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 读后感 > 平安无止之境读后感 > 导航 > 逍遥之境

平安无止之境读后感

逍遥之境。

读书使人充实,思考使人深邃,交谈使人清醒。大凡成功的人士,他们都和书籍有着不解之缘,在阅读作者的作品过程中,书中的描述让人欲罢不能,我们需要将这些感悟梳理出来,以加深我们对作品的理解。您抓住了作品的哪些精髓呢?有请阅读小编为你编辑的逍遥之境,相信你能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

偶然看到济公,那个近似于疯癫的活佛。无论你在什么时候看到他,总是一副逍遥自在的样子,仿佛人世间的一切都与他无关,又仿佛一切都已在他的掌握中,因为你看不到他深思熟虑的时候。他不像人们那样算计,脸上带着浪漫无拘束的笑,只是一挥扇,一口气,坏人就乖乖的了;他也不像得道成仙的大士,有着出众的外表,一个小巧的葫芦,一把破烂的扇子,一身褴褛的衣服,让人总也想不到他的法力会那么的高深。在所有的神仙里面,济公是唯一一个普渡众生却不居高临下的,我的意思是,他不是荫蔽四海,福泽八方,可以救万民于刹那,就像一个富可敌国的商人瞬间捐出了他的所有财产,于是所有人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于是这个人被所有人顶礼膜拜;他更像一个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在平凡简陋的乡间出没,遇上了他就要管,然而没有豪言壮语,也不是绝顶的武功,不平事也可以被轻易解决。

也许可以这样认为,济公也是神仙里面最为超脱的一个。其他的神仙,无论在什么时候出现,不是腾云驾雾,就是光芒四射,他们华丽或素净的装束,知书达理的话,多多少少有些道貌傲然。济公给人的感觉,却几乎是一个乞丐,虽然以他的本事,可以有更体面的穿着,更崇高的地位,但他几乎是执着地固守着他寒碜的形象,物质上的追求于他好像只有酒;他的法术不伤人,甚至可以说是逃避,但兜过一个大圈子,好人得到了好报,坏人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就此就停止了。他不会让富人倾家荡产,也不让穷人飞黄腾达,只是不要太过分的事,该遵守的世俗的规矩他还是照样遵守。

济公是一个理想的化身,他更接近于是穷苦人的作品,而诸如玉皇大帝的神仙,则更像是现实的影射。他总是适可而止,保持着中庸之道。他只是一个幻想,像一个人在绝路时的期望,所以是简单的;当人们可以闲适的生活了,他又不见了,人们说这是云游四海,所以他又是自由的;他是真正逍遥的人。

所以想起在山林中的隐士,我就觉得好笑,既然他们那么厌恶世俗,既然他们在山林中那么逍遥自在,为什么要选择诗画这样一个受世俗追捧的载体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呢,他们不会想到世俗之人会玷污他们的作品吗?也许他们的逍遥,总还是要世俗认可的吧!

f132.cOm更多读后感扩展阅读

逍遥游作文1000字


大鹏展翅,凤凰唳天,鲸翔大海,此乃逍遥。再数数千古多少风流人物,逍遥几许?

陶渊明隐居山林。在污浊的官场早已乏倦与绝望,怎能为五斗米折腰?他唱着归去来兮潜入山中,逍遥一番。山水深处,见一桃花源,陶渊明就在梦想中的世外桃源中畅快地品着酒,摆脱了官场的繁务与黑暗,专心将自己的情感与观点注入文章。他似乎终日醉生梦死,殊不知他是在这片山水间,感受着与理想境界的融合。他悠闲着,轻手篱下采菊,悠然望见南山,何等闲适,怎能说他不逍遥呢?没有了官场拘束,没有人生的羁绊,有的只是在山水中的愉快与淡然,笑看云卷云舒,置身于浊世之外,享受着,逍遥着。

陶渊明在山水中隐居避世,逍遥着看人生。但这位五柳先生不免过于自闭,一心想着自己的逍遥梦,少了一份心怀天下的济世情。而柳宗元同样是山水逍遥,却多了这份情。

永州山水,成为柳宗元一生中最美的梦,更是他最重要的醒世的地方。柳宗元为百姓,为民生,参与改革,却遭贬。他心中的抑郁与悲凉自然难以自制,就如那大江之水潺流不止,于是,他将他这份忧郁与悲凉寄托在山水之中,他坐听小石潭的流水清响,夜看西山,结朋伴友,在永州山水中逍遥,即使还有悲凉之情暗流涌动,但这份抑郁悲情早在山水间游走,带上了逍遥的气息。但柳宗元并没有忘记他的国家和受苦难的百姓,他在永州励精图治,在则王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甚也。的捕蛇者的诉说中,他更加看见了百姓的疾苦,悲悯之情油然而生,济世之情油然而生。对封建社会中百姓的疾苦的认识更加深了,终写成《封建论》。心忧天下何尝不是一种逍遥,这是一种认知社会的快感,一种了解疾苦的悲悯,在这种认知中,在这种悲悯中,看到未知的黑暗,使得自身能驱除更多的黑暗,造福百姓,这更是一种济世的逍遥。

柳宗元纵然有着济世之情,能逍遥游于山水间,且不忘心怀天下,但却仍不能彻底摆脱心中的苦闷与悲伤。而苏轼,却能化个人的郁闷为对天下的包容,将悲伤之情化为粗犷的豪情。

苏轼曾被贬多地,理应是心情愈加抑郁,但他却在美景中流连忘返,又怀着一份粗犷豪情,有着一份旷达胸襟,这才是真正的逍遥。他在密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被贬后,竟悠闲而舒适,因为他有一份包容天下的胸怀,能够在抑郁中振作,乃至更加心怀天下,渴望西北望,射天狼。在苏杭,他不仅体察民情,还翻新西湖,在湖边留下风光无限的千古字谜,把酒临风,起舞弄清影,看透阴晴圆缺、悲欢离合,何待逍遥!

历史长河中多少才子佳人逍遥生活,我相信我辈不会落后于古人,只会有更多的逍遥之游。心怀天下,逍遥其中。

数逍遥人物,还看今朝!

《圣境少年》读后感


世事本已艰难薄凉,如果再没有人心取暖,我们又该怎样继续热爱这个世界呢?小春天在一个月内的内心世界变化和对洛bu一家人、藏区生活的认识上的转变,都让我感到了一丝丝温暖,轻盈了很多。

《圣境少年》这本书的讲的主人翁是我小春天,一位从大都市到普达措体验生活的小男孩和主人家洛布一家人之间的故事。讲述洛布和小春天两个少年的相遇到相知、小春天对到藏区体验生活的抗拒、排斥到接受、洛布一家人的热情和善良,以及我在一个月内的身心的升华。

书中洛布给我的印象极好,他既勇敢又善良。是一位心地纯洁、朴实无华、热爱生活、无所不能的藏族少年。而小春天却与洛布相反,从大都市来到高原,感到他自私自利,毫不关心别人的感受。他们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正如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的一些人们。

书中小春天被父母逼着去普达措体验藏区生活,他原本不愿意,但也无奈,只好去了。然而到了普达措之后,那里的境况与他的想象相差甚远。起初,他只是看看,并没有真正的接受和接触那里的生活和人们。之后,在慢慢与洛布一家人的共同生活,以及洛布、卓玛、苏木老师等给予他的帮助、藏区生活的深入体验,使他很快树立起了自信心,接受了洛布一家,接受了藏区生活,发现那里的人们勤劳勇敢、心地善良;环境优美清新,与自己生活的大都市相比,少了一些嘈杂,少了一些人与人之间的虚伪。

文章分46节片段将小春天的整个暑期藏区体验生活描述的活灵活现,画出了小春天内心精神的巨大变化,从普达措返回自己的家后,小春天的自私、胆小的性格已被洛布一家人感化了,使他改变了自己,使他倍感交集。

看完这本书,我想到了现代社会里的人们,他们有的只顾自己,不顾及别人的感受;有的会帮助别人,也只是因为虚伪或者其他的需要。但是,也有的全心全意帮助别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的、与人为善的人们还是有很多。正如书中主主人翁做最后说的我正式拂去人性的迷雾,慢慢成长。点出了洛布一家的善良感化了小春天。

没错,《圣境少年》这本书虽然讲的是洛布与小春天的故事,但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到身临其境,既让我领略了美丽的普达措,美丽的藏区乡村、草原,更让我感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善良、互帮互助是社会生活的主旋律。

《逍遥游》读后感300字


庄子是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大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这几天,我津津有味、如饥似渴地读了庄子写的《逍遥游》。

令我至今难忘的是《逍遥游》中的这样一段话: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再说,积存的水不够深,它就无力承载大船。倒一杯水在低洼之处,只有小草可以当船;放上杯子,它就着地不动了,这是水少但是船大的缘故。积存的风不够大,就没有力气承载巨翅。所以,大鹏飞到九万里的高空,才能算抵达风的上方,这样才可以乘着风力,背靠着青天,完全没有任何阻碍,然后,才可以开始飞向南方。从中,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情之前,都要打好充分的提前量。

《庄子逍遥游》是一本好书,里面的奥妙无穷无尽,让我如醉如痴、令我受益匪浅,还有一些奥妙,等着你去探索和发现呢!

  网站地图