们用天生的求知欲望对生活进行了思考,书中有不少描写过去与现在,农村与城市的自然环境对比,孩子们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隐隐的担忧。不要让他们对:闻着大自然的气息,踏着坚实的土地,满目都是青山绿水,还有金黄色的油菜花的愿望成为一种奢望。

这本书不仅仅是本妙趣横生的故事书,它更像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书,教会了我很多关于低碳生活的知识,让我自觉地爱上了充满乐趣又非常有意义的低碳生活。

《在黑暗中并肩行走》的读后感2000字


天使的眼泪

想象中,天使应该是美丽而快乐的。可是她不是天使,她也并不快乐。

她是一个内心孤独的女孩儿,可是她偏偏又不会去寻找热闹与欢笑;她是一个表面冷淡的女孩儿,可是她偏偏拥有一颗温暖而善良的心。所以说,她很复杂。没有人知道其中的缘由,除了我。因为,我是她的影子。我说不清楚上天为什么要让她遇见他,然后又让他把她害得满身是伤。

他是她高中时的班主任,我从没见过像他那样自私、尖锐的人,他可以不顾场合、不顾方式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我永远都忘不了开学不久的一天,他为了发泄心中的不快(以前他代快班,而现在代慢班)而对她肆意讽刺,并且还外赠一阵令人毛骨悚然的冷笑。她没有哭,因为她不想当全班同学的面哭,并且是为自己而哭。但当她迈出教室的门时,她已泪流满面,那泪水犹如一朵朵晶莹欲碎的小花朵。这一刻,她真的恨透他了。然而,她并没有向他解释什么。但我明白,他把她的心伤的太深太深了。试想,一个心思细腻的女孩子在承受着无情中考的打击后,还能经得起他那重重一击吗?

也许是他的伤害,磨练了她的心态;也许是他的蔑视,沉醒了她的自尊。曾经,她很沉默。而如今,她不再沉默。她学会了叛逆,学会了反抗,学会了把自己深深地埋进自己亲手设计的圈套了中。她感到自己越来越孤独了。可是,她真的不想再这样下去,她好想好想变回原来的那个自己,平凡而快乐。她真的能如愿以偿吗?

关于我的一个梦

那天夜里,我做了一个梦。

在梦里,我遇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看到她的第一眼,我的心便有了一种被融化的感觉,她的美一下子就浸入到我的心房中,我的骨子里。她身着一套淡紫色的衣裙,煽动着精灵的翅膀,清新,淡雅,脱俗。她的衣裙上始终闪现着若有若无的细花纹,看着她,心里不由自主地生出一种不可侵染、梦幻般的感觉。那是一种从来都没有过的或许以后也不会有的感觉。我欣喜的眼神一直追随着她,她似乎也具有人的灵性,一双小小的眼睛偷窥了我的心思,知道了我喜欢她。于是,她并没有离我远去,而是一直环游在我的头顶上方,不住地向我挥洒她优雅的风姿,我的整个人、整颗心都被她的柔美迷醉了。

突然,我的心里萌生出一个冲动的想法:我要彻底看清她,了解她更多。于是,我便转身向邻居小胜家跑去。当我再扭头看她时,她早已消失了。我的心里一阵恐慌,怎么会呢?刚才不是还在吗?难道她真的具有人的灵性,具有防卫心理吗?

我庆幸,那只是一个梦。

有一种爱渗透在我心550字


亲爱的小孩,今天你有没有哭,是否朋友已经离去,留下带不走的孤独这首《亲爱的小孩》,我想大家都听过,优美的歌声与旋律在耳边回荡,给予我无尽的感动。

《中国梦想秀》这场节目中,描叙了许多平凡的人们有着平凡的梦想,平凡的经历,又有平凡的爱。

其中有一位的母亲,她的梦想是她的儿子的病能够治好。事情是这样,孩子因在几岁时,一场大病没有及时医治,孩子不幸得了脑积水。身为孩子的父亲却无情的抛弃他们母子俩。

然而,那位平凡的妈妈没有给现实打倒,她化悲痛为动力与坚强。

四处求医,后来得知学音乐可以让孩子病情好转,她就立马去学音乐,为了让孩子能把音乐学好,她决定自己学习,然后再教孩子。她不怕艰辛,哪怕是因为自己没有音乐细胞原因,而造成因弹奏钢琴起茧的双手而半途而废。不,她绝对没有半途而废,她仍就坚持不懈。

是的,母爱伟大。

大雪山上,她咬破手指喂婴儿,自己却变成一个永久的雕像;洪水来临,她手举幼儿,自己却消失在洪水中;地震时,她将孩子紧紧护在怀中,自己却永远的闭上了眼睛

其实,并不是只有奉献出了生命才能显出母爱的伟大。生活中,处处可感受到母爱的存在。

当我成绩考得不理想时,母亲便耐心的安慰我,眼里露出鼓励的目光;当我成绩考得好时,母亲便充满快乐,那种快乐,比我还快乐。

母爱的回报,不求荣华富贵,只求长大后,常回家看看就行。

我爱读书


书,是知识的源泉,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人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蕴含着人类所需要的精神食粮。

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了春蕾读书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阅读了《绿山墙的安妮》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

《绿山墙的安妮》是加拿大女作家露西莫德蒙哥玛利的作品。讲述了安妮阴差阳错地被玛丽拉和马修收养,在老师、家人和朋友的关怀下,小孤女安妮渐渐成长为绿山墙的小主人。安妮聪明而勤奋,凭着自己的努考取了大学,在马修死后,安妮为了照顾玛丽拉,毅然放弃了进大学深造的机会。

作者是讲故事的高手,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收养安妮时的阴差阳错;黛安娜应邀赴绿山墙喝茶,却醉熏熏地回家;紫晶胸针的失而复得;请亚伦先生和亚伦太太吃饭时,安妮误把镇痛剂当成香料抹在了蛋糕上故事情节妙趣横生,跌荡起伏,让人忍不住一口气将小说看完。

书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人物特征,跃然纸上,仿佛他们就在读者身边。沉默宽厚的马修,一见到外人尤其是女人就慌张不已,说不出话来;刀子嘴豆腐心的玛丽拉,一天到晚挑安妮的刺,因为她认为只有严加管教才能使孩子成才;爱管闲事的林德太太整天打听别人家的事,发表自己的意见;自私高傲的约瑟芬姑婆,最后却与安妮成了莫逆之交;还有黛安娜,如终与安妮保持着坚固忠诚的友情。

作者用爱串起了安妮自边的这群普通人,虽然他们都有自己的缺点,但是他们内心都有非常柔软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安妮和村庄里的左邻右舍。正是在这种关怀下,安妮养成了坚强善良、乐观向上,富于幻想的品格,她对学习有一种狂热的劲头,那种勤奋好学、奋发向上的精神令我感动。

一本好书像一汪清凉的泉水滋润我的心田。读书就像品茶,必须要细细的品味,琢磨其中蕴含的深意,每次读书都会有新的体会,书中人物的悲欢离合会让我们牵肠挂肚。

这次春蕾读书活动让我懂得了很多,也更加热爱读书了。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