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什么是爱和爱的教育读后感 > 导航 > 什么是爱

什么是爱和爱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爱。

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作品,才能写出“真材实料”。人类的成长,都是和阅读联系在一起的,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读了作品以后,光有零星的思索还不够,这时需要认真地写一篇读后感。为什么我们不能产出一篇自己的读书心得分享与他人呢?也许以下内容“什么是爱”合你胃口!希望你更多关注本网站更新。

什么是爱

----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有感

最近,我们读了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我被文章那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对作者的爱所打动了。文章主要是写作者七岁的写了一首诗,母亲称赞他写的这首诗精彩极了!而父亲却认为这首诗糟糕透了!往后,作者写了很多作品,母亲依旧这样鼓励他,让他有信心再写下去;父亲同评价他的第一首诗的态度一样,照样对他十分严厉,不让他在母亲的赞扬下沾沾自喜。作者在这两种爱的风里平衡地行驶着生活小船。后来,作者长大后,在母亲的鼓励和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出版了很多作品。他感到自己很幸运,在这两种全然不同的爱下,他既不会骄傲,也不会自卑,使他走了一条成功的作家之路。

我读了之后,我也不禁为作者有这样的父母而感到骄傲,他们真是用心良苦啊!他们都是爱作者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

其实,谁的父母家人不爱自己的孩子呢?就拿我的外公外婆说吧,我小时候住在外婆家,因为我睡觉很爱踢被子,所以外婆经常半夜起来给我盖被子。有一天半夜,我又把被子踢到了一边,这时,外婆发现了,便给睡在旁边的我盖被子,谁知,外婆翻身的时候一个不小心,从床上摔了下去直到第二天,我才从外公的口中得知昨晚的事,我害怕极了,外婆的手本来就有伤,还经常痛,现在又摔了一跤,那伤势不就更严重了吗?可能是我的脚也被感动了,不知怎么的,我从那一天到现在,睡觉就再也没蹬过被子。后来外婆还打趣的说:我这一跤啊,换来了我们点点的一个好习惯,值!值啊可我每每想起这句话时,都会很感动,这里面包含了外婆对我的爱啊!不仅是外婆这样爱我,外公也不例外。我很小的时候,一次外公教我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大团结。这两句话,我当时不想写,所以就故意不好好写,外公见了很生气,给我的手上抽了一鞭子,我哭了起来后来外婆买菜回来,见我被打了,很心疼。可外公却无动于衷,还说,我写不好就不准吃饭!我忍着饥饿和痛练了一个中午。后来我在幼儿园写了这两句话,小朋友们羡慕得不得了,老师也一个劲儿的夸奖我这得感谢谁呢?难道不是我外公吗?

文中的作者已经用一个著名作家的身份报答了他的父母。眼下,我们能够让父母家人欣慰的就是努力奋斗,刻苦学习,不辜负他们为我们做的一切!

F132.cOM更多读后感小编推荐

读《爱是什么》有感


书是灯塔,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是蜡烛,能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书是信念,能提供我们前进的动力。书是成功之门的钥匙,是通往光明的阶梯,是给人启迪的宝物,还是伴人成长的朋友。

有一次,我在看《意林》,无意间我翻到了这篇文章《爱是什么》,看后,我深有感触,文章讲述了一个小小的事情:

一个同学问老师:什么是爱?老师要求同学们在课间时间去找回一样东西来回答问题,一个同学带回了一朵鲜花,一个同学抓到了一只蝴蝶,第三个同学抓到了一只刚从鸟巢里掉下来的小鸟,第四位同学什么都没带回来,他对老师说:他看到了花朵,嗅到了花香;看到了蝴蝶,蝴蝶颜色十分鲜艳;也看到了掉下来的小鸟,可同时也看到了鸟妈妈的目光,那伤心的眼神。所以什么也没带回来。对于这四个同学的表现,老师表扬了第四个同学,老师赞扬说到: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爱不是摘取,不是抓到什么,也不是得到或失去什么。

老师那句表扬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爱是发自内心的感觉,是一种无私的奉献,而不是去奢求回报。老师对学生的爱、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爱。大家都知道巴金爷爷是位了不起的世纪老人,他一生中从没有拿国家一分报酬,全是靠自己的稿费生活,他还用自己的钱很多次地无名捐助;在他给家乡孩子的信中,他说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对我的祖国和同胞有无限的爱,我用作品表达我的这种感情。他还说过:我思索,我追求,我终于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而不在于享受。这事实上是所有人生命的意义。毛泽东主席凭借着自己对祖国的爱,带领着中国革命从弱小走向了强大,从黑暗走向了光明,最后成功的建立了新中国!这不得不说,爱可以代表一切,爱也是指路灯,就像在黑暗中航海的灯塔,它指明了我们前进的道路。

这不禁让我想起是你惹得祸,你就该勇敢去承认!妈妈严厉的表情,威严的话语,让幼小的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无比的恐惧和无助。然而,在我战战兢兢地道完歉后,妈妈用温暖的双手有力地握着我,和蔼地对我点了点头,并温柔地说:一个人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思考能不能这样做,即使有时错了,勇于承认、敢于道歉也还是好孩子。于是,我擦着泪笑了。我知道,妈妈对我的严厉,其实是妈妈对我无私的爱。

生活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也有太多的爱,这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去发现,如何去对待。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感觉,爱是一种无形的表现,爱是一种无私的奉献。我们要学会感谢父母,感谢社会,感谢国家。我们自己要本着一颗友爱的心,去对待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用爱来丰富自己的生活,来使自己的人生更精彩。在一个人的成长岁月中,不可能永远的一帆风顺,不可能总是激情满怀,此时,一本好书就如同一位人生导师,给我们人生之帆导航。每当我心情不好的时候,看着那些拨动人心灵的文字,亲吻着文学的碧波,生活纯洁的美、感人的爱展现在我面前。

爱不是占有,而是内心的感觉。

什么是真正的美


《落花生》读后感700字篇一_什么是真正的美

启示一单元里让我记忆最为深刻的一文是《落花生》

从课文中,我体会到人或事物都不能只看外表,联想起俗语:黄金外表稻草包。看着外面一身黄金,打开里面来看却只有一堆烂稻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不外如是!

《落花生》的作者落华生,原名许地山,他经过父亲一晚的教诲,深受启迪,父亲说的一个一个字如一枚一枚的印章,印刻在了落华生心中,也让他勉励自己,做一个落花生一样的人。

也是那么几句教诲的话,让读者也从中受到了同样的启示,同样的教诲。读完这篇课文,一股柔和又温暖地微风迎面吹来。一下子苏醒了我童年的回忆。想到我以前,妈妈喜欢把我打扮地像画中走出一般,可我却不怎么爱看书,外表华丽,心里面却犹如一堆稻草。《落花生》就像一盆凉水。想象一下,我正穿着美丽的裙子的时候,它从天而降。我现在想想都不知道有多惭愧。

有时我总觉得自己像一个模板模特。没有头脑,不会思考,对世界一无所用,一天到晚被别人打扮,一会儿穿纱裙,一会儿穿时尚套装。

虽然会被别人羡慕身上那昂贵的衣服,但没有知识永远是一堆没有用的废物。

应该像《落花生》里的花生那样,虽然外面一点也不好看,可它又便宜,又很受别人的喜爱,并且它可以炒着吃,煮着吃各种各样的吃法。小小的花生,给人们带来欢乐!它们是多么光荣贡献,是多么朴实。

所以,我要从《落花生》中采集一句父亲说的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因此,从那天读完《落花生》一文之后,我又懂得了一个道理。也要我同样领悟到,我们要打开心窗,放开眼界去看更多地书,从书中了解世界,学更多地知识,做有用的人!要外面也美丽,内心也美丽,才是真正的美丽。

《落花生》读后感700字篇二_我读《落花生》

当我看到了《落花生》书名,就联想到语文课本中的《落花生》,再一看都是许地山写的,就把这本书借了。

其实《落花生》不过是许地山专集中一篇散文,本书包括了18篇的散文和8篇的小说,是许地山的代表作。

我喜欢植物,我也写过很多的植物日记,看了书中梨花后,我又学会了一种写法,用不同的人对待同一植物的态度,也可以把一种植物写得那么动情。我记得在桂花盛开的季节,我也像梨花中的妹妹一样,喜欢摇一摇桂花树的树干,即刻千万朵的小桂花像雨一样地露在地上,非常壮观,非常好玩。可我从来没有想到它们是花儿的泪,我更没有想到落下的花朵归向何处?

春天时候我到过数不清的林野,可是看了书中春的林野后,我才知道了天上的云可以保护了地上花草不受太阳的烫伤;我才知道草儿在倾听着鸟和风的歌声会大醉;桃花听的入神了后会流泪;我才知道捡桃花的落瓣可以有这么多的游戏,如果把这些东西经过消化后,去写春游的话,我想我的春游作文肯定可以得个A+。

看了书中的我的童年,从作者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中,又让我想到远方的妈妈,妈妈啊!我多么想回到你的身边!

书中的牛津书虫中,作者的话:读书到死,是我所乐为,假使我的财力,事业能容允我,我诚愿在牛津做一辈子的书虫。让我深有体会,我喜欢看书,但愿我也能读书到死。

我喜欢读这本书的散文部份,我对书中的小说部份不是很感兴趣,其原因为它们不是童书,大多是大人们看的内容。也许我还太小,有些男女之间的事情还不懂。

书中每篇都有导读和彩图,在书中散文中有些导读比正文还要长,有了它们,让我读起来更加容易理解,读落花生需要慢慢的品味,慢慢地理会,像橄榄一样,会越嚼越有味。

爱是无私的


每到星期天,热爱看书的我经常会去书店看书。这天,我又来到书店看书。在一个不显眼的角落里,一本书映入了我的眼帘

这是一本用桃红色书皮包装的一本书,封面上方写了几个醒目的大字爱的教育,它的背景是一副感人的画:一个生病的母亲无力地坐在床上,她的儿子正在喂她吃药,母亲的脸上露出了甜甜地笑容。虽然药很苦,但母亲的心里肯定比吃了蜜糖还要甜。我略读了一两篇文章,很感动人,便买下了这本书

这本书是说关于爱的故事。主人公是安利柯,他是一个优秀文明的小男孩。我还认识了很多可爱的孩子,卡隆,品学兼优的德罗西,勤奋的斯代地,可爱的波列科西他们给了安利柯最深厚的友情。当然,还有疼爱他的父母,令人尊敬的老师,他们给了安利柯最无私的爱。书中有很多感人的小故事,有《穷人》、《小石匠》、《感恩》等等。其中,《穷人》这篇文章深受我的喜爱。父亲对安利柯的一段话更是让我深受启发,他说:当你受到不幸的时候,别人帮助你,可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应该伸出你的援助之手去帮助别人,你愿意看到和你一样活泼可爱的小孩为了温饱努力挣扎吗?那是一件多么寒心的事呀!是呀,在我遇到困难时,心里有烦脑时,我总能得到来自他人的关爱,或许是父母,或许是老师,或许是同学,或许是素不相识的路人有了他们的帮助,成长的路上,我才能拥有七彩的阳光和金色的梦想。可是,在享受幸福的同时,我却很少想到为他人做些什么。从电视上,报纸上,我知道在我国的一些贫困山区,还有很多孩子每天只吃一顿饭,他们上学要走很远很远,课外书对他们来说更是一种奢侈品读了父亲的话,我想:我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们班有个同学叫廖开俊,他是个特别调皮的孩子。他的爸爸妈妈到外地打工,很少回家,他很想他们,学习成绩退步了,我是不是可以试着走近他,用温暖的话语去鼓励他呢?我在心里给自己打下了很多的小问号。

爱,是无私的。人人都可以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或许我们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也许正是这一点点光芒,就能给他人带来温暖和信心,甚至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这是我读完《爱的教育》这本书所感受到的。

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大家,让更多的人点亮心灵之灯,把无私的爱照亮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爱怕什么读后感


一爱一怕什么读后感(一)

我很崇拜毕淑敏,特别一爱一读她的散文集。有人这样评价她:在热闹而浮躁的文坛,毕淑敏似乎自立门户,不能把她归属于任何一个派别;她不以学问见长,也不以前卫的语言标榜;她不是江南的清山秀水,也不是草原上的黑骏马,她似乎是从五千年的文化传统中走来,但又不全是传统文化的回归。她把日常生活中极为平常的事物作为审美客体,把人人都经历的事情写得妙趣横生。这种朴实无华的文风,很有一点平淡而山高水深的境界。

在暑假里,再次读了【毕淑敏散文】,和她一起分享了心灵的颤一动,毕淑敏以散文的形式,以诗一般的文字告诉我们一爱一是世界上最有记忆的金属,她是那么具有夺目的光泽,是那么具有多艳的色彩。一爱一是人世间最最具有情感,最最具魅力的,是任何物品所替代不了的。【一爱一怕什么】是毕淑敏的散文名篇,被现代人称为心理散文。在读的过程中,我对文章产生了特有的激动,或许是毕淑敏在字里行间对我的打动,第一次,我真真地对一爱一有那样的按捺不住的冲动,肯定地说,正是毕淑敏对一爱一的深刻理解打动了我。

一爱一一桩事业,就奋不顾身地投入。一爱一一个人,就斩钉截铁地追求。一爱一一个民族,就挫骨扬灰地献身。一爱一一种信仰,就至死不悔。从毕淑敏对一爱一的诠释中,不难看出她对一爱一那种独有释怀。

阅读这篇散文,感觉毕淑敏对一爱一的解释特别具有生活的气息,特别具有人一性一的舒漫,使一爱一更具有人一性一之魂。在她的笔下,一爱一怕撒谎,一爱一怕沉默,一爱一怕犹豫,一爱一怕模棱两可,一爱一怕沙上建塔,一爱一怕无源之水,一爱一怕假冒伪劣,一爱一怕刻意求工。说了一爱一的许多一毛一病,一爱一岂不一无是处?其实不然,毕淑敏在散文中用了大量的一爱一是什么从广泛的多视角诠释了一爱一的博大、一爱一的坚固、一爱一的力量和宏大。文中对一爱一的强调,足以保有一份人世间的真一爱一真情,能使孕育万物之生活的草原生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保有一份真一爱一,就是照耀人生长明的温暖的灯。

从阅读毕淑敏的散文中,我更多的体味是教师应该如何对学生倾注一爱一,倾注多少一爱一,是一生还是一时。母亲对自己的孩子倾注的是毕生的一精一力和一爱一,教师更应具有母亲的博大情怀和终生的一爱一,因为教师的职业就是以一爱一的呵护,一爱一的德行,照耀学生们前行的道路。

【一爱一怕什么】的的确确告诉我们,教师就应该永久真切的一爱一自己的学生,因为只有一爱一才会使我们的事业得以成功。

我在毕淑敏散文中,体味到一爱一的真谛一爱一是神奇的化学试剂能让苦难变得香甜,能让一分钟永驻成永远,能让平凡的容颜貌若天仙,能让喃喃细雨雅过雷鸣电闪。

一爱一是教育者的情怀,一爱一是教师的职业特一性一,一爱一是灵魂工程师们的之情,一爱一是学生成长的土壤,一爱一是学生快乐的源泉。一爱一是孕育万物的草原。在这里,能长出能力、勇气、智慧、才干、友谊、关怀所有人间的美德和属于大自然的美丽天分,一爱一都会赠与你。

让我们尽情的赋予学生们更多的一爱一,面对鲜活充满童贞的孩子们让我们释怀人本的真一爱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看见一爱一的种一子成长的姹紫嫣红。

一爱一怕什么读后感(二)

毕淑敏的散文【一爱一怕什么】是青岛市中小学教师十一五阅读工程每周一读2007年卷的入选文章,这确实是一篇富有时代意义的佳作。正如宋黎老师所说,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人们在追求物质的享受、感官满足时,会不经意间将一爱一这个上天赐给我们的最纯净的礼物忽略、误解甚至扭曲。如果一个人不懂得一爱一、不珍惜一爱一、不会一爱一,就很容易迷失方向、成为物质的奴隶,最终被物化,人一旦被物化,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会丧失那种坦率、符合人一性一的特征,而是渗透进互相利用、互相一操一纵的意味。

玖过【一爱一怕什么】,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一爱一怕冷漠,一爱一怕淡忘。文中的一个自然段,引起了我的共鸣

一爱一怕沉默。太多的人,以为一爱一到深处是无言。其实,一爱一是很难描述的一种情感,需要详尽的表达和传递。一爱一需要行动,但一爱一绝不仅仅是行动,或者说语言和温情的流露,也是行动不可或缺的部分。

是的,一个人得到一爱一、感受一爱一,就应该善于表达一爱一、赞美一爱一、回报一爱一。现在我已经年近不惑,回忆自己人之初时,最令我难忘的是姥姥给我的一爱一。

幼年时,姥姥的一爱一是满满当当的小猪罐和金灿灿的糖炒栗子。上小学前,我一直住在姥姥家。我是全家唯一的小孩子,舅啊、姨啊,全家人谁有空谁带我玩,他们时不时地给我几个小银子,我都攒着,到上小学时,我的白石膏做的小猪罐里已经满满当当的了。那时候姥姥四十来岁,还在纺织厂工作。金秋时节,下班途中,她不会忘记给我捎上一袋子我极一爱一吃的糖炒栗子,或者什么其它好吃的东西,以至于我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姥姥一回家,我就要像是寻宝似的,在她的手提袋里翻找,然后,我就乖乖地坐在小板凳上,仰起小一脸,张一开一小一嘴,只管那金黄甜酥的栗子落入口中!

少年时期,姥姥的一爱一是暖烘烘的热炕和热气腾腾的发面大包。那时,每年寒暑假,我都要到姥姥家小住。姥姥已经退休,但一操一持家务仍腿脚灵便。端午节时,她老人家喜欢自己包粽子,一包就是一大锅,有花生的、红枣的、豆沙的多种口味。平常,她喜欢自己发面,制作大馒头,时不时地包饺子、蒸包子、烙韭菜合饼。那包子的品种更是随着时令蔬菜的不同而翻新大头菜海米包,牛肉芹菜包,猪肉芸豆包、萝卜樱子包等等。当那一盖垫热气腾腾的发面大包端上桌来时,一铺热炕也烧好了。如果这时正是冬天的黄昏,我们会关门堵窗,任凭屋外北风呼啸,屋里温暖如春。

均童少年时期,姥姥的一爱一也是慈祥的笑脸、温一存的叮咛和暗暗塞给我的零用钱。我上小学时,那是上世纪70年代,父母能管起我们吃饭穿衣就不错了,所以不给什么零用钱。只是我去看姥姥的时候,她老人家时不时地塞给我点钱。我都小心地攒着。我不会用它们去买零食、去买装饰品,它们基本上被我用来购买自己喜一爱一的课外书了。记得上小学时我自己从新华书店买了【朝花】(儿童文学佳作选)、【比儿子还大的孙子】(童话故事)等书,刚上初中时,我听从老师的介绍,用姥姥给的压岁钱买了一套四本的【红楼梦】,还陆续买了【史记选玖】、【唐诗三百首】、【一个少女的日记】、【阅读与欣赏】、【意大利小提琴】(小说选)、【外国素描选】等书。到我高中毕业时,姥姥给我的零花钱基本上变成了文学类、艺术类、功课辅导类等多种书籍,这些书可以把我的小贮藏间摆满了。从中,我一吮一吸着文学艺术的甘露,沐浴人类情感与智慧的一陽一光,一精一神生活很充实。我渐渐长成一个懂事、明理、知识面较广、感情丰富、自强、自立的姑一娘一,后来顺利升入大学,现在从事着教书育人的理想工作

姥姥给我的一爱一是朴素的,但又是弥足珍贵的,谈起这些往事,我会泪盈双眼,心中充满感恩之情。是啊,正如毕淑敏在本文末尾所说,人生保有一份真一爱一,就是照耀孤独人生的温暖的灯。姥姥的一爱一会永藏我心中,必将持续提一供给我一爱一自己、一爱一家庭、一爱一社会的原始动能!

一爱一怕什么读后感(三)

那是一个周末,我和朋友相约去书店,第一时间就被一本书吸引住了。它,红色的封面,一爱一怕什么四个白色大字竖在中间,下面写着毕淑敏心理散文七个字,不知道是红与白的搭配诱一惑了我,还是心理散文几个字吸引了我。那一刻,我毫不犹豫地把它抱在怀里。从此,我便开始走进【一爱一怕什么】,走近毕淑敏。书中的每一篇散文,就是毕淑敏讲的一个关于一爱一的故事。她在娓娓动人的情境里将一爱一的涵义无限拓展,原来,一爱一包容了那么多的价值和意义,让我觉得曾经那么熟悉的一爱一甚至有点儿陌生。于是,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一爱一到底最怕什么?

冥想中,毕淑敏的一句话映入了脑海:一爱一是上天赐给我们的最纯净的礼物,一爱一永远和至真、至善、至美联系在一起,因此一爱一拒绝虚伪和欺骗,拒绝雕饰与装扮,一爱一需要率真,需要流露,也需要自然而真诚的表达。是的,如果我们在学校能和同事之间相互关一爱一,那么我们的工作将永远是快乐的、和谐的。

有人说同行是冤家,也有人说教师这个行业竞争太激烈了,人情味越来越淡了。而我却不这样认为。我想,老师之间为什么不能真诚相待、互帮互助呢?同事之间为什么不能成为一家人呢?

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难忘第一次出公开课的经历,要在那么多老师面前展示,我兴奋之余不免有些紧张,真担心自己会上不好,正当我信心不足时,全组的老师一齐为我鼓劲儿打气,他们有的说:凡事都有个第一次嘛,这不正是一次展示自己的好机会吗?有的说:小战,我们全组老师都会帮你,不会有问题的。还有的说:小战,我们相信你的能力,你就大胆上吧。听了大家暖暖的话语,我顿时备受鼓舞,也打消了内心的顾虑。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全组上下总动员,经过反复讨论研究,最终为我定下了课题【飞夺泸定桥】。紧接着大家就更忙碌了,为了使我更好地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石老师帮我上网搜集了许多有关长征的资料,读后,我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姜老师翻阅了大量的教学刊物,找了十几篇相关的教学设计,我们一起学习、分析,取众家所长。当有老师提议如果能再配上红军飞夺泸定桥那振奋人心的录像,学生的感受会更直观,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会得以升华。这时张老师二话没说就把这件事情揽下了,当天下班后,他顾不上回家,几乎跑遍了所有的音像店,才终于找到那段再合适不过的录像。

需要制作课件了,微机杨老师一连加了五天班,每当她去接孩子,偌大的幼儿园,就只剩下她的孩子在哭着等一妈一一妈一。更忘不了70高龄的孙老师,一遍遍听试讲,手把手地教我,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有时为了一句准确的过渡语,他会再三斟酌;有时为了一个合适的动作,他也会亲自示范。

出课那天早晨,我没顾得上吃早饭,就到学校做准备,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的课受到了领导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终于可以舒一口气了,这时肚子也开始咕咕叫了,回到办公室里,令我意想不到的是办公桌上竟然多了一份早餐,一个面包、一根火腿,还有一包一奶一。原来是细心的组长发现我没吃早饭,悄悄地给我买来的。我想,这哪里仅仅是一份早餐哪?这分明是一份浓得化不开的一爱一呀!我顿时心潮澎湃,这一切的一切又怎能不让人感动呢?

记得毕淑敏曾经说过:一爱一是至善至诚的,一爱一的范围里,不能有丝毫私欲。

平日里,我非常珍惜同事们给予我的无私关一爱一,我也加倍地对他们付出自己的一爱一心。当老教师因工作劳累而体力不支时,我就会主动帮他们代课;当办公室里有老师生病时,我总是不忘到家里送上第一份祝福与问候;当年轻老师要出课时,我也会帮忙搜集一些优秀课例,或者先按自己的思路在自己班里上那节课,带回课堂上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难理解的又是什么讨论时,我即使有一点微小的发现,也会毫不保留地提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最愿体验的就是这种分享的快乐。在这样一团一结、和谐的氛围中工作,是一种快乐,更是一种幸福!

我们知道一堆沙子是松散的,可是它和水泥、石子、水混合后,比花岗岩还坚韧;一根筷子易折断,十根筷子压不弯。和同事之间有一份办公室真情,我们工作起来将如鱼得水,心情也会轻松愉悦。

当经历了这一切,终于明白:作为一名教师,在心中保有一份真一爱一,就是照耀人生温暖的灯,就拥有了最大的美德!终于明白:享受一爱一与被一爱一,我们将无比幸福。在成长的路上,只要不断地以自己的人格和胸怀去获得一爱一,给予一爱一,就有一爱一永远和我们同行,那么我们还怕什么呢?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不会忘记:一爱一,让我如此美丽!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一)

教育是一个具有复杂内涵的概念,曾经有无数人考察它的意义。【什么是教育】这本书就是回答这问题的一本书,它以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的理论为层面,深入考察教育的本质涵义,结合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的哲学内容,作了深一入一浅一出的说明。

在文中,作者先列举了杜威对教育思考时提出的四个问题,1、什么称得上是教育?2、在没有任何修饰的情况下,教育的本质是什么?3、教育的纯粹、简单指的是什么?4、满足什么条件,教育才能成为现实,而不仅仅是一个口号?

围绕以上问题,对理论作实践的考察,作者提出一个简短的定义:教育是文化传播的社会促进过程。但我们发现,这不能全面解释教育的内涵,因为教育的复杂内涵与外延,实质是一个主动接受与被动接受的问题。按照黑格尔的理论,也就是有关一抽一象和具体一性一的一般概念有关。

黑格尔对教育的考察是深入的也就是所谓的偶然真理和内在真理,真理才是教育使命的核心,所以作者把它命名为五个一性一:事实一性一、系统一性一、工具一性一、道德一性一和主观一性一。

但教育有一个先决条件,先决强调一教育概念的逻辑地位,也强调他们的时序地位。

如果考察教育的思维层面,那么也就是一个从理一性一到思辨思维的过程。在阅读中,我感受到了教育的对立一性一,它们是本质与存在、崇高与世俗、实际与沉思的关系,而整体的教育理念决定了教育的崇高一性一。

我总是认为,教育是独立的,一种超脱与政治、社会制度以外的东西,激发人类思维的独立。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二)

刚开始看雅思贝尔斯的【什么是教育】时,我感觉这本书的理论非常艰深难懂,一点都看不懂,可能也与我平时很少看教育理论方面的书有关。但是慢慢地读下去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也慢慢地从这本书中感受到教育的意义、教育的本质、教育的目的等。虽然这本书害死有很多地方我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它引起了我的思考。

雅思贝尔斯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精一神的,而非物质的,是非物欲诱一惑下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书中谈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一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传授、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一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一由天一性一。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一性一是自一由实践和不断尝试。

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一性一与可能一性一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认识和认识的堆积。

只有导向教育的自我强迫,才会对教育产生作用,而其他所有外在强迫都不具有教育的作用。相反,对学生一一精一神害处极大,最终会将学生引向对有用一性一世俗的追求。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一精一神瑰宝。

我非常赞同他的这些观点,细想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知识,有多少还存留在我们的记忆里?简直是太少了!高考前我们会背诗,记得各个朝代建立的时间和建立者,记得元素周期表,记得数学公式,记得各个省枯的简称,但现在呢,我可以说我已经忘了高中的大部分知识了,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我们一直只是在强迫写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真正意义,很多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一性一的教育磨灭了。触及灵魂的教育才能长久地留在我们的心中。

人不只是经由生物的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的教育,自一由利用的学习机构,做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合,到此为止,人的教育才成为的第二天一性一。

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着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教育帮助个人自己的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教育的意义是什么,上大学之后,我非常渴望自一由,极其反感被一逼一迫。喜欢上的课我会很认真听,不喜欢的或者没意思的课我不会逃课,但是会在下面玩手机,我常常在想,究竟大学学的是什么?为什么我常常感觉不到学习的热情和意义呢?我想因为我没有找到自己真正喜欢做的事吧。我渴望自一由的学习,我想成为我自己,依照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想盲目地跟从别人。我们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原创的,可是很多人最终成为盗版,看到别人去考证我们也去考,看到别人参加某个协会我们也去参加,其实有多少人是在做着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呢。很多人被压迫的教育害得太深,以致迷失了真正的自己,因此盲从地去做一些自己也不知道意义的事。我们接受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让自己的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掘,让自己活得更一精一彩更有意义。上大学我学得最认真最投入的不是某一个学科,而是一项体育运动---轮滑。轮滑是我从小就想学的东西,可一直没有机会,上大学看到有轮滑协会我马上就加入了。在学滑轮的过程我滑倒了无数次,也比别人学得慢,可是我由衷地感到快乐,因为这是我真正想学的东西,是我喜欢做的事。当学会轮滑后我常常会自己在校园里滑,那是我放松自己的一种方式,也常常提醒自己人只有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才感到开心,那件事也才赋予你真正的意义。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三)

【什么是教育】一书是德国着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所着,通过老师的入门引导和对此书的阅读,我对教育的本质有了不同于以往的认识。

我们从小所受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技能的培训。比如,在小学时,老师教我们怎样读汉语拼音,怎样做加法减法。但就是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其教授的方法也并不是循序善诱的。语言、数字等作为人们揭示自然,进行交流而发明的一种符号,它本身是非常一抽一象的。但儿童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对于这种一抽一象符号的理解会很吃力。我记得当时有很多同学(包括我在内),对于乘法、除法的原理模棱两可,而老师并不会让我们去理解这其中的原理,只要我们作对题就可以,最后,我不得不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对付这些一抽一象的符号。现在想象,这种做法一方面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积极一性一,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为什么这样说呢?

死记硬背的方法固然可以解答我们的考试题目,灵活变通、用公式套就行,但由于我们没有理解原理,没有掌握为什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当遇到完全陌生的领域时,就不能解答了,何谈创新呢?这种问题现在已然存在于各种教学活动中。

雅斯贝尔斯在其书中将教育分为了经院式教育、师徒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经院式教育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教师只是照本宣科,而自己毫无创新一精一神,上文所述的即属于此。师徒式教育类似于古代孔子的教育形式。而苏格拉底式的教育,照作者自己所说,以师生间的平等关系为基础,通过老师的引导,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斯氏所提倡的正式这种形式的教育。

回到教育的本质。如前所说的教育,就其本质而言,只能称作技能的学习,就像刚刚出生的雏鹰,必须尽快在父母的帮助下学会飞翔,否则,它无法生存。但人的教育,应该远远不止于此。

我们都知道,人是社会一性一动物。狼孩的存在说明社会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有多重要!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因此,通过教育,了解历史,将历史活动或者说是社会活动与个人的内心活动相结合,人才能真正融入社会,产生对于自己和整个人类群体的认同感。

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书中说: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个人进入世界而不是固守这自己的一隅之地,因此他狭小的存在被万物注入了新的生气。如果一个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和为一体的活,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

根据这样的观点,我认为教育必然会伴随我的一生,同时,它一定是一种互动的活动!

《为什么是抚松》读后感


莎士比亚说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一本好书,就是在和许多高尚的人对话。通过阅读吸取思想精华,增强自己在思想、道德和心智上的文化积淀,引导和丰富人生观和价值观,意义非凡。前不久有幸从王校长手中接过赠送我们的一本书《为什么是抚松》。通过认真阅读,才得以了解在中国教育版图上有抚松这个教育界神圣的地方,同时还了解到抚松的教育上有这样一位很倔、很痴、很执着、很书生的教育局长陆世德,还有为抚松教育不懈努力的46位校长。书中一个个扣人心弦的教育故事,一幅幅鲜活生动的教育画面,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清风拂面的教育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校长们行走在通往教育殿堂的路上,老师们努力营造生机勃勃的课堂,孩子们在自主快乐地成长,甚至连校训、仪式、节目这样的校园文化细节,也被经营得流光溢彩,创意迭出

本书由朱永新、魏书生、冯恩洪、李希贵四位教育家联袂推荐,可见抚松的教育绝不仅仅是中国新乡村教育的美丽图景,更是素质教育、生命教育的动人诗篇,抚松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方向,是一盏明灯,在中国教育史上被传为佳话。

读完这本书,我这个从教二十几年的教师顿感耳目一新,感觉不可能,但又是确凿事实。中国的教育改革已经推行多年,我们正好是新课改的见证人,看看抚松的教育改革,我认为能走到今天取得别人认为不可能的成绩,靠的是什么?读完本书答案自然出来了,首先是有一位领军人物县教育局局长陆世德,还有46位打造的铁军校长。在大家的共同经营和努力下,经过多年的积累创新才有如此成绩。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诞生,都要经历坎坷困难,需要不断为之付出。抚松的每一位校长都有一段教育故事,都进行了教育改革与尝试,颠覆了几千年来的传统方法,寻找适合学生发展的道路,尊重人、理解人、鼓励人、成就人,抚松的教育改革和策略都指向了人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

由抚松的课程改革想到我们随县的新教育课堂改革模式,前几年我县新教育在教育局的带领下,破旧立新,课改的大潮迅速席卷了整个随县,各校搞得风生水起。很多学校派人远赴杜郎口、洋思、华泰等学校学习经验方法,效仿别人的课改经验。当年我在中心学校任教,2012年学校开始酝酿筹备新课改,先后派人到多地考察学习,开会研究,定方向、定人员、定任务、定模式,自此课堂改革拉开序幕,取名1236课堂模式。此次课堂改革首先是学生座位的调整由传统的前后排调整为面对面,分小组合作,课堂由原来教师为主体演变成为以学生为主体,奉行一节课只讲10分钟,让学生合作探究,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所有老师所有科目都按这个模式去授课。历时三年,2015年暑假1236课堂改革模式顺利通过省级结题,拿到结题证书。但时隔几年现在已经渐渐销声匿迹,为何这种课堂改革模式生命力这么短暂呢?看完了这本书我找到了答案。

抚松是个例外,抚松的学校硬件设施一般,但校园文化都做的精致高雅。抚松的教室里,学生的人数不多,但孩子阳光开朗健康活波。抚松的校长,学历不高,但都是爱读书、爱思考。抚松的老师很辛苦,但都在动脑筋改革自己的课堂。同志们让我们从书中走进长白山,走进抚松县,走进抚松教育,经历一个奇特的教育发现之旅!最后用王校长给我们送书的一句话来共勉:好好读书,我们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更好的教育!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